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0-01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获得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有数年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意义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如何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是各高校仍然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篇部分就是“自我认识”,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对自我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将自我认识与他人、社会的评价相结合,注意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四年甚至更长远的个人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分解,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现自身潜能,同时寻求老师、朋辈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而且可持续。

(三)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学生进入大学,除学习外,对其他方面素质培养,对今后的工作世界一无所知,更别谈如何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了解工作世界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准备进入工作世界的指导。这都有利于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为今后的职业选择作出规划,并结合工作世界的要求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专业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多为辅导员,而辅导员绝大部分并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经历简单培训后上岗,有的甚至并无任何准备就上台授课。因为专业背景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只能就理论谈理论,而至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对学生真正的指导意义却难以解释清楚。

(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因为观念上的原因,部分老师备课不认真、上课不积极,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热情,上课只是单纯的为了修完学分。课堂上,老师的理论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很少有机会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缺乏对学生课业的科学评价。同时,受扩招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多为“大课堂”教学,一个老师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老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此外,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这显然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阶段”相冲突。

(三)课程的设置有些脱离实际

职业生涯规划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将大学的象牙塔与社会的大熔炉相连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参与的例子比比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进行灵活对接,致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甚至脱离实践。

三、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目前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注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推动认证体系的建立,逐渐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聚集一批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

(二)合理安排课时

可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将“自我认知”等部分放在大一学年进行,而将与找工作直接相关的探索工作世界等部分放到大三学年进行,这样的课程安排显然比当前各高校的普遍安排要合理一些。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会学生们认识自我,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们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为下一步的找工作做足准备。

(三)革新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外,必须引入实践性的课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体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魅力和对其未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中,我们理应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客观看待课程建设所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创新课程内容等方法推动该课程早日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刘荷花.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8(1).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状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文章首先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不够专业以及贯彻落实情况不够理想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现状,然后又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即: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员工职业发展理念、注意遵循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切实提高职业规划工作专业性以及构建长效的职业发展机制,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企业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一、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现状

1.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针对国内2100多家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和员工都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致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多数仍为空白或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员工的个人成长和企业人才素质队伍的构建。

2.现有的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不够专业

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科学、合理、有效开展规划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虽然部分企业具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意愿,但却往往因为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技巧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这些企业现行的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不够专业,无法真正发挥员工企业职业规划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3.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落实情况不够理想的问题,也是目前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常见状况之一。某些企业即使构建了一系列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相关的制度,制定了与此相对应的一系列的措施,但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却很难落到实处,虽然这些制度和措施是科学的、有效的,但是却往往缺乏必要的后续跟踪和反馈完善,而难以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不但浪费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影响了企业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做好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员工职业发展理念

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员工职业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领导的重视。企业领导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视,关系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投入等诸多关键性的问题,因此,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要得到企业领导层来倡导和支持;其次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领域,只有提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重视程度,才能在工作具体开展落实的过程中得到其积极的配合帮助,才能够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最后是企业员工的重视。员工是企业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让员工切实了解和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够让员工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去,因此,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员工职业发展理念,获得企业员工的重视和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

2.注意遵循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切实提高职业规划工作专业性

要切实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开展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概括说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

首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原则。长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开展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将规划管理工作融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之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切实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长效性。其中,横向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各级组织、管理层、决策层以及普通员工均要积极的参与进来,而纵向则主要指的是,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应贯穿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整个过程。

其次,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原则。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制定和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具体措施时,不应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与员工职业生源相关的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差异性原则。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差异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相应的有所不同;二是,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应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员工个人情况的不同,而要相应的有所不同。

3.构建长效的职业发展机制,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只有构建一个长效的职业发展机制,才能够确保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而要构建长效的职业发展发展机制,不但要切实执行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注意及时发现并纠正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错误,还要注意通过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以及评估机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的工作,让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更贴合企业的实际,以进一步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在企业的顺利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詹重舫,张玉华.与时俱进:快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04).

