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密切关系
高血压为什么容易引发脑卒中呢?根本原因就是高血压可以促使脑血管中形成斑块和刺激斑块破裂。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是光滑平整的,过高的血压可以损伤内皮,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质趁机在内皮受损的地方沉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稳定的时候可以使血管管腔变得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生活中有人经常抱怨自己有短时间的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等感觉,这些往往就是脑缺血所带来的症状。在斑块形成之后,高血压又可以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彻底阻断局部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引发脑卒中。脑卒中患者发作时可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半侧面部及肢体麻木、昏迷不醒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脑卒中患者在通过溶栓、支架治疗度过危险期后,还可能会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清、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治疗原发病,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要想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就必须治疗原发病,控制高血压。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如果能将血压控制在低于140/90mmHg的范围内,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首次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收缩压每下降5~10mmHg或舒张压每下降2~5mmHg,脑卒中发生危险就减少30%~40%。对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来说,适当降低血压水平还可以降低脑卒中再发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实施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
除了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外,高血压患者还应该直接针对脑卒中本身进行预防治疗。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所适宜的防治措施也不同。对于脑血管内还没有出现斑块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采取脑卒中一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的关键就是保护血管内皮,让血管内皮不受损伤,避免斑块在血管内形成,使血液供应保持畅通,防止脑卒中发生。现在,国内医学界都在提倡防治脑卒中的“金三角”方案,这个“金三角”方案就是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其中,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阿司匹林抗凝,通心络胶囊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可以增强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效果。三药合用,可以改善血液黏稠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硬化斑块形成。所以说,“金三角”方案能很好地实现脑卒中一级预防,保护老年人的血管健康。
【关键词】 健康教育干预;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
中风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第3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缺血性中风占所有类型中风的85%左右,我国中风的复发率为30%,占国际之首[1]。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有缺血性中风病史的个体再发中风的预防[2]。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中风病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2]。二级预防的对象是已有缺血性中风病史的个体,尤其是急性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对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及对服药的依从性不高,导致中风二级预防的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们对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住院的初次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颅脑 CT 或 MRI确诊,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意识清醒。年龄40~75岁,其中男38例,女22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 例,中学38 例,小学16例。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语言教育和文字教育相结合 健康教育采用语言教育为主,宣传资料为辅的教育方法。在病区走廊或电梯等候区设宣传栏,设计适合中风患者阅读的健康宣教资料,内容包括:中风危险因素、中风预防、中风康复、中风先兆、用药知识等。责任护士对患者口头讲解,并发放健康宣教资料共患者和家属阅读,加深认识。
1.2.2 个别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 针对患者和家属共同需要掌握的问题,将其组织起来集中指导。个别指导随时进行。而个别教育便于结合年龄、文化水平、病程等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1.2.3 量化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责任护士有计划地向患者及家属展开定量教育,每天宣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全面,重点问题反复强调。也可以灵活地贯穿在治疗和护理中。
1.2.4 出院后随访 通过电话与出院后患者联系,每2周一次,询问其健康状况、提醒其按时服药,进行心理疏导,指导饮食和锻炼。并接受患者咨询。
理操作中。
1.3 健康教育内容
1.3.1 心理指导 患者首次发生中风,因突发肢体功能、语言表达障碍,需被动卧床休息,担心预后、连累家庭及经济负担,往往出现悲观、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
1.3.2 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宣教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抑郁、肥胖等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防治上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强化普及健康教育极为重要。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开始,应为其进行各危险因素的评估,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1.3.3 生活方式宣教 ①戒烟宣教:向患者强调吸烟能引起动脉狭窄、使血液凝固、升高血压而容易诱发卒中,戒烟后能迅速降低卒中危险度。②饮酒宣教: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杯,女性不超过1杯。③饮食宣教: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危险度。④锻炼宣教:告知患者活动的水平须经医护人员同意。指导患者在家里、办公室时的活动方式。
1.3.4 用药宣教:由于脑卒中患者患病前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病情比较复杂,临床联合用药非常普遍,部分人由于经济原因,治疗上急于求成,听信他人或广告宣传,自作主张滥用药;另外部分患者对二级预防重视不够,药物治疗的长期依从性较差。因此应对患者开展口服药健康知识教育,减少自用药物种类,鼓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用药观察,及时反馈,避免临时用药长期服用。
2 结果
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效果评价见表1
表 1 60例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效果评价(n)
注:与健康教育前比较, P < 0. 05
3 讨论
