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益生产优化

精益生产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益生产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益生产优化

精益生产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益生产;库存;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12-01

1 对于库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星瑞公司发现主要是以下的问题和原因导致一直难以改变长期大量的库存积压的现状:①生产管理人员生产观念没有转变;②生产管理人员长期以来的生产管理习惯难以改变;③生产线产能不均;④生产线制程集结;⑤生产线员工作业方式有“候鸟作业”的现象;⑥生产操作员工生产时讨厌更换模具;⑦生产计划的安排不合理;⑧不能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调整采购基准;⑨对于生产状况的掌握不足危及安全;⑩生产能力无法快速转换。星瑞公司的精益生产推进人员通过对问题和原因的查找,发现原有批量生产方式是产生库存的主要原因,所以坚定了星瑞公司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来削减库存的决心。

2 库存管理与生产作业的匹配

对于精益生产来说,凡是超出增加产品价值所必需的最少量的人、财、物和时间的部分都是浪费。库存管理以最大可能准确和有效的方法引导材料和人员的流向,因而可以消除浪费并指导各种活动,从原料的进货处理到生产制造以及订单的履行,确保正确的物料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地方,而且数量恰当,最终满足客户的订单或各种需求。然而,在本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的多样化、规格的多样化、组成订单的产品结构、数量各异,各生产环节很难准确、及时地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以致影响后续生产过程。另外,在拉动式生产方式下,每一个生产工序如何生产都是由下一个生产工序的需求来决定的,前一个生产工序所产生的产品都为下一个生产工序提供必需的物料,前工序的停顿将对后工序产生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主要是连续性生产,而在其关键环节锻造齿轮和锻造轴类工序生产不同规格的产品时需要进行换产,且停顿较长时间。两工序间生产节拍不平衡,时常造成整个生产物流系统的不畅通。为此,紧盯影响生产节奏、制约产能提高的瓶颈环节,可采用以下方法打通瓶颈。

2.1 优化作业顺序,提高各工序的工作效率

良好的作业顺序对于把握现场的人机作业关系、提高作业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在生产不同规格产品时,生产线换辊占用时间长、对生产进程影响大的实际情况,在落实装配责任、实行联合换辊作业的基础上,坚持从细小处入手,对换产时备品、备件的摆放位置、每一个动作的责任人员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使换产时间大大缩短。

2.2 部分工位运用一个流生产使各制程紧密衔接

星瑞公司按照产品的制程顺序将加工设备排成一个流的生产线,同时将加工制程相类似的产品排入同一生产线。由于这种一个流生产线中各制程紧密衔接在一起,前制程做完一个产品即刻流到下一个制程继续加工,直至完成所有的制程。所以制程之间没有什么搬运距离,也没有什么在制品,因此在制品的数量大幅降低,生产周期也相应地缩短了。

3 结 论

精益生产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注水;举升工艺;提液;产量

1、概况

通过2010年、2011年两年对沈84-安12块进行整体举升工艺优化,2010年全年累增油2.87×104t,2011年累增油4.92×104t,合计7.8×104t。区块开发状况的明显改善,为其他区块举升工艺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沈67块为注水开发砂岩油藏,属于中等孔隙度,中渗透率储层。剩余可采储量114×104t,注采比1.32,较好的油藏条件是举升工艺优化,实现增油的物质基础。区块开井120口,油层厚度大、层多、层薄,多数油井存在气大、出砂现象,限制了举升工艺优化的井数。

通过分析沈67块油水井对应关系,增加水井注水量,驱动剩余油。提高油井产液量,放大生产压差,实现油井增油。目前举升设备以10型、12型抽油机,泵型以Φ44mm、Φ57mm为主,结合管杆泵配套工艺技术,充分发挥井筒潜力,来提高单井产量,根据油井动态变化,对油井原有封堵层位重新认识,进行优化生产层位,同时加强注水,进而提高水驱效率,达到供举匹配,实现了单井增产,区块稳产。2011年实施35井次,增油6137t。2012年目前实施12井次,增油200t,计划全年实施35井次,增油5000t。

