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济纠纷

企业经济纠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济纠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济纠纷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济活动分析 应用研究

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是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的、彻底的研究和分析过程。这一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指标的基础上的,通过对电力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和企业效益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采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盈亏分析法等。

一、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相关体系

电力企业通常会在每个月都进行一次经济活动分析,而这一分析活动会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财务、调度、安全等多个部门。

通常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立一种全面的、复杂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从众多的指标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来构成相应的指标体系。从实际的操作上来讲,前者在构成时具有烦琐、复杂的特点,而且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后者的可操作性较强,有利于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指标分析、经营销售指标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劳动生产率指标、多种经营指标分析等。

安全生产指标包括:变、配电事故、一类责任障碍、供电可靠率、主要设备健康情况、电压合格率。

营销指标包括:供电量、售电量、线损率、售电平均单价、电费回收率、电费余额。

财务指标包括内部利润、变动成本、固定可控成本、单位固定成本、福利费、材料费、盈利能力等。

生产指标包括:负荷率、报装及接电率。

劳动生产率指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人员劳动生产率。

多种经营指标包括:总产值、上缴税金、完成工资额。

二、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常见内容

1.对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因素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电力企业总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3.企业相关的电力营销方面的分析。企业相关的电力营销分析是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营销分析是指电力企业的内部用电管理部门,在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对电力企业相应地营销市场的变化、电力的营销指标等进行的较为全面、复杂的分析。针对电力企业营销分析,企业可以很好的掌握外部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制定更加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方向。

电力营销分析主要包括售电量分析、单价分析等。其中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各个因素在电力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在电力营销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因素分析法。通常综合指数的特点表现为,进行对比的总量指标是由两部分组成,而其中一部分的固定将会反映出另外一个指标的变动对总量指标的影响情况。这一综合指标的制定应该遵循统计学的原则,例如在进行售电单价变动分析时,我们可以将售电单价的变动分为分类售电单价的变化与分类售电量的变化,然后再进行分析。

4.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分析。电力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分析主要包括购电量分析、购电价格分析、固定成本分析等。我们可以通过对电力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5.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情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情况分析等,通过对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

6.电力企业财务和资产分析。电力企业财务和资产分析主要包括电力企业盈亏和获利能力分析、财务情况和资金变动分析、债务偿还能力分析等。在财务指标分析中,内部利润变动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各项利润额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和增长变动情况的影响、企业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损失对企业利润增长的影响分析等。

7.总结性分析,从上述的各种分析中,找出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企业下一步应该进行的经营活动方向和措施,并上报企业上层领导。

三、改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

1.对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相符合的,只有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和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解决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使整个分析过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定期分析结合不定期分析,单项与综合分析相统一,事前和事后分析并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等原则,才能够正确的得到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从而作出相应的对策和改变。

2.分析质量的加强。首先,应该对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充分的把握,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与归类,分析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次,注重分析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对此类问题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措施,而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对于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得到可靠的经济运行规律,进而把握趋势制定相应的对策。

3.积极主动的对分析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此种方法来增加经济活动分析的活力,进而实现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目的。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最基础的工作,只有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的需求,保证电力企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长伟.谈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J].华北电业,2007(9).

[2]刘艳.对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8,36(7).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择业焦虑;大学生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高校、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一件大事,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开始受到重视。择业与就业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1.择业焦虑的定义

焦虑在国外研究得比较早,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普遍认为焦虑是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大学生毕业生焦虑倾向概括为工作单位选择引发的焦虑、社会适应焦虑以及由择业与毕业前夕学习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焦虑等三大方面。择业问题是焦虑水平升高的最直接的原因。大学生择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最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择业是一种主动的就业,择业焦虑是一种状态性焦虑,随着择业问题的凸显而逐步升高,随着该问题的解决,择业焦虑即会解除,因此可将择业焦虑作为一般性焦虑进行测量和研究。

2.择业焦虑的研究方法及相应结果

焦虑的研究起始于哲学思辨而逐渐过渡到实证性研究。近年来,关于毕业生焦虑的研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点,各学者采用了各种心理测定量表或访谈法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发现毕业生在择业期间的焦虑水平有显著升高的趋势,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择业焦虑,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2.1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STAI由Charles等人编制,于1988年被译作中文,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长春一汽精神科合作,在长春地区和北京地区对正常人群和抑郁症病人进行了中译本的测试,结果表明,该量表中译本信度、效度满意,适用于我国。也有研究表明,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可适用于评定我国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李雅然对788名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研究表明,毕业生的状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在校大学生和一般人群,有67%的毕业生为就业担忧。

