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ourism is reviewe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tent and local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providing people with the ecology sightseeing, tourism, recreation, increasing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country residence of a place to live the tourism form of activity.
Keywords: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建设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为目标,以加速土地流转,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项目区独特的地理、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相关的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进行集约化、设施化生产,促进滩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1、开发意义
1.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需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1.2、立足耕地资源的整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与此同时,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若干意见”,也将大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
1.3、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引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需要通过利用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好”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
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生态农业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更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
2、国内外农业休闲旅游研究模式
2.1、国外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休闲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2.1.1、传统观光型农业休闲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
2.1.2、都市科技型农业休闲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
2.1.3、休闲度假型农业休闲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2.2、国内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2.2.1、从发展的阶段过程来看,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可以描述为三种模式:
2.2.1.1、自发式:早期自发形成的萌芽阶段,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
2.2.1.2、自主式:初级经营阶段,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
2.2.1.3、开发式:成熟的经营阶段,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
2.2.2、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2.2.2.1、依托自然型:距大中城市20公里以外,但交通便利,以多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农业类型较好,地貌类型齐全,以独立完整的农业自然景观单元为依托,范围广阔,6平方公里左右。
2.2.2.2、依托城市型:距大中城市10公里以内,以一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主要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以某以农业景观为依托,范围较小,小于2平方公里左右。
2.2.3、从功能区分来看,我国的农业休闲旅游主要分为四种模式:
2.2.3.1、农业娱乐型:该模式仍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人来源,同时通过在开花、收获季节吸引游客观光、采摘、垂钓、野餐等,获得生产以外的收益。如浙江省余姚和慈溪杨梅节、杭州市塘栖批把节等。
2.2.3.2、农业休闲旅游型:该模式是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规划、设计,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服务于旅游业,或向旅游业方向发展,以旅游收入作为农业的主要收人来源。如国家AAAA级旅游区——浙江省奉化市的滕头村等。
2.2.3.3农业示范园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是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通过展示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种,向参观者或游客宣传现代农业风貌的园区。如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北京市锦绣大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杭州市萧山传化大地生态观光园等。
2.2.3.4、农家乐型:这种模式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提供购物、垂钓、民俗节庆和农家菜品尝等配套服务,以获得旅游活动、农产品销售、餐饮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如浙江省桐庐县“红灯笼外婆家”等。
3 、结语
农业科技园本身则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装,就可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投资省、见效快、风险低、可塑性强,既可观光,又可参与,既可品尝,又可带产品,具有其他生态旅游产品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05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中图分类号F3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79-01
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20世纪末,农业观光休闲活动成为一项迅猛发展的旅游项目。从目前的观光农业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郊区和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的锦绣大地、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区、蟹岛生态度假村、苏州的农林大世界、上海的孙桥农业开发区、无锡的马山观光农业园、北戴河的集发农业科技园等。2009—2011年,我国农业生态园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发展,新增休闲观光农业园1 260多处,总投资35.76亿元。但在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经营管理的研究较少。
1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我国大陆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还不长,与国外及台湾等相比较,因为条件不同,有些经营与管理方式不便借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以致影响了农业园区的发展。
1.1管理模式方面
