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最初的贸易形势早已不适合现在的国际贸易,单一的贸易或者投资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国际贸易,经过国际贸易形势不断调整,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式逐渐出现,这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贸易投资一体化和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形式下,国际贸易突出的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以及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利益提升。
关键词:
贸易;投资;一体化;国际贸易
一、前言
最初国际贸易,比较成本是获利的根本理论,在这种理论模式下,国家独自发展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且别的国家是不能利用这种优势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际投资不断地加大,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学家的分析研究下,得到了贸易和投资的一致的特点,比如说地理区域和产业分布上、产品结构的转变等。这种一致性,也是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根本所在。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使得国际贸易突出竞争优势
在一般情况下,比较成本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发展方向,比较成本主要观点就是,只有国家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参与国际贸易,不仅生产该产品的国家本身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与之进行贸易的国家也会获得利益。瑞典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了比较成本出现利益差额的原因之后,认为劳动力丰富、资本丰富、综合国力较强、具有较多资源的国家,出口是非常多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出口量比例非常大。但是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出现,传统的比较成本由于要基于各国之间的不可流动特点,这种特性导致出现了成本额的差异,使得各国想要获得利益就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有效的利用和分配资源,所以这种比较成本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国际贸易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大企业逐渐在国际贸易中体现了竞争能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显现的优势不再是单一贸易优势或者投资优势,变成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式,竞争能力凸显。而且国内的企业也可以趁着国际全球化时机,适时的抢占国际贸易中的先机,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比较成本的方式逐渐改变,某一国家已经不能独自应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得利益,别的国家也是可以运用的。只要国家拥有的资源丰富,资本较大,人才多,有着自己成本上的优势,技术上的优势,产品上的优势,管理上的优势,具有强烈的竞争优势,那么就能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抢占先机,获得利益。
三、贸易投资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内部格局发生了改变,公司逐渐将内部业务转变为跨国公司的业务,增加了产业链,在以前的比较成本形式下的贸易中,贸易是以产业内部为主的,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产业之中进行。因为在最初的贸易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需要依靠不同的产业,生产各种不同的产品,将这些不同产品进行贸易交换,产品的流向较为固定单一,对于各国的发展其实是极为不利的。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际贸易的份额不断加大,科技水平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单一定向的国际贸易已经不符合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的贸易情况,发达国家的产品数量增多,新产品日新月异,国际贸易的比重加大,使得贸易的形式不断的进行调整变化。一般情况下认为产业内部的贸易是在比较成本的情况下由于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异,产业内部贸易可以最大化生产利润,所有才出现了这种产业模式。但是现在,虽然产业内部的贸易仍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是有了一些改变,这就体现在了跨国公司的贸易上,跨国公司将原先一些公司内部的产业逐渐移交到了跨国公司之间,其实这也是一种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在跨国公司为了提升自己公司的整体水平,壮大公司规模,提高企业利润,一般采取并购的方式,围绕主流产业开展多项产业结构,比如美的最初是以电器为自己主要的生产产品,但是经过企业不断的发展,美的集团现在除了生产电器之外,还涉足物流、地产等领域。为了一直保存自己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采用了垂直管理的方式,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保护了自己技术领先的优势。
四、一体化方式使得贸易利益提升
国际贸易的一般优势体现在利益、就业、技术上等各种的进步。在比较成本中,只要国家各自在自己的优势上发挥出全部作用,就会获得不少的利益,会促进整个国家的利益发展。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方式下,国际贸易应该向新的方向转变,首先是国际投资收益会慢慢超过贸易的利益,国际投资优化了全球的资源分配模式,带动了资源的整合。外汇额度也成了国家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国家的进出口额度都表现在了外汇收入的增加和支出上,国家之间的贸易差额可以全面的体现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势。在一体化的条件下,动态利益成为了跨国企业以及国家之间的主要追求,其中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各个国家的企业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际贸易中流通的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产品了,产品的多样化更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进行,一个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出口利润外汇到别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不发达国家内建设的子公司,这种形式更为明显。但是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受损,因此动态的利益就成为了不发达国家企业所追求的主要利益。也是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因素。
五、结束语
贸易投资一体化已经是当前非常符合国际贸易的一种新型的模式,一体化的方式,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分工模式转变,突出了资源整合的各种竞争优势,而且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公司的产业链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在一体化的模式下,动态利益逐渐成为了主题,而且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保护的对象和效果不能确定,极大的适应可当前的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相信在这种体制下,国际莫伊将会有极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福建论坛》,2013.(11):32-35.
