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要密切注意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中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引起新旧理论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撞击,进而导致学生理论上、观念上的除旧布新。然而,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疑虑、困惑和迷惘,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体察和发现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及时帮助,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切实保证学生头脑清醒,保持他们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2 要密切联系深化改革中引起利益关系调整的热点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虽然不一定都与利益相关,但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产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确实增多了,如学习、择业的态度以及今后工作地域的选择,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表明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的现实思想问题,对青年学生情绪的影响是直接而强烈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洞观利益关系调整背后掩盖着的学生的思想变化,紧紧抓住热点问题开展教学,保证青年学生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方面来看待个人得失,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 要注重解决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带来的倾向性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封建残余思想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固有属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交织在一起,学校也难免受到浸染和影响。反映到青年学生身上,有几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足;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畸形消费现象出现;金钱意识滋长,享乐主义思想蔓延;人际关系庸俗,师生关系出现物化现象;等等。这些倾向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有新的变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的辨别力,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其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抵制力。
二、在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只有将科学理论的运用贯穿于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入脑入心、可亲可信。
青年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现实思想问题,背后大都有一个根底浅薄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在对待现行政策、利益调整上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问题,一般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清楚所导致的。同样地,在对待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金钱物欲、择业标准等问题上,也都有个理论认识问题。事实表明,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无法解决新形势下的许多现实思想问题。但是,以科学理论指导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并不是把一些现成的理论搬来就能奏效的,而是要经过与实际的结合转化为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再讲出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道理来。不然。空谈道理是很难收到效果的。而且还要注意找到讲道理的合适“载体”,这种“载体”要有利于青年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进行鉴别,作出判断;并具有典型性,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增强讲道理的愉悦性以及道理的说服力、感染力。
一、给予大学生人本关怀必要性的分析
(一)给予大学生人本关怀是历史的回归,是时代的呼唤孔子《论语•乡党》中有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说:“伤人了吗?”没有,再问马。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上述这个例子是重视人的例子,这种重视人文因素的做法,放到教育中,正体现着一种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本主义的教育。这种人本主义模式引用到教育中,可以简单地用两句话概括:教师是人,学生是人。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师生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要发展、要提升,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的管理体制,而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二)给与大学生人本关怀是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倡导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多提建议,对于好的建议要给予肯定、奖励和合理的采纳,使学生真正体会和增强主光荣感和责任感。在科学教学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挖掘出人的内在潜能,确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能主动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工作。“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崇尚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二、给予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给与学生切身关怀,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学校宏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客体也是人。因此,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把眼光放到人的身上,察好人、管好人、用好人、培养好人。其次,还要从人的情感和情绪上下工夫。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依靠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将理性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只有健康的情感与向善的道德相通、与人格的魅力配合,学生才有天天向上的良好愿望,才有勤勉向前的健康心态。
(二)给与大学生人本关怀,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学校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如学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学校在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挥,要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制度本身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倡导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需求。要主动与学生交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同时要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
