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组织优化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e author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example, discusses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Key word: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alysis; Traffic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总体框架
通过大量的工程设计实践,笔者将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功能定位分析。 交通组织优化。 详细交通设计。这里作者对多地开展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并就各个阶段的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和思路进行探讨。
二、功能定位分析
道路交通功能需要结合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总体网络布局、道路周边用地布局等因素综合确定。这一阶段需要重点从以下几点考虑:
1.回顾道路交通历史沿革,以史为鉴分析功能定位。
在苏州人民路北延伸线规划设计工作中,首先分析了人民路在20 世纪以前、民国期间直至目前各个阶段的功能演变历程,并总结分析了人民路南下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人民路北延伸线不能复制以满足机动车发展为主的建设模式,为最终将其功能确定为城市发展主轴和公交主走廊提供了重要依据。
2.结合土地利用特征,综合分析道路交通功能。
在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结合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和居民出行特征确定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功能,居住区道路以满足居民集散功能为主,采用较密的东西方向干路强化集散服务;休闲旅游区道路除满通功能外,还需要营造休闲和轻松的氛围,因此结合地形采用自由式路网形态;工业区道路以满足货运车辆和产业区对外联系功能为主,采用大格网形态,保持一定道路间距,因此也能满足工业建筑对用地的要求。
3.结合综合交通网络,分析道路的功能定位。
道路交通功能需要与周边道路、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枢纽等各类设施相结合综合论证研究。在调整、优化道路交通功能时,同时也需要对其他道路交通功能进行调整。
以海口市长流起步区为例,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对中央大道功能的判断。中央大道和中央公园一起构成了起步区的中轴线,中央大道不仅是起步区景观集中展现的走廊,更是起步区新风貌、新文化、新特色的代表,对整个起步区的品质、形象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中央大道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新区城市风貌。而中央公园是未来市民游憩休闲的空间,不是绿化隔离带。因此,中央大道是多种功能复合的综合景观功能轴,应以景观为主,同时兼顾周边地块集散交通。因此在该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设计者降低了中央大道的交通功能,采用双向4车道,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并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全面打造起步区的中央景观主轴。
三、交通组织优化
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在明确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保证交通组织与道路交通功能协调一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交通组织方案。
1.以总体交通组织策略为核心,对道路交通网络进行优化。
以苏州市人民路北延伸线为例,人民路北延线直接与古城区相连,如何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保护古城是交通组织的关键工作之一。研究中提出两种机动交通组织对策:第一,通过道路交通网络层层分流机动交通。第二,将人民路进入古城区的机动车道数逐渐压缩,减少机动车对古城区的冲击。
2.以出行方式优先次序为依据,统筹各种交通方式。
以北川县城重建工作为例,根据新县城交通特征,确定以非机动交通优先作为总体交通组织策略。在空间布局上划定稳静交通区,限制机动车速度;在资源分配上非机动交通通行空间占道路面积的51%,非机动交通网络密度也远远高于
机动交通。交通组织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统筹协调,合理引导机动车出行以保证非机动交通优先。对于外来游客,鼓励采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并设置旅游公交环线,串联主要旅游设施;将旅游大巴统一集中停放在旅游停车场,减少县
城内交通量,保证非机动交通环境。
3.依据现状交通流特征,统筹优化交通组织方案。
以南昌阳明路交通工程设计为例,阳明路是串联机场、老城和新区的主要干路,既要承担大量远距离交通联系,又要展现南昌市整体城市形象。然而,由于周边路网没有完善,尤其是微循环系统没有建立,阳明路无法充分发挥城市门户和窗口的功能。按照交通组织总体策略“有减有加”,将不应由阳明路承担的短距离交通流(占40%)尽量通过微循环和周边路网分流,加强阳明路承担通过通的功能。
4.对于交通功能复杂的道路,分区分段提出组织方案。
以南昌市八一大道为例,该路全长13 km,既联系老城核心区又联系居住区和待开发区,不同路段土地利用、交通功能、交通流特征差异性很大,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组织方案。
四、详细交通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详细的交通设计保证道路交通功能和交通组织方案的实现。主要解决以下核心问题:按照交通组织方案应该控制哪些要素,如何控制;道路和路网中的关键节点、路段如何处理;道路沿线各类交通设施应按何种原则协调,以确保各自功能正常发挥;道路全线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如何确定。
为保证详细设计方案能够落实道路交通功能定位、体现交通组织总体策略,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下总体思路展开相关工作。
1.根据交通组织策略,系统协调沿线各类要素并制定相应控制要求。