2、项目原理

2.1地层压力

通过多年的治理,注采保持平衡,通过测试压力,发现从2005年开始压力逐步回升,目前已达到12.51MPa。充足的地层压力,保障了油井的供液能力,为提液后液面及时上升提供了保障。

2.2注采平衡

通过油藏的细分注水,及调驱、调剖工作,增强了水井的水驱效率,2011年注采比为1.32,相比2010年高出0.317,与合理注采比相比高出0.214,注水量较去年有较大的提升。为实现供采平衡,可以进行提液。

2.3产液指数

通过绘制沈67块提液油井产液指数散点图,发现主要集中在2—5t/MPa·d,所以区块油井产液量增加3t,液面下降100米,为油井提液潜力预测,提供了分析依据。在举升优化工作中,选择合理的泵型及泵挂,及时调整生产参数,发挥井筒的最大潜力。

2.4特种抽油泵

针对沈67块出砂,由于产液量增加,柱塞式抽油泵泵筒和柱塞的磨损、腐蚀、划伤等现象,导致泵效下降过快,后期提液效果逐渐变差。针对这个现象,研制开发了旋转防砂抽油泵,提液油井泵效,延长油井检泵周期,保障油井的长期高效运行。

旋转防砂抽油泵具有:旋转装置,沉砂通道、无磁硬质合金游动阀、固定阀结构,通过现场使用延长了油井泵效和检泵周期。

2.5杆柱设计

针对负荷增加,抽油杆柱的挠曲偏磨和冲程损失加剧现象,应用井眼曲线三维立体再现分析技术、抽油杆近似等强度组合设计、杆柱受力中和点及扶正间距分析等技术进行防偏磨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注塑杆、接箍扶正器和防脱器等防偏磨措施,提高抽油杆的抗拉强度,延缓杆柱的疲劳断脱,延长作业检泵周期,减缓抽油杆柱的偏磨现象,减少冲程损失,提高泵效。

3、现场实施情况

3.1泵型分布

针对沈67块液面相对较深,不同井组的供液能力不同,对原有的Φ38和Φ44抽油泵,使用Φ44泵与Φ57泵进行举升工艺优化,适当的增加单井液量,放大了生产压差,实现了单井的增油,取得成功及规模实施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进行Φ70泵的尝试,取得新的突破。

3.2举升工艺优化效果

2011年采油三区完成年产量5.6457×104t,相比2010年的5.4835×104t,增加了0.1592×104t,采油三区的产量得到了提高,与主力区块沈67块通过一系列措施增油工作量有着密切关系,举升工艺优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提高了单井产量,稳定了区块产量,使得区块的开发趋于合理。

3.3更换机型

Φ57抽油泵,使用12型抽油机冲程可以达到5米,冲次3.8次,理论排量为70t;使用10型抽油机,冲程3米,冲次6.5次,理论排量为70t。高冲次增加抽油杆偏磨及疲劳,不利于泵筒充满,同时缩短检泵周期。

3.4典型井例

前17-29位于沈67块中部,周边油井产量高,剩余油丰富,水井对应关系好,且注水量增加,2010年Φ44抽油泵生产,生产数据15.1/0.4/97%,折算液面1200米。经分析该井油层被水层抑制,生产压力不足,未能为油井产油做贡献,进行举升工艺优化,使用Φ57抽油泵提液生产,提液后生产数据:25/4.8/81%,实现日增油4.4t/d,累增油627.4t/d。液面1542米,液面下降342米,产液量增加10t,每下降100米液面产液量增加2.9t,负荷产液指数散点图分析所得的产液指数2—5t/MPa·d。

4、经济效益分析

2011年沈67块举升工艺优化增油6136.7t,2012年目前增油200.7t,共计6337.4t。

原油按3726元/吨,操作成本651.02元/吨。

取得总的经济效益为:

(3726-651.02)×0.63374×104t =1948.74(万元)