(三)给与大学生人本关怀,要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软教育,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教育要教人,教人要教人心”等。在现实中,一个经常令人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的地方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要摒弃“一味让学生埋头苦读,用青春换分数”的管理思想,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包括拔河、跳绳、球赛、书画展、征文、读书、演讲等,力求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身才艺的机会和舞台。通过营造人性化的校园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人文体验,感悟人文精神,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四)辅导员将角色定位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将教育方式由教育教导向影响引导转变,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思想上的楷模辅导员要言传,也要身教;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相对完整的价值观,他们需要能理解、帮助他们,与他们说知心话,能为他们指明人生道路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学习上的导师。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掌握良好的方法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对于大学生更加重要。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动向的宏观把握者,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讲座,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风校风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提高兴趣。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思维方式、性格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塑造出来的,仅仅凭借硬性的管理和刻板的规章制度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甚至容易起反作用。通过“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的言语指导,反复多次有针对性地深入交谈,严厉的约束,集体力量的影响等多种复杂的方式更容易走进学生,发挥作用。做学生思想上的楷模。古语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辅导员每天被无数双眼睛注视,效仿,“为人师表”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辅导员要善于用心、观察细心、把自己从单纯的管理者上升到复杂的人生教育高度,把自己不仅仅看成是教育者,而且是育人的艺术家,是学生“命运工程”的奠基人。
三、给予大学生人本关怀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中等;职业;开展
一、班级人本化管理
所谓人本化管理,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的特征是,以尊重他人人格为基点,以人与人之间情感为纽带,造就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管理环境。人本化管理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被管理者的个人感受,发挥被管理者的自身优势,在轻松、自愿、协调的氛围中达到管理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班级人本化管理是指以中职学校的生源实际及其形成的教育根源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丰富班级的评价机制,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素质和健全的个性。所以,了解学生的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育人,是“以人为本”的重点内容。
二、学生现状调查和分析
职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不能说不严格,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说不尽心。看看老师们对学生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围追堵截”就能说明一切。但是,为什么“迷途的羔羊”执迷依旧?教育者的呼唤和被教育者的回应究竟错位在哪里?那么,为什么他们的表现却不如人意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学生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有8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自己,只有25%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这说明,我们老师还应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改变老师为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学生并不领情的状态。
2、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职校的学生自尊心已很强,犯了错,希望老师以提醒和个别批评的方式给予教育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96%,而且还有一个情况出乎我们意料,那就是犯了错误希望老师“不管”的学生数为“0”。这表明,中职学生并不讨厌老师的教育,教育效果不理想,说明我们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还应注意方式方法,力争变“管、卡、压”为学生的自我“内化”和自我教育。
3、班级生活有待改进。
无论男女学生对目前的班会课都不够满意,反映其内容单调的男生有69.53%,女生有58.31%,只有7.23%的男生和8.12%的女生认为其内容是有趣的。对班会主题决定权问题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由学生决定,有68.56%的男生和87.15%的女生要求对班会进行改革,要求班会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4、班级的评价机制有待丰富。
职校生中渴望受人注目,向往成功(受表扬、奖励)的学生占抽查比例的97%,但由于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只有38%的学生曾享此殊荣,而有62%的学生则无缘获得表扬或奖励之类的成功体验。可以说,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自卑、消极等现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丰富班级评价机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成良性循环。
三、教育对策
1、由表及里,改善师生关系。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中职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最重要的。
(1)、转变关注焦点。
有教育人士指出:与其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训斥他,不如在学生安安静静的时候表扬他。在学生的违纪时,班主任往往做着“消防员”的工作,找这个违纪学生批评,找那个出事学生谈话,搞得焦头烂额,身心俱乏;如果班级“太平盛世”,班主任就觉得这是好不容易盼来的喘气机会,哪还顾得上去发掘此时的教育资源?这种工作重心和教育契机的颠倒,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的隔膜。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实现自我对学生关注焦点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从关注学生的有状况时刻转向关注他们的没状况时刻,从关注有状况的学生转向关注没状况的学生。这一转变不仅可以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
(2)、增加接触机会。
作为班主任应该多去教室,多下寝室,首先从时间上保证增加和学生的接触,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其次,通过谈心、周记沟通、QQ联系等多种方法,长期保持与学生个体的交流与接触,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着他;另外,通过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与学生的任课老师联系等方式,保持与学生的接触,更多地获取学生的有关情况,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他关注。这样,一方面改善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更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
(3)、重视心理引导。
中职学生中自卑、消极的心理普遍存在,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因为,即使是同一件事也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职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养成乐观的心态,特别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让他受益终生。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如:优点轰炸、认知调整——如何正确归因等,而老师在心理辅导中倾听、接纳等原则的运用,对改善师生关系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改变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人的性格、情感、道德品质等形成和定型的时期,很多学生不愿接受老师的严格管理,管的太严,他们会产生厌烦心理。调查发现,职校的学生犯了错,希望老师以提醒和个别批评的方式给予教育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96%。所以,要使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老师除了主动设法改善师生关系外,还得改变以往对学生出现错误就“穷追猛打”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适当地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反省和总结,把教师外在的教育内化为学生自我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开放和自我约束中不断提高。
