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41-02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 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 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 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我国32 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 以人为本, 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 “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 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 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huge impact o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mode of e-government, mobile government is development trend of e-government. With large number of mobile devices used in mobile e-government, management, control and 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 has been a key factor in mobile e-govern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 of 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mobile e-government.

关键词: 电子政务;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政务;移动终端管理

Key words: e-government;mobile Internet;mobile e-government;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21-02

0 引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实施电子政务[1]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动政务公开。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政务对移动化的需求日益增多,电子政务的移动化可以为传统的政务应用带来业务模式的变革和全新的用户体验,移动政务[2]将是未来电子政务的必然发展趋势。大量的移动终端在移动电子政务中进行应用,使政府部门对于移动设备的应用安全及管控的要求日益凸显:如何有效管理移动政务终端、管理移动政务应用、保证政务数据的安全性,以及有效的对移动设备资产进行管理。因此,随着移动电子政务的不断推广应用,需要对移动政务终端进行统一接入管理、政务应用管理、设备安全管控,以保证移动电子政务的安全性[3],并对移动政务终端设备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1 移动政务安全管控发展趋势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快于传统的桌面互联网,根据Gartner的分析,使用智能手机终端的用户数量将超过PC的数量,全球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4]。这将对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具有深刻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移动电子政务的关键业务及核心应用,移动政务应用的管理、终端的控制和安全性,已经成为政务移动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IT管理在针对不断涌现的新兴移动设备管理方面受到巨大的挑战。

通过提供移动电子政务的终端安全管控,使政务业务管理部门可以做到:①政府工作人员是否按要求使用智能移动终端,终端上除了允许使用的政务应用外,还安装了哪些应用。②有新的政务应用,如何精准的推送给特定的工作人员。③对需要收回使用授权的移动政务终端,可以远程进行移动政务应用的卸载。④在移动终端丢失的情况下,及时对终端进行加密、加锁,以及抹除移动终端上的政务应用和政务数据。⑤在特定的场合,对工作人员的移动终端进行终端设备功能的限制(如在会议上,禁用拍照、摄像等功能)。⑥实时掌握移动终端的位置、轨迹,对政务移动终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对移动电子政务终端进行管控,可以加强对使用政务应用的移动设备的接入的、安全及应用进行有效管理,更好的实现移动设备与传统的基于固网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协同,为政务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移动信息化服务。

2 主要关键技术

2.1 Push技术 要实现对移动电子政务终端的管控,需要与受管终端进行通信,以保证终端接受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终端管控操作。平台与终端之间将通过Push消息进行通信,通过统一推送平台,可以支持对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系统的移动终端的消息推送。

统一推送平台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2 移动安全技术 移动电子政务的终端安全管控,将通过数字证书服务SCEP(Simple Certificate Enrollment Protocol)的方式实现终端的认证和管理,SCEP能安全、可靠的为网络设备在线提供数字证书服务。此外,在移动终端和应用平台之间传递的重要数据,将采用MD5、RAS等加密技术进行加密处理,不将明文暴露在互联网通道中。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中,还将采用用户名+密码的复合认证方式,加强移动政务应用的安全保障。此外,除了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合法性验证之外,移动终端管控平台还可以将用户身份与对应的移动终端硬件设备ID进行绑定,避免合法身份用户使用非法移动终端访问应用。

3 平台整体架构及功能

3.1 平台整体架构

移动电子政务终端安全管控平台,主要为政务行业的用户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移动数据及移动应用程序,提供集中化的应用管理、设备功能管理、安全保护和统一配置服务等功能。系统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移动电子政务终端安全管控平台分为四个层次:①应用层。移动电子政务终端安全管控平台支持SaaS应用模式,支持多级管理层次以及多单位、多用户的管理和应用模式。用户类型包括平台管理员、用户单位管理员以及最终用户,这些用户可以通过平台的门户使用相应的服务。②管理层。提供的管理服务包括:用户的注册与认证;角色的管理;针对不同用户群的应用分发策略;移动终端设备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对设备安全和用户数据安全进行管理的安全管理;政务用户的应用商城等。③平台层。封装和提供了与移动终端设备相关的核心能力,支持包括IOS、Android等主流手机操作系统,核心功能包括:终端锁屏、修改密码、数据擦除、GPS定位、自动拍照、短信警告、摄像头限制、应用推送、应用卸载等功能。④基础层。提供了平台运行所需的最基本的资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软硬件资源和通道资源。软硬件资源包括软硬件及网络设备部分,这部分为整个平台的运行提供了软硬件资源。另一部分则是通道资源,平台中涉及到的各类数据资源集中进行存储,有助于直接在同一层中完成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而无需跨层、跨域进行数据交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性能。

