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种植规模及布局
海西州人工草地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土地、水源、政策等诸多原因,人工草地建设速度一直较缓慢。自国家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人工草地建设才得到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州种草累计保留面积为1.39×104hm2(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种植牧草)。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为主,其次是披碱草、沙打旺、老芒麦等;燕麦、青稞和豌豆等一年生饲草种植面积较小,每年种植面积约为1.33×104hm2左右。其中,集中连片建植人工草地的有德令哈市洋嘉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州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240hm2(紫花苜蓿160hm2、沙打旺80hm2);德令哈市绿源公司、德农公司、拓鑫公司、金土地公司、晨鑫公司等农营企业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林草间作种植紫花苜蓿2063.53hm2;德令哈市怀头他拉绒山羊协会种植紫花苜蓿26.67hm2;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巴音河村生猪牛羊育肥协会种植紫花苜蓿133.33hm2。种植区域布局呈现出农营企业人工种草相对集中连片,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的情况。
1.2牧草收割、加工和销售情况
目前全州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可年产鲜草约35×104t(干草10×104t),实际每年生产草产品不足5×104t(80%为干草捆),其余多为家畜放牧利用,利用率低,优良牧草营养损失极大,十分可惜。州内只有少数农营公司、草产品开发公司开展机械收割,个别农区种草户采用人工收割,收割成本高,时间长,收割面积有限。开展牧草收割和规模化加工企业只有个别地区和少量企业。德令哈市洋嘉生态开发公司去年建成年可加工草颗粒饲料5000t的饲料加工厂,至今因缺乏原料来源,仅加工草颗粒饲料1050t;德令哈市巴音河村生猪牛羊育肥协会建成2000t的草颗粒饲料加工厂,为主动寻找加工原料来源,还购置了牧草打捆机械,试运行初期效果良好。农牧区牧草种植户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个人又无能力购置价格较高的牧草加工设备,牧草加工只停留在粗放的人工收割、打垛或简单粉碎阶段,收获的牧草主要用于接羔育幼、牛羊育肥、冬季补饲等,部分农户将人工草地的牧草以1200~1500/hm2的价格买给就近的养殖户,由养殖户负责收割、加工和利用,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的初级经营状态。
2草产业发展的优势
2.1土地资源丰富
海西州土地资源丰富,全州现有耕地总面积4.73×104hm2。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多年来,种植农产品品质不高,效益差。同时,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地区尚有牧草人工种植的发展空间。干旱地区人工造林因水资源紧缺成活率不高,但可以满足种植以苜蓿为代表的牧草的水分需求,对苜蓿的产业化开发十分有利。
2.2气候资源优越,光热资源比较丰富
气候资源优越,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是海西州气候资源的最大优势。以柴达木盆地区为中心的地域,年日照时数为3096.9h,年太阳总辐射量688.3KJ/cm2,年平均气温3.7℃,个别地方如都兰县诺木洪地区温度可达4.4℃。热量充沛,较大的日温差有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苜蓿产量、质量的提高。全州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76mm,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牧草收割后,受雨淋的机率小,可保证干草质量,降低牧草干燥加工成本,同时干燥的空气可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也可避免发生霉烂。
2.3草产业在全州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苜蓿草为主的多年生牧草是海西州草产业发展的首选品种。大多数苜蓿品种在气温0℃~55℃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成株在较厚的积雪下可以经受-45℃的严寒,是世界上栽培最早、适应性强、分布面积最大的良种牧草之一。苜蓿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而且具有保持水土、防止耕地次生盐渍化、改良土壤等生态功能。在柴达木盆地,苜蓿作为饲料作物中的先锋种,不仅可以用做饲料促进畜牧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退耕还草,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农、牧、林、渔、工、贸等产业的发展,将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2.4苜蓿草产业是实现海西州农业生产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的桥梁
苜蓿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高附加值性能,已经成为现代牧草产业的先锋,截至目前,种植已初具规模,达到0.80×104hm2,占所有牧草面积的57.6%以上。苜蓿草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而畜牧业又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实现农牧协调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带动食品工业、乳制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以草业为产业龙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现代高效农业体系的建立。同时,发展苜蓿草业不仅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再造的重要措施,也是弥补退耕还林还草后粮食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更是柴达木盆地发展特色型效益农业的重要途径。
2.5农区畜牧业发展对牧草的需求不断加大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农区畜牧业发展较快,由2006年的50万头(只)牲畜发展到2013年底的230万头(只),增长了54%,占地区存栏数的14.2%。根据农区现存栏数,牧草作为补饲(2kg/羊单位),年需牧草(干重)约70×104t,目前全州年收割加工牧草20×104t(干草)左右,因此还需50×104t,才能满足农区牲畜对牧草的需求,再加上牧区冬春季牲畜的补饲和抗灾需要,牧草产品的需求量将更大。
2.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草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全州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对示范村实施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项目,要求使用全价、标准饲料,并且有一定规模的饲料种植基地,保证优质饲料的供给,需要大量的优质牧草和草产品,这为人工种草和草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的推进,将成为海西州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机遇期。
3存在的问题
3.1人工草地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草量低
海西州大部分人工草地主要由草业开发项目和2002~2004年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种植。草业开发项目种植的优良牧草交农户或农场后,由于缺乏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措施,大部分已退化,单位面积产草量很低,如紫花苜蓿鲜草平均只有33000kg/hm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种植的牧草,大部分种植户,特别是林草间作户,只享受国家对林地8年的补助,而对所种的牧草管理粗放、利用意识差,50%以上的牧草不利用或廉价出售,经济效益非常低,而且还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患。
