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教案

初中科学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科学教案

初中科学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教学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初衷。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对现有的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精心改革。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呢?笔者结合本校的语文“预学案”教学实际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什么是“预学案”及“预学案”教学

“预学案”即由师生共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设计方案。包括“预案”和“学案”两部分。“预案”即预学方案,包含对将要学习内容的预备和预习;“学案”即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方案;两部分的编写可以有机融合。

“预学案”教学是基于“预学案”的师生共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

“预学案”教学的提出源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预学案”教学改革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践行,就是把教学的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至研究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预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预学案”内容。

2、探究性原则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在设计“预学案”时,喜欢把自己备课时的疑问编写进去,让学生“帮助”我答疑解惑,慢慢地,我发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3、梯度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编写上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从简单的字词、作者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一步步深入到课文中心,把握主旨,力求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预学案”教学的设计模式

“预学案”的设计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

1)、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法;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的方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难点: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童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的制定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突出过程与方法。

3)、知识链接

语文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那么,向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必要的知识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阅读导航

1、整体感知课文

⑴整理字词:

⑵理清写作顺序

2、精读赏析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就要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凸显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精心设计“阅读导航”,可以有序而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5)、巩固测评

1、字词运用(例略)

2、文学常识(例略)

3、课内阅读(例略)

4、课外阅读(例略)

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应及时进行反馈。在预学案上精选少量的习题可以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消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其实,“预学案”的设计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决定它的格式。但“预学案”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教师设计时一定要扣准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的“学”为主,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预学案”切实为师生服务。

四、“预学案”教学基本程序

1、预学探究,自主发现

预学环节是“预学案”教学的基础,一般提前一天把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对照预学案进行预习,并对其上的学习目标和预习内容进行一番探究,拥有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发现疑问。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探索精神与自学能力,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

2、同伴互学,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开展,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面参与,主要解决学生在预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课堂上,教师简洁地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学情况,重点讨论解决预学时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深入了解学生预学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好教学方向并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另外,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互动是“预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即师师、师生、生生、自我互动,以及主客体间的互动即生与文本、媒体、环境的互动等。在这一环节中,互动交流和恰当评价必不可少,针对一些难度较大或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抓住要害,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综合分析。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而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

4、巩固回馈,拓展迁移

初中科学教案范文第2篇

  1. 语言暗示。这种暗示不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而是借用其他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生获得启示。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一些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一时说不下去,老师可以进行暗示,或从另一角度给以提示。这种暗示课堂上随时可见。

  2. 行为暗示。就是用行为语言把教师的用意、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或明白教师教学中的用意所在。它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说话态度。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老师的神情动作以及说话的音调、节奏等,把信息传送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样,既避免用语言表达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又能体现老师对某事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在课堂提问时,笔者就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来暗示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在提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气氛非常热烈。当提问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期待和自己面临的挑战,更加投入问题的解决中。当问题比较简单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当他们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笔者往往用赞许的目光并配予适度的表扬,使他们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小动作,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走到他旁边,用手轻轻地碰了他的肩膀,结果这个学生接着都很认真地听讲。事后这个学生告诉笔者:“老师轻碰肩膀有三个意思:一是给自己一个面子,二是叫我不要开小差,三是期待我能够把问题解决。”真想不到笔者的轻轻一碰,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笔者感觉到教师要采用含蓄的语言暗示学生,应该注意以下的几点: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些学生采用口头语言暗示效果不佳的学生采用其它暗示的方法往往能够奏效;二要适度控制暗示的信息量,以学生能够感受到为准;三要注意传递的信息和方法多样、多变,例如我们不能老将难题暗示给优秀学生解决,否则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到“另一暗示”:“难题与我无关!”;四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暗示是积极的和善意的,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

  3. 表情暗示。就是用表情把所要说的话暗示出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某种过失,如做小动作,教师用表情透露出自己的看法,或摇摇头,或摆摆手,或皱皱眉,或让目光较长时间停留在学生身上。这时,学生就会自动停下手上动作,集中注意力听课,这说明暗示已经引起学生注意,起到积极作用。又如,学生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答案比较准确,令老师满意。老师一般用不着停下讲课用语言去表扬,只要面带微笑,点头示意学生坐下,便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初中科学教案范文第3篇

一、中学历史课堂的现状

1.富阳区东洲中学历史课堂现状

随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很多不合理的教学发生了较大改变,仍然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定式的影响,长期形成的习惯难于发生改变,更然会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缺少思辨教学引导,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改革的意识。

2.造成现状的原因

首先,在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不得不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历史课程设置与历史新目标发生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在考试中历史所占分值比重较小,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重视度不都够,而把分值比较高的数学、语文、英语当成重点,造成学生不全面发展。从教师角度来说,由于教师受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的影响过于深重。使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学生认知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的探究

1.历史课堂时间地点的创新

教学时间地点的创新主要指历史课堂由封闭形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就是在限定的教室内上课,课堂上没有海鸥的氛围环境,历史课堂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应该在授课形式上进行创新,除了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外,历史教学应走出课堂。当今是信息社会,是一个技术发展的年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历史教学也不断发生变化,从丰富课堂到提高上课效率再到改革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开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人机对话教学的方式,这样有利于教学手段向着多样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引导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介入,引导,演示,管理,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制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引导。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讲授知识点,应带领学生细读,提炼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然后,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历史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技巧方法,将零碎的知识点概括提炼出来,并梳理整合。

3.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实用性

教师的授课内容要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并且要时刻关注历史学术动态,大胆的引入新的学生观点或者新的教学资料。此外,还要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加强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和沟通。在课堂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新的信息调整自己已有的知识,逐步积累知识并形成新的见解,以及提高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多样、开放、互动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老师一直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小型专题辩论赛的形式教学,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还可以通过历史情境模拟这种形式教学,这样可以进行互动式学习。这些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根据教学对象、内容的不同因材施教,从而丰富课堂内容。

初中科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运用分析;讨论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01-02

在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虽然在一些课中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但学生主动学习缺少,大多数学生缺少有独立思考,更少有亲身去实践的。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尤其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使生物课的内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内容具体化,不再抽象。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创新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对于教育案例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多种叙述。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986 年,“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倡议将案例方法应用到教师教育方案中,此后,各种研究者及教育者才开始把案例引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郑金洲博士定义为“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换句化说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上,就是通过对设计一个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信息,主动地采集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具体应用

2.1精选案例 激发兴趣。

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节,用了动物世界的开头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真实又典型,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所选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能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讲述我国的动物资源时,用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并且讲述了一个故事美丽的可可西里,一位老猎人,清晨起来,走出帐篷,看到了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出于猎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猎枪,而那只藏羚羊并没有出于求生的本能而逃离。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藏羚羊两条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热泪。老猎人开枪射杀了这只跪着的藏羚羊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这跪着的藏羚羊怎么也不能拉起。老猎人用锋利的刀子剖开了藏羚羊的腹部,看到了一只小藏羚羊。老猎人什么都明白了,从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没看到这位老猎人。学生观看后有了很大的震撼……。综上所述,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应遵循原则:(1)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实际情况(3)当时的教学环境(4)真实性(5)完整性(6)时效性(7)趣味性。

2.2 运用案例,巩固知识。

初中科学教案范文第5篇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如:

1

2

3

3

2

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一个条件行不通两个条件行不通三个条件

三边

探究活动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特殊------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