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众筹;融资机制
一、大学生创业的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从计划分配时代逐步跨越到了按市场供求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劳动力商品时代。对于劳动力的供求双方来说,基于双向选择而产生的双赢局面是利益攸关的各方所都要追求的理想状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基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规模加大等诸多原因所导致的劳动力资源不合理配置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在此种现实背景下,每年愈来愈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更是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压力。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建立持久的、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就业促进制度便日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的客观现状导致了当今先创业再就业正在渐渐地变成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创业也给予了必要的关注与支持,展开了深入的、积极地讨论与实践。在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际行动当中,现今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建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所直面的资金瓶颈问题仍然没有找到比较现实与普遍的解决方案。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创业公司都会异口同声地高呼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这种客观现实不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业项目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参差不齐,而且也还与大学生创业个人或者团队缺乏商业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有一定的关系。
如今为了改善大学生创业的融资环境,创业基金的设置与使用是比较被积极采纳的一种实行方式。各种大学生创业基金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激励着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虽然大学生创业基金的额度一般并不高,但是由于拥有政策支持与各种社会资源,其有望形成一种小资本撬动大市场的融资典范。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由各所高校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其主要依靠大学内部预算拨款来形成,基金的规模不大,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力度有限。其次是由政府机构设置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并且紧密地依赖于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最后是由企业主导面向大学生创立的所谓各种大学生创业基金,其一般都是以企业捐赠的形式出现,规模比较大。这些名目繁多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虽然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没有形成合理的基金体系,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因此难以持续地、长效地克服大学生创业融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与大学生创业基金不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趋成熟,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的众筹能够补充传统金融业的缺陷,推动实体经济的创新式发展。利用众筹来改善大学生创业的融资环境,应该能够摸索出一种现实与普遍的解决方案。这种本文所主张的现实与普遍的解决方案意味着,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发动最广大的社会力量,来支持每一个具有基于实际生活所产生创意的创业个人与团队。
二、众筹对于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几点优势
众筹是资金富余者利用网络平台,自发地选择项目来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推动众筹产生的技术前提,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则是其产生的宏观现实背景。它的出现导致金融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被大大淡化,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网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也能够更多地普惠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自从众筹融资的概念被引入到中国以来,这种新兴的融资手段尽管在我国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走上正轨,但是依然面临着诸多实践层面的问题。其中最急需解决的便是,与美国政府出台JOBS法案不同,现今在中国国内对于众筹融资的相关法律监管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仅仅将国外的众筹模式复制到中国,它就可以自行发展壮大。一种新事物的发展必须要经过一个探索、适应的阶段,当它按照我国国情来运行的时候,才会实现真正意义的飞跃。而针对当今大学生创业所面对的资金瓶颈问题,利用众筹来发挥其在融资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应该能够摸索到一种适应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新型大学生创业融资机制。同样,将众筹应用到大学生创业融资机制的建设之中,也可以促进我国众筹制度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与发展。
在当前国家鼓励万众创业的背景之下,大学生创业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所具有的自身特殊性,其并不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自身资质与社会资源,因此也就不能够顺利地按照传统意义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与间接融资渠道进行相关的融资活动。尽管如此,众筹的出现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大学生融资困难的局面。对于大学生创业融资来说,众筹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短时间内筹集一定数额的创业资本。大学生创业的比较明显的特征便是启动资金规模小,创业资金筹集周期短。一般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都是与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密切相关,在短时间内投入相对较少的成本便可以实现理论向具体实践成果的转化。在这一创业时期内,并不需要大额资金的注入以便追求所谓的商业化效应。相比而言,以小额启动资本促成产品的成型以及市场的认知才是大学生创业最迫切的需要。
第二,创业融资成功后的成本较低。众所周知,无论是利用直接融资渠道还是间接融资渠道,融资企业都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融资成本,可能以现金利息或者实物抵押的方式来进行。但是与此不同的是,众筹却是在先期认可某种创意的基础之上,投资人不以现金回报为前提所实行的融资(尽管有时会要求创业人的项目成功之后赠送相关的创业产品)。基于此点说明,这种方式是完全站在创业人的角度,以一种共同出资的模式来纯粹地促成创业项目的实现。
第三,投资人更加关注于项目或者产品本身的价值。一般情况下融资的投资人所最关注的是其投资的项目或者产品所能够带来的资本收益。而在众筹融资的模式之下,投资人却更为关注创意或者产品本身,并且会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对其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以期提高项目或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对于刚刚毕业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智力资源,也是一次先期衡量产品具有多大市场认可度的有益尝试。
三、理论模型与政策建议的提出
基于利用众筹来构建新型大学生创业融资机制的设想,本研究提出以下具体的理论模型(如图)。在此种理论模型当中,众筹平台占据着促进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核心地位,起到联系大学科研机构与市场风险投资的桥梁作用。
图 理论模型
在众筹为融资媒介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个人或者团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通过大学科研机构连接到相应种类的众筹平台,通过众筹平台来项目信息。众筹平台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创意项目以不同的标准来进行排名,并且按照项目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介绍信息给各个项目支持人或者说是风险投资公司。一旦有具体的创意项目获得了合适的众筹资金,并能够达到启动项目所需的融资额度,众筹平台只需提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作为回报。还有,在每一个创意项目付诸实施的过程当中,项目支持人或者市场风险投资公司对于创意项目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提出一些要求,众筹平台还需要完成传递这种信息给大学生创业个人或者团队的任务,以此来更好地促进项目的进程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此外,在这种融资机制下,大学生创业个人或者团队所获得的持续性风险投资一定要通过正规的众筹平台逐步地转入项目实行的各个阶段。这样做是要规避创业资金可能会遇到的交易风险,防止其被恶意骗取以至于发挥不了促进创意项目完成的作用。
