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农业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农业致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农业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第1篇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越来越下移至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层面上来。

第一、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满足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第二、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第三、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的现实要求。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亟待强化。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学的实践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农村职业教育要克服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倾向,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农村中职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成长道路,使每个人都能“成人、成才、成功”。

2、专业设置亟待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不断调整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和企业的职业岗位对接,还要建立起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新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等,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各方面专家,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的问题。

3、课程教材建设体系亟待深化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现行教材,企业普遍反映脱离实际,学生反映很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要从教材编写上找原因,第一,要吸收生产一线的人来编写,使教材紧密结合实际;第二,要密切跟踪新产业、新工种、新岗位,开发新教材。教材内容与要求要覆盖职业资格标准。第三,要促进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不但要有传统的书本教材,还要开发各种形式的实物教材、电子教材等,切实解决教材呆板与滞后的问题。

4、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客观上需要我们创造出大批有农村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理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现在农村职业教育学了很多大城市职业教育的模式,但差不多都是照猫画虎,效果有限,在农村职教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居于统治地位,许多新颖的、体现职教特点的教学形式,如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还没有普遍推行。

5、教学管理亟待加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提升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强管理是保障。没有规范的管理,保证质量就会成为空话。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学校的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与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相比,农村职业学校在学籍、人事、财务、设施、助学金、校园安全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加强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树立新的理念,找准新的方向,研究新的举措。

1、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应具有高屋建瓴的清醒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无旁贷的使命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拥有一项技能吃一辈子的话,那么到了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只具备狭窄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越来越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和科研的跨学科、跨技术部门的综合发展趋势,因而很难有新的发展和更大的作为。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应牢固树立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观。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第2篇

清丰电视台涉农栏目《走进乡村》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喜闻乐见,它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很多人,它讲解的技术改变着很多人。因而,被广大观众誉为“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科技致富的指路明灯”。

找准方向,推广农业科技

近年来,清丰县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好“农”字文章,在调整种植结构、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拉长生产链条上狠下工夫,逐渐形成了县东部以仙庄乡为主的辣椒基地,中部以大屯乡贾枣格村为主的珍稀食用菌基地,西北部以阳邵乡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红、白、绿”三色农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三农”服务,如何让农民学到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如何引导“三色”农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全台上下经过多次酝酿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办好涉农栏目,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种养技术、学到农业科技知识,这样才能凸显电视的媒体优势,才能真正为“三农”搞好服务,架起农民致富的桥梁。

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准备,2001年3月19日,一档全新的以服务“三农”为主的栏目《走进乡村》正式开播。栏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20分钟。通过电视传媒更生动、更形象地记录清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风土、风俗和风情;宣传农业政策、报道致富典型、推广农业科技、传递致富信息。把栏目定位于既要成为“万花筒”,全面展示农村风貌,更要做好“显微镜”,重点突出科技推广,努力达到“科技主线贯穿,服务意识明显,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效果。

定位准确,服务农民生活

首先是栏目名称定位准确,通过栏目的名称,不仅能让观众看到栏目的宗旨、主题,而且能看出栏目的运作方法和宣传内容。按照节目的宗旨和定位,在总名称《走进乡村》栏目里,又开设了《科技天地》、《乡村万象》、《田园风采》、《今日聚焦》、《聚焦媒体》、《农市信息》等6个板块。《科技天地》定位于农业科普与技术推广,根据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关心的涉农知识,结合农时及时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现场讲解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解答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乡村万象》主要报道农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表现乡村风土、风情、风物,重点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搞好宣传;《田园风采》主要报道在农业产业化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涌现出来的致富带头人和先进典型;《今日聚焦》围绕全县农村工作重点,及时请有关部门,针对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计划生育、土地调整、庄基规划、案件等方面的政策法律进行传达和讲解;《聚焦媒体》主要剪辑全国各大媒体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农政策进行解读;《农市信息》根据农时及时农民关注的新信息,包括农资产品介绍和有关致富信息。每期确保3个板块,从不同侧面贯彻节目的总体要求。

办出特色,架起致富桥梁

电视涉农栏目能不能办到农民的心窝里、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关键问题是如何搞好服务。近年来,清丰县依靠发展红(辣椒)、白(白灵菇)、绿(速生林)“三色”农业,逐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了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解决种植中的技术难题,栏目组结合县有关部门邀请国家、省、市农业专家来清丰授课,现场讲解,当场解疑释惑,对讲解内容现场录制,在节目中播出,被农民朋友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走进乡村》栏目也成为了农民的知心朋友,被誉为“科技致富的指路明灯”。2007年春节前夕,大屯乡贾枣格村食用菌基地大棚种植户贾进民急冲冲来到栏目组说:“快过年了,眼看着别人的大棚销售正旺,俺那个棚,至今出菇不好,不是不出菇,就是菇形差,还有几个棚也和我这儿的情况差不多,心里着急,就想到了咱栏目组。”随即,记者与县科技局取得了联系,和专家一起不顾结冰路滑,现场拍摄专家讲解的补救措施并及时制作播出,让广大菇农减少了经济损失。

今天的《走进乡村》栏目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不但吸引了本县观众,同时也引起了周边县区农民朋友的广泛关注。为了充分展现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新时代农村和农民的新形象,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实用的信息技术服务,几年来,栏目组同志熬过多少夜、吃过多少苦,谁也记不清了。凭着满腔热血和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和最基层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走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路程。

如今,清丰县的“三色”农业较以前有了较大发展。“红”――全县辣椒种植面积已达31.8万亩,2007年在中国长沙(国际)辣椒产业博览会上被授予“中国辣椒第一县”、“中国辣椒百强县”和“中国辣椒之乡”称号。尖椒出口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及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全县已发展白灵菇236万平方米,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绿”――全县速生林面积已达到26万亩,发展林下经济1.2万亩,成为河南省“首家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县”。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致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35-02

