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但目前交叉口存在行车速度低、事故率高、交通拥挤甚至交通堵塞等弊病。因此,如何改善进行交通组织设计水平及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势在必行。

一、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是运用交通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系统地对区域内道路进行交通分析;根据道路功能,组织、协调、疏导交通流,平衡道路交通流量,使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基本协调,缓解交通需求矛盾。

常规的道路工程设计,只是依据规划对道路工程本身进行几何设计,对影响道路使用质量的交通组织设计未予足够重视,当建成道路发生交通堵塞或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时,交通管理部门只能做些“疏导”管理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实际上,道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条件不同,吸引的交通流也不同,交通流对道路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特别是中心城市区道路的改、扩建时,道路工程若不做好交通组织设计,等道路建成后发生问题时再想法进行拓宽改造,则恐难实施,不仅对整个交通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存在工程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等诸多问题。交通组织设计有别于“交通工程设计”与“交通设施设计”,是近年来为改善城市交通,提高交通效率而提出的“交通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做好交通需求分析,合理组织区域交通,充分发挥路网功能,保障交通安全。

二、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目的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车辆在整个研究区域的路网上的运行更有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资源,并使车辆的总体运行时间最短,实现研究区域内交通的良性运行。

理想的交通组织涉及了城市规划设计、道路工程设计、交通管理三个领域的知识,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成果是从道路规划开始,贯穿于城市规划、道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以至于道路交通管理的整个阶段。它为道路设计提供交叉口的形式、道路进出口的设置、路段的单双向交通,为交通标志的设置、交通管理,为道路所划分的每一个交通单元的建筑开口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根据交通组织设计成果来建设、管理道路,使交通流更均衡,合理地利用道路资源,避免道路资源的浪费,避免路段或结点道路资源缺少和造成拥堵,即使道路建成后出现问题,也可用较少的资金解决。

三、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决定道路通行能力的关键,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良好与否,对路网上的交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改扩建道路沿线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作为保证沿线交通组织总体方案得以实现的基本手段,是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完成道路及网络的交通组织工作后,应进一步分析道路网内各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情况,进行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及设计工作,这是交通组织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工作,是前述各项工作的最终落实。

交叉通组织设计以保证主干道上的交通畅通及主干道与其他交通干道的连接顺畅,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其它道路的交通状况为原则;以交通量预测资料、交叉口的规划形式和横向道路的规划宽度等作为依据。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交叉口和路段协调的原则进行交叉口的渠化,并根据信号配时试算来检验渠化方案的效果。交叉口拓宽设计应注重提高通行能力,有利于改善交通秩序,保证道路全线及工程地区道路网上的交通安全、畅通,同时也应避免拓宽使交叉口面积过大而造成车辆行驶距离过长等不利情况。在进口车道数的确定中,应考虑其与路段车道数的匹配,使在信号配时条件下的进口道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均衡,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或造成交通拥挤。车道功能的划分则应根据流量流向预测资料来决定。以达到提高主要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四、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

1、路口放行方法设计

路口放行方法的确定,指特定路口机动车放行方法与非机动车放行方法的组合。近年来,在交通管理实践中,我国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管理特点,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交叉口时的特点和要求,对放行方法进行实践和研究,形成以下4种模式:时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行人相位放行模式空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机动车相位放行模式时空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禁驶区放行模式综合放行模式。需要注意,一个城市中最好只设计1种放行方法,最多不宜超过2种,如果1个交叉口1种走法,道路使用者将无法适应,其结果必定造成交通秩序混乱。

2、交叉口渠化设计

交叉口渠化,指对同一平面上行驶的各种交通流,采取各种物理分离的措施,可使不同速度的交通流按所划分的车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渠化是交通组织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渠化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车辆行驶、减少车流冲突、保护行人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作用是明确不同交通流的空间路权,重点是控制冲突点的位置,做到“寸土必争”,尽量减少交叉冲突点的个数或将其转化为交织冲突点,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常用的渠化手段有交通岛、隔离墩、交通标志、地面标线、车道划分、路口拓宽等。