史阿宝研究认为,很多园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导致生态效益不明显。此外,园内管理人员因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其水平参差不齐。纪旺盛通过研究园博园厦门园,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景观一般,没有特色与亮点,营运成本达4 938万元/年,管理成本太高。邓文波指出,在武湖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园内园区的经营管理中,导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科技开发、生产经营特点和组织农民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按照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确保了企业高效有序运行[1-5]。
1.2经营发展定位方面
史阿宝指出,许多休闲农业园区生态知识缺乏,对园区的发展缺乏长远的合理规划,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被充分挖掘,导致园区建设和服务没有特色,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不合理,甚至存在服务质量差、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态园效益的提高,这些问题在全国的园区中具有普遍性。纪旺盛通过研究园博园厦门园,指出其只关注当前利益,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以致园区水域污染严重。邓文波在研究了武湖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够完善,出现了与当地资源、环境和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园区的成果没有形成产业链,经营销售各自为阵,形不成扎堆效应。曾奕东对农业科技园研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市场定位不准、科研生产与旅游开发矛盾等方面内容。
1.3文化内涵建设方面
俞益武等研究认为,休闲农业园区内的问题主要有:产生新的环境污染源、景观与服务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良文化的入侵;乡村乡土性的丧失、乡村城市化,导致不正确的模仿和学习。王广印研究了郑州市二七农业园区管理模式后指出:休闲农业园区存在重展示、轻实效、科技含量不高、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有政府干预行为、产销不协调、重生产轻销售等问题[6-11]。
1.4其他方面
李文荣认为,农业观光园区成功运行有五大要素,分别为政府、企业、旅游组织机构、科研机构及游客,这5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健康发展。俞益武认为,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在设计经营方案时既要考虑农业、旅游业各自的特点,又要将二者的共性结合在一起。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台湾的休闲农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已蓬勃发展为热门产业。大陆有不少学者对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管理经营做了研究。刘少群总结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和协会保障有力;二是布局规划合理,强调资源整合;三是休闲农业生产水平高;四是休闲服务水平较高。
苏弟华在研究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之后,提出借鉴台湾的优秀经验。一是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方向,特别要开发富有参与性、奇趣性、多功能性及地方特色的项目;二是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重视休闲农场之间的合作;三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以改善服务档次与品质。刘军萍认为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二是促进传统民间手工艺在乡村的复兴和活化;三是要开发体验型产品;四是要加强经营理念的创新。
3国外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意大利在1865年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休闲农业以此为标志进入了萌芽时(下转第281页)
(上接第279页)
期,到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这些国家休闲农业的经验,以便提高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水平,丰富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
3.1法律法规方面
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制订乡村旅游方面的标准,以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旅游的质量。例如,西班牙相关法律规定,作乡村旅馆的房子必须有50年以上的历史,开业需要通过申请,并经过政府审核合格,然后才发给开业许可证。
3.2政策倾斜方面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对乡村旅游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如通过低息投资贷款、减免税收、补贴等形式。再如,阿根廷政府提供贷款和补贴给从事乡村旅游的个人和团体;1992—1998年西班牙对乡村旅游设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善[12-20]。
3.3科技文化方面
为促进和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可对农牧业生产者进行培训,使其丰富乡村旅游知识和技术,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4参考文献
[1] 陈文强.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9(9):43-45.
[2] 李静会,刘敬阳,姜红卫,等.江苏省苏州农业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相城农业生态园为例[J].北京农业,2011(30):10-12.
[3] 詹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81-193.
[4] 欣农.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J].新农村,2010(1):36-37.
[5] 詹玲,冯献.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701-7703.
[6] 刘杰,杨恒友.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1(1):69-70.
[7] 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4(3):11-16.
[8] 杨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6,20(4):7-11.
[9] 韦林娜,甘永红,陈兴鹏.兰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04(11):80-81.
[10]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11] 王小华,赵燕,熊丽,等.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与经营[J].北方园艺,2006(3):53.
[12] 刘笑明.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3.
[13] 许先升,郭少贞.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0(2):33-36.
[14] 杨兆萍,刘默然.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0(2):155-158.
[15] 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16] 黄元春.浅论我国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7(2Z):233-234.
[17] 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27(5):835-839.
[18] 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45-48.
