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球贸易情况

全球贸易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球贸易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球贸易情况

全球贸易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供应链 资源配置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都是以国家为边界,国际贸易分工和利润分配都是以国家为单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20世纪初国际贸易理论学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及影响。而全球贸易供应链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博弈的结果,同时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体化。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全球供应链信息交换平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国际贸易中供应链形成之前的资源配置情况

国际贸易供应链形成之前的国际贸易流程以线性为主。其基本的贸易流程是:国际企业买家搞研发设计、采购计划、发出订单;国际贸易进口企业或公司接到订单后,向制造商提供外企买家的货品规格要求、设计方案等材料,而后制造商又向货品供应商采购材料和零件。订单产品制造完成后,进口企业或外贸公司就办理货物出口手续联系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和单位,向外企买家发货,外企买家又将货物发送给其各个分销商,分销商又将得到的货物发送给零售商。

虽然这种国际贸易流程在经济发展中被广泛运用过,但是这种供应链自身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产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由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泛,信息传播和物流的时间显得非常漫长,从产品设计到采购决议再到生产已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第二,供应环节的成本费用高。货物要经过很长的运输路程以及经过多个辗转和停留地方,这些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第三,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由于是国际贸易,一个小市场出现了问题,很难快速并统一解决,而且因为是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各方只对直接的上下负责,忽视了其它地方出现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诚信、产品质量等方面。第四,国际贸易各方都是单独面临市场同行竞争,而忽视了对供应链上其它企业的成本和生产效率。国际贸易流程中的资源配置处于分散状态。企业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益、劳动力成本、技术等方面来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并非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配置。第五,国际贸易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彼此之间不能互惠互利,反而出现相互压榨的情况。

二、关于国际贸易中“供应链”的含义

全球贸易供应链又叫全球网络供应链。供应链的成员遍布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要获取的生产资料、货物生产的企业、货物的流动和销售、信息的分享和获取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贸易供应链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核心企业。

三、国际贸易供应链的资源分配方式

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投资、控股、签订长期互惠合作合同等方式与全球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每个国际贸易企业都要在一个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上进行贸易活动。以统一、标准化的形式将物流、资金以及信息等输入管理平台,并且通过数据交换技术来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统一管理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市场的及时补货和最小限度的生产,节约成本和资源。零售商们通常都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来获取销售信息并将其输入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分析,零售商经过对电子订货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再向分销商发出订货单。对于得到销售数据的设计和研发部门来说,就得把数据进行预测性或实时性的研发和设计,并且将各个计算机上得出的设计系统,通过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将它们进行信息整合和分析,上传到新的设计系统交予核心平台。这样制造商和供应商可以从平台上得到设计和采购订单,并且准备准备好材料进行产品生产活动。同时分销商又到平台上获取关于新产品的设计信息进而为市场营销、上架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零售商也可以从分销商那得打产品上架的策划信息。所以,全球供应链管理平台协调者整个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发展和流动。

四、实现国际贸易供应链的重大意义

形成国际贸易供应链就能够降低全球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和分工更加明确和细化带来的成本和信息障碍问题,降低了供货商和销售商的生产成本,有效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一体化,使得全球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配置,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的成本费用,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总之,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核心企业可以将和国际贸易有关联企业的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具体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平台上来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网络为信息传播带来更加便捷,货物储存、物流以及资金浪费都最大限度地降到最低。而且由于长期的供应链和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核心企业统一管理国际贸易中的所有资源,因此,全球的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配置。

参考文献:

[1]陈莉莉.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全球贸易情况范文第2篇

“半空的杯子”,瑞银之前曾认为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将导致全球贸易增长放缓,但这并不意味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会下降。全球贸易与GDP之比可能还会继续增长,甚至加速。

上述判断的思考起点是贸易的复杂性。由于人们希望生活尽可能简单,产品的构成渐趋复杂,贸易不再延续帝国模式,现代贸易的供应链越来越长也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意味着在经济没有剧烈变动时,GDP的贸易份额几乎肯定增长。

