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社区管理

农村社区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社区管理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1篇

一、几种典型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

1.市场型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该物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业主组成。这种模式借鉴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宅社区的管理模式,由居民住宅业主委员会公开招聘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管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合同,根据业主的服务标准和要求,全权负责物业的所有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适用于离城市较近、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市场意识较强,居民经济水平承担得起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费用。深圳宝安的“城市保姆”全方位服务模式即为这种模式的代表,在深圳市边缘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目前物业管理覆盖面已达到67.2%。

2.“乡土味”综合型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农村社区的现状和农村生活方式的特点,在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粪便综合处理等)的同时,为农村社区提供环境卫生、绿化、维修、保安等服务。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和村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综合物业管理站,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和聘请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这种模式的代表是河北涿州卢家场村。2006年,卢家场村成为农业部“创建清洁文明工程”的试点,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引入了城市的物业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套把污水、垃圾、粪便综合处理及农村环境整治的新模式,从源头上治理农村“脏乱差”。

3.村民参与、村委会主导的物业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由村委会带头建立管委会,并由村委会聘请大家信任且有一定技能的村民作为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成为物业管理员工。由于这种物业管理机构与基层组织一致,在实施管理时具有权威性,制约力强,因此较容易被村民接纳和认可。虽然管理专业程度不高,但管理费用较低,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群众思想相对保守的农村社区管理。广东韶关市武江西联镇的环卫管理模式即为该种模式的代表,在西联镇,物业管理机构由村委会组建,村委会主任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指定一名村委会成员专门负责,配备4名专职管理人员,选聘26人的卫生保洁队伍,分区包干,全天候保洁。该村把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纳入村规民约,逐步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形成了“户集、村收、环卫转运处置”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实现了卫生长效管理与城市管理的无缝对接。

二、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经费不足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一般有限。面对着农村庞大的物业市场,很多物业设施需要配套建设。如果单靠物业服务企业投资,日后再慢慢回收成本,势必会打击其积极性。目前,已建立的物业管理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政府补助、社会赞助、村民自筹、营业用房收益补贴等。但是当越来越多农村社区实施物业管理时,靠政府补助、社会赞助等途径筹集的资金是很有限的,并且大部分村民对收费存在很强的抵触情绪,村民自筹的办法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2.村民传统意识、生活观念难以改变

农村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村居生活多呈现松散、封闭状态,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很自由,不喜欢被管制约束;而物业管理方式是规范化、全面化、市场化的,因此如何使农民接受物业管理理念,积极配合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3.法律法规困境

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大都以城市为背景,若将其向农村推广,必然会面临现行法规制度“水土不服”的情况。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比较复杂,违规建筑的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法理与本土人情之间如何权衡也是很困难的。农村物业管理该以何种制度为指导、由哪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最有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4.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在一些农村,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村民没有能力长期聘请全职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管理农村社区。有些社区通过培训和宣传,使社区人员具备一些物业管理知识,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考核。随着物业管理工作的深入,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将是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构想

结合我国各地农村实际,管理农村物业应从政府引导、物业指导、村委代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六化”(详见下文)管理机制的渗透,逐步建成基层组织健全、社区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的农村新型社区。

1.规划科学化——合理规划农村社区

合理、科学的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可以使社区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个阶段主要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在决定将几个村子合建为新型社区前,政府要组织专业勘测人员客观、严谨地考察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条件,与专业规划人员一道制定某区域的社区规划。社区建设地点、建筑类型、各项配套设施等都要提前规划好,为农村物业管理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管理规范化——构建高效管理服务平台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处理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当前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践和政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转移、资金筹集等各种技术性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笔者通过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从个案出发,发现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试图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期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农村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的一项重要建设事业,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农村社区变迁规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较早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以上定义固然指出了农村社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实际上他们所指和我国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无异,探讨的可以说是农村地区以乡、村为单位的小型农村社会。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得不到学者们的认可,学者们关注的和我们当今社会所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2)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到小城镇,城市落户,农村社区成员从职业流动到地域流动,进入了一个高度流动状态。除此之外,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阶层处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成员同质的明显下降。(3)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4)新型农村社区多以居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现阶段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以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形式进行,便于集中农村社区各种资源,同时有助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也节约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

