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10-01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多年来经济运行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显,其影响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经济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在就业问题上。2009届全国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00万人,2010年高达630万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厂企业设岗数和用人数量明显减少,招聘的门槛提高,本科生、专科生的招聘比例明显缩减,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十分悲观。第二是专业选择上。由于财经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等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前景渺茫,学习积极性大为挫伤。三是社会实践上急于未成。由于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比较大,往往优先择录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造成许多学生更不安心在学校学习,而是热衷于进行社会兼职或提前实习,有的学生大二就开始提出实习。四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有的父母企业、经商亏损倒闭,有的父母下岗。他们无心学习,只想早点参加工作,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五是一少部分学生由于看到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一些发达国家深受影响,损失巨大,从而对我国经济形势产生怀疑,甚至对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缺乏足够的信心,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问题是严重的,形势是严峻的。积极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状况,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增强信心,提高能力,迎接挑战,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工作的新课题。

一、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危机的本质,建立科学的信心

我们中国经济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由于我们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与属性上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飞速增长,加之国家近年来,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由防止过热,到保增长,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维护全球经济秩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对外方面,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增加了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在对内方面,国家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国家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复苏的势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树立信心的科学基础。因此,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绝不可为“恐吓”学生认真学习,而一味强调经济危机的破坏和产生的严重影响,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悲观情绪,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要通过多种形势,如讲座、宣传栏、收集新闻数据,积极向学生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对抗经济危机所取得的成功,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战胜经济危机,保证国家繁荣的信心,从而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提高能力,化“危”为“机”

我们的高校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还是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忽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问题。在顺境中,大学生在社交、实践、创新、吃苦、好高骛远等方面的缺陷可能会被成绩所掩盖。但是在逆境中,这些学生的“短板”将会逐步显现出来。经济危机背景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更高,素质要求更全面,特别是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更为重视。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对自身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与诊断,扬长避短,把危机变为机遇,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一是要提高专业能力,查漏补缺,弥补专业知识盲点,并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多参加实践活动。要深入到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相关知识,让自己尽可能深入的融合到自己的专业行业中去,实现自我增值。二是要提高职业素养即非专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都是单位进行人才选择与录取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当前,一个企业要渡过难关,更重视和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煅练和提高。大学生只有利用这个机会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充实自身,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逐步摆脱同质化竞争,从而为就业与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辅导员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认识实践能力的重要,并在实践中去提高。

三、以人为本,关心和帮助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

经济危机下,许多企业处境困难,许多人的生活受到影响,在社会上,有一股“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人人自危的暗流,这是以利益为驱动的人际关系在危机下的自然反映。实际上,要战胜危机,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作为大学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学生关爱和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在危机中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影响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和组织的温暖。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干部深入基层,贴近学生,主动为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信心,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和困难,有组织地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特别对一些因经济危机家庭陷入困境的学生,在经济上要给予支持,在精神上给予引导和鼓励。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磨练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让他们认识到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俗话说,“吃苦是成人的门槛”,要把经济危机当成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磨砺。引导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做好吃苦准备,砥砺健全人格,磨炼坚强意志,提高心理承受力,这一点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2]朱正亮,大学生素质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育传播 共同经验 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数量迅速增长的时代,知识成为财富的象征。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在企业、学校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否应建立在某些基础之上,学生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可能会达到哪些效果,这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将针对基于共同经验原理的知识共享分析展开深入思考。

1 知识与知识共享

1.1 知识的含义与分类

1.1.1 知识的含义

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其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一般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

1.1.2 知识的分类

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它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因此很难规范化,也难以转移给别人。

编码知识与未编码知识:编码知识是指根据特定的规则,重构而成的特定代码和信息,这种知识主要用来存储在数据库和别的IT设备中。

独立知识与系统嵌套知识:独立知识是指知识本身比较完备和独立,背景知识和辅助知识较少,与其它知识关联性不强,比如一些简单的操作手册;而系统嵌套知识则涉及到较多的背景知识和辅助知识,与其它知识联系广泛且较强。

1.2 知识共享的概念

JaeNamLee将知识共享定义为:将知识从一个人、群体或组织转移或传播到另一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活动。其目的是实现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是指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体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的过程。在共享的同时,经过与学生之间共同的讨论、分析、修正,学生原始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扩大和创新(知识流呈螺旋形不断扩大),知识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