2.2 临床焦虑量表(SAS)

王林瑞采用SAS随机调查了305名毕业生,发现择业前的焦虑水平较高,占样本1/2学生的焦虑水平达到临界值;钱发军对甘肃某高校毕业生调查也发现,大学生毕业生前的择业焦虑水平较高;徐丽梅等对半年后即将毕业的医学生进行调查显示,19.24%的毕业生SAS分=50,存在焦虑。其中11.22%的高分者,提示其焦虑较为严重。翟德春等运用SAS进行焦虑的调查显示,毕业生择业前焦虑水平较高,毕业生的焦虑测评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59%的学生焦虑得分达到或超过临界值,与该作者2006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一致。

3.择业焦虑的影响因素

关于焦虑的影响因素,Scheier及Cattel(1957)认为参与焦虑的变量至少有815个。当前毕业生承受着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择业焦虑程度较高,而目前对毕业生择业焦虑成因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其影响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性别

以前学者在研究不同性别的焦虑问题上得出的结论大都是没有差异,可能原因是这些研究是在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未考虑应激等。也有学者研究出女大学生的焦虑状况高于男大学生。王浩等的研究表明,焦虑与性别有一定的关联,不同性别大学生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在择业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于女性。而毕业生对择业这一特殊情境,男女大学生面对不同的择业竞争压力,导致状态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也是必然的。但也发现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

3.2 专业

已有研究表明,专科毕业生的状态焦虑显者高于本科毕业生。学历是影响医学毕业生焦虑的主要因素。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使得单位在选人出现了偏差,在就业岗位的设置上也有区别,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3.3 就业期望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所学专业不同,他们的就业期望也不尽相同,因而其所承受的就业心理压力有所差异。所谓就业期望是指个体获得的职业对自己的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的程度。研究已经证明了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越高,则其职业决策犹豫水平越低。择业期间大学生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理想与实现可能的矛盾冲突。求职竞争激烈和自我认识不清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两个压力来源。高师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以及期望的工资收入水平与状态焦虑均有显著相关。

4.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建议

4.1 对择业焦虑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大学生择业焦虑的本质是过多的劳动力供给(日益膨胀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追逐过少的劳动力需求(用人单位提供的有限普通职位和更为稀缺的高待遇职位)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上(特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过剩现象在劳动力(大学生)心理上的表现。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只有相一致(即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的时候劳动力市场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如此之外的任何情况都是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状况,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这种情况会引发供不应求,例如目前我国东南沿海一些省份出口型外贸加工企业出现的“用工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是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这种情况会造成失业(包括摩擦型失业和结构型失业等),失业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把失业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国也不例外。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题就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指大学生就业市场)劳动力供给远大于劳动力需求所引起劳动力过剩现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所导致。

4.2 对策建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个办法。一是扩大劳动力需求,二是压缩劳动力供给。具体建议如下: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就业竞争压力

一是建立单位与大学生信息交互机制,建立虚拟、实体信息网络。通过政府专项投入,建立集信息、查询、交流、远程面试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就业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二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如建立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长效鼓励机制,为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在申请审批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等。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登记失业、求职困难的大学生,开展“一对一”服务,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大学生按规定给予职业资格培训补贴,帮助其尽快就业。

(2)加强就业帮扶力度,关怀就业弱势群体

一是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性别公平、男女平等的氛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中纳入性别等方面的分类指导。二是加强对专科生的求职能力的培养工作。高校应着力提高专科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专科生予以帮助。如针对专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促使其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提高自己求职择业的竞争力。三是加强经济资助,降低就业成本,为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高校应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各项优惠制度,加大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安雅然.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