[2]魏浩,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05):61-63.
[3]韩志涛,论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考究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4.(11):112-113.
[4]杨冰,贸易投资一体化程度与贸易保护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16.(02):51-52.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114-036
伴随着加入WTO,中国急需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惯例,通晓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的管理类人才。国际贸易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开设迎合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强并可供实际操作使用的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理解各种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并熟悉履行进出口合同的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多,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分工和国际市场,介绍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以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特点是理论性,政策性强,内容比较枯燥。而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先行课程中较少涉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至多在政治经济学中,在商品价值,劳动分工理论有简单提及。因而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陌生,感觉比较遥远,一开始接触该门课程容易缺乏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往往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条例多,内容繁琐,特别是贸易术语部分,术语多容易混淆,再加上学生比较少地接触到贸易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困难,由此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感。
(二)学生英语基础差,国际贸易教学难以真正地达到效果
虽然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并非为了培养外贸实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合同以及各个条款的举例,单证的讲解,难免会涉及到部分专业英语。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之前即使学习过专业英语,但涉及的贸易英语相当少。
(三)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课程专业性强,知识性强,学生自学困难,需要大量的教师讲解和指导。由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教学过程自然不够生动,互动性差,学生学习相当被动。事实上,国际贸易课程知识量大,各章节相关性弱,如果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吸收,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主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制定的,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两大块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课堂学习积极性,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评价机制。而课程的考核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调动。由此,需要结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特点。
1、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讲授体现一个“广”字、“新”字。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间商品交换基本规律,了解各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同时,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含人文,社会科学,经济金融,法律等多个学科内容。由此,笔者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广泛涉猎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在相关章节中增加了国际贸易地理。国际金融等知识,在讲解国际贸易特点的时候,结合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商业习惯举例讲解,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由于国际贸易政策性、时事性强,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讲解中,教师如果着重突出一个“新”字,联系时事,热点来讲解,能够教会学生热心关心身边的经济贸易领域新闻,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如在每堂课中留足5~10分钟,请同学轮流讲解与贸易有关的新闻时事,并和学生一起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时事。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学生收集的时事资料将又成为教师上课的新案例,从而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2、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提高吸引力,体现实作性。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虽然条例众多,内容复杂,但实际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国际贸易实务中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习惯,谈判风格,文化背景,比较有趣。同时,国际贸易中还暗藏着各种商业“陷阱”,稍有不慎就会给商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落得个财货两空的结局。由此,抓住国际贸易中的吸引点来讲,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外,国际贸易实作性强,在内容上安排部分章节相应的实践操作环节,如报关单的填制,报检单的填制。提单的填写,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外文的,内容安排上尽量强调基本和基础专业术语的学习,实际上大部分同学在经过培训后都能够看懂一份英文的信用证。
(二)教学方式上。多种形式相结合
1、语言启发式讲授,加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如采用提问启发式,尤其在第一堂课中通过问学生许多让他们感觉到很好奇的问题,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比如问一些为什么出口到土耳其的商品包装上最好不要印上绿三角的标志,为什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谈判后合同的签订中如何正确地表示商品的单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展现上,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视听并用。国际贸易货款收付方式,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部分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在介绍运输方式和路线部分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国际贸易谈判部分,中国入世进程部分以光碟的形式组织学生收看讲座和记录片,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单调感。
