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后,随即向全球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它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2000年4月,由21个部委单位参加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从而拉开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序幕。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理论界的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普遍性的观念认为:数字图书馆并非一个实体机构,而是体现着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新型模式。它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将有价值的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数字化,在实施知识信息增值加工后,存储于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中,并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通过广域高速网络向全世界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信息资源数字化,即应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信息传递网络化,即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存取及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为网状结构;
(3)信息利用共享化,即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受时空限制;
(4)信息提供的智能化,即具有智能化、多媒体的基于全文的信息检索技术和强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功能。
其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检索方便、快捷以及查阅的无限量性和准确性是以印刷为载体和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图书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截至2002年底,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在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建设完毕以后,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便成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据一项对全国6000多所学校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认为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代化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各地要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该规程的实施必将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国内中小学领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进程。
国内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从2003开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小学未来的“信息资源中心”和“知识中心”。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基础教育的信息服务机构,有着自身的服务群体和知识层次特点。那么,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至少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整合学校电教组和图书馆的关系,建设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以及校园网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一般中小学校有关多媒体及校园网的建设和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都是分立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彼此间很少有协作和协调。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这两个部门发展趋势应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尤其是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初级阶段,更需要这两个部门加强合作。
1.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及对电子图书、多媒体视频等非纸质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工作
随着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大量出现,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收藏不上网的数字化资源,向师生提供电子化的阅览服务,尤其在中小学学生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视频等多媒体电子阅览的提供,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再仅仅是单调语言文字的说教。以前的操作是电教组和图书馆都对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采购权,现在应趋于统一管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2.在校园网上建立中小学自身的图书馆网页
据了解,现在南京多数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中小学的图书馆操作系统都只是校园网内的另一局域网,如何使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如借阅信息、馆藏情况、推荐书目等内容,在任何能上互联网地方的本单位用户都能随意检索查询清楚,需要图书馆与电教组之间的相互配合,建设好校园网上的图书馆网页。毕竟现在中小学图书馆还缺乏应用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3.将馆藏部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数字化
每个中小学图书馆都会有一定特色的馆藏,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同时使用或实现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将来主要的途径就是将它们数字化后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网页上。现在南京一般有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都配备了扫描仪等设备,加上电教组相关的电子设备,再装载有关的汉字图形等识别软件,是可以有条件、分阶段的开展有关馆内部分馆藏数字化的工作的。
二、整合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观念,建设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运用的现代电脑网络通讯技术所实现的仍然是传统图书馆所应具备的“藏以所用”的目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服务模式,为了能够在一个图书馆网页下检索到所有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在建立了中小学图书馆自身网页的同时,其页面下应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项的链接,它所指向的就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而不是将其再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网页。
一般情况,这种平台系统可以通过学校购买或者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来完成。目前,就了解情况而言,北京的方正公司的 Apabi数字图书系统、北京泰德时代集团的中文在线及南京共创公司任我游系列中的数字图书馆,都是有针对性的面向中小学校开发出来的平台软件。其所倡导的持续服务体系和产品持续更新升级、平台使用培训等服务及界面的简单易操作性,可以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在购买或合作开发平台软件时的一个参考。
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这应该是目前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在购买和使用数字资源库时,我们应该注意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1.内容要新
内容应有针对性,适合师生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正值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战性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等都需要最新的教育教学图书作为参考,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传播迅速,理应在时效性方面更快一步,满足师生的学习、研究、阅读等需求。
2.质量要高
一般来源于网络的数字化资源,其格式基本上是文字和图形两种,考虑到以后资源共享、跨库查询及适应全文检索的需要,数字化资源库应采用OEB国际技术标准的矢量图书,作为从事与著作权有关学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还应强化数字版权方面的法律意识,在选购时注意其是否申明资源库内所包含的数字图书有合法的数字版权。
3.持续更新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不是一次性的服务购买,其必须及时实现最新图书的定期更新补充,更新是资源建设的延续工程,是资源的“服务”和再建设。只有保证了资源的持续更新,才能确保资源的及时性,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教学中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始终成为学校师生的阅读乐园。有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开发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国内许多家出版单位签约合作开发ebook等措施,保证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提供的常增常新。
三、整合各中小学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这应该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把所有中小学的图书馆联结成一体,成为一个完全共享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实行分布式管理,在整个网络上,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把所有中小学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大而全”的整体系统,为基础教育提供全面良好的资源服务。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络的建立,有赖于目前各自独立存在和运行的每一个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2000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在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十多年来,“校校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新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实施,已经为中小学图书馆勾勒出一幅崭新的轮廓。有国家馆、高校馆、公共馆探索建设中留下的宝贵经验,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协调,有我们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的辛勤和智慧,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董焱.21世纪图书馆的主体形态: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00(2).