(1)、注意批评方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犯一些错误。假如班主任一碰到问题,就在班里公开批评;或把学生找来,给予一番的说教,效果未必好,甚至还会使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有些学生则口服心不服,认为当众受批评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对于教育十分不利。因此,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十分讲究艺术性,把批评寓于尊重之中,尽量做到委婉含蓄,就事论事,这样的批评更能为学生接受,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2)、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处于良好的成长氛围之中,他就会发现他真正的自我,实现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十分重视班级氛围的建设,努力形成一种自主、平等、积极、温馨的班级氛围。比如,班主任老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自己管自己;由学生自己讨论设定了切合实际的班级奋斗目标;也可以采用“论坛”式班级日志,充分运用舆论力量,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就能在其中自然地健康成长。
(3)、民主建设班干部队伍。
当班干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应该给所有的学生均等的机会,在班级工作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达到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班级可以通过自我推荐,实行竞争上岗。也可以把班上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岗位,使人人都能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形成班上的事,事事有人干;班上的人,人人有事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满意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的班集体组织,为班级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尔基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所以,班主任对学生持正面肯定,甚至带有激励的评价也是中职班级管理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表现:
(1)、不只以分数的高低论“英雄”。
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的闪光点,就看你用什么尺子去衡量。职校的学生也依然有他们的光彩之处。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对计算机钻劲很足,有的学生表演能力出色,有的学生做事严谨踏实,有的学生十分善于交际。如果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肯定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
(2)、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评优活动。
班主任工作应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从某个方面评”和“与自己的过去比”,以个体荣誉和集体荣誉来肯定学生的哪怕最为微小的进步。通过立足于“多侧面”、“多层次”评优,唤醒学生的上进心。
(3)、强调过程评价。
许多中职学生因为自信心低,意志脆弱,做事往往容易有头无尾。过程评价能不断鼓舞学生的士气,助他坚持到底。同时,过程评价还能避免表扬、奖励只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先者身上的状态,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班主任在多种评价机制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过程评价的运用,对班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参加各类活动,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在这些以肯定为主的评价中,逐步地激活学生的心灵。
四、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1、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2、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1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8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随着国内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总数扩大数倍,有关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也变得更加普遍。贫困生总数激增,认定难度加大,程序更加复杂。贫困生认定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道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各个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增加,每个贫困生又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复杂情况,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意义
(一)做好助学基础,提供资助依据
贫困生认定是助学的基础,切实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才能有效为接下来的各项资助提供依据,有效利用资助资源,服务广大学生。“高校要做好贫困生的助学工作,把国家各项助学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就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确定助学政策的目标群里。”贫困生认定是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贷款以及其他各项补助的前提,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各项工作做了翔实的要求。
(二)服务学生成长,协调身心和谐
贫困生认定是国家助学的一项前提工作,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能有效实施国家部署的各项资助政策。贫困才是资助政策的最终受益者,这些措施切实解决很多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为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对广大学生是个福音。资助学生的同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感受到世间的美好,能够让学生在健康美好的环境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社会,能够促进他们认真学习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优秀人才。
(三)助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主义提倡社会和谐,贫困学生因为先天的家庭经济困难很容易失去教育的机会,国家的资助政策正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颁发助学文件,确保任何一个学生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学,给他们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给贫困学生带来希望的努力的动力,而这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受到国家资助,未来更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潜在实施者。贫困生认定同时也是高校资助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体现,贫困生认定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有效区分开来,有力保证各种资助资金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贫困生认定如果出现问题,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抢占了机会,导致贫困的学生无法获得资助,这样会导致怨气重生,同时也有失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无非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认定材料失真
