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审计合理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对高校内部审计要有正确的定位
(一)高校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依据、方法、手段、甚至审计职责和审计独立性、权威性等方面有别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等外部审计。尽管三者本质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但外部审计的目的侧重于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而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的目的更侧重于促进单位内部管理和提高单位内部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正是为了加强高校内部的经济管理。
(二)高校内部审计有别于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
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下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业务上起领导、指导和监督作用,它兼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作用的性质。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深受企业管理层重视。高校内部审计由于高校的任务、经费性质、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内涵不同有别于企业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学院财务收支及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高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它的经费来源除向学生收取适当费用外主要靠财政拨款(贷款最终靠这两项收入偿还),它注重经济效益但更重视社会效益,它考核经济效益主要从经济性、效果性出发而对效率性考虑不够(对产出难以定量考核)。由于以上差别,高校内部审计的动力、受领导重视的程度显然不及企业。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更没有提高到应有高度。
(三)高校内审部门的职责不能混同于内部管理部门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对高校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部门,它不是经济活动的管理部门。高校内部的财务、后勤、校产、基建、产业等管理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决策、管理和控制。高校内审部门对高校的经济活动应该参与、介入、监督和评价,但决不应进行决策甚至参与管理,否则审计部门就会“错位”和“越位”,审计的独立性则难以保证,评价难以客观公正。
(四)高校内部审计要同其他监督形式相配合。
高校内部审计是一种对高校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它与财务部门的内部监督和监察部门的行政监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一项管理活动。监察部门的监督主要对程序进行监督,着眼于“人”的监督。审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是对“事”的监督。三者不应混淆,否则会出现多头监督现象,但三者应注意协调和配合,并注意审计、财务、监察成果的互相利用。
二、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学校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
(一)内审工作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要想做好高校内审工作并使高校内审在学校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离开学校领导的重视绝对不行。校领导重视内审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仅是表现在内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经费的安排这些形式上,最重要的应体现在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审计报告的运用方面。试想,如果学校重要的经济活动不要审计部门参加,审计合理建议得不到采纳,审计报告被束之高阁,审计的权威性怎么体现出!别说“同级审”,就是“上审下”也只能流于形式。
(二)内审观念要有新转变
高校内审工作是对高校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要想达到内审的目的仅靠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事后审计、财务审计的做法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更新审计观念。具体地说要从账项基础审计到账项基础审计、内控审计并重并向风险审计渗透;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发展;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或效益审计转变。
(三)在全面审计基础上突出审计工作重点
高校内审工作正如前所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做好这些审计工作的同时,内审部门要根据学校领导的要求,结合学院的中心工作,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内审部门对那些涉及面广,资金使用所占比例大,审计可产生明显效益的项目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精力。高校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中心任务,高校干部“换届”的时候,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可确定为内审工作重点,学院在建设新校区的时候,对新校区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就显得尤为必要。
(四)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公正”是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公正”对内审工作特别是高校内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在对事的审计评价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涉及到对人的评价,这就要求高校内审部门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抱着学校对同志负责的态度,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公正的切合实际的评价,这样既可回避审计风险,又能向学校领导反映真实情况。
(五)做好高校内审基础工作,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是有风险的,高校内审人员生活在高校这个圈子里,审计接触的是校内同事甚至朋友,更要注意回避风险。要想回避审计风险必须做好内审基础工作。包括审计程序要合法,审计证据要充分、正确,审计底稿要清晰明了,审计手续要完备,审计方法要得当,审计结论要正确等。
(六)从审计专业角度出发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
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或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备一定的财务、审计、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不直接从事会计核算、企业经营和工程管理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高校内审部门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内控制度建设、防范经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对内对外投资、签订经济合同等方面都可通过审计报告等形式向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
1.开展审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原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事业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乡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实行审训结合。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以审代训等措施,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审前集中培训,做到以老带新,逐步解决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定期组织乡镇农村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法》和有关廉政工作规定等,做到依法审计,廉洁公正,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审计工作紧迫性和自觉性的认识。三是坚持持证上岗。各乡镇应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领取农村审计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乡镇领导应积极支持乡镇审计人员及时参加业务培训,并提供所需经费。