3、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

交叉口的信号设计很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路口内的冲突点,控制路口内冲突,明确不同流向、不同种类交通流通过路口的时间权。根据放行方法和渠化设计确定信号相位,根据路口冲突情况和路口内空闲时间最少的要求确定信号相序,根据各流向上到达的流量情况确定信号配时及周期,做到“分秒必争”。

4、电子监控的设计

为疏导交通、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提供研判依据,一般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在主要交叉路口、重要单位门口、车流量大而快的城市道路、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车辆违法行为集中的路段等必须设置,监控范围要保持画面清晰,晚间使用时需有照明设施。其实,城市车流向有一个规律,一般街道或车流量较小的街道,其车流向占据较大比例的是主要交叉或交通流量大的路口。因此,若先控制了一般或车流量小的交叉路口,也就控制了主要交叉路口和交通流量大的路口。

5、优化方案仿真及评价

由于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中涉及道路的物理改造(如渠化中的路口拓宽、交通岛、隔离墩和地面标线等),一旦调整,短期内很难恢复。另外,交叉口的连续功能决定了一旦优化方案不切实际,势必影响整个道路及周边路网,造成交通拥堵。所以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优化方案实施前最好利用仿真对优化方案做一个评估,在确定方案确实可行的情况下再予以实施,以免对道路交通及周边路网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的交通仿真,从产生之初就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交通仿真软件。交叉口仿真属于微观仿真范畴,微观仿真软件的代表是VISSIM,它是由德国PTV公司开发的城市道路交通流仿真软件,被广泛运用于优化交通区域内的交通行为评估、轻轨系统并入城市道路网络的可行性分析、公共汽车及轻轨车站规划容量和效果评价,还可用于公交专用道等优先措施的分析。关于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案的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路口通行能力、平均等待时间、平均行车速度及车辆排队长度等。

结束语

信号交叉口是我国城市道路交叉的重要形式,业界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国外,在交叉口渠化及信号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但由于国外的道路运行情况和国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存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情况,所以国外的道路渠化及信号设计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优化设计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信号交叉口优化设计的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1]崔新书.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6):21-26.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组织优化精细化流程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 A

本文论述的交通组织优化,是指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为主要目的,基本基于原有道路宽度进行的交通疏导,本文以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提质改造项目为基础,结合其他疏导工程的经验,总结出以下的交通组织优化精细化设计的思路:以详细的交通调查与深入的分析为基础,明确交通问题;以通行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确定中观交通组织方案;以精细化为原则,进行单个交叉口渠化及配时的设计。以仿真为手段,获得最优方案。

一、交通调查与分析

1、交通调查

要做到设计的精细化,必须在改造前进行扎实的交通调查和分析,才能准确的掌握交通现状,从而明确交通问题、提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也为交通改造后评价提供对比数据。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路网情况,需要明确改造路段在路网影响区域内的功能及地位,尤其是相交道路的等级、车速及断面;2)、路段交通流特性,主要调查全路段的断面交通流量、行车速度、行程速度、交通构成等;3)、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特性,主要是停车延误、排队长度、信号相位及配时情况等;4)、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行人等特殊交通的交通特性,如公交车线路数量和发车频率、公交线路的转向及换乘需求,出租车的上下客需求,非机动车流量、秩序,行人过街需求、流量等。

调查时间一般应分别选择早、晚高峰期,且须避开节假日,选择周2、周3或周4。各地、各道路的早晚高峰并不一致,通常市区一般道路早高峰为7:30~8:30,晚高峰为5:30~6:30,调查前应该咨询辖区交警部门确定时段。

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对于一般改造项目,首选是找规划或交通信息管理部门收集近一年内的样本数据,若无法收集可采用以下简易的方法进行调查:1)、跟车法,用跟车法可测定路段车速及交叉口停车延误等,即在高峰时期用试验车(可用多辆同时进行)跟随车队行驶,车上计时员和记录员配合,记录并统计好通过改造路段的行程时间、每个交叉口的停车延误,相邻交叉口的行驶时间等。2)、观察法,如排队长度可通过观察直行、左转车队排队到了什么位置,记下该位置的桩号,在图上量出直行和左转车队的排队长。3)、人工计数法,交叉口流量流向的调查可多人按进口道分方向、分车型分时段人工计数并统计。