为了使以众筹为核心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机制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一,各类大学科研机构应该积极地利用现有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或者建立相应的校内创业服务机构,广泛收集大学生提出的创意项目。在给予修改建议以及帮助的前提下,大力利用互联网推介有潜力的大学生创意项目给合适的众筹平台。第二,政府机构应该及早地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在规范众筹市场合理经营的基础上,加大鼓励专业性众筹平台与全链条式众筹平台的发展力度。第三,政府应当设定相关的管理条例,针对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众筹资金所面临的交易风险,明确大学科研机构、众筹平台、市场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所应该分担的监管责任。第四,大学生创业的众筹融资机制应该具备详实的规章,其中要明确说明参与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个人或者团队更要熟知众筹资金的来源、使用方式与目的等重要信息。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提示的大学生创业融资理论模型尽管还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但是笔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众筹为融资手段必将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新路。
参考文献:
[1]林桔.“大学生创业”的五大瓶颈[J].中国青年研究,2002.
创业园问题解决方案
一、高校创业园存在的问题
1、创业资金投入不足
缺乏创业资金是高校创业园面临的最大困难。据调查了解,很大一部分进驻创业园的项目投资最多在2万元左右,一般1万元以下,且都是自筹资金,经营项目和规模受到较大限制。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政策、制度不明确,资金投入跟不上;其次是受各种因素制约,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较少,缺少相应的赞助与扶持。
2、创业团队成员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中入住创业园的主要是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尤其以经管学院学生为主,创业团队的成员一般只有1-2名,并且都在一个班级内部,覆盖而小而单一,对其他专业的带动及影响作用非常有限。院级联系是横向互动机制的基本体现,让学生从创业活动的多种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各院系的多种资源,才能完善项目综合能力。因此,如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合理选拔创业项目成为当务之急。
3、软硬件投入不足
硬件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办公场地上。据调查了解,很多高校创业园的成立只不过是处于跟风或者应付上级领带布置的任务而已,没有真正投资去规划创业园的布局。大部分创业园局限于学校甚至学院的一间空教室,任其发展。软件投入不足表现在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高。大部分的学校创业园只是提供简易的办公场地。然而,对于那些创业初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资金的扶持、是技术的扶持、是服务的扶持。
4、创业项目科技含金量不高
目前,高校创业园内项目的经营内容基本是低端商品,大同小异。经营定位不明确,没有创新,科技含量也不高,很少涉及到高端网络设计、现代物流、软件编制等高科技领域。大部门也经营淘宝店为主。由此导致经营上缺少亮点,吸引力不足,很容易陷入困境。
5、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
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相对于就业而言,创业更具难度。当前大学生创业者不能很好完成科技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很少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作出理性的选择,自身能力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1)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而比较狭窄;(2)社会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和市场经验缺乏,考虑创业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导致在项目选择、规划设计、市场运作等方而出现困难;(3)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起坎坷和挫折,尤其缺乏对可能遭遇风险和失败的必要准备,往往导致半途而废。
二、解决方案
大学生创业成功关系到我国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成功企业、政府和学校都应该全力去扶持。其中能在资金扶持、硬件扶持和创业指导三方面使高校创业者获益的就是企业。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帮扶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式。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得学校、创业者和企业同时获利。
对高校创业者而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企业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高校创业者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学多课本上学不来的知识。从而少走弯路,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对企业而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困难,有利于企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国的企业科技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低,只能应付日常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抽不出人力去搞技术开发。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人才荟萃、专业齐全,企业所需的人才均可从高校得到。教师深人企业,可以传授科技知识,培养企业科技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在试制新产品、应用新技术中碰到的难题,成为企业强有力的科技后盾。高校也企业的合作,不但能解决企业科技人才暂时短缺、不配套、素质不高的困难,而且通过合作能为企业全面培养人才,尽快提高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高校也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高校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知识与技术密集程度高。它们的许多成果适销对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利润大,正是广大中小企业急需的适用技术;同时,高校长期以来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已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能提高企业技术开发的起点水平,且易于吸引高校已取得的理论、技术成果,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尽快投放市场。
对学校而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在项目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高校可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工作,使他们学习科研方法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术并学习在新问题面前如何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深人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鲜素材,课堂讲授有血有肉,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里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创业热潮风起云涌。大学生创业不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而且还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以实现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构想。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大任务,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无论在国家或在省区层面,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各高校都积极参与其中,希望通过大赛推动创业教育开展,同时也可借助这一平台提高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广大大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提升自己创新创业技能的角度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赛事中。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大学生创业大赛主要包括:由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和创业”挑战赛等。而参加创业大赛,需要参赛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储备,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创业大赛实践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互动融合的意义