[2]李业龙.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6).
[3]焦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演变.8版.中国教育报,2003(7).
[4]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宣告:“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近期由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也反映出国家对中小学图书馆地位的肯定和作用的重视。
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追溯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历史,不难感受其变迁,比如硬件的改善,但这种改善仍未让其摆脱乏人问津的尴尬处境。有人甚至其渴望从“灰姑娘”蜕变为“公主”,却又不幸成为“睡美人”。是什么让中小学图书馆一直“沉睡”呢?
(一)硬件问题
图书馆构成要素包括馆舍、藏书、读者、馆员、技术设备等,以馆舍建设为例,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舍建设仍未取得大的进展,部分中小学甚至没有完整的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部分中学馆舍面积也较小,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建筑的学校并不多。《广东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对中学图书馆馆舍面积要求中,最高(高级中学的升一级学校)与最低(初级中学的普通初中)标准分别是800m2以上和400m2。根据这项标准,即使在省会城市广州也仍有40%的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不达标。而作为图书馆重要构成的藏书情况也堪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数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
(二)软件问题
软件方面,中小学图书馆也存在许多缺陷。在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没有规章制度,工作无章可依,管理上的漏洞也就无从发现,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了。另笔者发现,学校图书馆的人员多采用临时人员或兼职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且流动性大,极不利于服务提高和活动持续开展,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三)其他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够,多把图书馆当做附属品,没有硬性指标来规范图书馆工作,遑论人员安排、财力投入与硬件建设了。另,学校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转变,但总体还是唯分数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活动跟着考试转,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建设
要改变中小学图书馆落后的现状,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更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以往唯成绩论的观点,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完善基础建设,确保馆藏资源质量
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后,馆舍、配套、馆藏、资源等方面也应随之做出合理安排。宏观上,要注重加强集中领导和管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政策、法规、人员、经费、馆舍要科学合理的策划与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其群体特性,在馆藏内容上必须有针对性,应与教学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类型图书馆馆藏模式。此外,中小学阅读需求广泛,但层次处于初级阶段,要合理优化馆藏结构,采购适合对象水平的读物。总之,要建立数量适宜、复本率适度、质与量并重的优质馆藏。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图书馆队伍的强化,不仅仅是指专职人员,还包括兼职人员、志愿者等,应全面的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素养。业务培训可不局限于校园图书馆,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可通过馆际交流、向专业图书馆取经、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等方式实现。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还应完善资格准入、定期考核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
(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资源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既是图书干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可实现传统图书馆所无法完成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一要确立数字化建设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避免资源浪费,三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电子阅览室建设上。四要充分发挥和延伸数字化图书馆独特教育职能,将服务延伸到家、到个人,加枸杞一个完善、成熟、专业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
(五)充分利用联盟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关键词:数字鸿沟 中小学教师
教育 信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数字鸿沟的本质以及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个概念是自因特网出现后才提出来的,它指的是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即得者(haves)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have-nots)之间出现的数字经济财富的差距。这种落差会随着互连网的应用继续拉大,信息富有者更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利润,而信息贫穷者在信息的获取上举步艰难,或者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相对的结果是陷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境地。所以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它意味着因特网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新的全球“信息革命”中面临“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在参与和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在缩小数字鸿沟上处于很不利地位。就中国内部而言,群体与群体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上的差异。并且这个差异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进行而愈演愈烈,中国将沦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贫富差距是引起社会不安定重要因素,引起阶级斗争的潘多拉之盒。从近两年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是成几何级的,但和别的国家比,很多地方简直不堪一提。实力不足,技不如人,自然处处受到制约。“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浅显的道理在数字鸿沟继续扩大的背景下是可以想象的。
(二)缩小数字鸿沟必须教育先行
要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必须找到数字鸿沟的病症所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痛急乱投医。不可否认,经济鸿沟是数字鸿沟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数字鸿沟最终也必将拉大经济差距。但在数字鸿沟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差距了,那时的经济差距是怎么形成的?除了政治体制、地域环境,风俗人情等因素外,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英国撒切尔夫人曾经说:“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如果今天的教育落后,明天国家的业绩就会落后。”随着现代化新型技术的应用,教育越来越成为解决数字鸿沟这个问题的关键,其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由该图可以看出,教育与数字鸿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中占中坚力量地位的,对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大的作用的。目前,教育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如空气一般渗透各个角落,它作为信息平台、工具平台、管理平台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消费、通信、和娱乐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这个重要途径提高全民族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三) 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一批社会有用之才,他们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育人本质上是一个个性化的工作,教师怎么教书,怎么影响学生的人格,这些都依靠教师自身的理念、能力、修养和学识来把握、处理。相同资质的学生遇到不同的教师,受到不同的教育,走向不同结局。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教育中,中小学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上,从宏观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现状
尽管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得轰轰烈烈,表面上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娃娃抓起了,填平数字鸿沟似乎指日可待。但是,种种现象表明,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从大环境下看,政府的政策、资本的投入、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配置等等,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但缩小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解决硬件和技术问题,也是个意识和理念的问题。要缩小数字鸿沟,仅仅技术上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是灵丹妙药,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溶进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中高瞻远瞩,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信息时代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引起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不够
