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专业;分析力学;教学内容;授课方法
中图分类号:O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74-02
一、分析力学课程特点和内容
分析力学是经典力学的一个分支,其严格定义目前尚未有一致性结论[1]。一般认为分析力学是以广义坐标为手段,虚位移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程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问题的一门学科[2]。1788年,拉格朗日重要著作《Mécanique Analytique》的出版,标志着分析力学的初步形成。之后在各国学者的推动下,分析力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分析力学学科具有以下特点:(1)以标量的“能量”以及广义坐标、广义力为中心;(2)不考虑理想约束力,因此比起牛顿力学,更适于处理约束系统;(3)高度数学化,有理论深度;(4)应用广泛,已超出经典力学范畴。
分析力学学科包含如下内容: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动力学变分原理、微振动理论、刚体动力学、天体力学、稳定性理论、Noether定理、Birkhoff系统、几何力学等。其中,传统工科分析力学的授课内容一般为前三部分,而理科分析力学的内容要更为广泛一些。
二、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对于机械专业来讲,其研究对象为受约束的机构,研究内容为机械振动和机构动力学等。对于机械振动,分析力学可使其建模方法更加规范化;对于机构动力学,由于其存在大量的约束,采用分析力学方法建模更加便捷。因此,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对于机械专业的分析力学课程,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这门课程一般只作为选修课,课时有限,授课时必须有所取舍和侧重;其次,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学生略显薄弱,但课程中存在一些数学背景深厚的概念,因此需要在课程的严谨性和易懂性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最后,分析力学即使在力学课程中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授课时应注意将其知识与其他力学课程中的知识串联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地讲授。
下文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了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并阐述了笔者在讲解一些重要内容和知识点时相比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的具体改进。
三、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讲授方法
上文提到,机械专业分析力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在结构和机构动力学,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偏重于拉格朗日力学,尤其是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一)第一章 绪论
讲述近代力学发展史、分析力学的大致定义、分析力学的特点。在近代力学发展史讲授中,要突出分析力学尤其是拉格朗日力学的地位,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性。讲述分析力学特点时,要明确指出其最大特点是适合处理约束系统,以区别理论力学所学的知识。
(二)第二章 分析运动学
这部分属于基础知识,授课内容灵活性不大,讲授内容包括:约束、等时变分、虚位移和自由度、广义坐标、运动学问题的分析法。
对于第一部分约束,笔者相比其他一些传统教材,加入了判断微分约束是否可积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接触到微分约束不一定是非完整约束这个结论的时候,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个问题:究竟哪些微分约束才是可积的?该部分的内容填补了这个空白。
第二部分内容等时变分实际上在这里讲授显得较早,但是该部分内容作为基础,可以使得下一部分内容虚位移中变分符号的出现不显得太过突兀。另外通过学习变分的运算法则,学生才能够从坐标的约束方程得到各虚位移之间的约束方程。
第三部分内容与传统授课相比,笔者主要针对自由度这个概念将学生所学知识横向比较。对于自由度的概念,学生在许多课程中都有学习,但不同课程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对其定义也会有所偏差。例如,振动力学由于不涉及非完整约束,就可以把自由度定义为描述系统位形的最少坐标数。另外还要对学生强调,自由度数与所研究的问题侧重点有关,例如四连杆机构有一个自由度,但如果考虑连杆的弹性振动,则有无限个自由度。
第五部分内容运动学问题的分析法是大部分传统教材所没有的,内容主要参考了教材[3]。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基于坐标之间的关系得到速度之间的关系,避免了采用理论力学的基点法。这样一来,即使学生理论力学基础较差,也不会太过影响这门课程的学习。
(三)第三章分析静力学
这部分内容设置灵活性同样不大,讲授内容包括:广义力、虚位移原理、拉格朗日-狄里克雷定理。
