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患沟通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0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雪如.从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探索医学生培养发展的方向[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70-72.
[2]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3]程敬宝.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新[J].教育探索,2007,(11):24-25.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医务人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患者也无法满足追求健康、解除病痛的需要。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
1 医患沟通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患者、医疗目的以及医疗服务的需要,是特定的人际交流。加强医患沟通,医者应以同情、宽容、平和的态度,给予患者解释、诊断、治疗疾病,并对患者人格上的尊重和身心上的治疗。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多关心患者,多介绍有关治疗的进展情况等,使患者消除对治疗中存在的一些疑虑、困惑,而产生安全感、信赖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抗病潜能,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医患沟通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病情和医生做出诊断:对患者疾病的诊断,通常是从医生询问病史开始。询问病史无疑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过程,医生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从患者处了解到疾病的有关信息,以便从中收集到对诊断疾病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为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明确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这些检查操作之前应与患者沟通、交待有关的问题,否则医疗工作就要受到影响。
1.2 医患沟通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权利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根本保障。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可以包括疾病认知权和自主决定权。患者可以在对疾病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对诊疗措施做出同意与否的选择决定,知情同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所以,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1.3 医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医患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服务的原因引起,而往往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或是交流质量不高造成。据了解,目前在已经审结的医疗纠纷诉讼案例中,因医方告知存在缺陷而导致的纠纷接近40%。由于医患相互交流不足和沟通不够,致使患者对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理解与医护人员不一致,进而信任感下降,导致医疗纠纷。医患沟通,既能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又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有效手段,解惑释疑,使忧郁的心情得以宣泄,减少医患间不必要的误会。
1.4 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特别是现代医疗仪器的高速发展,医疗仪器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诊断、治疗的科学分析,逻辑思维和推理及归纳能力却越来越差。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的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
2 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
2.1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2.2 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务人员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2.3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1]。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3 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它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在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理解,两者从根本上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要,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
3.1 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者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拉近双方的距离。
3.2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健康的损害,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成功的双向沟通,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
3.3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的需要: 以人为本,在临床过程中就是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和共同参与的医患关系,要求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的要求为起点,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需,视患者如亲人。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缺乏必要的跟诊心理准备。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接触患者前和接触患者时多直接进行病症分析,有些学生既没有在事前做好专业预习,也不了解可能遇到该科室病人的情况,没有相关心理应对的准备,经常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躲避等状态。如带教老师讲解提问时,沉默不语或言语断续,与病人眼神交流时出现眼神躲闪,甚至移步后退。
2.欠缺医患沟通技巧与策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有些临床医学生问诊存在诱导性,学生经常根据书本学习的经验先判性地进行选择性症状询问,对于一些易接受暗示的患者可能产生症状上有无或轻重的误判,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和治疗的效果。有些学生在对于患者自诉症状应答欠妥,如不注意倾听,重复发问,跳转问题;或出现非言语性的消极表达。如:患者叙述“反复咳嗽、咯痰7~8年”,学生反问“咳嗽7~8天”;或在询问中停顿思考时间过长;或突然转移问题,让患者不知所从;或在患者叙述做记录时,自己嘴中不停念叨或不断摇头,让患者感到不舒服;或对患者主要病症询问过简,面对与本病无关的一些问题过细地追问,引起患者不满。
3.缺少医患危机的合理应对。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屡有出现医患危机的冲突伤及临床医学生的情况,有的临床医学生在面对医患冲突时表现出惊吓、畏惧,有的表现出情绪暴躁,难以自控,加剧冲突,有的因为一些不当语言增加医患之间误解。医患冲突虽不是常态,但屡有发生,而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也难免遭遇,但是无论在校内课程还是临床课程中,均不涉及相关危机处理的培训,更难从学习实践中累积相关经验。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医患冲突的危机时基本处于毫无准备的临时应急状态。