关键词:乡村 度假 旅游产品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旅游作为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单业态的观光旅游转向观光、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行的复合型业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区域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的旅游时空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在空间上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需求上逐渐由观光猎奇向舒适型、享受型方向过渡。旅游发展与旅游消费的转型客观需求,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乡村度假旅游应运而生。
2 乡村旅游研究概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及其旅游管理体系上,相对比较集中在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作用,大多数学者们都认同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国外学者还探讨过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和财政支持、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组织市场开拓等。一些学者还提出,应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尽管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兼而有之的管理模式,但都强调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 国内研究综述。樊岸青(2007)指出了乡村旅游的四种成长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目的地依托模式;产品组合中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的非典型模式;由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的复合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主要包括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两种,城郊乡村旅游往往最为发达和典型,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有比较多的成功案例。吴必虎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在客源地城市周边出现两个乡村旅游密集区域,第一个最密集区域往往出现在距城市中心20km左右的地区,第二个次密集区域出现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区。在第一个最密集区域的城郊乡村的客源市场、产品结构来看,都受城市影响显著而强烈,区域内旅游景观特征和产品构成具有从大都市旅游产品向典型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过渡的特征,因而也被称为都市型乡村旅游。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表现为以下特征:①是依托都市客源和乡村背景,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放松的空间场所;②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显著,乡村特征不典型或缺乏“原真性”,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③主要集中在距都市中心区25-30km范围内,是都市环城游憩的有机构成部分;④主要产品以田园风光欣赏、农事活动体验、农家乐餐饮等为主。
3 乡村度假旅游的需求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这种旅游产品的缺点显而易见:产品以农副产品品尝、购买及观赏田园风光为主,兼及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农”味不浓,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城市化、现代化痕迹明显,核心吸引力不强;环境卫生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极大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需求,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
3.1 农家野趣的恬淡追求。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形态之一:农家乐,起初很多都是以农家餐馆的形式开办的。农家菜意味着纯朴、绿色。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营销学的名言:“卖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农家乐里吃的不是菜,或许是游客对自然、绿色与健康的心理期望,对回归自然的亲切和惬意。如何让心灵放松?值得乡村旅游的建设者从“心”考虑,避免迷失于项目“硬件”的开发与建设之中。
3.2 城市环境与压力的平衡、释放。在城里,人们的内心装满错综复杂的压力和人事:剪不断,理还乱;到乡村,人们可以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勾起内心柔软的对大自然无私无欲的情感,投入纯朴、简单的怀抱。通过旅游活动,摆脱了社会关系的羁绊,抛却了大堆的日常琐事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和压力后的真实自我。通过捕捉美好景物的声、色、形,获得感观的愉悦,继而通过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景物的精粹,从而获得由外及内的舒畅感觉。
3.3 在乡村旅游中养心,在养心中融入自然。我们去旅游的每个乡村,每一处山水、田园,某种程度都是一座智慧和文明的宝库,我们的心灵很现代,也因此很疲惫,但乡村的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山水、自然、恒古长青。面对自然,我们在享受美景、美食之余,心灵何不在山水间作一次回归原始与天真的“保养”呢!乡村度假旅游是调整自我、实现身心和谐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乡村度假旅游的实质就是给旅游者一个真实的、质朴的、原美的乡村度假环境,一个与都市完全两样的旅游天地,一种恍若隔世的视觉享受,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4 乡村度假旅游开发
乡村度假是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与农家乐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过客转变为滞留度假休闲。乡村度假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华丽转身,而是新时代的功能升级、业态延伸、服务提高,是游客依托乡村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话来说,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与乡村观光游相比,乡村度假旅游要求更好的环境氛围(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更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其他类型度假产品不同,乡村度假以乡村景观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为核心吸引力。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
4.1 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为依托。人们走出都市出游乡村总体可分为健康、生态、经济、文化、体验、社交动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健康、生态和经济动机主要源于对生理和安全层次需要,文化、体验和社交动机主要源于对社交以及更高层面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是一次乡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够带回的不仅是照片和土特产,还有心灵与智慧的深刻体验,游客的身心收益也将更大。通过整合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将农业的文化与休憩完美结合,营造出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