第二部分虚位移原理的使用范围本应是“理想约束、双面约束、实位移是虚位移中的一个”。但是学生对于“实位移是虚位移中的一个”这个表述一般不易理解。因此可以放宽为“理想约束、双面约束、定常约束”,这样并不影响学生应用该原理。对于例题的设置,可以选用一些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求解梁支座约束力的题目,以体现分析力学的基础性。
第三部分拉格朗日-狄里克雷定理是虚位移原理在保守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可以引入材料力学的压杆稳定性和流体力学中绕流物体的稳定性进行类比,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四)第四章分析动力学
传统分析动力学需要讲授哈密顿正则方程及相关概念,但是哈密顿正则方程主要优势在于研究物理领域,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构动力学,正则方程用处较小。而正则方程延伸出的诸多概念如正则变换、泊松括号等,学生学习起来太过抽象。因此笔者认为机械专业可以不讲授哈密顿正则方程相关内容。因此这一章的讲授内容包括:动力学普遍方程、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动能的结构、微振动、初次积分、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Routh方程。
本章第二部分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是分析力学课程最重要的内容。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导过程较为烦琐,学生会感到枯燥,但仍然不可或缺。因为这部分公式的推导为接下来的内容如动能的结构、初次积分等打下了基础,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提升。在例题方面,笔者建议设置一些电路系统和机电耦合系统,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该方程的普适性。另外,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犯的一类错误就是眼高手低,尤其是求导、正负号等很容易出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定量的课堂练习。
第三部分内容动能的结构虽然略显抽象,但考虑到旋转机械动力学是机械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仍然有必要进行讲授。这部分内容也为第四和第五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
第四部分内容微振动主要讲授如何得到非线性振动的线性化方程。笔者发现在许多工科的振动力学教材中,虽然都提到了把动能写成速度的二次型,势能展开为坐标的二次型,就可以得到线性化的振动方程,但并没有给出一种规范的方法,因此添加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理科教材[4]。
第五部分内容是分析力学求解动力学方程的古典方法。虽然目前求解动力学方程往往采用数值方法,但并不代表该部分内容就不重要了,因为初次积分代表系统存在守恒量,在一些特殊条件下代表具体的力学量的守恒,如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抽象概念。另外需要对学生强调初次积分和约束的区别,虽然形式相似,但前者是由动力学方程得到的,而后者是纯粹的运动学概念。
(四)第五章动力学变分原理
动力学存在多种形式的变分原理,笔者在授课时只选择了工程中常用的两个变分原理,一是高斯最小拘束原理,二是哈密顿原理。前者在机构分析中应用较多,而后者在弹性振动中应用广泛。这一章的讲授内容包括:高斯原理、泛函与变分法、哈密顿原理。
第二部分泛函与变分法的讲授主要是为哈密顿原理打基础。虽然学生只需记住公式便可运用哈密顿原理,但实际上对于接触最多的有限自由度系统,直接使用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会比哈密顿原理方便得多,因此哈密顿原理主要是讲述一种思想而非具体方法,所以一定要讲授泛函和变分法的概念。对于哈密顿原理,其泛函的宗量较为抽象,可以引入简支梁的应变能(宗量为挠度)作为类比,便于学生理解。
第三部分的哈密顿原理与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等价,但使用起来需要分部积分,没有直接采用后者方便,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印象,认为哈密顿原理用处不大。因此笔者授课时引入了简支梁的振动方程作为例题,虽然推导过程比较烦琐,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哈密顿原理可以处理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不能处理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数学形式上更简洁。
四、结论
分析力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内涵外延非常丰富,针对不同本科专业的授课内容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授课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针对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具体改进。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考虑机械专业工科特点,删减了一些偏理科专业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突出分析力学的基础性。另一方面兼顾了课程的严谨性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梅凤翔.分析力学的定义和内容――分析力学札记之二十五[J].力学与实践,2015,37(2):238-242.
