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一体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的文化产业由来已久,尤其是时代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整合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并以科技创新和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为核心,将经济、政治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上覆盖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所有文明,包涵了知识、信息、娱乐、休闲等内容,拓展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容,并逐渐在经济发展领域突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我国的主导、支柱型产业。

一、文化产业概念综述

文化产业的概念应当以文化为生产第一要素,在工业标准和条件下,实现对文化商品的规模化生产、策划、销售和售后服务,并通过文化资源市场配置而实现的产业集合型文化经济形态。它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属性:

1、知识创造特性。在文化产业之中,其特定的知识信息、文字、音像、艺术等产品和服务,都承载有文化的内涵和知识的特性,在这些文化内容的生产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属性即在于文化产业的知识创造性,它必须是原创的、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和再生的特性。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以其独特的知识原创性的特征而存在的,正因为这个特性,一些国家将文化产业界定并命名为“创意产业”。

2、可复制性的传播特征。在文化产业的经营产品或服务之中,对于原创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加以工业化复制为前提的,它虽然以知识原创性为核心,然而对于文化产业的传播则需要借助于复制技术而加以实现。

3、市场导向特性。文化产业是一种营利型的商品,它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它与其他商品一样,都要依循市场价值规律而运营,然而,它不是简单的文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而是在产业化的运营机制之下,通过整合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持续化的产业链开发,从而满足人类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还具有对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其中包括的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哲学观点、道德观点、艺术观点等,都对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导向作用。

4、服务与营利特性。文化产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它将人类的知识、智力成果,以文化产品为依托,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它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之下,还具有自身的营利性特性,也即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知识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1、文化产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灵魂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发展的灵魂,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与中国民众道德观念相契合的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以使其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的功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才能深入和全面建构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产业为中国人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的前提下,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功能。

2、文化a业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标志

文化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在现代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国家和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中国现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凝聚和激励中国人民的思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生产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在知识经济一体时代,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并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种生产力要素,文化产业的“人化”作用可以较好地提升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文化创新能力。

3、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构成之中,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已经不断发展、繁荣和壮大,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如:新闻产业、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成为了“核心层”,新兴的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多媒体广告、会展等成为了“层”,它们共同映衬、互为提升,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不断上升,并创造出上千亿的文化产值。可见,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繁荣,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4、文化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文化食粮,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信息,提供了有益的渠道,并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外,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具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或文物资源,突显出文化产业的责任和使命。

5、文化产业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媒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们必然要进行文化的交流,国际贸易内容也融入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些经济强国通过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对世界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文化产业也极其强盛。我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也必然要以文化产业作为与世界联结的桥梁和媒介,将中国的文化有力地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领略到中国文化产业的魅力,从而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

2、全面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环境

在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知识文化进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1)人文环境的优化

我国要从国情出发,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打造一流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中心区,利用地理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的不同优势,创建和开发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并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还要注重社会文化氛围的积极创设,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注入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共青团、文联、作协、记协的团队力量,营造出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还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设计特色化、功能化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2)法制环境的优化

在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法制环境的优化是前提和保障。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规制,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如:高新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的所得税返还政策等,并在对文化产业加强执行监督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民间艺术的保护,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在法制的轨道上不断壮大。

(3)市场环境的优化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密不可分,通过对市场环境的优化,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文化创意吸引社会消费者,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增强社会文化产业的消费。同时,还要将文化产业的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要打造与我国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市场环境,从而培育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市场。

3、提升中国文化产业整体素质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实现跨行业经营、多媒体运作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多元资本介入的条件下,成立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在集成资源的前提下,对文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加以优化,从而实现跨区域文化经营和管理。并致力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使之成为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法宝,最快地缩短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还应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在人才强国的战略引领下,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专业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新兴的产业,它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自身的问题,为了实现二十一世纪下的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我们要依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文化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把握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真谛,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刘琳. 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2] 李凤亮. 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1(12)

[3] 王安琪. 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 2011(11)

