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教育;考核模式;教学效果
本文以高校本科课程的考核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试点研究等方法,以本科生的需求为导向,探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途径。
一、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解本科生对现状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和相关意愿,采取对本科生进行调查的方式,结合应用实际调查RP(Revealed Preference)和意向调查SP(Stated Preference)的方法[1],对吉林大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抽取4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各占2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各项结果。
1. 对目前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关于被调查学生对目前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44.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满意,只有11.5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而19.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本科生的考核方式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2.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占比情况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结果显示,86.54%的大学生目前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70%:30%。此结果表明:成绩核算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也是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普遍采取的策略。一些高校还对必修课、选修课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作出统一规定,例如必修课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80%:20%,选修课为70%:30%。而国外高校的本科生成绩构成基本上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或者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设置,某些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甚至高于期末成绩。这种做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考试临近突击复习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全程知识均衡和扎实地掌握。
3. 考核方式构成比例
调查结果表明,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构成形式,只有极少数课程会采取期中考试、上课发言和课堂分组讨论等考核方式。出勤情况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为,目前高校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绝大多数课程均将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获取来源,这种以出勤情况考核平时学习状态的方式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很多选修课程不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而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课堂测验等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参考项目,因此出勤情况在学生所选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占很大比例。作为比较新兴的考核方式,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的成绩构成比例高于期中考试和上课发言,这充分体现了现今本科教育考核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与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这两种考核方式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能力。
4. 期望的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占比情况
通过采取意向问卷调查方法,课题组也获取了大学生对课程总体考核方式的期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其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包含平时测验,其中有42.31%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测验+期末考试,32.96%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只有平时测验,只有15.38%的学生希望考核成绩仅根据期末考试评判。此结果表明学生有注重平时学习弱化期末考试的倾向。而仅采取期末考试进行最终成绩考核的做法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亟待改进。
统计学生期望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情况显示,近一半(4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各占50%左右比较好,2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占70%左右、平时成绩占30%左右比较好。与实际平时成绩占比情况相比,平时成绩占比的期望值(50%)远高于实际值(30%),说明如果要满足学生的期望需求,平时测验成绩的占比有待提高。
5. 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
被调查者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结果显示,学生期望的占比较高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课后作业(55.56%)、课堂测试(26.67%)和出勤情况(8.89%)。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课后作业作为统计平时成绩的方式,其比例约为课堂测试的两倍,说明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课堂所学直接进行测试不能完全体现其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希望通过在课后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复习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再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获取考核分数。
6. 期望的平时测验次数及考试形成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选课程的平时测验次数为3次比较合理,只有2.22%的学生认为应仅进行1次平时测验。
有46.15%的学生希望期中、期末考试均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28.8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确定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有5.77%的学生选择期中、期末考试均为闭卷形式。可见,学生更喜欢灵活的开卷考试,因为与闭卷形式相比,开卷考试更能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的灵活性及其主观发挥的能力。而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记程度,但学生在准备考试前难免要进行强行记忆,不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现行考核方式分析
综合以上各项关于高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总结出目前高校本科考核的几个主要特点:考核形式多样,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主;以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统计依据;以期末成绩作为核定分数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占比偏低;学校统一规定期末和平时成绩占比,不利于考核形式与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匹配。
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期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增加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分值中的占比,全部根据平时测验评定成绩或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对于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期望以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考核为主;增加开卷考试比例,或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开闭卷形式;采取多次平时测验的形式。
可见,目前高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环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占比、平时测验的考核形式和考核次数、考试的开闭卷形式几个方面。考核方式不仅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与责任感。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以单次考核、单一形式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使得考试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不利于全面真实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2],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
三、考核模式优化方法
综合考虑本次调查统计所得结论以及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先进做法,总结出优化高校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办法如下。
1. 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占比,采取全进程考核形式,并提高综合能力考核比重。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即把考核从一次性期末考核分成多次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并设置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说,即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若干次考试,每次考试设置相应的分值,然后分别将各次考试设置于整个课程的进度中。根据本文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平时考试的次数为3次最为合理,因此,可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4次不同方式的考核,分别设置于课程进度的1/4、1/2、3/4和期末,考核难度逐级升高。
将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分布到全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也分散了期末考试的压力[3]。此外,平时成绩还可以涵盖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指标,从而更全面考察出勤和课堂学习效果。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差别化考核方式
