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的需求,搞好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第一、三产业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既能够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又能满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进行乡村旅游,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和感悟大自然的需要。
浙江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势头日益旺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经营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年前浙江省乡村旅游景区只有22个,2002-2004年发展达到,每年新建个数达70个以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乡村旅游在浙江各地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到2008年底,全省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1138个,从业人员5.18万人,年总产值达63.92亿元,总面积达131.5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0强。
尽管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不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由于缺少科学统一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设计,目前,乡村旅游出现了简单模仿,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许多地方的农业旅游只限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景的观光,无法满足城市游客对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农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受到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出现农村尤其是都市郊区的农村被都市同化的趋势。原有的特色与魅力大为削弱。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特色的要求。所以要吸引旅游者,就必须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不仅发现、认识其特色,而且将其特色挖掘出来、突出出来,形成产品鲜明的风格,从而才会有一定的垄断性,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者需求角度对产品创新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成果还较少,本文拟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对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出若干构想。
二、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需求意愿
79%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人仅占8.4%,说明乡村旅游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发展前景。在旅游者中。较高收入人群也占了一定比重。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不少需要释放工作压力的人们也逐渐把乡村旅游作为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职业细分来看,学生和离退休人员的出游意愿最为强烈。
(二)需求动机
旅游者参加农业旅游的主导动机是依托于其优美环境及特色生活情境体验的休闲度假。占了48%。其余主要有回归自然(21%)、情感归属(14%)、学习交流(10%)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游客的出游动机主要是体验农业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其次是回归自然。体验区别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农村的乡土气息,寻求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三)出游方式
游客对不同出游方式的选择,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指向。分析显示,多数人偏爱与亲友结伴出游(74%),其中夫妻、情侣及三口之家的比例最高,因此家庭与亲友市场是浙江乡村旅游的重点。另外,市民对自驾车这一交通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有超过一半的旅游者通过自驾的方式出游,其他主要为公交车和包车的形式。
(四)活动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观光类项目――观赏田园风光、新农村建设成就、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二是参与类项目――品尝农家食物,住农家屋,购买土特产品、参加农事活动:三是综合类项目――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体验农家生活。统计显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活动项目存在明显的偏好,体验农家生活最受欢迎(62%),其次是品尝农家食物(55%)、观赏田园风光(46%)和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42%);排名靠后的三项为:住农家屋(22%)、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19%)和观赏新农村建设成就(15%)。反映出旅游者对文化类及参与体验性的活动内容最感兴趣。
(五)满意度情况
通过采用五级利李克特量表分析,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尚可,均值为3.14。综合满意度与再次旅游愿望的方差为.000,说明不同满意度的旅游者在再次旅游愿望的选择上有显著的差异性。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的满意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和忠诚度,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从所得的数据分析,所有的产品满意度变量都与综合满意度存在线性相关,均对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但其重要性程度存在不同。根据效用与重要性整合模型分析,可以得出,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这是一个“行动区”,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将边际资源尽可能多地分配到这些方面去,提高旅游者对其的满意度,最终提高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
三、产品创新的总体思路
(一)资源条件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产品的创新需要建立在现有资源基础之上,从调研情况看,浙江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广大农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风习俗,加之浙江省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为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时要充分运用和体现其自身资源的优势,挖掘其对游客存在的各项吸引因素。不能在乡村旅游中进行低质量的产品开发,破坏资源本身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把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势体现出来。
