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54;R473.5
文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_032 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4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多。在心脏介入术过程 中,术中及术后,可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张 力增高等表现,谓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迷 走神经反射发生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对本科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CVVR S 3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VVRS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行心脏介入1221例次,年龄18~93(52.1±6.0)岁, 其中男685例,女536例,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38例,发生率3.1%,男性25例,女性13例, 年龄45~77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13例,占1.9%(13/65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21例,占4.3%(21/490),射频消融术(RFCA)4例,占5.9%(4/67)。
2 结果
CVVRS发生于术后拔管时16例,拔管后1小时1例,拔管时16例中股动脉穿刺15例,桡动脉穿 刺1例;发生于术中21例,其中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 S, 余19例均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者。临床表现为:病人先出现打哈欠,继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 ,心率减慢(
3 护理
3.1 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分析:人体循环系统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们来自迷走 神经,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1]。CVVRS最快可在30秒内发生[2] 。其原因有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过度压迫、牵拉、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穿刺时CVVRS 多与疼痛和精神紧张有关,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本组有2例病人在穿刺时发生CVVRS,均为精神较 紧张,疼痛阈值较低者,与应激承受能力较差有关。术中行冠脉照影或植入支架时出现CV VRS,考虑是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刺激冠脉所致,亦与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新手操作不熟练 ,导管对血管长时间刺激增加了血管的敏感性。本组单纯冠脉造影患者发生率为1.9%,较行PCI发生率4.3%为低,可能与后者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有关;术中有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 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S,考虑为异丙肾上腺素诱发血管迷走反射所致。术后 拔 管时发生则多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 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
3.2 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避免过度精神紧张。(2)维持有 效循环血容量:缩短禁食禁水时间,一般术前禁食3~4h,禁水2h,术后鼓励病人进食、多 饮水;术中及拔管前建立良好静脉通道,积极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对于术中失 血量估计大于150ml~200ml者,及时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3)对于排尿困难者,先以 诱导法,如无效立即给予导尿,一次不超过500ml,以免引起空腔脏器过度回缩,从而导 致CVVRS[4]。(4)导管室护士术中及时与患者沟通,告知手术进展,减少恐惧紧张 心理;(5)术者提高操作技能,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导管对大动脉壁的过度牵拉刺激。( 6)穿刺及拔管时均应充分麻醉,减轻疼痛,拔管前向病人进行适当解释,指导其深呼吸、与 患者交谈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对桡动脉穿刺者无论照影 还是PCI均直接拔管,对股动脉穿刺者单纯性冠脉造影等无须留置鞘管,可直接拔管,对行P CI术中应用肝素,术后可能出现急性冠脉闭塞者,一般保留鞘管4~6h,拔管前,应用2%利多 卡因5ml沿股动脉鞘管两侧注入,5min后拔管。(7)正确的拔管与压迫止血:拔管时动作轻 柔,采用正确压迫止血法,以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于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沿股动脉搏 动最强处向下压迫15~20min,不要大面积猛压;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绷带“8”字加压 包扎,指压及绷带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8)术中及拔管前备好阿托品、 多巴胺、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等急救药品和器材。术中及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30min严密观 察患者心率、血压、面色及精神状态,有无打哈欠及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等不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吸氧,嘱病人咳嗽,静推托品阿0.5~1mg,血压下降者加用多巴 胺,同时快速静脉补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经上述处理,大多数患者症状均能缓解。我 们的经验是在出现CVVRS早期,即仅有心率下降而未有血压下降时就静注托品阿0.5mg、多 巴胺3mg,效果比血压下降明显时再用多巴胺好,病人在2~5分钟内即可恢复。
综上所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多因素作用下的临床综合征,护理人员要主动掌握心脏介入 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引起CVVR的相关因素,做好相应的护理及严密的病情观察,特别是在术中 ,导管室护士严密的病情观察,良好的专业素质,迅速的反应及抢救速度是保证介入安全医 疗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死 亡率。血管介入治疗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不高,但如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 至患者有生命危险。因此,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血管迷走反射,并给予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是十分必要的,且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徐丰彦,张镜如.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18.
[2]马长生,盖鲁粤.介入心脏病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8.