3.2科学利用牧草意识不高,致使优良饲草营养成分较低
目前,多数种植户由于科学意识不强,只片面追求产量,而不注重最佳营养期的牧草利用,导致秋季收割牧草只有产量,而营养成分较低,粗蛋白质含量下降3%~5%。就紫花苜蓿为例,本是一种粗蛋白含量可达18%~24%的优质牧草,市场销售价格主要取决于草产品中粗蛋白含量的高低。由于海西州种植户缺乏收割机械,错过最佳收割期,粗蛋白含量仅为10%~12%,属等外品,这是今后全州草产品的出口外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3牧草收割、加工机械化程度滞后
牧草收割、加工机械化程度滞后。一是海西州农区农户种草意识没有普遍形成,牧草种植分散,面积小,多数只有0.07hm2~0.33hm2,没有形成区域规模化种植,因此不便于牧草的机械化收割和打捆;二是分散的种植户由于购买不起价格较高的收割、加工机械,致使种植的牧草无法收割,而是由牛羊去任意采食,利用率很低;三是仅有的几家草产品开发公司和协会由于加工机械化程度滞后,牧草收割后,只是简单的晾晒、打捆和粉碎,造成牧草营养价值的极大损失。
3.4牧草商品率低
一方面以青海省农牧厅三角城种羊场为主的草产品经营企业原料缺口大,计划每年在海西收购苜蓿青干草数万吨,全州暂无力供给,德令哈市的两家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也不能满足其草颗粒加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农牧民抱怨卖草难,大量牧草积压在种植户的房前屋后。究其主要原因是种植分散、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价格居高不下,没有形成规模化种草区域,不便于牧草加工企业的订单种草、机械化收割打捆和定点收购作业。
3.5牧草饲喂加工转化技术滞后,种养结合程度不高,牧草转化率低
牧草饲喂加工转化技术滞后,种养结合程度不高,牧草转化率低。牧草虽然生物量高,但不是万能饲料,更不是全价饲料,必须讲究精粗搭配,青绿搭配,各种营养成分互相补充,均衡供应,才能发挥牧草营养价值。部分农户种啥喂啥,饲喂搭配不当,养殖效益低。还有的育肥户将牧草收割后,把干草撂在畜圈里,牲畜边吃边踏,牧草利用率仅有20%,就地转化能力低,出现丰收不增收的现象,以上因素致使种草养畜效益不明显,部分种植户对种植牧草逐渐失去信心。
4草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将全州草产业化生产划分为三个大区域,并进行优化调整,形成规模优势。①在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天峻县牧业区,建立一年生燕麦草基地。②在水、土、热条件较好的德令哈市、都兰县和乌兰县是发展草产业化的精华地带,建立优质紫花苜蓿草生产基地。③在气候干旱、土壤盐碱较高的格尔木市、大柴旦行委建立优质苜蓿+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的多年生牧草生产基地,并且选择在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大格勒乡地区建立优良豆科牧草苜蓿种子基地,以缓解草产业化生产中对牧草种子的需求。
4.2培育、扶持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在牧草种植面积大的德令哈市、都兰县各扶持建设一个有一定基础和经济实力的草产品加工及牛羊养殖、育肥的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基地和农户的种植的牧草,特别对紫花苜蓿草基地实施科学收割、压捆和贮存等系列化服务,并且企业每年以签订单的形式收购;同时投入资金更新复壮退化的多年生牧草地。
4.3政策扶持发展草产业
政策扶持发展草产业,从中央到地方要制定出优惠政策,为种草养畜协会和示范户提供牧草收割、打捆和加工机械补助;为广大牧草种植户,特别是贫困户要购买收割、打捆和粉碎机械以及优良牧草种子、化肥的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提高他们种植牧草的积极性;省、州财政资助各市(县)打贮草站购置先进的收割、打捆机械,并拨付一定的运转经费,给打贮草站定任务、定指标为当地牧草种植户提供适时、无偿的收割、打捆服务。
4.4加强种草及饲喂技术培训
(一)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医药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企业主体,龙头带动。支持企业内联外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医药产业高水平和集约化发展,做强医药产业集群。
(三)自主创新,品牌强企。加快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学、研结合,打造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基地,重点扶持优势产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资源整合,扩大内需。搞活流通,扩大销售渠道,拉动内需,促进医药产品销售本地化,加快医药物流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全力推进医药产业百亿工程,做大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努力建设全省医药产业强市,建成西南医疗器械生产基地、中成药生产基地、中药材原生种植基地、川南及成渝两地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做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将南格尔公司培育成世界采、输血液器械生产知名企业,港通集团培育成全国医疗器械生产知名企业,禾邦集团、大千药业培育成全国中成药生产知名企业,砚山集团培育成全国中药材原生种植和加工知名企业,珍珠制药、新元制药培育成四川化学药及原料药生产知名企业,国光农化培育成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全国知名企业。
(二)经济目标。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到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户,20-50亿元企业2户,10-20亿元企业4户,1-10亿元企业10户。将规模以下9个企业培育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3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结构目标。不断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到2015年,努力将医疗器械及设备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21.9%提高到30%,中成药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31%提高到35%,化学药制药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9.5%提高到13%,生物生化药品生产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四)创新目标。到201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每年开发药品医疗器械3个,力争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方面取得新突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以上。
(五)品牌目标。力争到2015年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2个,省级知名品牌6个。
(六)人才目标。不断提高医药企业科技人员的比重,到2015年专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依托南格尔、港通等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医疗器械企业与国内外医疗器械优势企业合作,开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者在我市开办新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壮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中成药产品。依托禾邦、大千、仁德、砚山、泰康等生产企业积极发展中成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殖。
(三)大力发展西药化学原料药产品。以珍珠、新元为龙头,巩固发展好现有品种,注重发展仿制药品和新剂型产品。
(四)大力发展规模医药流通企业。依托现有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医药资源,发展规模医药流通企业,搞活流通,拉动内需。
四、主要措施
(一)扶持龙头企业,抓好重点项目实施
