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允价值评估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正式引入计量属性,广泛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等17项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与资产和负债相关的估值技术,资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使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一、资产评估的内涵与方法
(一)资产评估的内涵
资产评估是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对被估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资产评估行业作为专业服务行业,是对资产在某评估时点的公允价值进行的专业判断,评估结果仅作为价值鉴证,为资产业务当事人提供决策参考。
(二)资产评估基本方法
资产评估方法是对资产价值实现评定估算的专业技术,是分析判断资产公允价值的手段和途径。
市场法以现行市价为评估参照点,是面向现在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认为被估对象的公允价值不能超过其相同资产或类似资产在公开市场上的成交市价。市场法的应用以公开市场为前提,以公开市场价格为参照物进行调整,以得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该方法是一种技术较成熟的估价方法,市场法评估资料源于市场,因而评估结果很容易被委托方接受。
收益法是面向未来的评估方法,该方法以预期收益原理为基础,将本求利,以资产的未来贡献度和收益值作为判断其公允价值的出发点,认为资产公允价值等于其未来所获收益的折现值之和。该方法的评估结果也较容易被接受。
成本法是面向过去的评估方法,该方法从重新开发角度,认为被估对象的价值不会超过现行市场条件下重新购置被估资产所需要的代价。成本法以成本为视角,但无论是考虑资产购置时技术水平的复原重置成本,还是考虑现行市场技术水平的更新重置成本,都是运用现行市场价格作为计算重置成本的基础,因此,成本法也是基于市场的,以成本法评估的资产价值同样具有公允性。
二、资产评估方法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应用的可行性
资产评估和公允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需要利用货币形式来反映资产的价值结果,公允价值强调的是价值的实现条件和达到的结果,资产评估强调的是为达到某一结果的估值过程。公允价值是资产评估的估值目标,而资产评估方法是公允价值计量必备的技术手段。
(一)公允价值计量迫切需要资产评估方法的支撑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立足于公平的市场环境,排除了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强调交易的正常有序和交易双方的理性决策,因此公允价值可以动态地、及时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揭示公允价值的财务报告能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具客观性、相关性与可理解性。
随着公允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各项具体交易事项的计量,公允价值的产生条件与产生过程受到了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公允价值更多的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是否公允的关键在于其计量方法是否科学,没有科学的计量方法,就无法获取公允的计量结果。FASB在2006年的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第57号中设立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体现出资产评估方法的不同应用。第一层次是根据活跃市场中报价信息确定公允价值,这种方法实际就是市场法中的直接比较法;第二层次是根据活跃市场中同类资产或负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这种方法即市场法中的类比调整法;第三层次是前两个层次的市场条件不具备时,可以采用估值技术,即资产评估中常用到的收益法和成本法。
因此,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计量都离不开评估方法的技术支撑,需要会计人员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估值对象进行专业判断,选择并运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及时准确地计量出可靠的公允价值。
(二)资产评估方法已具备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技术支持的条件
资产评估行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资产基础作用的专业服务行业之一。资产评估方法逐渐形成体系,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包括若干个具体的估值方法,并且每种方法都要求不同的技术参数。资产评估以判断被估对象的公允价值为目标,考虑评估的目的、特定市场条件以及能获取的技术资料等因素,整个评估过程更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更加专业和成熟。资产评估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评估方法和参数已经有了可以借鉴的数据,具备了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技术支撑的条件。随着公允价值正式成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量属性,资产评估方法应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会计人员应掌握资产评估的方法与技术,以更好地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资产评估方法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应用的难点
(一)资产评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讲,在评估时点和评估目的相同的前提下,对同一资产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所得到的评估结果应该趋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三种评估方法的出发点、评估思路、前提条件和数据来源不同,所得到的评估结果会存在差异,因此,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每种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参数,使得评估结果依赖于评估方法选择的科学性。运用市场法的关键是要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并且市场上存在合适的参照物。成本法的计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除了要确定被估对象的重置成本外,还要分析被估对象的各种贬值因素。收益法的使用必须要具备对资产未来收益的合理预测,并要求计算合理的折现率,两者缺一不可,而两个必备参数的估测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二)会计人员尚未掌握具体的资产评估方法
传统的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已有交易的原始凭据,按照事实据以入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确定公允价值,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公正的市场条件是否具备,还要选择合理的参照物,并通过对调整因素的技术处理才能得到公允价值。资产评估方法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会计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具体的资产评估方法难以掌握,这也是公允价值无法广泛应用的阻碍之一。