总计创效:1948.74万元。

5、取得的成果或突破

摸索了一套成型的举升工艺优化方案,以此为基础,推广应用举升工艺优化,实施于注水效果好的沈67块,实现了单井增产,2011年实施35井次,增油6137t。2012年目前实施12井次,增油200t。

举升工艺优化为区块的稳产及合理开发作出了贡献,使我们认识到了,高含水开发区块注水量增加,剩余储量丰富的情况下,降低油井液面,放大生产压差,动用低压油层做贡献,是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合理开发的一种手段,为以后其他区块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

6、存在问题

1、出砂油井,泵效下降快;

2、油层位置影响下泵深度,导致沉没度小;

4、选井难度加大,沈67块油井163口,开井120口,可选井范围变小;

5、井况复杂,抽油杆管容易断脱,检泵周期短;

6、井下工具打捞成功率低,捞获后受套变影响,存在上提困难的问题。

7、结论及下步建议

1、Φ57抽油泵全部使用12型抽油机,进一步优化调参,发挥举升设备及杆泵组合潜力;

2、泵效低、供液不足、提液效果不明显井,更换小泵型,恢复地层能量;

3、对调剖、调驱井组对应油井适时跟踪,把握提液时机;

4、Φ70抽油泵试验推广。

参考文献

精益生产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产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93-04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种阶段性发展的有序过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的合理化过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和高技术、知识密集度产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及产业发展的类型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高效的发展。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其使山东由经济大省成为经济强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山东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

1.山东省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日趋合理。第一次产业总量在扩张的同时,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份额持续下降,第二次产业稳定增长,第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从1978年的33.3:52.9:13.8调整为1998年的17.0:48.3:34.7,2005年又进一步调整为10.4:57.5:32.1。三次产业比重沿着“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的趋势发展。

2.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发展趋势看,从1995-2003年,第一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上保持均衡下降的状况,第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

3.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并且重工业增长的速度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所占比例逐渐变大,这说明山东省已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在整体结构渐趋合理的情况下,掩盖着局部的不合理。

1.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1998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大(见表1)。第二次产业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次产业比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与其他省市产业结构类似,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山东省第三次产业比重只有32.1%,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却高达40.3%,山东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山东省第三次产业比重偏小,第二次产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较大。但与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相比,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偏大,第三次产业比重偏小。由衡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指标看,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1)2004年山东省的第一、二次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第一次产业与第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属山东最低(见表2)。(2)山东第三次产业的偏离度比全国、广东和安徽都要高,说明第三次产业的均衡化水平比较低,已有的高级化水平也是建立在比较低的均衡化水平基础上的,亦具有某种程度的“虚高级化”的问题(见表3)。(3)从单位产值能耗来看,亿元产值能耗虽低于全国,但高于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高附加值、低消耗产品比重偏低(见表4)。(4)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待升级。出口产品中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中等技术产品的份额较高,2004年山东省对外贸易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只占7.0%,而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大约占了50%。

2.农业还不够稳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山东省各级虽然努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以农为主、农业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多元化的现代经济结构,农林牧渔的产值比例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农业基础并不十分牢固,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还不够稳定,缺乏持续增产的后劲。农村还主要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第一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5%,但消耗的水资源却达70%以上,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要求迅速改变山东农业用水过多、浪费严重的状况。“三农”问题其实是第一次产业的问题,农业、农村经济的落后,就不肯纵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部分产业素质较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山东经济虽然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基础,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区位商是反映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指标,而山东省具有优势比较明显的17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类和资源开采领域(区位商>1,见表5),轻工类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七大类,资源开采类的有四大类,装备制造类的有三大类,而高技术行业在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产品层次低,低耗、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因而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居多。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大企业不大不强,小企业不精不专,专业化水平低,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联系较为松散,配套协作能力较差,形不成规模效益。