[2]岳昕,马蔚然.试论人才"过剩"与职业生涯规划.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中医学专业大学生为例。分析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全面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由自我审定、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几个环节组成。

二、中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中医药大学从事思想政治辅导员六年来已经培养近六百名毕业生。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结合多年工作,总结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职业生涯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没有正规课程,只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加人生涯规划的元素,生涯规划教育不够系统。效果不够理想;现在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已经正式走进课堂,但是收到的效果也不容乐观。因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合适,学生很容易把这门课当做纯粹的理论对待。觉得只要上课听讲就可以了。

(二)自我认知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准确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自我是使本人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需求、学识、技能、智商、情商、行动、经历、社会关系等个人的基本素质、智能和资源特点,有一个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三)大学生对职业缺乏感性认识

目前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媒体、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不能切身体验职场的真实状态。现在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专业了解很多。但是对于这个学科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了解甚少。例如,中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很多骨伤科专业的相关知识,考骨伤科的研究生也没问题,但是却不了解骨伤科医生具体做什么、怎么做。

(四)学生做生涯决策时思路狭窄

令人尴尬的是。一方面学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生涯决策时却思路狭窄。在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里,将来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当医生。要么做药品、器械销售。以至于毕业参加招聘会时眼睛只盯着医院和药厂,其他行业干脆不考虑。事实证明,以往中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医疗、药品销售以外的工作并取得成功的同学大有人在,涉及的职业达四十余种。

(五)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

临近毕业,一部分学生对待找工作就像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当做任务去完成,甚至认为找到工作是为了完成爸妈的心愿。学生对待工作,体现不出丝毫的热情。他们懒散地一步步走向自己并不了解、并不热爱的工作岗位,对于学生本身来讲,这样的职业生涯是危险的,尤其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危险。缺乏热情地工作,就是害人害己。

(六)辅导员分身乏术

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较薄弱,需要辅导员承担一部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教学工作,以及大量的个体咨询。而作为辅导员,平时事务性工作很多,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环节,力不从心。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式方法

应该把学生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兴趣。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尤为重要,老师让学生学习很多医疗行业道德标准,可是学生们把它当做“知识”来背记。背下来之后就会提高认识、就能引起学生共鸣?笔者主持过一次活动,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在一起聊“我见过的最让人讨厌的医生”。同学们踊跃发言。最后我们把“让人讨厌的医生”归类,分析是哪个环节让患者如此恼火。分享的环节做得十分轻松。大家主动发言,谈了很多感受。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问题,学生接受的才是一个立体的事物,才能印象深刻。

(二)善用各种资源,推进生涯探索

认识自己、了解环境是生涯规划的起点,大学生要善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生涯探索,为确定生涯目标做充分的准备。要通过自我反思、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来认识自己,也要充分运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来增进自我认知。通过网络、媒体、师长、亲友、同学等渠道了解职业相关信息,并常常关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环境因素。还要对可能选择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清楚的认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是指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由“统一分配”向“自主择业”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日益凸显,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种种焦虑和困惑,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发展指导。为了准确了解地方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向,寻求切合地方高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本科生做调查研究,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在地方高校开展的基本情况,为科学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徐州市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为总体。为保证样本容量、样本专业和年级分布结构的代表性,我们抽取了该校所有院系包括文、理、工、艺术类20个专业的一至四年级共600个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各为300人。

(二)调查方法

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在课题组研究人员、有关专家和大学生共同参与下制定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5个单项选择题、1个多项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共28个问题。抽样方法是:首先确定抽取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各10个,确定样本所在专业的年级和班级,即每个专业抽取一个自然班级,并考虑年级的相对均衡分布。然后,每个班级随机抽取3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占问卷总数的86.2%。实际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

被调查同学在回答“您学习本专业前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时,仅有14.5%的同学回答“很清楚”,28.2%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并有7.4%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过”。另外,仅有37.7%的同学认为目前所学专业是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28.2%的同学明确表示目前所学专业不是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这显示了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的盲从和不负责,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工作的薄弱。

在问及“您是否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时,40.6%的同学回答“清楚”,47.8%的同学回答“不太清楚”,8.9%和2.7%的同学回答“不清楚”和“没有考虑过”。在问及“是否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时,仅有33.1%的同学回答“清楚”,61.5%的同学回答“不太清楚”或“不清楚”,还有5.2%的同学“没有考虑过”。可见,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模糊,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考虑不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比较发现,女同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意识较男生的稍强,有39.5%的女同学“非常清楚应该往哪个职业方向发展”,男生则为30.5%。师范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意识较非师范生的稍强,各为30.9%和28.7%。

(二)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明确,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及喜欢从事的职业等的认识不够清晰,表现出自我认识不足

对自我个性、兴趣、能力特长及喜欢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和了解,是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调查显示,有57.1%的同学“非常了解自己的个性”,有57.3%的同学“非常了解自己的兴趣”,41.6%的同学“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44.3%的同学“非常了解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回答不了解的分别占到3.3%,4.1%,7.0%,6.0%。当然,还有一少部分同学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个性特征,缺乏自我认识,尤其是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考虑偏少,见表2。