3.2 平台主要功能 通过移动电子政务终端安全管控平台,可以为移动电子政务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①安全管控。可以通过证书、终端设备标识、用户名、密码等多种方式实现对终端用户的身份认证;可以通过锁屏、恢复出厂设置、更改密码、数据擦除等多种方式保护终端设备的数据安全;能够对设备进行越狱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对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远程的数据备份和恢复。②应用管控。对移动政务终端的应用进行管控,包括应用的推送、安装、卸载,以及对非授权的移动应用进行删除,可以保证政务工作人员在权限范围内使用相应的政务应用。③功能管控。按照特定应用场景和需求(如重要会议),可以对终端设备的功能进行限制,如摄像头、拍照等。④统一配置。可以通过平台,便捷的对终端设备的网络、应用等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保证终端配置的一致性和便利性。⑤资产管理。可以准备、及时、方便的掌握设备型号、设备串号、设备空间情况,实时了解设备的当前位置等信息,实现对政务移动设备资产的精确管理。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的移动化将是大势所趋,大量的移动终端已经在电子政务中进行了应用。作为对于应用和数据都具有高等级安全管控要求的行业,对移动终端的安全管控,已经成为移动电子政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移动电子政务终端的安全管控,有助于加强移动电子政务应用的安全管理,能够为推动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综述

我国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姚磊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一文,才揭开了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序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004年~2010年题名中含“电子文件中心”的文献58篇(检索日期为2010年12月6日)。文献涉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只对其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四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

1诞生背景研究

关注“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的研究,实际决定着对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核心问题的定位。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1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说。邱晓威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有着较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是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求的大背景。[1]丁梅在论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之必要性时也指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

1.2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说。张照余认为,电子文件中心是在电子文件数量激增的推动下,顺应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电子文件保管、利用中心。[3]所以,姚磊也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首先是电子文件自身的需要。[4]

1.3电子文件利用矛盾说。胡杰等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出现,源于电子文件在利用方面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利用需求的矛盾;二是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信息安全的矛盾。[5]丁梅也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建立电子文件中心。[6]文艺则直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正是解决两大矛盾的良策。[7]

1.4电子政务发展需求说。曹书芝认为,电子政务系统下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使得文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了满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集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即“电子文件中心”。[8]胡杰也指出,政务发展带来的政务网建设、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趋势等,都要求一种能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及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新管理模式出现。[9]基于此,肖秋惠认为,电子文件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电子政务对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安全保护和实时利用的需求。[10]与此同时,许桂清指出,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11]以上三个方面,足见电子文件中心与电子政务发展之密不可分。

从上述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诞生由多种因素促成,是电子文件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归属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中心的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实质上就是其归属问题。

曹书芝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12]胡杰认为,基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和连续体理论,以档案馆作为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的主体,不仅符合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定位,而且,符合从电子文件理论角度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系统要求,也符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任何“越俎代庖”的嫌疑。[13]杨冬权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从制度层面扫除了档案馆提前接收电子文件进馆的障碍,有利于国家档案馆更好地履行科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的职能。[14]翟霣远指出,在档案馆(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进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抢占“制高点”。[15]饶露认为,不管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理论和法律法规,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都应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6]从以上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将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馆之下。

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明文规定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权限出发,其管理主体应为各机关办公厅(室);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技术出发,其管理主体应是各信息主管部门;从文件有效管理和开放利用出发,应将其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馆)的管理之下。对这一问题,王素立等希望,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物理上都应明确责任边界。[17]许桂清、胡杰分别认为,是归属于以保管信息见长的档案馆管理还是归属于其他部门,抑或采取多元态势,目前还难以定论。[18] [19]