2、交通特性分析

交通分析是确定交通组织方案的关键所在,有了详尽的交通调查资料后,对早晚高峰各路段的交通量、行程时间、行驶速度、行程速度、车型构成、非机动车流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有无潮汐交通特性,是否需要设置公交专用道,合理配置非机动车道宽度等。同时对交叉口的停车延误、各进口道各向交通的排队长度、行人过街流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判定交叉口实行线性协调控制的可行性及方案,判定部分被交路是否需要进行右进右出控制或禁左控制等。

二、确定中观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确定中观交通组织方案前首先需明确设计年限,交通工程改造的设计年限与路面的设计年限不应该一致,而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若业主无特殊规定,一般可取五年,五年后,通常交通流量及路网信息会有较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进行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方案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路段交通组织,核心问题是断面的划分,主要包括行车道数、专用道、隔离带形式等几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车道数,若改造路段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段已经趋于饱和,则需要考虑双侧或单侧增加车道数,增加车道的手段主要是压缩中央分隔带及每条车道宽度等。如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东二环至浏阳河段),原本为单侧:0.25m双黄线+3x3.75m行车道+5m非机动车道=16.5m,双向六车道,考虑到现状交通流趋于饱和,本次将其改为单侧:0.5m物理隔离带+0.25m路缘带+(3x3.25+3.5)m行车道+2.5m非机动车道=16.5m,如今运行效果良好,通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作者经验,一般改建道路的车道宽度最小甚至可为3米,如长沙市岳麓大道,是并连接长张高速的长沙东西向大动脉,原车道组成为主六辅四,近年车流量增大后将其改为主八辅四,主路每条车道宽度均缩减为3米,运行数年,效果良好,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其次,需重点考虑设公交专用道的需求,若公交车流量很大则最好设置公交专用道。最后,需考虑中央及路侧隔离的形式,中央隔离设施可考虑栏杆、绿化带、物理隔离岛等多种形式,视车道划分后剩下的宽度决定,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划分车道后只剩下1米宽,做隔离栏杆和绿化带均不合适,则考虑采用物理隔离道上加栏杆的组合形式,效果较好。另外,若非机动车流量很大则最好采用物理设施将其与机动车道隔离。路段交通组织还需考虑公交停靠站的形式及纵横向位置、尺度,出租车招呼站的位置,人行横道位置等,这些都需要根据交通调查的结果精细化设计。

第二层面,是对于全线交叉口的总体组织方式的确定。需要根据路网内各条被交道路的功能,以及每个交叉口各进口道的流量流向数据,判定每个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方式,同时考虑实现绿波控制的方案。如以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以浏阳河桥(桥长2km)为界,以西为2.14km,含5个信号交叉口,浏阳河桥以东4.44km,共9个信号交叉口。项目考虑到西段2.14km城市化十分严重,被交路直行车流量大,均不适合进行实行右进右出控制,且考虑到这5个交叉口间距较均等,被交路等级相当,信号配时的相位方案也一致,故考虑对其采用一组绿波控制。东段4.44km,考虑到本段城市化尚不严重,且被交路交通量大部分较小,同时往东接通往机场的快速路,故将其中4个交叉口进行右进右出控制,另外5个交叉口间距在700―1200m之间,对这5个交叉口也采用一组绿波进行控制,保证本段车流的快速通过。

三、单个交叉口的渠化及配时

对于单个交叉口的交通渠化及信号配时应综合考虑,必要时需多方案比选,单个交叉口的渠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压缩车道宽度和偏移中央隔离带的方式,尽量增加进口道车道数,进口道车道宽度一般可定为3m,最小可定为2.75米,大型车专用道可定为3.25m。2)、合理配置各转向车道数,要根据绿波控制的配时方案及每个进口道各向流量选定最合理的方案,这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也是最关键的地方。进口车道划分需把握几个原则:①、车道划分需结合信号配时方案确定;②、进口直行车道数尽量与出口车道数匹配,且最多多1条车道;③、进口道每条直行车道尽量与出口道的每条直行车道顺直相连。3)、提前安排掉头开口,减少掉头车辆占用左转车道的时间,提前的距离视左转排队的一般长度确定,排队长度波动很大的交叉口可取30米左右;4、左转和直行待驶区有条件则必须设置,以提高单个相位通行能力。5、偏移中心线设置左转车道时尽量设置鱼肚皮进行导流;6、明确非机动车等待区,划定非机动车禁驶区,防止交叉口范围内与机动车抢行。7、合理组织行人信号相位,并尽量增设行人驻足区,同时,行人驻足区设置的位置,不可位于右方进口道左转车的转弯轨迹上。