从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与流程来看,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形成一个创意,并运用相关知识与方法,将创意转变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创业计划书;而创业计划书将包括公司发展战略、创业产品与服务、公司筹资与融资、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推广、公司财务预测、组织架构与内部管理等相关内容。目前,工商管理类课程,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与创业计划书中各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目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状况而言,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即在课堂上主要向学生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则要求其各组成部分具有更强操作性和针对性。笔者基于历年指导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经验,发现学生在完成创业计划书过程中,在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仍然存在着困难。从参赛学生方面来看,经过创业大赛训练的学生往往觉得以前在课堂上模糊的理论和概念,变得清晰生动,并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从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如何互动融合,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角度,来探索课外实践指导与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显得十分必要。目前,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对大学生而言,概念比较抽象,尽管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教学,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依然不如人意。
如市场营销学STP战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仅仅知道这个名词,至于如何应用于实践,则感觉非常迷茫。大学生创业大赛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各类专业知识,将一个具体创意变成具有潜在价值的商业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的实际综合应用。另一方面,尽管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完成后,仍然存在很多困惑。因此本课题研究显得极有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大赛;同时,丰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有益尝试。第二,在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实践中,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再认识过程还原出来,并反哺于课程教学,从而使更多学生能够分享这种隐性诀窍,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创业大赛实践与课程教学融合互动的研究,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对高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度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影响
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管理人才为目标,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权变性与边缘性又决定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必须具有宽广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能力。[1]同时,工商管理类教学还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完成创业计划书的过程,正是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目前高校在工商管理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出现障碍,进而影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1.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在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偏重专业理论教学,通常以书本为中心,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实践缺乏联系。虽然也设置了课程实践环节以配套理论教学,但由于师资及实践课程学时限制,往往仍以课堂为中心,与管理实践联系较松,封闭程度较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有限。以参赛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的市场营销部分为例,学生常常将《市场营销学》教材中STP战略、4P营销组合的相关理论内容机械地搬至创业计划书中;而不是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查,联系项目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案例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仅仅就案例谈案例,学生常常无法领悟案例中所含深刻理念,未能从思维方式上有所启迪,导致学生螳螂学步,创新思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为薄弱。
2.理论概念抽象,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进程,通常按照先介绍理论概念,再以案例介绍或概念内容展开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固然可使学生对理论概念有所认识,但由于是学生被动接受,如果缺乏对概念知识的及时巩固,案例与理论概念之间的联系将很快遗忘。这时专业理论概念又成为完全抽象的名词,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对这些概念不加理解的死记硬背。这种对概念的短期记忆,在考试完成之后,又迅速被遗忘,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参加创业计划书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指导老师提到的专业名词非常陌生,对课堂讲授的专业基本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生疏。如创业项目的目标市场、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学》中两个不同基本概念,但学生对此却混淆不清,使创业计划书中市场营销战略的结构、内容混乱。
3.教学内容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知识和理念也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然而,目前工商管理类的教学内容则滞后于管理实践的发展。以《市场营销学》为例,目前课程教材仍以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营销理论为主,尽管加入了网络营销、现代物流等反映当代特色的内容;但在目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营销理念不断深化今天,仅是对原有课程教学体系修修补补,而不是从市场营销学的整体结构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工商管理课程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应用环境方面,与当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一些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还不是非常明显。例如许多参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都是以电子商务网站为基础的创新型服务项目,在对项目进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推广方面,单以课程中的“4P”或“4S”等传统营销组合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而是要将最新的网络整合营销等方法应用到创业计划书中,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此类理论的涉及则较少。#p#分页标题#e#
