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出口贸易概念

进出口贸易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出口贸易概念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167-03

近些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绿色贸易壁垒或为绿色壁垒这些概念频频出现,但是从相关的著作、文章中可以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些概念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认识。文章作者以及著作者并不是在完全准确和相同的意义之下引用这些概念,很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和分歧,有必要予以澄清。本文将根据WTO的相关文件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分析与厘清。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对于其他概念,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即TBT )是较早出现的概念,中国学者对此不同的表述或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陈同仇、薛荣久认为,TBT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1]。

肖冰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含义,是指所有在客观上对国际贸易具有直接或间接阻碍作用的技术性措施。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相比,其特质仅在于“技术性”――既包括实体性的技术判断标准,也包括程序性的技术环节要求――并给贸易带来阻碍作用。在此意义上,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是一类措施的概括性称谓,而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2]。由此可见,肖冰明确地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构成要件突出在技术性和障碍两个方面。一项限制进口的措施,不管是否基于合法的目的,也不管它对贸易产生的障碍是否是必要的,只要是技术层面而又对贸易造成了障碍的措施,就应当认定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只不过违反相关国际规则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置的,或造成不必要的贸易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称为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措施。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莫世健:《TBT协定》原文的相关表述前文脚注已经作了说明,并没有将“壁垒”一词仅限于指那些非法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笔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TBT协定》中的性质必须作为中性理解,即用词本身不能说明具体规则的合法还是非法。具体技术标准或规范是否符合WTO规则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判断[3]。

由此可见,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而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了影响[4]。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和测试程序所形成的不合理的贸易障碍[5]。

上述两种观点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目的基本一致,分歧在于是否以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是否对贸易产生不必要的障碍作为构成要件。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TBT协定》旨在通过WTO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则来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减少其对国际贸易自由发展的影响,其所针对的对象是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因此,在此笔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是相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较晚出现的概念,如前文所列,有的学者认为其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的则认为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上位概念,有的则认为两者是并行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实是反映了有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措施的设置并非都是为了阻碍贸易自由的目的。比如李勰指出有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违背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世贸组织成员为协定允许的合理目的而制定并实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而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TBT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不能仅凭出现损失或造成负面影响这一表象就将这些措施全部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6]。其把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了并行的概念。持这种观点还有所增益:所谓技术性贸易措施指的是,为实现合法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程序等[7]。

由于国际贸易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其科技上的优势来对产品、工艺等设置苛刻的技术标准,以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目的。这样一来,该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带有了歧视性,构成了对国际贸易的不合理限制,也就形成了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壁垒”一词本身似乎也表达了一种非理性的含义,因此,将合理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区分对正确界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基于一定的贸易策略和目的而采取的所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等等。从它制定的宗旨和实施的效果来看,可以将其区分为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它的下位概念,仅是指其中不合理的那部分。应当将其定义为:一国以不合理地限制国际贸易为目的而采取的标准、技术法规或合格评定程序。

三、绿色贸易壁垒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国际热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做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二者之间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甚至冲突,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理的贸易自由化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相反在环保方面,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贸易市场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资源。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前保护环境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被学者们来探究,而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不同的是,“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概念并未在WTO的协议中以及国际文献中论及,之所以被冠以“绿色”的称号,主要是因为其产生的前提或目标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与生命健康。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在国际上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中国有些学者提出的绿色壁垒概念,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立场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实践角度看,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类型。

目前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与措施。由于这些措施,通常是一国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进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只不过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在贸易中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出现的。对此必须区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上文所探讨的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样。在此则又出现了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即环境贸易壁垒,也可以表述为“绿色贸易措施”与“绿色贸易壁垒”。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动植物检疫措施就是绿色贸易壁垒。而排除了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缺陷。