[4] 刘筠梅.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5] 冯华,温岳中. 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6] 薛秀萍.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功能探析[J]. 企业导报. 2011(17)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大学生就业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建设情况也受到了各方关注。农村发展的目标是将现在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实现农村经济和城乡统筹的高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人才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而农村大学生出自农村,在就业时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若能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解决新农村的建设中的问题,也能缓解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二者的联动发展。

1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资源方面的主要问题

1.1农村相关人才匮乏

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目前农村的劳动力中,很多人都只有小学或初中的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都很少,甚至不少人都是文盲,这严重影响了有关文件和思想上传下达的效率,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无论是教育方面,还是医疗卫生方面,或者是养殖、种植等专业技术方面,都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并带领大家共同建设,但是,这些专业人才往往难以走入农村,从而制约了相应的建设进程。

1.2农民思想观念落伍

一方面是传统思想不能得以根除。尽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不断开展和深化,但是,很多农民的传统、落伍的思想观念难以较快转化。甚至有些居民仍旧保持浓重的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加之其生活背景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得以改善。这也给有关政策和思想的落实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是先进思想难以落实。先进的思想除了包括先进的发展观念和建设理念等,还包括相应的法律意识等。而现在大部分农村居民的发展、建设理念尚未形成,法律意识淡薄,继而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发生破坏现象。

1.3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有助于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囿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村大多数仍旧采用传统的劳作模式,科学的管理和劳作观念并未得到普及,这也导致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更不能结合当地的环境、地理位置等优势形成有特色的产业,从而错过了大量的发展机遇。

2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2.1扩大城乡差距

一方面是贫富差距。随着教育理念的普及,农村家庭越来越多地希望孩子考上大学,因此,在教育方面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资金投入对于农村的居民而言,仍旧是十分沉重的负担。农村大学生的事业会导致更多的家庭无法回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进而加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的差距。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导致家庭原本的改变孩子和家庭命运的美好希望破裂,从而使其教育观念淡化,甚至引发“读书无用论”的扩张。这也是农村孩子的辍学率大大增加,进一步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化。

2.2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对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也有不良影响。一方面是农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使得其精神压力增大,最终在城市无法生存,再次回到农村,可是其又不具备相关的农业技术,因而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最终导致农村家庭的经济损失,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其生活和事业都不能圆满解决,因而消极情绪,影响农村的和谐气氛。

3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联动发展

3.1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有关的就业政策

为保障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的稳定与新农村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合作、互补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相关部门或组织已采取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在基层工作满一定时间可以在公务员、研究生等的录取方面享受一定的优先条件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政策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长期稳定地致力于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使新农村在医疗卫生、经济统筹规划等方面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3.2有关高校应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

首先,在思想方面。有关高校应积极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一定的指导。通过相关的引导,有关的大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同时,对新农村的建设理念认可并愿意投入到其实践中去。其次是在能力方面。基层的工作相对艰苦,一般的大学生往往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而农村大学生植根于农村自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也应进行相关的培训增强其综合能力和素质。

3.3农村大学生自身应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念

农村的大学生享受了农村家庭和社会的优秀教育资源,其思想意识和自身能力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所增长。但是,年轻的大学生往往血气方刚,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对实际情况的考虑并不透彻,因此导致眼高手低,遭遇挫折。大学生在择业时,就应该树立正确、实际、科学的就业观念,从基层做起、从实际做起,通过积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是一蹴而就。综上所述,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在人才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缺憾,而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鼓励,高校的引导,再加以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联动发展,继而为社会主义的和谐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永伟.新农村建设问题讨论观点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35-37.

[2]朱文兴.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81-85.

[3]袁红清,李荔波.农村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基于浙江省1514名农村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65-70.