2.加强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针对当前机构不健全,审计力量薄弱的实际,县政府要从组织上、制度上为乡镇审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当前主要抓好乡镇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解决好人员的编制问题。审计机关要遵照《审计法》的规定,充分利用优势,加强对农村审计的指导。对一些重大的审计项目,或是初次开展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应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还可以通过有关工作会议和例会,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座谈讨论,排除疑难问题,促进整体素质提高。此外,要协调各方关系,加强与各乡镇领导联系,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倾听他们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和建议,使他们支持和重视审计工作,将农村审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审计工作有专职人员,有组织领导,经费落实。
3.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审计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参照国家审计准则,结合农村审计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农村内部审计规范或指南,并在此基础上汇集成一本《农村审计监督工作手册》,使之成为农村审计人员的业务工作指南,同时要共同制定农村审计发展规划、农村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规章制度,从计划管理、项目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在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加以规范,使农村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农村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4.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和服务的能力。农村审计要为乡镇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在严格查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为乡镇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对审计发现的经济犯罪、严重损失浪费等现象,要发挥职能作用,进行移送和处理,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减少农民负担。
5.努力营造和谐良好的农村审计氛围。营造和谐的审计氛围离不开法律的完善、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是努力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主管部门、涉农部门等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二是农村审计部门要与纪检监察、政府审计、司法机关、财政等有关部门单位加强联系沟通,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现象及时进行移送,构建资源共享的审计监督机制;三是通过宣传与结果公告等措施,努力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努力增加乡镇内部审计投入;为农村审计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苍南县农村审计现状与阶段性成果
浙江省苍南县有36个乡镇共776个行政村,现有农村人口116多万人。2008年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值192097.98万元,其中货币资金29804.9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3622.5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有154个,其中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29个。为防止村级集体资产流失,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早在1995年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苍南县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总站”,与县农业局农经总站合署办公,业务上接受县审计局和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指导。2002年10月《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颁布实施,农村审计步入了法制化,县财政将农村审计项目纳入年度预(决)算,经费10万元。多年来,在县委、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按照“三年一轮审、离任必审、有访必审”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村集体财务收支为主的各项农村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全县已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539个单位,审计资金总额达123124.08万元,查出违纪违规案件69件,查出违纪违规资金837.78万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18件,受党纪处分35人。并向被审计单位及各级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1220多条,大大地促进财经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农村审计的良好效果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1.通过落实政策,实行村务公开。为加强对农村审计和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苍南县委、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农村审计工作要求,健全农村审计机构,配备合格审计人员,并且将审计结论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归入个人档案。2003年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专门为加强村极财务审计、实行村务公开方面作重要批示。通过贯彻落实上述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审计工作,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对审计出来的财务收支、资产运行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等如实地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提高了农村财务的透明度,增强民主理财意识。
2.通过规范操作,提高审计质量。在执行《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和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示范文本的基础上,具体制定了《苍南县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试行办法》、《苍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操作规程》、《苍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办事指南》等文件,编制一套适合本地实际操作的审计通知书、审计记录单、审计查询单、审计签证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承诺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等标准文本。为确保审计质量,在坚持按章审计、统一文本操作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被审期间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情况如实陈述并承诺;强化审计复核制度,审计组长必须对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对审计主要事实的清晰性、完整性及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必须复核;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档案是审计监督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检验审计质量的主要依据,在对审计事项做到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实行“一审一档”制,做好装订年度归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备查。
