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一、何为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一种观点是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香港先行先试

2004年,香港银行获准试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

2005年,准许包括零售、饮食及运输在内的7个行业开设人民币存款户口;

2006年,准许香港居民开设人民币支票户口;

2007年,内地金融机构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第二阶段:大陆试水人民币国际化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亚细安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外,中国已与包括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八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大步加快。

2009年7月,六部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2010年6月,六部门《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2011年8月,人民银行明确表示,河北、山西等11个省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2012年11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我国和南非之间的贸易都是直接将法兰特兑换成人民币来结算。

第三阶段,全面开放阶段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打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人民币国际化将进入全面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强盛的必然的货币反映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著名国际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说,关键货币是由最强大的经济体提供的,这是具有历史传统的事实。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已不再和黄金挂钩,但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国家,美国现在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强势美元”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欧元也经历了“退出欧元区”的信任危机,但欧元却因欧洲经济重大转折而趋稳,现在乃至将来很长时间,欧元仍然将是世界第二大储备和交易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将奠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中国经济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反映。以人民币标价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增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12年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较上年增长了约1倍,较2008年增长了80多倍,占整体跨境资本流动的12%,已成为内地第二大对外结算货币。未来,人民币会在世界货币舞台登场,并逐渐走强,国际三大货币雏形已经越来越清晰,未来将是美、欧、中三大强势货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目前乃至将来很长时间都将处于发展中大国地位,因此,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但人民币国际化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红利

一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并从中得到诸多实际利益,还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形态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公正。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会导致套利的发生及大量的货币间对冲风险成本产生,上个世纪提出的“特里芬”难题至今未解。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各国储存在币种上进行风险分散,是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公正的力量。

三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我国巨大的对外投资热情,有利于缓解中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的问题,使我国获得海外投资利益。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一是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只可择其二,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加中国的汇率浮动、或减少货币政策的灵活度,并使中国金融体系面临资本流动的冲击。

二是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是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从而导致汇率的波动。

五、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应做到趋利避害: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带来种种消极影响,但长远看,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

一是协调发展人民币在岸金融市场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国际化的产物,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对跨境资本流动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通过鼓励人民币通过离岸市场在第三方之间使用,以减少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在积极发展离岸市场的同时,加快发展在案市场,通过进一步放松限制,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到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

二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与全球金融中心和业务联系。改革开放后,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世界开放,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了资源配置,找准了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上海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有一个桥头堡,上海将成为中国配置世界资源的一个中心,而人民币将充分发挥其价值尺度、流动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目前,对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址问题有很多争论,呼声最高的是香港、新加坡和伦敦这三个城市。那么,哪个城市更适合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推动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还存在哪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

离岸之争,协作多于竞争

《新财经》:目前,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三个备选城市――香港、新加坡、伦敦,请谈谈这三个地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鲁政委: 香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香港还有一批熟悉内地语言、政治、经济状况及东西方资本市场的金融专业人士。但香港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新加坡有相当部分金融专业人士懂中文和英文,熟悉中国和西方市场状况。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成功运作了亚洲其他国家的金融产品,很多亚洲国家的国债期货、跨国交易、NDF(无本金交割远期)也在新加坡交易。新加坡有更强的创新举动,不太在意中国政府的态度。这一特点可能对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更有优势。但是,如果中国政府刻意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做出平衡的话,新加坡可能会受到影响。

伦敦是全球的金融中心,这对于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好事。但伦敦没有很多对中国市场熟悉的金融专业人士,而且,人民币结算还没有运用到欧洲市场。站在客户的角度,要考虑有没有人去伦敦进行人民币交易,与其这样,还不如将离岸金融中心放在新加坡或香港。

孙立坚: 香港一直在做离岸贸易的结算业务,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较大,很多海外业务都通过香港“中转”,内地与香港的贸易一直非常密切,没有语言障碍。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香港的积极性一直最高。香港希望将业务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起来,中央政府也对香港开放特权,这是香港的先天优势。