“绿色贸易壁垒”与《TBT协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TBT协定》的序言明确却指出其法律目的,一是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二是技术法规、标准与测试和认证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在WTO多边体制之下,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大部分在《TBT协定》之下实施。《TBT协定》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多方面的贸易或技术问题,环境保护仅仅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可能涉及的一个方面。在WTO框架下还有《SPS协定》存在,有些与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技术标准或产品要求受《SPS协定》管辖,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动物卫生和植物卫生三个领域,而《TBT协定》涉及范围更广,除去与上述领域有关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外,所有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都受《TBT协定》管辖。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贸易自由化和环境的国际保护是两股看似并行不悖其实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潮流,环境措施可以合理地规范自由贸易,促进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也可能限制甚至阻碍自由贸易,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其实就是环境贸易壁垒,即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的措施。而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应该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措施。 在此“壁垒”依然表达的是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贸易措施之含义。

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在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尚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设立了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结语

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绿色壁垒,是三个不同的表述,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分成合理或合法与不合理或不合法两个部分,其中不合理或不合法的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即各国所采取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违反了WTO的规则,给国际贸易自由造成了不必要与不合理的阻碍。虽然其声称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等,但本质上是伪装的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施行有相当多的部分是为了保护环境与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因此这部分就构成了环境贸易措施,当一国施行环境贸易措施违反WTO相应的规则与原则时,则又构成了环境贸易壁垒,即“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使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以及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大国来说,绿色贸易壁垒无疑是一把“温柔”的利刃,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上述各种类型的壁垒,认真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2]肖冰.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法规制的含义、共性态势与难点[J].法学,2006,(8):81.

[3]莫世健.技术性贸易壁垒中贸易和环保的平衡[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2):100.

[4]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导刊,2003,(5):11.

[4],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9.

[5]李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再认识[J].国际贸易2006,(1).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第2篇

近期,在股市中,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板块无疑成为了市场上的又一热点,并且成功取代了创业板成为市场中的领涨板块,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的集体暴涨,出现了上港集团和外高桥等一些明星股票,据了解,从8月底行情启动至9月中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领头羊”上港集团涨幅超过了160%。那么对于上海自贸区是短期的机会炒作还是真的会有一波行情的到来,有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甚至有些机构投资者已经把上海自贸区跟深圳前海经济特区、WTO相提并论,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上海自贸区的行情走势就不单单是概念性的炒作,而对A股的影响也将是比较大的,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的有些个股也不排除概念性的炒作,真正有实实在在影响的个股还是占少数,这就要求对市场上众多跟自贸区相关联的个股进行去伪存真。物流、金融服务、交通运输、自贸区周边地产等板块,直接受益程度可能大一些,非自贸区内上海本地股,直接受益程度可能小一些,投资者在选股时要注意区分。此外,上市公司基本面亦是选股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对于下一步的走势,有分析师称,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目前的走势有望继续延续。

多因素利好自贸区概念股

其实,在A股市场中,每年均会出现一些政策性主题投资机会,无一例外,今年8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也带动了一大批牛股的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政策细节十分有限,但今年4月份总理在视察上海保税区时强调了进一步开放贸易的重要性。政府高层对此的积极介入表明并非国务院一个部门在推进此事。 这也在一再表明了上海自贸区的题材驱动力不同以往。

首先,本次 “自贸区”的设立,不同于以往的政策停留在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操作层面,而是自上而下的顶层的制度性建设和改革,涉及到了多个关键领域和行业,“改革真正进入深水区”。这标志着新一届政府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来应对中国的各种挑战,成为新一轮全国范围内改革的开山。自贸区的全名叫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语是中国而不是上海,预示着试验不会只停留在上海,未来改革的动作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其次,“与深圳前海经济特区等之前成立的其他特区不同,我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最大特色在于:金融创新空间更大;“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相似点在于:减少行政流程;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目前上海自贸区的方案并不具体,预计更多详情将于四季度公布,届时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比较。”有分析师告诉记者。

最后,借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的政策利好,自贸区规划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等行业构成利好。港口建设直接利好相关业务量将大增。