1.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大对南格尔、禾邦、珍珠、港通、国光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药品、医疗器械、农药企业集团。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企业用好用活国家现行政策,积极为企业间的联合牵线搭桥,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联合发展;积极支持现有企业与知名企业合作,与知名院校合作,与国际企业合作,实现医药企业裂变发展。
3.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禾邦集团的禾邦滴丸和软胶囊技改、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的冲施肥及原药制机生产线、珍珠制药生产线技改、南格尔公司血液保存液灌装线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4.建设医药产业园区。支持医药龙头企业领建新的医药产业园区,以企招商,打造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级。
(二)整合医药资源,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1.成立医药资源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市的医药资源整合工作,抢抓医改契机,制订医药资源整合规划和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提高医药企业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2.支持组建医药商贸集团。积极支持医药流通企业以雁江、简阳、乐至、安岳四个行政区域为中心,以规模企业为龙头,成立医药物流中心,建立以*为中心、面向全川、幅射全国的营销网络,积极构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社会消费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做强做大医药流通企业。
3.发挥药品市场供应保障体系作用。鼓励、支持、引导本市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国家基本药物保障体系框架内,积极参与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行动。建立本地药品医疗器械批发零售企业购销我市医药生产企业的产品和本地医疗机构采购我市药品医疗器械批发企业产品机制。
4.发挥药品消费政府支付的杠杆作用。医保、新农合要充分利用政府支付的杠杆作用,按规定将我市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列入医保用药目录。要将药品零售连锁店纳入新农合体系,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便民惠农的药品供应体系。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打造知名品牌。鼓励、指导和帮助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把南格尔、禾邦、港通、仁德、大千、砚山、贵均培育成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
2.创新新药研发机制。加强新药研发指导,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3.创新种养模式。发挥农村专合组织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推动饮片生产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促进产业升级。
(四)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1.落实新建医药工业企业优惠政策。新建医药工业企业,首期投资额1亿元人民币(含1亿元)以上,并在24个月内建成投产的,根据企业税收贡献情况,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生产发展。
2.落实新药开发优惠政策。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新药和Ⅲ类医疗器械注册,且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次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3.落实流通企业扩销优惠政策。支持医药流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扩大内需作用,医药商贸上规模企业可实行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融资担保政府给予的相同政策支持,将发展医药商贸上规模企业纳入各级政府工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4.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医药企业开发、引进国家级新药项目,凡符合国家863计划条件,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协助其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并根据该项目产品投产后的税收贡献情况,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小岗村GLG农业高科产业园”为龙头,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甜叶菊生产这一新兴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努力打造县20万亩优质甜叶菊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
全县示范种植面积0.5万亩,全县总种植面积达20万亩,甜叶菊干叶总产量4万吨,种植农户亩均实现效益2000元以上(各乡镇任务分解附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甜叶菊生产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推动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甜叶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负责协调和解决甜叶菊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甜叶菊产业发展技术指导组,加强技术攻关,负责甜叶菊生产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组织,确保本地区甜叶菊产业的健康发展。县宣传、广电等部门,要利用“两台一网”等宣传主流媒体,加强对发展甜叶菊的技术、政策、市场等宣传,努力营造县大力发展甜叶菊生产的氛围。
(二)切实做好生产规划。各乡镇要按照培植大产业、发展大基地、扶持大企业的思路,在县发展意见的指导下,按照各自的发展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切实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与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同步,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甜叶菊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并报县甜叶菊发展办公室备案。规划既要注重近期,又要着眼长远,在细化近两年发展布局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目标。
(三)着力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围绕高产、优质、无公害目标,科学制定甜叶菊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病虫防治、适期采收、干叶包装、储藏运输等全过程的技术行为。按照甜叶菊生产技术标准,建立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区,各乡镇都要建立1个以上超100亩的生产示范基地。农业、质监部门要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管理和项目申报工作,力争把县的甜叶菊生产基地打造成为省级甜叶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按照国家名牌农产品创建要求,努力培育知名品牌。