中小学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心中要有火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刻不容缓。数字鸿沟是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的新名词,教师如果对这一概念认识不够,就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教师对事物的认识态度直接影响他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是有师范作用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入在学生的眼里,印在学生的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的老师。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块的认识比较浅,即使有教师知道这个概念,也不一定知道缩小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不一定知道数字鸿沟继续夸大的最终结果是民族的存亡。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认识不够深刻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价值取向的定位。
(二)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够重视
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自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绝大部分地区,中国中小信息技术课程是作为会考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的,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它的忽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它视而不见,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绊脚石,认为这样的课程只会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只能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个角度讲,它的确与高考无关,与升学率无关,与评职称无关,与涨工资无关。但它却与学生信息素养有关,与学生的后期发展有关,与中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关,与能否缩小数字鸿沟有关,与民族的存亡有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信息素养被反复证明为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少有中小学教师会真正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给学生定的目标就是升学,别无其他。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脱节,更与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脱节。
(三) 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我们普遍可以看到这样现象:部分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所教的内容单单只够应付学生的会考,课堂上只是照搬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理论知识,更无拓展性可言,可想而知,学生听了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中小学教师一旦应付完会考就高枕无忧,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平时不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信息素养的。除了信息技术老师,其他课程的教师信息素养更是让人担忧,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不能迅速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不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为学生做表率?信息素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科学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教师缺乏了信息素质,就无法影响他的学生,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就无法起到榜样作用。
(四)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或者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时候,很显然,这种等同方式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大大裁减为计算机教育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目的不是应付会考,而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也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电脑信息技术的各种软件产品“使用方式说明”的教育。它应该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课程。在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者。例如,中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在网络教学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信息化的教育,体会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和丰富。网络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其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它具有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的潜力。它可以让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个性化的教育。
三、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作用
既然数字鸿沟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民族的竞争能力也成了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众人皆知,在这个数字时代,竞争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未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先锋,更应该有缩小数字鸿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数字鸿沟的本质上看,数字鸿沟产生和继续扩大的原因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它从一开始被人熟悉、到应用,到普及是必须要依靠教育的,而基础教育的首先执行者是中小学教师。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合格人才。在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人才。
在数字鸿沟这个全球问题中,中小学教师是否具有宽广的视野,是否具有“全球观念”,是对缩小鸿沟具有重大作用的。特别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的。中小学教师有他自身的特性,除了传授知识,其另外一些品质通过示范体现出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缩小数字鸿沟产生作用:
(一)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传授者
1996年经合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迈进一个以知识(智力 智慧)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进行知识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学习能力的象征。知识的检索和创造是离不开信息平台的,互联网是各种信息平台中作用最大的工具,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学会这种信息工具,学会数字化的生存,这就要求教育重新考虑培养人才方式。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对它的学习、使用离不开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中小学教师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数字化人才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21世纪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认识到数字鸿沟仅仅是中国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距离。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我们也应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识。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的责任意识是将“忧患意识”与“进取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忧患”转化为动力,推动自身实际的“进取”行动,它既具有时代的特征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又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精神的体现,也是忧患与乐观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教师如何将他自身对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呢?如果中小学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数字鸿沟理论知识,大谈在网络中落伍的后果等等,这样是没有效果可言的。任何一个中小学的中小学教师都不能做到使他的学生科学的、清醒的认识数字鸿沟问题,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事情的理解方式不同,深度也不同。我们无法让一个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孩子从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理解网络。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的。这是一个现实矛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另外的特性,那就是示范性。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不仅是因为中小学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更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具有示范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以及在缩小数字鸿沟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的思想上打上深深的印记。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教育制度更具有教育力量。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也要用自己的品质教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小学教师,他将抛弃在工作中自身的利弊,投身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实际行动中来。
