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第1篇

答:《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13年1月30日起施行。《意见》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进行了定位:(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府应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根据地域环境、经济和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2)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沟通,对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形成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的良好局面。(3)社会参与、共同关爱。政府要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问:如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答:《意见》指出,首先要优先建设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都有一个标准床位;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还要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其次要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此外还要保障留守儿童的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保证他们能就近入学,减小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他们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问:如何让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答:《意见》明确指出,首先要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资料档案,准确掌握信息,并将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还要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各项活动中。

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主动与之加强交流。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各项学校工作中,特别要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亲子分离 心理状况 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并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问题更多的关注,而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直到2002年才得到媒体、学术界、社会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留守儿童已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

本文主要以近8年来国内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为基础,对亲子分离现象对心理状况的影响进行概括,就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及塑造健全人格提供借鉴。

1 相关概念及背景

从现有文献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地区亲子分离现象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1.1 关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般指的是父母双亲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把未满18岁的孩子留在老家,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类型大体可划分为四类:一是单亲子关系,即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而另外一方则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和照顾孩子;二是隔代抚养,即父母双亲均不在孩子身边,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养孩子,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三是将孩子寄养在其他亲戚朋友家中,四是零亲子关系,只有儿童独自生活,自己照顾自己。

1.2 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

与正常成长的家庭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与父母亲长时间分居异地,家庭的沟通不完善,互动形式也相对单一,家庭内部关系也比较疏远,父母亲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家中关心孩子,同时,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学校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社会的力量更远远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1.3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双亲疼爱,缺乏家庭温馨的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或因抑郁寡欢而脾气古怪,或因缺少关爱而孤僻内向,或因自闭盲目而自卑顽固。调查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总的说,目前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交、焦虑、敏感自卑、孤独感、抑郁等。

2 亲子分离与心理状况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湘兰(2012)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情感总分,其差异具有显著性(F=5.37,P

卫利珍(2009)通过亲子沟通特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亲子沟通尤其是亲子缺乏沟通以及父亲沟通内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力。也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亲情的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亲子关系残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首要影响即情绪、情感发展问题,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都与他们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有关;而且儿童不定期地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难以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以上研究表明,亲子分离在沟通上、关爱上、教育上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起居有很大的影响,与儿童心理状况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3 未来展望

国内关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近8年来已经取得良好的进展,有一定自主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3.1 重视亲子分离的内涵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简单地将亲子分离理解为父母与孩子分离两地或者其中一方与孩子长期分居异地,但往往忽视了亲子分离的多种性质。实际上,亲子分离的性质是包含了分离形式、分离时间、亲子联系频率、父母回家频率、分离时机等多层面的内涵。故研究者需要根据亲子分离的不同性质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3.2 建议制定适合的本土化调查问卷

近年来我国对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数量增长迅速,但大多数是采用地方性的小样本进行问卷派发,较多采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算出其相关关系,再展开讨论。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环境特点制定适合我国留守儿童情况的量表,建立常模,用以数据测量,进一步深化研究空间。

3.3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并非一般研究所假设的那么简单。鉴于亲子分离的多重性质,故笔者认为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因素也是多重性的,将多个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分析方程,利用多维度的回归方程去研究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会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4 研究群体范围的扩大化

现阶段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是地方性质,一般以某市某地区农村的小型研究为主,仅适用于当地而不具备广泛性。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应该把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被试结构更合理、更综合化。

3.5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

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结果建立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而缺乏对被试的追踪研究。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追踪,以此来描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变化的动态曲线,可以准确找出影响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构建与研究反思[J].人文杂志,2011(3).

[2] 刘春燕,尉海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2012(3):244-245.

[3] 周静.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65:173.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郑璐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学术界的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如果父母单方外出,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生活,这样的儿童是否也归属于“留守儿童”;二是年龄界定的分歧,即在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被视为“留守儿童”。关于第一方面,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即只要父母一方外出就属于留守儿童的范畴;关于第二方面,学术界各有说词。关于儿童的年龄,《儿童权利公约》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儿童的年龄界定在0-18周岁,医学界将其定义在0-14周岁,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周岁。笔者认为由于在我国,18周岁以上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属于成年人的范畴,因此赞同将年龄界定在0-18周岁。儿童权益,是指由国家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儿童权利和利益,只有在其权利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之下,其利益才会有更好的保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等权利;未成年人保护主要指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同样平等的享有这些权利并接受保护。

二、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任务之艰巨,政府数据或许可以表明:2104年,据全国妇联最新统计,中国18岁以下的农村留守人数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9%。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重大且紧迫的社会问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监护、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者的缺少及不当