道路沿线关键控制要素主要包括:①交通体系,包括非机动交通、机动交通、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货运交通、交通枢纽等要求;②交通管理,包括交通管制措施、交通管理设施布局、交通控制方案等;③工程建设,包括道路平面线形、道路横断面、道路竖向、地块出入口、关键建筑选材等;④相关规划,包括道路沿线建筑立面、沿街建筑底商风格、道路景观、地下空间、路灯照明等控制要素的协调工作。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需要针对这些要素制定控制要求,通过详细交通设计落实要求。这些要素也是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重点协调的内容。
2.对关键节点和关键问题应该突破常规,创新处理。
在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为保障交叉口处行人和骑车者的安全,有意减小交叉口路缘石半径,通过工程措施来降低机动车速度。很多缘石半径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取低值,有的经过研究论证甚至突破规范取更低值。在公交车站设置上,更多从乘客角度出发,改变传统作法,将公交车站尽量靠近交叉口,方便乘客换乘。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continues to improve, and more and more cars are used by college staff. Campus traffic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raises high requirements for the layout of the campus road traffic system.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campus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campus road traffic problem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campus road traffic and campus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including road traffic optimization, traffic organization, campus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s design optimization. In the "people-oriented" optimization, the smooth, comfortable and safe campus traffic is realized.
关键词: 校园交通;交通组织;优化
Key words: campus traffic;traffic organization;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008-03
0 引言
蚌埠学院于2007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办学历史近30年的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人文科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建立之初,按照1万人的标准规模建设,校园一开始的布局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加上学校近几年的人数扩招至1.5万人,这些因素都迫切要求对校园现有的道路交通系统布局规划进行优化与调整。
1 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下校园道路建设以及交通管理明显落后于学校的发展,在蚌埠学院表现更为明显。
1.1 我校道路属于典型的棋盘式道路布局,优点是用地划分较为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适合机动车车辆在其中穿梭行驶;其缺点是道路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通达性也较差,校园内“爆发性”交通流不易分流,局部交通集中地区容易产生拥堵,而且校园内通行车辆在直线路段内容易产生过高的速度,形成安全隐患。另外师生为减少步行距离常常从棋盘的对角线穿过这样就破坏了大量植被,形成的黄土路与周围绿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美感和人情味。
1.2 在我校三级道路系统中,主干道、次干路及支路都存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情况,对师生安全构成了很大隐患。在大学校园中,由于自行车可达性好、经济适用,成为广大学生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另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私人小汽车逐步成为广大教职工代步工具,而与此相对应的停车设施比较缺乏。对学校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迫在眉睫。
1.3 校园道路标识是校园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指引系统的设计是校园人文因素设计的一部分。因而,有特色的校园道路指引系统更能体现该校的文化。我们学校缺少校园道路标识,只有北大门和西大门有学校的整个布局规划,对新生、家长和不熟悉的行人起不到指引作用,引起很多不便,对学校印象也大打折扣。因此,设计“以人为本”的校园行人道路指引系统极有必要。
2 道路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改善策略
2.1 道路交通优化设计 校园道路要构建以步行为主的交通系统,按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的原则,应尽量优化构建自由型道路网。这里所说的自由型,指的是在棋盘型道路网的改善方面并非指校园道路的总体建设即按照师生走出的近路和基于师生出行需求铺设道路。自由道路网形态自由浪漫具有吸引人的特性,虽然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存在某种一定的秩序,但在总体形态以及校内建筑布局的处理上往往不拘于形式上的束缚,随着地理形态自由发展。我们学校的校园规模较小,在道路改善方面适合采用这种空间布局形式。
【关键词】西宁,空间格局,发展策略
【 abstract 】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qinghai province tow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y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three sichuan vectors of landform influence, the "cross" space development pattern.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track, make the space of xining city originally developed the many problem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ning city better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ffort.
