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临床病理;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27-02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结外型淋巴瘤的一种,属于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约为0.04%~0.53%。而在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约为1.7%~2.2%[1]。本次研究通过分析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病理特征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出更好的治疗模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9~44岁13例(46.43%),45~59岁12例(42.86%),60~82岁3例(10.71%)。病理类型:弥漫大B型20例(71.43%),淋巴浆细胞型2例(7.14%),B小淋巴细胞型2例(7.14%),B细胞未分型1例(3.5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3例(10.71%)。肿瘤大小:≤5 cm 20例(71.43%),>5 cm 8例(28.57%)。肿瘤原发部位:左乳10例(35.71%),右乳13例(46.43%),双乳5例(17.86%)。临床分期:ⅠE期13例(46.43%),ⅡE期10例(35.71%),ⅢE期与ⅣE期5例(17.86%)。
1.2 病例筛选标准
(1)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资料等完整的病例;(2)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3)满足原发乳腺淋巴瘤诊断标准的病例(诊断标准: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属于恶性淋巴瘤、无淋巴瘤病史、首发部位为乳腺、同期全身未见疾病散播证据)。完成病例选择后,以Ann Ar-bor标准作为分期依据,对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进行分期,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如乳腺钼靶摄片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腹部B超检查、胸片检查、体格检查等。
1.3 病理检查
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通过相关检查(术后病理标本、针刺活检、肿块切除活检),并由病理科进行免疫组化,证实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本组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以WHO在2001年制定的淋巴瘤病例分类系统作为依据,进行分类。
1.4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手术治疗、全身化疗、单纯化疗、局部放射治疗等,28例患者中采用单纯手术治疗1例(3.57%),行根治(改良根治)手术8例(28.57%),行象限切除手术7例(25.00%),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例(14.29%),局部行放射治疗+全身化疗5例(17.86%),行单纯化疗3例(10.71%)。
1.5 疗效评价标准
以恶性淋巴瘤评价标准(Cheson)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将疗效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Relapsed(疾病复发)、PD(疾病进展)、SD(疾病稳定)、PR(部分缓解)、CR(完全缓解)。另外,确诊后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时间为OS(总生存期)[2]。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本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组28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7%(22/28)、35.71%(10/28),中位生存时间53个月。(1)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应用手术结合化疗治疗方案的1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疾病进展1例,完全缓解14例,其中1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00%(6/15)。应用放疗结合化疗治疗方案的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部分缓解1例,4例完全缓解,其中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00%(2/5)。两种治疗方案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手术治疗或化疗的疗效:8例患者经过单纯化疗或是单纯手术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病情稳定2例,病情进展4例,其中8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5.00%(2/8),与综合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本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肿瘤≤5 cm的患者生存时间为(59.01±5.12)个月,而肿瘤>5 cm的患者生存时间仅有(37.33±6.1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出现无痛性肿块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首发临床症状,肿瘤发生部位多为单侧,双侧肿瘤的情况较为少见。本次研究中的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是由于出现无痛性肿块而到院就诊,个别患者同时还伴有全身低热的症状[3]。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难以区分确诊乳腺癌与其他良性乳腺肿瘤。相关医学研究通过对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14例)展开研究,发现原发性乳腺淋巴瘤X线表现和病理切片结果并无关联,临床上主要是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原发性乳腺淋巴瘤[4]。另外,本次研究中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均属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当中又以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居多。
现阶段,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治疗中,大部分学者均建议应用综合治疗方案,而局部治疗+全身化疗属于如今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手术根治方案、放射治疗根治方案均缺少大宗病例比较研究作为支持,若两种治疗方案在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放射治疗方案以其保留完整性的优势,将会逐渐取代手术治疗。本次研究中,应用手术治疗的患者相对较多,这可能是因为初诊确诊难度大。相关医学研究认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生存率等之间无显著的关联,为此,临床上不提倡应用大范围根治术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应用手术+化疗综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共15例,其5年生存率为40.00%。应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共5例,其5年生存率为40.00%。两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应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案,需首先明确患者的组织学诊断。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侵犯等与患者的预后情况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分期结果,该研究中临床分期为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83.0%,而临床分期为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20.0%[6]。该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得出,临床分期情况属于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预后情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及早发现与及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斌豪,任予,何建军.原发性乳腺淋巴瘤[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6):1191.