[2]王本贤.大学生择业焦虑心理与调适[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3]翟德春.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毕业前择业的情绪状态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12(8).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95-0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考验。大学生们不仅受到就业机会有限的巨大压力,还要面对就业歧视大量存在的现实。就业歧视现象侵犯了大学生的平等权,对社会和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学者们分析这一问题多从社会学角度,我们将采用法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提出的是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一、大学生就业歧视成因的法经济学分析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通常决定了其招聘的取舍。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就认为人类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人。新古典经济学正是假定人是追求财富最大化的经济人,但这种理论只是讲人类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现实中人们往往还追求非财富的最大化,因而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这种假定进行了批判并作出修正,“诺思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效用函数,从而建立了更加复杂的、更接近现实的人类行为模型;非财富最大化动机往往具有集体行为偏好,人们往往要在财富和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1]制度的存在意义之一就是禁止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虽然社会道义要求企业对大学生一视同仁,但是企业毕竟受利益的驱动,招聘谁决定于谁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例如情形比较严重的男女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原因在于男女生的诸多差异造成用人单位不同的成本收益,雇佣男生其成本会低一些,收益会高一些,雇佣女生则往往会相反。雇佣女生增加的成本表现在一是女生投入工作的时间相对男生少一些。因为社会传统,女士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大量的家庭事务影响到女士投入工作的时间,当然这也是我们照顾女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工作方面对女士提出同样严格的要求是不公平的。二是女性往往比男性早退休,这样女性给用人单位创造的收益往往少一些,同时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用人单位为此要付出更多退休金等。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女性生育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女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到了生育年龄,其怀孕阶段,工作状况要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生育和哺育阶段,即使女性脱离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仍然要负担工资及其他福利。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更喜欢招聘男生。

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某些用人单位简单的选择方式。用人单位简单地用性别、地域等简单的标准将一些大学生排除在外,而不仔细考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种做法跟人的理性有限有关,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即人们对各种可选方案完全了解,无所不知地最大化他们的既定目标。新制度经济学家否定了这一假设,用“有限理性”的概念代替了“完全理性”概念。“有限理性”概念最早由西蒙提出,是指决策者在认识方面要受到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限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继承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思维是一种稀缺资源,思维的专业化必然产生经济的结果,由此导致理性的有限性。人之所以只具有有限理性,主要是人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而信息之所以有限,则是因为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完全理性”是指对所有可选择的方案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获取不同方案的信息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却十分稀缺和昂贵,所以不可能无休止的收集信息。信息成本是使人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的成本,而极少有交易者可以承担起这种成本,正是因为这种成本的高昂,所以我们不得不保持一定程度的无知。在获得信息问题上还存在一个信息悖论,因为人们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得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收益,所以不可能从尚未到手的知识中获得最大化的净收益。新制度经济学用“有限理性”代替“完全理性”使其理论更具有了解释力。交易成本或说交易费用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成本概念源于1937年科斯发表的关于企业的论文。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将一部分外在成本内在化,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一般是指进行交易所需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各种成本的总称。宽泛的交易成本概念还包括制度建立、改变、自身运行的费用。本文只在一般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交易是零成本的,并在这种假设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新制度经济学摈弃了这一不符合现实的假设,认为交易成本是存在的,而且有时是巨大的,影响着主体作出决策;在原先零交易成本环境下可以实现的市场均衡在正交易成本环境之下将无法实现;在零交易成本下产权制度或说法律制度是无关紧要的,但在正成本交易下则变得至关重要,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产权制度或说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因为用人单位了解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这些时间和费用就是交易成本,用人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低成本的简单排斥的方式来选择人员。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对策的法经济学分析