[4]杨金平.解决好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以促进新农村建设[J].市场论坛,2010(4):32-3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第3篇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的是生活节奏加快与社会压力剧增,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暂别城市的喧嚣,走进农村,亲近自然。当今世界,农家乐正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农家乐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乐旅游源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乡村旅游”,国内农家乐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第一届桃花节,以“农家乐”来命名。我国农家乐虽然起步迟,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旅游形式。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

为了能够把握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脉络,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农家乐”作为关键词检索,选取到2015年12月的文献,共检索到792篇中文相关文献(见图1)。

通过上图可看出,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于农家乐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以前。这一时期,国内鲜有农家乐旅游,部分地区农家乐旅游也是处在初步摸索的阶段,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的文献也寥寥无几。第二阶段:1999-2005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周假期的实行以及人们对于城郊旅游乃至乡村旅游的向往,农家乐旅游在国内逐渐兴起,并逐步发展,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研究逐渐增多。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将2007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随着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农家乐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形态,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学术界对于农家乐旅游的研究成果也显著增多。

三、农家乐旅游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从文献资料分析看,当前国内农家乐旅游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研究两大方面,我们总结了概念研究、开发意义研究、存在问题研究、发展模式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规划与设计研究等农家乐旅游热点问题的研究概述。

(一)农家乐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1、农家乐旅游的概念研究

对于农家乐旅游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胡卫华(2002)从属性来定义农家乐,认为农家乐属于乡村旅游,利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资源,是一种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马艳霞(2003)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概括,认为农家乐是一种旅游产品,内容就是观乡村景色、尝乡村淡饭蔬食、体农家生活习俗、品乡村文化意韵,其本身是一种乡村文化的内涵。郑光豹(2008)则从经济角度给出了定义:以乡村为背景,以休闲娱乐、农事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田园风光或特色民居为主要卖点的旅游形式;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城市居民、工薪阶层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经济、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体。

关于农家乐旅游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并还未达成统一意见,但学术界多以田喜洲(2002)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为主,即狭义的农家乐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而广义的农家乐则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形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农家乐旅游的概念。

2、农家乐旅游的开发意义研究

农家乐旅游的开发不仅给游客带来了身心休憩的场所,也是农家乐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手段。农家乐旅游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的开发意义主要集中于经济、文化、环境生态和扶贫这四个方面。

经济方面:胡先群(1999)认为农家乐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旅游一业带动多业发展,繁荣经济。农家乐旅游还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充分调动农村闲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文化方面:农家乐旅游给旅游地带来了人流、物流以及意识流、思想流,带来全新的观念和思想,大大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胡卫华,2002)。环境生态方面:农家乐旅游既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优美质朴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也有利于美化和改善乡村环境,创造清洁生态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村。扶贫方面:王军(2009)认为农家乐旅游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及区域差异。

3、农家乐旅游存在问题研究

虽然农家乐旅游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纵观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农家乐旅游一般有以下的通病:在发展理念上存在缺乏创意理念、缺乏品牌战略、缺乏科学规划、文化含量低、定位模糊等问题(张文菊,2007);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经营不规范、经营模式雷同、管理不科学、竞争手段单一等问题(吴文智,2015);在人员素质上存在经营业主各自为营,合作意识弱、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在卫生消防上存在食品卫生有待加强、消防设施不全以及火灾隐患等问题(韩涛,2008)。

(二)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1、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存在不同的划分,如开发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制度模式、组织模式等,是从不同角度对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的探讨。学者们也根据不同地区总结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邹统钎(2005)将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分为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川西民居型等。李菁、米薇(2007)对宁波农家乐旅游开发模式从旅游产品角度分为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美味佳肴型,从分布地域角度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依托型,从投资开发主体角度分为农户联合型、公司+农户型、公司+社区+农户型、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型、股份制模式。

2、农家乐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农家乐旅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游客、业主、当地居民、当地政府等,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多集中于游客和业主。

对于农家乐旅游的游客研究,丁华(2008)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秦岭北坡农家乐客源市场的人口学及地理空间等特征,揭示了游客以空间尺度较小的周末一日游为主等行为模式规律。孙莹(2011)对西安城郊型农家乐实证调研,分析指出城郊型农家乐交通环境至关重要,季节性影响较小,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气,并且游客重游率及忠诚度较高。