具体的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师不得视升学率为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并不遗余力地抹杀学生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尽可能消灭一切与升学无关的事物。他们无论是清醒的还是迷茫的,无论自觉的还是盲从的,对升学率的追求近乎一种颠狂状态,这从中,还渗透着部分教师功利心理。这种功利心理使得升学率继续巩固它压倒一切的地位。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老师必须应该着眼未来,淡泊考试分数,淡化应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最优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寻找问题的答案,利用现代化工具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中,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字鸿沟的初步理解。中小学教师作为最受学生关注的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质的重视,直接会影响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理解,对自身信息素养重视。最终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数字鸿沟的关系是:
(三) 中小学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在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下,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还延伸到社会中,因为中小学教师是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数字鸿沟一个全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缩小数字鸿沟就要实现的基本标志就是“人人享有信息”。中小学教师通过知识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和协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小学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积极改造社会环境,在各种活动中,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促进整个社会学习信息技术良好风气的形成。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社会对数字鸿沟的关注:
1、
向学生家长宣传信息素养对发展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众多家长也是应试教育的顽强拥护者。他们也是学生的教育者,因此,他们也需要认清应试教育与素质的辨证关系,与其等他们后知后觉,不如让教师先行动起来,向学生的家长宣传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家长也同样有教育作用的。
2、
宣传数字鸿沟的知识,促进群众对它的认识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过社区的活动,向周围的群众讲解数字鸿沟知识,宣传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提升公民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度。
3、
鼓励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
缩小数字鸿沟必须学会数字化生存,教师作为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群,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身边的人使用新型技术,鼓励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将数字化生存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强化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责任意识几种途径
(一) 对师范生进行数字鸿沟的国情教育、使命感教育
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战略决策。师范教育具有超前性,更应该面向未来。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的途径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科学的忧患意识教育,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坚持对师范生进行历史教育,使师范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懂得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强化师范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牵挂和责任,是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教育。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是以忘我为特征的,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思想。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高风亮节与伟大人格的标志。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种责任意识发展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理想,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这种责任意识就发展为振兴祖国的爱国理想。
在轰轰烈烈开展信息化革命的当代,这种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发展和前途,并将这种关心转化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行动。
在师范教育中,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引导他们认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产生科学的忧患意识,唤起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极大关注,使他们能够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顽强拚搏、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忧患意识就会转化为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以这种实际行动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二)重视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和培训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的战略措施。经济建设已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提高全民族素质,迫切需要培养成千上万优秀的人民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对缩小数字鸿沟起到推动的作用。
信息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必备的基本核心素质之一,而基于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有调查认为,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无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缩小数字鸿沟进程之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训的目标除了使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制作相关课件,还应该树立网络教育的服务观,强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功能。
(三) 淡化中小学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教师要冒风险。素质教育教的是“死”内容以外的综合能力,就会有学生上不去,评价方式难以确定,这时候,人们就会抱怨教学的失败,中小学教师就会顶着失业的压力。因此,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难度大。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更多考虑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升学率对自身带来的利弊。在近期利益的驱使下,中小学教师就容易视眼前利益而不顾学生、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利用网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中做好表率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淡化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1、对教师的创新的成果给予激励
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创新行为应得到学校的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中间树立榜样。
2、尝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一考定终身”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以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全面的。衡量学生最终成绩可以以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和课程终结考试相结合,这样,在强调重视学习过程的同时,淡化了教师应试教育倾向。
3、尝试改变教育思路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然后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做死题。
五、结论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以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先行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作用。但由于数字鸿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众多教师仍不能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看待数字鸿沟问题。当我们尽情地在网络世界里享受信息文明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种文明带来了新的贫富差距。发展信息化教育、破除旧的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是缩小数字鸿沟关键的关键。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教师通过他们的知识性、师范性、教育性等特性来影响周围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并在多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责任意识。中小学教师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否则就毫无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开放的时代,数字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数字化的时代赋予了中小学教师巨大的职责,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为培养新一代具有信息素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2] 冷德熙,关注中国数字鸿沟 [M],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 秦麟征,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J],改革与思考.