统计本次调查所得的不同专业本科生的数据可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的学生更趋向于进行实践考核,而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倾向于偏重理论性的考核形式。可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科学选择差别化的、适应本专业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例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城市公交网络规划课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应用规划技术和方法进行实际的公交线网规划和设计,在考核模式方面,该课程应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课堂测验、期末综合考核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针对性课程设计,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调研、课外资料查询、公交线路设计和线网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能力。
3. 增加开卷考核比重
虽然闭卷考试的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成绩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量化,但仅以闭卷考核作为依据评价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难免有失公允。而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考查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要有比较全面的理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将开卷形式用于某些侧重于实践和应用的课程的考试中。而对于侧重理论学习的课程,也可以适当在课堂测验中采取开卷形式,这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质量;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9-03
教育质量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始终被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时期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不同的,但为了保证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保证质量。保证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保证教育质量的含义
保证教育质量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担保做到教育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这是国家对受教育者最低的要求。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定。
保证教育质量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保障所培养的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即教育质量必须有统一的保底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其学达到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即教育规格,它是教育目的的综合反映。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条件和个人素质等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在保证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保证教育质量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发展。但是在目前,大学生教学质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水平。
二、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中,既要关注教师的素质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中,进行教学质量改革,重心往往都是落在教师素质的提高方面,这样的确从源头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是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教”与“学”同样重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双管齐下。教学质量的提高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老师,更在于教学对象的配合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本人也曾进行过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讲授法、课堂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学生的“等”主要表现在,上课老师提问时,他们消极应对、不思考、等老师给答案;学生的“靠”主要表现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依赖学校、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同学,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学生的“要”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在高校学习期末考试前向老师要重点内容,考完试向老师要分数。在这些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这些方法需要花费的课时都相对比较多,如果大量使用,对课程进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大部分学生在这些练习中都能认真对待,但是也存在小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聊天或者做其他无关的事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些练习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信息量较少,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和创新,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这些问题都需要授课教师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缺乏弹性,不能真正的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目前本校学生课程考核方式为:1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70%期末成绩=总评成绩。这个公式从表面上看是全面合理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能进行很好的考虑,从而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总评成绩中90%的成绩来源于两次考试,而平时成绩只占10%,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关注考试结果,而忽略课堂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其实还是一种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其实违背了当初设计考核的初衷,将培养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变成了应试教学的产物。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假设,例如,有甲、乙两名学生,假设甲学生平时经常旷课,当然还没达到学校取消考试资格的底线,平时作业也很少做,假设他的平时成绩为60分;他参加了期中考试,一般期中考试多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期中成绩一般都能在70分以上;期末考试在考60分,那么最终他的总评成绩就能达到62分。乙同学如果是个好学生,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都能得95分,但是期末考试却因为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考砸了,只考了40分,那么最终他的成绩就是56.5分。那么从最终成绩上看,甲同学成绩及格,从每种意义上讲就是达到了课程要求的标准,但是乙同学成绩不及格,意味着课程没有通过,没有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还需要后续补考。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上看,乙同学有可能比甲同学收获更多。这种考核机制最大的弊端不仅不能很好的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会造成学生到课率的下降,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这种考核方式本来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不仅关注结果(成绩),更关注学习的过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在现实中又回到起点,大部分学生还是将焦点放在成绩上,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培养。这种现象在通识选修课中尤为突出,上通识选修课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人数一般都有130人以上,授课教师很难做到周周点名。普遍来说,这些课程学生缺课率比较高,学习效果根本无法达到,对于平时用心学习和上课的学生来说,这也造成了间接的不公平。
三、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笔者建议以后能多开展“双学”活动,即教师向学生学习,学生也要多向教师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学质量,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对于今后的教学质量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促进和提高。在学校中对“教学名师”以及优秀的教师要让他们走进学生的身边,通过这些优秀教师的工作演讲或者宣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教师的魅力,也能将这些典型真正的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给学生也树立一种学习的榜样。另外,通过对优秀教师的宣传,也能让学生知道学校中存在大量优秀的教师,并且这些教师不比名校教师的素质差。同样,对于优秀的学生也要进行大量的宣传,也可以采取向教师或者全校学生演讲的方式来影响大家,让老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这对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爱岗敬业也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让学校中的奖励能够真正的发挥它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在这种互促互敬中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建议今后在学生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思想,注重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弱化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现有的考核机制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造成学生出勤率较低的影响,因此实行一种新的考核制度变得至关重要。建议在今后的考核中增大平时成绩的比率,减少期末成绩的比率。平时考核多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分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必须向课外活动延伸,教材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计划,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只要条件具备,就要积极探索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继续坚持近几年开展的与课堂教学有着互补关系的大学生时事政策教育、法律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增加很多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实践经验,这才是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兴海.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几个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1996(2).