对于农家乐经营业主的研究,王秀红学者(2009)研究较为全面,他主要以上海、武汉和成都近郊农家乐业主为研究对象,从开业起始目标、开业动机、开办原因、业主家庭目标、业主开办农家乐满意度等多方面对业主进行了研究。

3、农家乐旅游的规划与设计研究

农家乐旅游的开发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吴倩妮(2006)从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深化文化内涵五个方面对农家乐旅游设计提出了建议。江山(2008)则提出对农家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迎合城市发展、城乡一体规划、区域环境建设统一起来,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模式。李巧玲(2015)从农家乐旅游产品角度,提出应激发旅游产品设计创意活力、强化旅游产品品牌战略、丰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制度环境。

四、农家乐旅游研究评述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第4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实践界与理论界纷纷就和谐社会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独到见解,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实践界的研究成果国家统计局(2006)以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为依据,建立起了一套和谐社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社会和谐指数为总目标,向下分解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6个二级指标。在定性分析和谐社会内涵、特征的基础之上,将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25个三级指标,根据可行性的原则,最终保留了社会安全指数、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慈善捐款占GDP比重、人口流动率等18项可测的三级指标。中国社科院(2006)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建立起了一套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以经济社会和谐为总目标,向下分解为经济效益指数、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社会秩序指数、社会结构指数、社会稳定指数6个二级指标,结合代表性和可行性原则,将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38个具体指标,如社会结构指数中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经济效益指数中的人均财政收入、生活质量指数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北京市统计局(2006)以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为依据,运用社会学的现代冲突理论,建立起了一套和谐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社会主体主观诉求、社会冲突的客观现状、社会冲突的协调机制三大类。其中,社会主体主观诉求为主观指标,向下可细分为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度、幸福感、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社区归属感相对剥夺感、底层市民自我认同度等6个具体指标,主要由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社会冲突的客观现状和社会冲突的协调机制则为客观指标,向下继续细分为万人拥有专职社区工作者、食品安全检测抽检合格率等20个具体指标。深圳市社科院(2006)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共进”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出了一套和谐深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客观监测指标体系和主观满意度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客观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关爱、社会发展、生态文明6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十万人批准登记数民间组织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政府民主决策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律师数等35个二级指标,并且每个指标都注明了专门的责任部门,如由司法局负责的人民调节案件数、知识产权局负责的每万人年度专利申请量,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可及性;主观满意度评价则通过设计的《社会和谐量表》和《个人幸福量表》,实地调查获得。

(二)学界的研究成果张德存(2005)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和谐社会的科学表述,建立了一套和谐社会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29个二级指标,如民主法治指标下的村民自治情况、法律法规建设,公平正义指标下的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充满活力指标下的全社会创造力、公众生活质量水平,安定有序指标下的利益关系协调情况、诚信评价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标下的大气净化能力、空气改善情况等。在权重处理上则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朱孔来、曹圆圆(2006)在科学界定和谐社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和谐社会为总目标,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为一级指标,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统筹发展能力、宏观经济效益、公平正义不、法律法规、发展活力、创新力、居民发展质量、民主、文化建设、道德规范、诚信友爱、文明典型、社会事业发达、社会秩序、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为19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50个三级可测指标。在权重处理上则同样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吴诣民(2007)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从制度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活力、政治文明建设5个方面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文化建设、政府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创造力17个二级指标,并具体细分为恩格尔系数、人口流动率、大学生毛入学率等45个三级指标。该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指标分为超前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陈钰芬、苏为华(2007)以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为依据,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起了一套省域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以省域社会和谐为目标,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公平、社会稳定、资源环境为5个一级指标,将经济发展细化为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4个二级指标,将社会进步细化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农合医疗覆盖率等6个二级指标,将社会公平细分为城镇基尼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等5个二级指标,将社会稳定细分为城镇失业率、每万人立案数等5个二级指标,将资源环境细分为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等5个二级指标。齐心、梅松(2007)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建立起了一套适用于大城市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和谐社会为总目标,以社会治理、社会意识、社会公平、人与自然、社会稳定、社会活力为6个一级指标,选取了社区归属感、人际友爱度、生产总值能耗等25个二级指标。其中公共安全感、社会参与指数等9个二级指标为主观指标,主要通过电话抽样调查获得,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则采用了阈值法。胡继连、戎丽丽(2007)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分析山东省农村社会的和谐程度,得出了“总体和谐、某些方面不和谐”的研究结论。并根据和谐与不和谐的事项构成情况,提出了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坚持国家的惠农政策、改善教育收费秩序、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服务条件、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社会治安等对策建议。杨涛、吴国清(2007)以城市社区为研究载体,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从社区自治组织与管理、社区认同与参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治安良好、环境优美6个方面建构城市社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居民自治、社区满意度、健康卫生服务等17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党员参加社区的比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社区人均健身器材数量、车辆定位停放率等73个三级指标。潘剑(2012)以农村社区为研究载体,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农村社区的研究,从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4个方面组建农村社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包容心与幸福感、当地文化与社会风尚、绿色社区建设、社区需要与公共服务等20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112个具体指标。