[4] 陆履平,杨建梅 信息化: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选择[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9月 第3卷第3期.
[6] 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数字图书馆是伴随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数字图书馆是运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基本方式组织数字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存取服务的信息系统,是图书与数字技术走向大众的产物。数字图书馆基于知识共享的现状,通过创新理念与产品引领阅读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图书检索、视频点播和文献资料的搜索方面数字图书馆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及读者服务模式,实现从文献中心到信息中心,再向教育服务中心的转变,对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2005年建成开通的。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基础教育城域网数字图书馆项目之一,它收藏了来自300多家出版社的正版电子图书89738种,共1013456册,分小学、中学、教师和通用4个主要图书库,分别面向全市范围内1800多所中小学的100多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适用的图书资源。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把技术开发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应用与研究紧密结合,有力推动了教学与阅读。
一、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如何助推教学与阅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数字图书馆具有藏书量大、检索方便,不受藏书册数、不受阅读时间地点、借阅人数的限制,不会磨损,不会遗失的特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6个方面:数字化存在、网络化传递、开放化共享、知识化提供、个性化服务、集约化管理。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走进中小学校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图书资源,根据师生需求为其提供教育资源的专业分类以及友好互,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为开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化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重要资源条件;促进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精确定位,培养数字阅读和主动求知习惯,对校园教学与阅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带来了师生“阅读介质”的变化
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了阅读方式的革命,这种“无纸化阅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传统阅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对阅读方式最大的改变就是“纸质”读物将被进一步弱化,虽然数字阅读短期内不能完全替代纸质的书,但纸质的书已经无法承载今天的海量信息。从承载的信息量和传播速度说,网络在今天无疑是纸张最好的替代物。
图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的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教育来说,数字图书取代纸张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载体的变化,而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技术革命。它意味着,将从技术上全面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在依托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数字阅读将打造出一批全新的教育管理者、全新的教师和全新的学生。
未来,一种电子阅读器也许就像一个小型“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下载,能不断扩容,进行图书更新。如果用这种电子书预存中小学生的课本、电子课件和各种学习复习资料,或各种课本和教材将全部从网络上调阅,也许学生们将可以告别沉重的书包时代。
2.带来了师生个体“阅读习惯”的变化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在数字时代,传统的纸本阅读中的在图书上墨笔勾画、圈圈点点、重点批注,加强记忆,将被鼠标键盘的敲击所代替。
在数字阅读时代,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或键盘,传统阅读中,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抄写、记录或复印的华文乐章都可以轻松保留、随时查阅和记诵。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数字图书将成为学生们的外脑和知识宝库,最大限度地改变阅读习惯,减轻学生的各种学习负担。
3.带来了师生个体“阅读时空”的变化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作为师生传统阅读的重要实体,开辟了一条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图书的利用率成倍提高。哪里有电脑哪里就有图书馆,哪里就有阅读。