(二)旅游者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导向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旅游者需求的特点,顺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不断升级换代、推陈出新。只有针对旅游者需求特点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受到旅游者的喜爱,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消费,否则就会丧失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旅游者未满足的部分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旅游者,其最终的目的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产品的质量应由旅游者来评价。其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决定了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大小。要使旅游产品得到有效的开发,提高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应该了解旅游者对产品尚不满意的部分和原因。只有针对关键部分进行改造和提高,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旅游者对产品的满意。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需要在产品创新中重点加以关注。
(四)特色是产品创新的核心
“有特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特色是产品固有的差异特征,是与其他产品比较而形成的“特殊本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一般性的观光游览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他们更注重旅游内容的参与性、娱乐性、生态性。目前单一的市场已被各种细分市场所代替,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样就要求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根据每一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设计出内涵丰富,能反映时代潮流和本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
四、浙江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构想
特色是旅游之“灵魂”、是产品竞争力之“核心”。在各类旅游产品遍布大江南北,而旅游产品又具有同质化的情况下,要使乡村旅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旅游者需求的特征及浙江乡村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开发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目前市场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一些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一)文化休闲游
在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休闲度假是其最主要的旅游动机,而文化内涵是游客最不满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大力开发文化休闲游产品,让游客纵览农家风情,漫观萤光树影。脚踏乡间小路,听那“路边的老牛在歌唱”,追寻梦牵魂绕的乡情乡音,使游客能尽情地感受乡村的异地风光。
在产品开发中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大力地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民俗工艺品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在开发中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体制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心理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纯朴民风上,在农业旅游中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在景区中应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满足旅游者放松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紧张情绪的需要。
(二)学生修学游
学生群体的比重在浙江人口中占有相当的份额,随着我省经济能力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学生旅游人数逐年增长,而青少年的修学旅游也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而且学生拥有较充足而稳定的闲暇时间,因此,青少年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在乡村旅游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如果开发得当,发展前景乐观。
在产品开发中应结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围绕学习、科技、环保等相关主题,选择相关的项目,突出农业科普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根据学生闲暇时间的特点。可依托乡村旅游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农业项目,组合相关的内容,开发各类学校学生的春、秋郊游及夏令营旅游产品。同时针对学生偏向于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特点,应化静为动,将纯粹观光性的旅游向参与性转化。如让他们参与农作物的耕种、进行果园的采摘、鱼塘的垂钓、饲养各种动物等,以增加学生的旅游兴趣。在景区开发经营中,要多设置标牌及多媒体等各种设施进行相关知识介绍,同时加强景区讲解员的配备和培训,强化产品的知识性。
(三)乡村旅游俱乐部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市场意识和消费观念比较前卫。同时鉴于在调查中各类旅游者对乡村旅游认识的共识较多,而近几年高收入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比重也在增加,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旅游业及国内高尔夫球旅游的产品模式,结合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开发乡村旅游俱乐部的特色产品,将有乡村旅游共同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者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乡村旅游俱乐部不是纯粹的景点,也不是纯粹的休闲中心,在其产品当中应该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情”,要把对农业、对乡村的一种“情”融合其中,这种情可以是怀念之情、敬仰之情、好奇之情、渴望之情,把“情”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俱乐部的理念当中。用情把各乡村旅游者联结在一起。其次是“景”,俱乐部形成的基础就是对农业旅游景观的共同爱好和欣赏基础上,所以必须要有那种让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的景观开发效果,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平台来开展俱乐部的活动,这是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再次是“玩”,俱乐部应该有各种能满足乡村旅游者需求方式的活动,能通过各种活动,让旅游者共同感受农村的气息,感受民风的纯朴,分享对农村的回忆和体验。乡村旅游俱乐部在开发时应建立会员制,根据俱乐部的游客情况,可以在游客中推行星级会员制,根据不同的等级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培养游客的忠诚度,稳定一批长期的游客。另外。要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然后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经营模式走连锁经营的道路。
(四)百年好合婚庆游