[2]陈晓玲,瘳益.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与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5):203-205.
[3]卢德鑫.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4]贡福海,等.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J].中国大学教育.2007,(2).
长期以来5公共关系基础及实务6这门课程都被视为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中,仍然主要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配合案例教学法,结合少量实践。而实践部分往往流于形式,或者干脆省略掉。以至于学生对于国内外众多知名一流企业经典公关案例了解不少,进人中小企业后却缺乏公关理念,不知道如何提高企业形象,更不会策划公关活动。因此,高职院校中5公共关系基础及实务6课程必须改革,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贴近真实的学生能把握并完成的情境任务,配合其它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置身于工作情境,充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情境体系设计方案
情境教学法试试效果的关键是情境体系设计,既要贴近真实岗位,又要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公共关系基础及实务课程目录内容较多,且相对分散。根据姜大源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设计情境体系时,只选择岗位必需的工作内容设计为学习情境,并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顺序排列。下面是本课程的情境体系设计方案:以我院实训基地/学创超市0为载体,由学生组成的每个公关小组针对该超市开展公关活动。情境一:公关调研。背景:学创超市成立五年来经营业绩一路下滑,远不如校园其它超市。公关小组成员要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该超市在师生中的形象,并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小组长以即t的形式做汇报。备注:管理学专业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统计基础及实务、经济应用文写作等相关学科,此部分内容教师以引导为主,公关小组有能力协作完成。情境二:公关策划。在前期所做调研报告基础上,结合该超市实际情况,公关小组设计公关战略、专题活动和具体公关活动最佳行动方案。备注:学生在做策划方案时,要考虑到超市的实际情况,切忌假、大、空的规划蓝图。策划方案中要清楚表达做些什么?能不能做?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情境三:公关专题活动。在策划方案基础上,公关小组自主联系分管/学创超市0的行政部门以及学工部和其它学生组织,以校园每年一度的大学生运动会、中秋晚会、新生军训结业典礼、迎新晚会等重大集体活动为契机,执行至少一次公关活动。活动借结束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活动总结及公关效果评估报告,小组长以PPT形式作汇报。备注:学生要落实开展公关活动并不容易,必须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同意,与各学生组织沟通协调。在此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却能真正锻炼到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情境四:危机沟通。在前期供关系小组所做的公关活动带动下,学创超市得到师生一致好评,业绩一路上升。但今日发生了一起学生饮用该超市酸奶后轻微中毒事件,对超市造成重大冲击。在此危机下,公关小组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应对危机。
3、教学实施及评价
3.1组建模拟公关小组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按照学生自愿的方式自由组建模拟公关小组,学生往往只愿意与自己同寝室或交往紧密的同学组成,容易造成组内成员性别单一,以及成员分工和小组长评价有失公平的情况。为了增强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采用学号随机组合,以5人为单位组建小组。公关小组成立后,由小组成员推荐小组长,负责日后小组完成情境任务的组织、协调、反馈、评价等管理工作。
3.2完成情境任务
根据本课程情境体系,每个公关小组都要完成4个学习情境,按照要求提交一份报告,并用pPt展示每个情境任务完成成果。
3.3考核评价
关键词: 动乘专业 考核模式 考核改革
一、高职高专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考核模式主要有:
1.考试课考核: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目前也有院校让老师根据不同课程,制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百分比。
2.考查课考核:依据平时成绩和阶段性考试进行评定。
3.实习成绩考核:结合学生定期提交的报告材料,经过最后答辩,实习单位反馈与鉴定等方式相结合,综合评定后给出最终成绩。
4.综合测评与考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态度,班级与学校的各类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并作为各类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高专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模式单一,多为笔试考试。不管是普通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的是笔试考试,即老师出两套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老师按标准答案阅卷,给出末考成绩。这种考试形式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再者,这种考试模式使很多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很多,不利于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的培养。
2.考试注重理论内容,忽略学生能力的考核。中国有一词叫:纸上谈兵。传统的考试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书本内容倒背如流,但实际操作起来哑口无言,继而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只会做题不会做人。这背离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使得毕业生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相分离。
3.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用学历证书和各类资格证书评价学生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导致很多学生3年的大学生涯就是在花钱买证书,坐等拿毕业证。而实际上,企业对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更重视。因此,“学历加资格”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职院校应该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层次交流,在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中,充分了解与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真正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和考核体系中。
三、高职高专考核方式的改革原则
针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高职院校的考试方式改革应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判断,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组辩论、实际操作、小论文、调查报告、做PPT发表等形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结合的方式。
1.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及课程内容,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高职院校考试模式的改革应在明确不同专业与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不同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以“必需,够用”,注重技能培养为原则,科学命题,合理选择考试类型。
2.开发基于WEB在线考试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基于WEB在线考试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高职院校的部分课程可利用多媒体建立实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时的、随机的并可实现成绩考核评定的网络试题库管理系统,开展无纸化考核及模拟现场工作状态考核,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目前这种考核方式已应用于计算机等级考核、驾驶证培训模拟考核等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可应用在外语的口语考试中,我校友好合作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已引进该系统程序。这种考核形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一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随机试卷既能实现教考分离,又能在某种意义上杜绝考试相互抄袭的可能。
