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秦皇岛市;古建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01-02

引言

作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山海关”、“老龙头”为代表的古建筑已是秦皇岛市众多旅游地的标志之一,成为秦皇岛市的“旅游名片” 。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做好对秦皇岛市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以达到经济、文化、生态等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秦皇岛市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

我市不少地方编制了多种类型的规划,但古建筑的保护未能很好地纳入建设规划中,且古建筑的保护规划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各项规划之间缺少合理、必要的衔接,其实施部门也各行其事,容易对古建筑造成“建设性破坏”。

(二)管理混乱,立法滞后

古建筑的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文物、建设、规划、旅游乃至宗教等多部门管理,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出现协调合作难和管理“ 真空”等诸多问题。在古建筑管理机构中,真正懂保护管理的人为数甚少,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对古建筑作出科学、及时的保护决策。在古建筑保护立法方面,需要完善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规。

(三)保护意识淡薄

管理部门在如何协调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上有待提高,保护与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受实用短视的利益驱动,许多古建筑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古建筑原真性的丧失,在许多地方其物质形体也荡然无存。中国市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素质较低,自觉保护古建筑意识比较淡薄。当地居民生活观念和文化习俗是构成古建筑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部分,这些无形文化的流失,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沉重压力。

(四)人才和资金匾乏

人才匾乏是困扰我市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因素。古建筑保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对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我市古建筑保护人才十分缺乏,至今没有完善一个人才培养制度,且人才知识结构也不全面。此外,修复古建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甚至比新建建筑更多,各地在修缮古建筑时经常面临资金缺口的窘境,而资金的缺乏也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

二、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一) 搞好城市规划

要保护好秦皇岛市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若有失误,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和乡镇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事关社会各界,但首要的责任在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市政府皆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第一要任。

(二) 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

旅游发展使古建筑重获新生的同时,又使各管理部门的利益纷争更趋激烈,直接危及到古建筑的保护。在当代社会,保护与旅游发展已是古建筑管理的主要目标,古建筑保护机构的管理职能应与其适应,随之改变,但保护必须处于第一位。针对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管理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议成立一个从属于政府的、统一的专业机构直接进行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古建筑保护朝着有利方面演进。

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制体系法律法规能够强制性规范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三)提高科技含量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等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科技。相对于传统技术,现代科技可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如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用于古建筑保护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科技手段虽然有上述优势,但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

(四)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

由于我市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使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人为损坏程度降到最低。

(五)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全市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

(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我市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向国外和其他城市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市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

结语

古建筑是秦皇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将会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古建筑;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古建筑是我国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建筑话动的主要成果,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话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特殊的不动产,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现代化建设中,它具有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价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很多古代建筑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一、我国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一)、古建筑有其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是可以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此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二)、古建筑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我国的古代建筑有着很大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把建筑的市美价值与政治的伦理价值进行了统一。古建筑往往有助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有利于制定社会的政治制度,起到教化于民的作用。

其次是我国的古建筑都有其浓厚的文化色彩,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除了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书去研究之外,还可以研究我们的古建筑,这些古代的建筑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文化。

(三)、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古建是古代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我们认识古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纽带。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去崇拜和瞻仰古人,去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生话背景,而且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话质量。

二、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古建筑作为历史遗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笔宝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义务。通常,我们在古建筑保存时会碰到各种破坏因素的干扰,这里有人为的破坏,当然也有自然界的风光雷电雨火虫害等也在不停侵蚀着古建筑。就目前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石件、砖体风化

在古建筑群中,目前前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其中砂岩、汉白玉的风化在国内更为普遍。近现代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有关专家学者虽很重视石件的保护与修缮,但因业内人士意见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力度也不同,所以长期以来石件保护研究上作仍然未得到理想的效果。

(二)、古建筑的大木结构很多都已经腐朽或是变形

大部分的古代建筑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要经常的接受日晒雨淋的考验,时间长了之后,表面就会被腐蚀,随之会慢慢的渗透到内部,所谓朽木不可雕也就是这个道理。大部分的古代建筑都是用木头来搭建的框架,如果木头被腐蚀了,就会影响古建筑的整个结构。

(三)、我国公众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去保护这此资源不受到损坏,这是我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很多人不但没有为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反而去破坏古建筑。像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长城、故宫、辽宁丹东的大东山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的表面大部分都残缺了,不完整了,尤其是长城的表面,很多游客在长城的表面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字样,这些字迹使我们的古长城体无完肤。由此可见,我国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还是很薄弱的,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很不利。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一)、搞好城市规划