由于现在高校大学生都来自各个省份,贫困生的认定就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提供“贫困证明”成为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一个重要措施。由学生生源地所在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或者由民政部门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上盖章。这个过程存在很多人为因素,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民政部分会因为很多人情关系随意盖上一戳,亦或是为了完成所谓的额定工作量来者不拒,这样一来无论贫困不贫困都会因为各种关系,学生都可以轻易获得一纸证明。“一些地方采取贫困生资助指标发放,也让开具贫困证明的单位和相关负责人为了指标而指标,对贫困生的审查睁只眼闭只眼。”再加上各地贫困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省份贫困差异巨大,同一省份城乡贫困差异也巨大,据统计,某些省份城乡经济差距已到达6比1,这就导致可能在某一地区很贫困的学生在别的地区根本算不上贫困。而大家都凭当地的贫困证明来申请助学金,具有同等的申请权利,这就有失偏颇。
(二)认定评议出现偏差
现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大多采取的是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证明,然后班级成立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贫困证明”真假本身就存在问题,班级民主评议很多地方也存在不合理现象。现在高校大多是公寓式管理和采取选课制度,同班级学生接触交流相对以往减少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了解同班同学的家庭状况,也就是凭表面现象进行评议,这样就很难保证评出来的贫困生的准确性。同时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同学关系好坏,班级小团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等等都是潜在的因素,部分班级出现轮流领取助学金的现象,正是现在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的重要表现。
高校学生多,贫困生认定范围广,一般由学校资助中心统一部署,各院系辅导员进行具体实施。目前高校辅导员比例1:400,一个辅导员面对这么多学生,处理多项繁杂任务,并不能准确识别各个年级、班级贫困生,这本身就是贫困生认定的一大弊端。大多高校辅导员由于对各班级并不了解,只能将学校颁发的各个学院指标再按班级总人数比列下达指标,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贫困生认定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部分班级指标用不完,并不是特别贫困的学生来充数;部分班?贫困生相对较多,由于指标限制,只能放弃评定。这其中存在问题,并不是一个辅导员能够解决的,辅导员不可能识别学院每一个学生的贫困状况,只能尽自己全力去多了解一些学生情况。
(三)伤害受助学生自尊
由于时展进步,已经不能通过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贫困生认定也逐渐成为一个公开竞选的过程。学生必须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家庭状况,通过这种方式让班级同学了解自己情况。说得越可怜无助就越容易获得大家同情,这本身就偏离贫困助学的宗旨。贫困生大多自尊心极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家庭贫困,但是为了获得资助机会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走上讲台进行贫困竞选,这对贫困生自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同时也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随着高校资助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资助的每一步骤都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贫困生认定更是如此。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和受助程度都必须在学院学校范围进行公示,这虽说是有效去区别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措施,但是也是对贫困学生的一个精神打击。部分自尊心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公示制度,宁愿选择不申请资助,也不要暴露在大家面前,觉得自尊心很受打击。
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深入学生生活全面了解情况
在现在这个吃穿不成问题的年代里,我们很难通过穿着或者表面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贫困,学生即使贫困但是也会穿着整洁,适应大潮流,与其他同学融为一体。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花更多时间融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宿舍,通过多次观察与交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高校教师、辅导员需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是否与学生所述情况相符,这也是加强家校联系的一个很好措施,让家长社会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重视,扩大积极影响。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多与学生聊天,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学院资助提供准确的信息。在前期评议和认定过程中,注重观察和交流,后期更要注重监督,及时掌握贫困生生活状况,资助资金使用情况,为下学期资助提供有效资料。
(二)做好思想工作确保精神脱贫
在同样的花样年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学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他们寡言少语,和同学们相较而言,他们对自己不自信,对生活未来缺少信心。贫困家庭出生的学生,内心更容易具有自卑倾向,学校资助政策确实解决了其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因为不劳而获养成“坐、等、靠”心理,一味希望学校或者外界给自己提供帮助,忘记自己才是改变自身的主体,这导致精神上的更加贫瘠。
高校班主任、辅导员更应该多关注这部分贫困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指引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提高自信,取得优异成绩,为未来打拼奠定牢固基础。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确立短期目标并努力奋斗去实现,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完成目标而增长自信,激励其自尊、自强、自爱,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们精神上“脱贫”。
(三)加强诚信教育避免弄虚作假
高校扩大了资助力度,有“奖、助、贷、补、减”等多种措施,部分学校还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配套资助措施,大大提高了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而这些补助只需要提供资格证明,学生就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不需要任何义务,任何劳动,得来相当容易。这就使得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想尽办法获得证明以获得资助资格,这种现象在各大该校愈演愈烈,导致资助资源的不合理被占用,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机会变得更小。
诚信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立地之本,更是一个学生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减少这种弄虚作假现象。“高校要加大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开创团结、关爱、互助的文明新风,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关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要抓住这一特殊时期,借助各种有效载体,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发扬扶弱、济贫、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杜绝虚假贫困生源头,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各项资助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四)提供配套措施增强自强品质
获得资助并不需要完成任何义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应该只是懂得获取。高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通过劳动获得资助的意识。个别高校采取义务工时措施,即获得资助的同学必须每学期完成义务服务20小时,这种方法很值得提倡。通过自己的工作、服务,不仅使学生更加珍惜获得资助的机会,更收获比付出辛勤汗水更加珍贵的品质,因为转换角色所以懂得感恩,因为帮助他人所以增长自信。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的鉴别措施,部分本身并不贫困的学生害怕在集体中服务被大家评头论足,认为并不贫困还申请助学金,或者并不想提供服务会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想法,只有真正贫困的学生才会在义务活动竭尽全力,这也大大减小了贫困生认定的成本。
关键词:未成年人 生命教育 思考
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的生命伤害事件屡见报道。生命中本该具有的那份温柔和肃穆,在浙江徐力杀害亲生母亲、北京“蓝极速”网吧的纵火行凶、沈阳“百佳少年”不堪羞辱跳楼身亡等事件中,显得是那样的悲惨和轻率。面对这些,我不禁在为这些少年对生命的态度而震惊:生命在本该充满憧憬的少年眼里为何如此无望?放弃生命为何如此轻率?