获实质利益的个股仍可关注

随着沪自贸区概念股的热炒,其个股也水涨船高,市盈率越来越高,随之风险亦越来越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沪自贸区概念股整体调整的同时,其龙头股仍然坚定不移地上涨,且热钱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撤退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自贸区政策已在逐步地完善,且自贸区概念是一个大题材,后市仍有看点,受诸多政策支持的沪自贸区概念股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是由于近期沪自贸区概念涨势凶猛,估值偏高,建议投资者区分看待。有些公司能够从自贸区得到直接和实际的利益,有些公司得到间接和辅的利益,有些可能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完全是炒作概念。

华泰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刘英表示,像外高桥、张江高科等土地资源在自贸区的,短期因直接受益将受到追捧。但上海自贸区是一个长期影响,短期实际上对大盘股(像浦发银行或者上港集团)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未来还有一个布局、规划、落实、执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经济的复苏程度,如果经济复苏了,这些周期股都会带动,如果经济还是疲弱,进程会打折扣。此外,自贸区概念股行情与大市密切相关,当前A股市场处于震荡筑底阶段,自贸区概念或难现持续性上涨行情。

对于后期投资策略,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能获实质利益的个股。

插排:对于后期投资策略,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能获实质利益的个股。

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一览:

上港集团: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 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

公司董事长陈戌源日前在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28平方公里,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若自贸区获批,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服务产业的发展,将对上港集团的港口主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

浦东建设:自贸区获批 将为公司带来较大业务量

自贸区获批以后,将促使自贸区周边道路改建升级,将给浦东建设带来较大的业务增量,因此对公司形成一定的利好。

浦发银行期待在“自贸区”中觅得商机

公司成立至今已满二十载,是一家伴随着上海的蓬勃发展而茁壮成长起来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近两年来,公司确立了“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战略指导思想,其具体战略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旗舰企业。

龙头股份:自贸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公司方面表示,自由贸易区推出肯定是好事,毕竟对企业发展而言多了一项可利用资源。但现阶段对公司影响不大,即便将来自贸区正式形成,影响也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互惠互利。长远来看,待具体政策出台后,如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公司会往这方面努力。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第3篇

上证指数上周末收于2394.98点,本周末收于2344.52点,下跌2.11%;股市动态30指数上周末报收771.41点,本周末收于760.14点,下跌1.46%;其中股票组合下跌1.87%。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23.99%,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5.44%。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赢大盘。

希腊组织联合政府失败令它退出欧元区的风险攀升,希腊人担心该国脱离欧元区后采用的新货币会没人要,纷纷到银行去提领存款,银行开始出现挤兑现象,市场担心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类似雷曼兄弟倒闭一样推倒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全球主要指数纷纷大幅调整。全周中小板指数下跌2.39%,创业板指数下跌2.06%,小盘股表现同步于大盘股指数。

中国平安公告四家战略投资者将受让新豪时、景傲实业和江南实业三家公司代持的平安员工股,此次减持可套现约167亿元。新豪时、景傲及江南实业分别持有4.03%、3.46%及1.76%的中国平安A股,是集团第五、第六及第九大股东。本次减持后,三家公司合共持有中国平安A股减少至3.44%,剩余可供减持市值仍超130亿元。

农产品公告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获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因公司2011年度利润分配及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已实施完毕,本次发行底价调整为5.46元/股,发行数量调整为不超过45787.5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将向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增加投资、用于天津翰吉斯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以及向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增加投资、用于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武汉健民10派4元,增加现金360,000元,经过上述调整现金变为171,958,480元。

三、最新评论

本周中日韩自由贸易股成为市场新的热点,取代了前期的金融改革概念股。青岛、大连、连云港等地的港口股纷纷涨停,龙头股新华锦收获四个涨停板,连云港收获三个涨停板,大连港、大连国际、时代万恒均录得两个涨停板,整个板块集体启动充分地调动了市场的人气。前期的金融改革概念股则纷纷回落,18日金山开发、金丰投资、香溢融通跌停,浙江东日、浙江东方跌幅超过8%。

