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优化建议

财务优化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优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优化建议

财务优化建议范文第1篇

财务预算作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准绳,并时时刻刻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命脉,好的预算管理对企业来说如虎添翼。但实际操作中企业财务管理遇到各种棘手甚至是瓶颈问题,以至于企业陷入经济误区。本文主要针对预算中遇到诸如: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等问题,同时提出中肯的优化建议共勉。

关键词:

预算;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优化建议

随着国家经济一体化,经济风暴随时席卷而来,企业要想立足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尤其是预算管理方面,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有效利用预算的成果,不仅能推动企业发展,还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投资方向和额度。倘若没有一个完善的预算体系,那么企业就岌岌可危。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

企业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预算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企业预算由经营预算、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预算、财务预算这三个部分构成。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行现代化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迫切需要,同时我国的产权制度变革也在逐步进行中,财务预算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最重要的是,通过各家成功企业对比,成功的例子仿佛总是惊人的相似,优异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促进经济的发展、资金周转以及改善资本运行机制。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企业财务预算虽然好多公司都在进行,也是运营一家公司的老传统,但依然存在:①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②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③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④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等问题[1]。

(一)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是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竞争地位、业绩水平、发展速度等等。通过统计数据表明,有部分公司的财务预算往往到最后阶段会发现偏离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甚至损害了企业战略目标,且各期的财务运算基本是孤立的,衔接性差,只重视短期目标,忽略长期目标。作为预算部门的员工,大家更应该心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完成预算工作,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二)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

在传统预算中,多数企业倾向于人工的定期计算和固定预算等策略,所有评价指标一成不变,直接套用现成公式,预算周期结束时将执行结果直接与预算结果进行比较,但往往整个预算周期都忽略资金支出和财务预算一般具有不定向性。静态预算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预算结果,企业初期可以实施零基础预算,随着企业经营时间变长,应当采用灵活的弹性预算[2]。根据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轻重缓急之分,等级评定和效益分析,从而确定其开支的必要性、优先顺序和合理性,并根据企业现有资金的实际可能,在预算中对各个项目进行综合性费用预算。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过程中主要结合以往的资金活动,完全摒弃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确定性,不对外部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市场占有率调查,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了解和盈利水平深入剖析,造成预算分析结果脱离实际,难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参考,更难以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实施。

(三)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其中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目前我国未出台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政策,各个法人例如董事长、持股人在企业预算中的参与度十分低,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预算,投资大权全部掌握在总经理手中,致使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四)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

通过数据显示,目前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进行企业成本的预算和控制。虽然后期将成本和核算有效结合起来,但是对产品价格的估计和确定、控制成本等方面任然显得后劲不大。作为企业更应该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各司其职。现有的改善例如有变动成本法,它要求企业预算的时候应当明确区分变动费用和固定资本,同时强调在预算过程中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员工素质应该相应提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预算中相关问题的优化建议

(一)合理的假设是预算的基石

预算初期,往往包含一些未知的因素或者可预见性的因素,确立合理的假设至关重要,只有考虑假设因素在内才能使得企业的工作顺利展开。预算初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预算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不得不预计确定一些预算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建议引入分级评价体系,在确定采购预算的现金支出时,必须先预定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未来走向。

(二)实施企业活动分解的预算模式

显然,一个客观公正的预算评价指标更能让整个企业所接受。只有以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的核心,将各项活动之间进行合理分解,降低耦合性,才能使得预算更贴近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这样也能调动各个部分的积极性,参与人数的增多无形中减少无效劳动结果的产生,同时也保障企业合理经营,促进资金周转流动[3]。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

企业中不乏有部分员工重编制和绩效,轻执行和管理,如果企业不具有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往往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做到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没能发挥真正的财务预算监督和控制。企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真正有效,严格要求各个预算部门员工按照预算进行,对每项活动进行预算前、预算中和预算后管理。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监控制度及奖励制度。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和核算单位,确立责任中心,使预算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层次,责任至人,这是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的前提。

(四)注重企业的战略目标

首先前提是企业需要有战略目标,一个符合实际而又超越现状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企业精神,凝聚着员工干劲。但有的企业因为编制原因或者其它原因,并没有制定战略发展目标,造成整体行动较为慵懒松散。预算实际是以战略目标为精髓动力,没有长久目标的预算实则为一个短期行为,它具有短暂性、滞后性,同时也对风险的适应性极差,很容易将企业陷入困境和误区,失去生产经营重心,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也必须围绕此制定管理规则,整个预算周期都不能脱离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