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不高,创新能力欠缺现行工商管理类教学模式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单一教学模式表现为课堂上满堂灌,缺乏与学生互动,缺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用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未得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欠缺。这一缺陷在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完成创业计划书过程中应用专业理论的方法不当,以及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扩展应用不够。以创业计划书中市场营销部分为例,参赛学生往往忽视创业项目个性特征,无论是服务类项目,还是生产技术类项目,只是机械地将营销理论进行套用,而不是根据基本原理方法,采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对创业项目营销推广方案进行整合,结果导致项目论证缺乏创新性、针对性不强,使原本商业前景较好的创业项目成为鸡肋。
5.教、学脱节,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兴趣不高;学、用分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尽管从事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理论功底深厚,但大多数教师都缺乏管理工作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现象,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而现在的大学生则具有个性、独立、自主、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教与学的匹配度不强,必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理论知识和方法,却不知用与何处;虽然有实践环节,但通常是走马观花,对知识理论的应用不深入,致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这种学、用分离,使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以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为例,在评委答辩环节,对于专家、评委关于与创业项目相关的专业方面的提问,如创业项目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等问题,有些参赛学生常常表现出答非所问或者回答深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竞赛成绩。
三、采用启发式引导将专业理论和方法融入创业项目,提高创业大赛成绩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大赛无论在创业计划书环节,还是现场答辩环节,都要求参赛学生将创意所体现的商业价值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向评委完整呈现,评委根据创业计划书对创业项目的论证以及答辩表现,并结合创业项目的商业前景,给予评分。参赛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优秀的商业技能是获得竞赛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采用启发式引导,将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与创业项目相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在指导创业计划书环节,结合创业项目各组成部分要求,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专业知识创业计划书整体结构可分为企业战略、产品与服务、生产制造与技术、市场营销、财务规划等若干部分。以市场营销部分为例,由于参赛学生主要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他们已经学过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市场营销学》,因此首先应从分析项目应用前景入手,引导参赛学生回顾所学《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如有效细分原则、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等。通过知识的回顾,明确项目要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知识点。参赛学生将更有动力去厘清课堂上比较模糊概念,并为针对性地解决创业项目市场问题奠定基础。
2.结合专业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创业项目各部分的解决方案在工商管理类理论指导下,规划创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完成创业计划书的关键。在指导创业计划书环节,通过引导、启发参赛学生利用所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针对创业项目实际,进行发散性思维,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形成创业计划各部分实施方案的初步构想。以创业项目的市场营销为例,根据营销策略组合的4P或4S经典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创业项目营销组合方案,并力求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再针对项目具体特征,向学生介绍一些扩展专业知识,如服务性创业项目,就要引入服务营销的人员流程、识别流程和服务流程;电子商务类项目则要引入网络整合营销等相关知识。最后,通过对创业计划书各部分整合与完善,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
3.在指导创业计划的答辩环节,针对创业计划书,进行模拟提问训练,引导学生专业技能开发,并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创业计划的答辩环节是加深评委对创业项目了解,并考察参赛学生专业知识运用和专业技能开发的关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竞赛的成绩。根据参赛经验,很多学生面对专家评委咄咄逼人的提问,往往暴露出专业知识肤浅、应变能力差等缺陷。因此对参赛学生的指导,应主要着重于反复模拟答辩训练,通过模拟训练,强化学生对创业项目商业模式、实施方案与专业知识的联系;通过专业技能开发,使其能够融会贯通创业项目所涉及到所有知识,从而提高参赛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四、以指导创业大赛实践的启示,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在多年创业大赛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参赛学生在经过创业大赛训练后,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专业技能开发方面都要比同年纪学生高出一筹。但能够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将参赛学生专业知识建构、技能开发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与综合的教学方法反哺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使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互动融合,不但能让更多学生受益,更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1.课堂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PBL教学法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师设计真实性问题,将学习任务与目标融入现实问题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来解决问题。[2]这种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在STP营销战略教学中,首先由导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生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如四代苹果手机市场营销战略),形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形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各小组排出代表上台讲解,与大家一起分享。导师在学习小组讨论过程及时回答学生疑问,重点突出一些必要知识点,如有效细分的四原则等;导师在各小组发言完毕后,还要进行总结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2.互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习得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3];互动教学法则强调教学中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巧设提问、互动讨论等方法。[4]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明确项目任务、制订并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等流程,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项目,实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同时,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使学生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并体验创新的乐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市场营销学》实践环节为例,导师可以设定一个尚未进入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按流程引导学生完整该项目的营销总体方案;在完成过程中,通过分析一些相关案例、情景模拟和组织讨论,提高营销总体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进而提高学生营销管理技能,加深对营销实践的认识。#p#分页标题#e#
