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务安全管理;问题;建议;解析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149-02

现阶段,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工务安全管理作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能够为铁路提供优质、安全以及可靠的线路设备,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最好人与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由此可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工务安全管理措施进行优化与创新,在提高铁路工务安全管理水平与效率以及确保人与设备的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1 工务安全管理概述与现状

所谓工务安全管理,是指在铁路运输的工作中,为了保障设备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行车安全,在线路施工、避车、机械使用以及搬运装卸等铁路施工与作业中,采取保障人身与设备安全,避免事故发生而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其中,公务安全管理主要包含的内容有:道口安全、设备质量安全、防洪安全、施工作业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轻轨车安全等。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列车速度、牵引性能以及运输密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铁路运输安全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运输安全的因素十分的冗杂,此外,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荷载的不断增加,其客货量不断的增长,其铁路主线的运输能力逐渐的处于饱和的状态,因此,铁路运输的安全风险不断的增加,再加上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发,全球气候的变暖,各种极端天气现象发生频繁,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影响日益上升。由此可见,铁路工务安全管理工作在铁路的运输发展中亟不可待。

2 工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经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设备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的地铁工务安全管理系统已经不再适应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工务安全管理系统中的维修数据、检测数据以及工务安全生产业务数据在使用中过于单一,各种数据的标准不一致,欠缺对各种设备数据、检测数据维修数据以及其他数据的整合,没有建设完善的综合数据平台。

②铁路运输业现有的工务安全管理系统没有对各种历史数据进行数据库的积累,仅仅对单次的检测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轨道的质量状态没有进行全面的把握。

③国内的管理系统多数是台帐管理,没有对历史进行纵向的统计分析,不能够对以后的工务工作进行有效的预测,此外,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对动、静数据的结合分析设备状态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④现阶段的地铁工务管理系统更多的侧重与管理方面,对完整的生产流程管理认识不到位,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安全生产闭环管理系统。

3 加强工务安全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文中对铁路运输中工务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相关的工务安全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工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提高铁路运输中工务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下文,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对工务安全管理的调研,从五个方面对加强工务安全管理的措施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工务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工务安全的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工务安全管理制度。相关的铁路工务管理部门应该对安委会制度、安全奖惩法、安全问题管理法、安全素质考核法以及行车设备故障考核法等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并对各个环节中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细化与量化,促进每项工作的执行者明确自身的职责,进而构建出高校的安全管理体制。

3.2 建设安全责任体系

如今,铁路运输业只有建设安全的责任体系,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人人肩负职责,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的实施,从而做到企业层层监督、层层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进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对安全责任的具体落实,应该做好真正的贯彻执行,例如:笔者所在的铁路运输单位,在进行工务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严格的依据责任的分配情况,对执行责任的过程进行量化考核,单位采取的考核量化措施,不仅仅缩小了考核的弹性、加强考核的严谨性,提高了考核的规范性、准确性、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还做到了奖惩有度,促进了责任的兑现,推动了安全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3.3 加强对工务安全的专业管理与专项整治

针对工务安全的专业管理工作,应该要求各职能科室,尤其是分管道口、特种设备、养路机械、重型轨道车的人员,应该担负起安全标准、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监督方面的责任,强化对分管专业的安全技术指导,进而解决在专业管理中的问题,对定期检查的分析制度进行认真的落实。针对分管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质量问题以及管理漏洞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并不断提高超前的防范能力,进而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针对工务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应该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是深入推进安全专项整治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在展开三查活动后,对于工务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查管理、查思想以及查作风的处理,找出问题的根源,对检查的问题实行首查负责制,并对突出的安全问题进行督办限期的整改处理。

3.4 强化对工务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务安全管理人员作为进行工务安全管理的主体,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对工务安全的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单位要对工务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以及思想素质的培育,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

3.5 促进修程修制以及设备的改革

设备作为工务安全管理中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铁路运输单位应该充分的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设备进行优化与升级,进而增强轨道机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降低现场的作业量,延长维修周期,从而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4 结 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对铁路的工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升级,不但能够确保人与设备的安全,而且能够提高工务安全管理的质量与水平,进而推动铁路迅速的发展。

因此,相关的人员在进行工务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建立健全工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安全责任体系、加强对工务安全的专业管理与专项整治、强化对工务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促进修程修制以及设备的改革等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与技能,进而适应现阶段铁路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北京交通大学.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轨道梁桥养护管理系统详细设计报告[R].北京,2010.