5月13日,中日韩三边投资协定在北京签署,拉开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开始炒作的序幕。中国、日本、韩国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意味着,自2002年开始提出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设想,经过10年左右的时机终于将要进入正式启动阶段。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三国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

据统计,截至2010年,中日韩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3%,GDP占全世界19.6%,出口占18.5%,进口占16.3%,外汇储备占47.5%,虽然经济规模巨大,但中日韩三国区内贸易金额2009年仅为贸易总额的22.3%,相互投资仅占投资总量的约6%。中日韩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海上运输;港口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86-04

一、物流理论述评

物流活动古已有之,美国物流学者伯纳德・拉・隆德(Bernard J.la Londe)认为,物流活动源于地区产品剩余导致的地区间产品交换,而生产力在工业革命后的迅速发展,则推动着物流活动的不断发展。但早期的物流只能称为物流“意识”,并非明确的物流概念,美国唐纳德丁・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物流企业所进行的纯粹是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后勤工作,对所有存在的综合物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理论。

国外文献对物流概念起因提出以下看法:

观点一,物流概念起源经济原因,即源于人们对协调经济活动中物流及其相关活动的追求。美国经济学家阿奇・萧(Arch w.Shaw)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书中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的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后来被称作实物流通,就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英国克兰菲尔德物流与运输中心(CranfieldCenter for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CCLT)主任,资深物流与市场营销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 Chris.topher)教授认为,阿奇・萧是最早提出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概念并进行实际探讨的学者。1922年,克拉克(F.E.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产品所有权转移和产品实物流通的活动”。这里的实物流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物流含义。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可见物流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马丁・克里斯多弗(MartiuChristopher)1994年出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一书中指出,自从阿奇・萧的物流概念提出以后“又经过了70年左右的时间对物流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了明确的定义”。

观点二,物流概念起源于军事原因,以詹姆士・约翰逊(James.c.Johnson)和唐纳德・伍德(Donald F.Wood)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物流一词首先用于军事”,他们说,1905年美国少校马克斯・贝克(Chauncey.B.Baker)称“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logistics)”。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了全面管理,并将运筹学用于军需管理,率先采用了“logistics Management”一词,战后“后勤管理”观念被许多国家运用到民用领域,促进了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现代“物流学”(logistics)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无论物流概念起源于何种原因,实践证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界与实业界认识到改进物流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彼德・德鲁克把物流的潜力比喻为“一块经济的黑暗大陆”、“一块未被未垦的处女地”。物流的概念扩大到从原材料购买开始一直到产品送达顾客手中的全过程的物品流动的管理,该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被称为“后勤管理工程”或“整体化的物流管理”形成了系统的物流管理新理念,标志物流进人现代综合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物流管理理念由单个企业物流一体化和综合化发展到不同企业中的物流整合,使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上升到供应链管理的新阶段。1999年唐纳德和戴维教授著的《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一体化》论述,供应链关系是物流作业中最复杂和最缺乏了解的领域,然而有效地实现供应链的综合,能够以最佳方式实现竞争优势。

国外学者对物流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学者注重对物流过程的库存、运输和供应链各个环境的存货管理、信息流等进行的定量研究。应用了先进的运筹学、线性规划、数理统计等一系列数学方法和模型。并利用复杂的计算机软件,使物流和供应链学说倾向于自然科学和管理工程的精确。

欧洲物流研究特点在于将物流管理作为一项与生产并重的企业基本职能,欧洲企业认为是物流管理使原材料和产成品以正确的时间被分发至合适的地点,从而增加了产品的价值。

日本于1956年从美国引入实物配送概念(PD),日本对物流的研究侧重于全社会物流,即把物流的范围从销售领域扩大到废弃物领域,鉴于其资源贫乏和发展空间狭窄,日本对物流的运作机理与操作手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在《流通费用》(1987)一书中有“第三利润源泉”的认识,来市清也教授所著《物流经营论》(1992)中进一步提出企业应把物流视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逐步转向物流经营。