4.区域重复建设严重,特色产业不“特”。由于投资分散,信息不对称,加上政府部门出于自己的政绩考虑,盲目上项目,而不是根据本地的特点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如截至2002年底,山东省共有汽车工业生产企业近300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生产集中度较低,技术开发能力弱使得汽车产业竞争力不强,发展缓慢。再看本省的港口建设,由于行政分割下的诸侯经济,使港口建设呈八面开花状态:自日照蜿蜒北行,经青岛到威海到烟台再到东营,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临海县市区30个,而港口就有25个,差不多平均一个县市就有一个港口。港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现有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利用,“超载”与“过剩”共存。其结果是:(1)不能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造成地区资源优势的巨大浪费;(2)加剧了本省的原材料短缺和加工能力过剩的矛盾;(3)造成了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使全省统一的市场体系难以形成;(4)某些产业发展中分散化、小型化和低效益,产生过度竞争;(5)产业结构不能优化,致使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

5.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按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把山东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表6):(1)东部: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八市;(2)中部:济宁、泰安、莱芜、德州、滨州五市;(3)西部:荷泽、临沂、聊城、枣庄四市。东部八市虽然人口、面积都没有达到本省的50%,但三次产业都占一半以上,其中第二、第三产

业将近70%,而西部三市除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低,与其人口、面积所占比例极不相符,各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东中西三部分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虽不均,但各部分三次产业特色不突出,尤其是西部四市,虽具有耕地等农业资源优势,但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济南―青岛这一沿线大城市,辐射作用不强。

6.产业结构演进中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下岗职工队伍的增大,使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结构转换面临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巨大压力。

三、山东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1.协调三次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理清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当前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本省经济竞争力的明智之举,而其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以人才为基础;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符合国内外需求为导向;以拉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工业以及第三次产业等薄弱环节,做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从而在整体上使其产业结构得到全面的升级。对于整个山东来说,根据实际情况,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轻工业、开采加工业等传统工业为基础,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提升第三次产业地位与服务质量,充分合理利用本地石油、煤炭、海洋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整个省全面、合理的发展。

2.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调整产品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引入保险机制,提高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专业化农业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的经营方式的发展,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3.提升传统产业,扶植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山东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由传统产业粗放型营道路,走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之路的改变。建立新形势下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R&D投入,发展高科技、实现科技产品产业化,切实实施高技术专利推进战略,在可能的领域内培植自身的优势。要制定和执行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加大对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的技术和文化素质。

4.各地产业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形成地区特色。在整个山东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一规划,实现产业有效集聚,鼓励整个省的差异化发展,结合各地具体情况,把鼓励政策、限制政策和诱导政策结合起来,促进各个地区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错位发展的政策,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又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促进城市之间平等合作与优势互补,真正克服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盘活整个山东,使各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积极发展第三次产业。加快第三次产业的发展,一是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二是山东省交通运输网略发达,进出口额较大,应加强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发展旅游业,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较多,应加快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的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加景点的文化含量,加大旅游项目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五是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制约第三次产业效益和层次提高的“瓶颈”,因此,要促进第三次产业的结构升级,就要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旅游、物流、广告、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第三次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精益生产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泵效 节能 机采井系统效率

一、化子坪采油作业区概况

化子坪作业区管理着化子坪区长2、长6、侯市北区、镰18区、镰127区和侯市东区6个区块,开发层系有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4+5和长2层。管辖油田探明含油面积105.97km2,地质储量5088.84×104t,可采储量704.55×104t。

截止2013年6月底,共有采油井901口,开井867口,产液水平4458m3/d,平均动液面825m、沉没度83m,平均泵径37.7mm,平均冲程1.7m,平均冲次4.8次/min,平均泵效43.4%。