新加坡在亚洲地区是一个金融城,投资理财金融产品比较丰富,衍生品也很多。新加坡也积极邀请华尔街的金融人士帮着打理金融业务,引进对冲基金,新加坡的特点是财富管理和升值,有点像华尔街模式。但新加坡的基本面稍远了些,内地和香港已经开展了“一条龙”的贸易和结算业务,而新加坡只能效仿香港模式。金融服务是需要网络的,新加坡在人民币业务网络上没有香港那么广,“人脉”关系也相对缺乏。

伦敦是优质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信誉高是它的优势,货币都愿意到一个信誉高的地方集中交易。尽管它不做人民币业务,但拥有很成熟的国际网络人脉。伦敦主要是靠金融打造的城市,金融服务很到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健全性上都比香港和新加坡要好。但伦敦缺少实业,它可以将财富有效地配置,但“以钱养钱”容易出现泡沫。伦敦没有强大的实业经济作后盾,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还是很困难。

《新财经》:从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来看,香港、新加坡、伦敦这三个城市哪一个更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鲁政委: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个城市培育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进展。

政策的推动可能会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在某个时点走得更快或更慢一些有影响,但并不能决定最后的结果。就像英国的“欧洲美元市场”出现时,美国试图去遏制这种趋势,但是它还是形成了一样。

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还在香港,从这点来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城市。但我们担心香港“太听话”,在创新问题上“缩手缩脚”。香港应该更多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平衡市场需求与中央政府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听话”而压抑市场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市场而不顾政府的政策。香港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

沈建光: 现在要考虑的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离岸金融市场只是一个中间步骤。中国的目标很明确,不是让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希望人民币广泛地在全球使用。

离岸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对外流通的一个支撑点,没有离岸中心就不会有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流通。人民币的流通需要有市场和落脚点。这三个城市之间有竞争,也有协作。在股票市场方面香港远远超过新加坡,红筹股也是最先在香港发行,香港的“人缘”等各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人民币已占香港银行储蓄额的10%,还可以通过贸易结算和ODI、FDI进行海外投资。这样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

香港与其他城市相互之间的配合,是一种互补关系。如果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伦敦和新加坡也可以获利。

不能靠升值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新财经》:很多观点认为,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提是人民币升值,但人民币持续升值就会有风险,如何把握并控制好这种风险?

鲁政委: 从来没有哪一种货币能够持续升值。如果依靠升值这个“棒棒糖”,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短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话,对于持有货币的另外一方是不公平的,一个不公平的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

沈建光: 人民币国际化,采用浮动汇率政策已成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对于人民币升值利与弊的讨论,意义十分有限。没有考虑到关键问题,人民币汇率应该是浮动的,是要让市场发挥作用的。该升值的时候就升值,该贬值的时候就贬值。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应该考虑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适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建立成熟的浮动汇率制度。

孙立坚: 不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日本病”。人民币持续升值,大家就都想拥有人民币资产,不去做人民币的商品交易。资产越来越多,实体经济却被打入冷宫,这样会被送上“金融泡沫”的断头台。

现在不少人主张靠人民币升值来对冲输入性通胀的做法,就是自我膨胀心态的表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有多少是来自真实需求?很大一部分是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金融投机行为。如果人民币一味升值让金融投机资本涨价,很容易出现2007年2月在越南发生的金融危机。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投机这两者的区别。

《新财经》: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会不会很大?