(四)不断加大服务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县甜叶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专门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探索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县甜叶菊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采用广播、电台、报纸、印发资料、专题讲座、田头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宣传,将甜叶菊高效栽培技术和无公害化病虫防治技术传送到每个甜叶菊种植农户,满足广大农民对甜叶菊生产技术的需求;三是做好甜叶菊种苗繁育工作。县甜叶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与“GLG”公司密切合作,加强甜叶菊种苗的提纯复壮以及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在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抗性上谋求突破;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县农委要积极配合“GLG”县公司做好龙头企业的申报工作,力争2009年使其取得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其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五)积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各乡镇要结合推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积极组建甜叶菊生产合作社,以甜叶菊生产大户、农民经纪人、服务单位、收购网点、农资经销点等为社员,县甜叶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县甜叶菊产销协会,统一组织开展甜叶菊及其产品的产、加、销,形成一个覆盖甜叶菊产区的产销全程服务网络,通过“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链条,实行品种、技术、生产、收购、加工一条龙服务。通过行业自律,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
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确定的意义和发展潜力分析
科学选择和界定我市支柱产业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利于准确把握市情,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有利于发掘经济发展潜力和培植经济发展后劲,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为了正确认识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地位,明确其发展方向,更好地贯彻实施市委五届九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依据年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和年的工业财务数据资料,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供有关部门研究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和潜力时参考。
(一)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1、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
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对国民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是指支撑整个区域经济的关键产业部门,是该区域中产值或增加值最大、劳动就业人数最多、利润与税收最高的产业。通常也是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占用较多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围绕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原材料、矿藏、初级产品进行全程加工、深加工、培育配置培养,形成的产业链,亦称特色产业链。
2、工业行业与产业的区别
工业行业与产业有所不同,本质的区别在于工业行业属于第二产业,它不包括与之配套的,为其进行服务的行业活动,而后者包含第一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内容。只有将其合在一起,才称其为产业。以汽车为例,汽车工业不同于汽车产业,它只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属于第二产业,不包括与汽车制造相关及为汽车制造服务的汽车租赁、信贷、保险、销售、维护与保养等属于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只有将两者合在一处,才为汽车产业。同样,我市确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仅包括工业行业的生产,还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和与之相配套的经营活动。
3、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评价体系及发展状况分析
按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定义,通过计算和定量分析,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委会提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占全市GDP的份额列表如下:
目前,国家尚没有选择和界定支柱产业的统一原则和量化标准。但支柱产业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较大比重。2、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3、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4、扩大就业。5、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6、节约能源和资源。
在以上特点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是产业的增加值要占GDP的以上,可以叫支柱产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截止到年末,我市确定的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都超过了以上,尽管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超过,但由于该产业涉及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商业、通讯、地方特色工业、民族用品等诸多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列入“十二五”时期的支柱产业。林产品加工业占GDP的比重虽然超过了,达到了支柱产业的标准,但由于该产业在我市属于两头在外的行业,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多,科技含量不高,受国外市场的影响大。从森林资源保护的层面看,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料的持续供给能力差。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从目前的支柱产业列入未来的特色产业,是依据长山区的资源状况,综合国内外市场、科技含量、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因素做出的选择。