3.通过拓宽审计,强化村财监督。在制定和实施农村审计工作计划中,要求各乡镇对村级财务实行“三年一轮审”,县农村审计单位实行抽审;在坚持例行审计的基础上,拓宽思路,积极探讨,接受委托审计;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开展了村级债权债务专项审计、村级货币资金管理情况专项审计、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土地征用款落实专项审计、村集体组织征订报刊情况专项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村集体经济财务循环审计等。通过以上各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和核实,对村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确保村集体资产的安全运行,实现了对村集体财务的全方位监管。
4.通过查处案件,促进廉政建设。农村审计是以行政执法者的身份介入对村集体资产及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特别是对农民上访案件的专案审计、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查处了一些经济大案要案,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追查,依法制裁。如龙港镇柳江村某出纳员在道路工程建设中,贪污村集体资金275000.00元,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金乡镇某村在2007年审计原村书记和村主任时,发现该员工及其他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转移村集体资金63.45万元于账外开支和挥霍,并向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行贿送礼,受县纪委处分5人,2年处分1人。同时为配合村级换届选举,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集体财务收支循环审计及有关专项审计,有力地扼制了一些村干部的腐败现象,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大家好,2007年以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和财务审计工作重点,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在全体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威海国税、地税诚信纳税企业”、“内审先进单位”、“诚信信贷企业”等多种荣誉称号,争取财政到位资金11136万元,五诸河流域专项资金400万元,世行到位资金2000万元,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和集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认真履行了部门工作职责。主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职能发展。一是从工作的思想认识上提高,针对财务审计人员比较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看问题、做事情缺少前瞻性的特点,强化管理意识。使财务审计人员深知财务仅仅作好核算是不够的,管理跟不上核算的再细也没有用,核算是基础,管理是目的,在作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要提高管理意识,要求财务审计人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如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在考虑核算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该业务对公司的现在和将来在管理上和税收政策上的影响问题,现在考虑不充分,以后出现纰漏就难以弥补。二是从内部管理制度报表资料上提高。即结合考核办法,对内部管理报表的格式及内容进行适宜调整,符合管理要求又要满足内部考核需求;建立成本费用明细分类目录,使成本费用核算、预算合同管理,有统一归口的依据;修改完善了会计结算单,推出了会计凭证管理办法;设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公司进一步规范目标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统筹高效的运用资金,铺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在职能管理上迈出一大步。
二、抓制度建设。制度属于企业的硬性管理,任何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的有其严格的规章制度。今年以来,财务审计部内部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低值易耗管理等多方面规章制度,并深入了解各公司实际情况,与报帐员进行交流,进一步完善了业务报销流程。为公司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推进,建设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尽了我们应尽的职责。
三、抓团队建设。财务审计部门的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将对人员重新组合搭配,进行高效有序的组织,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培训,使员工真正做到驾熟就轻,工作严谨、作风廉洁、认真细致。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坚持做到三个满意:“让客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各部门主管领导满意”,建设一支团结向上、公正廉洁的财务审计队伍。
四、抓基本职能。首先,作好资金调度和信贷工作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如“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今年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各经营管理机构逐步建立,新员工不断加盟。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公司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我部根据工程建设和公司发展的要求,规范集团经济运行秩序,加强各分、子公司的资金管理,降低和杜绝资金的使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全部纳入结算中心统一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切实履行职责,管理好各个环节,尤其在今年所有的物资全部集中支付的前提下,坚持灵活运用原则,充分发挥资金时间价值,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与银行密切合作,将沉积资金采用“协定存款”等方式,提高公司存款资金增值率,资金的成功运作保证了公司的正常运转,更是继续树立了集团公司“诚信信贷企业”的良好形象。作好税收管理工作。认真学习税收的相关政策,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时都仔细思考,积极办理了有关房产税、土地税收减、免工作,并由此得到地方税务局准予减免56.78万元的税收减免批复,为集团公司取得了实质性的经济收益。作好财务分析工作。深入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不局限在帐面上的说明分析,作好日常财务分析资料的收集,对支出预算、开支计划、资源分配提出合理化建议。作好审计工作。07年我们将审计工作重点放在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国债项目决算工作上。积极跑施工单位、财政部门,中介机构作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报送工作,目前共计报送财政部门工程竣工财务决算7份。另外对于电力工程审计,以前由于行业问题,所有电力工程都按对方的预算交费。今年,在生产发展部设备科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对所发生的所有电力工程进行审计,在电力部门极力不配合的情况,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全年审计电力结算金额130万元,审减30万元,为集团公司工程建设节约了成本。使公司的经济运行平稳过渡,职工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证。
美国著名内部审计学家劳伦斯。B.索耶(L.B.Sawyer)在其名著《内部审计实务》一书中提出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评价,已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的程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作者还特别强调内部审计须检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即内部审计应向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延伸。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中指出,内部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经营绩效以及经营合规性等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其职能有检查、签证、评价和建设。内部审计的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
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劳动成果。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新创新的一个概念,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