【 key words 】 xining, space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导言
西宁市地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十字形”城市空间结构。
在快速发展轨道上的西宁市,其空间结构正在由集中蔓延式向突变扩张式转变,城市框架也在快速拉大,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即以现有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河谷向城市组团拓展,形成“大西宁”。然而随着西宁市不断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空间发展问题,函待解决。
(一)西宁市空间格局现状及问题
(1)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空间组织关系)
西宁由于受四面环山,三川汇流的地形地貌影响,西宁市逐步形成了“水城相间,四山夹城,轴线突出、带状路网的‘十字形’”空间结构框架。水城相间: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穿城而过,城市以河流交汇为核心城“十字状”发展。并以绿楔自然划分城市组团。四山夹城:四周山体所狭而成的城市发展适宜建设区域。轴线突出:即沿城中湟水河,海河为东西向发展主轴,北川河、南川河为发展辅轴,十字轴线的交汇形成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带状路网:沿河谷形态向四周发展的带状路网形态。
简言之,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心,两轴的“十字形”空间类型已初具规模。
(2)用地功能类型
西宁市城区主要呈现十字带状组团布局结构模式,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发展轴、五个片区”的城市布局形式。一个中心:十字街商业中心和城西新城中心组成的城市中心。两轴:东西发展主轴、南北发展辅轴。五个片区:城市中心区、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川文教区、城南新区和城西工业区。
西宁市经过近年来的空间与功能拓展,已经形成了“内生活、外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因此而带来了发展问题。由于西宁独特的川道型地理特征,主城的用地只能沿着川道方向扩展,在用地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加之城市对于用地发展的控制不力。西宁的生活服务空间边界已经和城市的工业区边界相接,尤其在城市的西侧,新建的海湖新区与污染较大的西钢工业区隔河相望,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向西推进,城市的生活用地与工业用地将会不可避免的交织于一起。此外,这种二元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相互争夺,不仅会使得产业升级与发展受到空间制约,同时,城市服务和生活空间的拓展也将受到极大的约束。
(4)道路网(空间网络)
特殊的“十字形”空间形态,形成了特殊的空间网络体系。可以看出,沿湟水河的道路网密度较高,沿北川河,南川河的道路网密度较低,东西交通联系较紧密,南北向交通联系较弱。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形成“四横十一纵一环”的路网骨架建设。东西向十字交叉为西宁最繁华的核心所在,是通往南北,东西的必经区,也成为了商业聚集地,进而带来了交通量需求的增大,然而由于南北地形高差较大,以及兰新高速、青藏铁路等的交通阻隔的原因,使得该地段南北向交通联系大大受限,也阻碍了该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出,空间网络上东西向轴线的发展更为完善,南北向还有待发展。这样才能带来片区的平衡发展。
(5)绿地景观格局
西宁城区的绿地系统框架是建立在西宁山水格局的大框架下,城市四周山体有景观制高点及眺望点,有由贯穿湟水河南岸城区内的东西向视线通廊及火车站前道路共同形成“T”字形通廊;通过四周山体的景观制高点及眺望点可以俯视西宁市的城市全貌,同时制高点之间还可以形成景观视廊与视线对望,形成西宁市的视线通廊;由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三河共同构建出十字形的滨河景观系统。目前西宁市以及初步形成了山水城和谐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构建,但是城市的很多见缝插针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构架。
(二)西宁市空间发展策略
可以看出,由于西宁长期演化形成的“十字形”空间发展格局,使得西宁市的空间,功能,交通,绿化景观都在这样的格局影响下发展与演化。根据其特殊的发展形态及产生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1)空间发展格局策略
构建山水城和谐的空间框架。西宁市特有的山、水、城空间格局是西宁城市特色的体现,也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证。一直以来,西宁市的建设都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中进行,只是城市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在城中对这样一种特色山、水环境的体验。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强化和体现城市的山水特色,构建安全的城市建设环境,构建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相和谐的城市空间框架。
(2)功能布局组织策略