从表中可以看出,按照统计对工业行业的划分标准,从规模指标的角度观察,我市资产、利润、税收和从业人员相对较大的工业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林产品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铁矿采选业)。如果依据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序划分,以上四大行业的基本情况依次如下: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增加值总量最大。目前有通化矿业集团、东圣焦化公司、曙光工贸公司和八宝煤业公司等骨干企业。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年,全市原煤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万吨,能力的利用率达到。年,全市户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其次是木材加工业。目前有金隆木业、云龙木业、丽美坚、禄林木业、宝健木业等骨干企业。目前,全市复合地板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万平方米;刨花板的生产能力达到万立方米;百叶窗的生产能力达到万立方米。年,全市户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同比增长。在总产值中有是新产品产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第三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目前有浑江发电公司、热电公司、松江河发电厂和华生热力公司等骨干企业。年,全市户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工业资产总额的 ;实现利润万元,同比下降;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第四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目前全市有板石矿业公司、大栗子矿业公司和大通矿业等骨干企业。年,全市户规模以上黑色金属矿采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万元,同比下降;实现税收1.2亿元,同比下降,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二)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分析
综合反映支柱产业竞争力主要特征的指标有效益指标、资本运营指标、市场指标、技术指标。按照这些指标的划分,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中提到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市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工业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
从规模看,在支柱产业中,仅能源和矿产冶金两大大支柱产业,年就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资产总额达到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市规模工业的。这说明支柱产业总体存在较强的实力。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投资效益不高。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只有,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电力生产和铁矿采选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年,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仅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为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工业和矿产冶金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和,超过全国标准值和个百分点。电力工业更是高达。从我市投资规模看,尽管投资总量迅速扩充,但投资效果系数低。-年,全市投资总额累计达到亿元,但投资效果系数只有。其中,工业利润的投资弹性系数只有。资产运营不佳的结果,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价格,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所以表面上看,我市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但从资本运营过程看,仍然是高投入低产出。
2、工业支柱产业具有支撑带动作用,但产品缺乏竞争力。
根据工业快报资料显示,我市确定的工业支柱产业,年累计实现利润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较好地发挥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说明传统的支柱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的地位。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我市支柱产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资金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品种老化型的传统产品多,品种新,具有现代产业特点的特色生态型产品少;内向型的产品多,外向型的产品少;耗能大的重工业产品多、高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少;初级产品、“原”字牌产品多,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年我市能源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矿产冶金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大大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年,我市荣获吉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有户,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只有“施慧达”和“地王”牌商标,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中仍显得微不足到。由于我市工业的产业链普遍短小,大多数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要么生产上游产品,要么生产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企业规模都不够大,产品附加值也不高,而且能源消耗大户所占比重大。从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单耗水平看,工业支柱产业万元增加值单耗高达吨标准煤,能源工业的单耗更是高达吨标准煤/万元,单耗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艰巨。
3、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产业,受市场的制约严重。从反映技术指标的固定资产净值率看,以铜、铅、镁、金矿采选为主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石膏、滑石为主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和以原煤、洗精煤为主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都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其固定资产净值率都超过了以上,以东圣焦化和曙光工贸等企业为代表的煤化工产品和炼焦业,固定资产净值率更是高达以上。但技术优势并非完全的市场优势,以洗精煤、焦炭和铁精粉为主的“围钢经济”受制于通钢,通钢生产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由于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较大。一旦市场变化,就变得被动起来。
4、支柱产业及其骨干企业产业链短小,发展后劲不强。一个国家(地方)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竞争力的强弱。而目前我市的工业支柱产业还停留在少数几个骨干企业的"单打独斗"上面,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带根本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还十分短小,离产业群还很远。比如煤炭和铁矿是全市产值份额较大的产品,但这些企业间相互独立,上游产品所占比重高,价格优势不明显,企业也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市场订单还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企业的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还没有很好的结合,本地产业链还没有成长起来,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甚微。