鲁政委: 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情况。如果人民币成为自由流通的货币,那就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如果人民币依然维持目前的状态,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就会非常大。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自由兑换。一个货币成为国际性货币时,这个国家的贸易就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

沈建光: 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经营环境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有些挑战并不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中国已经到了该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国内很多金融产品还没有创新,这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特别对于沿海地区来说,金融服务业有迫切提升的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沿海金融的发展不光是自身需求,也为工业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人民币“回流”是关键

《新财经》:要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鲁政委: 人民币的流通性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经济体虽具备较大的贸易和经济规模,其货币最终却未能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令国外居民虽渴望分享该国的成长红利却苦于无门。所以,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足够的市场吸纳人民币“回流”。缺乏一个具备相当深度和规模的金融市场支撑的货币,无论其所代表的经济体如何有活力,该货币最终都很难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沈建光: 现在的问题是人民币如何去丰富它的产品(债券、股票),让人民币回流到中国。还应该加大人民币的贷款额,让更多的人使用人民币交易。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就是要不停地增加人民币的量和份额,先将它作为一个流通货币,更广泛地使用。目前,人民币流通只是刚刚起步阶段。最主要的还是将人民币管制更加开放,汇率更加浮动,两者相互促进。

孙立坚: 我不太赞成这么快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因为汇率还没有市场化就加快人民币离岸业务,这会增加别人的投机机会。市场一旦放开的话,国家监管很难到位。现在的问题是利率、汇率没有市场化,还做不到让人民币最大限度在市场上流通。不要把人民币需求的增加混淆为国际化的需求。人民币是不是国际化就看它是否在流通。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影响;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49-02

人民币升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反映出来的。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外部原因。人民币升值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认为,中美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中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商品低价向国外销售,不仅使日本的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也给日本国内市场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因此,日本极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变其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状态。最后是来自欧盟的压力。美元兑欧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与其挂钩的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对贬值,近年中欧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导致欧盟企业对中国商品的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亏损,于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的部分后果。

2.内部原因。首先,中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这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最后,中美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减轻中国偿还外债的压力,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 此外,国民出国学习、培训和旅游探亲的机会也因此而受益。

2.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流向出口部门即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流入,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3.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币值的升贬与其综合国力的兴衰密切关联。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形势好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改变他们对政府行动和经济运行的预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货币创造有利条件。

三、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出口将受限,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厂商的生产成本会相应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的利润将下降,不但会影响到出口厂商的积极性,也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迎合投机资本预期,制造资产泡沫,同时可能引发部分国际游资外逃。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升值预期,会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非直接短期资本的流入,增加对地产、股市等投资和投机,制造资产泡沫,甚至将制造虚假繁荣,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的发展。

3.使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4.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给中国各级政府带来巨大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背景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要求中国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汇率形成机制必须是合理的,有利于中国金融稳定,人民币升值要在人民币经常项目放开,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走向国际化硬通货的大前提下逐步实施。

四、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国际“热钱”大量快速流入,冲击中国货币政策。中国国际收支2002年不仅出现“双顺差”,且总体顺差增长强势。第一,经常项目下经常转移大幅增加;第二,其他投资项目下的贸易信贷差额从多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金的汇入增长迅猛,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第四,银行结售汇顺差全面大幅度增长,其中含有大量的无实际交易背景的结汇行为。致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受到冲击,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与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 转贴于

2.提高存贷利率的两难处境。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进一步拉大,加快国外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对外汇贷款需求进一步加大,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使得提高存款利率的效用大打折扣。如果对存款利率不做调整,则会使得通胀加剧。在资本成本较低的时,且这种资金成本扭曲持续下去,并辅之以政府部门的投资冲动,将加剧部门行业低效率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并形成缺乏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过剩。

3.基础货币供应大增使得经济过热,通胀加剧。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出现了“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供给极大增长,使得因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供应极大增加。基础货币大增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其释放贷款的能力加强,不仅会进一步促使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经济进入“过热”,也会造成通胀的加剧,对货币政策实施增加了难度。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央行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投放更多基础货币。两难境地使货币政策的冲突越发加剧。

五、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使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为中国汇率改革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外部环境,可考虑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坚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方向。要坚决顶住外界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坚持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向;同时要积极采取建立人民币浮动区间调节机制等应对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监督。

2.继续深化汇率市场改革。人民币升值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升值趋势而非升值压力,这就需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真实反映外汇供给状况。可以从改革结售汇制度、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加强国际游资监管力度和外汇风险管理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3.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结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央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和利率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4.资本不完全流动下重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目前在中国资本项目不完全管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率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了挑战。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制度有效性之间协调和选择成为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玲,张春秀.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原因及影响的分析[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06,(4).