信号配时方面,若非绿波信号,则根据调查的交叉通量数据按照常规的单点信号配时方法计算最佳周期和绿灯时长即可。若是绿波信号控制,首先需对最重要的一交叉口(绿波带中的参照交叉口)进行车道划分及相位相序划分,再根据单点信号配时的方案对路段中最重要的交叉口进行配时计算,将信号方案定为接近此交叉口最佳的配时方案,绿波组内的其他交叉口尽量服从最重要的交叉口配时方案,确定配时方案后,再根据相邻交叉口行车时间确定各相邻交叉口的相位差。

四、交通仿真

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设计完成后,需要用VISSIM软件进行交通仿真,根据仿真软件的各项评价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反复多次后方能得到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占道施工区 车流量 交通设施 信号控制方案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为带动城市的发展,施工项目日益增多。随着道路施工建设的不断扩大,城市半幅占道施工严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与此同时,占道施工区的交通组织也一直未得到重视。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方案,额外增加交通负荷,影响施工区周边的交通安全。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大型建设项目施工区域的交通特性分析较为欠缺,交通组织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实用的占道施工区组织方法,在此情况下,不改变交通设施,通过交通信号对施工区进行合理的分流与截流,是缓解占道施工区交通拥堵的最有效方法。

1 占道施工区交通特性分析

在占道施工区,尤其是封闭部分道路施工的路段,最为重要的行车特性即合流,行驶于封闭道路上游的车辆需要等待临近车流的可穿越间隙,合流后通过施工区段。这一行为具有强制性,合流过晚容易在上游过渡区形成紊流,降低通行能力,不利于车辆的顺畅通行,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合流过早导致其他路段无必要的拥堵;其次,对于施工车辆,其特性与正常行驶的车辆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车速较慢、加减速性能差、载重吨位高,因此在交通组织优化时宜安置隔离设施,加强对施工车辆的时间管理和路径管理。

施工区道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路段本身的特性,由于占用道路施工,道路的线性、路面湿度、粗糙度等往往会发生变化,影响车辆的加速、减速、制动、行车视距等,例如北方的冬季施工,当道路上出现积水时要及时清理,以免出现结冰而不利于行车安全的情况;二是交叉口的特性:在城市中心区占道施工导致存在一定数量的畸形交叉口,这些交叉口都普遍存在平面线型怪异、通行能力不足、车道数量不匹配、交通流之间冲突严重等道路交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市道路网的通行能力及居民出行的安全。

2 占道施工区路口参数调研

占道施工区路口参数调研主要包含施工区A段的通行能力,B段的交通流量及排队长度等。主要调研流量包含:上游路口驶入施工区的流量、施工区内通行的车流量、施工区驶入下游路口的车流量,详见图1所示。

如图1所示,调研包含施工区路口流量a1,b1,a2,b2,c2;相邻路口流量。

3 信号控制优化算法

占道施工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进出施工区车流量,合理优化施工区路口信号配时实现。施工中道路结构发生变化的交叉口信号控制也必然需要相应改变。目标为保证各个路口之间滤波带较长,考虑行人过街及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要求,减少交叉口冲突点的数目;合理分配不同方向路口的红绿灯周期。根据以上目标,设定信号灯的优化方案。信号交叉口的控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紧急情况时方法-交通人员疏导:施工区是一个突发事件繁多、交通冲突问题严重的区域,因此突发交通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通常需要较为专业的交通指导人员参与到交叉口的交通疏导当中,尤其是在高峰时期,作为交叉口控制的应急控制方法。日常施工时方法-定时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以各进道口的流量为数据基础,结合原信号配时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