如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不能单靠社会公义的宣传,要靠实际的法律制度。除了运用道德这种内在制度还要依靠法律这种外在制度。制度框架的拓展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防止难于预见的行为,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把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其例子即有习惯、伦理规范、良好礼貌和商业习俗,也有盎格鲁——撒克逊社会中的自然法。违反内在制度通常会受到共同体成员的非正式惩罚。”[2]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道德属于内在制度。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要讲真话这个例子。这种道德的起源与说谎会给人误导,增加别人的成本和破坏信任有关。勿讲假话是通过将说谎违规的人排除在社会交往之外这种方式实现的,这是一种非正式的但并不是没有效果的方式。内在制度可以分为非正式的内在制度和正式的内在制度,其标准是遵守监督情况和违规惩罚方式。非正式内在制度不会受到特定组织的惩罚,但是会受到非正式的惩戒。属于非正式内在制度的有习惯、风俗和道德。比如在中国市场上用“斤”这种计量单位来进行交易,这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人们出于一种自利的动机会自觉的遵守这种规则;因为人们不遵守这一规则,就可能造成交易的不便,影响其收益,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惩罚。正式的内在规则与非正式的内在规则不同,他们是通过正式的方式进行强制的,虽然这种规则也是经验产生的。如足球比赛的规则就是一种非正式的内在规则,这种规则不是通过国家机关来执行的,其执行是靠足球协会。一个俱乐部如果违反相关规则,就会受到足球协会的惩罚,甚至逐出竞赛。可见这种规则的惩罚的方式与执行方式是相当正式的。内在制度可以促进人们合作,减少成本,减少机会主义,促进人们准确预期,有助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以讲诚信这一美德为例,如果人们普遍讲诚信,人们就可以放心的合作,而不用投入大量的成本去了解对方是否值得信赖,这样社会的交易成本就比较低。相反,如果社会上很少人讲诚信,大家就会不得不在合作前投入大量的成本去调查对方的诚信和能力,这样合作的成本就会很高,而且没有效率,因为了解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外在制度是指被特定的组织设计出来并依靠强制力来适用于社会的规则。这种规则是从上而下适用的,它的设立和执行都需要一批人员,这些人员通过法定的程序获得行为的合法性。法律是最典型的外在制度,它通过有权的组织和人员创设出来,并以强制力为后盾。法律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施加到社会的,通常通过警察、监狱和法院等暴力机关来强制实施。

与内在制度相比,外在制度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外在制度的正式惩罚方式更具有威慑力。内在制度的惩罚方式是不设层次的,没有多少惩罚的种类,往往是一种惩罚方式,只是惩罚的轻重有别。而且因为惩罚的实施是自发的,所以很容易逃避,这样就导致内在制度的威慑力很有限。外在制度就不同,它由公权力具有者制定,并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因为有警察、法院、检察院、监狱、军队等强制工具,违反者通常会被这些机构和人员追究责任。与内在制度不同,外在制度是有层次的,如刑罚可以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类别,可以针对不同的犯罪情形做轻重不同的处罚。显然,外在制度的惩罚方式更具有威慑力,可以督促人们更好的遵守社会规则,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二是外在制度的惩罚更具有确定性。因为违反内在制度受到的是一种自发的惩罚,这种惩罚就难免会有失平等或公平。现实中某一明星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情,往往因为其原来很受大众的喜爱而受到较弱的谴责,而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受到的舆论压力就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内在制度的惩罚难免带有偏见和倾向。而外在制度则不同,其处罚往往更具公平性。外在制度往往有一套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这种公平性。例如审级制度,如果当事人对下级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向上级法院,通过这种多次的审判实现当事人受到公平的对待。再就是严格的程序也降低了偏见对审判的影响。三是外在制度更具明确性。内在制度如道德、习惯、风俗等往往含义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表述,因此其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外在制度则通常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其是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或特定的高素质人员通过严格的程序创制出来的,大多情况下具有文字形式,而且有专门解释这些规则的机构和人员,这就使这些外在制度很容易被了解,从而减轻了大众获取信息的负担。例如一个商人到某地去经商,当地有特殊的交易风俗和交易习惯,如果他不了解,他就很难去和当地的人们进行交易,而了解风俗习惯这些没有文字记录的规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如果这些风俗习惯被制定为成文法,这位商人就可以很轻松的了解当地的交易规则,这样交易的成本就降低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明确的规则不易被任意解释,从而降低了交易的风险。四是外在制度更能促进合作,避免囚徒困境。如果有第三方的保证,合同更容易达成。外在制度制定出来后,会有相应的机构而且往往是国家机构负责实施,这些国家机构就成了第三方,由国家机构充当第三方,通常更令人信赖,因而会促进合同的达成,避免了双方都受损的囚徒困境。五是外在制度可以防止排外和歧视。内在制度通常在熟人社会里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在一个熟人圈里,大家彼此比较了解,了解别人的能力状况和信用状况,这样交易的信息成本并不高。如果一个人违反了内在制度,因为在这个熟人社会里,信息流通很快且流通的成本很低,那么他将受到这个熟人圈子的排斥,这就形成了一种威慑。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如中世纪在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威尼斯、纽伦堡等地的商人。因为大家比较熟悉,交易成本不高,因而大量交易可以促成。但是这个熟人网络人数是比较少的,如果人数很多,大家难以熟悉,内在规则就难以发挥作用了。因此,这个熟人网络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排斥其他人员。因为这个原因,单靠内在规则不能无限度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外在制度能防止歧视与排外,保障所有进入市场的人员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因而外在制度可以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持续促进经济的发展。