IPAD便是复杂实物贸易的典型例子。IPAD名义上在中国生产,但中国劳动成本只占最终售价的1.6%,最终售价三分之一的零部件在中国之外生产,这些零部件在中国进口并组装,再出口到消费目的地。每购买一台IPAD,全球GDP会增长一台IPAD,而全球贸易却最少增加大约1.33台IPAD。这一现象是由重复计算导致的。具体来看,在中国台湾生产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内地会计入全球贸易,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成品IPAD也会被计入全球贸易,而IPAD的最终价值也包括芯片的价值。

考虑到贸易的这种复杂性,GDP的贸易份额只有在受到特定冲击时才会下降,比如贸易的复杂度降低、消费从可贸易品转向不可贸易品,等等。

降低贸易复杂性,重新回到帝国贸易模式,似乎不是一个特别可信的威胁。即使是页岩气的出现,也不会减弱贸易的复杂度。页岩气本身对全球贸易量的影响是中性的,它会改变美国的贸易平衡,却不会减少全球石油贸易。其实,自然资源的新发现,只会改变它的全球贸易地理格局,不会对贸易总量有负面影响。

因为能源价格的下降,生产回归美国国内存在潜在可能,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在享受发达世界最低能源价格的同时,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仍保持最高水位,出口则保持最低水位。从这个过程的另一面看,危机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确有削弱,但不能说明贸易复杂度出现逆转。一者它的影响比金融市场流动小得多,二者可能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在既定沉没成本与时间维度下反应较慢。

贸易面临的最后一个挑战是消费模式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贸易密集型产品的消费减少。一方面,政府消费在GDP中的份额可能上升,而政府的进口倾向低于私人部门;另一方面,私人部门也有可能自发降低边际进口倾向。

但技术的发展会拓宽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服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易,而这些交易在十年前尚不可行。甚至像3D打印技术,也有潜力增加贸易,不仅作为知识产权可以直接贸易,也可以是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

此外,关税的增加、贸易融资的下降、规则障碍也会对贸易形成冲击。不过,世贸组织的存在以及对关税损害的普遍理解都大大减少了关税冲击的可能;2008/2009年对全球贸易带来负面影响的贸易融资崩溃正在恢复;对全球贸易带来持续损害的贸易规则已经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并在贸易谈判中更多关注监管的协调。

展望未来几年,贸易激励将趋于增长。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的经济激励源于异质化。而世界经济很可能会伴随时间的推进变得更加不均匀,这会增加贸易增长的经济效益。人口与环境资源的配置都表明,推动贸易的经济激励将会增长,而不是下降。

全球贸易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球失衡;全球治理;贸易保护;博弈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14-03

2011年1月12日,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明确警示到,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全球治理失灵是未来至少十年内的两大核心风险。为保证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各国对于全球治理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尽快建立起跨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治理平台。

一、全球经济失衡治理背景

1.全球经济失衡历史回顾。全球失衡远非一个经济新现象,有许多可供追溯的历史数据加以佐证。

大量的经济学文献向我们提供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演变历史。文章借鉴Blanchard 和 Milesi Ferretti (2009)的说法,将现代全球失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年,美国的外部赤字很大程度上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结果。同时后科技时代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并为美国吸引了大量的股权和直接投资流入。第二阶段,从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灭时期持续到2005年。尽管全球又损失了0.40世界总产量,但并没有造成美国经常账户的严重失衡,相反,外国政府资本取代了私人净资本流入,对于美国资产的需求增多。第三阶段,从2005—2008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大幅激增,占比世界总产量从0.29%上涨至0.67%。与此同时还有石油生产国的巨额盈余。在美国国内,这一时期对应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阶段。

当前新一轮全球失衡适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2010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稳定在417亿美元,约合世界GDP的-0.75%(见下页表1)。

2.全球治理发展动向。相较于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治理的起步很晚且发展缓慢。迄今为止能够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全球治理中心机构只有二十国集团,即便如此,该集团峰会的成效尚未通过实践经验的证实。

二十国集团峰会成立于1999年,2007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最终引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危机,客观上促使了二十国集团迅速上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及经济刺激方案,不仅维护了本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全球治理的目的,但最大的不利面在于其中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最早可追溯至盛行于15—18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如今对于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有机可乘,这也是长期以来全球治理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全球治理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于1710年提出。经济博弈论是指将博弈论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构建相应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达到谋求问题最优解的目的。