4.2 打造以休闲、教育、体验为主的多功能度假功能区。过去的乡村旅游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已不满足“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还需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使乡村旅游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通过建设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娱乐项目、体验项目、配套项目,打造成个性突出、服务上乘的乡村度假功能区。
4.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吃,传统地道乡菜。农家餐厅的未来发展方面应该是“定位主题化、管理专业化、菜品特色化、服务品质化”。住,拙朴野奢乡居。乡村旅游者更希望得到的是一种非都市化的睡眠感觉,在房间装饰中适当的融入文化概念,提炼主题元素,与乡村旅游的整体市场定位吻合。最终,要形成与众不同的睡眠体验,回归自然的睡眠空间。行,绿色生态乡径。将绿色、生态、环保的出行理念植入产品设计中,使行走艺术化、幸福化。游,美丽乡村田园。在乡村原有景色的基础上,经过安排展示出自然之美,经过修饰与包装,使其特色真正的流露出来,引导消费者领略美丽的乡村田园。购,安全健康有机农产品。娱,农趣活动参与、农耕文化体验。
4.4 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全民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国务院第5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旅游发展需要硬环境,更需要软服务,也就是好客的人文环境。新加坡、日本和台湾地区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美丽的山水风光固然是吸引游客到访的本底资源,但是服务人员的专业与效率,民众对游客的友善与包容更能够让游客有美好的体验和满意的评价。台湾旅游业界在对外宣传推广时最自豪的一句话就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如何培养市民、村民特别是窗口行业的员工对游客的友善性,至少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大活动同等重要。
4.5 寻求切实可行的开发模式。在项目规划建设中只有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多种方式使农民直接参与到项目开发、运营中,直接受益,才能使乡村度假旅游有稳定的发展基础;然后通过有市场吸引力的乡村度假旅游项目体系带动农村的城镇化、社区化发展;再通过借鉴、引入日本、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实现农业从大田农业到精细化、多元化农业的发展转型。
5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产品链的延伸拓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如艺术写生、康体疗养、运动拓展、商务会议等;其次是产业链的横向整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体系,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三是利益链的纵向共享,加强旅游开发商、农户、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最后是要素链的全面升级,包括交通、饮食、住宿、通信以及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构建多层次、内容丰富、市场针对性强的乡村度假产品体系,对于促进现代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岸青.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7,09:65-67.
[2]赵承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2,1:13-15.
[3]张晓慧.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以及启示――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0-132.
[4]高佩佩.西安市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34.
[6]党宁.休闲时代的城郊游憩空间:环城游憩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7]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05.
[8]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9]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新方向――婺源的实践.http://davost.
关键词:休闲渔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05-2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渔业生产者为主体,对水产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等服务行业有机结合,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和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新兴产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结合体,通过水产产业链向旅游业的延伸并与之相耦合,使旅游业增加了新的特色、内容更为丰富。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尚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农业部做出了关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部署,“渔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鼓励、引导发展休闲渔业”。《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把渔业资源增值与休闲渔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休闲渔业得到快速发展。从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条件及国外发展状况来看,休闲渔业在我国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只要合理地利用好优良的环境、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休闲渔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我国自然水域环境条件为休闲渔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海洋水域条件看,我国拥有渤、黄、东、南海4大海区,南北跨越近40个纬度,海岸线达18000km、海域的管辖区域300万km2,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km,形成许多优良海湾。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宽阔,达150万km2,是日本的4.6倍。多条内陆河流入海,有机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形成海洋动植物栖息、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15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及潮间带虾、蟹、贝、藻等十分丰富,海洋鱼类2000多种。浅海滩涂约有2亿亩,可利用海水养殖利用的约有2000多万亩。
从内陆水域条件看,我国是世界上内陆水域面积最多的国家,约为17.6万km,占国土面积的1.8%。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繁多,河流占39%,湖泊占42.2%,水库占11.67%,池塘占8.01%,共有湖泊24800多个、河流5800多条。我国也是世界上内陆渔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多年来内陆渔业的产量位于世界各国之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内陆渔业产量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加之大部分国土为温带、亚热带、热带,沿海区多处于温带或亚热带。水温适应于生物生长,为开发休闲渔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 我国的渔业形势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海、淡水渔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是,渔业的发展形势却十分严峻。一是渔业生产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渔业资源特点,盲目追求产量,提高捕捞强度,使捕捞能力的增长远远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渔业资源匮乏,捕捞力量严重过剩,大量渔船面临减船转产的严重局面。二是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甚至死亡。由于上述主要原因,使渔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事务副主席声称,目前约有52%的鱼类捕捞过于集中,16%的鱼类存在过度捕捞问题,另有7%的鱼类已经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险。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开发新的渔业产业项目以保持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渔业即是其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3 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可靠经验