二、相关研究论点综述

(一)定性研究的导向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在借鉴国外社会发展指标的基础上,围绕着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历史沿革展开,并且一般都采用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提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监测的评价研究。在这类文献中,往往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总目标,通过目标层导向分解为下一级指标,,定性研究的导向明显。但也有一种类型,研究目标不侧重于预警与监测,而在于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类文献以北京市统计局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强调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杨涛、吴国清则从城市社区的角度理解社会和谐。他们认为和谐社区的基本特征应包括:社区自治组织与管理、社区认同与参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也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基本特征导出次级指标。潘剑则选取农村社区为切入点,他认为农村社区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应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正确对待这些关系,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着这些定性的研究展开。可见不同角度的研究决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特征、历史沿革、理论依据,并在构建指标的过程中坚持定性研究的导向作用。

(二)具体指标选取的差异性不同的文献基于不同的指标构建原则,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齐心、梅松提出了指标应体现其贡献度的见解。这一组建原则对其指标选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并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发达而社会冲突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因此社会和谐指标体系应不涉及经济发展方面,而主要从社会治理、社会意识、社会公平、人与自然、社会稳定、社会活力6个方面进行展开。与此相反,朱孔来、曹圆圆则从指标构建的系统性出发,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能力等19个二级指标展开研究。

(三)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特点鲍尔教授把社会发展指标分为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两种,开创了社会发展评价的先河。这种分类方法在国内文献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深圳市社科院就将指标体系分为客观监测指标体系和主观满意度评价两个部分。主观指标通过设计的《社会和谐量表》和《个人幸福量表》,经实地调查获得。北京市统计局也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分为社会主体主观诉求、社会冲突的客观现状、社会冲突的协调机制。其中社会主体主观诉求就是主观指标。可见主观指标的加入为冰冷的数据加入了人文色彩,也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也实现了知识精英阶层与民间大众的互动,增加了广大群众对于评价体系的认同。笔者预测,随着民主化进程中参与意识的增强,主观指标的比重还会增大。