[2]力学词典编辑部.力学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1.1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
经济法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但是高职院校对经济法的开设一般是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第二年,学生对法学的前期基础知识几乎空白。因此学生只是熟读了课本,却不能吃透该法律的内涵。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来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了。
1.2传统应试教育制约教学手段创新
教师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成绩提高、轻创新思维拓展。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教师采取应试的教育模式,结果导致教学手段被限制,例如基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不得采取讲授的方法,而不能应用多种教学策略的方法,结果忽视了向学生阐述相关立法的原则与初衷。学生学到的知识永远离不开课本,离不开教材,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力不从心,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3教材混乱,教师不精
教材是支撑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教育体系中经济法教材种类比较多,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十几种版本的教材,过多的教材版本会给教育教学带来系列的问题:一是过多版本的教材,导致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缺乏针对性,使得教育目的不明确。二是教材内容的繁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我院校使用的教材为例,我院应用的教材多则500多页,大量的内容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进行,而由于经济法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的自学又很难得到应有的效果。三是教材的内容比较落后。近些年我国相关法律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的内容却没有及时更新,结果导致学生学到知识具有滞后性。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要求教师知识全面。然而,教经济法的教师主要是从相关院校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忽视实践教学。
2将案例教学融入到经济法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
经济法教学中艰深晦涩的法律条文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典型案例则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让课堂变得活跃、愉快,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求知欲望和自觉思索、主动创新的热情。而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能够由内而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习变成一件主动的事情,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经济法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表现。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信息,运用已学的知识再现真实的情景,优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对案例的印象。这样经济法理论知识才真正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才真正体现出其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
3经济法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基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参考相关文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创新教学方法
经济法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在进行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点进行讲解式,而在进行相关立法方面的知识时,需要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将相应的知识融入进去,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
3.2选取合适的案例
案例可以是来自教师的司法实践活动,也可以来自查阅资料。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就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代表性,能够体现出经济法的核心内容。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需要教师要多关心社会中发生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二是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服务教学任务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考虑如何通过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三是启发性和疑难性原则。启发性是案例引入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案例教学的真实目的,而是要求通过案例引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提升他们独立分析案例的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讲好经济法这门课程,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实施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更多的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尤其是要具有将多种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例如基于高职经济法教学需要,很多金融知识、会计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等都会应用其中,因此需要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总之经济法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其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最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经济法有联系的其他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知识的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及时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2明确的教学理念
在经济管理学院给学生讲法律应立足管理、结合管理讲法律,这又不同于给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法律。课堂内容的组织要结合教材,紧贴企业管理实践,多讲企业经营中法律误区和盲点,以往企业所犯错误和付出的代价。这就要求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多选择失败型、教训型案例,对学生有举一反三作用。
4.3课堂讲授中加强互动,并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一、数学分析的重要作用
数学分析以及丰富的内容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经得起验证。并且是对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客观反映。在教学中,其作用重点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数学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数学分析以极限思想为核心内容,极限的定义利用“ε”语言实现了有限与无限两个概念紧密相连,将事物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转化为数学语言。通过这一分析过程,学生自然的掌握了唯物主义理论,对其数学知识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数学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分析来源于实践,在数学教材中,许多例子应用于数学分析理论。通过数学分析理论,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意识,丰富了其解题技巧,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吻合。
(三)培养抽象意识、建立审美意识
数学分析的主导思想导数和定积分具有高度抽象特点。利用数学分析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其抽象意识。
