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资性贸易特征

融资性贸易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融资性贸易特征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保理;定义;分类;法律特征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上经常使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似乎有推出历史舞台的迹象,使用者寥寥无几,而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由于其便捷且功能强大,日益受到普遍青睐。集资信评估、短期融资、帐务管理、坏帐担保和应收款催收为一体的国际保理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发展势头迅猛。可以预见,保理业务将在未来彻底颠覆信用证的结算方式。据FGI统计,1998年,全球利用保理业务的外贸交易已达5000亿美元,而据联合国贸发中心199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的使用率已经降至16%,在发达国家甚至降至10%以下。由此可见,国际保理业务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国际保理的定义

由于国际保理是在国际贸易的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其所承袭的历史渊源有较大的差异,世界各国和地区商业习惯不同、金融传统做法也各异,因此对国际保理的涵义存在多种的解释,目前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牛津简明词典》中的定义是:从他人手中以比较低的价格买下属于该人的债权并负责收回债款从而获得盈利的行为。该定义主要指出了保理业务是一种代人收款,从而从中获利的行为。这是从商业角度看带保理行为。这种解释过于宽泛,并没有解释该种行为的实质意义,也没有涵盖目前事实上的各种保理行为,难以让人明确了解国家贸易中的保理行为。

1988年 5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经过严格调查,协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通过《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保理公约》(下称《保理公约》),在这个公约第一条对保理作出了如下规定:“在本公约中,‘保理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销售商)和另一方当事人(保理商)之间所达成的合同,根据该合同:

(1)销售商可以或者愿意将产生于他与其顾客间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帐款,而不是那些出于个人、家庭的使用而购买货物所产生的应收帐款让予保理商:

(2)保理商至少应执行以下功能中的两项:①为供方融通资金,包括贷款和预付;②记录并保存与应收帐款有关的帐户;③收取应收帐款;④保护供方不受进口商拖欠的影响;

(3)对应收帐款的让予通知送交进口商。”

《保理公约》的这一定义是准确、清晰和全面的,明确规定了国际保理合同的法律涵义及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国际保理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将其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所有应收帐款转让给保理商,并将该种转让通知债务人,由于此种应收帐款转让行为,保理商为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坏帐担保或者销售分户帐管理及收取应收帐款等综合中的至少两项服务的一项国际贸易结算手段。

二、国际保理的分类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保理业务由于其不同特征,不同的操作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一)有追索权的保理和无追索权的保理

保理商是否有追索权在保理业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保理商认为应收账款没有争议,且其对可能出现的坏账进行担保,那么这种保理就称为无追索权保理,这个时候,保理商的主要注意点就在于努力去为各方面确定核准与未核准应收帐款。另一类是有追索权保理,在这种保理方面,保理商要负的责任小的多,如果发生坏账等不良后果,保理商不提供担保,并有权利要求供货商赔偿。

(二)明保理和暗保理

有个时候,买方并不知道保理行为,因此如果买方知道保理行为就叫做明保理,如果买方不知道保理行为就叫做暗保理,或者隐蔽型保理。暗保理其实只在只在供货方和保理人之间发生关系,这种保理的好处是保理人责任相对较小。

(三)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

提供预付款融资的保理叫做融资保理,或者折扣保理。此种保理意味着,当保理商为供货商提供保理时,保理商在货款付清到期之日前,在确定的货款总额内,立刻支付给供应商以一定折扣的款项。

(四)单保理和双保理

根据保理业务涉及的当事人不同,可以把保理分为单保理和双保理。在国际保理业务中,可以把保理商分为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在单保理模式下只有一方保理商通常情况下是出口保理商。双保理则是指在一项保理业务中既有出口保理商又有进口保理商的保理。

三、国际保理的法律特征

国际保理具有多重法律特点,从根本上说是债权――应收帐款转让,同时兼有买卖、信贷、等特征。

(一)保理具有买卖的特征。在保理中,出口商对国际贸易合同项下货款享有的是债权,进口商支付货款前,出口商不享有所有权。

(二)保理具有信贷的特征。在交易中,出口商将所售货物发票副本寄给保理商,后者即可向前者支付50-80%的票面金额。信贷人通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款项出借给借款人,期满时获得本金及利息。而保理商提供的融资形式上并非贷款,而是预付款。