(五)做面向市场的预算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为了避免静态预算对企业造成危险的可能,预算应当面向市场,坚决不能脱离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预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机制、市场竞争和政治民主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多维度预算。避免严酷的市场压力给自己带来的风险,造成了巨大的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环境的破坏。

(六)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员工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预算作为耦合度很高的工作任务,一项差错就可能造成整个预算不合理,同时鼓励员工摒弃以前手工计算的习惯,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负担和压力。

四、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现存典型和危及企业生存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提出一套可行可靠易实施的优化策略,揭示了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运行机理,并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完善寻找改进路径,可以更好地发挥战略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使得企业可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促进企业跻身各大行业前百强。

参考文献:

[1]王琳.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探究[J].中国商贸,2011,(31):160-161.

[2]孙晓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3,(14):220.

财务优化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融资风险

财务管理是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度,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房地产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头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交易日益活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量不可小觑。但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使用要求较高,所以财务管理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房地产财务管理的运行现状分析

(一)融资管理方面

房地产项目开发是一个巨额资金投入的过程,动辄上亿的地价和房屋建设费用,对房地产企业实力是一个巨大考验。由于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太多,房地产企业筹集资金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较长,资金回转率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不使出混身解数来筹集资金。目前,国内的主要融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内部融资,另一种是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来源是预售账款和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企业自有的可使用资金,一般不低于投资项目的30%;预售账款主要是开发商通过预售商品房获得的资金,一般占总投资的28%左右,也是一笔重要的资金。外部融资主要有银行信贷、房地产债券、上市融资等方式,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并且银行为房地产信贷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所以融资难度比较大。

(二)资金投资运用和开发成本管理方面

房地产投资有极大的盲目性,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企业在投资时过多依赖人的主观判断,未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充分论证,这样得到的结果就像在赌运气。一个房地产企业保持这样的状态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算景气,粗放式投资模式的弊端并不显著,假设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低迷,那么很可能就有一批投资失误的房地产企业面临倒闭危机。一些房地产企业带有较重的投机心理,利用房地产市场机制获取暴利,忽略市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结果造成投资项目技术可靠性较低,盲目扩张、控制不力,最终导致项目烂尾,资金无法回收,损失惨重。

一个项目包括方案设计、土地使用权、工程招标管理和施工、销售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资金,然而房地产企业在这些环节上的成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成本管理的目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对项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规划。然而,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方案设计时,并没有全盘考虑;为了获得土地使用权可谓大费周折,无形成本不断增加,造成了竞买价格与预算成本严重不符;工程招标过程中,忽略了工程后期合同、纠纷等因素的影响;对施工成本控制不力,施工成本与预算目标产生较大分歧。

(三)房地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核心,尤其在家族企业当中,领导者几乎主宰了企业的一切。近些年,中国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房地产企业从中受益逐渐强大起来。然而一些房地产企业管理者的“包工头”身份始终没有变,他们严重缺乏管理理念,眼中只有利润没有管理,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战略。在人才选用上,因为对外来人员信任度不够,所以更愿意让亲戚来担任,亲戚关系固然有更好的信任,但人才质量大大降低,势必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一些企业领导者看来,财务管理只不过是一部计算工具,并与记账、发工资等基础工作混为一谈,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常常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作判断,为企业财务管理埋下了致命隐患。

在财务制度方面,虽然一些房地产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制度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会计失真比较严重,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些现象归咎于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仍然将财务管理置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不完善,就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财务数据和信息,更满足不了企业高层决策需要,使决策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

房地产企业应做好融资准备,尽可能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成本更低的资金。比如我国的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选择联合开发模式,通过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得到另一方资金的鼎力支持,这样就可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摊局面。融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尽量保持企业的稳定运转。房地产企业在投资前,一定要对市场信息进行科学评估,不搞投机主义,更不能盲目乐观,项目评审要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充分考虑效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争取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获得更多收益。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还要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工作,通过风险转移、风险共担等方式,使财务风险降至可承受范围内。总之,应做好资金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督管理,优化资金结构,控制投资风险,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强化成本控制