[2] 钱彬,林燕.地铁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及其运营管理功能[J].城市公共交通,2012,(2).

[3] 北京交通大学.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务安全生产系统需求分析报告[R].北京,2012.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2篇

关重要。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不少的伤亡事故。笔者针对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原因,提出了以“以人为本、预防在先”为核心的的安全思想,制定了改进和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1前言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在理工科高等院校设置的众多实验室内,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度、高压力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下或条件下进行,有的实验会排放有毒物质,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又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存放在实验室。上述情况表明,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流动和内部的管理都产生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实验室里的事故也不断发生,例如:近年来常发生的就有火灾事故、中毒事故、伤人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等。这些事故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少的人员伤亡。笔者认为,认真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新情况,深入剖析其事故形成的原因,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和十分紧迫的。

2高校实验室事故的类型及形式

2.1事故的类型

从大安全系统的角度分析,高校实验室事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6种类型:①因人员操作不慎、使用不当和粗心大意酿发的人为责任事故;②因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失修、老化损坏酿发的设备设施事故;③因自然现象酿发的自然灾害事故;④因心理失常者的恶作剧而引发的侵害事故(如计算机被病毒感染、计算机遭黑客攻击等);⑤因犯罪分子的行为而引发的设备被盗事故;⑥因敌对分子的阴谋而引发的破坏事故和失密事故。

2.2事故的表现形式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研究的事故主要是人为责任事故、设备设施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高校实验室里,这些事故表现为:火灾、爆炸、毒害、机电伤人及设备损坏等。

2.2.1火灾性事故

火灾性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可能发生。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②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③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④乱扔烟头,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

2.2.2爆炸性事故

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②设备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而引起爆炸。

2.2.3毒害性事故

毒害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化学药品和剧毒物质的化学化工实验室和具有毒气排放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有毒物的实验室,造成误食中毒(例如:南京某大学一工作人员盛夏时误将冰箱中的含苯胺的中间产品当酸梅汤喝了,引起中毒,原因就是因为该冰箱中曾存放过供工作人员饮用的酸梅汤);②设备设施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或有毒气体排放不出,酿成中毒;③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引起环境污染;④废水排放管路受阻或失修改道,造成有毒废水未经处理而流出,引起环境污染。

2.2.4机电伤人性事故

机电伤人性事故多发生在有高速旋转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室,或要带电作业的电气实验室和一些有高温产生的实验室。事故表现和直接原因是:①操作不当或缺少防护,造成挤压、甩脱和碰撞伤人;②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设备设施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电触电和电弧火花伤人;③使用不当造成高温气体、液体对人的伤害。

2.2.5设备损坏性事故

设备损坏性事故多发生在用电加热的实验室。事故表现和直接原因是:由于线路故障或雷击造成突然停电,致使被加热的介质不能按要求恢复原来状态造成设备损坏。例如:不久前在湖南某高校两次发生的约20根汞电管报废事故(损失约1.5万元),就是因为突然停电而造成的。

3高校实验室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状况需要改进,目前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3.1硬件方面

3.1.1设施陈旧、线路老化、防火能力低、火灾隐患多在我国高校内尚有一大批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砖木结构房屋设施,而这些房屋设施多采用木质材料,加之供电线路老化而用电负荷大量增加,私拉乱接线路严重,造成不少火灾隐患。不少高校的一些旧建筑的走廓和室内吊顶多采用易燃的泡沫塑料板,此种材料遇火即燃,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易使人窒息死亡。