另外,因为保理商承担了进口商到期不付款的信用风险,保理还是有信用保险的特征。

(三)保理具有的特征。国际保理是保理商出口商管理出口帐务、催收帐款的行为。保理商受让取得出口债权后,往往根据出口商的需要,提供出口帐务管理,催收帐款等服务。

四、国际保理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购买他人债权而获利的经济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古巴比伦时代的商人。现代国际保理起源于美国,后来传入欧洲,70年代在亚太地区如新加坡和日本出现,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采用,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结算和金融服务方式。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000多家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公司。据统计,现在国内保理业务贸易总额达5550亿美元;国际保理业务贸易总额为420亿美元。 现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国际保理也在迅速增长,特别适用于普通商品,如日常消费品等标准商品的贸易。

不仅如此,随着电商的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也跟随进入了电子化商业发展的轨道。保理网上交易正在迅速发展,其原因是:

(一)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买方市场”的特征日益显著,使得作为进口商的买方在洽谈签约时有较大选择权。买方倾向于采用赊销等信用销售方式。卖方也希望以对买方有利的支付方式作为竞争工具,使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但赊销对卖方来说风险很大,必须引入第三方信用,保理就是专为赊销设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快速融资需求扩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也加快了资金流动,扩大了快速融资的需求。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向全球方向发展,对融资提出扩大化要求。而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为融资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国际保理业务恰好能满足这种不断扩大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亚芬.推广国际保理大力扩大出口[J]. 青海金融,2000,5:32

[2] 陆晓明.应收帐款融资与管理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保理业务评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02:36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第2篇

应该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对操作风险防范的手段和工具日趋先进,随着业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改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管理能力,确实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建立了结构清晰的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以风险关键指标检测为基础加强了操作风险实时性监督、强化和落实了操作风险事故报告制度、集中进行了操作、管理、监督三条防线的建设、建立了针对业务流程的事后监督机制、构建了系统瘫痪和软硬件故障的应急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发展不断呈现新的内容和形式,其对银行内部业务管理,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现存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还远未成熟,因而现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1.操作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不能完全反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特征目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内部控制机制,实际是针对银行所有业务而设计的,因而更多的提炼了各业务种类的共性环节施加风险管理,其虽然易于推广和统一,但也存在对具体业务特征反映不足,进而无法对实际业务特殊和具体的操作隐患实现有效监督的问题,具有具体业务特征的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还显不足。例如,操作风险指标监测中,国际结算差错率、单证相符率与储蓄环节的补打储蓄凭证交易数量、异地通存通兑冲正交易数量等指标等权重纳入到各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评估中,而实际上,相对后者而言,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监测指标可能具有更高的隐性损失和资金风险可能,且从性质上看,其错误也往往难以有效修正和弥补。此外,相对一般信贷业务而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更高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资信审核、担保和质押及第二还款源管理难度较高,因而容易出现较高的差错率和违约风险,将之与一般信贷业务在相同标准上进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比较,也不利于相关业务人员的管理和激励。

2.国际贸易融资操作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健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多部门、多流程的业务门类,较易出现操作风险和事责后移的情况。这往往使得一旦出现操作事故或者操作风险暴露,难以清晰的进行责任倒究,使得事后惩戒流于形式,又或者仅依据操作规范是否被违背而处罚当前经办人员,形成了责任认定不清,最终影响到银行内部团结和管理效率。例如,融资业务由于伴生着丰厚的结算收益,且风险较小,贷前授信部门往往倾向于过度宽松授信,进而将风险转移到贷后管理环节,在风险转移的同时也伴随了责任的转移,最终影响业务流程的有效衔接。虽然银行业为克服前后台推诿和权责不清,普遍采取了责任上移即上级审批制,但依然难以克服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责任认定和操作风险管理难度。

3.缺乏高效和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虽已表现出较好的管理效应,但在部门间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管理协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部门及机构间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虽然有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管理,但其仅仅局限在重大事件处理和基础的管理措施及方针确定,大量的微小或日常风险管理内容仍主要集中在各业务部门和支行,缺乏负责统一协调。操作风险有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从目前管理来看,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比如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和外部人欺诈的操作风险,内控部门负责常规业务操作性风险和内部人管理,科技部门负责系统及软硬件方面的风险管理。但在实际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中,有时又需要依照业务流程而非风险因子来进行风险管理职能划分,像贷前和贷中风险归入信贷部门,结算环节风险隐患属于国际业务部和结算中心,贷后管理又更多的应纳入到会计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业务管理需求造成了部门间职能重叠或者空白,也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沟通,进而产生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混乱管理局面,使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以下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够对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和有价值的启示。