徐政旦在《论现代审计的基本特征与我国审计的方向》一文中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之间的关系界定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这些审计各有侧重,适用性有所不同,且名词的提法也不尽统一,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经济效益审计。
二、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和职能
1.目的。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发现和揭示经济效益的,帮助企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如果将目标具体化,现阶段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2.职能。传统审计是通过事后财务审计来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监督职能为主。经济效益审计则以建设性职能为主,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经营方针、政策和方法等方面的审查,揭示经营过程中的弊病和薄弱环节,找出提高管理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可能途径,提出挖掘被审计单位内部潜力的建议,确保经济安全运行,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三、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范围和时间
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范围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可以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超过了财务会计活动,拓展到对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价,而且不是在事后,而是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是面向未来的审计。财务审计的对象范围侧重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会计资料,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是严重违法违纪活动。
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一般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以防护性为主。经济效益审计可能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而且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以建设性为主。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财务审计的主要方法是:检查、监督、观察、查询及函证、、分析性复核等;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查询、审阅、鉴定等。经济效益审计在借鉴了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吸收了管、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1.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
⑴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⑵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⑶审计评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2.重点、程序介绍。
综合评价法是对多种因素所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统计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
指标赋值和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构成了综合评价方法的两大。在指标体系构成以后,指标赋值用于将量纲不同,单位不一致、对总目标作用大小不一、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值过渡到可直接相加汇总的指标值。指标权重系数依据各层指标对总目标评价贡献份额的大小来确定。
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可分为六个连贯步骤进行:第一,明确评价的目标,建立一个能合理反映被评价系统描述的模型;第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复杂对象系统常具有系统规模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多、系统内部各种关系复杂等特点,因而这类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多项指标、多层次结构、需要按照从全局到局部的分层递阶方法,明确评价的目标体系,选用合适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间的隶属关系;第三,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第四,确定参与的综合评价人员,选定评价原则及相应的评价模型;第五,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不同评价指标属性值的量化,评价主体对不同目标(指标)子集参数进行赋值,逐层进行综合;第六,输出评价结果并解释其意义。
五、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应做到审计结果较为客观、全面和准确,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全面性原则。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反映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又要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因而,既要有财务指标,也要有非财务指标。这样,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
⑵性原则。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指标自身的科学合理性又要结合企业实际、遵循客观,既要有动态指标又要有静态指标,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定量指标。
⑶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除以上主要原则外,还应遵循普遍适用性原则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由以下内容构成:
⑴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对于石油内部审计而言,还包括上级下达或本级确定的关键业绩指标(KPI)。
⑵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我国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界定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这些审计各有侧重,适用性有所不同,且名词的提法也不尽统一,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的,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客观评价其经济效益状况和潜力,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的扩展。
二、当前开展效益审计的难点
(一)内在因素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
这种内在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审计人力不足和综合素质不高,使效益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展效益审计,特别是目前针对某一专项资金开展的效益审计,由于涉及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和数量繁多的项目承担单位、部门,使现有的审计力量更显得杯水车薪;同时,由于效益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合规性审计,不但需要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统计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效益的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宏观性、前瞻性,这样作出的评价才能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服和应用,效益审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实际上我们往往达不到这一要求,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效益审计流于形式。
(二)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加大了审计风险