在全球治理推进过程中,一些调整代价较大的逆差国国家藉由全球治理之便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反作用或架空国际性协调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全球治理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博弈。本文的研究因此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博弈模型假设如下:全球治理博弈的主体包括受世界各国委托实施全球治理的者(以下简称者)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完全利己型逐利者(以下简称逐利者)。一般情况下,参与主体皆为理性经济人,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征。在决策选择时不单考虑自身行为后果,同时兼顾对方对其行为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最终做出使其自身目标最优的决策。

(1)对于者,有认真治理和治理不力两种策略选择,假定者认真治理,逐利者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一定会被发现,这取决于治理技术和治理成本,者进行治理的概率为p,治理的有效概率为r;(2)若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而者治理不力未发现其贸易保护行为时被委托人(世界各国)查出,则者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3)对于逐利者,有不实行贸易保护(即配合进行经济调整)和实行贸易保护两种策略选择。逐利者进行贸易保护,其行为不一定会被发现,若贸易保护实行成功未被发现,获得超额收益,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为q;(4)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者认真治理并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 、m-y ;(5)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者认真治理但未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s、m ;(6)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者不进行治理而未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v-s、m ;(7)如果逐利者不实行贸易保护而是配合治理进行正常调整,者认真治理,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0;(8)如果逐利者不实行贸易保护而是配合治理进行正常调整,者不进行治理,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v、0 。

其中:f:者认真治理的劳动成本;w:者认真治理时获得的报酬;y: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被发现后受到的惩罚;v:者治理不力时获得的收益;m: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而获得的超额收益;s: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被委托人先发现而给者造成的损失。

以上参数设定均大于零。

2.博弈模型。在上述假设之下,者和逐利者概率与收益两方博弈模型如下:

3.模型分析。

(1)当给定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为q时,者认真治理和治理不力的与其收益分别为:

U1=q[r(w-f)+(1-r)(w-f-s)]+(1-q)[r(w-f)+(1-r)(w-f)]

U2=qv+(1-q)w

当者进行治理和不进行治理的预期收益无差别时,就得到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最优概率。

令U1=U2,得:q=(v-w+f)/rs。

上述结果表明: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小于q=(v-w+f)/rs,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干预治理而由国家自主进行经济调整;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大于q=(v-w+f)/rs,者的最优选择是进行治理;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等于q=(v-w+f)/rs,者随机地选择进行治理或不进行干预治理。

(2)当给定者治理的概率为p时,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和不实行贸易保护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U3=p[r(m-y)+(1-r)m]+(1-p)m

U4=0

当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和不实行贸易保护的预期收益无差别时,就得到者进行治理的最优概率。

令U3=U4,得:p=m/ry

上述结果表明,如果者治理的概率小于m/ry时,逐利者的最优选择是实行贸易保护;如果者治理的概率大于m/ry时,逐利者的最优选择是不实行贸易保护;如果者治理的概率等于m/ry时,逐利者随机地选择实行贸易保护或不实行贸易保护。

由此,我们所建立的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q=(v-w+f)/rs;p=m/ry

这个结论与治理技术和治理成本的假设有关,如果实行贸易保护所获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必定将投入更多资源以寻求更好的逃避治理办法,从而使贸易保护行为更难以被发现,该结论就不一定成立。此外,实行贸易保护所获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就越有激励去贿赂治理机构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结论也难以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极差博弈模型只考虑了部分经济因素,其他如实行贸易保护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尚未添加在内,因为这些成本消耗不能形成者的收益。这是为简化模型的代价所致,也是该模型的局限性所在。

三、全球治理亟待规范化、合理化

上文对全球失衡治理的博弈理论分析证明了全球治理进程推进缓慢与治理措施在一些国家遭遇到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刻联系。因此理应考虑为其治理措施前行方向适度转舵,以便强化未来全球治理在世界各国的实施力度。

1.充分发挥G20协调全球治理的积极面。G20必须尽量发挥其全球治理协调的积极一面,避免不利的一面。当发现通过面对面直接对话的方式实则复杂化了解决手段时,可以考虑减少软性约定以硬性规定取代,例如免除反复权衡协调石油输出国大量顺差问题、德国在欧元区内的外部贸易失衡等等。因为各国就全球治理问题分歧较多,能够实际达成的政策共识相当有限,在相互妥协仍旧未果的情况下政策协调基本成零状态。