3.农村社区变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启示

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其变迁途径和过程具有多样性,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总结农村社区建设的变迁规律和变迁趋势,可以归纳出如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1)农村社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理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理性选择。(2)培育农村社区居民“合作”及“集体”意识,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化建设。(3)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机制。(4)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5)明晰和保障居民产权。(6)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要素自由流动。(7)重视农村社区意识形态的培育。一方面,对社区干部、领导加强敬业、奉献、虔诚精神的培育,利用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约束他们行为,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加强“合作”、“互助”、“家族声誉”、“荣辱观”、法制与民主等观念的教育和形成,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正向变迁。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2]姜惠莉 张翠红 王艳霞:当前农村信息需求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 2007(01).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建设;管理;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新型农村的建设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农村社区化。在农村社区化发展进程中,相应的物业管理措施也应及时跟进,这对于建设更加村民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社区,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比较短暂,各方面的发展还有待完善,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物业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物业管理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物业管理不仅在城市的发展、完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业管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的市场化。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难免会产生出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能够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造成大量的废弃物甚至是垃圾的堆积,不但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从而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再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农村社区化过程中实现物业管理的专门化,不仅能够实现节约资源、降低农业生产、生活成本,还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加强物业管理对于维护社区治安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农村社区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居住水平,但是与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社区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社区安全方面。村民的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社区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等,都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安全问题造成一定威胁,因此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对于促进社区安全作用重大。

最后,加强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也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区。新农村社区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散落的村子中,生活方式比较自由随便,养成了一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例如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随便倒,喜欢大声说笑等等,但是农村社区化之后,社区居民的人口密度比较大,相互之间都是对门或是上下楼,距离比较近。如果还是延续之前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因此,物业管理在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例如不随便倾倒生活垃圾等)方面以及协调邻里之间的纠纷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完善新农村社区建设物业管理的措施

物业管理公司属于微利行业,流动资金有限,于是资金短缺就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村民的传统生活观念短时间内难以转变,长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使得物业公司在统一管理上也遇到一定难度,再加上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村民的法制观念淡薄等等问题,使物业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但是,为了加快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物业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一,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权责明确,为物业管理行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对物业管理的领导不力,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领导,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对物业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因此,明确落实各乡镇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为物业管理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建立完善的新农村建设的现代物业管理制度。物业管理提供的产品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思想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

第二,提升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围绕着“服务”这一特性,物业管理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竞争机制的完善、管理规则的健全、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营运而生的物业管理公司,其员工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却经常遇到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现场解决,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物业公司就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应答村民的好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赢得业主的认可。

第三,做好与村民的沟通工作,降低工作难度。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要为业主和使用人营造“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环境。在社区化进程中,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村零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形成思维定势,则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村民一时难以接受如此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必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开展工作之前,物业管理人员必须对村民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及时与村民做好沟通工作,使村民在思想上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小区用户营造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氛围,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物业工作难度,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加快物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上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物业管理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逐步过渡的阶段,物业管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重视并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儒.住宅小区物业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刘维新.试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理论观察,2007(01).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生 农村社区 管理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要求“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将“社区管理”的概念引入农村,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积极有益探索。因此,完善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点课题。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三农”格局的快速变革,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民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日益要求多渠道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家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越加要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实现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阶层分化、诉求多元、社会流动和信息流通加速,权利意识觉醒,使得农村维稳形势日趋复杂,农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由于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长期受城乡二元化的影响,公共服务资源偏向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社会建设滞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农村社会改革的新型农村管理和服务形式由此顺应而生。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是深化村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党的十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见,要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和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而言,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凝聚力和认同感。农村社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采用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市场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其特点包括:管理主体多元化。即在公共管理事务中不仅包括政府,还应包括非盈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私人机构和个人等。其中,政府是多元化主体的核心,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服务及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即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管治行政,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公共行政体系内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的引介。即政府可采用合同外包、竞争性招标、凭单制等方式,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采用授权或分权的管理方式,打破公共部门的本位主义,建构网络型组织;采纳企业中常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强调绩效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其实,党的十报告中也蕴含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并为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例如,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部分提出的,“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在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出的,“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可见,从党的十报告精神、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农村社区的内涵可以看出,农村社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乡村民主建设实践的创造性结合,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农村社区管理的探索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发展上各地的农村社区管理实践差距较大。从管辖的区域范围上划分,目前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可初步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模式。其中,“一村一社区”是指将村委会与农村社区合二为一,即一个村委会就是农村社区;“一村多社区”是指在一个村委会内设置多个社区;“多村一社区”指在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域临近的村中,选出一个中心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涵盖附近几个村,非中心村的村民到中心村接受服务。从国家、市场、社会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民间组织型”、“政府、社区互助型”、“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五种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通过服务下乡使其在农村社区管理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山东诸城和胶南即是采用“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主导型”是指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农村社区管理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山东胶南北高家庄即是以珠光科技集团为依托,发展“企业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民间组织型”是指以民间力量自主管理为主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湖北秭归杨林桥村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互助型”是指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模式。江苏太仓市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是指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出社会的协作力量,形成无缝隙管理和服务的农村社区模式。重庆市永川区即是推行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农村社区有效管理实现机制探索