首先,房地产企业要正确反映房地产开发的实际支出,以此来确定销售价格,保证利益最大化;其次,要对工程结算进行严格把关,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防止施工中的浪费;作为房地产企业日常主要的资金支出,工程支出通常有一定的调节性,要评估房地产企业的工程部门、财务部门对各个在建项目工程资金需求的先后顺序,控制工程成本支出。在销售淡季,由于企业的进项变少,更应该对支出项进行严格控制。比如管理费用,虽然这一部分比例较小,但仍需要财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审核,确保支出科学合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领导者要多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财务部门要加大财务管理培训工作,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房地产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准则。同时要明确财务部门的地位,突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位置。一要设置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企业财务相关的各项工作。二要规范资金支出,提高财务管理效用;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资金使用安全与完整。

(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要明确财务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保证财务人员能够积极主动且有序的完成职责之内的事情,使财务工作得以有序开展。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非专业人员是无法担任的,所以企业管理者要避免举贤唯亲,大胆使用外来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此外,还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技能的培训,可定期开展培训或集体交流活动,也可通过知识和技能讲座,聘请行业专家来丰富财务人员的知识和见识。房地产企业还要给予员工在外进修的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更好的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五)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细节上、扁平化上处理不够,需要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实效性。房地产企业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采用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做到凡涉及资金的问题均事无巨细,全面掌握资金动态,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各行各业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与电子信息技术发生了深度融合,房地产企业应后来者居上,大力发展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以信息带动财务管理发展。目前,我国信息化财务管理尚存诸多不足,如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房地产企业参与进来,争取在行业领域有所建树。

总之,房地产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向小康社会迈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尚存诸多问题,需要不断修补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长久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卞晓燕.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商,2015(20).

[2]陈允灿.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8).

[3]刘科会.浅析成本性态分析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6(05).

财务优化建议范文第3篇

1.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包含资产成本这一重要因素没有包含资产成本这一重要因素而导致杜邦分析体系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企业通过从股东处筹集的资本必须承担相应的资产成本即企业可以从现有资产获得的、符合投资人期望的最小收益率倘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仅仅以净利润作为衡量股东财富的标准,而忽视资产成本的存在,就会导致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而盲目投资,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权益净利率指标单一单纯的用权益净利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企业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往往会导致经营者为追求企业的高利润,社会的高评价,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企业在权益净利率增长的情况下而实际利益却受到损害当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处于低谷时,经营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只要能够提高权益净利率,即使它会给企业带来亏损的项目,借此来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然而这种错误的决策却仅能给企业带来表面“盈利”而实际“亏损”的不利局面。

再者作为杜邦分析法核心指标的权益净利率,与现金流量指标相比,不够真实,容易受公司操纵现金流量表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的,可以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因此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能评价企业的收益质量及获取现金的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准确的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3.计算总资产利润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总资产全部资产提供者享有的权利,而净利润专门属于股东的,两者不匹配由于总资产净利率与“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的回报率为了改善该比率,要重新调整其分子和分母。

4.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杜邦分析法主要利用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等主要财务指标间的关系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企业过去的财务报表,实际上利用过去的财务资料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该方法所用的资料主要源于财务报表,未能充分利用成本分析数据、风险分析数据等管理会计的资料,不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5.未能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风险不可能避免的,且经营风险会导致财务风险如:产品销售不畅或产品售价降低会给企业的收益造成不确定性;利率调高,会增加财务费用,增加筹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引发财务风险在当前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风险分析更加需要引起重视。

6.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经济技术指标如股东权益股份,每股净资产、合并利润表中的“少数股东本期收益”项目等现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存在一些问题,它不完全符合上市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企业未来价值的认可,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而净资产收益率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报表的反映,不能完全衡量股东价值。

7.现有杜邦体系所采用的数据都来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没有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利润指标在财务分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但利润指标提供的财务信息远弱于现金流量因为在实际中,现金流量对于一个企业经营活动否顺畅致关重要,现金流量信息财务分析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者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得到企业现金流量来源、结构、数量、等重要信息,从而可以对企业经营资产的真实效率和创造现金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因而也可以由此认识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推断企业未来财务发展趋势。