(三)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具体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等具体准则中,都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做了条件限定,即当具备活跃的交易市场和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及相应信息的,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还指出当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时,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对于活跃市场的规定,限定了只能使用市场法计量公允价值,而市场法下公允价值的获得过度依赖于市场环境,当市场不充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上的资产交易价格就很难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就无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的准则中规定当活跃的市场不存在时,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但是具体的估值技术没有规定。正是由于我国公允价值在理论上和准则中都缺乏计量方法的操作说明,或者说明了却缺乏具体计算过程的指导,才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公允价值大肆造假。
(四)资产评估方法缺乏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应用的条件和地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允价值的计量前提主要包括两个要素:相同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市场上存在类似交易,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只能采用市场法,而收益法和成本法缺乏计量公允价值的条件和法定地位,使得这两种方法在估值过程中的应用大打折扣。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各项计算参数也是源于市场的,在评估条件和数据具备的前提下,评估结果同样能够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资产评估方法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应用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方法本身的完善,是促进其推行的根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法体系,但是三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评估参数需要评估主体的人为判断。例如市场法中以公平市场上的现实交易价格为参照物,然后将参照物与被估对象进行比较,确定调整因素,逐一调整最终确定被估对象的公允价值。而不同的评估主体,所选择的调整因素和修正系数不同,评估结果也不同。因此,资产评估方法要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加以推广,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方法体系以及使用条件,使评估参数的选择有严格的标准,以剔除人为因素的操纵。例如,可根据上百年的评估经验,将评估对象进行分门别类,建立起全国联网的资产报价系统,构建不同资产的价格体系查询平台,营造一个动态实时的市场估价环境,使市场法评估的应用更加有据可循。同时,将常用资产的资产收益率进行网上通报,建立资产预测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后期跟踪系统,以发现收益预测的偏差,提高资产收益预测的精度,使收益法评估的应用更具有说服力。
(二)加快会计人员对资产评估方法的掌握
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外,还要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并掌握估值技术。因此,应在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宣传的同时,大力开展资产评估方法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资产评估方法的使用前提、技术参数以及具体的计算过程,及时掌握资产市场价值变化的动态,以更好地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将资产评估方法纳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体系
资产评估方法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应将资产评估方法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过程,除了市场法的应用外,明确成本法和收益法使用的前提条件,确立成本法和收益法在计量公允价值中的地位,使公允价值计量在现有的方法基础上,成为完整的方法体系。如在进行专用机器设备的减值测试中,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就可以采用成本法进行设备公允价值的估值。再如投资性房地产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而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得出租收益的,就可以使用收益法进行估值。
(四)细化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操作说明
《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明确规定公允价值的使用,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成熟,应进一步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范围,并且列示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说明和具体估值方法,使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规范化、程序化,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具体准则中可增加说明,当活跃的市场存在时,建议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并指出运用市场法进行估值时,选择的参照物应该具备哪些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对参照物的交易价格进行调整时,应考虑哪些重点调整因素。除了要细化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操作说明外,还应该对公允价值的整个计量过程进行表外披露,将数据的获取过程和计算过程以底稿的方式留存备查。
(五)推进资产评估业与会计业的深度合作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日常对于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由会计人员完成,但是会计人员毕竟不是资产评估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还应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即资产评估机构,由专业的资产评估人员对期末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进行权威性认定,对公允价值估值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技术性鉴定,并出具专业的公允价值鉴定报告,以更好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验证性。
结束语
资产评估的实质就是确定资产在某特定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资产评估方法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目前,会计界和资产评估界的合作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随着资产评估方法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推广,会引起更多会计人员对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关注,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得到真正的应用,同时也会使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资产评估的重要性,促成企业主体与资产评估机构的良性互动与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 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编.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程智.透过次贷危机认识公允价值[J].财会月刊,2009(5):20-21.