(一)健全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相对广大,对于农村社区的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应根据当地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的作用机制不同,选择不同路径的农村社区管理方式,更好的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具体而言,如果农村当地地域较小、人口比较密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区域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地方,应采用“政府主导”路径。在采用“政府主导”路径的模式下,必须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包括:农业、教育、公安、文化、卫生等),集中各自资源主动将服务延伸到农村,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另外,可以借助共青团、妇联、媒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成果,引导农村社区管理走向党政组织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如果农村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存在一些国家、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并且企业自身已经具有相当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采取企业、政府、村委共建农村社区的路径。在采用“共建”路径的模式下,政府应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正确引导”,通过各种税收减免和项目支持鼓励企业大力对各种公共服务进行投入,大幅提升企业所在地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以企带村 、村企合一”的管理思想,引导企业与社区融为一体,社区居民即企业员工、社区文化即企业文化,让企业清楚的认识社区的明天就是企业的明天,社区居民的未来就是企业的未来,以此调动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公共服务。

(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根据农村居民最核心、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以实际资源为基础,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轻重缓急事项,把直接改善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作为目前工作的重心。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服务项目推向农村。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完善各种便民的服务站、卫生站、文体中心、超市等配套设施,同时设置各种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使得农村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社区居民看病、购物、文体休闲困难的现状。

(三)建立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

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多元化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一方面,明确公共财政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专项支出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明确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对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保障范围,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积极调动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开展村企结对、村校结对,采用合同外包、凭单制等方式,将市场竞争引入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中,以此获得更多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建设和发展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

(四)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监督机制

任何一种良好的管理体系,必须依附于完善的治理监督机制,治理监督机制的实质就在于体系中各主体的权、责、利的分配和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实现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行。结合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监督问题,首先就是尽快完善农村社区内各种规章制度,如社区居民大会制度、各类工作专项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等,将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约束和规范农村社区各部门及社区居民的行为,保证农村社区建设有序进行。其次,实现信息公开,设立专门的农村社区信息公开栏或网站,将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类信息(包括: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等)迅速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暗箱操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内部耗损。要建立起农村社区各管理主体广泛参与为基础的规范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五)推动农村社区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

农村社区管理,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高的农村社区管理队伍,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管理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居民对社区构建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所以,必须将农村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推动农村社区管理的重点工作来实施。首先,必须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岗位来工作,并保障其工作的自主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完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体系,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通过升迁和奖励渠道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农村社区服务。最后,各级党校可针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工作中的技能需求,结合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定期对农村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传授一些管理中实用性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力.中国将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J].村委主任,2010(12)

2.胡维维,吴晓燕.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J].新疆财经,2011(1)

3.晏国政,王圣志.农村治理新局[J].望,2011(10)

4.曲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5.仇丽萍.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理论学习,2011(1)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新农村;新型社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在当前“新常态”环境下,三大产业的发展逐渐趋向成熟,相比较之下,农村经济处在一个劣势地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法治建设方面、教育方面、文化方面、道德建设方面,总之,问题日益尖锐,严重阻碍着新型农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弘扬传统道德,摒弃落后道德、腐朽主义,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可以改善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组织涣散、宗教势力抬头等不利形势。为此,本文结合当下农村社会发展现状,针对农村传统伦理道德与新型社区道德的关系来展开讨论。

一、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与发展概述

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中蕴含着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的宝贵资源,这也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挖掘、传承与重新利用。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智慧成就,是千百年来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其之所以存在,定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样,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仍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在新时期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引导着社区居民消除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继续以淳朴的姿态展示于世,同时也能呼唤人们的责任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所谓社区,它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类群落,即一定数量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在一定范围的共同区域空间内生活的居民及家庭,相互之间拥有共同的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社区各家庭之间,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当生活社区形成之后,地域内的居民,会逐渐拥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自然而然确立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准则。在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用来衡量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2014年10月20日, 党的十四次全体会议,重点提到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并且将道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当下我国大力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及其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必然。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村”而言的,同时与城市居民社区有所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存在的形式,是由“行政村”建设而成,或者由多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让我国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当前,在我国东部地区,比如山东东部地区、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正在积极筹措建设当中,比如在安徽、山西、河南、湖北等地,不少城市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层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之,加强新农村道德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改革的必然,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新型农业社区的内在诉求。