通过概念、命题的形成过程而培养学生从本质看问题的习惯。而对于复杂事物或概念,数学分析可帮助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分清主次的特点,为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行的方案。数学分析思想中的极限、微积分都具有抽象特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感,对数学产生好的印象,从而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分析原理和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一)微分学原理、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分析中的微分学原理对函数图形的解读具有积极意义。
函数图形多采取描点法进行图形绘制,这种方法在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利用数学分析的导数概念可正确判断函数的凹凸性、单调性等特点,可精确计算出函数极值点和拐点。最后,通过极限法求出渐近线,从而得出函数草图,再利用数学分析中的微积分思想就可以准确绘制函数图形。
(二)积分法原理和方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积分包括不定积分和定积分两部分。两种积分形式虽具有一定差别,但实际上存在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可以实现转化,通常可将定积分转化为不定积分问题,从而降低解题难度。因此,积分法原理充分利用了数学分析的精髓,将积分与定积分问题联系在一起,提供了专业的数学解题理论。其中,定积分可用于求解面积、体积以及弧长问题。大学阶段,数学概念作为成型的理论出现,但并未进行详细的推导。这样对于一些概念的应用来说,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无法应用自如。而通过数学分析理论,有关公式的计算完全可利用积分或微积分精确地进行计算,并提供分析过程,使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分析为多种数学知识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其分析提供了方向。
(三)提高能力,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分析内容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并且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思维。其应用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领会数学的内涵。因此,要将数学分析应用于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学人员提高教学能力,正确解读数学分析教学指导思想。在数学分析思想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形结合法、待定系数法消元及配方等方法应用广泛。从而使数学分析从思想与方法上对数学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且能够促进数学解题思维的形成。当然,在数学分析应用过程中,数学教师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总结与联系,将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与新知识教学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与数学分析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学习热情,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高效化和专业化。
关键词:高中物理 力学综合体 解题技巧 分析
在高中学习中,对于理科生而言,物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其在理综中占比分数最高,同时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最大的。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内容最多也是高考分数占比最高的部分,其在综合题中通常为第二道或者第三道,难度较大。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要提升物理成绩,就必须攻克力学综合题。文章立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力学教学大纲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结合实际学习解题中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解题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的技巧,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 强化审题,找出隐藏信息
在综合题解题中,通常而言综合题的题目一般字数很多,同时图片也十分复杂,因此要作对这道题,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审题环节,在物理力学综合问题中对于审题阶段而言,值得我们格外的注意,尽量不漏下任何一个条件,同时还要能找出题目中所隐藏条件,进而深化题目理解,提升解题效率。通常而言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问题,都会设置一定的情景,甚至有时还会和生活有所联系,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边审题边在题目中进行重要信息的标注,挖掘题目中没有直接表述但是对解题有帮助的隐含条件,并将获得信息加以罗列分类,帮助解题进入正确思维之中。
例如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中最为常见的题目设置情景为,一个或者多个物体,它们会发生相撞,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应力,并且这些都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时就需要我们首先物体受力情况的细致分析,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受力分析时要深化审题,找到题目中的明显信息和隐藏信息挖掘并标注,判定物体整体为受力情况还是部分受力情况,进而画出不同参考背景下的受力分析图。具体而言审题中需要注意以下3点:1.对于力学综合题而言,物体通常会处于运动中,这是就需要具体分析物体的运动形式,静止还是均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还要考虑到运动相π裕2.下一步便是明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物体具体受到的外力个数,外力方向;3.如果物体受力情况十分复杂,可以从从整体上考虑,列出相应的受力方程式,逐一进行单个物体受力分析,确保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
二、巩固基础,做好受力分析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基础知识牢固都是提高分数的基础,对于物理力学综合题而言也同是如此。力学公式、受力分析这类基础性知识,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对于一些概念和定理除首先要记住文字描述,同时还需要深化理解其所内涵的意思,尽量减少解题中一些定理、概念上的失误。在物理力学综合体的解题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便是做好受力分析图,巧用受力分析图,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必须掌握的物理综合题的解题技巧。通过受力分析图我们可以清楚地认出题目中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受力情况以及找到解题突破点。以下以一道实际物理题进行讲解。
题1:如图(图1)所示,在间距为4米的两垂直杆之间系有一根长为5米的无弹性绳子,两端点分别为A、B,在绳子之上悬挂有一光滑且轻质的挂钩,当挂上重量为12N物体时,两杆平衡,问此时的绳子的张力T值。
在对该题解答时,首先需要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进而对受力物体做出正确受力分析,画出相应的受力分析图,最后采用方程式进行解答。在本题以挂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做出图2受力分析图。
绳子在水平角度存在一定的夹角,设其为α,根据受力图显示,以及受力平衡的条件可知2Tsinα=F,同时F为已知量,进而根据绳子长度进行数学几何分析可知sinα=0.6,因此计算出T为10N。
三、采取合理的解题规律,制定解题方案
在近几年的理综考试中,物理部分的力学综合体一般只有一道,但是分值一般都是最大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提升成绩就必须学好这部分。在物理力学综合题的解题中,首先需要通过对物理题目中运动状态的分析,对其动态过程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解题的规律,找出最为合适的解题方案。对于同一题目的,同于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的进行分析,进而寻找出最为合适的解题途径。例如:对于很多的力学综合题而言,很多题使用牛顿定律可以解题,同时使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也能解题,但是一般而言使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解题相对更为简单。通常情况下学生要实现力学综合题解题时,快速找出最佳的解题途径最为有效地解题措施,为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以及在练习之后的规律归纳总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力学学习对于我们学生的高考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在学习中对其难点、重点都给以重视,进而有效提升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找出隐藏信息、巩固基础,做好受力分析、采取合理的解题规律,制定解题方案。三种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的解题途径,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广大高中生在学习物理力学时充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曾芳.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解题方法的分析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3,(03).