[3] 徐玉德.公允价值虽好,专业评估少不了[J].新理财,2007(3).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并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诸因素,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综合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在选择价值评估方法的时候应始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尽量避免用个人主观臆断来代替客观实际,尽可能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摆脱利益冲突的影响,依据客观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选择合理的方法。公正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客观的阐明意见,不偏不倚的对待各利益主体。客观、公正这一原则不仅具有方法选择上的指导意义,而且从评估人员素质的角度对方法选择做了要求。
(二)成本效率的原则
评估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之一,也需要获取利润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在评估方法选择时,要考虑各种评估方法耗用的物质资源、时间资源及人力资源,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及满足委托企业评估要求的前提下,力求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委托企业和评估机构互动发展的双赢模式,更有利于评估机构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服务水平。
(三)风险防范的原则
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可以界定为:“由于评估人员或者机构在企业价值评估的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而产生的风险”,根据这一定义,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评估机构的外部因素客观上阻碍和干扰评估人员对被评估企业实施必要的和正常的评估过程而产生的风险。内部风险是指由于评估机构的内部因素导致评估人员对拟评估企业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而产生的风险。显然,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价值评估中的一个环节,可能会由于方法选择的不当带来评估风险。基于此,在选择评估方法的时候要有强的风险防范意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可能产生的评估风险,做出客观、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的条件
(一)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条件
一是进行价值评估时目标企业的表外项目价值,如管理效率、自创商誉、销售网络等,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资产负债表中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能够公允客观反映所评估资产的价值;三是投资者购置一项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具有相同用途所需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
(二)选择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条件
一是投资主体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应超过目标企业按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现值;二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够合理地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风险可以客观地进行估算,也就是说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和风险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评估企业应具持续的盈利能力。
(三)采用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条件
一是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公开市场指的是有多个交易主体自愿参与且他们之间能进行平等交易的市场,这个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代表了交易资产的行情,即可认为是市场的公允价格;二是在这个市场上要有与评估对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参考企业或者交易案例;三是能够收集到与评估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时这些信息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运用
(一)成本法的运用
成本法是指在评估一个企业价值时,把这个企业的全部资产按评估时的现时重置资本扣减各项损耗来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实际上就是在资产清查和审计的基础上将企业整体资产化整为零,以单项资产的评估为起点,对各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分别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使用状况,用重置资本减去贬值来确定各组成要素资产的个别价值,最后将全部资产进行加和。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并不等于企业各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单项资产组合需要组织成本,组合后的资产整体价值还会发生增值。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评估,主要是对发生了增值的资产整体进行评估,是对其未来服务潜能产生的收益评估。换言之,价值评估应该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经济价值的评估,着眼于未来。而成本法着眼于现在资产的重置价值,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成本法并不是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当然,成本法非常适合每一单项资产的单独评估,我国目前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市场经济不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大量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要进行改制重组、拍卖兼并,没有交易活跃的市场作比较,只能对企业实有资产进行客观的评估。
(二)收益法的运用
收益法通常又被称作收益现值法。我们在进行资产评估时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在未来尚可使用年限内的预期收益,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时,是以该资产投入使用后连续获利为基础的。另外,投资者投资购买该项资产时,一般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其预计的内部回报率只有在超过评估时的折现率时才肯支付相应货币额来购买该项资产。收益法通常被认为比成本法和市场法更适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特别是在涉及为企业并购服务时。收购者投资于目标企业是预期能获取未来收益,但是这种预期的未来收益因具有不确定性而蕴含着风险。收益法为量化影响企业价值的这些关键变量提供了路径。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价值评估均适用收益法。在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必要的前提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能够被合理的计量。只有当企业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能够被合理的计量时,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才具有意义。
(三)市场法的运用
经济理论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价格,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上,购买一项资产的价格,不会高于有相同效用的替代品的价格。我们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通过比较市场上相似或相近的可比企业公允交易价格,经过类比分析,适当修正后得到目标企业的价值,这就是市场法。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交易市场活跃,人们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更信赖于市场的眼光。市场交易的价格更具有说服力,它是被交易企业对于购买者的内在经济价值,投资者购买了它,说明它能够为购买者带来现金流量。而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企业的价值,当这个企业一直亏损时,无法预测其现金流量,但假若这个企业有很大的改造潜力,或其自身存在多年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销售市场,投资人购买这个企业后进行重整,完全可以使其变为盈利企业,为投资者带来滚滚财源。所以用市场法可以评估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因基于市场导向,接近现实,故容易为当事各方所接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成京联,阮梓坪.论企业价值理论与企业价值评估[J].求索,2005,(10).