生态乡村生态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利用农业生态、生活、旅游功能的有效形式,是集农业生产、自然景观与科普于一体,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农业,也有别于休闲旅游业,它立足农业,注重农业的循环利用开发,发挥生态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充分体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在经营形式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服务等全面融合,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乡村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在这类旅游活动中,如果主要吸引物是农村风情风貌,则又被称为乡村旅游。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最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旅游活动更加受人青睐,发展进一步加快。2002年,意大利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单位,当年夏天就接待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在法国,成立于1953年的法国农会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大力推销乡村生态旅游。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占全国总量28,2%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农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由此可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大农业”和“大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上早已形成规模,有力推进了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倡导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创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到2005年末,共评定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359家,遍布31个省区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样板。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正在全国深入推进,创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单位越来越多,乡村旅游的市场越来越大。据测算,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这些通过兴办旅游而向广大农村地区转移的财富,就是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直接贡献。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

(一)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景区带动型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二是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政府、办事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毗邻旅游市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二是乡政府、办事处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导和组织农民户建设接待设施,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三是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等。

(三)公司+农户型模式

公司+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通过以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发挥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核心旅游资源,配套服务接待设施,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进乡村旅游迅速健康发展;三是引导和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条件,开展配套接待服务活动,促进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素质,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第4篇

全国情况与唐山市类似。1978年以来,除1980年至1985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出现短暂回落外,其余年份该比值呈逐年上升态势。2005年该比值为3.22:1,预计到2010年比值将达到3.94: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且呈不断扩大趋势,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严重相悖的,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并切实予以解决。下面,笔者试就问题的缘由,解决问题的途径及银行在这方面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一、问题的缘由――农民太多

目前,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79%,乡村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64.79%,其中从事农业 (种、养业)人员占乡村就业人员的63.15%,占总就业人员的40.91%,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然,由于六成以上乡村劳动力集中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产业,众多的人口分配相对较少的农业收入,必然出现人均收入少的现象。当然,影响农民致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农民太多,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太少,是重要因素之一。

二、解决的途径――减少农民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要使农民致富,必须减少农民,不是缓慢的减,而是快速地减;不是要减少一部分,而是要减少大部分。这就必须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在当地就业的机会,以转移乡村多余人口,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从而改善长期以来形成的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的粗放经营的产业格局。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致富问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第5篇

旗(县)图书馆是基层文化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开展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基层文化阵地。作为专门从事文献、信息收集、储存、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这些职能使它在吸取知识、采集知识、整合知识的同时具备了向广大农民传播知识、提供信息的条件和实力。目前仅就我馆的情况来说,藏书32300余册和电子图书5万册,订有印刷版中外报刊120多种,建立了互联网期刊全文检索服务系统,电子信息音像阅览系统、光盘检索网络,同时与国内区内一些大型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馆藏文献又以农业科学为主,各种资料较为丰富,在为农村经济和农业服务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对文献资源的开发,为农民提供适时的信息和生产情报。所谓对文献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把蕴藏在文献海洋中和网络上收集到的“死”知识激活,重新组配,合成新的知识形态产品,并运用编制文献、索引、专题资料、资料汇编、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把技术市场信息等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短、平、快”的致富信息,把科学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以实用技术形式,按时间分阶段传递(授)给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工作者,让边远乡村的农民也能感到图书馆的存在,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物化为巨大的财富。

二是依托藏书优势,引导农民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旗(县)图书馆地处城乡结合处,接近农村和农民,农民来去较为方便,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很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一些文学、科普作品,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了解一些致富的门路。因此,开展读书活动,是广大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发展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科技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致富的主动权,而要掌握这把“金钥匙”,惟有读科技书才是一个最快捷的途径。

几年来,我们在帮助农村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通过“送书下乡1100多册”、在各乡镇村组织多次“科技书籍简介”、“知识工程”、“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教育等活动,积极主动引导农民参与以技术致富为目的的读书活动,才是现实的需要和自觉选择。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广泛的读书活动还可以起到扭转和减少农村打麻将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一旦确立,那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就会再无立足之地。

三是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图书馆在工作中要努力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服务,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形式,改变传统的“开门、坐、等”式观念,通过深入社会,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好信息咨询快速服务,变“为书找人”为“为人找书”的图书信息导航馆,帮助农民特别是农村专业户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情报和提供最新的实用信息,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当前我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大多数较低文化层次的农民理解能力较差,又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图书馆单靠查找、阅览等传统的服务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农村图书网点等形式,这样才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科技文献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变为生产力,使图书馆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旗(县)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受资金、馆舍和人力的制约,目前还不能充分满足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在“三农”工作中,还要求我们应该探索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和发挥更大作用。

1.建立图书馆农村分馆。根据“三农”工作要求,旗(县)图书馆可以和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及有条件的村文化室,联合建立乡村级图书馆,把闲置的图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行旗(县)图书馆的图书轮流放置在各个服务点内,最大程度的进行资源配置,既节省资金,又拓宽了服务面和服务范围。

2.筹建农民书屋。在农村寻求一些致力于文化、科技的新型农民、热爱读书的读者、乡村退休教师,采取社会捐助、图书馆加强、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以农村为单位创办农民书屋。既可以极大地解决当地村民看书难的问题,又可以为一方百姓科技致富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3.发展乡村科技信息员。旗(县)图书馆与当地乡镇建立密切联系,发展多村科技信息员与当地农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生产,另一方面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反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