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确诊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替米沙坦 不同服药时间 非杓型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77-02
人类血压的实际变化情况在一个昼夜之间会存在一定节律性差异,比较典型的可以表现为双峰一谷的形式,在夜间患者的血压水平通常是最低的[1]。为了对采用替米沙坦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更好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的病情特征,使临床对非杓型高血压进行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拓宽,使患者的病情在治疗后的能够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晨起和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在治疗后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复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这三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有26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2岁,年龄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51.3岁;患者中高血压病程最长者19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9.8年;B组患者中有22例男性患者和2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38岁,平均年龄52.6岁;患者中病程最长者21年,病程最短者3年,平均病程10.3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94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采用晨起服用替米沙坦(口服,每次80mg,每天一次,坚持治疗三个月[2])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口服,每次80mg,每天一次,坚持治疗三个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在治疗后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复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服药后的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相关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已经证实,在患有所有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患者中有20%左右的患者,血压在24小时内的昼夜节律性现象已经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临床上将这一症状表现称为非杓型高血压[3]。
替米沙坦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非肽类ARB药物,与其他一些在临床广泛上使用的ARB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可以对血管紧张素AT1受体产生高选择性的作用效果,对AT1受体的作用的实际强度与AT2进行比较要强出20000倍左右,对该物质的选择性也明显高于其他一些临床上广泛使用ARB类药物[4];其半衰期可以达到48h左右,在单次给药后其药效的持续时间能够保持24h以上,是目前临床上所有的ARB类药物中药效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且相关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患者对该药物的耐受性与安慰剂基本相同,能够保证做到平缓、持续、安全、有效的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对患者的多个器官具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使CHF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性改善,对代谢综合征具有独特的改善作用,同时在对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的消除t1/2不会发生改变,对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5]。
总而言之,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对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晨起服用的治疗效果,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在用药后的更长时间内保持处于理想状态,防止患者病情出现反复。
参考文献
[1] 杜瑞雪,范利,张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4):236-237
[2] 蔡玉宇,劳倚云,陈次滨,等.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6(12):118-119
[3] 邱原刚,姚雪艳,陶谦民,等.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5(18):710-711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疾病;急性左心衰;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 R71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b)-137-01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致死原因中占第2位[1],因此其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本文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确诊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孕周 32~41周,年龄22~38岁,平均28.5岁。初产妇14例,经产妇4例,其中双胎妊娠2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妊高征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2],妊娠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确诊。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及肾脏病史。
1.3 临床表现
18例全部都有活动后心悸,夜间加重不能平卧,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加快;其中10例发病急剧,出现呼吸困难、气急、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体检心脏叩诊心脏扩大,10例心尖部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5例出现奔马律。所有患者均在静息时呼吸≥20次/min,心率≥110次/min。辅助检查:心电图示T波平坦、ST段压低,窦性心动过速。
1.4 心衰发作诱因
并发低蛋白血症10例,产前贫血6例,使用硫酸镁时发生心衰1例,双胎妊娠2例,合并肺炎2例。
1.5 治疗方法
18例患者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后治疗方法如下:①即刻予以面罩给氧,并取半坐位;②速尿20~40 mg静脉推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以减轻心脏前负荷;③予以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减低心脏后负荷;④强心剂的使用:西地兰0.4 mg静脉推注,4~6 h可以重复使用西地兰0.2 mg。
2 结果
18例患者予以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16例患者于控制心衰6~8 h后行剖宫产术,术后未出现心衰表现,2例一边控制心衰,一边行剖宫产术。全部患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存活新生儿20名。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妇女妊娠中晚期特发疾病,是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疾病因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机体水钠潴留,以上因素使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导致心功能衰竭。任何原因导致孕产妇心脏前、后负荷增加、血氧浓度降低、组织耗氧增加均可诱发严重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生心衰。通过回顾分析我们发现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衰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产前检查不正规,妊娠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不予重视及给予积极的解痉治疗。本资料18例妊娠高血压性左心衰竭患者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对该病重视不足,在发现重度子痫后未积极治疗和休息。②合并双胎妊娠患者,由于腹腔压力过高,内脏血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回心血量增加,同时患者横膈抬高更明显,影响呼吸,更易诱发心衰。本组资料中有2例双胎患者。③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时患者肺循环阻力增加,诱发心衰。本组资料有2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而诱发心力衰竭。④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更加重心脏负担,心肌缺氧,诱发心衰。本资料中6例(33.3%)患者合并贫血,10例(55.6%)合并低蛋白血症。⑤妊娠高血压性心衰的治疗中应慎用硫酸镁,因为镁离子为钙离子拮抗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心肌收缩,中毒量可致传导阻滞,本资料中有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为使用硫酸镁而诱发。
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左心衰竭为妊娠期所特有,随着孕周的增加,病情会逐步加重,药物治疗只能使病情暂时好转。无论孕周大小,为保证孕产妇安全,及时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左心衰的关键[4]。剖宫产对心功能影响较小,一般以剖宫产终止妊娠为佳[5]。本资料16例患者在急性左心衰症状控制6~8 h后行剖宫产。2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一边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急性左心衰,改善心功能;一边剖宫产终止妊娠。此类患者在手术后仍需注意心功能情况[6-7],积极改善心功能。
总之,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产前检查及健康教育,将病情控制在轻症阶段,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左心衰竭的易患因素,一旦发生妊娠高血压性心衰,要积极纠正心力衰竭、适时终止妊娠,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倪金苏.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预防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 21(9):1207.
[2]苏应宽,江森.临床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1.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
[4]冯泽蛟.1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J].临床医学,2008,28(6):71.
[5]黄荷风.高危妊娠[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9-180.