基于外在制度的优势,所以我们要进行适量的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明确和扩大就业歧视范围。二是明确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方式。三是在举证责任方面,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四是设置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五是强化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用人单位聘任少数民族学生、残疾人学生、女生等群体需要支出更多的成本,这些成本是由用人单位负担的,这样会导致用人单位不倾向于招聘这些群体,如果招聘了也有可能给予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是由政府承担用人单位的成本。如解决歧视女大学生的问题,就必须强化生育保障制度。应该适当增加生育险的保障力度,依据用人单位女工作人员的数量给予足够的补贴,这些补贴由国家财政负担。当然这会增加政府的负担,目前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应该不是问题。补贴可以逐步增加,直到充抵掉用人单位多支出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聘用女大学生对其利润最大化不构成损害,又可以得到招聘公平的名声,必然会杜绝歧视。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思路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保证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须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各类人才。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同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在毕业后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就业鸿沟的出现不仅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开始侧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察。当前那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相对较差,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求职效果。

1.1就业态度不端正

就业态度积极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的就业态度能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保持更好的心态,能积极主动地去选择职业,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并以此为依据获得更好的求职机会。消极的就业态度会进一步放大就业困难,加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让他们产生退缩心理。部分大学生依赖心理较强,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缺乏自主探索精神,一味听从家人和老师的建议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及专业技术水平。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就业始终是消极的、被动的、难以激发工作兴趣的,而这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工作发展与工作效率,压缩了他们的升值空间。对另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亦步亦趋的追求考研、考公务员、进银行等热门选择,忽略自身的实际求职需要,在面对一些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时始终保持观望与由于的态度,从而导致机会的错失,进而影响他们的求职效果。

1.2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扎实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在本科学习期间,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获得了各种专业证书,在等级考试方面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缺乏巩固与提高的过程,专业能力相对缺乏。

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高校的课程安排与专业设置存在着与市场相脱节的情况。此时,部分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实践经验缺乏、专业技能薄弱的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他们很难在就业过程中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所提出的综合性要求。另外,现有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无法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而导致工作效率偏低,发展空间被大大限制。

1.3职业规划定位不合理

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定位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方向。在制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充分考虑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选择一些适用于自己的、有一定趣味性的职业,并综合考虑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好综合性分析。在当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多数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进行求职。这种态度和做法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求职空间,让他们很难找到真正心仪的工作,同时也会让他们的职业生涯定位出现偏差,出现工作不稳定的情况。

在就业阶段,一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定位是随波逐流的。他们没有固定的求职方向,没有倾向性的职业需要,也不重视职业规划过程,他们的就业观是随波逐流的。然而,个体差异的不同造成了职业规划与职业定位的不同。一味的按照他人的求职方向进行作业,很容易限制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导致他们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而导致今后工作的不顺利。

2、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从高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多数学校将培养综合型、知识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方向。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他们的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在现行的培养方式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就业能力专项培养课程缺乏。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难得到针对性的提高,而缺乏实践经验的就业指导也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求职需要,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看,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也影响了他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国内的高校课程设置中,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高于追求理论知识的最新性与权威性为目标,过分追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下,书本与实际相脱节、理论知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脱节、就业知识与就业实际情况脱节的现状将十分明显。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协调专业领域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学校和相关专业教师急需面对解决的问题。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课程实践的结合,是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3.1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必须改变大学生对就业能力培养课程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求指导路更加顺利。可以说,,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不仅是高校追求的目标,也是影响大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让他们在求职之前就对自己面对的环境有一个综合而全面的认识,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情况出发,向自己心仪的职业不断努力。

职业规划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对个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分析,准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并将专业知识与时代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3.2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要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高校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结构,将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协调起来,让大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并切实积累操作经验,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增长。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不应过分强调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而要充分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与实用性价值,通过强化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工作。另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求职观念,让他们能坦然面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4、 小结

必须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高校也应该加强就业能力方面的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尧,刘秀莲. 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9 (11):43-45.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内容;基本方法;改善途径

近年来,电力企业加快了自身改革的步伐,在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经营决策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及时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以便于更好的实现对电力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指标