二、农村传统伦理道德在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和谐社会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传统伦理道德自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农村传统伦理道德对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具有同等功能,即积极引导并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换言之,农村传统伦理道德可以为和谐新农村及新型社区的构建提供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具体可总结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在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中,农村传统伦理道德可助推和谐新农村建设,助推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尤其是对广大农村而言,在民主法治建设领域全面落后于城市地区的状况下,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在和谐新农村体系构建过程中,既是核心也是最直接的一项内容,就是加强村民道德建设,这也是实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最根本的要求,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建设就是其中一项前提条件。因此,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道德体系,先要全面理解新农村社区道德的内涵,“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这些都是农村传统伦理道德优秀文化长期积累下来的成果,其定将成为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道德与法治建设,离不开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离不开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千百年来大家一致遵循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作为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核心内容的农村法治内容建设,其与伦理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两者之间本身有较大的关联性,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以社会伦理道德作为基准,而道德的底线则是法律。换言之,伦理道德影响着法律,法律体系内体现着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当地居民的一种生活习俗,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各地区民族间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正所谓“法律无外乎人情”。农村社区的居民,相比较之下,他们更认同自己所生活环境的习惯,正是由于这些习惯(传统伦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农村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总之,农村法治建设虽是当务之急,但农村传统伦理道德不容忽视。

第三,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转变。在全新的现代化社会,要想真正适应与寻求农村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必须更新。农村传统伦理道德是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但也需要与新型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简单一点讲,就是需要构建一套“新伦理”道德体系,对传统伦理道德体系进行更新与重构。因此,在农村民主法治、新型社区及其道德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当代农民的实际出发,建设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就是说,需要在原有(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衍生。

三、新型社区道德建设中可借鉴农村传统伦理道德

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国民经济环境愈发平稳,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因此,新型农村的建设也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对新型社区道德建设应提出新的要求。在新型社区道德建设中,需要坚持“遵宪守法、爱社爱家”的基本原则,遵循“文明诚信、自强不息”的准则。以大家治小家,以小家衬大家,重塑“敬老爱幼、邻里和谐”的家庭美德。在具体发展建设上,可以有层次、分轻重来进行。

第一,新型农业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公德。关于社会公德建设,它是指农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公共生活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而出现了农村社区公德建设的问题。以我国中西部经济较落后的一些地区为例,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缺乏公共道德的传统和内在机制。对此,要想在广大农村社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深入了解内外部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公德的内在体系、外部环境等,只有充分把握住了农村社会公德所处的现实环境,才能透过表象挖掘出本质,才能将体系变革真正融入其中,进而有助于建立一个以平等、有序、公正、诚信、民主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农村社区社会公德体系。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业道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广大农民,农民之所以称为农民,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农村社区居民的身份,他们生活在农村地域;第二个因素,农民的职业,他们大多从事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或者相关的一些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身份和职业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在那个时期,农民从出生那一刻就被定义为农民,凭借农民的身份,从事农业生产这个行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农村开始改革,城乡经济变得更加紧密,大量的农民开始流动,从农村地域走了出来,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了诸如农民企业家、农村社会管理者、个体商户等群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对随之而来的问题,我们也必须加以重视,那就是农村社区职业道德问题。应当按照现行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相关规定来执行,包括“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等。

第三,新型农业社区建设中的家庭美德。无国无家,小家组成大国,这是家庭式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态。形象地表达,家庭之于社会,就如同人体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在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中,应当坚持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基准,弘扬优秀的文化意识,剔除落后迂腐的道德思想,因为家庭关系是伦理道德所规范的首要目标。换言之,农村社区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的变迁,对整个农村社会道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着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进而形成一套新的伦理道德体系,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推动乡村结构的变化调整。基于这一点,在社区道德内容建设中,应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加强民主意识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农村社区关系。

目前,全国大部分乡村地区,社会各方面发展基本处在关键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广大的农民在道德上、价值观认知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属于道德观念新旧交织的关键时期。所以,从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变,适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可引导并增强农民在当今多元化社会的道德观,促进农民朝着积极的一面去发展,包括道德评价标准、道德思维能力等。关于这一点,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做得还不错,不少地区都开展了先进评选活动,极大调动了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