1.3 共同经验传播原理

施拉姆和余也鲁在20世纪80年代合著的《传媒·教育·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了进行教育传播的几个原理,其中之一是共同经验原理。该原理认为教育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经验范围内。

2 思考

2.1 知识共享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

知识都与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的传递是以各种信息为载体的,是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传递的。各种知识以信息的形式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受者传递,达到知识拥有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知识共享,这是知识共享的基本过程。

按照“信息论”关于信息运动的一般模型,信息运动基本过程可简化为:由信源产生的信息,编码后经过信道传输,再进行译码才能被信宿接收。如图1所示:

这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信源、信道、信宿。同样知识共享也存在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知识拥有者把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知识接受者,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知识拥有者决定共享什么样的知识,能不能与知识接受者共享;传递方式指知识传递的渠道,决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知识接受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去寻求可以共享知识并对其进行处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看出,知识拥有者、共享通道、知识接受者,是知识共享的重要环节。

2.2 知识共享的前提并非是共享双方必须具有直接共同经验

根据施拉姆和余也鲁概括的共同经验原理:认为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经验范围内。图2中两个圆圈各代表甲和乙原有的经验范围,其间重叠的地方是他们具有的共同经验。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共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经验实际上应划分为直接共同经验和间接共同经验。直接共同经验表示对某一事物两者之间有直接的共同认识;而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的相对狭隘,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某一事物缺少直接的共同认识。而此时教育传播活动是否可以发生?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可以得到共享?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拥有直接共同经验时,教育传播活动可以产生并完成;当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共同经验时,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可以在另一个层面上与学生达到共同认识,这种认识的程度有高有低,但至少两者之间可以寻找到一定的共识基础,这个时候教育传播活动同样可以发生并完成。图3中两个圆圈各代表甲和乙原有的经验范围,重叠的地方是他们适当的教学策略,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在另一个层面上具有的共同经验。

2.3 知识共享并非一定是完全共享和完全接受

在教育传播活动完成后,知识是否被学生完全吸纳接收,同样存在几种情形。知识在共享过程中并非是知识的完全共享和完全接受,而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这个整合的结果存在三种情形:第一,扩大个人的知识圈;第二,去掉个人已有的知识,减小个人的知识圈;第三,不改变个人的知识圈,但在其他层面上对个人产生间接或隐性作用。我们可以用完全传播,部分传播,间接传播来概述这三种传播效果。

完全传播,即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学生完全掌握并完全加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图4中圆圈代表乙(学生)在完成教育传播活动后的知识结构,其间重叠的地方是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乙(学生)完全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第二种是部分传播,即学生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部分掌握并加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图5中圆圈代表乙(学生)在完成教育传播活动后的知识结构,其间重叠的地方是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乙(学生)部分整和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第三种是间接传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直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而是在学生的知识背景中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存在了一定的联系。图6中两个圆圈各代表甲(教师)和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直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而是在其他层面上产生共同经验。

2.4 知识共享后,产生的结果并非都是形成正认识

对学生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接受教师的信息后,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都是更加清晰和深入。由于不同的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不同,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且有的知识本身也处在讨论和研究之中。因此,在完成教育传播活动后,学生对某事物的认识改变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教育传播活动,扩大或加深了学生对某事物的认识,笔者将其称为正认识,第二种是通过教育传播活动模糊或缩小了学生对某事物的认识,笔者将其称为负认识。图7中乙在接受教育传播活动后,扩大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了对某事物的认识,形成正认识。图8中乙在接受教育传播活动后,缩小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模糊了对某事物的认识,形成负认识。

3 总结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将知识共享作为知识创新的首要阶段。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知识共享是促进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可以使成员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当然,无论是形成正认识还是负认识,无论是扩大了个人的知识结构,还是缩小了个人的知识结构,亦或在其他层面形成共识,笔者认为知识共享都达到了激发成员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市场经济的深化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供水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很多供水企业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之水务行业较为特殊的性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面临着很多制约和瓶颈。在这种背景下,供水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速市场化进程,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作为传统公共事业领域的供水行业逐步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各大城市都组建了专门的水务集团,负责城市供水、排水、污水治理、管网建设等各项水务。然而,供水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难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来运作。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供水采用的是公共生产、市场提供的方式,即由水务企业进行生产,然后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进行定价并向水资源使用者收费。这种供给模式决定了供水企业的盈利空间比较狭小,使得我国很多供水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政府予以补贴和帮助。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供水企业亏损面为31%,资产负债率高于50%。随着供水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供水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供水定价机制改革,提高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约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因素