4.带来了师生个体“阅读管理方式”的变化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然而,海量信息自由阅读不再有传统纸介阅读单书单页手工翻阅的确定性,容易使学习者在网络选择产生“多撷”与“迷失”。在数字阅读中,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对多频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加工和整合;学会用阅读目标调控自己可能被引起的多样化兴趣,学会自我管理,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内化,由此带来了自己阅读管理方式的变化。
5.带来了学校、教师、学生阅读与使用新的发展空间
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图书馆,藏书占据空间大,信息周转慢,读者利用受复本数的影响,资料检索获取率低,数字图书馆相对于借阅纸质图书手续较复杂而言,数字阅读简洁快捷,统一购买,开放共享,不需要重复备置复本,经济节约、低碳。
教师的备课方便了,原来要借一大摞的参考书,现在只要输入相关章节的主题词,就能找到大量的有关资料;用于科学资料的查阅,不需要跑遍全馆找全几大类,只要输入学科名或主题词便能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或章节。
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型学习要求学生要养成自主上网搜集资料的能力。其中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日益完善的数据库是研究型课程极好的资料库。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图书都是经过精选,针对中小学师生课内外教学、阅读、研究的,有着较高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精品图书用于学生的集体课堂阅读,只要网上轻轻一点,全班每个人都能读到。
6.带来“教与学的组织方式”的变化
在数字阅读时代,通过综合利用网络技术,改革教师的教材教学教法,实现缩短学习时间、加快学习理解进程的学习目标,让网上阅读成为一件乐事,让网上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跟着老师的进度走,可以大量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阅读,各取所需,使个性化学习获得充分发展的余地。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在数字阅读时代,网络能创造出“一对一”的教学环境,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师不再苦于班上同学的程度不一,可以和班上的每名同学实现即时辅导、即时在线交流。而“一对一”的教学环境,不仅向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网上阅读要求,还向教师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适合的数字教材,实现教学上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依托北京教育信息网,面向全市中小学建设的统一的数字图书服务平台。它提供校内IP认证和校外身份认证两种认证方式,保证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数字图书资源;同时还实现了与北京教育资源网、数字德育平台等重点应用项目的资源共享与融通,新增了服务于师生个性化需求及用户参与的诸多功能,如:最新推荐、好书导读、主题图书推荐、图书荐购、图书排行榜、热门标签、读书圈子等。
统计显示:2008年3月~2009年底,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站点击量1081371人次,共有157780人次登录访问了数字图书馆,共进行了18545次检索,借阅电子资源8251册,在线浏览14605人次。馆藏图书中最受欢迎的图书类别为:文学、文化、科学和教育。
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工作重点
北京市在中小学范围内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重要资源,但一直以来由于场地、经费、人员、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在广大的中小学没有起到相应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1)一些学校购置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大部分仿照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的结构,在功能设计方面比较强调它的资源存储的功能,成为了“静态性资源”,内容比较单一,时效性不够,更新缓慢。
(2)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性结合模式欠科学,适用性不强,常常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师生的当前教和学的资源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没有充分结合学科教学的要求,因此,使用效益达不到期望水平。
(3)管理方式主要停留在传统图书馆分类管理上,对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活动发生经常性、实质性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4)由于学校之间各自为政,自行投资,校际间相互隔绝,数字图书资源不能开放共享,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要更好地服务于全市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助推数字生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内容,进一步弥补各中小学校传统图书馆的藏书不足,吸收更多图书资源。增加适用资源,让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和掌握更广泛的知识,拓宽视野,推进教学与阅读的方式变革。