[2]郑上郭.探究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解题技巧[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3,(04).
[关键词]高考 心理素质 心态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41-01
高考是学生面临人生转折点的时刻,意义重大。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高考,从而导致考前过分焦虑,分数不稳定,学习状态下降,更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考发挥失常,所以对高三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学生心态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成就他们的未来,也可以光宗耀祖。所以总是爱在孩子耳朵旁唠叨督促其学习,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深切厚望无数次地传达,或者是使出苦肉计,向孩子们诉苦,说自己为了子女能够成才付出了多少多少的努力等等。这种急躁、爱慕虚荣的期望,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同学因素
很多学生都有很严重的攀比心理。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只属于中等,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一旦这种想法没有实现,看到很多同学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嫉妒心理,整日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深深的懊恼。这样他们就会被这种不良的心态所困扰,不能自拔,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动力大大减弱,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这种心理状态,对高考复习以及迎接高考都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三)自身因素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急功近利答题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平时做的习题太少,抓不住题眼,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准确,得分率不高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地自责、懊恼、烦躁,学习效率下降,对高考产生了恐惧进而失去信心,影响了学生的应考心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高考
(一)用爱心疏导学生,说出心里的苦恼
多数时候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的距离感,虽然希望老师了解自己,重视自己,但是还是难以把老师当做可以敞开胸怀交流的朋友。这就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和的态度、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难以解决的心结。而老师也要真诚地去面对,以达到学生无话不说,言无不尽的效果。教师在听学生诉说时,要认真考虑学生说的事实,思考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真正原因,为进一步疏导学生做好铺垫,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学生的苦恼
既然学生已经向老师,吐露出自己的苦恼,那么就表明学生完全解除了戒备,充分信任老师,愿意和老师一同解决问题。教师听完学生的诉苦后,应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化解那些“压力”,想想如何改变学生的认识,如何将压力转变成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其去羁绊自己的手脚。学生一旦认识透彻了,心理问题就康复大半了。
(二)引导定位,保持最佳状态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正确定位,进行客观评价,找出自身不足之处,加以改善。教师要对学生平时学习及时地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及所取得的成绩,并谈一谈其他教师和学生对该生的积极评价,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刻被关注,对优化心境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整
(一)充分自信
高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让学生对自己保持充分的自信,要相信如果坚持保持自己平时制定的学习方法进行正常状态的学习,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高考时一定会超常发挥。
(二)勇于承受
临近高考,出现短时间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适当的焦虑可转变为动力,可提高学习效率。切忌对自己的心态、情绪过于敏感,认为临近高考,自己略有紧张,就是严重的“考前焦虑”,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形成恶性循环,将正常的紧张状态放大,影响学习效率和考试发挥。
(三)学会放松
学习是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强求依靠高考前的2个月过多地提高考试成绩,还是要保持平时的学习习惯,跟上课堂进度,过高的奢望反而会使自己产生严重焦虑情绪和时间紧迫感,影响学习效率。
(四)保持节奏
越是临近高考,越要保持好学习节奏,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题海战术会使大脑过于疲劳,会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影响学习效率。
(五)正视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