3.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配套体验式模拟教学,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制订规则、角色分配、场景设置,组织学习资源,使学生参与课程体验,通过分享交流,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升华与创新应用的过程。[5]该教学模式由于设定了竞争与对抗环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调动一切潜能,进行学习并决策,因而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深度记忆,并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该教学模式是借助沙盘模拟训练的方式得以实现。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可根据教学进度,配套沙盘模拟训练,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营销组合策略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穿插3-5个学时沙盘模拟训练,通过给学生分组并安排一定资源,进行模拟实战对抗,使学生对于渠道管理、定价、产品策略、促销等一系列营销管理环节的组合应用与效果,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并提高学习兴趣,在快乐中掌握营销管理的精髓。目前市场上,江苏金碟、北京中欧等公司都相继开发此类模拟软件,可以更方便的进行体验式模拟教学训练。
(一)概念界定。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特点。
(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
(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
(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
(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
(1)家庭方面。
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
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2)学校方面。
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
(3)社会方面。
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
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
(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
(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管理方面。
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
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
(2)社会方面。
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
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
(3)家庭方面。
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
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商务 创业教育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独有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电子商务低成本、低门槛,利用电子商务起步创业,可以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高职院校结合电子商务的普及,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现状
现如今,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淘宝网、易趣网等网站开设网店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创业的主要手段,许多媒体也报道过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网络创业电子商务低成本、高效率,对于大学生来说,利用电子商务创业更加容易成功。因此,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的培养更加显得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还是重视不足,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在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还是非常有限的,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没有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只关心理论知识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完成,因此,许多学生不能够理解创业的内涵,这种教育理念不利于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全都自主创业,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二、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例如开设“电子商务创业实训”“网上零售”“网上创业”等,将网上创业与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重心放到培养学生“创业、创造、创新”意识和能力上来,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水平,培养高素质创业技术人才,推进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风险意识、自主创业意识以及合作意识,自主创业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业能力,只有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学生才能够自主创业,适应社会发展。另外,对于学生创业意志的培养更加关键,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对于自主创业有心理压力,有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意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的创业意志与自我创业的能力,以克服由于自我怀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创业意志。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专业能力的训练,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将创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电子商务创业理论机理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结合所学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以及创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得到强化,通过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将中小企业需要解决的网上贸易、网站建设等课程相关的实践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课外辅导。第三,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选定的问题,提出完成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实施于实践。通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让学生的网络营销及推广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行业分析能力、经营策略能力、市场意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建立校内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基本的场所和设施,创造良好环境,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吸引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来此创业,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更快成长。高职院校可以成立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例如“电子商务应用外包工作室”“网络自主创业工作室”“创新理财工作室”等,吸引学生进入工作室,组织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在工作室的各类项目中指导学生学习实践;还可以建设“大学生网上创业园”,使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平台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学生在进行网络营销实战和商品交易的具体实践中,逐步提高了网上创业能力,并有效地实现了网上创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可以邀请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家、成功人士、专家来校进行创业讲座,这些人的实践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具有可借鉴性和感召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另外,还可以开展创业大赛,例如:网上创业大赛以及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第二课堂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获得宝贵的创业经验。
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网上创业能力,为学生将来迈向社会、迎接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军.杨晔.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运行研究.价值工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