[6]李家福,吕新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589.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WHO标准选择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30~74岁。高血压病史0.5~20年,ECG除外左心室肥厚者。缺血样ST段改变标准:ECG在任何一个肢体导联和/或心前导联中ST段呈水平型或斜下型下移>0.05mV为阳性。DCG以J点为基点,ST段呈水平型或斜下型下移≥0.1mV,持续60秒以上者为阳性。
方法:DCG应用DMS Holt Win7.0动态心电监测系统,连续记录24小时,模拟MV5、MV1、MaVF导联,全部信息输入计算机自动分析,经人工修正、编辑、打印报告。ECG应用日本光电8420K型心电图机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
结 果
ECG与DCG检出ST段改变的比较:ECG阴性例数70例(80%),阳性例数10例(20%)。DCG阴性例数38例(47%),阳性例数42例(53%)。DCG较ECG对ST段缺血样改变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
高血压病分级后的ECG与DCG检出ST段缺血样改变的比较:1级14例,其中ECG阳性0例,DCG阳性6例(4%);2级42例,其中ECG阳性2例(5%),DCG阳性22例(52%);3级24例,其中ECG阳性8例(33%),DCG阳性16例(67%)。根据高血压的分级不同其ST改变的阳性检出率不同,即3级>2级>1级。
ECG明确诊断为ST改变后与DCG诊断ST改变的比较:10例ECG阳性其STV5下移0.05~0.1mV;DCG显示ST(MV5)下移0.1~0.3mV。ECG检出ST段缺血样改变的,DCG检查均见ST段缺血样改变,且ST段下移的幅度大于ECG显示的结果,呈持续性改变。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健康知识
资料与方法
对象和方法:资料来源于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的年度体检对某高校2006~2007年社区常住人口35岁以上,居民2121人,实查1452人,受查率68.46%,其中男694人,女758人,职业特点以教师及干部居多。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状况、高血压家族史及个人史、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等。血压测量用汞柱式血压计。
结 果
见表1。总发病率2年平均为11.15%;中年组(55~60岁)明显高出老年组(60~70岁)人群;2007年,各个年龄组不同性别教职工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2006年。由此说明,高血压总发病率在我校教工中处于较高水平;高血压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年青化的趋势;教职工的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全体教工尤其是中青年教工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视。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工中对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清,回答很模糊,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教工对高血压病的正确认识,必须利用高校知识分子多,知识层次高,对诊治疾病的参与意识强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防治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讨 论
高血压病是城市居民及从事脑力劳动者较多发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生命,高血压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比金字塔历史悠久;流行最广,全世界患者已达6亿;隐蔽最深,半数以上无症状,隐匿发展,猝然发病;危害最烈,患病致残、致死均居首位[2,3]。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的生活行为,因为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WHO宣布在影响健康的因素方面,行为因素占60%,通过调查发现35岁以上男性教工吸烟率达38.5%,说明男性职工近半数是烟民,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损害。中年组有34.2%的人参加有规律的业余体育活动,老年组有58%的人参加体育活动,部分人有遗传易感性,他们生活方式助长了诸如肥胖、高血压、血管壁变化或致高血压机制,长期发展最终发生的心脑血管病,因此,增进健康,有利于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普及体育活动,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对人群开展宣传教育,使他们自觉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以保护健康人群。
重视教工体检是发现高血压病的重要途径,因为高血压初期症状不明显,通过本次调查发现26.56%的确诊高血压病人不知自己血压异常,22.5%的确诊高血压病人应服药而未服药治疗,而服药治疗的确诊高血压病人中,仅有一少部分血压得到控制,因此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及进行非药物与药物治疗的正确指导,应该作为高校首要任务。非药物治疗是药物治疗的基础,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食盐摄入、减肥、戒烟戒酒、适当参加体育活动,调解心理、采取精神松弛治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应着重宣传从根本上防止血管长期受损和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的必要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并且对高血压有正确的认识,自觉参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洪昭光,主编.高血压患者知识手册.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133.
关键词 高血压 治疗状况
本文收集了我院门诊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226例,对其进行血压监测、并发症及用药分析。发现我院门诊高血压病血压控制仍有待提高,并发症的合理用药需要加强。
资料与方法
对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进行坐位血压测量,病程、并发症及用药登记。测量血压
结 果
2005年10月~12月共收集226例高血压患者,男145例,女81例。年龄32~76岁,平均59岁。病程1~30年,平均病程9.5年。血压
联合用药主要为复方降压片加卡托普利和复方降压片加心痛定。其他包括应用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倍他乐克等。
我院门诊高血压患者的总体血压控制率为43.4%。较我国2000~2001年高血压研究控制率34.8%高,几种降压药血压控制率无显著差异(X+2=3.54,P>0.05)。因其他用药例数太少,未进行血压控制率的比较。在降压药物选择上以复方降压片为多,而长效钙离子拮抗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应用较少。这与我院公费医疗体系关系密切。
讨 论
控制血压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已成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重要目标,是评价高血压治疗效果的指标。本调查显示我院门诊就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43.3%。分析其控制不良的原因有:①对疾病认识不足。不能有效、有规律地服药,认为没有症状或不适感觉就不服药,感到不适时才服药,担心药物不良反应。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增加冠心病、心衰、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引起大动脉及外周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发病增加。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可使心衰减少52%,脑卒中减少38%,心血管病死亡减少21%,,冠心病事件减少16%[1]。有规律地服药为血压控制的首要因素。根据药物半衰期明确药物的服用时间、次数,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达到良好的血压控制。②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包括合理膳食,限盐(
我院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较我国高血压控制率高,原因在于我院就诊患者多为本企业职工,为全公费医疗,加之患者生活质量、文化程度较高,以及医院的健康教育宣传到位有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