二、影响作业区抽油泵效因素分析

通过对化子坪作业区2008年至2013年3月平均抽油泵效对比发现,抽油泵泵效从2010年开始逐渐降低,由47.2%降至2013年3月的39.5%。

通过分区块统计表可以看出,自2010年后抽油泵泵效降低的区块有镰18井区和化子坪区长2,化子坪长6区块与侯市北区(含侯市东区)泵效相对平稳。分析导致化子坪作业区泵效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子坪区长2:抽油泵效较2011年同期降低了6.8%(50.5%43.7%),主要原因是2011年后投产井49口平均生产参数过大,平均泵效只有40.4%。2011年及2011年前投产442口可对比井由于自然递减等因素引起平均产液量降低了0.60m3(7.80m37.20m3),2012年至今对措施井上调参数40井次,今年1-3月作业区积极开展参数优化工作,实施地面参数下调32井次,换小抽油泵径36井次,平均泵径较2011年略有下降,但整体平均生产参数基本没变,提泵效工作效果不明显。

2.镰18井区:平均抽油泵效与2011年对比降低了7.2%(45.6%38.4),通过分析认为2011年后新投井52口,平均产液量较低,初期设计参数合理,但随着液量下降,抽油参数不匹配,其次,老井的自然递减引起产量下降,泵效降低。

3.化子坪长6及侯市北区(含侯市东区)较2011年相比泵效基本不变。

三、提高抽油泵泵效方面所做的工作

1.选井

根据油井宏观控制图软件计算结果及油井实际生产情况,对位于合理区域范围以外的油井积极进行优化调整。2013年5月份优选冲次在5次以上、日产液量小于4m3的60口油井分两批优先实施,5月底补充参数下调计划45井次,6月计划对日产液在4-8m3、冲次在5-7次的160口进行调整,7月重点对冲次在5次以下的油井计划实施参数优化调整73井次。

2.实施参数调整

按照“长冲程、低冲次、先地面、后地下”的原则,1-7月份共实施油井参数下调279口,其中换小泵径62井次,下调冲次257井次。

3.资料录取、效果跟踪

调参后279口油井日产液量下降92.14m3( 1321.741229.60 ),日产油量下降16.37t/d(224.83208.46),调参井平均泵效提高了8%(3038)。通过分月对比产量变化,开展井组动态分析,根据开采层位的不同,化子坪区长6层油井调参之后产量平稳、泵效提高,化子坪区长2油井调参后产量有所波动,与此同时我们加强资料录取,对产量变化较大的油井制定六小措施恢复产量。

4.核实资料,再优化、再调整

通过功图、液量、单量等资料的核实,主要对化子坪区长2层油井进行参数重新优化调整,保证单井产量稳定。

四、取得的效果

1.平均泵效不断提高

在参数集中优化调整的5-6月份,全区平均泵效由2013年4月的39.52%提高到了6月的43.37%,7月对产量变化较大的油井进行了参数回调导致全区平均泵效略有降低。 2013年7月与2012年12月对比,全区平均泵径降低0.19mm(37.9337.74),平均冲次降低0.52min-1(5.404.88),平均泵效提高3.58%(39.5243.1)。

2.日耗电量降低

优选冲次在7次以上且都是冲次在原基础上下调2次的7口油井,在抽油机配电柜安装电表测试耗电量,调参前录取耗电量7-10天,至日耗电量录取准确,调参后连续录取日耗电量变化幅度在±2度之内,通过对比下调参数后平均每口井日节约电量10度。

3.系统效率提高

积极开展机采测试工作,对测试后调参的油井进行再次测试,通过对80口可对比调参井对比发现,调参后平均系统效率提高2.6%(22.625.2),平均日耗电量降低3.9Kw.h (56.552.6)。

4.油井维护性作业井次减少

2013年1-7月共实施油井维护性作业585井次,与2012年同期(604井次)相比略有减少。修井频次1.081.01井次/口.年,表明通过大力实施以降冲次为主的参数优化调整有效降低了油井维护性作业频次,节约了修井费用。

五、取得的认识

1.针对化子坪区长6层单井产量较低的油井,通过调小生产参数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针对化子坪区长2层高液量、高含水油井,要及时录取资料,监控好产液量、动液面、含水的变化;

3.针对长2层低液量油井,调整之后重点关注油井沉没度的变化;