二、多角度改良杜邦分析体系

1.从指标角度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股东权益净利率三个最重要的财务的财务指标,证券信息机构定期公布按照这三项财务指标高低排序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基于上市公司股东最大化财务目标,选用更能反映上司公司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每股收益”作为核心指标,根据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将其原来的模式分解调整后如下:

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净利率;

每股收益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影响上市公司股价行情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如果实现的每股收益最大,也就意味着实现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每股收益符合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2.从财务报表角度

(1)将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之中,以可持续发展比率为核心指标,以盈利能力为企业核心能力,以良好的股利政策为依托根据盈利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和债务管理比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利润分景象综合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弥补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不足故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为:

股利支付比率=支付现金股利总额÷税后净利润。

留存收益比率=净利润-支付现金股利总额÷净利润。

可持续发展比率=净利润-支付现金股利总额÷平均净资产100%=净资产收益率(1-股利支付比率)=主要业务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留存收益比率。

(2)将现金流量表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数据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未加以运用而在引入现金流量分析后杜邦分析体系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公司的三种报表使得财务分析更加全面、综合。

3.企业价值角度

培育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克服短视行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价值不仅包括财务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持续发展,除了优化财务指标之外,还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企业既独立于社会,又依赖于社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公司的最终目标达到自身价值最大化然而在自身价值的评估中,既包括了上述的各项财务指标,还不可缺少的包括了社会竞争力指标(1)客户满意度指标(2)环境责任指标(3)诚信指标(4)员工团队责任指标。

4.从成本性态角度加以改进

为更好地利用管理会计中的内部会计资料以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可以把成本性态的相关概念引入杜邦财务分析法通过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法找出改善企业状况的方法,并且使杜邦财务分析法具有事前预测和成本控制的功效,具体分解如下:

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1-所得税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预计销售量=(预计销售量-保本销售量)÷预计销售量;

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三、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的主要优点

1.可以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加入了成本性态之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利用了管理会计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进一步开展;把销售净利率分解为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和所得税率,有利于企业根据管理会计资料利用杜邦分析法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可以结合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属性,对不同特点的成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

2.揭示了所得税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将税收指标引入杜邦分析后,既由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比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额-成本费用-所得税)÷销售净额可以看出所得税的变化对权益报酬率有直接的影响所得税降低,权益报酬率就提高,所得税提高,权益报酬率就越低。

财务优化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师资队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观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依赖于相应的机制体系和良好的综合环境,要重视树立团队意识、优化人才环境,营造宽松自由、相互促进的工作氛围。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提出,创新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观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依赖于相应的机制体系和良好的综合环境,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思考和探索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尤其要特别重视树立团队意识、优化环境氛围,营造宽松自由、相互促进的工作氛围。

一、 要树立团队意识,创建合理的学术梯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而需要科技工作者组成群体来作战。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当前尤其应抓好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建设方面的工作。

(1)要强化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团结协作精神。恩格斯曾指出:劳动创造世界,人类的劳动以合作为特征。西方一些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竞争特点时也提出了“合作性竞争”的新概念,以期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推进,科技信息、科技交流在科技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合作精神。新世纪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宽的知识面,对相邻学科与行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有大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个体有团结协作精神,能与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术观点的人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联合攻关,才能解决21世纪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课题。

(2)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从注重对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一般管理为重心向大力开发和利用教师创新资源和潜力,以及从团队整体人力资源(包括成员素质、能力、性格、合作精神等)的开发为重心转变。创新型师资队伍的脱颖而出,需要有良好群体的支持和合理梯队的配合。高校教师职业性质也决定了无论教科研都要形成结构合理的群体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使用人才时,要注意合理搭配,要知人善任,根据科研人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合理配置人才结构和层次,使不同智能水平和特点的人,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机构,让各类人才的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也有利于实现人才群体的效能,使其在动态的调节中获得并保持最佳状态。

(3)要强化组织效能导向,提高组织的绩效。教师以科研、教学为载体,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要使这些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使组织充满活力,坚持组织效能导向是必需的。一是确立全体成员自觉认同的组织目标,并为它的实现而共同努力奋斗。二是建立相应的职权结构和人员分工,使组织内部团结协作,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三是要形成、重塑和发扬自身特有的、以精神和风格为内涵的组织文化,形成内部强有力的自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组织中个体的活动积极性,促进群体良性互动,提高组织活动的绩效。