目前浙江省新婚市场的各种消费潜力巨大。针对新婚市场开发的各种产品也层出不穷。仅新婚摄像及新婚典礼等项目的消费额就十分巨大,像杭州市太子湾、植物园、黄龙洞等景区每天前来拍摄新婚录像的人络绎不绝,而各大酒店的婚宴更是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由此可见其消费市场潜力之大。农业旅游景区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极具民俗特色的婚庆方式,有新鲜环保的绿色果蔬,如此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开发婚庆旅游市场中应极具优势。在调查中也发现,青年男女对乡村旅游景区有着较大的兴趣,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百年好合婚庆游的主要目标市场定位于新婚的情侣。也可以适当扩展到感兴趣的未婚和已婚的情侣。新婚的新人在结婚的当天,可以在农业旅游景区参加别具特色的民俗婚礼,同时利用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拍摄出极具收藏意义的录像资料。在景区中还可以种植一些相思树、情侣松、百合花等有良好寓意的植物,养殖一些鸽子、鸳鸯等与情侣有关的动物,从而增加对新人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增加对新人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如让情侣种下一颗相思树,栽下一枝百合花等,并可以中树下立一个石碑弦上情侣的姓名和种树的日期。这不但比挂同心锁等传统节目更有意义,并且也为景区的绿化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成为吸引情侣们再次前来游览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吸引相当多的回头客。另外,如果有兴趣的新人。还可以把婚宴摆在农家,让宾客们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新鲜菜肴。实可一举多得。
(五)体验参与游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 孕期健康教育; 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5-118-02
Analysis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Health Education of Pregnant Women in Longquanyi District,Chengdu(2004~2008)
HUANG Liji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enter,Longquanyi District,Chengdu 610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u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past five years in this area,to put forward i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and health units in our region and towns,9 cases of maternal deaths reported and 15 cases of safe delivered pregnant women randomly selected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maternal age,education,motherhood of death,safe pregnant women and economic conditions,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Maternal mortality; Health educ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美满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成都市龙泉驿区2004~2008年的9例死亡孕产妇的资料统计,并随机抽取该区相同年度安全分娩的15名孕产妇的资料作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4~2008年死亡的孕产妇情况
9例死亡的孕产妇的年龄27~38岁,平均年龄32.7 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8例,户籍为城镇2例;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有7例;孕产次数>2次有 7例,而≤2次为2例;产前检查次数≥5次有2 例,
在孕期健康教育方面,未参加孕妇学校有8例,参加仅有1例;订阅保健报1例,1例家中无电视,未接受乡村妇幼保健宣教7例。见表1。
1.2 2004~2008年安全生产的孕产妇情况
15例安全生产的孕产妇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 24.5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0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5例;住城镇4例;经济状况处于一般及以上12例;孕产次数>2次4例,≤2次为11例;产前检查次数≥5次13例,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分项对2004~2008年死亡的孕产妇资料进行统计,并随机抽出同年度安全分娩的孕产妇资料,仍采用分层分项统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查找孕期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1.4 统计方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SPSS14.0处理,计数资料进行连续校正χ2检验。
2 结果
我们发现9例死亡的孕产妇的年龄多数在3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死亡孕产妇的88.9%,死亡的孕产妇多数为经产妇,产前检查次数普遍少,≥5次2 例,占22.2%,余均未达到孕产妇系统管理产前检查次数的最低要求(5次及5次以上),与随机抽取该地区同年度安全分娩的15名孕产妇情况相比,在孕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孕产次数和经济状况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孕产妇的死亡与孕产妇的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产前检查次数和孕期并发症有密切关系,而与孕产妇的户籍和居住地无明确关系。
而从孕期健康教育方面分析,我们还发现是否参加孕妇学校和接受乡村妇幼保健宣教等专题教育与死亡有相关性,而与家中有无电视和是否订阅了保健报刊等大众传媒方法教育则没有直接关系。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及对策:①提高全民教育素质,让广大妇女从小接受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提高妇女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接受健康教育的硬件条件,从而增强孕妇接受孕期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让其认识到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和怀孕及生产的风险性,自觉参与孕产妇系统管理,增强保健意识和能力。②要加强宣传、提高妇幼保健队伍水平,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宣传家庭接生的危害性和住院分娩的安全性[1]。③要使孕期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样化,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乡村级保健人员在妇幼保健宣传中的作用。通过乡村保健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孕妇家中面对面地宣传和开展人际交流,讲解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和妊娠合并症与怀孕的关系。特别是强调孕妇学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孕妇学校向孕妇讲解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举办孕期专题培训班,对孕妇及其家属讲解孕期保健专题知识,以提高群众对孕期保健知识的获取,从而提高孕期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普及率、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文化程度低、经产妇、妊娠期有合并症、经济状况差的人群,重点进行妇幼保健相关科普知识教育,包括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好处、分娩的最佳年龄、危险症状的识别、出现危险症状时就近的医疗保健机构及联系方式教育[2],可采取对贫困孕产妇出台贫困救助的对策,以改变不良的生育观念和态度,激发其生育健康责任感,提高其对孕期保健的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蒋兴华,刘素碧. 26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与产科急救能力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1):1461.