城市是建筑的天然发祥地。自古以来,我国的经典古建筑大都源自名城商道,因此要要保护好古建筑,我们首先的任务是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在一个城市的城规中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古建筑的保护方案,那么今后的建设定会对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当前,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速度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前进,各地的古建筑受破坏程度也触目惊心,各级政府虽抢救性地提出了一些挽救与保护古建筑的方案,但还是没能很好解决古建筑保护中的很多问题。这就出台了一个方案:城市百年大计,规划为本。在国外,还有些国家提出的“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建议保留原始建筑,建设和古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等做法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提高科技含量

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实质上是为了恢复古建筑的原始外貌或性状,通过再现和还原,使后人真正领略前人的衣食住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保护古建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和唯一性。修缮前要多方收集史料,并多做科学合作研究,在充分掌握了古建筑的详细评估报告后,再制定与之配套的整修方法。在修复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碰到传统技术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虽可以利用现在科技手段,但不可盲目。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技术而言,现代技术虽可以运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来认知古建筑,呈现出很多优势,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纯手上杰作也不是现代技术就能轻易重现的。

(三)、增强我国个体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资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保护好这此宝贵的资源,使这此古建筑长久的存在,就要提高广大居民的保护意识,使人人都参与到保护古建筑这个大部队中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不事做起,提高居民的素质。不能盲目的去开发我们的旅游资源,很多地方政府迫于组织的压力,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随便将当地的古建筑开放成为旅游景点,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但是不利于对古建筑的保护,使古建筑成了赚钱的上具,违背了当初的原则。因为古建筑的保护不是某些人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因为古建筑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它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养成自觉保护的意识,自觉的形成一种民间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古建筑。

结束语:

古建筑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我们的古建筑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我们给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航. 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 城市建筑,2013,10:203+206.

[2]荣新春. 中国古建筑外部空间照明设计与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徽州 古建筑 保护现状 调研

引言

黄山市历史上称"徽州",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源远流长,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海"之称。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确定,整个黄山市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黄山,黟县西递、宏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歙县),名镇名村12处(黟县西递、宏村、屏山、南屏,歙县渔梁、棠樾、许村、关麓村,徽州区唐模、呈坎,休宁县万安镇、黄村),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处(屯溪老街,歙县渔梁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黟县),名镇名村8处(徽州区潜口、西溪南,休宁县右龙、黄村,黟县关麓,歙县雄村、昌溪、瞻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3处,其中"国保"17处、"省保"110处、"市保"100处,县保25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8230处,其中皖南古民居6264幢。古祠堂、古民居遍布于全市各个乡镇村落,与优美的山川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一、 黄山市古建筑遗存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黄山市古建筑的现状,我们将第三次文物普查中8041处古建筑按照功能、时间、材质和位置分别加以分类,并进行走访调研。

1.1按功能分类

通过以上分类可知,黄山现存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除无生产性建筑、社交建筑、园囿建筑外,柴泽俊先生所列的其他8类皆有。但以上的分类并不十分严格,因为有一些古建筑本身就有多重功用,还有一些古建筑是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其中包括具有不同功用的多个古建筑。在8041处古建筑当中,民居建筑占的比例最大,共有6127处,占总数的76.20%;其次是祭祀建筑,共710处,占总数的8.83%;再次是桥梁及水坝建筑,共456处,占总数的5.67%;而其他几类总共才有748处,占总数的9.30%。

1.2按主材质分类

以上分类把黄山市现存8041处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材质分为砖质、石质、木质、土石、砖木、砖木石等六大类,也并不是十分精确。因为在这8041处古建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它们一般由多个不同功用、不同材质的单体建筑组成。除此之外,有一些单体建筑,虽然我们把它们定位为某一种材质的古建筑,但并不否定其仍然使用了其他的材质。比如,乐寿桥的材质是木质,但其底座却是石砌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将以其主体建筑或主要部分为准。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黄山现存8041处古建筑中,砖木石类数量最多,共有6090处,占总数的75.74%;而砖木结构的其次,共1851处,占总数的23.02%;石质结构又其次,共54处,占总数的0.67%;剩余3类材质结构的古建筑,共46处,占总数的0.59%。徽州古建筑所用材质的这一特点与中国其他地区古建筑的特征是一致的。