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执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素质、职业精神、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培养非常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近年来医患纠纷中临床医学生的比例从无到有,逐年上升,给医院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冲击。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使其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学会合理地应对临床上医患冲突的危机,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共情他人的和情绪自控的能力,增加病患对医学生的信任感,更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1.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医务人员只有站在利他的立场上,才能心无旁骛地思考如何以最有效、最及时的措施和最优的方案去解除病人的痛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赢得患者信任和支持,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理解病人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怀着这样的同情心去体验病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与思维,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能够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既能够很好的促进医患的沟通,对于疾病的治愈也有很大的心理正向疗效。由此可见,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培养医学生理解病患,表达共情的能力是促进医患沟通的首要因素,也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
2.倾听与关注是实现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医患沟通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统一指向疾病的治疗,如果医生先入为主地急于对患者做出判断,较易出现误诊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引起医疗纠纷,加剧医患冲突。做到积极、认真、关注地听,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又能够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既能够达成有效的医患沟通,也有利于了解疾病治愈患者,促进医患良好关系。培养医学生倾听与关注的能力,是让医学生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与处事模式,尊重病患,积极、认真、关注地倾听,听全患者的陈述,观察患者的状态,以助于更好问诊,真正做到四诊合参。
3.尊重与协作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则要求。医患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地协作,以治愈疾病、维系健康为共同目标,从主客体分别施予努力,才能实现医患双赢,保持医患的和谐关系。医生与患者从事不同的社会工作,放置于社会劳动的大范畴中,实质上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不论患者是贫是富,是长是幼,是妍是媸,是愚是智,都应该普同一等,得到医生从人格到权利的尊重。患者只有在得到充分的尊重,感受到平等的待遇时,才能够尊敬医生,积极协助医生共同面对疾病与诊疗中的问题,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达成共识,实现医患共同的目标,构建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
4.耐心与严谨是赢得病患信任的重要保障。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严谨是严肃、周密、谨慎。医患互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保障,而医患之间的互信就要求医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严肃对待,周密地思考,谨慎地判断,然后用通俗语言表达,让患者理解医生所要传递的专业信息和与其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面对仓促问诊、急于断诊、不耐烦地拒绝患者提问的医生是难以产生信任感的,医生耐心地与患者实现双向的沟通,凭借自身医学优势主导有效对话,严肃对待每一次与患者的诊疗沟通,周密考量,谨慎做出判断,才能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也有利于医患互信的达成。
三、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医生的刀子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惊人效果。”希波克拉底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了疾病、医生和自然康复的本质。教师应以身为范,通过具体的医疗活动启发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地融会贯通于医疗工作中。
1.研读中、西医德经典著作。回望历史深处,不论是祖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有德艺双馨的医学名家留下了传世的经典,通过研读经典,以他们为师为贤,倾听来自历史远方的教诲,感悟医学与人生的真谛,较之当下临床带教的说教有更深厚的说服力。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虽然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忙碌的临床工作,但抽出固定的时间选择经典名篇阅读讨论,置身于“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的病人中,铭记“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唤起入学时“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医学生誓言的记忆,能够增强临床的医学生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端正工作与学习的态度,从根源上解决医患沟通中的“诚”与“信”的问题。
2.重视临床榜样示范教学。临床医学生刚由基础教育阶段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对于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并且已经能够从事医务工作的临床教师有着巨大的崇拜感,专业的崇拜感加强了临床榜样在道德示范上的影响。在医学生作为见习生走向临床、适应学习环境和工作角色转变过程中,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但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和患者沟通,或在医疗风险出现后再进行沟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医学生。教学医院应提高教学意识,进行严格的教学评估,保障临床教师的正向示范作用,这对于临床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3.开展案例分析及换位角色扮演。在临床教学中选取有关的医患沟通案例进行分析,模拟小门诊,利用教师的示范、标准化病人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体会医生及患者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语气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案例矛盾的焦点,特别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出应对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医患沟通效果。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摘要:医患沟通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医患沟通原有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综合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使用,为提高护理本科《医患沟通》教学质量及护理本科生的沟通能力做出参考。
关键词:护理本科;教学方法;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00-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广大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医之间、医护之间、医患和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能力,医患之间沟通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病史采集过程,还影响病人遵医和求医行为,进一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并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与情感问题较多。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社会交往障碍[1],这对医学生进入临床有极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医学生,除了学习《医患沟通》,还要掌握必要的日常人际沟通理论与技能,既能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心理健康,也可以融会贯通,以一达广,以常达变,促进《医患沟通》学习的纵深程度,是今后提高医疗专业水平的需要,也对医学生专业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极大的帮助[2]。