(4)要坚持结构优化导向,优化组织结构。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只有坚持师资队伍群体和个体结构优化导向,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体结构除了要有合理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层次结构外,更要注重智能互补型的智能结构,以及通过不同的组合,在同一组织内的教师能够互助互动、互学互帮,发挥群体最大创造力的组织结构。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员,除了符合群体结构的总要求外,还要在着重优化适应岗位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同时,重视开发个体特有的专长,为优化整体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使每个成员的能力结构和性格特点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协调状态,建成一个积极向上,合作良好的团队。

(5)创新人才组织模式,整合人才资源,组建创新团队。高校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制定以学科为主,学科与任务相结合的岗位设置办法,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于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队伍。要赋予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负责人充分的工作自主权,大力推进人才组织体系和用人机制的创新,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集聚优秀人才,瞄准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当前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创新能力,争创一流成果。

二、 要创新环境优化机制,以良好的工作氛围稳定人才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还必须有一个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要大力创新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真正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1)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理解、关心、爱护人才。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校领导定期联系制度,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要及时把握其思想心理状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他们的所忧所虑,做到留人留心。二是要尊重人才的个性,营造人才创新所需的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校园环境,使人才充分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对人才的服务功能,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展工作,鼓励探索创新,倡导学术争鸣,宽容错误失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让他们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施展才华。

(2)注重环境留人,为人才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和条件是引进和稳定人才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加快学校基础建设力度,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快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升学校的实力和声誉,这是高层次人才发挥潜能的前提。二是要创造一个能专心致志地开展科研、学术气氛浓厚、协作精神良好、人际关系融洽、设施先进齐全的良好工作环境。三是要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赋予必要的权力,真正做到“有多大的能力,就搭多大的舞台”,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为创新型师资队伍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环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大胆使用人才,任务到位,用事业吸引人。高校发展的宏伟目标是吸引人才的前提条件。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要充分信任他们,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在优秀人才处于进取心和创造力高峰的时候,及时将他们推上重要岗位,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勇挑重担,担当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促使其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使高校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4)正确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师资队伍具有合理的流动性和必要的开发性。从科学管理人才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合理流动是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流动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始终固定在一个单位工作,必然缺乏比较,难以吸收多种营养,这对自身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合理流动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增强学校吸引力,同时要从管理机制上建立一套严格的职务评聘、考核、晋升、流动制度,使教师队伍保持动态的稳定。这样有利于博采众长,建设一支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队伍。

总之,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师资队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刘传缘.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

学学报.2005(1).

[2]孙志映.论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财务优化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职能;核算型;管理型;区别;联系;转变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力都有所扩大和加强。但是,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顺应市场,对企业进行改革。而在改革中,将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是一项重点。企业应关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做好二者的转化工作,以使企业的财务工作更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核算型财务职能主要侧重于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等基础信息来源对会计信息进行统计、核算与分析。其依据是我国现有的财经法规,主要工作是记账、报账、出具报表等基础性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职能则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等进行研究,并最终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记账、报账、出具报表等只是基础前提,预测、分析、控制、决策等是管理型财务职能的主要构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内部管理也愈加完善。在此背景下,以核算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模式(核算型财务职能模式)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判断和预测,已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财务管理需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管理型财务职能模式应运而生。

三、管理型财务职能与核算型财务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1.管理型财务职能与核算型财务职能的区别

前文已述,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具体职能和工作上。虽然都为财务职能,但二者本质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工作对象”。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工作对象是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以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做出评价,并与评价中提出相关的财务管理建议。核算型财务职能的工作对象是企业的经营业务、收支、资金流动等具体的财务事项。在这些具体事项中,核算型财务职能主要是进行记录与计算,该职能并未延伸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2.管理型财务职能与核算型财务职能的联系

二者的主要联系是核算型财务职能是管理型核算职能的前身,核算型会计工作是管理型会计工作的基础。管理会计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对各类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进行整合,从企业全局高度对财务状况、资金流转等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既运用了会计核算职能,也结合了管理学知识,综合制定出财务管理方案,对企业未来经济情况和发展状况等进行预测。