(一) 内部因素

1.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下

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供水企业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改革,很多企业都引入了民营资本,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积弊的影响,很多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很多供水企业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观念,企业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其次,大多数供水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很多企业还沿用过去的管理机构和体制,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力仍然集中在少部分管理层手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最后,一些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的供水企业,由于企业领导层缺乏重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很多规章制度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是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内部因素。

2.供水企业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的供水企业的营运成本普遍呈现偏高的情况,企业的成本观念比较淡薄,成本管理的水平比较低,造成成本预算的约束力不够,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供水企业的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导致企业的经营效力比较低下,成本长年居高不下。企业内在缺乏严格的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动力,外部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比较小,导致企业不重视成本控制工作。另外,一些供水企业的节水用水技术水平比较低,供水过程中浪费损失情况比较严重,企业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资金运转,影响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外部因素

1.政府对供水企业的干预过多

由于供水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在供水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加以干预。我国的供水企业大多数是由国有性质的企业改制而来,其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供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殊地位,其建设项目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在供水资源、水价调整、建设投资等方面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对政府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另外,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及其他因素的考虑,对供水企业存在过多的干预。政府部门在水资源定价、管道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往往要以牺牲供水企业经济效益为代价来缓解社会压力,这严重制约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收入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水价形成机制也是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的水价形成机制仍然不完善,制约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供水行业长期采用的是垄断经营的方式,很多企业缺乏详细的统计资料和数据,一些关键的统计数据,如水量平衡数据、运行数据及水质状况等都没有详细的记录,一些关键的数据,如漏损率等,存在着统计失真的问题;其次,由于供水具有市政公共服务的属性,所以供水的成本边界比较模糊,尤其是供水管网的投资非常大,管网的投资、维护更新等都与市政服务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包括供水管网投资及一些配套设施等投资巨大的活动,供水企业需要在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下进行,企业缺乏实质性的经营决策自。因此,一些供水企业在负债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仍然要根据政府的要求举债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另外,供水企业由于其服务成本与政府服务成本关系密切,供水企业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的一些社会服务成本,很多由政府行为形成的成本往往都由供水企业来承担。这些因素导致了供水价格要低于市场均衡价格,供水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比例比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供水企业要加速“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从而为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政府部门要逐步转变对供水企业影响的手段和方式,由行政干预变为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经济调控、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等,从而加速“政企分开”的进程。其次,供水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构,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例如,供水企业可以建立董事会制度,让大小股东都能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使董事会能够真正的在经营管理的决策中掌握话语权,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最后,要积极推进供水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促进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重点在于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基本公共服务特征的城镇供水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确保供水企业能够从水价中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从利润中收回合理的投资成本。还要完善水价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对水价改革制订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目标,逐步予以推进。例如,要根据各个城市的供水实际状况建立不同的供水定价机制,包括阶梯形水价、区域性水价、季节性水价等,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为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供保障。

(三)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居高不下的供水成本是制约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供水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来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要推行目标责任制,通过确定成本指标的形式将责任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员工,定期对成本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供水企业要做到科学调度,降低管网漏损率。企业要做好水表计量管理、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工作,规范用水管理等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加强对用户的管理,提高收费率。企业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强化水表抄收和水费追缴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收入。

(四)通过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完善

要通过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完善,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将成本公开和成本监审,供水企业能够将企业内部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很好的区分。例如,供水企业能够将财务费用、更新改造和设备维护费用、管网改造费用、水资源规费等各项费用清晰地区分开来,从而有利于推动供水企业建立完善的成本体系及良好的投入产出机制。实践情况证明,成本公开工作做得越好,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就越显得清晰,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就越有参考价值。通过构建标准的成本模型及行业数据库,供水企业能够发现原材料消耗,制造维修费用,漏损率、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明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的核算,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的各项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组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不断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供水企业和相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清除制约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因素,通过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完善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等措施,提升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万金,周良法,沈亚辉等.降低供水产销差率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11(10).