(四)经典指标的入选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GDP等经典指标的入选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国家统计局在测度公平正义时,选取了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城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4个指标。陈钰芬,苏为华在测度社会公平时,选取了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城乡人均收入比、高中以上人口城乡比、高中以上文凭人口性别比4个指标。吴诣民、陈涛在测度收入分配时,选取了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3个指标。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在测度生活质量指数时,选取了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地面积等9个指标。深圳市社科院在测度社会发展指标时,选取了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教育占GDP比重等7个指标。朱孔来、曹圆圆在测度居民发展质量时,选取了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水平2个指标。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如北京市统计局在测度贫富差距时,就选择了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3个指标。齐心、梅松在测度社会公平时,选取了高等教育入学率、登记失业率、城乡消费水平比等5个指标。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的问题不同的评价主体,因其视角不同,会导致对同一对象在评价结果上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评价研究的组织者和研究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一般注重实用性,经常选取一些现有的统计指标,因此指标体系的理论支撑显得不足,但由于责任分解到位、协同作业能力强,也保证了数据获取的效率;高等院校一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也相对完善,但由于过于追求完美,具体指标数目过多。如潘剑有关农村社区和谐社会评价研究中,就涉及具体指标多达112个,这对数据采集工作必然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不利于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的推广。因此,加强评价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互补优势,是接下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评价对象的问题目前,我国和谐社会评价研究对象主要涉及2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如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对和谐社会进行分析,确定了一个总目标,6个二级指标,18个可测三级指标;二是地方层面,如北京市统计局结合北京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北京市和谐监测指标体系,陈钰芬,苏为华提出了浙江省和谐评价指标体系,深圳市也颁布了深圳市和谐评价体系。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石,有关和谐社会区的评价研究也在迅速展开。杨涛、吴国清组建了一套城市社区和谐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73个三级指标。潘剑则以农村社区为载体,组建了一套适用于农村社区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理论探索逐步深化,目前的研究已经涵盖国家、省、市、社区等不同层面,但我们也发现,涉及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测度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文来自于《甘肃理论学刊》杂志。《甘肃理论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指标构建的问题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从现有文献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表述为理论依据,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个方面组建指标体系,此类文献以齐心、梅松的研究为代表;二是在界定和谐社会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会发展指标或者小康社会指标等,构建评价体系,此类文献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为代表;三是在问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公众的最终评判设计指标,以胡继连;戎丽丽的《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山东省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问题问卷调查》为代表。可以说,目前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特征一般都由政府部门、知识精英界定,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处于相对失语状态。尽管社会精英的观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但曲高和寡,闭门造车的研究最终会脱离实际,变成纸上谈兵。因此,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今后的研究,都应该做到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实现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与广大民众的互动。这也与我国目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脉相通。

(四)研究方法的问题在评价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中,一般具有3个步骤:一是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常采用阈值法和Z-score;二是进行指标权重的设定,一般有平均赋权、主观赋权、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等方法;三是对社会和谐度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有常规综合分析、模糊分析、因子分析等。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运用6个一级指标,18个可测二级指标,利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度量社会和谐程度。深圳市社科院通过6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利用专家赋权进行综合评价。张德存在研究中,通过5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以专家咨询与AHP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糊评价。相比较主观赋权的常规综合评价,专家赋权与AHP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更能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将是今后研究中借助的主要模型。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第5篇

一、加强自身学习,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自身学习,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觉学习相结合,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站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个代表”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其中,从而坚定了我们当好政府参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的最大政治主题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面临“网破人散”的情况下,克服了“工作难、责任重、待遇低”的思想障碍,做到了“队伍不垮、思想不散、工作不懒”,凭着一种朴素的奉献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农技站的位置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发挥。

1、在政治学习中,我们不仅认真听人家讲课,而且通过党委同意参与讲课,我们演讲的《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设想》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稿件还被乡政协主任聂礼辉同志拿到泽溪村学习,并作政协工作的参考资料。

2、参与了区、乡组织的多项政治和普法知识考试。通过考试,政治和法律知识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学习中央1号文件和总书记的“两个务必”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分别写出了学习心得和体会,针对指示精神找差距,在机关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上谈了认识,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有关建议,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4、做到了站内团结、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无违纪违法行为。

5、争取领导重视,当好领导参谋,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从早稻育秧到晚稻收割后的冬季农业,我们共提出参谋建议20多条,均得到了重视和落实,对全乡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发展农业机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建议,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于11月18日由乡长彭希勇、副乡长刘志强带队,组织农口部门的站长到湘谭、长沙、双峰等地的农机市场和农机研究部门实地考察农机动态,部署明年农机发展的新思路。又如:今年的二化螟发生量是历史以来最高年份,在早稻和晚稻生产期间,由于部分农田防治效果不好,我们向区农业局植保站汇报经得同意后,向乡党委、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补治建议,副乡长刘志强亲自召开村主任会议,并印发补治通知书到村、组,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确保了全年粮食生产安全。

