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课堂游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由发展;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5-0058-02
自由发展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由学习活动,在过程中使自我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发展的课堂;而这种发展是主动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异步的发展、全体的发展,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我。要想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自由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生活中构建自由发展的平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技术,处处离不开信息技术,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 2003这一单元时,笔者以介绍自己的班级为主题制作幻灯片,给学生提供本学期学校活动的一些照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半成品,特别是与他们班级相关的内容,如外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剧比赛、运动会等照片我们都及时地运用到课堂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充满了期待。
在学习“艺术字”和插入自选图形时,教师还可提这样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根据校报电子版的版式设计一个合理、美观的小报标题吗?你能为教师制作一个我们班级的圆形公章吗?同时,笔者还设计了非常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将自选图形与插入图片结合起来,设计出非常好玩的PPT页面,学生兴趣盎然。
在以上练习中,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处理、运用,与教师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共同分析、探索。此时,学生不是在学信息技术,而是在用信息技术;不是在复习信息技术知识,而是在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不断地获得了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自由发展。
二、在趣味游戏中体验自由发展的乐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好奇性强,往往是坐不住,对于单调的重复练习逐渐产生厌倦。
例如:在教学《我的“电脑窗口”》时,有这样一部分内容: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用“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回收站”四个窗口进行的拼图游戏,学生兴趣高涨且很好地掌握了调整窗口大小的方法。
这样,学生的操作就产生了内驱力,将原先老师指令性的操作转化为自己内在需求的操作,奠定了自由发展的基础。
三、在生生互动中寻求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个课堂,即使是高效的课堂,新知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分成三类:(1)完全掌握,但在少数;(2)基本掌握,多数;(3)没掌握,也在少数。当然这是针对基础知识。因此,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下如何带动“生生互动”就成为课堂知识再次巩固、升华的关键。而所谓“生生互动”,其实就是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得每个学生都不被忽略,投入到互相学习中。
例如:《认识键盘》一课,“上档字符”的输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无序输入,增强实践效果,笔者让学生们试着在记事本中输入类似“5。(20+5)=”(教师演示输入)的十道口算题,并告诉学生键盘上没有“×”和“÷”,一般用“*”和“/”代替,写好后同桌互相输入答案。
这样设计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加强“生生互动”,让学生能自发地互动起来,不再只顾自己的埋头操作,或操作后无所事事,能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主动去帮助其他学生,因为,同桌不完成自己也无法进入下一项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获得自由发展。
四、在分层训练中提升自由发展的高度
相对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的层次差距更为明显。如果要求他们进行相同任务的操作,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的情绪。
只要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都知道“关闭窗口”的操作,如何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是笔者最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让学生通过举手的方法统计了学生会关闭窗口的方法,最多的有三种。
(1)单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窗口”按钮。
(2)在任务栏上的“我的电脑”上右击,再关闭窗口。
(3)单击“文件”,关闭。
当笔者说出至少有五种方法时,学生都愕然,纷纷让老师演示。
(4)在标题栏上右击,关闭。
(5)对准标题栏上“我的电脑”图标双击,窗口瞬间消失。
关键词:数学教学;处理;优生;学困生;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改变了单一机械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许多公开课、竞赛课中呈现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不但优生主动参与,而且学困生同样表现积极。”那么,课堂是不是都变得如此了呢?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大量的常规课堂教学中,优生不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立即回答,其余时间各自为政、自寻其乐;而差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一窍不通,完全游神于课外,讲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优生、差生吵吵闹闹,“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还公开打架,做出让教师难堪的恶作剧。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呢?是因为某班的学生行为不好,还是因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注意行为习惯的培养呢?深究其原因,我们开展了一些小课题“如何让学生更爱数学”“课堂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师组织者的运用”“优差生资源运用”等研究,对此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找到了一些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没有处理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课堂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长此下去,导致优生、差生都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在课堂中究竟怎样才能处理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呢?结合我多年的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解决办法。
一、课前分层异步要求,缩小不同学生间的基础差异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从知识经验基础开始就各有不同,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从课前开始对学生进行分层异步的要求,缩小不同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差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新知有所预见,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
求:对待学困生要加强预习的指导,学困生没有认真预习的习惯,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他们浏览教材的方法,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带着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再读教材,如果还有困难就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书本,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并把问题写在书或本子上,最后到课堂中去解决,有效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的倾向。这样的分层要求,缩小了学生间知识经验的差距,缩小了课堂教学起点的差异,让优生与学困生在课堂上都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二、创设多元开放的情境,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时空
学困生往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形式单调、内容陈旧、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使其对数学学科没有学习兴趣,长期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对待学习得过且过,慢慢地在学习上就跟不上别人了。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来创设多元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积极进取。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变为“做”数学、“玩”数学,在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数学。
三、提供“兵教兵”的发展平台,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不是圣贤,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工作、生活中许多事情同样要去处理,面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着实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创建“兵教兵”的学习互助平台,能合理解决优生与差生共同发展的问题,依靠优生的“传、帮、带”发展差生,用差生“坚强的意志,跌倒后就爬起来”的精神感动优生。为优生创造一个训练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纵深发展的机会。教师适时地点拨,引领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观念,正确的学习方法及生活、学习中须注意的一些小节,实现“互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双赢
目的。
四、提供梯度开放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升
新课标指出:“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因此,练习设计必须有阶梯性进行,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同时应把学生视觉、思维、动手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变枯燥的计算为丰富的活动或游戏,让知识渗透进学生的头脑。
练习设计方法:1.依据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掌握深度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新授后的“模仿”练习中,学困生只做书中的做一做,优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且必须用口头表述其解题的过程。2.结合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教师在安排练习题时,同时安排基础题和提高题,要求学生必须把基础题完成了才能完成提高题,这样差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同时又防止“优等差”或“优弃差”现象的发生。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出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实现学生间的双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优生这一资源,利用他们去关注、引导、鼓励学困生。使课堂上形成“优生好学,差生想学”的和谐氛围,最终实现优生更优,差生迎头赶上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2.