二、世界海上运输及港口发展研究

(一)早期海上运输与港口发展

历史资料证明,公元前7000年在地中海地区已有繁荣的航运。那时的港口只不过是在河流、湖泊区域,选择岸坡合适、水流缓慢、避风条件好、水面静稳之处靠系船舶;为此,天然隐避的海湾或河口被辟为港口。

随着奴隶制诞生而伴生的国际贸易,主要商品是奴隶和奢侈品,因而当时贸易中心的地理分布都在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都市及其殖民地。在西方首先是腓尼基和迦太基,然后转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扩大交通和贸易。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沿岸之后,势力抵达红海与波斯湾,便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积极开拓对东方的海上贸易。在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安季乌姆港、图姆一采利港,证明了罗马人具有高超的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水平,这里首先建成垂直断面的防护建筑物,按照总体布置,这些港口与现代港口相似。

文艺复兴时代,随着贸易和航运的高度发展,在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地建造了港口。

15世纪,航海技术和造船业已有很大的发展。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西欧一些国家的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

度的发展,商人们渴望扩充海外市场,以获得取更多的财富。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5艘船、265名船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上述几次探险,统称“地理大发现”。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新的东西方贸易航路终于开辟出来了。

在15~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和攫取殖民地而急剧发展的贸易和航运,导致大型港口建立。随着船舶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港逐渐发展起来。

(二)近、现代海上运输和港口发展

19世纪,海上运输有了很大发展。1807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艘蒸汽船,给古老的海运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工业大多沿通航水道设厂,使得当时水运的发展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地理条件的限制(远隔重洋),加上海运量大、成本低,国际贸易量的三分之二依靠海上运输。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发生的重大海难,加速了科技前进的步伐,对海上运输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逐步向一体化过渡,客观上工业、农业、原料、加工业等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形成一定程度的专业分工,国际间的客货交易不断增加,海洋运输成为世界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

从世界港口发展历程来看,港口主要伴随着航运的发展而发展。有学者认为可将世界港口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世纪以前,当时的港口仅是作为从事船舶装卸活动的场所。

第二阶段是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港口的功能已扩展到贸易领域和转口功能,即港口不仅是为船舶从事装卸活动的场所,而且港口也是贸易活动的领地,为转口贸易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港口工业迅速兴起,出口加工工业、自由贸易工业不断借助港口优势在港区内建设起来,将港口与城市发展、港口与出口加工工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港口成为集集疏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准政府区域。港口采取完全商业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运输中心与物流平台,主要业务范围从货物装卸、仓储和船舶靠泊服务,到货物的加工、换装及与船舶有关的工商业服务,再扩大到货物从码头到港口后方陆域的配送一体化服务。港口逐步成为统一的,集输运与贸易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

另外,根据1992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题为《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管理和组织原则》的研究报告,将港口按功能的发展又分为三代。

第一代港口(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港口)――其主要功能在于集散大宗的散货(金属矿石,煤炭)与液体货物(原油及相关产品),成品及半成品在整个海运物流中的比重较小;只是货物运输的一个接口,功能简单,主要从事海运货物的转运、临时储存、发货等,港口的规模主要依赖于腹地货物的丰歉。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

第二代港口(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也只是一个运输和工商业服务中心,增加了工业性、商业性的增值服务功能,使港口成为装卸和服务中心;其功能和地位主要取决于集装箱吞吐量的大小。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使港口为货物提供了增值服务的功能。

第三代港口(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定义为区域经济技术中心,高度现代化、商业化、信息化的国际贸易大港;以技术、管理、信息生产要素为基础,提供全程运输服务和国际商贸后勤服务,是国际生产、分拨网络中具有能动作用的结点,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活动。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又可称为“国际物流中心”。近十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流的发展,信息服务成为港口的重要功能;港口成为贸易活动的物流中心,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港口的服务活动贯穿于运输供应链的起点与终点,据统计,这些活动(包括销售)的收入占港口总收入的35%以上;集装卸运输功能、工业功能、商业功能和信息功能于一体,这是第三代港口的显著特征。