6、自觉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值班不缺勤,工作纪律不松驰,财务公开不含糊。

二、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业务效率

今年的工作重心,在确保完成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自觉地转到了本身业务工作上,突出了“三抓三看”,即抓值班、出勤是否到位,看任务是否完成 ;抓业务是否熟练,看解决疑点、难点的方法是否妥当;抓服务态度是否端正,看农户意见是否有无。因而我们做出了如下成绩:

1、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在泽溪村扶植了一个种粮大户樊洪伍,他转包水田41.2亩,除2.8亩做蔬菜、花生外,其余38.4亩插上了水稻,其中18.9亩早稻,17.5亩一季稻(中稻),20.9亩晚稻,复种面积57.3亩,其收稻谷3083.5公斤,总产值45624.42元,除去生产成本5146.68元,纯收入40477.74元,加上养鱼、鸡、鸭、猪,蔬菜及其他收入4500元,总收入44977.74元,人均收入达到11244.43元,成为我乡乃至全区屈指可数的种粮大户。樊洪伍的事迹我们已编写了《种粮大户新探》一文呈送乡党委、政府、区农业局及区农委。

2、扶植了一个养猪大户。泽溪村秘书聂建祥是我们驻村以后的第二个扶植对象,他家四口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耕作2亩田,养3至4头猪,喂几十只鸡,生活过得很紧。我们根据市场动态,动员他搞养猪专业,并带领到石井村养猪大户肖建新那里参观取经,使他看到了致富前景,树立了信心。从8月份开始,他把屋后的小荒坡推平,建起了一栋能年养600头猪的栏舍,购回了饲料加工机械设备,可望年底投产使用。

3、搞好良种繁殖,促进我乡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我乡水稻品种的良种换代,在1997年引进早稻中鉴100、中优早81、湘早籼15号后,1999年基本100%的普及了这三个优质早稻品种,通过近几年栽培,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选种留种知识,其丰产性能、品质性状、抗性能力均有下降,为了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品种换代必须不失时机地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在年初就向乡党委、政府写出了汇报,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乡长彭希勇立即批款1500元用于引种。我们在区粮油站的支持下,引进早稻新品种:浙早24、超丰早1号、香丰早、16-32;中稻:隆平超级稻、丰8a/205、超优24、新香优63、b优840;晚稻:丰两优香1号、中丰126、金优77等。这些品种都集中放在农业大户樊洪伍那里进行规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我们选择了其中9个品种在全乡推广,如早稻的16-32、超丰早1号、香丰早,中稻的隆平超级稻、超优24、新香优63、b优840,晚稻的丰两优香1号、中丰126,计划在XX年全面更新早、中、晚稻品种。

4、花大力气搞冬季农业示范点。在晚稻收割后,我们考虑到近几年来冬季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冬春温光、土地、劳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是一笔很大的资源浪费。我们主动地在泽溪村陈力、陈家组以农业大户为重点,发动农户育苗移栽油菜70多亩。10月29日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后,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扩播130亩油菜,总体面积达到203亩。

同时我们还在谭家村肖家、董家等四组发展了水田、旱土连片400多亩的蔬菜基地。

我们想通过这两个示范点的作用,能否在明年带动更多的村组来参与冬季农业开发,在全乡形成久违了的冬季农业生产。

5、协助区种子公司调处种子发芽率低的矛盾,确保农业和农村的安全稳定。今年早稻育秧期间,区种子公司下拨的早杂种子中有一批由于发芽率低,引起了5个村352户农民到区、乡两级上访,当时的农民思想情绪非常激烈,有的农户到销售点抢东西或骂娘吵架,有的向政策要求赔款,一时间这几个村被闹得沸沸扬扬,很不安宁。我们紧密配合区农业局派来的工作组,昼夜工作在第一线,一户一户,一丘一丘检查发芽率,做解释工

作,补发种子,填报数据,向领导及时反馈情况,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平息了风波,做到了群众满意,领导满意。