效益审计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经济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和环境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价。具体讲,就是通过揭示被审计单位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关信息或提出整改的建议,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但由于效益审计所涉及对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指标缺乏统一的公允性标准,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差别,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防范和控制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风险的对策
风险系一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意指特定事件、措施或行动对特定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或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或项目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或者采用的审计标准有失公允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由此而生的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即为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的后果可能涉及:因采用错误的、不及时的、不完整的或不可靠的信息所造成的错误决策;错误的记录、不适当的会计处理、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各种财务损失;未能充分、有效地保护资产;客户不满意,反面宣传及其对本组织声誉形成的严重损害;未能遵守本组织政策、计划、程序或有关的法规与规章而遭受各种惩罚;不能合理地取得资源或不能实现设定的组织意图等。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一)制定统一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署应当组织内审协会及有关专家尽快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效益审计评价要尽可能使用统一的量化指标标准来衡量经济业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这样,评价审计业务中获取的实际指标时有标准可依,以达到效益审计在促进资金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方面的作用。
(二)借助ERP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化资源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事”可以解释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器”指的就是“信息化手段”。借助ERP技术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财务网络系统留存审计接口,借助网络技术对财务实施动态监督,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样既改变了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面,又降低了审计风险。
(三)改进监督办法,实行参与式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是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部门的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弊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并与有关部门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审计评价更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为此,一方面要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打破部门内部的界线,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的力量,特别是一些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实现人力上的优势互补。执行审计业务时以专业审计人员为骨干,实行专兼职人员结合,把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财务、技术、预算、法律等人员聘为兼职人员,在审计中把他们纳入审计组正式成员,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另外,还可通过向有关咨询机构咨询、吸收被审计部门参加审计评价工作等方式,以便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
四、开展效益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效益审计的项目选择
效益审计选项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效益审计能否取得实效。选择项目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促进相关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投资机制,提高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二是具有典型性、重要性,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三是从审计的现实性考虑,应选择那些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易出现损失浪费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易于审计和评价。
(二)关于效益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和预期的审计效果,是审计项目的工作方向。一般情况下,审计项目一旦确定,审计目标也就初步确定了。效益审计总的目标是要考察效益性,具体来说包括经济或节约、效率、效果、适当或公平、环境五个分目标。经济或节约是实际投入比计划投入,即资源财产实际投入(所占或耗费)比计划投入,目的在于发现究竟在哪里出现了浪费资源的不经济现象;效率是实际投入比实际产出,即资源财产实际所占或耗费比实际所得,目的是考核投入利用的效率,这类指标可反映一个单位、一项活动或一个项目的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效果是实际产出比计划产出,即实际资源财产所得比计划所得,目的是考察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适当或公平是计划投入比计划产出,即资源财产计划所占或耗费比计划所得,目的是考核计划所得的适当性;环境是指影响效益的内部或外部的经济、社会、自然等环境条件,如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政策变更等。效益审计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促进管理者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通过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将获取的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关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指对被审计事项的理想预期或认识,它说明的是组织或活动“应该怎样”。恰当的审计标准能为审计搜集证据提供依据,能为得出审计结果提供基础,还可以为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奠定基础。审计标准的选择和对审计问题的确认,往往都需要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部门的参与。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注意与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取得支持和配合,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对审计标准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将影响其对依照审计标准作出的审计结论的最终接受程度。一般情况下,审计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评价标准也就不同。
实践中,以下三类标准是可以直接作为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易于被审计单位接受的:一是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国家、行业或地区性的正式标准等;二是经审计部门评估或确认的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的可行性报告、预算、目标、计划、定额等;三是公理或常识性标准。如公认的或良好的实践标准,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等。审计部门确定的评判标准都应事先让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接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