1.构建业务导向的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专有管理架构目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虽然可以发挥管理成本低、信息传递通畅、管理体系成熟的优势,但在涉及多部门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领域,也突出暴露了其职能边界不清、管理存在空当、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针对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部门,打破目前层级管理结构,构筑垂直的、报告线路清晰的操作风险监控组织结构。其要独立于当前的风险管理部门结构,并独立的领导及控制涉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全部风险管理及审计活动。这种独立性具体应体现在对人员的垂直管理和资源的统一配置上,同时体现在报告线路的通畅无阻上。可考虑由总会计师或审计总监任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主席,在现有职权范围内能够越过实际业务部门领导直接实现融资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控。下辖的专职风险管理人员有权进驻主要业务领域与客户经理“双向作业”,体现风险管理对业务过程的“全程渗透”及跟进,这样可有利于决策层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真实信息的获取,并能够及时制定和调整对重大风险隐患的控制措施。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和风险管理机制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为此,融资业务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在对部门员工的考核上,结合融资业务的具体特征,积极推进使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或收益指标,处理好适度压力与科学有效的规则设定的关系,科学设置规范合规与操作风险考核内容在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正确处理业务拓展、业务熟练、业务量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寻找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消除因绩效考核办法的不合理和扭曲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风险隐患。积极推行融资风险管理、合规业务行为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的激励方案,对发现重大操作隐患或重大违规行为、成功堵截案件以及对完善案件防控机制建设有重要贡献的员工,应在考核中予以体现。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级员工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束缚,从思想上端正经营考核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在行动上推动制度从墙上或手册中走出来,变为岗位强制性的约束力。

3.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监测管理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集中资源进行操作风险指标监测的上传下达传递渠道建设,简化上报手续,优化报送效率,努力做到基层业务单位出现操作违规和操作风险指标异常,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内,报告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最高管理层面上,同时努力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质量,做到不隐瞒、不夸大,在分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操作风险量化指标监测部门,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自我监测预警和量化分析,密切关注行内操作风险管理动态,注重执行层面的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上报汇总。做到对相关风险点进行全面评估,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力争实现能够在业务开展前,就测定出预期和隐性风险指标,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进而以此为基础强化控制措施,有效防控各类操作风险及案件事故的发生。

4.努力实现后台集中化处理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管理思路,针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管理特征,将有条件的业务和流程管理剥离和集中到中后台处理。以实现“两个集中”,即远程集中监控,后台集中对账。①远程集中监控。包括集中业务授权、集中录像监控、重点风险指标的集中监控。集中业务授权是以分行为单位设立一个统一的业务授权中心,负责重点业务和高风险度业务的集中授权和集中管理;集中录像监控是对一些重点部位和一些重点时段,通过监控录像实施监控,力争实现对前台经办业务“日常随机,定期覆盖”抽查;重点风险指标的集中监控是指运用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KeyRiskIndicatorKRI)方法,设立关键风险指标(例如:业务差错率、单证相符率等)。由分行集中进行定性或定量持续跟踪监测和早期预警,加强事前预防。②后台集中对账。主要指银行与外部公司客户对账(银企对账)。后台集中对账是在大连分行下设立一个外部客户对账中心,实现授信、账务核算、金融交易与对账相分离,上门对账与所经办业务相分离,对未达账和账款差错的查核工作不返原岗处理。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内银行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85-1.5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信贷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银行业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

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银行业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目前国内银行业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银行业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银行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目前,国内银行业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银行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银行业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银行业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加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并积极做好与信贷管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努力培养真正符合国内银行业国际业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将客户经理对贸易融资的前期调查形成制度化,同时加强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国际业务培训,尽快制定考核客户经理国际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办法,提高银行客户经理国际业务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原擒龙:银行业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8.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第4篇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贸易融资;外汇管理;影响;建议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贸易融资的需求不断扩大。贸易融资也以其自偿性、组合型和流程性的特性,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但贸易融资业务在促进企业进出口、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同时,也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和境内外利差汇差存在的背景下,纯粹套利的贸易融资会加剧异常外汇资金流动,加剧外汇收支波动。