【关键词】 心功能;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冠心病
心血管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全身的血液循环 , 当心因性因素使这种血液循环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 , 称之为心功能不全。本文观察了 60例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CHF)[1, 2]和 68例冠心病心功能正常者血液中血红蛋白 (Hgb) 和红细胞压积 (Hct)的变化情况 , 并对这种变化与心功能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年 5月至 2012年 5月 ,经本院心内科治疗已出院的冠心病 (CHD )患者 128例 (诊断符合冠心病标准 )[3, 4],按出院前最后一次超声功能检查左室射血分数 (LEF)值≤ 0.4和 >0.4分为观察组 (60/128)和对照组 (68/128)[5, 6],提取出院前最后一次 Hgb和 Hct作为评价数据。二组间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住院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具可比性 ( P>0.05)。本资料中剔除以下情况:合并另外一种心脏病、贫血、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咯血和其他出血性疾病。
1. 2 方法 二组间基本的治疗方法为异舒吉或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调血脂药。对照组部分患者使用了倍他乐克。观察组加用了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利尿剂 , 部分患者入院初使用了速尿、洋地黄和 /或多巴酚丁胺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 , 行心脏超声 LEF测定 , 出院前 3 d进行最后一次心脏超声 LEF测定 , 并提取观察值。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 7 d内复查外周血液分析 , 提取其 Hgb和 Hct值 , 所用机型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eck man Coulter ACT diff。
3 讨论
参考文献
[1]慕容洋洋 , 吴丹 , 付瑶 .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7,15(3):130-131.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36 (1):7-9.
[3]江苏宁 , 江山秀 . 血清肌钙蛋白 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6, 34(1):31-33.
[4]陈灏珠. 内科学. 第4 版.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74?276.
[5]王成义 , 荣阳 , 荣根满 , 等 . 高血压 QT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研究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 2006,3(24):39-40.
[6]朱文玲 .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价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 (3):125-126.
[7]龙洋 , 吴丹凤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免疫荧光定量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5):371-373.
[8]辽宁省心力衰竭调查组 . 辽宁省 2009, 2010, 2011 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 (1):24-25.
[9]陈国伟 . 现代心脏内科学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 41-47.
[10] 毛小莲 . 血液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 实用医学杂志 , 2007, 23 (7):297-298.
[11] 戴闺柱 . 我国在心力衰竭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7,35(4):271-272.
[12] 马云霞. 血液稀释疗法治疗冠心病42 例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 , 2006,28(6):342-343.
[13] 陈莹莹 , 钱忠明 . 心肌铁代谢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36(1):60-6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高血脂;中老年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心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营养也逐渐提升,人们血脂也不断抬高。调查显示,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篇通过分析血脂水平对心血管病并的影响,旨在提高中老年人对高血脂症的防治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由于在临床上,单靠血TC、TG、HDL-C来预测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指标是不全面的,因此笔者选择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联合检测。以收治的中老年患者332人为研究对象,男217人,女115人,年龄55~76岁,取清晨空腹血,做血液流变各项指标检查。
1.2 方法
(1)血脂分析:试剂由北京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提供。仪器:美国―贝克曼700型全自动化分析仪。
(2)血液粘度测定:仪器为FASCO-94全自动血液粘度检测仪。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或曾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冠心病:曾有明确冠心病史或本次检查有缺血改变伴心前区不适者。
心血管病:脑供血不足及曾有中风病史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体检人员332名,分别检测21项指际。这里仅以血液粘度、血脂检测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予以讨论。
2.1 结果一
不同血脂水平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病发病率(%)见表1。
2.2 结果二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者血脂异常率(表2所示)
3 讨论
高血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巳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通过对332例中老年人的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情况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高脂血症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重大影响。
3.1 血脂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
血脂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不可缺少。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体脂质代谢异常,血脂浓度持续增高时,会发生危害健康的高脂血症。这时胆固醇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若不能被完全消耗,则沉积于血管壁上与增生的纤维组织形成斑块。主动脉血管产生粥样硬化(AS),发生在心脏则引起冠心病(CHD)。本次研究显示,高血脂对男性和女性,对老年和中年人均为一种危险因素,故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研究显示,胆固醇水平降低10%,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11.3%;总胆固醇下降9%,LDL胆固醇下降13%,冠心病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19%。而HDL胆固醇轻度升高,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所以心血管病的发生不仅与体内胆固醇浓度高低有关,还与其组成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较低水平TC、TG、LDL-c、ApoB仍有较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因此,必须认识到,心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还应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3.2 高血脂症引发的病症
常见高血脂症的病理改变是部分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上呈白色颗粒状蓄积,导致动脉血管内壁增厚,弹性降低,血压增高,发生动脉血管硬化,称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及病变继而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它所引起的主要病症包括:①心血管病变。病因:脑部大动脉和中等的动脉硬化,使累及的动脉管腔狭窄或痉摩,在各种诱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用力过猛、血糖过低等)刺激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供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症状:脑中风、脑血栓、脑梗塞、高血压、偏瘫、半身不遂;②心血管病变。病因:冠状动脉血管中携带的氧气不足,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内壁血栓堵塞。症状: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③下肢血管病变。病因:动脉中供氧不足,血管内壁狭窄,血流不通,造成坏死。症状:足部骨、关节损伤、畸形甚至截肢。