关键词: 乡村医生 培训策略 探讨 体会
长期以来,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常见疾病的预防治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等工作, 是农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生产力军,因此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基层卫生工作的质量,也是能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决定因素。但是,由于乡村医生知识与技术水平有限,常常导致延误诊断治疗和操作不规范医疗事故发生。故此,加强乡村医生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已成为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校作为乡村医生培训基地, 两年来承担着培养素质技能好的乡村医生的责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总结出一些经验笔者就其进行报道,以其能于广大学者商讨促进我地区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 逐步完善乡村医生终身学习制度,我校在充分总结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一些策略与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1·我区乡村医生培训的现状
1.1 乡村医生认识水平低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我国现有乡村医生100 多万,肩负着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任务, 他们直接担负着我国亿万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大部分的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国家要求乡村医生有知识、有技能,是全科医生,但由于我区农村医护人员短缺、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比例严重失调,乡村医生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所限等原因导致,大多数基层医院普遍存在人员结构偏老、医护水平滞后的现象, 其次社会普遍对乡村医生的培训重视不足,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大多设在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乡村医生很难有机会参与;乡村医生没有固定工资、参加培训期间不但没有收入、还要花去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他们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
1.2 村医培训教学缺乏创新
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中职校的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仅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创新教育上也显不足。培养创新人才应该渗透乡医教学的每一环节,而目前乡医教学却表现为简单、内容过于陈旧、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以及学习氛围不够浓烈等现象,这样的教学现状会对乡村医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3 我校乡村医生的培训情况
我校自2010年至2012年,根据自治区和地区卫生局《半工半读中专计划》,共招学生800名,其目的是使乡村医生的医疗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并我地区卫生局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每个行政村配备两名村医的要求和我地区农牧民健康促进实施细则》,制定了我校 2010年至2012年每年三个月连续三年把半工半读的乡村医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毕业后颁发中专学历证书,再回到乡村为农牧民服务,以提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对满足农民日益复杂多样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3.1 自2012年共招收了800名乡村医生中其文化基础与学历情况:800名中男性占68%、女性占33%,年龄19岁以内占9.3%,20-33岁以内占90%,具有高中学历的占24、5%,初中学历以下的占77、6%,参加培训的村医没有任何执业证书。 乡村医生平均一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为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接受培训的次数主要1-2次,培训方式主要理论授课。
1.3.2我校乡医文化层次偏低、专业知识相对陈旧绝大多数参加培训的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接受能力差,对所学专业的掌握有一定难度。虽然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能应付日常工作、但由于一些人员年龄大,只有小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有限,又长期在农村工作,接触面窄,卫生条件差,加之国家经费投入不足,设备缺失等原因。
1.3.3 乡村医生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乡村医生知识的获取
乡村医生由于自身的知识面窄和创新意识淡薄 ,意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加之农村的医疗服务特点,造成了他们参加农村医疗服务的季节性比较强,除了防疫工作急性或突发性疾病之外,医疗服务大多集中在农闲阶段。因此,如果培训安排在农闲阶段,乡村医生大多会选择不去参加培训,而是将眼光局限于目前所有。虽然目前有关部门提供的培训是免费的,但参加培训的交通费,需要乡村医生自己承担,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 解决乡村医生培训困难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
要提高乡村医生素质,通过培训和日常工作是远远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在乡村卫生院里,很多人不认同培训观点,如果他们觉得培训不重要,工作就难以展开,尤其是在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区,更应加强培训力度。因为脱产学习给乡村医生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影响,我们就要从观念上予以解决,多宣传培训的好处,多从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培训不仅仅要培训专业知识,还应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到方方面面,对于培训科目的重要性,培训人员在理念上要保持高度一致,主动配合培训工作,才能提高培训的质量。
2.2 加强组织管理和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
一是要求培训实施区、县分别根据各地实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流程,组织召开培训会;二是加强培训人员轮训,严格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培训流程,提高培训人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做好教学计划、在内容上体现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制定以全科为主的教学计划、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教育计划生育一体,加强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社区医学,藏医课程等教育内容、还应该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力求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掌握必备的医学理论、基本技能及最新医学动态,藏医的常见治病。严格按照计划要求,同时贯穿最基本的藏医学、能应用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今后农村全面开展卫生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基层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2.3 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