[2]李海舰,冯丽.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摘 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入,企业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企业价值评估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焦点。本文根据发电企业自身特点,分别介绍了成本法、收益法及市场法在发电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并引入G1法确定三种评估方法的权重,最终计算企业价值确定值。本文的特色在于运用G1法对多种评估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合理确定各种评估方法的权重,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同时平滑多种评估方法的差异,对企业价值评估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 发电企业 G1法 成本法 收益法
1.引言
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及方法日益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焦点。邓艳芳等人(2007)[1]将发电企业的特点与企业价值评估相结合,对发电企业资产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施金龙等人(2009)[2]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前提条件进行了综合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解决企业价值评估的有效途径须综合多种评估方法。卿松等人(2010)[3]将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文章提出应该根据影响公司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分别设置详细的标准及计算公式,并结合信息计算公司价值。
企业价值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个问题有待继续研究: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存在大量复杂、不确定因素,单一评估方法已不能满足发电企业的需求,如何将多种评估方法结合,确定最终评估值,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尝试将G1法应用到企业价值评估中,根据G1法的原理,确定各种评估方法的权重,最终得到企业价值评估的确定值。该做法既可以保留成本法客观性强的优点,又同时考虑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市场行情,有利于平滑三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提高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2.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2.1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根据企业现有的财务报表记录对企业资产进行分项评估,然后进行加总的一种评估方式,该评估方法是一种静态的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重置成本法及净资产账面价值法。
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资产的重置成本与变卖价值易于估算;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与重置成本紧密相关。
运用成本法评估时,必须合理计算固定资产成新率。
发电企业价值评估时,应根据重要性的原则,将发电主要设备及电力生产流程配套附属设备视为评估对象。用更新改造和安装质量修正系数衡量资产实体性贬值;用设计水平与异常事故修正系数反映资产功能性贬值;用可调性修正系数估计资产经济性贬值;以检修维护修正系数局部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成新率计算见公式(1):
M=0.4M0+0.6(M1+M2)/2 (1)
其中,M—单项资产成新率;
M0—理论成新率;
M1—现场勘探成新率;
M2—综合系数修正成新率。
发电企业是以机组为主体的资产组合体,系统的机组构成具有技术上成熟和经济上稳定的优势,这为成本法在发电企业评估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成本法不能体现发电企业的整理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受到一定的制约。
2.2收益法
收益法又称收益现值法,是一种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现成现值,最终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4]。
收益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被评估对象具有连续获得收益的能力;未来收益与风险能够准确预计且能够用货币来表示。
收益现值法是当今最科学、最成熟的评估方法[5]。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等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充分考虑了目标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对其价值的影响,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现实具有很好地指导意义。目标企业价值计算见公式(2):
(2)
其中,V—目标企业价值;
n—为目标企业的收益期。发电企业的收益期受资产的约束程度大于一般企业。目前我国发电企业的电力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权是以该企业发电机组为对象进行审批的,因此,发电的收益期确定应当以机组资产的经济寿命为基础,而不是企业的经营期限。
r—贴现率;为了使折现率具有说服力,本文建议采用资本加权平均成本模型,即WACC模型。折现率的计算公司为:
r=(r1×w1+r2×w2) (3)
r1—负债成本(扣税后),w1—负债资本占全部资本比重,r2—股本资本成本,w2—股本成本占全部资本比重。
股本成本=无风险收益率+公司的β值×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公司β值时,应当考虑目标企业的特点,对行业市场进行细分。火电企业与水电、热电、风电同属于发电企业,但是由于所用能源不同,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经营方式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β值应该选取与被评估企业在发电机组类型相同、规模相近、经营模式相似的公司的β值。
CFt—目标企业在t时刻产生的现金流量;
计算发电企业t时刻现金流量需要同时考虑收入、成本及财务费用等因素,预测时,可以将新发电企业的整个收益期分为收益不稳定和收益稳定两阶段。
(1) 收入
发电企业的收入主要由发电量和上网电价两个因素决定。我国发电企业发电量预测主要依据企业实际运行数据及今后供电地区的电量总需求等资料。销售电价的预测虽然难度较大,但评估专家可以根据我国2005年3月份出台的《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及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进行预测及调整。
(2) 成本及费用
发电企业的主要成本有:燃煤成本、设备折旧费、设备修理费、职工薪酬及其他,根据政府部门对发电企业提出的脱硫及废气排放限制要求,评估人员应该考虑脱硫及环境治理成本。发电企业的期间费用主要是财务费用。
2.3市场法
市场法是指通过选择与被评估对象类似的企业或是单项资产作为比较基准,根据后者的市场价格确定被评估对象的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现实操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市场法评估方法为市盈率法。
市场法使用的前提条件为:要有活跃的公开市场;市场上要有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相类似的企业或者交易活动。企业及其交易的可比性是指类似企业及其交易活动在近期公开市场已经发生,且与被评估企业及业务活动相似。
关键词:并购 目标企业价值估价 资产价值法 现金流量法 实物期权法
目标公司估价,就是并购双方根据各方面因素,对目标企业的价值做出判断。通过一定的方法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可以为并购是否可行提供价格基础,也是企业并购中确定并购支付成本的主要依据之一。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财务股价)是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净资产)价值的估计。这里的“资产”可能是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也可能是一条生产线等实物资产,甚至可能是一个企业。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价值”通常是指资产的内在价值,或者称为经济价值,是指用适当的折现率计算的资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一、什么是企业并购