2、案例式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的讲授中离不开案例。而案例的选择不在多,而在精,具有典型性,并和课程中要讲授到的知识点要有紧密相关性。在课程的讲授中,案例的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入式案例,主要用来启发思考,然后引入主题的。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性强,这一类运用的不多。只是在讲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运用到了一些。二是“小案例”,即篇幅小,内容简单。一般涉及到最多几个小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讲授了知识点之后,通过此类案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一种互动效果。这类案例在实务部分运用比较多,如审核信用证的要点。CIF贸易术语的特点等相关的讲解中都可以运用。第三大类是“大案例”,即篇幅稍多,涉及面广,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讲授中需要留够时间学生阅读。然后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之间甚至会形成一种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案例通常在一章或几章结束之后,如考查学生贸易术语的选择,货款收付方式,保险等综合知识的运用。案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3、采用角色扮演。实行模拟教学,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细节及标准和规则,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发挥了高职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如在模拟实验室内设计一个交易场所,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教师在旁观察。从商务礼仪到专业知识进行点评。又如根据贸易背景材料,让学生模拟买卖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从贸易术语的选择,价格的计算到各个条款的拟定,对学生各项知识的掌握和具体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合同签订后,让各个小组将合同条款制作成PPT,轮流上台讲解,并请台下同学点评,指出不足点,最后老师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模拟活动以及轮流讲解中表现欲强,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的实训,模拟实践以外,更多的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带领学生参与或观摩商品展销会,指导学生参加产品推广活动,参观外贸公司,物流公司。并聘请部分外贸公司的从业人员如单证员以及货运,报关员等相关人员来开设讲座或讲课,增加学生对相关工作的体验和感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评价方法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论文关键词:网络贸易传统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在线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音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问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一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图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贸易形势的改变,已经从最初的单一简单贸易形式逐步向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复杂模式转变。也促使国际贸易进入了全风险和时代,国际贸易的利益和风险之间是相互交融产生的,这种影响并呈现了扩大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获得较大利益的前期下,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风险激增,如何有效地识别国际贸易的风险来源和风险影响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规避,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在对国际贸易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对如何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国际贸易中风险预测分析
政策风险。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主要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交往,不可避免的需要应对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风险。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的优势,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进行了贸易壁垒等门槛的设置,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程度。政策性风险多属于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主要是各贸易宗主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相应贸易门槛和条件的设置,这种风险往往无法有效的规避,只能通过一定的贸易手段来降低这种风险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国际贸易风险的可预测性较差,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政策性风险有所不同。因此,应注重对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来较为准确的对该类风险进行预测。
外贸风险。当前,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外贸易之间的数量和品种等都呈现了快速扩大的趋势。在国际贸易法中,传统的钱货两清的交易形式正逐步减少,代之以各种现代国际贸易的结算形式,多数外贸结汇都是经由银行,通过票据、单据等结算工具的转移和传递,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从而实现买卖的最终完成。由于不同贸易企业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的外贸风险不同。而且对外贸易的合同风险形式不同,各种外贸资信问题以及违约问题仅仅依靠合同难以进行解决,需要在一定的信用管理的形式下,来进行对外贸易的风险管理,对不同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外贸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并积极的采用商业风险、外汇风险等分类规避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人才风险。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外贸风险的管理最终需要依靠人来进行管理,并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和规避。因此,强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有效地进行人才风险管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纷纷走出了国家化较为单一的路子,这样也使得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发展目标的问题。因此,人才问题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是需要面对人才培养可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本成本提高的问题,二是人才培养后可能需要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人才激励问题,减少可能发生的人才流失问题,成为国际贸易参与企业进行市场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竞争风险。国际贸易过程中,企业已经从过去的单纯的国内市场竞争形式逐步转变为全球化竞争的形式,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更需要面对全球化进行相应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风险与传统贸易风险形式相比,明显放大。从企业角度来看,这种竞争形式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确定性。竞争既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调整,影响企业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可能获得的利益。一般来说,影响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竞争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市场竞争的规模问题以及竞争的主要参与者等等。市场的参与者越多,竞争的激烈程度越高,市场的风险水平也就越高。一般来说,企业之间需要通过有利于自身的优势发展为主要的竞争动力手段,来开展有针对性的竞争。避免可能存在的相互压价等非理智性竞争的存在,进而实现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不断地进行企业的内部环境的改善和逐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进而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社会文化风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交往可能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需要面对不同国家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国际贸易交往风险。如伺解决不同地域和社会文化之间的风险成为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发展所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企业不能很好的去解决这种文化方面的差异,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这种国际贸易社会文化风险是动态的,需要企业进行全面的贸易管控,并确保风险总体可控。
国际贸易中风险规避对策及建议