[2]黄其畅.浅谈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及中国的汇率政策[J].金融经济,2006,(6).

[3]原利斌.浅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7,(7).

[4]陆前进,刘德斌.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基于企业成本收益变动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07,(6).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香港高校的特有优势

香港有16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其中8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我们称其为“公立大学”。其余8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分别是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恒生管理学院、东华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

香港特区政府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制定法令规范政府给大学的拨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亲自担任各个大学的校监。各大学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政府只“给钱”,不“干预”学校办学,这就使得香港大学得以面向世界办学,造就了其特有的优势:一是资金渠道广,经费充足。香港一所大学每年的经费约50亿港币(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是内地普通高校的十几倍。二是教师队伍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三是科学研究与教学设备精良,数量充足,科研与教学条件世界一流。四是国际化程度高,香港的大学教师和主要部门负责人面向世界范围招聘,要求必须具有在发达国家受过高等教育或工作的背景。五是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等都按国际标准制订。六是使用国际知名大学的原版教材,部分专业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

内地高中毕业生入读香港高校具有六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香港的高校具有世界水平。除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综合实力处于世界一流以外,其他大学也都有独特的亮点,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工学研究实力雄厚,工程技术与电脑科学走在国际前沿,香港理工大学在土木工程、建造及建筑技术、地区空间资讯科学三个领域的科研表现全球一流。二是香港高校的学历在内地及国际上都能得到广泛认可。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港校在英文教学及西方文化教学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港校毕业的学位证书含金量和国际认可度高,有利于学生开拓就业领域和继续深造。三是香港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有内地学者这样评价道:“香港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在港校就读,会有更多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的机会,也更便于学生留学深造。四是香港高校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港校对于内地优秀的学生给出的全额奖学金每年约为10多万人民币。虽然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会让不少考生望而却步,而高额的奖学金和较为完善的奖助体系则可以减轻考生和家长的顾虑。五是毕业生就业率高。一份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率是98%,香港大学的就业率是99%。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很广,既可以选择到国外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留港或回内地大中城市就业。六是内地学生在香港读书、生活工作七年可申请香港永久居留权。内地学生在香港读了4年大学后,有1年的时间可以留在香港找工作,只要继续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申请,获得永久居留权。

香港高校如何向内地招生

目前,香港高校面向内地高中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院校有12所,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招生范围已覆盖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专业涵盖了人文、理科、工科、商科等4个专业大类。其招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纳入统招,在提前批录取。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统招之列,他们把招生指标投放到各省(市),纳入各省(市)的招生体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在提前批次填报即可,不须另外向大学申请报名,不需要参加面试,两校将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在填报两校的同时,亦可填报其他本科一批的内地重点高校。若考生未被两校录取,也不影响内地本科一批的录取。

二是实行自主招生。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以外的10所院校主要实行自主招生。这些高校一般是在高考当年的1月份左右开通招生网站,随后开始接受内地考生在网站上报名和申请。高考成绩公布后,这些高校都会组织面试,然后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择优录取,一般在每年7月7日前结束录取工作。

香港的高校在内地招生时原则上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数达到或超过考生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二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但从近年来的录取情况看,实际上各高校参照申请者内地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录取分数绝大部分要超过一本线,香港大学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线。此外,香港大部分高校还以面试的形式,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港校面试主要以英语交谈为主,部分面试或辅以普通话与考生交谈。面试题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如“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利与弊”“对香港电影事业和唱片事业的看法”等,也有一些敏感话题,如“你怎么看待同性恋”等问题。