施工区信号控制配时优化主要采用PID信号控制算法。PID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对于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比例+微分(PD)控制也能很好改善系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如上图1所示,需要对B1,B2,B3路口做合理的交通流分配,即可达到优化的目的。通过本文第二部分对各进口的交通流量进行调研,结合路口实际排队长度的观测,建立PID控制模型,通过信号控制调节达到信号交口的交通流。

实现PID的信号优化控制要进行以下的建模步骤:(1)建立控制函数(2)建立目标函数 (3)PID优化控制与一般的信号控制策略相比,PID控制的目标是保持交叉口通行流量最大化,同时尽可能地减小路口排队车辆数。因此,定义目标函数方程,通过控制目标函数的动态变化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交叉口通行流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交叉口的车辆数,来反映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可以对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式中,为交叉口效率,为交叉口进口道数目,为单位时间内通过进口道的车辆数,t为时间,为进口道的小时流量值,单位辆/小时。

交叉口相关路段密度:定义单位长度路段上存在的车辆数,由于排队长度的检测存在误差,随着累积误差的增大,排队长度的检测越来越不准确。因此,一般采用检测密度来反映路通的实时状态。

(1)控制函数公式:

交叉口通行流量最大化+排队长度最小化控制函数:

式中X(n):第n个交叉口的饱和度;

Q(n):第n个交叉口的通行流量;

K(n):第n条路段的密度值;

:路段平均密度;

:交叉口平均饱和度。

W1,W2:权重参数变量,w1+w2=1,其中

(2.4)

式中:Kr-为路段实时密度;

Kjam:为堵塞密度,由=125辆/km·车道(其中a表示车长,b表示车头视距)。

(2)目标函数公式:

u(t):目标函数,一般取零

e(t): 控制函数

Kp,Ki,Kd: 比例、积分、微分参数变量,根据微积分的原理,可将两边同时除以,将参数简化为2个,与,将实际调查的数据带入计算可得出Kp与Kd的大小。

PID控制简言之,就是通过控制函数e(t),随时间变化,最终实现目标函数u(t)。

(3)PID优化控制:

通过实时反馈的交通变量计算后转变为新的控制信号调节,优化的信号随着时间的增长使得误差函数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密度在不断地向期望值靠近,同时排队长度也在不断缩小,所以经过如此反复地循环,就能达到增加交叉口通行流量和减少排队等待的效果。

4 信号控制方案制定

图2所示,Q为交叉口总通行流量,Qc为交叉口通行能力。

Q为交叉口总通行流量,目标就是要使Q达到最大,Q1、Q2、Q3、Q4分别表示各流向的流量(Q2为限定范围值),由此易知:

5 仿真分析

如图3所示,以合肥市长江西路-香樟大道,长江西路-天柱路,香樟大道-海关路与天柱路-海关路围成的区域为例,通过调研1号和2号路口的交通流量,3号路口和4号路口地磁检测器得到的实时流量及排队等数据,建立Vissim仿真模型,实时评价优化控制效果。

分别对3号路口和4号路口实施控制前后以1号路口与2号路口行车延误及停车次数仿真比较,可得如图4的数据。

由图4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实施联控的条件下,平均延误时间较长,影响了路口的整体通行效率,但是在优化后的自适应控制情况下,高峰时段平均延误时间明显降低,平均停车次数也显著地减少。

由表1可以看出,在对1与3,2与4路口实施联动控制之后,1号路口平均延误时间降低27.92%,停车次数减少4.52%,2号路口平均延误时间降低40.02%,停车次数减少11.33%;控制效果明显。

6 结语

城市半幅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因素较多,从施工区域的信号控制入手,有规律地限制车流涌入与驶出,不仅能够提高临近路口的车辆通行效率,还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路段占道施工区通行路段的拥堵程度,节省出行者在该段的旅行时间。

参考文献:

[1]曲秋莳.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及仿真评价[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Wan Bao Gao.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Density Based Ramp Metering Algorithm.[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Seoul,2011.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 组织优化 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的校园面积大幅扩大,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和再开发,在这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城市干道穿越校园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校园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高校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基于这样的背景,原有的校园交通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如何妥善规划建设、组织管理校园交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现状,提出可行的校园交通系统组织优化与安全管理建议。