以上对港口发展阶段的划分,前者注重运输装卸理念;而后者更多体现出综合物流的理念。

(三)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

国外有学者从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的关系视角出发,做过相关研究如下:1968年,英国地理学家伯得(Bird)提出的“港口通用模式”即Anyport模型,将港口发展划分为六大发展阶段:①原始发展阶段;②顺岸式港口扩展阶段;③顺岸式港口细部变化(突堤、栈桥等)阶段;④船坞细部变化阶段;⑤港地式码头发展阶段;⑥专业化码头(T头突堤或栈桥及深水泊位,为工业专用)发展阶段。1970年肯杨(KE-NYON)指出,在集装箱时代到来之前,件杂货港口服务的腹地普遍比现在小,大部分港口货物的来源地与目的地至多在几百公里之处。1978年,麦耶(May-er)指出,海运技术变化使得航运公司必然在运营中追求规模经济,具体做法就是将特定区域的件杂货集中到一两个港口处理以提高效率,麦耶首次将这些集中了大量货物流的港口定义为主枢纽港(Loadcenter)。1988年赫思(Hayuth)指出,在当达国家,集装箱货物由陆上运到与装货港或卸货港相距几千公里的地方,多式联运使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这三种交通方式间的相互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990年,史莱克(Slack)着眼于集装箱多式联运背景下内陆集装箱中转站的发展变化,对港口地域系统内货物流中化趋势的内在机制运行了的经济学解释。1995年,克林(Klin)指出,作为最基本的运输结点,港口连接着物流网络中的海运和陆上作业两部分,其中核心业务是安排货物在各运输方式或同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转换,以下四大功能:①储存;②集散、配货;③制造;④贸易全部具备时,港口可以从运输结点转变或提升为物流结点。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品内贸易;垂直专业化;生产率

引言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要贸易模式是产品内贸易模式,以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为例,自1995年开始,中国的加工贸易开始超过一般贸易,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说明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很深(如图1所示),这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加工贸易,大进大出,促使“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2008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中国名副其实成为当代“世界工厂”;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遭遇金融风暴,面对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开始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矛头直指向中国,自金融风暴以来,中国面临来自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印度、阿根廷、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发起的500余件贸易救济调查和审查。

一、文献综述

自由贸易的理论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和产业的宏观与中观国际贸易问题,新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家间企业的微观国际贸易问题。新新贸易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分支——产品内贸易理论,也称为垂直专业化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要在两个以上国家完成,管理学中运用价值链的概念,即研究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完成的贸易模式。

有许多学者关注产品内贸易理论,其包含的相关概念就有很多:国际零散化、产品内专业化、国际外包、垂直专业化等,例如:Arndt的一系列文章描述了产品内专业化的概念和相关问题[1-2-3]。学者们在定义这些概念的同时,从产品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益和贸易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关于产品内贸易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其和生产率、工资、技术等相关性的实证研究。Karsten探讨了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小,而对服务部门的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4]。卢峰研究了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基础、决定因素和原因,并以服装业、汽车业、电子行业为主分析了制造业的几个主要部门的产品内分工状况和特点[5]。

本文沿用了Hummels提出的VS指标,对中国31个省市的产品内贸易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产品内贸易对各省市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和产业进出口政策建议。

二、中国产品内贸易现状

中国产品内贸易的总体状况可以通过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衡量产品内贸易,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100%。自1981年以来,中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如图1所示)整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开始加工贸易增值率为正,2008年金融危机仍没有影响其上升的趋势,2009年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达到82.10%。根据图2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的走势基本吻合,但是出口与进口的差距在拉大,说明中国承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不断增加。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加工贸易面临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困境。国内方面,由于原材料,尤其是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运费增加,劳动力紧缺,最低劳动工资上升,成本提高;国际方面,人民币不断面临升值的压力,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工贸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容易受外部市场的影响,所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额明显下降。