西宁带状发展的城市扩张模式,在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因交通距离过长、规模过大而导致城市用地、交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在西宁城市现有组团式功能布局模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优化与利用其用地,采用集约紧凑的发展模式,适度控制各城市片区的规模。通过积极建设城市组团,疏解主城区密度。通过构建并强化各组团的多功能利用,完善组团公共服务功能,缓解城市“内生活、外生产”的用地矛盾。同时,提升优化西宁“大十字”中心及城西新城中心共同构建的综合中心功能,强化和满足其作为城市主中心的功能,同时通过建设城市组团,打造专业及生活中心,积极拓展城市的服务与生活功能。因此,在未来中心城市,应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在重视城市主中心提升优化,提高其区域服务能力的同时,打造新区专业中心,引导城市人口和功能的疏解,缓解交通压力。
(3)道路交通组织策略
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积极构建均衡的城市道路交通组织,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采用干支成网的带状道路交通组织模式。向外迁移对城市空间影响较大的交通线,理顺交通结构;改变现有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外放射的交通组织模式,跳出城市“十字型”河谷川道的限制,在城市增加联系性道路,疏解内部交通压力。加强主城区与组团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西川、南川、北川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和城市形态相匹配的道路网布局模式。
顺应城市川谷型格局、带状组团式的布局模式,通过四级路网——高速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建设构建综合有序的道路交通组织建设,通过两级的道路网络,来承担城市“通”与“达”的交通功能。
高速路快速路网:有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构成道路骨架,服务于城市对外交通出行和组团之间的快速,长距离出行。
主干路、次干路路网:通过主干路、次干路来承担相邻组团之间的联系以及组团内部的联系,并为快速路之间的交通集散而服务。
(5)绿地景观格局策略
通过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综合网状的绿地建设,促进绿地均衡合理布局,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周围山体的生态绿化建设,积极构建城市生态绿地格局,充分利用西宁城区的山体、绿地、河流等自然要素,通过城市“十字状”的滨河绿化走廊,串联起来城市的山体绿化、城市绿化、各级的公园绿化和主要的道路绿化。
西宁市在目前的山水格局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绿化景观系统,应进一步完善四面环山,三川汇流,十字形空间发展的格局。强调空间景观的整体性和序列感,通过开敞空间、线性空间、节点空间的有机组合,达到功能和景观的整体协调,形成城市空间的有序化。
1)自然景观:保护城市山体景观背景,保护周边山体,主城和组团之间、产业集聚区与生活用地要保持足够的生态隔离空间;保护城市水体脉络,通过构建城市水体廊道,构建连续的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视线通廊体系。
2)人文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特色广场、民族街区、历史文化以及等文化要素,构建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挖掘城市现有城市文化特色,构建具有西宁城市特色的城市风貌特征。分析地域内在特征,通过多类型景观要素来凸显城市地方特色。
3)历史遗迹景观:保护城市历史遗迹景观,深入发展其游览价值。
(三)结论与反思
本文是基于一些前辈们的理论而分析,融入我个人的理解而提出的一些见解,还会带来一些片面的看法,只希望在西宁即将迎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时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城市空间发展论 段进
【2】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 王富臣
【3】城市形态 凯文林奇
【关键词】西安地铁;网络化运营;特点;发展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地铁的建设和发展对拉动城市经济、打造古都亮丽城市名片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西安地铁线网规划方案由6条线组成,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四、五、六号线为辅助线,为棋盘加放射型网状结构。规划线网总长约250公里,共设16座换乘站,150座车站,10座车辆段,4座停车场,2处控制中心。2011年9月16日,二号线(北客站至会展中心段)顺利开通;2013年9月15日,一号线(后卫寨至纺织城)顺利开通;2014年6月16日,二号线南段(会展中心至韦曲南)顺利开通,地铁 运营网络化效应初步显现。网络的快速发展,既给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在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安全防控等多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对西安地铁网络化运营初期的运营特征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以积极应对网络化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1、西安地铁网络化运营特点