3.3 药物选择
临床医生必须明确: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②高三酰甘油血症LDL-C已达标者首选贝特类药物;③低HDL-C血症患者,主要治疗为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尚待研究。可试用烟酸类或贝特类药,烟酸类药中首选缓释烟酸,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强,能提升HDL-C,疗效也较好;贝特类药中首选非诺贝特,尽量不用吉非罗齐,以免发生肌病;④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治疗,如果以TC升高为主,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果TG>500mg/dl,首选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治疗,因为此时主要考虑因素为急性胰腺炎风险,降低TG为主要治疗目标,如果TG
3.4 调查结果
由于饮食习惯、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高血脂症者近年来大幅度攀升且日趋年轻化。60岁以下检测者患高血脂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比例并不低于其他年龄层。压力大、节奏快的工作方式确实是导致一些疾病提前发作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只会加剧不会减轻,应当寻求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访谈得知,生活习惯不合理是该病发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5 预防高血脂
一是要合理膳食,二是要适当运动。而合理地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又是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因素,是构筑人生健康大厦的基石。采用药物、食物及体疗等方法降低人体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粒度,改善血液循环,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
如果采取上述食疗、体疗等治疗半年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对于已患有高血脂的人来说,除了注意饮食与运动外,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药物或保健品调节血脂。即应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药物治疗。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降血脂药物停药后大多不能维持疗效,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应遵医嘱,按高血脂治疗方案服用合理的降脂药。
参考文献:
[1] 顾复生.血脂异常―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3):163~164.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健康恢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健康恢复满意度(94.22±4.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健康恢复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早期康复;心血管病;满意度;生活质量
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的康复对患者延缓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该文将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5.78±9.07)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5.23±9.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健康教育、护理环境干预、避免心理刺激、控制饮食、嘱咐患者充分休息和适量运动等;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干预,具体包括:①早期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详细介绍患者病情情况、治疗方案、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以及预期预后等;采取发放心血管病健康知识手册,组织心血管病健康专题讲座,提高患者认知度;嘱咐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外出时应携带急救用品,充分休息,忌过度疲劳;②早期饮食干预:高脂、高糖、高胆固醇是心血管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饮食干预,以清淡为主,减少盐分摄入,确保营养成分充足,富含微量元素;③早期运动干预: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训练与静、动态抗阻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结合短时期高强度和低强度训练,采取间歇训练方式,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度;运动频率3~5次/周为宜,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以培养患者的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主;根据患者心肺功能,控制运动时间,有效运动时间应≥5min,实际运动时间应≥15min[2];嘱咐患者运动时注意事项,应做好准备、训练和结束活动,防止出现训练意外,加重患者病情。④早期药物干预: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督,将药物摆放在明显位置,告知患者及时、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⑤早期家庭干预:做好家属健康宣教和动员,提高家属的家庭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1.3评价标准对比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SF-36生命质量量表,评价干预前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恢复满意度,使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采取百分制。
1.4统计方法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恢复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康恢复满意度为(94.22±4.35)分,对照组健康恢复满意度为(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中热量、脂肪、胆固醇摄入增加,运动减少,精神压力较大,生活习惯较差,心血管病发病率逐渐上升。预计至2030年,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去世的人数将达到2500万人[3]。心血管病包括心脏、血管器官以及组织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随着病情发展,会对全身动静脉造成影响,导致血管硬化、心脏结构重塑、心功能降低、猝死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研究认为[4],心血管疾病治疗需要长期、有效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以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调节饮食结构,为患者提供充分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支持,恢复患者社会功能为主。早期的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具有积极作用。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健康恢复满意度(94.22±4.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康复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更受患者欢迎。该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干预、家庭干预等方法。其中健康教育、饮食干预是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纠正患者健康习惯的关键;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预防患者心理问题,配合家庭情感支持,有利于恢复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生存意志;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评估,指导患者进行有氧锻炼等,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体能,改善心功能,回归社会[5]。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健康恢复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慧.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干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30.