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课程性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八年来,我教研室一直致力于研究《医患沟通》的教学。对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发展欠成熟,情绪性格未稳定,经常出现人际认知的偏差,因而在医患沟通教学中,我们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最利于引导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对策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医学生顺利地转变为医务人员奠定基础。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医患沟通教学情况分析
1.护理专业基本学情分析。护理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为女生,由于青年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部份女生心思细密、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在女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人际交往矛盾均多于男女比例平均的专业。鉴于这一特点,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的学习须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相结合。只有学生在其基本人际环境中掌握沟通学的理论方法,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加以实践练习,具备建立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真正的医患沟通中才能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2.传统医患沟通教学的不足。我校护理专业医患沟通课设为必修课(考查课),课时32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无法兼顾沟通基本理论和临床沟通实践,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虽然对沟通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沟通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没有实践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应用沟通技巧,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纪律散漫。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充分融入沟通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模仿、尝试,才会树立沟通理念,理解沟通的意义,所以其他国家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
医患沟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却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原因,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如医患沟通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在临床环境中由医务人员指导进行,但因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务人员医疗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因而愿意承担这一教学的人员很少。正因为实践教学专业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践常常流于形式[2]。
3.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患沟通教学结合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医患沟通在教育模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医患沟通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早实践,多实践。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3]。
二、医患沟通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前的准备。人际沟通能力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正式进入医患沟通课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人际沟通能力的评估,采用开拓者心理测评软件《人际交往能力测评》量表评估学生学习前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根据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做一些调整和改动,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更符合专业需要。
任课教师的选择方面,授课教师既是我校高校教师,又是执业医师,皆有在临床工作的经验,是担任医患沟通课程的适宜人选,能把医患沟通案例结合临床工作讲授。
2.实践教学的设计。医患沟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在每部分理论讲授后,我们都进行一次沟通的实际训练。(1)演讲式实践法。医患沟通的实践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组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后,请学生写出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并写明原因,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结合身自已的表现进行对比思考,学他人之所长,可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便在头脑里形成较为鲜明的事物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十分适合于能力训练的课程。(2)情景讨论法。给学生观看医患交流如医生查房的现场录像,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每组同学各自对同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组讨论过程也是锻炼沟通的一种实践。分析案例中沟通方式技巧的得当之处,并对不当之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改进意见。另外,还提出“患者有意对你刁难怎么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交流自身观点,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最后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际沟通知识对他们切身的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内外动机。(3)医患角色模拟法。设置一些临床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模拟扮演医生和患者。如医生说服一个不愿住院的病人留院治疗、并在查房时对病人亲属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等。每组扮演的时候其他组的学生一旁观摩,结束后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沟通改进意见。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能用共情的沟通态度,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学习如何把沟通态度和技巧用于临床工作中,并通过模拟对病人进行一些疾病的讲解,巩固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知识。结束后,请同学分别谈个人的感受,并谈谈若是换成自己又会如何处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会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务必综合使用多种激励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胆怯内向的或自卑怯懦的,不断地给予他们激励与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症结,体验到成功沟通的快乐。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多种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用改变这种单一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教学括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每次课都有焕然一新的感受,认为这门课是趣味性的,实用的,能够马上在现实中学以致用的,而不仅仅是走向临床才可以运用,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就能始终对医患沟通课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医患沟通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意识到医患沟通的学习并不是随着本门课程的结束而完结,需要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磨练与病人、与病人亲属的沟通技巧,树立终身学习沟通技能的理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89-02