3.1.2乱设防护门窗、堵塞安全通道

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盗窃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计算机、投影仪及精密仪器等的盗窃更是防不胜防。为防止这些设备被盗或失窃案件的发生而被学校追究责任,实验室、计算机房普遍加装钢筋护窗,增设全封闭的金属门,有的甚至将双向通道走廊封闭一头,改为单向通道走廊,致使交通严重受阻;一旦发生意外,没有逃生通道,后果不堪设想。

3.1.3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陈旧落后

高校对安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消防设施不仅配备不足,而且现有设施中不少因陈旧而不能使用。许多实验室按规定应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器具,因资金缺乏未配备。已配备的又因资金不够而缺少维护,致使其功能丧失;一些高校因供水压力不足而造成一些处于高层的实验室无水消防。

(2)实验室用房紧张。一些危房仍在使用,一些简陋房内仍存有贵重设备,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物品还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一些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不够。

(3)环保设施不能满足要求。一些会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室未配备通风系统,仅用排气扇代之,一些应进行处理方能排放的废水,因设施不完善而只好放任自流。

(4)缺乏应急动力供应系统。一些实验室设备使用中不能突然停电,否则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报废,但因资金缺乏而未设置应急供电系统,更无法进行技术改造。

3.2软件方面

3.2.1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深

在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基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环保的思想,存在着安全工作是有投人没产出的糊涂观念和安全工作只要现场工作人员注意了就出不了大事的麻痹意识。

3.2.2安全管理体制不顺、安全责任不明

高校实验室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院校长分管实验室的安全保卫工作,职能部门是学校保卫处。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没有落实法定代表人是单位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要求,难以建立对整个学校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管理的领导体制;②学校保卫处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室安全员,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往往成了校园治安管理,很难实现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专业管理;③没有落实学校内务单位,特别是各实验室习作人员工对本单位安全的全面负责的安全职责。

3.2.3安全制度不严、安全检查不力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也存在一个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例如:随着学校对外开放,实验室对外开展业务逐步增多,外来人员到高校实验室工作情况很多,但相应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又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工作人员明显不够,请临时工到实验室工作,请学生到实验室值班的情况已很普遍,但相应的安全措施也没有落实。这些都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留下了不少隐患。

4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针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特征和管理现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要突出“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着重在校园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全员安全观念,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明确安全管理职责,着力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4.1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增强全员安全观念

实践证明,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是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增强全员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校园安全文化不仅让教师接受安全教育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也让学生在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中接受安全教育和熏陶,以提高安全素质。营造校园安全文化,从内容上要以在师生员工中建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为为中心,让“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安全理念、“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和“安全规程、必须遵守”的安全准则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营造校园安全文化从实施上要以突出全员安全教育为重点,上至书记校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接受安全教育。不仅要有定期教育更要有经常教育,特别要加强对新员工、新学生的安全教育,新实验室投入运行前和新实验项目开始前的安全教育。

4.2健全安全体制、明确安全职责

首先,要按着公安部颁发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和高校安全实际状况,成立以法定代表人为首的、分管实验室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以及机关职能处室和校内各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委员会,负责全校安全工作的重大决策。其次,高校要建立以法定代表人(校长、院长)对全校安全全面负责,各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全面负责,每个职工对本岗位安全全面负责这样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连锁互保安全责任制。第三,要在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员(规模大的高校可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科),专职负责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和检查督促工作。

4.3着力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

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各实验室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大力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安全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可以借鉴ISO质量保证体系模式,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1)实验室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要制订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各项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2)实验室安全条件标准化。主要是保证实验室房屋及水、电、汽等管线设施规范、完善,实验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室现场布置合理、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实验室安全标志齐全、醒目直观,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可靠,安全事故抢救设施齐全、性能良好,并要依此制订相应的各项标准,以作建设和检查的依据。

(3)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化。主要针对各实验室的每个实验制订操作程序和动作标准,实现标准化操作。

5结束语

(1)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并存有大量贵重设备、易燃、易爆、毒害性物质和成果资料,其安全至关重要。

(2)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现在仍存有不少隐患,其原因既有硬件投入不足也有软件运行欠佳。