[2]陈丽娜,段培蓓,张学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12):1431-1433.
[3]陆晓红.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188-189.
[4]吴岳,李庆印.冠心病病人心脏康复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7,31(18):2180-2184.
【关键词】 心血管;肺部感染;原因;相关对策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会由于疾病及住院期间中各种因素极易并发肺部感染。随着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逐年上升, 患者因窒息而死亡发生率也不断增加, 使并发肺部感染逐渐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1]。本文就分析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对策, 以此有效降低和预防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59例, 经诊断, 均符合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男35例, 女24例, 年龄28~78岁;18例稳定性心绞痛, 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12例急性心肌梗死, 8例扩张型心肌病, 6例风湿性心脏病。
1. 2 临床表现 心血管病患者住院3~5 d后, 发烧、浓痰, 经血象检查显示, 白细胞增加, 经CT显示, 出现炎性病变, 经三次痰检, 存在病原细菌。
1. 3 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对合并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统计分析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 探究其原因。
2 结果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 1 患者体质 心血管病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而且呼吸道免疫功能处于衰退中, 患者住院期间, 会有大量病原体进入体内, 对肺泡巨噬细胞介导的吞噬功能造成相应影响, 使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纤维蛋白不断减少, 有细菌依附在呼吸道上皮, 并不断繁殖, 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2. 2 医疗器械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会接触到一些医疗器械, 如氧疗装置等。当器械污染, 医护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都会有细菌随着呼吸进入呼吸道, 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在并发肺部感染吸氧期间, 也会有大量细菌, 引发感染。
2. 3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使用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但随着光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使用期间也会出现滥用情况, 使患者体内细菌的平衡造成破坏, 而菌群失调, 会引发肺部感染。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2], 起到抗吞噬作用, 并能够提高细菌的入侵能力。因此, 医护人员没有充分掌握细菌的抗药性, 在使用光谱抗生素时, 导致细菌具有多重抗药性, 导致肺部感染。
2. 4 医护人员因素 心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极易合并肺部感染,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 从而及时发现肺部感染, 并能够立即采取有效对策。但医护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肺部感染的高发生率和危险性, 再加上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没有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后, 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加重了患者病情。
3 讨论
心血管住院患者会由于疾病及住院期间中各种因素极易并发肺部感染。随着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逐年上升, 患者因窒息而死亡发生率也不断增加, 逐渐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在本组研究中, 通过对59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临床资料分析, 感染原因主要有:患者本身体质的降低、医疗器械的污染、抗生素的滥用及医护人员因素。根据感染原因, 提出相应对策。
3. 1 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 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是导致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在本组研究中, 45例患者身体机能下降, 导致并发肺部感染。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后, 护士可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运动, 加强锻炼, 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同时要加强营养,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戒烟禁酒, 不食用刺激性食物。护士对病房进行定时消毒, 保证空气新鲜, 及时通风换气, 维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并采取相应的物理性措施, 降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3. 2 心理护理 患者保持着轻松、愉悦、乐观的心情对抵抗疾病来说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国内外有很多案例都充分证明了患者良好的心情与自身康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 在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时, 首先要让患者明白良好情绪的重要性, 与疾病治愈之间的关系, 使其可以更好配合医生工作, 也愿意每天怀着良好的情绪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 抗生素的使用率超过80%, 这在很大程度上看出了抗生素使用状况, 明显的不合理, 而我国的医疗水平也需要提高。在使用抗生素时, 需制定规范的使用标准, 医生要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抗生素, 并将抗生素的使用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也要严格检测病原菌[3], 按照药敏试验, 选择合适敏感性抗生素, 尽量不要长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 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
3. 4 提高医疗水平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关键原因是医疗器械的污染、医护人员技术及素质的不尽人意。这就要求着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 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 避免器械污染, 需对器械、病房等进行消毒和灭菌, 及时更换器械, 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医护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谨遵医德, 树立高度的患者生命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 降低和预防感染发生。
综上所述, 详细分析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 找出相关对策, 有效预防并发肺部感染, 对促进患者痊愈, 降低感染机率, 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凤英.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23(05):10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