在培训时,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适当调整培训内容,不能照搬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培训的内容。在村医培训时,多考虑村医的文化知识及接受授能力,侧重点要在乡村常见病,多发病上下功夫,以利于村医们在临床中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转诊,早期治疗。
2.4 培训时间和方式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地区级人员对县级人员进行培训时,重点是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及授课技能,采取1:1授课和点评,并实地进行学习3个月,促使乡村医生快速进步和成熟。县级人员培训乡村医生时利用各乡村卫生实际情况和不同季节特点进行详细讲解。在校按照课程体系进行培训,主要强调基础知识,实用技能。因为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根据情况采取弹性教学,允许培养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选择1年、2年内完成培训,使培训对象更多的接受相关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为了基层的需求结合藏医知识,每周安排藏医课程,必要时请教藏医教授来授课;技能选择医院为最佳的培训点,以不脱产培训方式为最好,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分班开展。
2.5 年龄及学历
乡村医生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有较大差别,可采取分班教学的模式,让乡村医生都能接受,学有所得。在考虑人性化因素的条件下,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次数就会增加,对于提高乡村医生的医护水平是有益的。
2.6 培训的考核
首先采用理论闭卷考试,时间为1小时,成绩为60分;其次乡村医生拜经验丰富的医生为实际操作,实行师徒带教制带教老师,轮训期间,带教老师带领其坐诊、看病。轮训结束时,采取病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采取现场抽签方式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测定,进行打分,并出题考试,操作考核(最常用的技能),合格的发放毕业证。
3. 培训达到的效果
为了更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培训效果,每次培训前均先做一份调查问卷和简单试题,了解需要的和最缺乏的知识,从而讲解更容易些。效果也明显提高。每次培训后有针对性地再进行考试考核,内容以基础知识,病案分析为主题,以1小时内完成;成绩为40分;对错误之处进行再次讲解,保证掌握所讲授的内容;通过对比培训前后的效果,不断听取意见,不断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训效果。
4. 未来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建议和思考
4.1 乡村医生来自不同村、乡、县、学历层次各有不同,所以在培训之前,先统计调查文化基础、学历、年龄情况,之后根据所调查的内容进行分别分班,进行强化基础训练,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内容应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地完成,使村医们的医学基础得到提高,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4.2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基层医生的水平及行医习惯,采取有针对性讲解和指导,达到教学双管其下的目的。在内容上以针对该地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和最新指南为主,根据医生的自身水平选择合适的培训,了解基层最需要什么、最欠缺的是什么,在这些方面对村医加强培训,使他们回去后能够学以致用,带动当地医疗技术水平。
4.3 提高老师的认识。要想有好的培训质量,必须保证任科老师的积极配合,所有任科老师必须认识到开展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正确理解培训计划方案,严格实施医教工作,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要有创新,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4.4 严格考核制度。考核是培训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保证培训的重要手段,建立各科考核管理制度,任何老师都要按计划严格执行,用专业理论考核,基本技能考试,可以反映出真实的培训效果和村医们掌握的技术及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提高解决农牧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治工作能力及急救转院等应急处理能力,对培训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小青.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策略探讨[J]卫生行政管理,2010,30(1):132
[2] 刘聚原. 夏修龙等中国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现状调查 [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3):22
[3] 马婷婷. 提高乡村医生培训效果之我见[J] 安微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10
[4] 鲁杉,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J]山东菏泽医药教育 2011,8(7):12
[关键词]吴忠市;新农村建设;乡村图书室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98-02
一、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吴忠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级市,位于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是引黄灌区的精华地段,全市总面积2.02万平方公里。1998年改为地级市,辖一市二县一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有行政村538个,总人口123万,其中回族58万人,占总人口的47.2%,是我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吴忠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入名列全自治区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农村地区。“十一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吴忠市乡村图书室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10年,共建设农家书屋500个,其中利通区107个,红寺堡区39个,青铜峡市82个,盐池县63个,同心县145个,利通区、青铜峡市已全面普及。至此,吴忠市已实施乡村图书室工程项目的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的81%。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村图书室良莠不齐。总的来说,全市乡村图书室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不平衡
相对全自治区,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建设相对滞后,在现有的500个乡村图书室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乡村图书室,如东塔乡图书室、高闸村图书室、马莲渠廖桥村图书室,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但如同上述发展状况稳定的图书室为数并不多,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
2.领导重视不足