1.1地铁运营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地铁运营的组织结构与人员也在不断扩大。2010年1月,运营分公司正式成立,为保障地铁2号线的运营需要,分公司下设11个部门,人员定编1495人;一号线开通前,为保障两条线的运营需要,架构调整为15个部门,人员定编为3013人;南段开通前,人员定编调整为3301人;按照65人/公里的人员配置计算,到六条线开通时,运营人员将增加至15000多人。运营组织规模的急剧扩大,一方面对人员的储备和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管理幅度和协调跨度的增加,对组织变革和管理效率提出更高的挑战。
1.2网络效应带来客流大幅增加
2013年一号线开通前二号线日均客运量为21.45万人次,一号线开通后,客流增长迅猛,线网日均客运量达到64.77万人次(2013年数据)。2014年上半年西安地铁一二号线总客运量达到1.3亿人次,线网日均客运量为72.34万人次,二号线南段开通后,线网日均客运量达到84.01万人次,与南段开通前相比增长了15.26%。
1.3行车及客流组织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网络的扩大,客流的增加,高峰小时运力需求与运力供应的矛盾日益显现;各条线路的信号、车辆、供电设备制式、技术水平等均有所不同,出现设施设备兼容或共享的问题;线网内线路间的服务时间衔接性要求越来越高;线网运营对行车调度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等,这些因素使得行车组织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西安地铁运营时间不长,客流群体并不稳定,客流人员构成较为复杂,需要进行购票指导、客流疏导、政策宣传等;新线开通客流的急剧增加,对车站客流组织和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1.4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增加
西安地铁运营后安全生产基本稳定,有序可控,未出现一般及以上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但随着线路增加,网络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安全管理责任重大。
网络化运营客流增加导致高峰时段部分车站站台层客流拥挤,乘客滞留站台情况较为严重。目前一二号线换乘站“北大街”车站在高峰时段人员有时需等待两至三列车才能上车。人多导致客伤有所增加,主要为闸机夹人、电扶梯滑到、屏蔽门夹人等。地铁沿线施工项目较多,外来人员较多。整体外部安全环境和形势严峻,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均对地铁安全管理和控制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2、网络化运营发展策略分析
2.1建立适应网络化运营发展的组织结构
西安地铁目前实行的是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在运营初期或运营线路少时,这种由上而下指导监管的管理方式对于凝聚人心、统一目标、资源统筹、安全平稳运营有积极作用。但是从管理决策层到执行层之间的层级较多,易造成管理流程不畅,管理效率较低,存在着与网络运营管理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
在网络化运营的背景下,运营规模和管理幅度增大,管理接口关系增多,管理体量快速增长,信息传递速度和管理效率对网络高效运营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一方面有效整合管理资源,逐步推行扁平化管理架构,减少影响管理效率的中间层级,强化运营综合统筹能力。另一方面在运营内部可对专业生产单位用预算管理、关键指标卡控、问责制、内部适当竞争等方法保障高效生产。
2.2拓宽人员引进渠道,为网络运营储备人才
通过外部招聘引进部分硕士生、博士生等更高学历的人才,以提升人员队伍素质。建立人才通道引进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等级技能操作人员,扩大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增强专业维修队伍的技能水平。通过内部技能等级认定逐步建立起技能操作工人梯队状的技能等级队伍,通过职称评审等方式逐步完善运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梯队。
2.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以适应新线运营管理模式要求为导向,强化新设备、新技术的适应性培训,进行员工知识更新和升级,全面提升员工技能等级;大力推广“师徒带教制”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师徒带教培训,扩大“师徒”结对关系;建立地铁实训基地,共享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员工培训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积极推动各专业、工种间的岗位交流,通过轮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况的能力;适时启动新线人员的招聘、培训,提前为新开通运营的线路培养储备所需人才,合理规划人力,使运营人员平稳有序增长。
2.4多措并举,抓好网络化安全管理