1.3按时间分类

与按功能、材质分类一样,按时间分类也并不十分严格。有一些古建筑时间跨度较大,曾经多次重修或扩建,对于这一类古建筑,我们分类时的基本态度是以其现存最古老建筑为基准。对于那些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所属时代不一致的问题,我们按照其中最早建筑与最晚建筑所形成的时间区间来表示,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把其所属时代的复杂性呈现出来。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黄山现存8041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建筑,共6223处,占总数的77.39%;其次是中华民国建筑,共1757处,占总数的21.85%;其他4个时期的建筑,共61处,占0.76%。这符合时间越古的建筑保存下来的越少的一般规律。

二、古建筑保护概况

为了对徽州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工作与增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组对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8041处古建筑进行抽样调查。

2.1国保一般保护的比省保好

截至2012年底,黄山市现存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中有17处是国保,110处为省保。通过我们的现场调查发现,这17处国保的保护状况要好于110处省保。虽然这17处国保在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总体上看,保护状况良好,没有破坏较为严重的情况发生。然而,省保的保护状况却不能令人乐观。除个别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有宗教部门出资不断修缮的古建筑保护良好之外,大部分保护状况不如国保,而且多有破坏极为严重的情况存在。

2.2材质较硬的一般保护较好

前面文章第一部分已经对黄山市现存8041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的材质作了统计,主要有石质、木质、土石、砖石、砖木、砖木石等六大类,而各类材质的质地坚硬程度有一定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影响到对古建筑的保护。一般来说,材质较为坚硬的古建筑易于保护,相反,材质不够坚硬的古建筑则易于遭到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在以上所列材质中,石质古建筑质地相对比较坚硬,抵抗人为破坏与自然侵蚀的能力较强,保护状况也较为良好。比如,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城西50余公里的永丰乡岭下村必吉岭头的五福庙,建于元末,民国14年重修,五福庙一进三开间,为全石结构,是宗教纪念建筑物,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除期间遭到破坏外,目前基本保存完好。又如珠塘坝,花山摩崖石刻,板石潭石刻等等石质建筑,虽历经几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但仍然能够相对较好保存至今。然而,纯木结构的古建筑大多易于破坏,目前安徽省现存数量较少。即使有现存者,也大多曾经经过了多次的重修,这都是因为木质构件易于腐烂的缘故。

2.3位于城区比乡村的保护好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按照所处位置对黄山市现存古建筑类文保单位进行了分类,把其分为城区、近郊与乡村三类。就分类情况来看,位于城区的143处,位于近郊的5431处,而位于乡村的2467处。而古建筑所处位置对其保护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位于城区的一般保护较好,而位于偏远乡村的则保护要差一些。

三、结语

依据以上初步结果,我们建议加大对文物保护与文物修缮的资金投入,以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请有专业资格的古建公司承担,有关部门应该禁止非法使用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对开发旅游,扩大建筑规模等工程加强控制与监督管理,确保对古建筑没有造成破坏。

徽州古建筑、古民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虽然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维护工作,但是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不可忽视地看到,目前保护工作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使用中对于古建筑的维护与修缮仍存不足。目前,我们仅针对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进行初步分析和一般评价。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调研取证范围,总结归纳,制定《徽州古建筑质量评价标准》,对徽州古建筑进行量化评定,为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提供科学有效的科学依据。

保护徽州古建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珍惜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和时代的恩赐,让徽州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第4篇

1 装修损毁的主要原因

我国古建筑装修材料是大多是木材。木材是生物体,由有机物组成,容易发生腐朽、虫蛀、火灾和力学性能衰减等劣化,其中腐朽和虫蛀等生物危害的发生最为普遍。木材是一种生物材料,它是由各种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形式不同的细胞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这种特殊材料又是一些木腐菌和昆虫的营养物质,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危害生物便会加速繁殖,使木材发生腐朽虫蛀,造成木装修的损毁。这种木材腐朽引起的木损毁往往是古建筑装修修缮的重要起因。