(3)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着重在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突出全员安全教育,健全安全体制,明确安全职责,着力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王登文等.谈企业基层安全管理标准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7(6):49—52

2顾明文.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3):118~119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3篇

为全面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提高我市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防止发生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预防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良好校园秩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把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坚决消除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杜绝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努力为学生和幼儿学习生活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行校(园)长负责制的校内安全保卫组织,配备保卫人员,聘请专业保安人员,没有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的学校和幼儿园,要统筹协调,迅速安排配备,尽快到位。每所学校和幼儿园至少配备2名以上专业保安(在校生在1000人以下配备2名,1001人以上配备3-4名)从事学校和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同时按照有关规定配备防卫器械。对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偏大、反映迟缓、责任心不强的门卫保卫人员要及时调整。

三、全面落实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严格校园门卫制度,上课时间实行校园封闭管理。要严格校外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对来访人员经被访人员许可后方可放行,对进出学校和幼儿园的车辆和物品要进行核对、检查,凭进出门条放行,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要严格落实领导值班和带班制度,加强校园内部值班和治安巡逻。各学校和幼儿园要(来源:文秘站 )在学生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人值班,维护校园秩序,任何学校和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借口将学生拒之门外。要尽快完善学校和幼儿园技防设施建设,重要场所、重点部位要安装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等技术防范设施,并与公安机关联网,确保一旦发生警情,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处置。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小餐桌、教室、宿舍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火灾、中毒、坍塌等安全事故。要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特别是农村住宿生的管理,对学生外出要建立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住宿生晚间就寝点名登记制度,确保住宿学生安全。

四、大力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定期集中开展安全、法制专题教育。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防暴力、防盗、防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班主任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辅导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坚决防止矛盾激化。要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严防管制刀具等危险品进入校园。要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和安保人员,勇于同现行犯罪作斗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坚决制止犯罪,保护师生安全。

五、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各级综治、公安、教育等部门要紧密结合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逐个学校和幼儿园进行安全评估,摸清防范漏洞和突出问题,迅速开展针对性整治,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和秩序维护,组织派出所、巡警、交警等警力,在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门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类矛盾和问题。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地区要设立治安岗亭,学校集中的重点地区要设立警务室。对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要及时受理、出警、处置,建立破案责任制,专人负责,一包到底。要结合打击“两抢一盗”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校园周边地区存在的盗抢团伙、流氓地痞、黑恶势力,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学校周边存在的精神病人、有暴力倾向及对社会有强烈不满情绪的特殊人群、高危人员要进行认真梳理,及时掌握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严格落实教育稳控措施,防止其危害学校和社会。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4篇

除IS09000标准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又颁布了第二套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面对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的ISO14000认证热潮,施工企业应该持何态度?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多套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避免多套管理体系运行所带来的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点思路。

一、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的发展和联系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ISO以往单一制定技术标准的格局,不仅把标准化活动同国际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引起产业界乃至政府对标准的重视,而且把系统理论引进了标准化,提出了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概念。这不仅是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在管理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3年6月,把国际标准的目标指向了人类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开始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到1996年10月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主要的5个标准。

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工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兴趣,抓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早在1997年2月即等同采用为国际GB/T24000-1SO14000,目前我国电子、化工等行业约有50多家的企业已获得了ISO14000证书。

除已颁布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外,ISO下一步还要制定和颁布一套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暂称为ISO15000),该标准将参照英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BBS98800,要求企业建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

质量、环境和安全三种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强调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质量管理体系(QMS)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合格,使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EMS)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社会满意;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OHSMS)保证在企业内部文明组织生产,加强安全保障,使员工满意。三种管理体系的对象不同,但目标一致。三种体系均作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三种管理体系都遵循相同的管理思想:(1)从注重技术解决发展到从组织上和管理职责上解决;(2)从注重终端控制发展到全过程控制;(3)要求制定管理方针,针对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做出承诺;(4)要求建立并保持分层次的文件化体系;(5)强调记录和可追溯性; (6)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7)要求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8)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9)自愿性原则等。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三种管理体系都按照:制定目标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及管理评价,即戴明模式(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建筑施工企业与三种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企业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质量管理现状使得ISO9000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ISO9000标准于 1994年被我国等同采用后,立即得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ISO9000认证,这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现实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与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相比,建筑施工企业对悄然兴起的ISO14000现象则表现出认识不足和热情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