3角色功能研究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SOA;电子政务;信息安全;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129-02

On the SOA Archite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government

HAN Gu-ping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 Langfang C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platform of our government and then point out problems the current e-government are facing .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SOA, the paper point out the necessity of its application on the e-government and the way to implement e-government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on of SOA. Lastl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OA;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web services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提高办公效率、改善服务质量、进行信息共享的一种有效手段。

1 电子政务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随着电子政务不断发展,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规划,造成许多部门的系统异构,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彼此很难实现信息整合。同时,传统体系结构相对静止,不能适应业务流程经常变更的现实,这些问题己经阻碍了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1 信息资源整合问题

当前电子政务的状态可以用图1来表示,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工作仍很不足。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部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建立了许多能够实现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以及面向社会的信息共享、业务联动和科学决策的各类政府信息管理系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辅助办公系统等。但是,这种信息化建设正在朝一个不很规范的方向发展,信息化进程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整个过程没有统一的规则,甚至同一部门都有许多异构系统。

1.2 信息安全

这是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电子政务本身的特点(开发性、虚拟性、网络化)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处理、传输和交换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本身瘫痪;2)黑客入侵3)网络病毒蔓延;4)内部人员违法操作;5)信息间谍窃密;6)网络恐怖集团破坏等。

当前绝大多数政务工程均是按照分别建设内网、外网和公共网设计的,但政务内网、外网、公共服务网的网络环境,都是采用TCP/IP协议而建立。该协议以开放和自由为基础,从协议规划、服务模式、网络管理等方面均缺乏安全性设计,所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另外,操作系统存在来自Internet的黑客攻击和内部用户随意利用办公终端与Internet联接,再加上恶意病毒的侵袭,同样是目前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隐患。我们所使用的基础操作系统本身也潜在安全问题。因为所有的政务应用和安全措施(包括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等)都依赖操作系统提供底层支持。操作系统的漏洞或配置不当将有可能导致整个安全体系的崩溃。

1.3 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需求

电子政务对安全的特殊需求实际上就是要合理地解决网络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在电子政务系统信息畅通的基础上,有效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对系统的破坏。具体到技术层面,除了传统的防病毒、防火墙等安全措施以外,电子政务特殊的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安全岛,安全岛是独立于电子政务内、外网的一个特殊的过渡网络。通过安全岛来实现内外网间信息的过滤和两个网络间的物理隔离,实现内外网安全的数据交换。

2) 网络域的控制:只有经过认证的设备可以访问网络,并且能明确地限定其访问范围,这对于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3) 标准可信时间源的获取:需要建立系统可信、统一的时间源,时间源可以通过在标准时间源上附加数字签名的方法来获得,保证电子政务系统不出现混乱。

4)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加密:必须采取适当的加密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密。电子政务系统涉及到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地区与地区间的公文流转,这些公文的信息往往涉及到机密等级的问题。

5)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考虑:操作系统的漏洞或配置不当将有可能导致整个安全体系的崩溃。

6) 数据备份与容灾: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数据万无一失,因此,数据的容灾与备份十分重要。

2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

2.1 SOA概念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系统划分为很多离散的服务,这些服务各自执行特定功能,通过单元之间定义的良好的接口和契约将不同功能单元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应用系统。SOA的接口定义基于开放标准,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保证了应用系统体系结构和平台的无关性,从而可以方便地部署到各种平台上。

SOA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IT系统和软件的构建方法和过程,贯穿IT系统规划、设计、构建、运维的各个阶段。SOA与传统的IT系统建设方法和过程有较大区别:

1) 建设方法不同:它更强调基于统一标准的快速开发和灵活组合,“服务”是SOA的核心元素,它对应于某个业务流程、业务功能或数据资源,按照统一的规格来组成信息系统;

2) 建设过程不同:SOA建设过程的重点是基于“服务”的IT系统规划和设计阶段,“服务”间相互独立,所有“服务”的信息可被汇集到统一的服务资源库中,使得用户、其他系统以及其他“服务”可通过服务资源库来访问和使用。