产业优势是经济优势的核心,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的弱化也正是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发展前景看,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不强,煤炭工业受资源短缺的制约,很容易丧失已取得的市场份额。受市场的制约和资源型城市枯竭及关闭小煤窑等产业政策的影响,代表我市支柱产业的原煤、洗煤、焦炭、铁矿石和硅藻土的产量增长乏力。年,全市原煤产量万吨,与上年比仅增长0.1%。在个行业构成的支柱产业中,有出货值的只有硅藻土行业,全部工业支柱产业的出货值也仅有,出口份额很小。这说明这两大工业支柱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很弱。电力工业特别是火力发电受原煤生产的制约,发电量与利润成正相关,一旦宏观因素有变,包括限电因素的影响,效益下降的局面将很难避免。据调查,目前,我市原煤的保有储量为亿吨。建国年来,我市累计开采原煤近亿吨。年全市原煤消耗量超过万吨的工业企业有户,累计消耗原煤约万吨,仅浑江发电公司(包括浑江热电公司)去年就消耗原煤345万吨,其中,省外购煤高达多万吨,通化矿业集团消耗原煤万吨。按目前原煤消耗的速度,如果没有新的煤田发现,本世纪中下叶我市的原煤将消耗贻尽,这又说明,按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观察,工业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目前代表我市生态工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所占比例又较小。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在特色产业中,年,全市特色产业增加值只有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只有,这还包括份额占GDP总量较大的木制品加工业。
因此,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传统的支柱产业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仍然是工业供给的主体,但已没有显著的优势。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份额还显得微小,支柱产业竞争力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充分考虑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扩张性、增值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增强我市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是我市面临的主要任务。
——支柱产业左右着我市工业形势,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的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我们只有适合市情、适应市场,发展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快实行经济转型,壮大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才是现实的选择。
——支柱产业内部结构相似水平“高”,结构转换速度还很“慢”。突出地表现在:工业结构中加工程度较低,采掘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类型上,结构初级化明显,高度化不足,呈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特征。结构相似程度高,还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实力弱,且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不高。产业结构调整慢,突出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慢。转换速度慢不仅制约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支柱产业转换速度慢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不足。
二、做大做强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不断扩大我市支柱产业和生态产业的生存空间,特提出如下建议:
1、发挥长的生态优势,抓住特色产业发展不放松。
在我市确定的特色产业中,矿泉水、医药和木制品都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总体上看,虽然其综合实力和水准不高,但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超强的产业关联度是我市持续发展的资本,只要有超前的政策取向和优惠的政策,特色产业在技术和市场开拓方面才会有较大的突破。
按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上,林产工业要保证现有生产能力充分达产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要在做强全市复合地板和人造板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并向高档家具、办公用品、新型装饰和装潢材料等产业链延伸。在特色农产品开发方面,一要侧重开发具有我市生态特点的新产品,如以山葡萄、五味子、人参等为原料的清、混、浓缩汁以及植物蛋白饮料;二是要侧重开发生产市场需求的营养滋补类产品,如运动员及适合某种特定需要的保健类饮品,各种低度酒、滋补酒、人参啤酒等;三是生产具有长品牌和特点的各种农产品。如反季节山野菜、长野猪,冷水鱼、林蛙油、绿色无公害食品等,要重点开发生产一些系列产品,如人参饮料系列、人参化妆品系列、山果、蓝莓系列、保健营养饮料系列、矿泉水饮料系列、山菜、真菌食品系列等。
2、改变投资结构,适当发展新兴产业。我市虽然属于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具有现展水平的新兴工业很少,对此我们要根据生态工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工业投资结构。首先要控制“夕阳”工业的投资,要限制我市原材料紧缺的行业再扩大建设规模,要在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做文章,切实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角度考虑,我市不宜过度发展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应立足长的特色,侧重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将有限的资金向绿色食品、饮料、医药和人参等占用资金少、见效快的轻工业倾斜。
3、重塑医药工业。医药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耗能少、投资回收快的优点。在培育壮大医药产业方面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建设中药现代化基地,通过引进消化等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医药。要扶持天风制药、修正医药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实力。二是要在建设抚松万良人参市场的同时,异地改建长山货市场,适时组建长中医药批发市场,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规模。
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提高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支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财企〔*〕3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机遇,以扩大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步伐。
2.发展目标。到2012年,吸引10家左右海内外著名公司来绍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服务外包产业总量达到3亿美元,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省主要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3.发展重点。根据服务外包发展特点,围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种主要形式,重点发展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外包、物流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金融服务外包。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吸引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结合市区企业“主辅分离”,鼓励本地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二、积极构筑服务外包产业的公共平台