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因此在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由留下来照顾的一方(多数是母亲)、祖父母、姑舅等亲戚进行,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监护,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监护者对于儿童来讲是不全面甚至是不当的。如果是母亲留下来履行监护职责,在生活起居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此时母亲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双重任务,因此,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以及心理变化方面就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如果父母都外出工作,那么,由祖父母进行监护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祖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来讲都比较低,很难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尤其是在家庭作业的辅导时,祖父母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此外,在祖孙辈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溺爱。亲属之间的监护也有很多不利方面。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往往会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比较宽松且停留在表面的物质需求和安全上。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宽松监护对于孩子来讲往往意味着对他们的放纵,并且没有产生安全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健康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极为节俭的,往往只求吃饱,不奢求吃好。然而儿童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营养的缺乏,营养的缺乏往往构成威胁孩子健康、导致体质削弱的主要原因。在安全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乏以及监护的不完整等原因,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时,不知道可以向谁求助、怎样求助。此外,儿童尤其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儿童,他们正处于探索大自然的时期,但是由于安全意识的淡薄和接受途径的有限,在探索大自然的时候往往产生安全事故,造成永久的遗憾。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家庭、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在接受新知识方面比较费力,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成绩往往不太理想,这就会间接使他们产生辍学的念头。此外,由于家庭劳动力的外出,一部分家庭任务往往需要孩子们过早的承担,比如做家务、干农活,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学习时间被挤占。另外,老师是学生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但是学校的老师有限,平均在每个孩子上的时间和经历也有限,并且儿童时期的孩子一般比较害怕老师,尤其是性格孤僻、内向的儿童在交流时更加困难,有问题时,往往会选择不懂装懂。学习资源的匮乏和学习环境的不尽理想也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这一时期他们的感情、思想、性格正在成长完善,禁不起打击,一旦受到稍微严重点的打击,在缺乏家长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生。有数据显示,在农村,夫妻都到城市打工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要方式。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出现了脱节,父母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与其他监护人存在心理差距,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无法将心中的不高兴、不愉悦的心情排解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其容易产生无助心理,更容易引发自卑情绪,容易形成性格内向、冷漠这些不好的性格,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患上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相关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任何一个层面主体都不能单独将问题完善解决,因此有必要从这几个方面及其相互间的配合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更好的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结构的核心主体,居于主导地位,政府的作为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理程度。首先,必须改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乡镇企业。为什么被留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经济落后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副产品。要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必须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缩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此才能筑牢治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物质基础。为什么不愿意在乡镇投资建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县镇辐射市场较小,农民购买力低,并且乡镇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不方便,投资建厂的成本比较高。鉴于此,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改善乡镇的投资环境,比如通过减免税收、银行贴息贷款、搞好乡镇基础设施等方式,来吸引私人资本积极到城镇投资建厂,让农民获得不离开家乡就可以直接就业的机会。其次,在国家层面,应修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充分考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一步强化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职责,对侵犯儿童权益的条款进行细化,并制定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在省市层面,应依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留守儿童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强化对留守儿童身心的保护。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寄宿式学校的建设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寄宿式学校是解决已产生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之中,很容易产生建设资金缺口大、寄宿条件差、贫困学生基本生活费难以保障等问题,此时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寄宿式学校的建设投入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师资不足一直是农村学校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壮大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比如,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实行特岗制度、加大支教力度建立对口支援帮扶计划等。

(二)充分发挥企业以及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政府应该降低成立基金会的门槛,使得企业可通过成立奖教奖学基金的模式,奖励家庭贫困且学习优异的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与留守儿童的对口帮扶机制,发起一个企业帮扶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活动,并给这些企业颁发公益爱心企业的奖牌和荣誉证书,在相关的政策方面对这些企业予以一定的倾斜。心理管理培训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面向留守儿童下乡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培训班,通过帮助当地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向当地社会募集爱心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以及生活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动员第三部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其实国务院早在2006年10月19日就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牵头,联合全国妇联等十二个部门共同组建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小组,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但是,六年过去了,关心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没有制度性的突破,而一代孩子又已经长大了。而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孩子等不起。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些地方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让留守儿童打免费亲情电话等等,这是一些地方政府各自探索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推广。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这样一些建议:

为使留守儿童不滑落为“毁掉的一代”,不成为国家未来的隐忧,必须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1、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学问题,并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待遇,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

2、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全市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及考评体系,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系统工程,纳入“城乡共建”责任体系,统筹部署,统一督查考核。总结和推广各地在此项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对有关部门承担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和年度考核评估。

3、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保证农村外出务工者子女“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坚持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

4、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在乡(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服务中心,建立劳务输出人员家庭档案,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