浙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使得全年大部分时间的湿度都较高,对于年久的木制雕刻很容易造成漆层脱落。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古建筑曾为居民居住的场所,加之年久失修、人为破坏等因素,从而使木雕艺术品产生了各种病变,如油烟、灰尘、化学积垢等的大量附着、木构件表面涂鸦、铁钉、电线等。由于这些自然原因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及作用,加之雕刻不同的制作手法及材质,以及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雕刻表现出各种不同病变形态。包括:积尘、土垢、石灰、霉菌、漆层脱落、漆层起翘、漆层起甲、金层脱落、金层起翘、二次重绘、重层贴金、表面涂覆物、表面沉积物、表面风化、油烟、人为破坏、裂缝、结构缺失、铁钉等杂物。

2 保护修复处理实施

(1)主要解决办法是对木装修构件做科学的化学防腐处理。目前古建筑木装修修缮中所用原木加工的木构件,含水率普遍偏高,甚至包括一些椽子、望板的含水率远达不到国标所要求的20%以下的水平,受时间和条件所限。目前,木材的干燥还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木构件的化学防腐更凸显出重要性。近年来古建筑维修中,木构件的防腐处理已逐渐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并日益得到重视。起码在浙江省的各个古建修缮点,都增加了木材防腐的内容,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看,在认识上、科学上和效果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木结构的防腐是百年大计。我国古建筑因保管不善,木结构糟朽损坏的很多!一个成功的防腐处理,理论上起码可以延长使用寿命3~ 5倍。建筑长期使用中的漏雨或潮湿等外因都会导致木材的腐朽和虫蛀,木材的这种长期免疫才是古建筑延年益寿的根本保证。因此,木结构的防腐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权宜之计。木材防腐是一门科学,一些基本的知识必须掌握。木材防腐是指用专门的一类化学物质处理木材,杀死危害木材的各种生物或阻止其生长的方法。所用有毒药剂称为“木材防腐剂”。为保证效果,木材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吸药量,为达到吸药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等等,都是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在强调古建修缮中木构件防腐处理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该强调防腐处理的科学性,保证防腐处理的质量,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木材防腐,才能确保古建筑木结构的延年益寿!

(2)古建筑装饰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古建筑装修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装修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可移动建筑装饰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生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建筑装饰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石质保护技术先从研究石雕的风化形态着手,一般较完整,风化不严重的露天文物,应改善保护环境。对风化严重、无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护材料。防护材料的使用应明确主要防止哪几种风化营力,提出保护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并要求材料无色、透明、不反光、不酥碱、化学稳定性好、渗透能力强,具有抗风化能力,有一定固结强度等。整个保护修复工作的总体程序涉及现场搭设脚手架现场清理修复前现场调查及照相记录对污染物等进行科学分析对起翘的贴金和漆层进行预加固处理进行表面清洗、加固漆层表面修复和色彩平衡表面封护处理成品遮盖保护:竣工验收等步骤。采取的所有技术措施都以确保“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维修方针为准则。在对木建筑装饰物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美感的表现方面做到较完美的结合。

(3)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利用,应该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及保护古建筑装修要摆正三个关系,一是保护和科研的关系,保护要避免垄断,要向科研开放。二是保护和教育的关系,文物保护重要的是发挥教育功能,特别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要免费或半价开放。三是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能进行破坏性开发,近几年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对文物造成了损害,要引起重视。她还建议在文物保护立法的同时还要建立可操作的细则,比如依此考核地方政府业绩,对文物遗失或造成损害的地方,政府官员要承担责任,受到处罚。另外,除了专业保护队伍,还有必要建立志愿者队伍,义务保护古建筑等历史文物。

3 结语

全社会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明清古建筑的装修方面的维护。政府应根据现阶段历史建筑保护的实际需要,加大对保护工作的投入。古建筑损毁不会再生,历史和文化遗产无价可估。

参考文献:

[1] 陈允适.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J].城市住宅,2005(5).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第5篇

1954年,20岁的他获得了一个机会,从临汾老家来到太原,在太原博物馆做了一名临时工,不久又被派到晋祠文管所帮忙修缮晋祠的献殿,从此走上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之路。

他已经在古代木结构建筑领域耕耘了整整59年,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古建筑研究名家。

“对古建筑等地上文物进行调查研究和修缮保护,需要掌握建筑史、测绘方法、施工技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我当初就像一个‘文盲’。”柴泽俊说,为了“不让缺陷变成缺憾”,他放弃了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爱好,想方设法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向身边专家和技术工人求教,同时积极参与文物的实地调查研究和修缮保护工程。