6、配合区经作站在我乡摸清底子,澄清数据建立无公害水果基地。根据要求,我们在林业站、国土所及相关部门翻阅查找大量资料,为了拼制好一张全乡水果分布现状图,我们采用了国土所提供的《土壤利用图》作为蓝本,又根据林业站的森林航标图勾划出水果分布的大概位置,然后爬遍各个山头实地绘制出各种水果的分布位置,面积及长势情况,再到娄底扩印出一张合符规格的成形图,用不同颜料涂填出不同类型的水果,我们绘制的《我乡水果分布示意图》受到了区农业局领导的好评,也给在我乡建立无公害水果基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7、与区土肥站合作,依法查处了我乡对农田有污染、有危害的企业。我们对全乡120多个企业和企业主进行了走访,对有危害、侵占、污染农田的企业提出了整改方案和限期改正意见。对规范企业行为、保护农田质量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8、加强了综合防治病虫害的责任。今年我们收到区植保站《病虫情报》15期,发动治虫战役9次,接到植保站通知自发补治通知2次,由乡政府召开专题植保会议5次,发送治虫通知48500份。我们主要抓了“三个到位”:即治虫通知发放到位、防治面积普及到位、防治效果检查到位。在全乡村主任会上,我们向村主任通报了植保员的手机号码在治虫期间作为“植保热线电话”,如有农户植保方面的疑难问题,随打随到,有多少次植保员成永平在下午6点多钟回双江,骑摩托车已经到了小碧地段,听到农户报告,马上调转车头赶到这些农户田头,解决问题后夜晚才回家。由于我们的努力,全乡在病虫防治上大发之年没有出现大的损失。

9、汇报各种报表数据准确。今年农业局要求我们农技站填报的报表是比较多的年份之一,特别是中央对粮食作物的直补,由于关联到千家万户,其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做到真实无误。我们在乡党委、政府的主持下,召开了乡、村级干部会议,从逐个农户摸底,通过各农户对本户面积及水稻类别签字认定,再由组到村把数字填报到乡,由乡汇总报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是仔细认真的,还有“阳光工程”“水田分类”等报表,都是从各村各组逐级摸上来的数字,所花时间和精力都不是一天半日能做到的。

10、灭鼠工作与“毒鼠强”的清理相结合。春季灭鼠工作,我们是区会以后,于3月25日召开了村主任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布置了灭鼠工作任务,会上将配制好的毒饵分发到各村,会后各村将毒饵及时分送到了各组各农户,普及率达到100%。现在全乡基本看不到鼠害。同时我们将中央六部一委《关于清理收缴毒鼠强的通告》打印到各户并在各销售点进行清理,又多次在乡、村干部会上由党委、政府安排了专题讲座。因而我乡没有出现毒鼠强销售和中毒事件,切实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和完成政府工作任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我们都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和完成。具体做了如下事情:

1、驻村工作:①计划生育没有落后,“四术”100%的落实到位,宣传常抓不懈;②农业税按时完成;③社会治安稳定,矛盾纠纷调处及时,无一上访事例;④“三桃硬化公路”捐资是全乡之最;⑤村级班子互相协调团结。

2、参与了回龙、环江、山泉的重大森林扑火工作。

3、与乡村干部一道,10多个日日夜夜坚守在抗击禽流感的第一线。

四、明年的工作打算

除了搞好常规性的业务工作以外,设想做好如下几件事:

1、巩固种粮大户成果,在全乡新发展1至2个种粮大户,并把樊洪伍在种粮大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农机大户。

2、在泽溪村搞一个小面积的油菜-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试点。

3、在全乡普及推广抛秧技术。

4、把新繁殖的几个水稻优质品种推广到各村。

五、存在的问题

1、搞试验怕担风险,贪图无事无责任,平平安安度日子。

2、服务面不宽,重在粮食作物的服务,而对蔬菜、水果多种经营的服务较为放松。

3、工作量贪小怕大,不愿主动给自己增任务、压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