[2]杜尊国,包芸,唐峰,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3):281-287.
[3]王晓卿,张乐星,毕成峰,等.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预后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5):302-307.
[4]刘晓丽,马礼鸿.乳腺恶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33(6):565-567.
[5]廖凤.淋巴瘤首诊时误诊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65-67.
原国家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也是因为淋巴瘤去世的。但同样身患淋巴瘤,从发现病情算起,罗京活了不到1年,而霍英东活了23年。为什么罗京与霍英东的存活时间相差如此之大?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
“自摸”即可首次排查
何教授说,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心、肝、脾、肺等。
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此外,部分淋巴瘤患者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患者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何教授推荐了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
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另外,患者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也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首次治疗非常关键
何教授说,对于淋巴瘤而言,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说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时未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结果反而易引发耐药性。如果患者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开河。
罗京之死――过度化疗可能是原因之一
对于这类肿瘤的治疗,何教授强调:一是要重视科学、合理、综合治疗。不是“十八般武艺”都用疾病就会好,有时过度治疗会适得其反;二是要重视中医药,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义;三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一定要讲究保存患者的体力,不可“滥杀无辜”,一味蛮攻,否则只能有害无益。何教授还用罗京和霍英东存活时间的巨大差异,来比较两种治疗的不同结果。
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该病发病率的30%。尽管预后较差,但据有关统计显示,只要治疗及时、得当,仍有7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
遗憾的是,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罗京主要采取的是西方国家治疗淋巴瘤的模式,也就是大剂量化疗后,进行骨髓移植。这种疗法对于体质强壮的西方人,对于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确实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这种治疗模式有一种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患者的免疫系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恢复重建,残存的淋巴瘤细胞肆无忌惮地增殖,进一步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继发感染,导致脏器功能的急性衰竭等而死亡。罗京最终就是因心衰抢救无效而去世。
霍英东抗癌成功――中西医结合治疗
与罗京相比,霍英东的抗癌经历更值得借鉴。1983年,霍英东与好友何贤几乎同时患上淋巴瘤,后来何贤赴美做手术,但不久后去世;霍英东则到国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又多年坚持锻炼,从而保证了肿瘤20多年没复发。
霍英东之所以患癌后能存活23年,与他本身的身体基础和心境有关。他长期坚持锻炼,注重日常的饮食调理,加上对病情想得开,不当自己是一个患者。虽然身兼商人、政治家等多种角色,生活繁忙,霍英东却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凭借科学的治疗方法和个人长期的坚持不懈,迫使癌魔却步。
从霍英东的抗癌经历可以看出,淋巴瘤尽管凶险,但并非绝症。除少数恶性程度很高的类型外,本病的治疗效果现已大大提高。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合理配合运用零毒抑瘤和辨证论治,很多恶性淋巴瘤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且没有任何病痛。
1病历摘要
患者,女,54岁,因“发现右侧颈部肿物5天”,由门诊以“右侧甲状腺肿物性质待查”收入我科。患者为无意间触及右颈部有一肿物,无局部疼痛,不伴明显呼吸不畅及其他不适。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80次/min,血压100/60mmHg。右侧甲状腺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3cm×4cm,质硬,表面光滑,可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无触痛,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明显粘连,未闻及血管震颤音。左侧甲状腺未及明显异常。颈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气管略左偏。辅助检查:甲状腺超声:右侧甲状腺实性占位性病变;甲状腺腺瘤?甲状腺核素扫描结果提示:甲状腺右叶大“冷”结节。术前诊断考虑右侧甲状腺癌可能性大。