(1)环境保护涉及每个企业。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主题,环境保护不只是意味着控制污染,而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环境保护涉及所有行业,ISO14000认证并不只是电子、化工、造纸等“排污”企业的事,而是面向所有企业和组织。

(2)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来自环保团体、业主、居民、社区和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压力。建筑污染已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工程的招投标中,已要求承包商的标书中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3)防止环境认证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早在ISO14000颁布之初,ISO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予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就可能籍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那时,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除要持有“1SO9000的通行证”外,可能还需要持有“ISO14000的绿卡”。

(4)建筑施工企业同样可以享受 ISO14000的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按ISO14000建立EMS,对建筑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扩大CIS成果,增加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树立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界面;可见,建筑施工也应该研究和关注ISO14000标准,甚至考虑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不只是解决施工企业的现场文明施工问题,而且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企业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安全保证甚至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项强制性条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不亚于质量管理,已有一些企业曾偿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OHSMS标准一旦经ISO颁布,必将立即被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企业更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OHSMS标准。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质量、环境、安全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都有必要建立系统化、文件化和按照持续改进的戴明模式运行的管理体系来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企业要分别建立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来平行运行。从ISO9000和ISO14000贯标认证的实践和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1.一体化可避免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按三套标准建立三套管理体系,意味着企业要设置三套组织机构,编制三套体系文件,势必造成职责和权限的交叉和混淆,使得工作重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文件的控制。这样,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降低了系统功能和管理效率。

2.一体化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的要求。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3.一体化反映了三种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5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

4.一体化也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ISO已认识到建立多套管理体系和实行多重认证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和管理上的不便。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完全可以把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企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制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GMS),也就是:QMS+EMS+OHSMS—GMS,对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只须由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进行一次审核认证。事实上,ISO正积极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即将颁布的新版ISO9001:2000把原ISO9901:1994的20个要素分布4个方面,使其与IS014000相兼容。在ISO9000标准2000新版的说明中也强调了与ISO14000的相容性。在今后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ISO也将使它们在结构、术语、技术和运作方式上都尽可能接近,以形成一致并共有的结构方式来实施不同标准要素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途径:

1.从头开始,建立新一体化管理体系。如果原来的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则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适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一次到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点是过程复杂,难度很大,前期效果不明显。

2.先分别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一体化。例如,可以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ISO9000认证,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借鉴ISO9000贯标的成功经验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获取ISO14000认证,然后再把二体系逐渐整合。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先简后繁,简单易行,前期效应大,但缺点是费时较长,成本较大。

3.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比如,已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已成功运行的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这种做法切实可行,但要避免一体化深度不够或出现主次体系。

无论采取何种一体化途径,都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

尽管各体系目标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整合不同因素在管理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一体化的进行,如:

1.不同体系目标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例如,业主提高某项质量上的要求,则可能增加对公众的环境影响;为了防止施工扰民而采取夜间施工,则增加了工人的安全风险。这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不同体系要素实现各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手段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 各体系受不同的外界影响。如果相关方的团体或上级机关强加于某一体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另一体系,企业受这种外来的压力,甚至外部资源的影响,则可能会妨碍一体化的进行。

4.存在内部主观上的影响。如果管理层主观上对不同体系的优先性有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考虑,那么,对体系的整合就存在一种人为影响的趋势。

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330kV变电站;安全管理;故障检修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成为了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支柱,几乎所有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持,变电站作为供电系统的中心枢纽,承载着将电能变压输送至千家万户的巨大责任,为此加强变电站的安全管理和故障检修,从而保证变电站更加稳定高效地运行就显得更加必要。