(2)加强统筹,简化使用程序,借助网络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为全市各中小学校及相关教育教学单位提供图书资源的服务,使原来没有条件享受图书服务的学校和个人,尤其是远郊的学校和师生获得平等使用图书资源的机会,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一、数字政府建设“十三五”规划总结
1.入学报名“一网通”
XX区教育局XX年开展中小学网上报名工作,入学无纸化报名系统于XX年5月正式使用。报名平台整合打通各类数据资源,实现户籍、房产、监护人、预防接种、出生证明等信息的数据精准共享,义务教育学校入学报名实现全区网上报名全覆盖,个别有需要的家长可到区教育局进行现场核对。XX年义务教育网上报名的人数接近7000人。目前该报名平台已于XX年9月份接入XX政务服务网。
2.教育缴费“一键办”
依托XX政务服务网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及支付宝、微信、网银等支付方式,在全区范围铺开,面向学生的学费、代管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各类教育缴费及保险费等社会事项缴费,全部一键办理,实现“零跑腿”。当前,全区所有学校均已实现网上缴费,公办学校缴费已全部纳入“XX政务服务网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电子缴费率达100%。
3.资助办理“一端口”
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已实现“最多跑一次”,并与民政、审计等部门实现大数据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减除申请资助材料,实行网上共审机制,缩短申请办理时长,提供便捷化的资助申请办理服务。学生只需将材料带到学校交给老师即可,剩下的由区教育局办理。
4.转休复学“一张表”
各中小学休复学已实现“最多跑一次”,取消纸质审批表,取消各类学籍证明材料(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表),有需求的学生将材料提供给学校,学校进行初审之后,通过学籍系统提交,然后在网上进行审批、办理。
5.校园生活“一卡通”
积极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大力推广校园“一卡通”应用,通过“一卡通”实现上学放学、文化学习、体艺活动、图书借阅、食堂用餐、校园消费及请假销假等智能化服务。目前已选定试点学校开展试点工作,开展一卡通方案与项目的实施与论证,与相关部门对接,XX年已在三所城区学校完成试点工作并正式投入使用。
6.家校互动“一平台”
我区积极举办XX教育广场应用培训活动,更新参训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XX教育广场的使用率,提升了应用水平,为各学校有效利用XX教育广场移动端、学生端进行教育教学、家校互动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一卡通”平台,加快学生发展性评价数据收集与共享,建立和完善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校互动平台。完善维护“XX教育”微信公众号,多篇文章,传播先进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
7.加分确认“一证通”
加分事项实行“一证通办”,学生只需凭一张申请表、一张身份证明即可申请办理。非涉密事项可通过XX政务服务网或移动APP填报申请表及上传身份证明,通过与公安、外侨、民宗等部门信息共享,由区教育局在后台审验确认后,在线上线下进行公示。涉密事项由考试中心线下代跑审验确认。中考优待、高考优待“一件事”办理平台由省级统一开发,区教育局将做好牵头工作,按照上级要求,与其他涉及到的部门做好相关事宜。目前相关身份信息数据资源渠道已打通并完善。
8.考试服务“一站式”
XX区只有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项社会考试,已经完成报名、缴费、准考证打印等网络化、电子化办理。各类等级证、毕业证等相关证书的送达方式由考生自主选择,可通过邮政快递送达或现场领取。
9.毕业证明“一库办”
完善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库,将中小学生学籍系统建成前的各校保存的纸质信息(XX年以前的普通高中学生、初中学生及XX年以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毕业档案)转为电子信息,并纳入学籍信息库。毕业生只需凭一张申请表、一张身份证即可通过XX政务服务网或移动APP进行网上申请办理。
10.办学审批“一件事”
开展了XX区中小学文化课程培训机构的摸底排查、专项治理工作;制定并公示了中小学文化课程培训机构办学许可申请的设置标准、办理流程,已实现网上审批;实现办学许可证档案材料电子化。目前,通过与消防、环保、市场监管、住建、民政、编办等部门联办协办,大力优化简化办学审批流程,提高办理时效。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困难学生资助申请与审核系统由市教育局统一开发和支付费用,系统目前还在试运行中,未正式投入使用。等市里试运行完毕并正式投入使用后,会积极开展该项工作,实现精准资助;
2.学生转休复学需要卫生医疗部门的相关数据,但是在区外医院就诊的数据难以获得,数据通道难以打通。建议由市局牵头,推进该项工作;
3.年代久远的学生学籍信息的纸质档案不存在,难以将信息电子化并纳入学籍信息库;
4.校园一卡通建设没有统一标准,操作困难,建议市局出台统一标准,便于建设。
三、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计划
1.加快新一代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新基建”视为教育转型升级的核心推进器和数字政府发展的新引擎,广泛建设物联网、5G、大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突破传统信息处理终端以及传输方式的限制,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学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倾力打造多功能、现代化智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