目前已公认卒中是可以预防的疾病。积极开展卒中二级预防不仅能降低卒中的复发、致残和致死人数,还能降低与卒中有关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的认识、能够合理用药、提高服用药物的长期依从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了防治卒中的信心。对有效控制各种卒中危险因素、有效进行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复发性;脑梗死;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5-021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动脉逐渐硬化,并且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动脉顺应性进一步降低。一般来说,复发性脑卒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增加1倍,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较多有关。另外,经相关资料显示,女性患者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是防止复发性脑卒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血压是中国人脑血管病最根本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糖尿病,其高血糖可使脑内无氧酵解增加,再有就是合并高血脂的脑卒中患者容易复发脑卒,低密度脂蛋白也会导致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会引起的脑灌注障碍,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肤氨酸水平升高会导致脑卒。凝血、抗凝失衡及活性降低和(或)抗凝水平升高都会导致脑卒。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引起的复发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比较普遍,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尿蛋白也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呼吸障碍显著增加脑梗死的危险,当然,心理、精神因素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舒张压与脑卒中有明确的线性相关,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这些患者中,舒张压水平越高,脑梗死复发危险越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它自身的特征会加重和促进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它所引起的相关反应会导致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收缩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呈平行关系,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脑动脉硬化及狭窄的可能性越小,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引起脑灌注障碍。纤维蛋白原是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再次脑梗死患者血浆升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
控制高血压对初发脑梗死很重要,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可有效防治脑梗死复发。低密度脂蛋白是目前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少量饮酒、戒烟,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中重要作用,服用他汀类药物均可以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有助于尽早干预,避免再发脑梗死。2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的疾病,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目标为: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血压长期控制在140/90InlnHg以下,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预防卒中及冠心病的发作,心源性血栓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有重度颈动脉狭窄者,者应考虑支架置入术。通过运动降低血压,减轻体重,减慢脉率,调整饮食结构,多食蔬菜、鱼类和牛奶,减少血小板凝聚及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大量饮酒或酗酒,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至关重要。
复发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充分认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得到临床医师极大重视的情况下,医师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普及教育,治疗原发病可使脑血管病复发率下降,充分利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应制定规范、有效的危险因素控制方法,建立起有效的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体系,以达到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目的。3研究对象、方法及结果
选取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00例,病例符合关于脑血管病制定的诊断标准,确定其危险因素,糖尿病:既往确诊现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高血压:既往确诊且目前正服用降压药;高脂血症:采用一般标准;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记录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发病前有吸烟史和饮酒史,体重指数28kg/m2,:指每天活动1一2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为正常,根据病理学特征,斑块超声分四型: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颈动脉听诊有杂音,颅脑CT或MRI检查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彩色超声波等相关仪器检查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都对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
将全部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及复发组,将复发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研究因素包括一般项目、辅助检查项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肤氨酸之间,经相关计算可知,研究中的复发组较初发组明显增高。而年龄、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以及同型半胧氨酸在复发性脑梗塞多因素非条件中,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复发型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比较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各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复发的非常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也有很强的致脑血管疾病作用:患者发生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能力,衰老对心血管系统的累积效应增加,血浆Hcy升高是脑卒中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于以上各个因素,应该及时采取药物及手术治;脑梗死复发的其他非独立危险因素有:吸烟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糖尿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饮酒等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要采取引导或教育的措施,如教育患者必须严格戒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也就是说,积极预防、治疗有关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有利于降低脑梗死复发,改善病人预后。参考文献
[1]汪听,林豪杰.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Continuingmediealeducation,2005.9.
[2]廖志红,孟栋栋,翁建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新建议.实用医学杂志,2004,20.
关键词 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R74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037-0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增长迅速,要想逆转心脑血管疾病上升趋势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在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为了能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们有必要去认识阿司匹林新的用途。
1 大众所知道的阿司匹林及其普遍用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又叫乙酰水杨酸,醋柳酸或巴米尔,它是白色的结晶或是结晶性的粉末,无臭或稍带醋酸的臭,有点酸,易溶与乙醇,氯仿或乙醚,微溶于水。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头痛,以及牙痛,肌肉痛,关节痛,腰痛,月经痛,术后小伤口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且能缓解症状。还可减少炎症部位具有痛觉增敏作用的物质一前列腺素的生成,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阿司匹林在抗炎抗风湿的作用也较强,急性风湿热用药后24-48小时即可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为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药,可迅速缓解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此外还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其有效率达90%以上,粉末外用还可治足癣。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延长出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等功能作用。