4.调整参数之后,必须加强资料录取工作;

5.换小泵须结合修井检泵作业时实施,及时优化杆柱组合,加强井筒综合治理,以达到延长油井免修期、节约修井费用的目的;

6.在对参数调整之后采油井能耗资料的录取时,要适当延长资料录取时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7.参数的调整要及时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及时进行优化。

六、下步工作方向

1.加强分析优化软件的应用。通过应用能耗最低机采系统设计软件对抽油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使机采井抽汲参数更加合理。

2.持续抓好降泵径提泵效治理。按照 “三降一提”工作要求,坚持“上修一口更换一口、产量不变”原则,确定低泵效井合理的供排关系,在日产液量小于5m3的油井全面推广应用φ28mm、φ32mm抽油泵。

3.提高宏观控制图软件应用程度。充分利用该软件每月对油井生产动态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工况不合理区域油井,进行全方位诊断和分析,针对问题,制定优化治理措施,确保油井正常生产。

精益生产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氧化铝生产;低压蒸汽消耗;降低途径

分类号:TF821

蒸汽的消耗直接影响着氧化铝生产厂家的节能降耗的实现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能够扩展企业的利润空间,急需要氧化铝的生产企业提高设备的效率与性能、优化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并采取新技术与新办法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蒸汽消耗,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提高设备产能

氧化铝生产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混联生产的联合生产方法,具有流程复杂、设备较多的特点,为了能够显著的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蒸汽消耗,需要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在保证高产与稳产的条件下,提高设备的产能以及运转的效率,实践经验表明,稳定设备的运行以及提高设备的产能能够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蒸汽消耗。

我们以高压溶出器的蒸汽消耗为例,来对这一点进行论证。

根据相关的记录,中国铝业河南省分公司氧化铝厂最开始的原矿浆蒸汽消耗量为0.263t汽/m?,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步提升,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消耗的蒸汽量逐渐下降,但是在此过程中并不能够保证机器设备的运转效率,也就是在牺牲了产能的条件下实现了降低蒸汽消耗量的目的,而如果在产能降低的年份中出现了管道化开车进料的情况不稳定或者是停组比较频繁的生产现象,那么当年的蒸汽消耗量并不能够降低多大的幅度,在这样的生产时期内,氧化铝的生产企业便是处于亏损状态的。

为了能够在保证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下实现蒸汽消耗量的减少,我们对设备的产能以及运作的效率对蒸汽消耗量的影响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我们以蒸发为例,将一吨氧化铝的生产消耗定为四吨的蒸水,那么当蒸水的单项消耗降低0.086吨的时候,低压汽耗则会降低0.086×4=0.344t/t,而这与实际的消耗量相比则具有降低幅度为9.89%的优势。

设备的满负荷运转能实现产能的提高,使得企业能够在投入条件一定的前提下收获到更多的产能,同时设备运转效率的提高,也能够保持机组在长期内以一种稳定的状态运行,并能够保证工艺热工制度的稳定,进而减少因为频繁的关闭与开启机器设备造成的蒸汽的消耗与浪费,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提高设备的产能以及保持设备的稳定运转是降低氧化铝蒸汽消耗的主要途径。

二、优化经济技术指标

经济技术的指标也是降低生产过程中蒸汽消耗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经济技术指标比较差的年份中,氧化铝生产的循环效率等主要指标的水平也比较低,这就使得原矿浆的折合比以及每吨的AO所消耗的二粗液量都高,也就严重制约了生产过程中的蒸汽消耗量的降低。

通过对中国铝业河南省分公司氧化铝厂经济技术指标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经济技术指标比较高的生产年份,企业的循环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各项的生产消耗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尤其在同期出现了生产技术水平上升的时候,企业的生产能力将在这一生产时期内出现大幅度的提升,蒸汽的消耗量也同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为了能够更加确切的获得经济技术指标对于蒸汽消耗量的影响,我们以蒸发为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根据数据情况,该企业在五年之内实现了蒸水量降低1.27t/t-AO的生产目标,在蒸水的单耗为0.6t的时候,低压汽耗的降低数量为1.27×0.6=0.76t/t-AO,与最开始的年份相比,降低的幅度达到了21.9%,具有比较显著的降耗效果。