四、考试考核在动乘专业的具体实施与分析
动乘专业是一个要求高技能型人才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和铁路乘务专业技能,并且熟悉我国铁路客运部门的运作和管理。为此,我校开设了十几门相关专业课程。如果所有课程都按照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则必然会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考试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例如:《医护救济》《铁路专业英语》等课程可采用闭卷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相关专业词汇的识记。实际操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现场情景模拟急救、会话等,达到考核教与学效果的双重目的。
例如:《形体训练》《化妆技巧与实践》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采用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行为表现、参加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而总结性考核主要是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习阶段完成时所进行的技能水平测试。将二者结合,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五、高职高专考试方式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这种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的改革对老师会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创新型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花费大量时间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与学生沟通,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总之,高职教育的考核工作应紧紧围绕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符合时代特色和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变考试是教学过程“终结性环节”为教学过程的“促进环节”,使考试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应用的过程,成为总结、提高综合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范树成.国外对评分制的批判与改革[M].外国教育研究,1991.
[关键词]“基础”课 高职院校 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李守琴(1976- ),女,河南鹤壁人,河南检察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46-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05方案”规定的本专科层次的高校都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提高学生自我修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教好这门课程,任课教师除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人格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外,还必须恰当地分析学生自身的特点,积极探讨课程的教学创新,并反复验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由于其在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大多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其学生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需要任课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本文试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基础”课的教学创新进行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90后”。他们成长的环境,正是市场经济浪潮的剧烈冲击时期,他们耳闻目睹了当今世界发展所呈现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所折射的种种社会现象,因此,相对于以往的学生来说,他们思想灵活开放,崇尚个性自由,但有时又容易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多元化价值感到迷茫,容易盲从、冲动和偏激。相对于同龄的本科院校学生,他们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理论知识基础差,知识层次和结构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到大众化阶段,这给广大学生在选择高等教育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由于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本科院校薄弱,加上社会上大多数人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由此,客观上讲,大部分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实属无奈。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及其他重点院校的学生来讲,大多成绩较差,即使有功课优秀的,也只限于某一科或个别科目,偏科现象严重,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够全面。另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比较复杂,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来自中专、职业高中和部分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之前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完全不同,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即使同是高中毕业生,也存在文理分科的差距。任课教师要努力在如此不平衡的知识结构方面找出平衡点,选择让大多数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
2.人文素养不够,人文涵养不足,行为习惯差。目前,我国教育在实践中远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急功近利,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科目,知识连贯性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且对人文素养的东西关注不够,积累不多。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另外,相对于本科生,高职院校学生不注重人文涵养的积淀,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在:缺少尊重他人的行为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没有团队意识;学习习惯差,自学能力弱,纪律性差,上课打瞌睡、玩手机、聊天等不良习惯多;自控能力差,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冲动,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时有发生。所以,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3.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重。可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因为成绩差或志愿报错最后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他们认为自己是高考战场上的败将,但同时又仰慕周围同学就读的名校等,常常拿来与自己就读的职业院校对比。结果,他们更觉得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和资源配置差,专注于高职院校的负面因素,更觉得前途无望,自卑心更加严重。因此,考虑到“基础”课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任课教师应该在开学的第一学期,适时而客观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给予肯定和鼓舞,激发他们追求进步的热情。
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