从产品内贸易的出口结构来看,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前十位分别是: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第二十类杂项制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第十八类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第六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第十二类鞋帽伞等、羽毛品、人造花、人发品;第八类革、毛皮及制品、箱包、肠线制品。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前十位的分别是: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八类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二十类杂项制品;第十四类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千克);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第十二类鞋帽伞等、羽毛品、人造花、人发品;第十类木浆等、废纸、纸、纸板及其制品(千克);第五类矿产品;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从产品内贸易的贸易方式来看,2008年全国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8529.22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出口额为2005.18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是产品内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进料加工是一种自营性的经营行为,进料加工的比重大,说明产品内贸易的方式和质量高,并且企业自主经营的能力高。

从产品内贸易的区域发展来看,2008年中国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98%和进料加工贸易的96%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福建、辽宁、北京、四川十个省市。除了四川其他九省都属于东部地区,产品内贸易给东部各省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各省市产品内贸易测度

本文主要采用Hummels[6]提出的VS(verticalspecialization)概念对产品内贸易进行度量。

VSi=MiYiEi=EiYiMi(1)

VS=∑mi=1VSi(2)

在Hummels一文中,i指第i部门(1≤i≤m),VSi定义为第i个部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Mi指i部门进口的中间投入品,Yi指i部门的总产出,Ei指i部门的出口。根据(1)和(2)式,VS的经济含义是指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用于出口的部分,是一个绝对数量[6]。

Hummels定义的M包括两个部分,即

M=M1+M2(3)

M1是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加工成最终产品后用于出口,M2是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加工成最终产品后用于国内消费,VS指的是M1,而Hummels提出的VS是一个估算,但根据数据直接能够得出精确M1,即VS值,而不是一个估算值。

对我们的分析更有意义的是VS的出口份额,我们简称VSS,即用于出口的进口中间投入品占出口额的百分比。

VSSi=VSiEi(4)

VSS=VSE=∑mi=1VSi∑mi=1Ei=∑mi=1EiEVSiEi=∑mi=1EiXVSSi(5)

(4)式描述了i部门的VSS,(5)式描述了所有部门的VSS,用此来研究各省市各个产业的产品内贸易情况。

本文采用的是2002—2008年《对外贸易数据库》各省市年度对外贸易数据,分析各省市的产品内贸易问题。省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11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8个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个省市包括四川、广西、内蒙古、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2002—2008年各省市的VS值可以看出(详见表1),东部除了海南省外,其他各省市的VS值都很高,尤其是广东省的VS值占全国的41.80%。2007年之前东部各省市的VS增值率都为正,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南、天津、广东和北京的VS增值率均为负。从全国VS值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其增加的速度显著放缓。中部各省市的VS值整体水平高于西部各省市,中、西部各省市的VS增值率较高,说明中、西部在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

东部、中部和西部7年来VSS的均值分别为28%、9%和7%,东部的VSS值最大,说明东部一直是参与垂直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地区,中部其次,西部参与度最小。

从东部整体效应来说,VSS在东部各省市之间的差距较大,有些省份很高,7年VSS均值在40%以上的是广东和江苏两省,并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两省是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最深的两省,但是随着产业的地区调整,开始下降。海南VSS值提升最快,由2002年的9%增加到2008年的39%,增长速度最快,2008年海南的VSS值是全国最高的省份。7年VSS均值低于10%的是浙江和河北,这两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最低。

中部地区的VSS普遍较低,最高是江西2008年为19%,7年均值在10%以上的省份为江西、湖北、河南和安徽,其他中部各省VSS值都在10%以下,黑龙江最低。

西部地区情况较为复杂,7年来四川增长最快由13%增长至32%。西部其他各省市VSS值普遍较低。尤其是内蒙古、重庆、宁夏、新疆和,均值在5%以下。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部和中部VSS值影响最大,四川、江西、山西、内蒙古、重庆和黑龙江升高,山东、福建、广西、湖南、青海、新疆和没有变化,其他省份均呈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