2 目前国内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状况
对阿司匹林的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才被发现,这一特性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迅速增长,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个亿,糖尿病患者3000多万、肥胖加超重的人数为1.6亿,血脂异常人数1.6个亿,还有3亿烟民,所以预防很重要。男性中,40岁以上的就伴有2个危险因素,50岁以上伴有1个危险因素,而女性中,50岁以上的伴有2个危险因素,60岁以上伴有1个危险因素。据专家介绍,如果中国高危人群都使用阿司匹林,每年能避免100万个病例死亡。国内专家的共识是,40岁以上且同时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建议这些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每天75~100mg进行一级预防。中国阿司匹林的使用率过低,一项调查显示,阿司匹林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使用率仅为14.3%,同时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指导,使阿司匹林的应用极不规范,所以在防治方面做得并不理想。
3 阿司匹林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是百年老药,在控制血压、血脂、抗血小板的环节中,花费小、收益大、效价比高、含金量高。50岁以上人群中每天口服一粒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脑血管事件下降25%~33%,对于提高大家生活质量、延续寿命有重要的意义。
总医院心内科李小鹰教授就曾指出,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以及死亡的风险,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可见,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程度上是最有效的,也是药效经济学中效益最大的药品。它可使血栓素生成减少(这种物质生成增多会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多),从而起到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因而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高危人群的发生率,具有一定作用。大量的临床观察证明,部分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某些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能减少致命和非致命性冠心病的发生,也能降低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3.1 阿司匹林对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预防 阿司匹林和肝素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后抗栓治疗的主要制剂,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后使用阿司匹林可以明显减少延期血管性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和非致命性脑卒中率。
3.2 阿司匹林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 早期的抗栓治疗中,阿司匹林加肝素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A综合征患者治疗的基础。作为二级预防,在急性冠状A综合征后阿司匹林应该无限期使用。无论高危、低危、行介入治疗还是非介入治疗,加用氯毗格雷都能在阿司匹林加肝素(低分子肝素)已经获益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关键词】 脑血管病;老年人;干预;二级预防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医院对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防止其复发。方法 对823例脑血管病患者性别、发病年龄、起病后就诊时间、复发次数及用药等综合措施、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血管病发病后到社区医院住院治疗主要是在发病2~7天(49.6%)。伴有高血压病555例,其中住院后发现患有高血压病49例,其余的高血压患者病史在10年以上,均未规律服用降压药,亦无血压监测记录。有冠心病212例,均伴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有糖尿病273例,其中来院后才发现糖尿病106例,有糖尿病史10年以上未规律服药及血糖监测。结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有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61~80岁老年人应以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调血脂、抗血小板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有效地进行一、二级预防措施是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脑血管病;老年人;干预;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病症,且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为了探讨社区医院对脑血管病早期干预,防止其复发,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近6年收治的脑血管病8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23例,男468例,女355例,男女之比1∶0.76,年龄27~98岁,平均71.8岁。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男女发病年龄组比较见表2。表1 患者的年龄分布 表2 男女发病年龄组比较
1.2 起病后就诊时间 见表3。表3 起病后就诊时间
1.3 辅助检查 本组823例脑血管病患者中,经头颅CT扫描及MRI检查显示病变部位566例(68.77%),其中未见异常病灶34例(4.1%),未做CT扫描及MRI检查的257例(31.23%)。缺血性脑血管病763例中,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7例(12.7%),脑血栓形成621例(81.4%),脑栓塞45例(5.9%)。梗死部位见表4。CT扫描及MRI检查显示出血性脑血管病60例,病灶显示见表5。表4 梗死部位 表5 病灶显示
1.4 全身性疾病 本组823例中患者有高血压病555例,其中来我院后才发现有高血压49例,病史在10年以内263例,20年以上243例均有不规律服降压药物史,亦无血压监控措施。有冠心病史212例,入院时对823例患者均做心电图常规检查,显示: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212例,其中心房纤颤4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有糖尿病病史273例,其中来院后发现糖尿病106例,病史在10年以内138例,20年以上29例,均无血糖监测记录及规律服药史。患者疾病种类分布,见表6。表6 患者疾病种类分布
1.5 住院次数 本组823例脑血管患者中,初次发病住院463例(56.3%),反复发病住院360例(43.7%)。平均住院57天。患者的住院次数见表7。表7 患者的住院次数
1.6 治疗用药 经CT扫描或MRI检查证实脑出血即予以内科保守治疗原则。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应用静点活血药及脑细胞活化剂,间隔3~5天后再静点2个疗程(14天为1个疗程)。在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采取中性治疗7~10天后改用常规静点活血药物2~3个疗程。未经CT扫描或MRI检查,依临床表现及体征选一般用药治疗。上述患者在住院用药治疗1周后加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TIA发作选用静点活血药2周后出院。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连续口服阿司匹林80 mg,每日1次。如合并有心力衰竭,用标准的三联疗法抗心衰,有心律失常者加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合并感染者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癫痫发作者加服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血脂异常者服调脂药物。
1.7 疗效标准与结果 按照1993年全国脑血管病协作组第二次全会制定的疗效标准:痊愈325例,占39.5%;好转419例,占50.9%;无效13例,占1.6%;死亡66例,占8.0%。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缺血性卒中63例,死亡原因为感染、脑疝、心律失常及心衰。
2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有所增加,且有年轻化倾向。本组资料中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1∶0.76),40岁以下9例,年龄最小27岁。剑非[1]报道的133例青年人卒中病因分析中脑梗死70例,脑出血63例。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栓塞性疾病,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其次为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等。提示青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增高。因此临床上除对中老年人进行控制高血压、高血糖,调脂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外,同时也要重视对年轻人身体呈亚健康状态要进行一级预防,生活方式的干预,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是控制青年人发生脑卒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