2.以国际长期目标优先,适当辅以各国国内目标。目前所提出的治理方案几乎都偏向于结构层面与长期层面,但世界各国更加倾向于国内目标,国际整体性目标往往顺次排在第二位。而全球失衡治理的现有措施很难满足这些成员国的国别差异需求。因此,在制定全球失衡治理的各项政策措施时,应当以国际长期目标优先,适当辅以各国国内目标,恰如其分地照顾到成员国希望在中短期内解决本国经济危机的迫切心态,以弱化全球失衡治理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Jacobson,H.K.and Oksenberg,M.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FM,the World Bank,and GATT:Towar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2] Jee-Hyeong,P.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between countries of asymmetric siz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I Economics,2000.

[3] Sprinz,D.F and Wolinsky-Nahmias.Models,numbers,and Case,Methods for stud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2004.

[4] Whitman,j..The limits of global governance Routledge[M].2005.

[5] 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6] 华民.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7] 李稻葵.富国、穷国和中国——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责任[J].国际经济评论,2011,(4).

[8] 庞中英.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治理及其教训[J].国际观察,2011,(2).

[9] 曲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J].外交评论,2010,(6).

[10] 孙伊然.全球经济治理的观念变迁:重建内嵌的自由主义[J].外交评论,2011,(3).

[11] 王国兴,成靖.G20机制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J].国际展望,2010,(3).

[12] 周宇.全球经济治理与中国的参与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1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Theory Analysis of Global Governance

SHEN Le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020,China)

全球贸易情况范文第4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 工业 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如何有效协调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实现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却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开放 经济 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 发展 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硕士 论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 金融 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历史 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对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及相关国内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应积极 发展 以环境标准为支撑的绿色贸易战略,并对相关国内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 经济 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全球贸易情况范文第5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航运支撑了世界贸易90%的货量,据UNCTAD数据统计,航运贸易量在近40年里增长了2.5倍,至2012年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1亿吨,占到了世界货运总量的70%-90%。航运的增长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贸易数十年来一直以两倍于全球经济增速的速度增长。

然而,2016年8月31日作为韩国最大、世界十大船运公司之一的韩进海运向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同为世界十大船运公司之一的现代商船,在今年2月份声称该公司一季度的营业亏损从一年前的2400万美元扩大到了1.77亿美元,而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2015年盈利也出现了下滑,同比下跌了9.25亿美元,其中航运业绩同比下跌了10亿美元。那么,整个航运业目前是个什么状况呢?

中子智库研究员Sophie表示:“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国际贸易经历了恢复性的增长,正重新陷入急剧的萎缩之中。在2011年,全球贸易增速已放缓至与全球经济增速持平,甚至更低。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量增长率只有2.8%,连续三年增速低于3%,到了2015年,全球贸易彻底呈现疲弱态势,全球贸易总量增长只有2.7%,基本与全球GDP增速(2.4%)持平。除韩国的韩运、现代商船和丹麦的马士基外,台湾长荣海运2016年第二季度(截至2016.6.30)的亏损为5.5685亿台币(约为0.177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台湾阳明海运2015年净亏损为2.477亿美元,对比往年净盈利为0.1391亿美元;日本商船三2016财年第一季度总收入为3600亿日元,较去年同期下跌19.89%;法国达飞海运集团2016年第二季度录得股东应占亏损2.288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为溢利5.623亿美元;香港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OOCL)2016年第二季度录得股东应占亏损5670万美元,对比去年同期为溢利2.3860亿美元。”

我们再来看看全球航运业的风向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该指数在今年二月跌破300点,跌幅接近了3%,是198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中子智库研究员梁生认为:“世界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征,可以说,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全球经济的繁荣程度,所以全球贸易增速的下滑会极大地影响到世界经济发展。今年早些时候WTO预测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将与去年持平,这将是全球贸易增速连续第五年低于3%。欧洲、日本等几乎大多数国家的央行都在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去刺激经济的增长,以保证国家的通货膨胀指数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萎缩的世界贸易预示着世界经济在经历着一个严峻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