一是采取灵活的运营组织方式,根据不同节假日或活动特点制定专项运营组织方案,编制配套列车运行图,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交路组织或采用灵活折返、跳停等多种方式,以保证运力,满足客流需求,确保有效缓解集中大客流情况下的拥堵。二是完善“一站一预案”。使各站在发生大客流或应急事件时,能快速、有效处置。三是定期开展专项隐患排查和整治活动,重点针对信号、车辆、供电、轨行区、隧道结构等关键设施设备,集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确保各项隐患被逐一落实整改。四是加强应急联动处置,不断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员工应急演练,成立应急小分队,提升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充分依托公安、消防等社会资源,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结语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运营管理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网络化运营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应全面深入研究,构建符合西安地铁发展实际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统筹资源,稳步安全发展,以实现网络运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化,不断提升西安地铁网络运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基于元需求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民生观
现代城市设计的民生需求错位与人本导向纠谬
城中村及其疑难与民本化改造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中的理念流变与人本思想融入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本规制与践行策略——以日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例
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与我国的提振策略
“小政府、大社会”的中外理念差异与本土模式选择
当代城市社会治理的世界理念与善治内涵
城市地震突发应对的国际借鉴与中国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的“三化”成因与社会化治理路径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和谐宜居理念应用
不可复制的乔布斯管理创新
建筑业注册执业人员的队伍现状与优化策略
国际总承包项目的安全风险与突发应对
探索基于国情之别的本土城管新模式
国家立法行政强制对城管执法的规制作用
欧陆城市风情(一)——西方社会人文生态之安全说
城市社区个人调解工作室模式的社会学思考——以“大土工作室”为例
邮轮海难:漂浮的都市浪漫悲情
大学,城市的脊梁与头脑——有感于世界名校校长的箴言
房地产,价格与价值如何在重拳治本中回归理性?——一场关于有房住与有住房的制度对话
“推力-拉力”理论视野下城市人口流动的制度设计
我国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与突破的理性思考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国家模式与分类机制
现代城市人口流动的多元矛盾与机制优化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的行政侵权与责任追究
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的动力模式与路径选择
相关链接:转型期城市非农人口迁移发展的态势——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综述
上海世博会苏州论坛——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上海世博会无锡论坛——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
上海世博会南京论坛——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视野与践行路径
我国发达城市加速整体转型的路径与对策思考
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现实反思与多元优化
低碳交通模式及其在现代都市的普及——以上海为例
后世博效应与区域“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以上海闵行区为例
世界经典管理理论(二)
乌鲁木齐城市小广告治理的成效与机制完善
四川绵阳多元并举治理“城市牛皮癣”
基建——城市现代化的凝固音符
网格化对社区建设的组织意义与空间关系
现代城市社区行政与自治权互构的模式和内动力——基于对深圳市“盐田模式”和“南山模式”的分析
城市社区资源整合中的自组织能力建设——上海大宁路街道社区资源整合调查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多重制约与突破策略——以W市J区116个社区为分析样本
城市居民的社区安全感及其多元影响因子——基于南京市玄武区的调查数据
城市社区建设中金融体系的完善
“爱心超市”:现代城市社区社会救助新模式——以厦门嘉莲爱心超市为例
巨灾保险体系建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完善
城市自然遗留地的多元价值
上海市应急管理联动信息平善的理性思考
财政转移支付对城乡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成因——以上海市为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丰碑之期——关于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对话
公民参与视野下的现代都市软实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障碍与未来创新
第四代港口——未来港口的新趋势
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活动的空间影响——以上海为例
世界管理经典知识文摘——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