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2008年1月31日颈丛+局麻下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甲状腺肿物约4cm×4cm大小,质地硬,表面欠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略压迫气管使其左移位,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甲状腺未触及结节,质软,大小正常,表面较光滑,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术中诊断:右侧甲状腺癌可能较大。遂常规处理右甲状腺上动静脉、中静脉、下动静脉,分离粘连,充分暴露右侧喉返神经并加以保护,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右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黏膜相关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LCA(+++)、bcl-2(+)、CD20(+)、CD30(-)、CD45RO(+)、CD79a(+)、CD3(±)、AE1/AE3(+)、CD38(+)、CD34(-)、TG(+)、Vit(+)。患者明确诊断后转入我院肿瘤科病房继续行化学治疗。
2讨论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是一种以甲状腺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为少见疾病,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0.6%~5.0%[1,2]。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发病多于男性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生长较快的颈前包块,可伴有呼吸不畅。咽部哽咽及声嘶等气管、神经压迫症状,也可伴颈部局部不适症状。本例患者发现颈部包块5天,无明显上述气管、神经压迫表现。甲状腺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如颈部B超声、CT、MRI等多无特异表现,术前不易根据以上检查明确诊断。但是超声提示在甲状腺炎症基础上的单发的低回声结节应该高度考虑到该病的可能,因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常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4]。另外,MRI在明确甲状腺周围组织是否受到甲状腺淋巴瘤的侵犯优于超声及CT,故可通过MRI检查确定甲状腺淋巴瘤的侵犯范围及临床分期。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常提示为冷结节,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术前细针穿刺活检对诊断有一定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其阳性率可高达93%[5]。术后病理切片检查是明确该病诊断的金标准,而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则是避免误诊的关键。甲状腺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6,7]。其病理表现常常为弥漫性,也可为结节性,小细胞到中等大小,并可见浆细胞样分化。在甲状腺淋巴瘤的治疗方面,外科手术切除并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肿瘤的彻底切除及扩大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及减少复发率[8,9]。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取甲状腺组织学病理诊断,所以手术应以切取活检为主。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对放疗和化疗敏感,所以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是明确诊断的甲状腺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能较好地减少术后复发[10]。
在临床上,当中老年患者尤其女性患者,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大的甲状腺包块,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弥漫或局限性低回声病变,核素扫描提示为冷结节时应考虑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可能。对于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肿大的患者,应积极给予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关键词:颈部囊状淋巴管瘤 治疗
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后,所发生的肿瘤样畸形。约50%在出生时即已存在,90%以上在2岁以内发现。男女发生率大致相仿。囊状淋巴管瘤好发于颈部,又称囊状水瘤。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约占3/4,其余见于腋部、纵隔、后腹膜和盆腔。
一、病理
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裂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进入中心静脉系统,以后淋巴囊逐渐退化或发展成与静脉平行的淋巴管系统。若原始淋巴囊未与静脉系统相连通,就产生囊状淋巴管瘤。如与淋巴管系统主干不相通,可发生海绵状淋巴管瘤,如少量淋巴囊在淋巴管系统形成时被分隔,则形成单纯性淋巴管瘤。因颈静脉囊淋巴形成最早。体积最大,所致颈部发生囊状淋巴管瘤最常见。淋巴管瘤是由增生、扩张、结构紊乱的淋巴管所组成,可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
二、临床表现
颈部巨大囊状水瘤的存在,可造成胎儿的娩出困难。一般在出生后即可在颈侧部见到软质的囊性肿物,有明显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其界限常不清楚,不易被压缩,亦无疼痛。肿瘤与皮肤无粘连,生长缓慢,大小无明显变化。但易并发感染,且较难控制。