在电力日常经营活动中,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盈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来进行经济活动分析,通常都是会在每月的月底来对本月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在具体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会涉及到安全部门、财务部门和调度部门。而且需要构建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确保经济活动分析的顺利开展。

1、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在电力企业进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构建一套全面、复杂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出发,然后从多种指标中挑选适宜企业发展且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种指标体系结构具有庞大性和冗杂性,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一旦该系统构建成功,则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种指标体系操作性较强,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契合性,而且实施起来难度不大,因此在实际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多会选择第二种方法。

2、电力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评价指标

生产安全指标,主要包括变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配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一类责任障碍、电力设备运行健康状况等;营销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供电量、用电户用电量、线损所支出的资金、售点单价、用电户电费缴纳情况、电费余额等;财务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内部的利润、企业内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变动成本、企业员工福利费用、材料费、企业盈利能力等。生产指标,主要包括电力报装率、电力接电率、电网负荷率等;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等;多种经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缴税金额、企业生产经营总产值、完成工资额等。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形式和基本要求

1、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系统,因此需要遵守统一领导及分级重审的原则,针对各部门分管的业务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分析材料。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需要在电力企业公司领导的领导下进行,电力企业经营部门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协作,通过成立经济活动分析小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明确。

2、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过程中,通常以两种形式进行,即书面分析和会议分析,而且需要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同时要对会议召开时间、参加人员及会议中要分析的内容进行明确,针对于经济活动分析中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可能是全方位的分析,也可以是专题分析。

3、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要求

(1)领导重视

由于经济活动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电力企业领导要对经济活动分析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将经济活动分析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通过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而且企业领导来亲自对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主持,抓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分析的进程进行控制,而且对分析时所形成的决议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2)持之以恒

要把资料的准备、分析报告的编写、会议决议的执行与检查等工作组织好,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3)持续改进

任何一次经济活动分析的开展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所分析的问题也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人员才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改善,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常见内容

1、对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因素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电力企业总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3、电力营销方面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电力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会对电力企业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电力营销分析中,主要是对企业售电量和用电单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负责电力管理的部门,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全面对电力市场的变化及营销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一定时间内电力企业营销状况进行掌握,从而更好的对市场的变化进行掌握,并针对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来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进行制定。

4、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进行分析时,主要以购电量、购电价格和固定成本等分析为主,通过对这些与成本和费用有关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为电力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5、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中,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以安全生产情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情况分析等为主,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电力企业财务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财务也是对企业经济影响较大的部分。财务分析主要以企业成本及相关费用分析、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为主。在企业成本与相关费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电户购电价格分析、用电户购电量分析、企业供电固定成本分析等所显示出来的数据信息,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而在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分析、企业还债能力分析等。另外,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过程中,还涉及到企业内部利润的变化情况。

四、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指标,然后对电力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和分析,及时找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通常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1、因素分析法。对经济指标变动组成因素的分析,即单个因素的变化对总量的影响给予定量的描述。2、对比分析法。通过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来分析企业经济状况的分析方法。3、比率分析法。是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用比率来反映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如将资金指标同销售指标、利润指标进行对比,可求出资金周转率、资金利润率,以便更深入地提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4、趋势分析法。是将一个企业连续几年的生产、销售、财务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用以提示这些指标在分析期间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判断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5、敏感性分析方法。是指对分析对象因其相关因素指标变动而发生的变化进行衡量,从而为决策者权衡如何通过控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使目标变量处于最有利的状态提供依据。6、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法。据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测算、分析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规划、预测和经济活动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7、盈亏平衡分析法。该分析法实质上是量、本、利分析的特例。即利润为零时,其他各因素间的关系。

五、改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

1、改善分析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要坚持统一的规律及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对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效的提高整个分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解性。具体分析时需要遵循定期分析结合不定期分析,单项与综合分析相统一,事前和事后分析并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等原则,只有这样才,才能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更好的掌握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于针对市场的变化情况来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加强分析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则需要充分把握所处的经营环境,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类,从而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对于分析中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重点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的充分性。另外还需要重点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确保能够对经济运行规律更准确的进行掌握,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3、创新分析方法

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对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活力,以便于更好的确保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

六、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活动的分析,从而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切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而且通过分析中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掌握,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淑洁,周健,曾鸣.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