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二、并购过程中企业价值估价的地位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企业并购在我国愈演愈烈。并购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在于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价值评估方。但是在实际的并购过程中,少数评估机构对于整体资产的评估结论以及在单项资产的具体评估政策上选择性地使用评估方法,部分项目的评估方法的选用以及评估结果的取舍受制于交易各方在博弈中的多种因素。这反映出一些评估受到人为的不恰当干预,及评估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受到损害,从而使并购的交易对价不公允。过高的并购交易对价,不仅有损并购企业股东的利益,而且在现金支付的情况下,将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现金流短缺现象,致使企业在并购后陷入财务危机。
所以选择一种适当的评估方法很重要。
三、传统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其评价
目前,资产价值基础法可以分为账面价值法、重置成本法、清算价值法、未来现金流量法。
账面价值法简单易行,能加快交易速度,减少交易成本,但没有考虑现实资产的市场波动和未来收益状况,它只适用于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不大或不必考虑其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重置成本法立足于现在时点,没有考虑资产的未来收益状况,不利于并购投资决策,只适用于并购者以获得资产为动机的并购行为。 清算价值法它只适用于目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增值能力或者并购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获得某项特殊资产的情况。 未来现金流量法基于未来的一种估价方法,既考虑了现实资产的价值,又考虑了资产的未来收益状况,是比较科学的估价方法。然而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很难预测。
综上所述,这四种资产评估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但这类方法缺乏全面性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对被并购企业的整体企业价值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因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机会价值未加考虑。
四、实物期权法
(一)实物期权法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并购行为具有并购收益的不确定性、并购的可延迟性。在并购中, 可以采用债转股、分期购买分期报价、可转换债券等方式灵活的进行并购,并购方可在被并购方形式不利的情况下中止并购, 减少损失。并购行为的这些灵活性说明了并购决策具有类似于实物期权的性质。传统价值评估方法都忽略了并购方所拥有的并购中所隐含的期权价值, 从而低估了并购的价值, 进而可能错过了有利的并购机会。
(二)实物期权法的模型创建
基于实物期权的B-S 评估模型按照期权理论, 目标企业价值应该包括两个层面:自身价值,或者称为静态净现值, 可通过传统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计算;灵活的期权价值, 该部分价值可以看作是并购企业持有的对目标企业资产的一种选择权,用实物期权方法计算。因此,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完整评估, 应该是实物期权价值与传统评估方法计算出来的静态净现值相加。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 传统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忽视了企业并购隐含的期权价值, 而实物期权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合理的决策方法。实物期权法不是对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保留传统方法的合理内涵基础上, 对高风险、不确定性因素及其相应环境变化反应出积极响应的一种思维方式。
各种资产的评估所使用的方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甚至不同的人使用同种方法评估同一资产,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公司价值评估更是如此,由于公司个体的特有性,没有存在绝对准确的价值评估,只能得出相对合理的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文海涛.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 .2010: 14-59
【关键词】公允价值;发展历程;企业价值;计量方式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公允价值在国际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国外学者虽然围绕公允价值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及应用阶段,并没有上升到其是否以及怎样影响企业价值这一经济后果。
一、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及发展历程
1.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及相关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不断的被创造出来,其创新和应用初始是为了避险,但同时引发了投机。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经发生的交易,其所产生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用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就不能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也不能在报表中反映;即以合约形式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活动信息或价值信息无法进行披露。在这种背景下,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chard.C.Breeden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此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试图推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就我国而言,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6年颁布新准则并于次年在我国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相关理论包括: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其重要组成部分――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学关于资产、收益的概念和价值计量的要求,是会计计量的关键;符合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符合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葛家澍)。
2.公允价值会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最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会计原则委员会就有在部分金融证券投资方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提议,但当时未能得到通过。美国证监会主席chard.C.Breeden(1990)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毫无用处,公允价值信息是最相关的财务数据。此后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外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l)公允价值的概念;(2)确认、计量、报告和审计公允价值的原则及所使用的方法;(3)个别领域中公允价值应用的问题;(4)公允价值运用可靠性的问题。
3.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为了与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对会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争做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我国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态度,表现出反复波动的态势。纵观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历史成本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阶段、公允价值观念的培养阶段、公允价值计量的回避阶段、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阶段。起初在我国经济环境下,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不符合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而且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条件也不成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运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条件日益成熟,最终进入了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阶段。