一、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融资便利,其业务开展与进出口的关联度极高。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二)产品优势

与流动资金贷款相比,银行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组合型和流程性三个特性。银行结合贸易融资“三性”,通过贸易融资产品涉及的技术,开发创新不同类型的贸易融资产品,以实现银行、企业双赢。从企业层面看,贸易融资可以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基于组合性的特征将有效提高与银行的综合议价能力,基于流程性的简捷的手续也将贴身满足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从而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规避风险。从银行层面看,贸易融资基于自偿性,会降低风险,自然可以节约资本占用;而基于组合性,其产品线长,产品带宽,自然可以提升综合回报。

(三)融资成本差异

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境外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相对于境内人民币贷款融资,进口押汇和海外代付资金价格要低很多,企业选择海外代付、进口押汇等贸易融资产品来节约企业财务成本,减少利息支出。

(四)境内外汇差和利差产生的套利行为

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创新高,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同时,随着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继续实施,本外币正利差强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利差和汇差叠加的套利空间趋于扩大,企业借助贸易融资产品进行套利的动机较强。

(五)政策环境推动

目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相较于传统贸易融资和境内银行贷款而言,政策条件更为宽松。企业只需提供相关的合同、发票等贸易单证,就能较便利的融得资金。同时,企业选择使用人民币形式的银行贸易融资可以规避短期外债管理,可以尽量拉长支付账期,获取资金收益。外汇局规定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和远期承兑信用证要占用银行的短期外债额度。

二、银行贸易融资对外汇管理的影响

(一)削弱宏观调控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的效果。

一是削弱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银行贸易融资产品通过境外银行融资,即减少企业即期资金支付,变相扩大了企业在境内资金运作的规模,放大了国内信贷总规模,从而会部分对冲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二是规避外汇管理政策。目前,外汇局将90天以上海外代付及90天以上远期信用证纳入短期外债指标管理口径,90天及以下信用证和海外代付仅要求银行统计未纳入短期外债指标管理。企业可利用银行创新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比如“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进口押汇”等方式,规避短期外债的规模管理限制。

(二)贸易融资的快速增长对国际收支失衡影响较大

银行贸易融资产品对外汇收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融资产品可以延长(缩短)付款(收款)期限,同时企业通过贸易融资产品还可以延迟结售汇时点,造成贸易项下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偏离。大量贸易融资产品的使用,存在导致或加剧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比如,企业在发生进口业务时,通过远海外代付等贸易融资产品支付货款,会引起当期售汇额减少,增加净流入,归还时售汇额则出现大幅上升,增加净流出,从而加剧外汇收支波动。

(三)贸易融资存在投机套利的隐患

银行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贸易融资业务产品满足企业的需求,以期取得双赢,即银行获取办理业务的手续费、结售汇点差等收益,企业则获得贸易融资投资套利收益。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以贸易外汇融资来取代原有的人民币贷款,以期在人民币升值中获利,或在境外代付时尽可能把应付货款滞留境内以获取投机性收益。企业通过贸易融资投资套利操作会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也会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压力。

三、相关建议

(一)鼓励业务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监测

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是支持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外汇局应继续加强贸易融资的便利化管理,鼓励贸易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同时,考虑到贸易融资产品的大量使用必然会对国际收支形势产生一定影响,也形成了对外隐性的债权和债务。因此要结合外汇收支形势变化,建立银行融资产品备案制度,动态监测银行贸易融资产品业务发展变化,研究对外汇管理的影响。要密切关注非实需、纯粹套利的跨境资金流入情况,积极防范相关风险。

(二)加快市场机制改革

目前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价格”是产生银行贸易融资投机套利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前仅通过外汇管理手段来防范异常资金流动风险是还不够,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当前我国应尽快加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汇率弹性,提高应对外汇市场冲击的能力,同时,应快速发展国内SHIBOR市场、债券市场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化解当前的矛盾。鉴于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非常密切,当前进一步深化汇率利率市场改革己经迫在眉睫。

(三)加强部门之间协调监管

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的沟通交流,互享本外币业务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防范企业利用本外币监管漏洞规避政策管制,防止出现银行不顾风险盲目扩大贸易融资业务或为争抢业务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煌.贸易融资图变论[J].中国外汇,2013(02).

作者简介:

陈波,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