乡村图书室是公益事业,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在多数乡村领导眼里,它只能消耗资金,因而把其看成是“包袱”。各乡虽然对图书室建设比较重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组织指导不够有力。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乡村领导没有肩负起应有的职能,对图书室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基本失去了图书室建设的领导权、指挥权、话语权。二是工作谋划缺乏深度。各乡虽然在图书室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所做的工作还只是浅层次的,真正有特色、有特点、有创新、有影响的工作不多。
3.布局单一
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建设基本上以乡镇及村部为核心,大部分设在乡政府和村委会,有的离居民点较远,只方便了乡镇及村部所在地的群众,其他群众借阅不方便。许多图书室自验收通过以来,几乎没有添置一本新书,基本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配送和以往遗留的旧书,藏书量累计不超过3000册,且有些书刊内容陈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图书室及农家书屋的社会效应。
4.部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近年来乡村图书室的运行情况来看,部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有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难以胜任图书室及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管理员变成了图书保管员。另外,部分图书管理员由乡村干部兼任,他们事多繁杂,抽不出时间来管理,有的管理员业务不熟练又没有报酬补助,多数为应付检查,摆花架子。上述情况均不利于乡村图书室工作的开展。
5.机制不灵活,职责不明确
乡村图书室仍停留于传统服务模式,无固定开放时间,坐等读者上门借还,服务效果不显著,缺乏应有的管理考核及监督机制。图书室建设过程中的头绪比较多,对已建成的图书室,谁是主管、分管部门应负什么监督检查责任、当地的乡镇党政部门如何检查监督、本地的行政村又应负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没有规章来加以规范。
以上情况严重影响了乡村图书室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功能和作用的延伸和发挥。其结果一方面是乡村图书室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是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二、对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发展的几点思考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村图书室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村图书室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没有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村图书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
要抓好乡村图书室建设,一方面,各级领导要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图书室在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乡镇领导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图书室无利可图的看法,进一步提高认识,要看到乡村图书室面对的是最基层的群众,要加强图书室对提高本乡村劳动者素质、引领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保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2.建立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
要想让乡村图书室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其根本出路是建立起“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即将乡村图书室纳入市图书馆行业管理体系之中,使每个乡村图书室成为市图书馆的一个分馆(室),由市图书馆集中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实现乡村图书室全覆盖的同时,又能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一张借阅卡就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减少了各乡村图书室相关文献的重复购置现象,合理使用购书经费。它不仅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从狭义的文献服务转变为覆盖城乡的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更消除了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可以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乡村图书馆发展的出路问题。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资金不足是乡村图书室陷入困境的根结,解决了资金问题,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要使图书室 “活”起来,仅靠上级配置图书、财政拨款不太现实,必须切实增加投入,将乡村图书室购书经费及活动经费纳入同级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在建设和运作之后要盯住上级财政、不忘地方财政,同时要调动各方力量进行资金筹集、图书交流,甚至请求企事业机关单位对口扶持、定点帮助,以维持各图书室、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营。
4.提高管理水平
乡村图书室建设要抓住管理员这个关键,切实做好管理员的选拔、培训和把关工作。一要把好关口。要严格按照图书室管理员的选配条件进行选配,防止和克服随意性、照顾性、迁就性,坚持标准不降、条件不松、严格筛选,真正把责任心强、热情高、素质好、业务熟的同志选配到管理员工作岗位上来。二要抓好培训。管理人员选好后,要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培训,请专业人士授课,请资深人士来辅导,请业内专家学者指导。培训结束后,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技能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或上岗证。三要保持稳定。图书管理员上岗后,不能随意调整、更换,要树立长远建设思想,无特殊情况,不要更换管理员,即使要更换,也要组织相关培训,直到条件符合才能上岗。
5.开展特色服务
走特色之路是乡村图书室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要求,其特点是针对性、地域性、特色性。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乡村图书室的藏书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地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的要求,购买村民需要且内容简洁的农业生产、家畜饲养、花卉栽培、医疗保健、心理问题、道德教育、儿童教育、文化休闲、时政和社会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资料。特别是针对那些文化水平低、不能看书学习的群体,应当购买一些适宜的音像制品,以播放广播、举办科技宣传、图片展览等形式,让村民能看懂、听懂、学懂。
6.建立领导负责制
乡村图书室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为保障其规范运行,必须尽早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由政府牵头、以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组织机构。一定要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保证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这样图书室才会有活力,乡村三个文明建设才会协调发展。另外,每年都应当对乡村图书室进行考核验收,市政府应当安排文化部门对全市各乡村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成效进行考核,并广泛征求村民对图书室的评价,反映村民从图书室中获得的利益。另外,要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和村民评价,来综合考核验收乡村图书室,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完善乡村图书室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