一、校园交通的特征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校园日趋饱和状态,步行的人流、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校园内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混合交通流,而校园内的交通组织又没有城市交通那么规范有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通暂时瘫痪的现象。

由于大学校园一般使用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因此学生和教师在作息时间表的指挥下呈现出阵发性的特点,从而在特定的一些时间点呈现出交通流高峰现象,使交通瘫痪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上高校的对外业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外来车辆出入校园,且外来车辆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及停车场情况不熟,校园范围内又无交管执法部门,进入校园后乱行乱停,从而使本已严重饱和的校园交通雪上加霜。

二、校园交通的组织优化

1.交通优化的指导思想

针对校园交通的上述特征,高校校园交通组织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们在校园交通组织和管理中也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以满足人的最大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优先保证校园内集中、大规模教学活动的交通需求,然后根据各类校园的规模、布局,选择合理有效的交通系统,实现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相互协调。

2.交通系统的优化

(1)老校区的组织优化

虽然现在南京很多高校都已设置了新校区,但仍有大量的老校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仍在使用中,而这些老校区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网布局,即人车共处于同一个水平标高上。对于老校区,要想对道路重新规划“进行加宽”可能很难实现,但可通过诸如将步行道穿插在绿化之中、在校园内实行道路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等措施来实现对现有通行方式的调整,从而创造一个步行者优先空间。

(2)新校区的组织优化

对于新建校区,可以构建步行交通系统。建立步行者优先空间并不意味着杜绝机动车行驶,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以行人为导向的,人车和谐共存和发展”的校园环境。例如:尽量考虑构成环行道路网,将机动车道安排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外,形成环行或半环行道路,再引出若干尽端式支路,通向各建筑物;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在步行空间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利用绿化台阶等手段,设立足够的缓冲带,创造一个安全有序、互不干扰的交通系统。

三、校园交通的安全管理

良好规划的实现离不开合理的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是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各类交通安全隐患,交通管理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因为高校的保卫部门并无执法权,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1.建立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

学校应根据各自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校园面积、学生数量、道路状况和机动车的容量等特点,将道路交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引入校园,在校园内执行以国家法律为主、学校制度为补充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对校园机动车的行驶路线、行驶速度、停车要求作相应的制约,这样才能在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加强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外来车辆,及时处理、纠正违章行驶、停车的行为,减少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2.改变校园交通管理方法

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应改变交通管理方法,从以往的静态管理为主逐渐向动态管理转变。具体可通过和当地公安交管部门的合作,建立交警驻校制,学校配备相应的辅警,增加校园交通巡逻力量,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章行为;对主要交通要道、路口,在上下班(课)高峰期,应定人定岗,加强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学校交通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投入,通过聘请道路安全专家来校勘察设计道路标志线,对交叉路口、教学馆门前、食堂、花园过道等行人集中通过的地段都设置斑马线,完善安全设施,在校园道路上安装限制机动车车速的减速栏等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校园交通安全。

通过对进入校园的外来车辆采取办证收费措施,有效限制社会闲散车辆进入校园和穿行校园。同时,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重要交通地点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对道路车辆运行情况、路面交通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3.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宣传。

交通安全宣传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开办固定的交通安全类节目及栏目,利用交通事故图片、光碟等资料,结合学生的交通行为特点、交通参与心理,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和意识入手,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学习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车辆管理部门应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机构,共同开展以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教育学校”和“平安校园”为主题内容的实践活动,全面推动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此外,应定期组织学校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来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避免校园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保持其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秩序是必需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对校园交通进行组织优化,加强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体高校师生长期共同构建和维护。

参考文献:

[1]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J].新建筑,2003,08.