2.2 SOA特点

基于SOA架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 以业务为中心:SOA更关注于用户业务,通过业务人员参与SOA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使得系统能在对业务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实现系统与用户业务的密切结合。

2) 灵活适应变化:IT系统围绕用户业务构建,用户业务在实现层通过表现为一系列松散耦合的“服务”来实现,这些服务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需组合,使得IT系统对于业务的适应能力明显提高。

3) 重用IT资源,提升开发效率:SOA强调对“服务”的重用,对原有IT资源的重用度提升是SOA带来的关键效果之一,大量具有高重用的服务资源,为快速构建新的业务功能和业务系统奠定了基础。

4) 更强调标准:SOA的实现强调基于统一的标准,SOA系统建立在大量的开放标准和协议之上,以实现系统及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

我国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正逐步实现由“政绩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服务公众的角度去看电子政务全局,面向服务去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即面向服务去详细描述政府和公民互动的过程、政府履行的各种业务与功能以及关键的业务流程。在这种大环境和背景下,实施SOA架构的电子政务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3 SOA架构下安全解决电子政务系统问题的方法

3.1 用SOA技术解决电子政务系统间互操作的问题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某个对外提供的服务可能需要多个应用系统协作完成,这些分布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和操作集成就成为了问题,SOA技术为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以电子政务工作流子系统和WebS即万ce技术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参考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工作流参考模型,将工作流系统功能操作和数据操作抽离出来,给出了一种基于 WebService的分布式工作流系统的模型,如图2所示。在该模型中,说明了工作流系统A和工作流系统B是如何使用WebService技术完成数据交换和操作集成的。

从政府信息多样性,繁琐性,多变性的特点来看,电子政务采用SOA的架构是比较适合的架构,未来的电子政务将会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进入,在统一的访问平台上,不仅会为百姓提供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业务流程入口,还会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等专业服务的业务流程入口,方便企业、个人办理业务。除网络平台以外,还可以通过电话、信息亭、手机等通信手段来进入电子政务平台。

3.2 用SOA技术解决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的问题

数据交换方式的核心是数据格式、数据传输和交换服务。SOA可以作为解决电子政务系统数据交换的技术。数据交换模块首先确立一套统一的数据格式规范,需要集成的数据在进入模块时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在离开模块时由相应的接口转换成目标应用系统专有的数据格式,这种结构简化了电子政务应用主体内部功能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关系。数据交换模块由数据中心、数据交换适配器和政务数据库及其他信息源组成,其中一种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模块的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

4 SOA技术的可操作性分析

对于基于SOA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该形成SOA基础技术平台、辅助工具、资源、 应用 服务与系统参与人员等要素在内的SOA 参考技术架构,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在设计上应清晰划分出连通服务、安全服务、资源管理服务、流程服务、协作服务、运行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业务服务与交互服务关键技术构成在内的SOA基础技术平台要素,统一各关键构成的技术边界、交互关系,确定了技术标准体系,为SOA在电子政务应用的相互操作提供基础,在企业应用、实施SOA建设的标准、框架与关键技术要求,保证SOA总体技术框架与解决方案的开放性、互操作性,在推动电子政务以资源共享与交换、业务协同深化同时,也加强了未来应用发展的一致性、可持续性与稳定性。现在业界提出FAST策略,即互操作框架(Framework)、架构体系(Architecture)、解决方案(Solution)、测试保障(Testing)等,这些是保证SOA在电子政务领域成功应用的关键要素。其中互操作框架保证SOA电子政务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的互操作性;架构体系明确选择重用、松散耦合的柔性软件架构,形成实施SOA的骨干支撑基础;解决方案针对电子政务热点、难点需求,创新性建立以电子政务资源共享交换、政务业务协同为主的电子政务应用解决方案;测试保障提供以测试评估为基础的全面质量与应用保障。通过“标准规范-参考架构-技术架构-解决方案-实施方法-平台产品-保障体系”等流程,推动SOA电子政务领域安全成功的应用。

5 结论

只有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打破行政信息壁垒,实现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应用,才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政府行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SOA是一种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抽象为服务,并将这些服务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松祸合集成。在面向服务架构下,以服务或组件形式出现的业务逻辑可以被共享、重用和配置,可以很好的满足电子政务系统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凌晓东.SOA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10):122-125.