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医学的神圣职责。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近年来,医患关系被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正确看待医患关系,是解决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医患关系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所要直接触及的重要问题。医疗机构有责任解决好医患纠纷,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努力。医院的存在,是以患者的特定需求为前提的,所以医院的管理就须围绕着患者的需求展开,在具体的管理中就是让医务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为此,我国医院都提出了和谐医患关系从沟通开始。
1培养临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我院是省属三甲专科医院,拥有完备的二级学科,病种覆盖面广泛,患者来源丰富,临床诊疗水平较高,并且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在此期间,大学生不但经历生理上的最终成熟,还要在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准社会成员[1]。临床医学实习生是未来的医生,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要面临与患者沟通的问题。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学实习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由于医学实习生刚刚进入临床,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与患者沟通的实践中,他们倍感困惑,常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少训练,面对患者时缺乏自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共同努力,在临床带教中不断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2]。先进的教学带教方法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带教老师应将培养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岗前教育及平时临床教学中,这样,临床实习生从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医患沟通意识不断强化。带教老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灵活应用,教给实习医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处理医患关系、增进医患沟通的方法。
2注意沟通技巧与医疗服务语言处理
医疗服务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医务人员要从患者一方获取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信息,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语言是医患双方沟通和交流的信息载体,也是医疗服务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医疗服务语言必须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临床实习生在病房实习中,从接诊、问诊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语气表情、举手投足,甚至检查处方的内容等方面,都应体现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向患者解释病情时,语言必须兼顾科学性、通俗性,既符合医学科学,又能让患者所懂;向患者解释不良诊断和预后时,要注意言语措辞的技巧性,既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又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患者得病,承担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特别希望得到医生的同情和帮助。患者就医时,心理上往往存在着对医务人员潜在的依赖感,这种潜在心理状态能否得到满足,决定了其能否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而信任程度影响着医患双方的合作程度。也就是说,医患之间的心理交流是满足患者依赖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心理交流同样必须借助语言载体来完成。医疗服务语言和心理交流等技巧在沟通中占有重要地位。
3加强医德教育,树立诚信形象
医疗工作是医院的基本任务,而医疗工作都是围绕着医患关系这个中心进行的。只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密切合作。这种信赖和合作,既是医疗卫生人员诊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又是患者的疾病得以及时诊断、恰当治疗和早日康复的保证。所以说,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提高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以及保证患者康复的前提,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医学院校的带教老师,必须对临床实习生进行经常性的医疗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医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求临床实习生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恪守医疗道德,要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真诚是医患沟通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真诚使人在沟通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而不真诚或欺骗,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3]。心诚则灵,面对患者,只有抱有真诚的态度,才能使病人放心,才能使患者愿意推心置腹的沟通;同时,换位思考,想患者所想,把患者潜在的需求纳入服务的范围,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注重临床医学实习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带教老师的责任。在临床工作中,注意服务行为和语言的规范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塑造新时期良好的医务人员职业形象,不仅包括外在的仪表、言谈、举止的修养提高,更应该体现出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当前,在医疗工作中有的医务人员从未与患者发生矛盾,而有的却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过程中的语言技巧与心态问题[4]。可见医患沟通是临床重要一环。正确看待医患关系,避免医患纠纷是必要的。服务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往往会导致患方的不满。一旦患者及家属期盼的目的未能实现,就会导致医疗纠纷。因此,临床医学实习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的顺应性和信任度,树立医院的诚信整体形象。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医患关系成为当务之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5]。通过对临床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与实践,使临床实习生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是保障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建卫, 刘玉新, 金盛华.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验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 (1):7-11.
[2]李莉, 林兴栋, 许双虹. 加强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8):35-36.
[3]武晓梅. 军人心理健康指导[M]. 济南: 黄河出版社, 2002.150.
[4]张玲. 医患关系的变化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