还可发生囊内出血,此时瘤体骤然增大,张力增高,呈青紫色,压迫周围器官可产生相应的症状。有的可广泛侵及口底、咽喉或纵隔,压迫气管、食管引起呼吸窘迫和咽下困难,甚至危及生命。有部分淋巴管瘤在发展过程中,会自行栓塞退化,或在感染后,由于囊壁内皮细胞被破坏,在感染被控制后自行消退。
三、诊断
1、颈后三角区囊性肿块。具有向四方(锁骨上下、口底、气管食管旁及纵隔)蔓延生长的特点,界限常不清楚,多见于婴幼儿,出生时即呈巨大,亦可逐渐长大。
2、囊瘤柔软,一般无压缩性,能透光。表面皮肤正常,不粘连。
3、内容物淡黄透明或乳糜状,偶带血性。镜下可见大量含有胆固醇结晶的淋巴细胞。
4、囊瘤较在累及口底、舌或咽部时,可有语言、呼吸或吞咽障碍。囊瘤位于锁骨上时,可有臂丛受压出现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有时气管受压移位。
四、治疗
1、期待自愈
对于较小局限的淋巴管瘤,不影响功能又无碍美观者,可不予治疗。因为部分淋巴管瘤有自然消退的趋势。对于病变虽较广泛,但无呼吸、吞咽困难征象和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可暂不作处理,观察随访1~2年,若未见消退或反而增大者,再予治疗。
2、注射疗法
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淋巴管瘤,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注射疗法较为简便,对组织破坏少,可避免因手术而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况且手术往往亦难以完全切除,所以可作为囊状淋巴管瘤的首选疗法。
(1)应用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bleomycin)作局部注射疗法
完全消退和显著缩小者可达70%。可能是通过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化学刺激物使间质纤维化的双重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从组织学来看,对间质较多的类型如单纯性和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作用较差,而对间质较少的类型如囊状水瘤的作用较好。博来霉素有水剂和乳剂两种,使用水剂量先配成1mg/mL的浓度,以每次剂量0.2~0.3mg/kg注入淋巴管瘤内,每周1次。3~10次为1疗程。使用乳剂时每次0.6mg/kg,4~6周后重复,总剂量不宜超过5mg/kg,据认为乳剂比水剂效果更好,不良反应较少。注射后l~2周内局部有一过性肿胀,然后逐渐缩小、硬结,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当天或次日有发热38℃左右,偶有腹泻、呕吐。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纤维化。
(2)应用OK-432(picibanil,一种溶血性链球菌制剂)进行局部注射疗法先将一个临床单位(1ke)的0K-432溶解在10mL一生理盐水内,穿刺抽液后等量的OK-432溶液注入瘤腔内,一次注入量以不超过2个临床单位为限,观察2~4周后追加注射1~2次。副反应是局部的炎性反应。有3~5日的肿胀,一过性发热。此法可避免博来霉素所引起肺纤维化的危险。
【关键词】内科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以合成及分泌大量单克隆LgM蛋白的淋巴样浆细胞恶性增生、积聚为特点,临床表现为高黏滞综合征,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似。本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溃传、慢性感染及一些肿瘤疾病有关。
一、临床资料
10例病例中,男2例,女8例,发病年龄70~75岁,平均年龄72岁.发病开始至确诊时间最短时间2个月,最长10个月.4例均以贫血为主要症状,2例以发热为首发表现,明显消瘦2例.肝脾肿大1例,眼底出血、渗出1例。
二、诊断
(1)临床表现:①老年患者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②有高黏滞综合征表现(视力障碍、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或雷诺现象;③肝、脾、淋巴结肿大。
(2)实验室检查:①血清中单克隆LgM>10g/L;②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③骨髓、肝、脾、淋巴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法检查可见该细胞胞浆及表面含1gM;④血液黏滞度增高;发病年龄、血清中单克隆LgM>10g/L及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依据。
三、治疗
无症状的患者病情常可保持多年稳定而不需要治疗,但应严密随访。出现进行性贫血、出血和高黏滞综合征应进行治疗。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调节治疗,当疾病隐匿、IgM水平较低或没有器官浸润、缺乏高黏滞综合征表现时可不治疗或给予小剂量烷化剂药物,以使患者维持在无症状的状态。如果疾病的唯一症状是高黏滞综合征时,可采用血浆置换术,如血浆置换频繁,可加上化疗药物。苯丁酸氮芥(瘤可宁)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有效率约50%,IgM的降低速度较慢,需观察几个月才能确定其疗效。抗代谢药物氟达拉滨(FludambLne)和CladrLbLne治疗巨球蛋白血症的有效率在70%以上,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超级秘书网
四、预后
多数患者病情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为2~6年,约20%的患者生存期可超过10年。影响预后的因素尚不清楚,发病年龄、血象、白蛋白量及巨球蛋白的性质都与预后有关。1997年Morel等根据232例巨球蛋白血症的观察结果,提出了一个积分方法,根据其积分把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0~1分)占27%,5年生存率占86%;中危组(2分)占27%,5年生存率61%;高危组(3~4分)占46%,5年生存率26%。该病晚期可出现高黏滞综合征、出血、血栓形成、溶血性贫血、反复感染、极少数并发淋巴瘤和白血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