[2] 李相育,程波.面向SOA的企业信息集成模型研究[J].科技咨询,2008(30):160-161.

[3] 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龙朝阳,肖静波.基于SOA的服务型电子政务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2):61-65.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外网;消息中间件;数据交换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9-0325-02

Data Exchange Model Design of E-government Extranet Based on 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

LI Lei, ZHANG Fan, SUN Ming-m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s: The isolated islands in E-government extranet lead to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ata exchange difficulty. The data exchange of E-government extranet is one of key questions to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 provides a common way to exchange data in distributed systems by using messages. This paper based on 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 designs a data exchange model of E-government extranet,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ross-platform application data exchange.

Key words: e-government extranet; 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 data exchange

1 引言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由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部门间的网络信息共享与实时通信系统和政府对外信息与反馈三个子系统组成,即内网、外网和公网。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Internet逻辑隔离,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迄今为止,国家尚未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政府数据中心,大多数电子政务标准规范还在制定的过程中。因此,我国各层次、各区域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就各自为阵,分别建立在不同的软硬件基础上,各个系统的数据共享性、一致性和交换性较差,一站式服务的电子政务外网被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这使得外网中各个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很难实现互连互通,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情况是不能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因此,实现电子政务各异构系统中的数据交换是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的重要基础[1]。

2 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交换分析

2.1 外网数据交换的需求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中,尤其是政务外网,数据交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的基础性问

题。各电子系统之间或部门之间对信息共享的需求快速增加,数据交换操作变得非常频繁。然而,放弃现有各系统,全部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的方案将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不见得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改善已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并建设统一的数据交换机制和数据中心,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与更新。

简单来说,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对数据交换的客观需求可以归纳如下:

1) 对交换过程的要求。外网系统的用户主要是公务员和公众,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因此系统需要数据交换过程是规范的、安全的、操作方便的和透明的,且数据交换要独立于具体应用。

2) 对资源管理的要求。政务系统中的公共资源对用户是要共享的。共享的前提是要根据级别和类别对信息资源进行权限管理,而不是无限制的公开。用户并不能随意交换资源。例如,市属机构要想对省级资源进行共享,需要经由市级中心系统连接到省级中心系统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3) 对交换功能的需要。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模型应尽可能地完善,至少要完成一些基本的功能,如数据可靠传输、安全传输、统一接口规范、数据转换等。

2.2 数据交换的功能分析

数据交换系统主要提供的是系统中数据的转换和传输服务。因此,在具体设计上,数据交换的功能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实现数据交换的重点之一。为了便于消息的传递,信息的标准化处理,不同格式的二进制文件、文本文件、数据库数据在进行交换时都要转换 XML格式。

2)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数据交换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与任务。数据传输要完成消息的解封与封装,并从一个站点向另一个站点传送。而且,传输过程还要考虑到缓存、重传、消息的优先级、安全性等具体细节问题。

3) 异构访问。既能访问异构的大型数据库,又要能访问不同的应用系统和大量的独立数据,如音频文件、视频文件、邮件等。

4) 网络服务。交换系统应当能够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如HTTP、SMTP、FTP等,而且要提供路由管理。

5) 标准部件。数据在进行转换时,在处理消息时需要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标准格式。标准部件就要集成国家规定的一些标准与规范,为上述工作提供支持。

3 消息中间件

消息中间件MOM(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是目前中间件技术的发展热点。它可以用于任何需要进行网络通信的系统,用于负责建立网络通信的通道,进行数据或文件的传送。消息中间件可以跨平台操作,为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集成提供方便,从而满足企业内部对系统伸缩性和扩展性的要求。它通过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并可屏蔽掉各种平台及协议之间的差异,将不同的通信格式转换成同一格式,用来进行相互通信,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协同工作[6]。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它还可在分布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并支持多通讯协议、语言、应用程序、硬件和软件平台。

消息中间件MOM简化了应用之间数据的传输,屏蔽了底层异构操作系统和网络平台,提供了一致的通讯标准和应用开发接口,从而确保了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可靠的、跨平台的信息传输和数据交换。