比较发现,在自我认识方面,女同学稍差于男同学,师范生稍好于非师范生,理科的学生比文科的学生更了解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三)大学生对影响择业的主客观因素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对“工作待遇”过度的追求又表现出其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需要的一面;大学生择业受其父母影响较深,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机构”缺乏了解或认同度较低

关于择业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有24.8%和27.5%的同学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合起来即有52.3%的同学认为首先要结合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际去选择职业,这是符合职业生涯规划要求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受市场经济影响,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讲实惠、重物质利益的倾向比较明显,有29.4%的同学把“工作待遇”问题放在了首位,而仅有3.3%的同学首先考虑“社会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择业时,在考虑主观因素的同时,对各种环境因素也积极关注,有64.8%的同学“非常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只有6.2%的人表示“不清楚”,这与职业生涯规划关于“环境评估”(或“机会评估”)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大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当您面临职业选择或职业困惑时通常寻求那些帮助”这一问题,有27.9%的同学只考虑单一因素,其中7.5%选择“父母”,3.7%选择“老师”,3.7%选择“同学”,11.0%选择“自己”,选择“专业机构”的仅有1.93%。考虑多项因素的同学较多,但每一因素被选择的总次数也是“专业机构”最低,为32.3%,相比较而言,选择“父母”的却高达56.7%。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同学则更少,仅为5.8%。另外,经比较,毕业班同学对“专业机构”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非毕业班学生,尤其高于低年级学生。

(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强烈渴望,但同时对它也感到十分的陌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

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方面,认为“有所了解”的占59.6%,“非常了解”的只有7.7%,而“不了解”的却有27.5%,“没有考虑过”的也有5.2%。另有88.2%的同学“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但是,却有66.3%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69.2%的同学明确表示“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可见,尽管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中陌生程度还比较高,但是已有2/3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表现出了强烈的服务需求。

关于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3.1%和17.6%,选择“一般”的为59.4%,回答“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到12.6%。说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比较而言,男同学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度优于女同学,城市同学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度优于农村同学,表明职业生涯中的女同学更需要引导,农村同学的职业生涯发展更需要关注。

(五)大学生对学校现有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整体不够满意,学校在这方面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关于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情况,被调查同学的满意率不高,仅为13.7%,并且,对“学校已开设的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或讲座”的满意率也仅有16.2%,这表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尚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空间。

同时,调查发现,有近4/5的同学表示一定会(44.7%)或有可能会(31.5%)主动去做职业生涯规划。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越来越成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形式之一,结果表明,有79.3%的同学表示如果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己会选修学习,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

(六)大学生对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肤浅,甚或有错误认识,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寄予很大期望

在开放式回答型题目中,关于“作为一名大学生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一问题,很多同学认为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要”“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通过“抓好专业课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为职业发展奠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虽然没有一位同学能够明确、具体地说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但从中也能看出,在大多数学生的脑海中(或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朴素的职业生涯规划想法,已经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所思考。当然,也有近1/3的同学表示“对将来一片茫然”,或“还没想好”。同时,有极个别同学还存在着“车到山前必有路”“是否规划无所谓”等错误的认识,亟须加强引导。

关于对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应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多举办讲座或交流会”“从低年级开始抓起”,等等,表明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的强烈愿望和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关注,这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着重解决的。

三、几点建议

我国地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加快推进适合地方高校具体情况的生涯辅导理论的本土化建设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涯辅导体系与模式,推进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实践化进程。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的就业服务理念

大学生就业服务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从群体指导向个体指导转变、从讲授指导向实践指导转变、从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转变等四个转变,切实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

(二)开展生涯教育,增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于职业生涯之中。离开职业谈事业,纯属空谈,而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学校对个人的强加,而是学生主体的自觉参与,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学生本人。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大学生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能力,将个人的发展和追求有效地融入社会的需求之中,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扩展服务面向,建立全程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指导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单纯面向毕业生,拓展为面向全校各个年级的普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也将形成以就业部门为主、同时带动高校教学、科研、后勤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有关部门全员参与的新格局。

(四)完善服务机制,切实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上,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制度是有效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保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指导每一位学生依据自身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填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为所有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进入二、三年级,学生的职业倾向性更加明显,要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发展实际,对职业生涯设计作适当调整。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有对学生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并且调整不宜过于频繁,幅度也不宜过大。

(五)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科学发展

职业生涯指导既是一个工作体系,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目前,全国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几乎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领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的技巧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实践方面的探索和总结。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生涯指导的成果,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加快推进职业生涯指导的本土化建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符合我国地方高校特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