美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历史久远,早在19世纪初,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就出现了以垂钓俱乐部为主的、有别于商业渔业行为的垂钓组织,以会员和家庭的形式在湖泊、河流或近海海域中开展放松身心、休闲度假的娱乐垂钓活动。到了5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于休闲娱乐目的的私家船艇大量涌现,为美国休闲渔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估计,美国全国专供游钓的游艇(船)现在已达1800万艘,年收入达380亿美元,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参与了水上垂钓等休闲渔业活动。休闲渔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澳大利亚的休闲渔业的兴起是近十几年的时间。据2003年澳大利亚所做的全国休闲渔业和本土渔业的调查,参加垂钓活动的游钓者越来越多,花在钓鱼活动中的费用达18亿澳元。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带纹旗鱼是新南威尔士重要的比赛鱼种,仅这一品种在休闲渔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这种鱼在延绳钓业中价值的27倍。休闲渔业产生的价值比一般渔业生产创造的价值要高得多,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推动休闲渔业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日本是个渔业大国,70年代开始发展休闲渔业,日本政府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休闲渔业。日本在休闲渔业发展中非常注重发挥科研的指导作用,开发出许多有效的污染监测手段和治理方法,使渔业水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人工渔礁的投放,从根本上限制了底拖网作业,再加上人工放流各种鱼苗,使原本日趋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恢复性增长,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发展休闲渔业是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休闲渔业是水产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需要物质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沐浴。我国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已经具备了休闲时间和条件,对休闲娱乐需求日益增长,假日经济的商机巨大。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群众渔业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传统,捕鱼、养鱼、吃鱼、玩鱼既是休闲渔业的需求市场也是休闲渔业的供给市场。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只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仍处于初步发展时期,从自然条件、渔业发展现状及国民经济水平方面宏观分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行科学管理,休闲渔业在我国就能得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勾为民.休闲渔业特征、发展动因、开发优势和产品设计.沈阳农业大学学报[J].2006.8(2):196-198
[2]王琛,包特力根白乙.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黑龙江水产,2009,1,35-40
[3]刘兰等.休闲渔业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4.4:23-24
[4]杨明生.节水渔业与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J].水利渔业,2002.22(2):35-36
[5]曹朝清.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河北渔业.2007.2:4-6
[6]胡姝等.关于松花湖渔业可持续开发的建议[J].吉林渔业2007.1:43-44
[7]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北京水产[J].2005,1:4-7
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分析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上海休闲产业升级研究
公开展示权与作品传播的版权保护
中国陶瓷产业屡遭国外反倾销之思考
我国涉案WTO争端解决的国内法审查以及应对研究
GATS框架下自然人流动规则的问题和出路
WTO反补贴案件中条约解释方法实证研究
TRIPS协定下的非传统商标注册义务
进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美国反补贴调查中的“不利可得事实”规则评析
ITA的未来走向及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与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
2010年境外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述评
GATS与国际健康服务贸易综述
论市场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政策
加拿大贸易救济制度中的竞争问题研究
WTO框架下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问题探究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一款
WTO非正式决策机制“绿屋会议”研究
WTO体制下建立核心劳工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GATT1994文化贸易产品待遇条款评析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主动国际化政策研究
我国农产品遭受反倾销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论区域一体化协议中的竞争规则
论区域一体化协议中的竞争规则
双边投资协定中的TRIPS-plus标准研究
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授权呈现四大特点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外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
碳排放贸易及其与WTO体制的关系
我国反倾销调查实践的特点及思考
多边贸易体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浅论购买美国货条款的保护主义实质
保险服务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浅析美国保障措施实施的权力制约机制
排除台湾阻扰,张月姣顺利成为WTO上诉机构成员
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标准,功能及其协调
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效应分析-以出口关税为例
俄罗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人世”谈判进程
论服务贸易中服务原产地的确定问题
WTO框架下的促贸援助:提高贸易能力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新动向分析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五大变化
知识产权——我国企业的软肋及其改进的路径
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评析
WTO: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将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