[2]黄世雄.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思索[J].教育管理,2010.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第5篇

一、交通疏解

1.交通疏解总体原则

地铁建设中多个施工点同时开工,交通影响面较大,范围较广。因此,交通疏解作为系统工程,应宏观把握,统筹安排,多方配合,才能较好的完成地铁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工作。

与国内其他城市地铁建设情况比较,西安地铁起步较晚,借鉴全国地铁建设经验,结合西安地铁建设的实际,将地铁建设中的交通疏解分为交通大的疏导、优化道路网络、地铁站点周边改造等,通过一系列的做法,减小了地铁施工对城市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

2.交通疏解基本措施

对于交通疏解,地铁二号线建设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交通大疏导。在交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设立大量的交通导示牌,利用西安市已建成的大的路网格局,合理分配交通流;另一方面通过限制车辆通行,公交改线等方法,科学的组织交通。(2)优化完善道路网络。为了配合地铁施工,市政部门通过对道路改造,有效地分流交通,增加区域道路网络流量,从而减轻地铁沿线的交通压力。(3)改造地铁站点周边道路。在交通疏解过程中,会同市政委、交警支队、市容园林局等部门,一站一策,通过对站点周边的建筑物拆迁、道路改造、取消局部绿化带、压缩部分人行道等方法,改造站点周边道路,增加站点的通行能力。(4)加强交通管理。任何交通疏解方案的实施都需要交通管理措施作为保障,地铁二号线在建设过程中,交警部门在地铁沿线增加警力,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道路有效运行秩序,特别是调整主要交叉路通组织,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5)优化围挡施工,保证交通畅通。地铁围挡满足工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需要。二号线设置围挡时通过车站工法的调整,保证了什字和弯道处的交通;另一方面减小围挡次数,优化交通疏解方案,避免重复围挡对交通造成影响;还注意减小围挡面积,尽量少占用行车道,在行车范围内将直角围挡改为斜角围挡,确保了行车视线。(6)及时组织树木迁移。交通疏解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树木迁移。为保证绿化迁移的成活率,工程人员与市容园林局技术人员研究具体的迁移方案和措施,通过科学安排,结合地铁建设进度,每年9月至次年5月之间先迁移影响交通疏解、车站主体施工、管线迁改的树木,其余树木再陆续迁移,这样既保证了地铁建设,又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

二、管线迁改的原则及方法

1.管线处理总体原则

前期管线迁改是地铁施工期间控制工期,影响工程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影响工程施工的管线可采取悬吊、迁移、特殊保护等措施。在制定管线迁改方案之前,要根据勘测单位、管线产权单位提供的管线资料将地下管线的种类、规格、材质、埋深等情况整理清楚,并根据既有管线和规划管线的情况不断完善方案。管线改迁时,要准确掌握管线与地铁结构的平、剖面位置关系,以重力流、热力管道、电缆沟等大型管线为首要,来制定初步的迁改方案,尽可能不发生二次临时改移。每条管线迁改还应满足管线产权单位的要求,也要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2.管线迁改工作方法

地铁二号线建设中,管线改迁涉及到自来水、热力、雨水、污水、路灯、天然气、电力、通信、军用线缆等几十家产权单位,协调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因此,结合西安地铁建设实际将管线改迁分为永迁管线和临迁管线。永迁管线,就是对于城市雨水、污水、自来水等大型管道,经规划批准,由市政委、自来水公司等产权单位一次迁移到位,不再迁回。临迁管线就是对于天然气、热力、电力、电信、军用线缆等小型管线,在地铁施工围挡后,由产权单位临时迁出,待地铁施工完成后迁回原线位。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利于地铁建设,又有效的保护了现有管线。

因规划、设计深度不够,造成管线及周边环境调查不细,开工后因管线复杂无法迁改,或因管线迁改期间对施工工期、工程难易程度以及地面交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的,就要考虑改变设计,科学合理优化施工方法。

管线迁改综合注意事项:(1)管线迁移首先保证管道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并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尽量考虑永临结合,同时紧密结合地铁的施工组织计划。正式开工前进要认真研究设计图纸提供的资料,积极主动走访产权单位,尽可能收集有关管线的资料,并且派专人对施工现场地下管线进行勘测调查,精确绘出有关管线图纸,作为施工中管线拆迁或保护的依据。(2)要特别注意管线迁改施工安全,要求项目部建立“保护管线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责任,严格按照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本方案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施工,各级管线保护负责人深入施工现场监护地下管线、督促操作(指挥)人员遵守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章施工。(3)管线迁改时应与施工场地布置和交通疏解紧密结合起来,所有管线应避免反复迁改,迁改工作尽量在围挡内完成。因管线布置复杂、数量大而难以避免二次迁改的,应科学安排,结合本期交通导改预留好管线二次迁改的铺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