加强风险规避意识。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实体,在我国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蕴含了较高的发展风险,值得密切关注。重点是需要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建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控,并引导企业积极的做好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的防范主动性。同时,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延伸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价值链体系,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资源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获利水平逐步下降,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也步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贸易额的逐步下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应积极地寻求贸易方式的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来逐步获得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地位。
利用国家信用保险渠道。为了有效地降低对外贸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应对的政治风险问题,应积极地采用保险的做法,把政治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结汇方式进行相应的组合,并充分地利用国家的信用保险渠道,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提高信用结算的有效性,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大笔交易中,要求进口商结算一定金额作为定金,便于出口商备货,减少出口商部分资金负担。则定金常以迅速、便捷的方式结算,如汇付,其余主要货款日后按照信用证结算。信用证与托收Y合使用。其原因是可以减少进口商的开证费用和押金,降低全部货款采用托收结算的收汇风险。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
(一)专业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专业性。一方面,课程讲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外贸单据,并非一般的经济常识,与理论类课程有很大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必须与国际市场同步更新。比如,课程中讲解所引用的国际惯例与公约、行业规则等,基本上与国际上新规则的出台同步更新。
(二)实用性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主,而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外贸公司是其主要的就业去向,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就业保障,不管是学生求职面试,还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都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
(三)基础性
基础性是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来说的。根据一般院校的安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会安排两类课程,一类是理论类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财政学等,一类是实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国际结算》、《货运》、《报关报检》、《单证实务》、《进出口操作模拟》、《商务谈判》、《商务礼仪》、《中外文化》等,而《国际贸易实务》是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完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他实务类课程才能得以开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
(一)对现行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从内容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特点是基本内容一致,结构略有不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合同”为主线,围绕这一中心,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现行的实务教材在内容以及结构的安排上也会略有不同:
1.从内容来看,一些教材别出心裁,会安排一些“特色内容”,如有的教材会安排一些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WTO)介绍、国际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说,这些内容作为实务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可以的,但囿于实务课本身课时有限,通常的情况是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堂上并不作为讲授内容。
2.从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按照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履行的顺序展开内容,但也有教材作了另外的安排,情况主要有这样两种:第一,有教材将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安排在合同条款前面,如易露霞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这部分内容根本无法开展,因为学生没有前期必备的合同条款知识,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合同履行的内容。课程内容结构顺序失当,将会使教学内容难以开展,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在合同条款的结构安排上,现行的教材在价格条款上也有两种结构安排方式:一是首先安排商品条款,接下来再安排价格条款;二是首先安排价格条款,再安排商品条款。前者以吴百福教授主编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后者以黎孝先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这两种安排各有用意,也各有优点:前者的用意在于遵循合同本身的条款顺序,在讲授时也可循序渐进,因为商品条款的内容较为接近日常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从商品条款过度到价格条款也比较合乎逻辑;而后者的用意则在于将实务课程最为重要的部分——贸易术语放在最前面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1.涉及面广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既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理论类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社会文化等课程都有着很强的联系。在课程内容讲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关系:
(1)注意与其它实务类课程的关系。前面我们讲到,其它实务类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环节精讲型课程、能力加强型课程、拓展补充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应该为这些课程做好充分的前期知识准备工作,而且应该在该课程讲授中建立起学生对整个实务类课程体系的认识。因此,在讲授中应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尺度。
(2)注意与其它理论及相关学科课程的关系。学生囿于本身的知识素养与社会经验,对理论类课程的评价往往是大而空,对实务类课程的评价是庞而杂。因此,我们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可以根据内容引入相关的理论课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内容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从开设至今,从内容上已经几经拓展。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导向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以讲授企业如何做“出口”为主。进入21世纪,国家外贸战略有所调整,不再抑制进口,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旺盛,很多外贸企业开始大量从事进口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也从单纯讲授“出口”,到“进口”、“出口”业务内容并重。同时,我们的外贸企业也在不断地借鉴国外的业务经验与方法,贸易形式开始多样化,外贸公司的业务不再仅仅局限于“出口”和“进口”,经销、、招投标、融资租赁、甚至拍卖、期货等贸易方式也成为一些贸易公司的日常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也随之拓展,从单纯地讲授“进出口”业务,拓展到需要讲授各种贸易方式的形式、方法、特点与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