二、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及计量方式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企业价值理论,而产权市场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企业在市场经济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会明显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在企业中,资本与劳动的融合与重新创造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企业价值并不一定等于资本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换所能获得的价值总和。而企业自身价值只有得到市场认可,并由此寻求如何增加价值,才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目标。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价值可以从多个视角解析:企业的账面价值、内涵价值、市场价值、投资价值、清算价值和公允价值。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2004年颁布《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对于规范以及提高企业价值评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指出: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与此同时需要明确企业价值的构成。总结企业价值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齐寅峰(1998)重点分析了收益法的一种:累计折现法;王小荣、张俊瑞(2003)对市场比较法的一种:相对估价法进行了分析;冯曰欣(2004)认为企业价值是本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并用企业的项目现值之和来衡量;任娟华(2005)论述了期权估价法、折现现金流量法和相关估价法,并指出应按被估价对象的特征及性质选择合理的估价方法;王景升(2005)研究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演进,同时对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各自单独进行了适应性分析。赵玉霞(2009)进行了多重视角下企业价值相关研究:认为企业价值是一个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从长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价值。怎样使用和准确把握评估指标是评估企业价值的关键。
三、公允价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崔占兵(2008)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找出了公允价值和企业价值间的联系,进一步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价值的反映程度和影响因素。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更能有效反映企业价值,能全面有效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判断,进而影响企业发展,最终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一定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作用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吴可夫(2010)作了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认为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实际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提出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前提的会计估价模型。指出公允价值不可加总,即各项资产价值之和不一定等于企业价值,,这一会计计量误差即为自创商誉。
冯建迪(2010)在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关于企业价值的一些基本理论,明确提出以托宾Q衡量企业价值是最为合适。接着从理论上阐述了公允价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关于公允价值和企业价值的两个相关性假设。最终提出引进全面收益的概念,建议编制全面收益表(含有公允价值)和单独的利润表(不含公允价值)。
王志亮、寇超(2010)指出公允价值“脱手价格”只能反映企业计价资产的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的整体价值,而且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之间也不存在单纯的对应关系。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可靠却不相关,如果控制了与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相关的所有参数,在价值相关性检验模型中公允价值将重新获得相关性。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之间也不存在的一一对应的相关关系。指出价值相关性检验模型必须能够控制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相关参数。超额获利能力或经济利润信息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能够修正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价值过程中的噪音影响,再度使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
王召(2011)引用奥尔森模型来计量企业价值。而奥尔森模型的一大特点就是支持会计信息的计量观,建议引用公允价值,使账面价值更贴近公允价值,从而使得剩余收益的估计值所占比重降低,进而增强企业价值评估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另外,根据奥尔森剩余收益的思想,经营管理者应该关注企业创造超常收益,即剩余收益的能力。文章对剩余收益的来源也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和假设,研究了剩余收益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将经过改进的奥尔森模型应用于信息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中。文章最后还对企业剩余收益来源进行分析,得出了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性活动创造了剩余收益的结论,进而可以指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
邓(2011)认为公允价值作的运用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为估值的准确性。新会计准则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为企业估值计量开辟了新的土壤。如果企业全部的资产和负债都用公允价值计量,就基本上可以用账面价值反映企业当前的真实价值。作者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举例说明:在运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企业账面上反映的现金流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被缩小,且可操作性也大为提升,这使得现金流量折现法得以使用。文章最后出结论,在引入公允价值背景下,由于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使得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成为可能,使得现金流量折现法优势凸显,投资者最终会更多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而冷落相对价值法。
四、未来研究展望
在我国,学者们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介绍、分析以及相关背景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规范性论述。而且,即使有部分采用实证法研究企业价值与公允价值关系的文章,由于新准则实施仅仅四年多,之前的学者所能获取到的数据是极其有限的。虽然公允价值的应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所能获取到的数据对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近五年时间里,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程度以及由此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问题的研究,对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引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谭三艳.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9,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