内地学生赴港求学不简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香港高校虽然有众多优势,但毕竟无论在制度、文化、语言方面,还是在生活及消费方面,香港与内地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在内地成绩拔尖的学生真正入读香港高校后,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困惑和学习压力,绝非当初想象的“天之骄子”那般荣耀和轻松。因此,考生报考前需要慎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费生活费支出负担重。相对于内地大学一年5000元左右的费用,香港高校的学费是内地高校的十到二十倍。前些年香港的大学对内地学生收取的学费维持在每年7万元左右,但随着近几年物价上涨,香港的学费也呈逐年上涨趋势。据统计,在香港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可达10万元至20万元人民币。如2013年,香港大学的学费为每年13.5万港币(约10.8万元人民币),香港中文大学为每年12万港币(约9.6万元人民币),香港科技大学为每年12万港币(约9.6万元人民币),香港树仁大学为每年5.5万港币(约4.4万元人民币)。住宿费和生活费另计,每年约需5万元人民币。当然,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大名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香港各大高校也针对内地优秀考生专门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吸引内地优秀学生报考。如香港科技大学2013年专门为内地考生设立了全额奖学金,并制定了学费全免、部分学费豁免及给予少量生活费津贴等优惠政策。虽然香港高校对优秀的学生给予了高昂的全额奖学金,但能够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二是学习、精神压力大。2007年9月,一名来自内地湖南的优秀学生尹日强因无法忍受港校求学压力而选择逃避失踪,这件事牵动了香港、深圳、长沙三地的媒体和警察的心。尹日强在失踪15天后才悄然回到长沙。这起逃学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赴港读书的内地学子的特殊困惑。香港高校学风严谨、竞争激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高,学业压力几乎是每个内地生在港求学的共同难题。实际上每年都有因为学习能力不够被港校劝退的肄业学生,其中不乏内地学生。所以,相对于内地高校,学生只要考入大学轻松学习就可以毕业的情况来说,来香港读大学则要做好继续发奋读书的准备。

三是要适应环境和语言。语言不通和文化背景的迥异,让不少曾经自视较高的内地生都有过一种沉重的孤独感。尤其是来自内地省份的学生,由于两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除了上课以外,本港和内地的学生较少往来,导致他们人际交往的圈子很窄。加上内地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主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与之相反,香港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到了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和班集体,一个学生随时可以在求学过程中申请到国外做交换生,或者申请休学去国外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内地学生到了香港读书后,从日常生活到学习乃至社会实践,很多事情都必须学会自己处理,但一些内地生到了香港的大学后会不知所措,不习惯这种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反而会因此而迷失,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因此,来港读书的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优良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宽广的国际视野,丰厚的奖学金……香港高校的确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是内地学生和家长在选择香港高校前,必须面对高昂的学费和沉重的学业压力等诸多现实,慎重权衡自身实际情况,不可盲从赴港求学的热潮。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95-02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随着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金融自由化为主要手段的金融改革步伐必将加快。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中国如何把握住机会,加快金融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主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金融自由化及其利弊纷争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抑制”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不尽相同。但从各国的实践看,金融自由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对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再贴现和法定储备率要求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调节作用。二是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从事交叉业务,进行公平竞争,即所谓混业经营。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四是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同时也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

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反对者也不在少数,主要观点是:(1)有效市场规范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容易扭曲。依据次佳理论,消除一种扭曲而其他扭曲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不见得会使福利增加。(2)金融市场及其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有些国家还存在公司管理薄弱和法律对财产权保护水平低下,所以,没有理由认为金融自由化会改善福利。(3)金融发展重点在于国内金融部门的发展,资本自由化允许公司去国外融资,引起市场的分散化,减少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4)金融自由化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息息相关。比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的金融改革旨在结束金融抑制,从而引起了以银行破产、大量政府干预、私人部门的国有化和国内储蓄存款降低为特征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自由化毫无价值,与金融自由化相关的危机正在降低经济体制发展的水平。

以上两派的分歧不在于该不该推行金融自由化,而在于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是否具备。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金融自由化的条件是金融自由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金融自由化的条件直接影响金融自由化的顺序、速度及金融自由化的效应。