为解答这个疑惑,了解青少年对生命问题的认知程度,有效提高生命质量,我对赣州市的部分中小学生,就生命意识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为中学生:1047份,小学生:1007份。问卷内容与结果如下:
1、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
结果显示:有19.8%的小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33%的中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从这个数据看,有自杀想法的人在这个未成年人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占到26.4%。自杀这种对生命进行否定的极端方式,正日益成为目前威胁未成年人生命的一大杀手。
2、当你被当众羞辱时,你会怎么办?
结果显示:小学生中有3.4%的人选择自杀或自残,15.5%的人选择报复;中学生中有2.8%的人选择自杀或自残,24.6%的人选择报复。从这个数据来看,一方面是未成年人渴望得到尊重的需求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成年人的意志比较脆弱,易冲动走极端,为了自己的那份自尊,或自杀自残,或打击报复。
3、当你被误解后,你会怎么办?
结果显示:小学生中有1.66%的人选择自杀,55.9%的人会进行解释,33.6%的人会保持沉默;中学生中有0.9%的人会选择自杀,57.8%的人会进行解释,30.4%的人会保持沉默。从这个结果看,大多数的人通过解释以化解误会,使问题得到解决;也有约32%的人以沉默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由于积压使误会加深并留下隐患;更让人担心是还有少数人以自杀的方式来解决,把生命视如草芥。
4、当你看见动物正在受到伤害或正痛苦地死去,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结果显示:小学生中有15.5%的表现是无动于衷,中学生中有17.2%的表现也是无动于衷。这些人的无动于衷,透射出未成年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与漠视。难怪从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之后,还出现了成都大学“将小狗放入微波炉中烧烤”的事件。在这些充满恐怖与血腥的暴力事件中,很难相信这竟是一个个鲜活的花季少年所为,然而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不是编造而是事实!
从这个调查结果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未成年人漠视生命的现象不容忽视,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要解决未成年人生命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综合起来看,原因主要有:
1、未成年人个体心理的原因。首先,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上看,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其次,从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
2、学校教育的因素。长期以来,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上的劳动者,而忽视了首先是培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学校教育没有重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对人生负责,体悟生命的可贵可爱,从而由珍惜生命转向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3、家庭教育的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一旦高期望变成了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失衡,并在家庭生活中表露出来,使孩子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
4、社会的因素。在这个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看到虚拟的网络为青少年学生脱离现实的烦恼,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目无法纪、无所约束,充分发泄自我的压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加强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作为从事品德与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是责无旁贷。下面将从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两个方面,谈谈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点滴思考。
1、从内容上说,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生命之现象。包括了解各种生命的诞生、成长直至死亡的过程,了解生命的不可逆转性;了解生命中的挫折和缺憾,并学会不轻言放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了解死亡,正视死亡话题,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2)领悟生命之价值。包括认识生命的独特性,认识生命之于自己、他人及社会的意义,学会处理好“已我”、“人我”和“社会与我”的关系。首先要学会认识自我;其次要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再次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惠泽。
(3)实践生命之关照。包括对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和爱惜,不伤害生命。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基本的自护技能;要善待生命,关照他人,从细微处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丰满和心灵的充实。
(4)绽放生命之精彩。引导青少年立足当下,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找寻生活中的美丽亮点,建构一个充满喜乐的内心世界;激发青少年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展现生命的活力和灵性;多创造一些体验,多给予一些鼓励,引导青少年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2、从实现途径来说,品德与政治课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更多地从儿童生活本身,并通过游戏、讲故事、模拟等形式,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了解一些公共生活的规则。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从儿童熟悉的社会事实出发,通过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与道德规范,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知行统一。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情景或场景,让学生知道生命即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认识到生命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