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篇

规范课程名称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规范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

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学时

学时分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总学时的分配,二是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学时的分配。总学时方面,鉴于各高校的做法以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建议给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3学时,总学时为48学时~54学时;而给非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2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36学时。具体总学时数的多少还取决于每学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周数。在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的学时方面,具体学时的分配不仅取决于总学时,而且还要看课程具体内容、相应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具体环节以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等。就前面的12部分课程内容来说,如果总学时分别为32学时和48学时,则建议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分配如下:

供应链管理概述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构建为3学时~5学时;供应链业务外包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合作伙伴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采购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物流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库存管理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信息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管理方法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绩效管理为3学时~5学时。其中,前面的数字为32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后面的数字为48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当总学时为48学时时,各教学单元(每章)可根据需要扩充理论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安排课程设计、现场参观、实验等。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教材进行生动的教学,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各种《供应链管理》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从内地高校目前选用教材情况来看,选用最多的是马士华教授等所(编)著的《供应链管理》一书,同时由于这本书与精选后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符合度非常高,因此建议在选用教材时首选此书。至于参考书,可以推荐5本左右,其中至少应该包括一本英文版的《供应链管理》和一本《供应链管理案例》,为学生全方位学好“供应链管理”课程创造有利条件。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

转贴于 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后勤物资;采购问题;网链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9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3]宋清芝.浅谈铁路部门后勤物资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J].科技资讯,2010(31).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36-01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 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 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 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 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 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 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5)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以整体供应链为核心的观念,要以行业供应链管理规范为管理规范准则。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应链;方法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现已受到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供应链审计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实务界来说,供应链审计是一个新的领域,探讨供应链内部审计,可以推动审计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内部审计的突破和发展。

一、供应链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供应链审计对加强采购与供应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供应链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供应链内部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延伸

绩效审计就是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的一种审计活动。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供应链内部审计就是依照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检查与企业供应链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发现现有供应链存在的非增值作业活动、为消除非增值作业活动提出相关的建议。寻找提高供应链现有作业活动效率的途径,提出正确的计划和措施,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等,供应链内部审计目标就是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上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随着企业间产品竞争的加剧,企业间业务往来的增多和依赖程度的增强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向供应链延伸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

(二)通过对外部单位延伸审计,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建议

通过对经销商延伸审计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经销商执行商务政策中的问题,促使经销商严格执行商务政策,从而对维护厂家与消费者的利益起到积极作用。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延伸审计的目的除确保合同权利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发现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缺失漏洞,找出本企业制定的商务政策需完善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者其他形式向合适的管理人员或运营人员传递这些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供应链内部审计具有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各部门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对有关信息进行评估,这样比对孤立的信息进行评估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信息,也会增进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产生更加有效的组织治理,部门和部门之间的顺畅沟通可以避免低效率和重复。供应链管理是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流程,追求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集成化。通过供应链的内部审计可以保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畅通。因此,可以通过供应链审计来达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供应链内部审计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从设计和采购一直到定价和装运的供需链,来促进经营成本的降低、顾客服务的改进、盈利能力的提高和增长的加快。具体而言,供应链管理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最低,这个成本包括运输及配送成本和原材料、在制品及产成品的存货成本。基于这样的目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贯穿于整条供应链。因此,内部审计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着手进行审计。

(一)供应链信息流的内部审计

供应链管理需要建立一个供应链网络系统,共享各个结点的信息。进而分析、计划和平衡整条供应链的活动。使供应链在逻辑上成为一个个体,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共享对于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内部审计要检查供应链的信息流能不能很好地共享,如果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会出现“牛鞭效应”,即下游需求发生变动时,将会导致上游需求的更大变动,于是随着往供应链上游前进,需求变动的程度也增大,因此供应链上各个结点都为此付出增加不必要库存的代价。而如果信息充分共享时,供应链上各个结点都能获得最终顾客的需求信息,使得这种需求变动放大的情况不再殃及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而且通过充分共享信息和供应商在设计过程紧密联系,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检查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收集每一个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信息。向所有参与方提供全部的可见信息,包括最终顾客的需求信息和各个结点的成本信息和能力信息;检查各个结点是否以单点联系的方式访问系统内的任何数据;单点联系的方式可以集成整个供应链的信息,进行供应链的分析、计划和平衡。内部审计需要测试信息流是否畅通、是否及时、是否会滞留或信息流是否完整。除此之外,在内审时应检查供应链信息是否有唯一的存储,相关的数据唯一存储,能保证信息的一致。对于供应链,如果信息流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很大程度上损害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二)供应链资金流的内部审计

资金运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它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在内部审计应该考虑所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及其资金方面能否满足供应链的要求。内部审计要关注资金流是否通畅,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主要是针对供应链中货款的结算。货款拖欠意味着收款企业的应得利益不能实现,各个企业拖欠必然会引起供应链信任危机。针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内部审计应检查供应链中资金的使用,主要检查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使用效果。针对资金的安全性。内部审计应该查阅并监控战略合作伙伴的筹资、投资以及利润分配活动,应考虑相关的投资决策是否会引起财务风险,是否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三)供应链物流的内部审计

供应链将多个企业连接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结合体。物流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内部审计要检查物流的时间,检查供应链中各环节是否能实现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检查供应链的库存。检查供应链整体的合作和协调,了解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库存数量,检查物流提供是否能减少各个环节上的库存数量,检查物流的效率,物流所带来的成本是否合理,物流程序是否能根据需要作出适时放映。检查物流能否与信息流、资金流相匹配等等。

三、供应链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审计要适应新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新的审计程序。供应链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重点由原来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逐步实现实时审计,供应链的审计将集中在相关数据库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精力将集中于采集、保存和确保数据库的程序上。对供应链上的虚拟主体的审查,由于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是建立在合同上的关系,并非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因此内部审计的延伸可能会受到关系方的抵制,台法性受到质疑。因此与审计内部业务相比会受到更大的阻力,这就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来确保审计实施。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其范围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管理、筹资与投资、人事与薪资等六大循环。但供应链审计属于延伸审计,它与外部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大量审计资料无法直接从账面上反映,而且作为关系方,其内部财务资料一般也不愿意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审计人员。因此延伸审计的方法更为广泛,包括对消费者进行电话访谈、网络调查,与经销商等进行面谈,委托专门的监测机构对广告投放、电台播出等进行监测等。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将给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带来巨大挑战。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查询数据困难。原来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如何从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中如ERP或SAP等系统中查询和信息流、现金流、物流等相关的数据信息,将是内部审计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很多的权限,内部审计人员对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权限无法知晓。难以判断系统漏洞和权限漏洞。

相关期刊更多

泌尿外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移植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