4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交换模型的设计

4.1 相关工作

目前对消息中间件已有很多研究,如可重组的MOM体系结构、网格环境下的MOM等,但是它们在数据的集成、协同,以及在大规模环境下进行交互时都存在一些问题。数据交换模型或平台的设计也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王俊红等在[3]提出的交换模型虽是基于Web服务的,但仅限于J2EE平台,在数据的交换方面设计的不够完善。黄红明等在[4]中对数据交换的具体技术进行了探讨,但主要考虑的是多级的交换结构和路由管理与维护,对交换中心本身未考虑。万军在[5]中论述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情况,但没有从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外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且未考虑一些扩展服务,扩展性有待改进。

4.2 数据交换模型的设计

数据整合、提供服务与方便使用是电子政务的一些重要功能,而面向服务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能有效地解决电子政务的服务整合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在设计交换模型时,可以将SOA与MOM结合在一起,设计具有独立架构的服务接口。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消息中间件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数据接收发送等,还可使数据交换模型在功能扩展、服务扩展上有较强的灵活性,提高运营效率,并对解决上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需要和政府办公与服务的需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消息中间件的数据交换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各组成部件相互配合,完成了前述的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它们的具体功能如下:

1) 消息中间件:消息中间件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对收到的消息和将要发送的消息进行操作和管理,其中基本的管理与操作应该有消息队列管理、消息解析与封装、消息服务和消息通道管理等。由于消息中间件是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消息传递,交换系统还要同上下级的交换系统或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因此,消息中间件可以政务网上的其它数据交换系统进行连接通信和消息传递。

2) 数据转换:该模块根据标准组件提供的格式标准或其它标准,对消息中间件传递过来的数据按照要求进行转换,并将转换后的信息封装成标准格式返回给消息中间件。其中还应包括一些基本的数据存取、解析,数据的标准封装等。

3) 数据交换适配器: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相应的接口以同政务系统中异构的数据库、不同的文件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交换。并可完成一些基本的数据存取、查询等操作。它应包括数据库适配器、文件适配器和应用系统适配器等。使各政府部门办公系统和企业所用的ERP、SCM、CRM、OA等系统轻松接入,协同工作。

4) 路由寻址:由于系统中要处理的消息或数据大多来自政务网,因此应当通过这个模块对这些消息或数据进行路由的管理。例如一个接收的消息进行解析时要识别和记录其路由,当这个消息处理后返回时,在消息封装的时候要把原路由或更新的路由封装进去。

5) 标准组件:主要包含了格式转换、信息封装、系统认证等方面所需要的一些标准、转换规则或映射规则。其中还应包括对模型的管理,因为模型一般用于数据的转换或映射,所以要对根据应用中的表格以及各种表格的转换模型进行管理。

6) 认证模块:通过IP地址、用户名、口令等信息对数据进行验证,对要发送的数据包中的内容进行合法性校验。同时,这个模块还应可以进行安全方面的认证,如调用相关API进入CA认证,或者进行消息的加密、解密工作。

7) 其他管理组件:这个管理组件由系统配置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的监控管理等多个管理模块组成。如用户管理主要负责对连接到服务器的用户进行认证,对其访问权限进行设置与管理;监控组件就是对系统的运行状态,如流量、负载和日志等进行管理。

这个模型在完成数据交换的基本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完成认证、寻址和管理等功能,能灵活地进行使用、扩展,并方便地提供服务等。

5 总结

政务外网的数据交换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点之一。针对传统的两两数据交换方式的不足,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外网系统中数据交换需求和功能等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集中式的政务外网数据交换模型。这个模型以消息中间件为数据转换和交换的核心,在完成这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考虑到了电子政务系统对路由的管理,设置了标准组件的认证,具有跨平台性、可扩展性和通信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实现电子政务外网中跨应用平台的数据交换。

参考文献:

[1] 田景熙,洪琢.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钟慧玲,黄晓宇,蔡文学,等.一个基于Web Services的数据交换平台[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3):185-187.

[3] 王俊红,郭荷清.J2EE平台上基于XML的数据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2(3):77-79.

[4] 黄红明,尹志兵,熊桂喜.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大型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12):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