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古建筑工作者必读的两部经典,柴泽俊最初接触这两部古书时,觉得如“天书”般晦涩难懂。他只得对照实物,阅读他人发表过的解读性文章,然后再回过头去反复研读。

经过近三年的刻苦钻研,柴泽俊成了能够独立承担简单施工的专业文物工作者。1956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任务落到柴泽俊的肩上。他攻克各种技术难关,使古建文物的原有构件保存率达90%以上,解决了修缮古建筑“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重大课题。本文来源:望观察网

他还先后主持完成了山西永乐宫迁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修缮、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大修等工程,并在国内第一次提出山西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建筑占全国同期古建筑的72.6%的概念。

迁建永乐宫

距离山西南端黄河北岸芮城县城北3公里处,坐落着中国著名的元代道观“永乐宫”。宫内殿宇四壁上绘满精美的元代壁画,总面积达千余平方米,文物古建专家赞其为“除敦煌石窟之外,国内罕见”。

1958年,治理黄河工程即将开始,由于永乐宫址恰好位于黄河淹没区内,文化部请示国务院获准迁移保护。同年8月,柴泽俊被正式调到永乐宫工地,负责新址考察、测定及整个工程的施工。

从1959年3月至1960年6月底,工人们的工作就是揭取、包装、迁运壁画,并拆除宫殿建筑,运到25公里外的新址。回忆当时的情形,柴泽俊说,永乐宫各殿内墙壁几乎全为作画之处,每面墙壁都由数十平方米的壁画连接成一体,“如果整壁揭取,面积太大,必然导致壁画的破碎,最终决定对壁画采取分块揭取的方法。”

当时,壁画揭取在中国无先例可循。况且壁画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粘力大减,极易损坏。要经过揭取、包装、搬运、加固和安装等多道工序,保存壁画的完整度面临巨大考验。

柴泽俊介绍说,首先,在尽量不损伤画面精细部分的地方,把壁画分割成2到6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画块,然后,预制与画块相等的木板,在木板下端安装90度角铁。木板靠近画面一侧,根据墙面的凸凹不平,用旧棉花和拷贝纸加以铺垫,依附于画面上,即行揭取。

“揭取下来的壁画,四周用木板装钉,背面木框压牢,形成一个木箱,空隙部分用棉花填充压实,并标上编号。”柴泽俊说,箱子做成上下可通风,以防止壁画受潮。

为了防止壁画在路上受颠簸损坏,柴泽俊拉上手推车做了四次试验。“由于必须稳稳地走,去一趟要7个小时,今天去了明天再回来。最终摸索出将轮胎气压降低、车速减慢,才能使震动减到最小的经验。后来壁画用汽车前后运了400多趟。”

柴泽俊告诉本刊记者,从1962年下半年起,他们采取各种方法用了近4年时间加固和复原壁画。“搬迁中需要大量榆木,当时1000多方木材到风陵渡后如何运到永乐宫成了难题。木材是国家三大物资之一,既怕偷,又怕火。”柴泽俊说,当时一个工人出了个主意:用筏子从黄河里直接运输。“我们一直在黄河上漂流了三天三夜,忧心忡忡,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坐在木筏子上迷糊一下。”

永乐宫搬迁工程前后耗时8年,而柴泽俊仅在过年的时候回过两次家,“工程结束回到家里,孩子完全不认识自己了。”但他们的努力使珍贵的元代建筑和壁画得以完整保存,创造了中国壁画保护的奇迹。本文来源:望观察网

柴泽俊回忆说,施工前期,也曾请外国专家现场勘察,根据外方的条件,仅揭取壁画一项就将耗费200万元,而柴泽俊和同事们整个将壁画揭取、复原才花了30多万元。

“整旧如旧”

从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柴泽俊主持了对临汾魏村戏台、稷山青龙寺、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晋祠圣母殿等古建筑的修缮。他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使其“修旧如旧”、“修了和没修一个样”,成为古建筑保护的典范之作。

据了解,五台山南禅寺原有构件修缮后保持在90%以上,崇福寺弥陀殿保持在92%,而晋祠圣母殿原有构件保持了95%。“梁思成先生说‘整旧如旧’是比较理想的修缮原则,我很高兴能实践这一理念。”柴泽俊说。