[2]靳玉乐.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5.
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学案导学;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多维运动系统。既有时间的轨迹,也有空间的维度,更要有时空之外的思维;既是教学预设、生成和延展的有机合成,又是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辩证统一;课堂教学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更是势在必行,下面就如何优化初中生物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备课
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三、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学案导学”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学案即导学方案,是指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施学案导学的结构程序:第一、我们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第二、上课时的方法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第三、当堂训练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第五、收发学案布置作业收学生本节课学案,课下进行批阅。当能,在试行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看书,教授他们研读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四、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五、加强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生物学科的特点,这是学法指导的核心。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生物知识,学会解决生物问题,学会交流,学会阐发自己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一)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1、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
2、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生物体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体,生物体各结构之间,结构与功能间、结构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水平寻找结构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3、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符号纲要法和主题词法等。
4、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物课在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体会来探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教师准备工作
1.转变思想
教师要把握好先进的课堂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观念指导相应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进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多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有效教学的理念作为基础,发挥高效教学的优势。
2.备课的准备
备课是否充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生物教师,要收集有关教案和大量资料,借用他人的精华部分。但要注意不能完全照搬,不可将知识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输给学生。备课的重点在于教师要先掌握好教学的重、难点,不但要对教材进行备课,还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通过分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只要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转变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就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主动思考。
3.有效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它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分析学生,掌握好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学习水平,清楚学生的思维动态,找到学生的发展区,真正做到分析学生之难,解决学生的问题。
(2)教材解析。教材的解读与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教师需要在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把握好章节之间、模块之间的规律和顺序以及和知识点的内在关系;理解教材思想与编写意义;掌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教材中所渗透的学科思想与方法。
二、明确学生的目标
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好立体的三维目标,因为三维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项学习的开始,学生就要了解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此阶段的学习明确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学到何种程度。当一个学生知道这一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时会自觉往这些目标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很多生物现象,学生只是没有发现,但是,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便会将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融合,以此产生学习的动力。
三、有效教学开展的策略分析
1.接近生活,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心理学者研究证实,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情况越接近,学生自觉吸收、接触的知识度也就越高。教师在一门课程导入的时候,如果可以注意从生活的实例中引导生物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往往与现实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
2.直观教学
直观是发展学生思考能力与观察能力的力量,可让学生同时看、听并感觉思考,给人留下不容易忘记的印象。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一种直观的教学场景。
直观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举例说明:利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观看《植物欣赏》《动物世界》等视频或幻灯片,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再比如,在讲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一课时,可发挥多媒体文字、图画、声音并存的优势,打造出逼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清楚了解体、肺循环。
3.设计实验
实际上,生物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科学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加固课堂上的知识,探究性实验可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要学生”做实验转换成“学生要”做实验。在课时充分的范围内,生物课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在中学生物中,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非常多,例如:唾液消化作用、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中学生物的有效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野外实习、标本的收集与制作、课外实践、生态调查、水污染调查等等,只要教师可以从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正能量的情绪中学习,这样,生物的有效教学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予锋.有效教学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有效性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些生物学学者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以及实际经验,创造了许多生物学方面的专利,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这些突出的生物学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从高中生物教学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经验,突出完成教学工作,使学生都能够受到知识的熏陶和启发,从而产生对生物方面的研究兴趣,促进生物领域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于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已经逐渐开始,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该研究的重要性,纷纷发表了不同的理论和建议,为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更多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生物学更加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一、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制定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和想要达到的目的,任何科目的教学都应该制定系统完整的教学目标,只有制定了目标才知道每节课教学的目的,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以及能力性目标,三方面目标的建立使生物课程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在生物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内容,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激励和评估作用,只有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得到全面地发展,而且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在制定目标时,尽量减少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类笼统的内容,这样的目标很难进行检测和评价,所以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应该根据专家的意见将目标具体化,能够进行衡量和评估,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发挥目标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生物教学的目标制定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基础和实际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制定出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同一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自然会失去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对生物教学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只有学生愿意主动接受知识,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合作、自主以及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对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然后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们主动进行探究讨论,分享个人的看法与建议;合作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完成生物教学内容的学习,各自拥有不同的分工和作用,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建设。当然,各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混合搭配使用,其效果也十分显著,这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才能够有所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提高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
生物W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与实验的能力,并不是单单掌握基础知识就能够学好生物。在目前的生物教材中,已经添加了大量的观察与实验内容,也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而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并且在学习中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如模型、挂图、投影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生物知识,将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规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生物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他规律,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用语言很难描述的内容。因此,生物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不仅仅是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其他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表现,这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结论
高中生物的学习是学生正在逐渐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才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有所成就。高中生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培养的知识分子,他们正处于不断充实知识的阶段,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对老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高中生物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厌倦始终如一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教师的生物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为现代生物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青.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张敏.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D]. 苏州大学,2012.
[3] 张敏.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D]. 苏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