4.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绍兴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全面统筹、规划、管理服务外包各方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外经贸局。各县(市、区)负责做好本辖区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设立市服务外包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市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重点用于:服务外包培训;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认证、企业认定及企业产品认定、企业市场开拓;服务外包信息及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知识产权项目奖励;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6.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积极规划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重点在市区规划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有侧重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吸引跨国公司、境内外机构及个人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双回路供电系统、双备份网络系统和足够带宽的国际数据通信端口;完善IT通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多宽带通信设施;鼓励主要电信运营商增加带宽、优化数据流向,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
8.规范服务外包企业认定办法。制订服务外包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经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享受本意见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企业,在准入审批和工商登记时,给予审批和登记便利,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服务外包业务。
9.建立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绍兴服务外包信息网站,用多语种宣传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绍兴服务外包人才及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高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10.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服务,依法严惩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企业,经申报认定后将其列为绍兴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并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申报、受理、保护、信息等服务,加大服务外包过程中的专利特别审查服务。
11.营造服务外包行业诚信环境。组建绍兴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及服务外包企业诚信登记备案等制度。建立行业诚信数据库,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及员工诚信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诚信环境机制。
三、多渠道支持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12.鼓励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来绍投资落户。对来绍投资并以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新办服务外包企业,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来绍落户的服务外包企业总部(含地区性总部),可享受市政府有关总部经济的扶持政策。
13.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升级。对服务外包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14.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对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内外自主知识产权登记和取得专利权,并能实现专利实施产业化的项目,按照《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的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15.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新开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培育出口名牌以及对服务外包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并获得国家、省名牌和驰名商标称号的服务外包企业,按照《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6.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对服务外包企业出口软件年出口额10万美元(含本数,下同)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年出口额5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服务外包软件出口企业创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并经国家、省认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5万元。
17.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资质认证。对当年新通过CMM2、3、4、5级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4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保障
18.大力引进国内外服务外包优秀人才。对在我市落户的各类服务外包优秀人才,其申请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户籍迁移、出入境管理等,给予优先安排。
19.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在我市开展服务外包培训,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服务外包“订单式”人才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办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或实训基地,培养服务外包企业急需的实用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设立服务外包学院或有关学科、专业,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开设有关课程,或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加服务外包知识内容和学时安排。
20.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凡认定为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创办服务外包企业的,可以申请创业项目启动经费支持和市人才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办理因公、因私出国(境)证件,纳入绿色通道快捷办理;服务外包企业台港澳人士办理的《台港澳人员就业证》有效期由1年延长至劳动合同期满,办理时限由法定的收到用人单位提交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