四、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有效性分析

1.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制度有待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我国各项规章机制逐渐健全与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已成为一项政策要求,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对外报告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对外财务报告作为工作重心。侧重企业内部管理与发展的管理型财务职能被大大忽视。此外,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思想与管理方式都是直接借鉴于西方国家的经验。不仅缺乏对我国国情的考虑,而且管理型财务职能和管理会计都没有国内的实际管理经验。整体导致管理会计制度的发展相对滞后,尚不完善。造成管理会计工作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管理型财务职能无从展开。

2.管理者受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较重,缺乏对管理型财务职能的正确认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职能早已在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心理“根深蒂固”。管理型财务职能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发挥与展开需要一个“过程”,并可能会受到各种制约和阻碍。此外,管理型财务职能需建立在核算型财务职能基础之上,记账、算账、出具报表等只是企业的一种基础性财务工作。对管理会计而言,这些工作只是一种“媒介”,借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结合市场环境和行业情况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综合性的评判与分析。然而,由于管理会计过于“宏观”,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负责人等始终无法清晰认识管理会计和管理型财务职能的重要性,很少会在企业决策等方面运用管理会计的财务职能。这种认识误区,导致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受到阻碍。

3.管理型财务职能未与企业实际相连,理论基础也不完备

虽然管理会计传入我国已有近10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始终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践应用始终不足。同时,我国财政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财务会计的重视程度较高,并了一系列财务会计的规章机制。但是关于管理会计,却鲜有制度。而且目前我国并不具备“管理会计行业组织”,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始终不完备,直接导致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缺乏充实的理论基础,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也被抑制。纵观我国的各类高校,虽然很多学校的会计学科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课程本身侧重于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宣传与介绍,缺乏对我国企业的研究,最终造成管理型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进一步抑制了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

五、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策略探究

1.从工作内容上凸显管理型财务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逐渐引入了电子信息系统和ERP等电子技术,财务人员的工作任务有所降低。在此背景下,财务人员应将工作内容有所扩充,应做好基础财务工作的同时,加入管理会计的内容,财务职能应实现核算型与管理型并存。对此,企业财务人员可以首先学习了解管理会计的知识构架,通过加强理论研究,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和性质,以及行业背景等因素,从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在此其中,还应考虑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此外,企业财务人员还应注重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除了将其应用于基础财务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对信息格式进行统一规范,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2.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并提高其权限

财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漫长时间,但是财务会计始终没有“实权”,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等实施直接性“干预”,而仅是负责简单而机械的财务核算等基础性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与此不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管理者决策等服务。因此,在重要性方面,管理会计要重于财务会计。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尚不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漏洞。对此,建议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并提高管理会计的权限。使其能够根据财务会计的处理结果,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要求等实施进一步的处理与调整。在此过程中,企业应赋予管理会计的相关人员相关权限,使其无须像传统会计模式实施“逐级汇报”,以提高工作处理的速度和进度。

3.调整与优化管理成本,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化

在我国企业财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其中,最需要调整与优化的便是成本问题。管理会计成本包括控制成本、责任成本、决策成本等。企业在促进财务职能转化的过程中,应积极调整与优化这三种管理成本。唯有做好三种成本的调整与优化,方能真正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化。其中,控制成本是企业于发展中根据预算情况,依据考核标准对各指标进行分配,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即为控制成本。

4.加强预算管理,逐步推进核算型向管理型财务职能的转变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内部管理的前提与重心。因此,企业在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应将预算管理不再仅视作一项财务管理的内容,应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更注意对“管理”视角的把握,要更全面。此外,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收入与支出始终都是企业管理者应予以把握的重点。因此,管理会计应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都做好记录,并定期进行统一汇总与分析,尤其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出都要做出严格规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内部管理也愈加完善。在此背景下,以核算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模式(核算型财务职能模式)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判断和预测,已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财务管理需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管理型财务职能模式应运而生。但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都存在许多问题,管理会计机制亟待完善。基于此,建议广大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从工作内容上凸显管理型财务职能;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并提高其权限;调整与优化管理成本;加强预算管理。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与手段,能够有助于我国企业的财务职能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参考文献:

[1] 杨海荣. 探讨会计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 现代商业. 2013(32) .

[2] 段蓉. 浅谈财务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化[J]. 财会月刊. 1998(04) .

[3] 叶洪侠. 企业核算型会计转化管理型会计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4(03) .

[4] 张丽丽. 谈由核算型转为分析型会计[J]. 冶金财会. 20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