1 330kV变电站安全管理

330kV变电站进出线路繁杂,高低压线路犬牙交错,稍有不慎就特别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为确保变电站正常稳定运行,就必须加强变电站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1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规章制度是一个行业的经验教训总结,任何有效的管理手段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健全的责任制度对变电站所有工作人员都有很强的督促作用,可以让他们清晰地了解自身所担当的责任,使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进行工作,从而将安全管理责任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以便于变电站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安全管理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而真正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变电站还应该对安全事故进行集中培训,总结以往安全管理的经验教训,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更深层次地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

1.2 维护变电设备稳定运行

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变电站安全管理的基本保障,只有变电设备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电能的输送才能够安全稳定地抵达挨家挨户,因此变电设备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变电站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在变电站建设初期就要加强设备质量监管,选取质量可靠信誉度高的企业产品,并且对其设备还要进行严格地出厂试验;其次,对变电设备的日常运行进行维护检测,通过查看各变电设备运行的声音、稳定以及振动情况,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故障隐患。最后,对于发生过运行故障的变电设备,应当进一步加大巡检维护力度,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避免设备损坏的事故再次发生。总而言之,维护变电设备稳定运行是变电站安全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基础,可以很好地实现变电站的安全运行[1]。

1.3 提高变电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一般来说,只要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设备维护和巡检工作,变电技术人员都能够发现缺陷,但是在对缺陷定性和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上就与变电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关联,水平素质高的技术人员总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因此提高变电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是维护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目前变电站的自动装置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变电技术人员只有熟练的了解其理论知识,才能够弄清楚一些故障的根本因素,所以变电站应当引导鼓励职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增强实践训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变电站应当增强技术人员处理设备故障的应变能力,让技术人员对于设备布置、线路连接、运行方式以及操作程序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及亲自动手的实践机会,最终大大地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维护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

2 330kV变电站常见故障检修

整个330kV变电站是一个十分庞大繁杂的系统,涉及到许许多多的设备和线路,发生故障的几率通常也很大,特别是变电站系统中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SF6断路器气体含水量过高

在当前330kV变电站中大多采用较为先进的SF6断路器,其为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SF6短路器中,SF6气体的纯度和含水量是其重要指标,必须严格控制。在设备正常运行时,因为发生内部闪络等现象,SF6会分解出多种产物,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水分也会渗透到绝缘之中,这些原因都会形成较高的含水量,在高气压的情况下,过量的水分会导致气绝缘气体的绝缘强度下降,接触电阻急剧增加,在运行中已发生损坏或爆炸事故。因此应定期地运用专业检测仪器监控SF6断路器中的含水量,通常不能够超过300ppm,如果发现SF6水分异常就应当立即更换维修,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2.2 断路器分闸失灵

断路器的分闸失灵往往导致断路器无法正常工作,特别是在异常的紧急情况下,如果断路器不能够正常分闸,那么整个变电站将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2]。例如宁夏330kV清水河变电站由于线路开关出口、断路器不能分闸且失灵压板未投入,从而导致全站失压全停,损失负荷2万千瓦,停电1.8万户,属于国家电网五级事件。对于分闸失灵的情况,技术人员可以从分闸回路断线情况、分闸线圈电阻值规格以及操作电压大小等方面进行故障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故障处理。在处理之后需要进行分闸工作的试验运行,达到稳定之后才能够投入到实际生产之中,最终确保安全工作。

2.3 断路器温度异常

在330kV变电站的真空断路器中,经常出现隔离触头发热的现象,从而导致断路器温度传感异常,最终导致断路器自动切断。特别是随着变电运行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断路器触头发热的现象就更加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故障,主要是出线侧触头和母线静触头的接触不良所导致的,虽然还未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但是对电站的持续稳定运行确实是一个考验,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故障,技术人员要定期观察巡检断路器的温度,如有异常应该及时排查故障原因,更换接触不良的触头。

3 结语

总而言之,变电站作为供电系统中的中心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供电网络的安全稳定性,因此要加强变电站的安全管理和故障检修工作,从制度、设备和人员三个方面着手,全面地提高电站安全可靠性能。

参考文献:

[1]李玮峰.加强500kV变电站安全管理,确保电力生产安全[J].中国电力教育,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