三、开发新技术

在提高了设备的产能以及优化了经济技术指标的条件下,还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进行开发研究以及更新换代,进而使得企业的生产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使得企业的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全面的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

中国铝业河南省分公司氧化铝厂不仅引进了新技术、开发了新的项目,还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企业的生产情况对技术进行了革新换代,进而显著的降低了企业的蒸汽消耗量,其具体的措施与内容包括:

(一)保证管道化系统的产能达标

自从管道化的溶出设备投入到了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之后,便得到了不断的改造与更新,使得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以及配料与改进的效率均得到了提升,显著的提高了企业的产能,证明了管道化开成运行的稳定是提高企业的产能以及降低企业蒸汽消耗的主要因素。

在管道化开车运行稳定的条件下,停止一个机组的运行也能够保证实现同等的产能规模,同时还能够显著的降低生产过程中蒸汽的消耗量。比如,该厂在2001年的时候产量为107万吨,管道化的运转效率为73.04%,一压溶出进料效率为87.69m?/h,高压溶出矿浆的单耗为0.242t,则经过计算,我们能够得到高压汽耗的降低数量为:

87.69× 24 ×365× 0.242× 73.04 ÷1070000=0.127t/t-AO

相比于最开始的水平,该厂在五年之内实现蒸汽使用量降幅9.69%的生产降耗的目标,这就表明管道化系统的高效与稳定是对蒸汽的消耗量进行控制与影响的关键因素,同时,系统的优化也能够因为降低了母液的浓度而使得蒸发器的负担减小,进而为低压汽耗的降低提供了条件与基础。

(二)间接加热连续脱硅系统的完善

本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与计划便是能够显著的提高蒸汽的热利用效率进而降低汽耗,虽然在开始投入使用的阶段,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并不显著,但是在经过了技术的改造以及系统的完善之后,乏气带料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就使得蒸汽的消耗数量得到了显著的降低,由原来的130kg/m?降低到了后来的90kg/m3,汽耗的降低计算过程为:

将氧化铝的年产量定为100万吨,烧结法的下料则为175L/h,间接加热通过的液量为520m?/h,计算的公式为:

520× 24× 365 ×(130-90)× 1000÷ 1000000=0.18t/t-AO

相较于开始的水平,降低的幅度为13.04%,发挥了其在降低蒸汽消耗量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三)蒸发器提产及其技术改造

在生产的过程中,该厂进行了三蒸发与四蒸发的技术改造、真空系统的技术改造等系统设备的技术改造与更新,进而实现了部分蒸发器的全逆流改造,提高了对蒸发余热的利用率,并因为引进了超声波蒸发器的除垢技术,使得蒸发的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极大的降低了蒸水的单耗汽量,实现了在氧化铝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蒸汽消耗量的基本目的。

四、其他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除却上述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在该厂的生产过程中,也对其他的产品与技术进行了升级改造,进而实现了对于生产细节、技术水平提高,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完成了节能降耗的基本目标。

蒸汽的降温器、新型的高效流水阀门的引进与应用均为蒸汽消耗量的降低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及设备保障,进而使得氧化铝在生产过程中的高压溶出以及间接加热供工序环节的新型疏水阀门能够有效的发挥其在阻挡水汽方面的作用,进而提高了生产过程中蒸汽的热利用效率,提高了蒸汽的预热温度,进而显著的提高了节约蒸汽使用量的技术水平。

五、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氧化铝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绿色的生产方式,就需要从氧化铝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进而使得企业能够在保证了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降耗,也就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帮助企业在新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妹,肖钊铝,刘伯跃.降低氧化铝生产蒸汽消耗的途径探讨[M].有色冶金节能,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