四、产品内贸易与生产率的相关性

研究垂直专业化对生产率的影响,最常用的计量方法是在生产函数的框架上,对劳动生产率进行估计,包括全要素法和方差分析法。在这里我们使用全要素法,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度量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回归模型为:

lnTFPit=r1lnCit+r2lnRDit+r3lnXit+r4lnMit+r5lnVSSit+ui+εit(6)

其中,i表示各省份;t表示时间;C表示各省份的居民消费支出;RD本文用各省份的教育经费表示;X表示各省份的总出口;M表示各省份的总进口;VSS表示各省份的垂直专业化的出口份额;ui表示省际差别的扰动项,εit表示各省各年份的随机扰动项

其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计算一般设定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

Yt=AtKαtLβt(7)

其中,Y、Kt、Lt分别为GDP、资本、劳动,为了测算TFP,对(7)式取对数:

lnY=α0+αlnK+βlnL(8)

对TFP的估值可以通过线性回归上述公式求得索洛剩余:

lnTFP=lnY-lnY^(9)

也可以根据已有的α和β测算值计算:

lnTFP=lnY-αlnK-βlnL(10)

本文沿用世界银行的估算,将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即α和β设定为0.6和0.4[7]。

运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各有其优劣。在本文的研究里我们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回归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分地区面板数据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东部VSS值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前面的分析,2002年以后东部经济发展不是主要依靠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拉动作用。中部和西部回归的结果不显著,中部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说明中部的出口对生产率的拉动力很大,中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丰裕,但是由于政策导向的因素,开放较为缓慢,目前,开放对中部的经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的各项指标都不显著。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31个省市的产品内贸易问题,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东部地区的VSS值最高,说明东部参与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深,但是从本文分析的7年数据来看VSS值是呈下降趋势的,根据面板数据处理的结果,东部地区的VSS值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为负,并且显著,也验证了这一趋势。说明2002年以来,东部地区产品内贸易不是主要的生产率拉动因素。中国目前的地区政策比较吻合,东部开始带动中西部,并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全国形成梯队式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由于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工资上涨的困境,需要对低技术、高耗能的制造业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积极向高新技术制造业进行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的VSS值和西部地区的差不多,比较低,说明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较低,VSS值在7%—10%之间波动,除2008年外,基本呈上升趋势。根据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VSS值对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且中部地区的出口加强,且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需要积极利用中部近邻东部的地缘优势和政府支持中部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并注意在承接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鼓励高技术、低耗能制造业产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VSS值最低,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大,所以因素较为复杂,有些省份的VSS值较高,例如四川,有些省份的VSS值较低,例如新疆、。整体优势分析VSS对西部地区的生产率贡献度最低。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改变其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本文是基于中国各省市之间的产品内贸易问题进行探讨,下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够在各省市之间分产业或分产品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Arndt,S.InternationalSourcingandFactorAllocationinPreferenceArea[M].PublishedManuscript,1996.

[2]Arndt,S.GlobalizationandtheOpenEconomy[J].North-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1997a.

[3]Arndt,S.Glob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A].Jaeger,K.,Koch,K.J.Trade,Growth,andEconomicPolicyinOpenEconomies[C].Springer-Verlag.NewYork,1997b.

[4]Karsten,B.O.ProductivityImpactsofOffshoringandOutsourcing:AReview[R].STIWorkingPaper2006/1,

[5]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R].北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2004.

[6]Hummelsa,D.,Ishiib,J.,Kei-Mu,Y.TheNatureandGrowthofVerticalSpecializationinWorld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1,(54):75-96.

[7]Miaojie,Y.ProcessingTrade,FirmsProductivity,andTariffReductions:EvidencefromChineseProducts[R].ChinaCenterfor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Series,E2010007,2010.

[8]苏杭.基于FDI视角的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