1985年,柴泽俊来到朔州崇福寺,看到弥陀殿残损严重,决定予以落架大修。“但承担的风险很大,如果顺其自然任由它发展,管理者不用承担责任,而大修中一旦出现闪失,自己将声名俱毁。”但出于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天职,他还是决定抢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的弥陀殿。

弥陀殿保护工程从1987年开始,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到1991年全部竣工。“在整个抢修过程中,我们做过各种努力,如旧构件劈裂了就把鱼鳔灌进去,把它粘接起来,再用铁箍将其箍住。残坏的加固,缺失的替补,都尽量使用原有构件。”柴泽俊说。

1993年,柴泽俊出版了他的专著《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报告》,这是我国文物建筑保护方法和技术领域的首部著作,也被日本文物界视为至宝,并于1995年在日本出版。

“在日本,大修时对已损构件都要拆换,更新率几乎达到三分之一,看上去‘修旧如新’。”柴泽俊说,他在奈良曾以“如何保护古建筑”为题,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原则和方法。

“在修缮、保养、迁移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柴泽俊说,“所谓‘原状’,就是古建筑原来的形状,包括建筑方位、规制布局、高差位置、布列方法、屋宇形制、材料质地、结构体系等都是原状内容。”

他认为,“最大限度使用原有构件和‘整旧如旧’是做到‘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重要方法。”在柴泽俊眼中,一座古建筑是由成千上万个构件组成,每个构件都有文物价值,构件更换越多,建筑的文物价值就越低。

而对于必须替换上去的构件要做到“整旧如旧”,“做旧”是需要技术和功夫的。他举例说,把柱子油漆得明光锃亮容易,可要油漆成旧的,就得下功夫。“先用生桐油渗透两次,等柱子半干的时候做旧,最好是用建筑物上遗留下来的浮尘,拿干毛巾在半干的柱子上擦拭,直到擦得光滑,看不出是新柱子为止。”

柴泽俊告诉本刊记者,如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寿命不过百年,而中国古建筑的寿命可达上千年之久,所以,修缮古建筑,传统技艺决不能丢。“现在人们粘接东西都用乳胶,一见潮就失效;再如做灰土,如果当下拌当下用,就跟驴蹄子一样结实,承载力很强,但若拌好后明天再用,就远远起不到效果了。”

“心疼得直跺脚”

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多达28027处,其中木结构建筑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有中国“木建筑宝库”的美誉。为了摸清家底,柴泽俊经过20多年的实地勘察,在1979年第一次提出,山西宋辽金以前古建筑占全国72.6%的概念。

柴泽俊说,20多年间,他每考察一处古建筑,都要测量绘图、勘察记录,收集碑刻、题记和文献资料,并记录附属文物。“山西留下一批好东西,但是不被人认识,被看成是破庙,我有义务拯救历史文化。”本文来源:望观察网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大搞城市建设,山西平遥在县城建设中也准备开辟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此,城墙需要拆出八个豁口。

“等我们赶到现场,北门已经开始拆毁,我当时心疼得直跺脚。”柴泽俊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当时城墙不被视为文物,时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的他也无能为力。于是,他就直闯当时省委书记王谦的办公室。“王谦没有责备我,”柴泽俊回忆道,“他说‘平遥古城只能保,不能拆,谁拆追究谁‘。随后不到一周,王谦邀我和他一起到平遥考察,就这样古城墙才保了下来。”

除了平遥古城,柴泽俊还为保护永乐宫、乔家大院、金代壁画等闯过领导的办公室。

在搬迁永乐宫的时候,由于马车和手推车颠簸得厉害,怕壁画受损,柴泽俊建议用汽车运输,为了能找到汽车他就闯了当时的省委书记卫恒的办公室;期间,万荣东岳庙、乔家大院、大同善化寺被武装部占领,在里面喂牲口,为此,他又闯军区,找政委,结果,一年之内,占用这三处地方的单位全部实现搬迁;浑源县圆觉寺内的金代壁画被抹上水泥做了澡堂蓄水池,他又去找山西省委宣传部……

“我随时准备接受处分回家,但文物不能不保。”柴泽俊说,“文物古建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见证,不可再生,也不能被篡改。如果不爱惜‘旧物‘,就等于割断历史。”

柴泽俊先后出版了著作《山西古代彩塑》和《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论》,被业界誉为从文化高度认识山西古代建筑的第一人。他还一再呼吁国家应重视应县木塔的保护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