二、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及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应该是从1992年正式开始的。在利率自由化方面,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8月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2001年7月,人民银行实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人民银行批准以后,可开办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保险业务。

在资本账户自由化方面,中国在1994年成功实现了汇率并轨。1996年12月1日,中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有关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

中国作为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和法制都还很不完善,金融市场还没有形成充分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金融自由化改革应当充分权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交替关系。

在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过程,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消除金融隐患,打好金融自由化的基础

用发展眼光看,中国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已不可逆转,因为这是中国经济金融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主流的必然选择。从金融角度审视,当前中国必须从基础做起,消除金融隐患,为金融自由化奠定基础。主要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尽快彻底清理和有效处置不良信贷资产。因为这对于金融机构能否安全自由化以及自由化后能否在金融市场中站住脚并展开公平竞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否则自由化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利于金融稳定。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法律支持,针对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出台特别的司法制度,在债权维护和追索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特殊法律保护,解除《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担保法》等法律规章中对不良资产治理的制约。

2.尽快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1)股份制改造工作必须规范、彻底,不留尾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转换。(2)建立多元化的产权主体,规范和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在产权主体上,要建立“国家、法人、个人、外资”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注重引进优质资产、技术、信息和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在股权结构上,要兼顾国家控股与股权结构合理化的目标,在条件具备时,国家要逐步减持国家股比重,或相对控股,或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国家要加强作为国家资本代表的董事、监事的人格化塑造,防止“内部人控制”。(3)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长期目标内成为公众上市银行,实现银行的资本、收益、风险和监督社会化,树立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形象。

3.采取“消肿”的手段,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淘汰经营状况不佳的金融机构,尤其要对国有银行中业务量小、亏损面大、存在价值不大的分支机构进行撤并。只有以上基础工作搞好了,中国金融自由化才有可靠的基础保障。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从利率市场化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对资源配置是完全有效的。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工作着力点应放在这样几个方面:(1)建立金融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机制,把提高商业银行效率作为重点。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基准利率对市场才能起到有效的传导作用。(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3)强化中央银行干预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的独立职能。(4)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利率体系。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最终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体系。(5)发挥非正式金融和民间金融组织作用,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继续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领域中的国际化、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国而言,当前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重点应该放在资本市场最核心部分——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两个方面。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是在加入WTO后进行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金融开放格局的一部分,它要求我们在开放的思想观念上由过去中国单方面自主开放(即按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对外开放)转向按世贸组织要求和与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同步开放。要尽快改变中国证券市场封闭、保守性质,努力规范各个市场主体的入市行为。在此基础上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开放国内证券市场:第一步为开放外资以收益凭证方式间接参与市场;第二步为开放国外机构直接投资股市;第三步为全面开放证券市场,允许区域外机构及个人直接投资股市,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并将从资本引进为主转向资本引进与资本输出并立的双向络局。

(四)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自由化的顺利推进

金融自由化并不否认金融监管,而且还要加强金融监管。怎样做到既加强金融监管又不至于使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成果付诸东流,是一个令各国监管当局大伤脑筋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金融监管改革的努力方向在于:(1)金融监管非行政化。金融监管的手段必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间接手段,在日常监管中基本取消行政命令式的监管办法,只在金融市场失败时政府方可走上前台直接干预。(2)金融监管功能化。所谓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它可以克服多个监管机构所造成的重复和交叉的管理,用统一的尺度来管理各类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金融监管综合化。因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之间在运营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具有统一性、能被各方面接受并有意义的新的监管工具的开发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我们要完善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要加强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建立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对金融集团和混合业务实施联合监管。(4)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国际协作是对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反应。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的趋势不断增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从一国监管向跨境监管转变。

归根到底,金融自由化应当是资金融通效率和金融监管高效稳健的有机结合,偏颇其中任何一方都将不利于金融自由化的顺利发展,从而阻碍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韩婧妍.浅析“金融自由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大众商贸,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