[2]付洪波.供水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9).

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IFRS13;趋同背景

一、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学者所诟病的对象。2009年5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技术输入值按优先次序分为三个层级,并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应用指南。我国在2006年所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这可以体现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可能存在难以计量和操作性较差的缺陷。本文试图讨论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以及相关思考。

二、IFRS13中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及披露要求

IFRS1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进行有序交易时出售一项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即为所谓的“脱手价格”。强调脱手价格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确定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降低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意图对交易的影响;并且能够反映公允价值作为计量资产或负债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同时还可以为有关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提供客观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预期。

IFRS13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畴拓展到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将计量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输入变量是指相同资产或者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未经调整的公开报价;第二层级输入变量是指除第一层级中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资产或者负债公开报价以外的输入变量;第三层级是输入不可观察的变量。

三、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的趋同发展

我国在2006年所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但主要分散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准则中。在此之后,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征求意见稿以及公允价值准则。为了保持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规范了公允价值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级次,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作了具体要求。在趋同的过程中,我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某些方面与IFRS13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我国准则并未强调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脱手价格”;IFRS13涉及具有“信用增级”的负债情况的讨论,我国准则在“披露”部分才涉及。因此,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与IFRS13一致,但在某些部分具有自身特点。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使用时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一定义与IFRS13基本相同,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面临一系列困境。首先,该定义强调了市场和公平交易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目前处于转型时期,法制不健全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束缚太重以及诚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市场远非有效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公允”性程度较弱,交易双方往往不能在“熟悉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主要的会计信息无法有效获取公允的数值。其次,虽然采用估计等技术衡量公允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的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而言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加之现阶段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通常较为缺乏,往往加入了主观因素,导致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这样一来,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保证。最后,我国各类交易市场不发达,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不容易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例如某些无形资产、商誉等,缺乏有效的市场、相同类似的资产和公认的计量方法,降低了其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五、相关思考

(一)加强市场经济建设,不断优化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仍旧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还比较有限,价格机制形成渠道较少。另外,市场交易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诚信缺失导致交易的公平性与交易价格的公允可靠性丧失。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一个成熟的有利于公允价值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对交易者的保护力度,降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量,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二)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为公允价值更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提供理论指导。虽然我国于2006年就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问题在我国会计理论界仍存在一定分歧。另外,新会计准则本身只是指导性文件,对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的选择缺乏具体实施规范。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公允价值的研究,形成一个关于公允价值逻辑一致的框架结构。并立足我国的国情,针对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的行业特点,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便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高其可操作性。

(三)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公允价值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更需要其具备宽广的经济视野以及敏锐的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因此,应当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基本会计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促进公允价值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可靠性。

六、结语

伴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会为公允价值尤其是现值的运用,提供更大的舞台,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在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讨论了公允价值对我国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公允价值使用效果的相关思考。从优化市场环境、增加话语权、加强理论研究以及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彭博.解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三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原则及引入的新变更[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8):8-10

[2]余柳燕.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5):282-284

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082-04

信息共享空间(源自英文Information Commons)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推动下,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热情倍增,研究队伍壮大,研究成果也极其丰富,同时,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实践也在图书馆界不断出现,如港台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以及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大陆之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种学界的呼唤与业界的实践共同成就了信息共享空间在中国图书馆界的生命力。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共享空间诞生背景、服务理念出发,针对时下国内研究热、构建热的现状,特别从大学图书馆的角度着眼,专题分析信息共享空间及其理念与大学图书馆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尤其是在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分析大学图书馆价值,探讨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服务的提升、价值的重视以及其未来发展。

1信息共享空间基本理念

信息共享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在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兴起的一种信息共享模式。在英文中对这种服务方式也有不同的称谓,比如Information Commons、Learning Commons、Learning Center、Knowledge commons等,中文叫法也有多种,比如“信息中心”、“信息共有”、“资讯坊”等,不过现在已经统一到“信息共享空间”这个名称上来了。信息共享空间的诞生背景目前国内已基本形成共识,主要是基于两种思想:一种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UNC)Charlotte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前负责人Donald Beagle为代表,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信息共享空间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显然,它认为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有着综合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的场所。另一种以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信息共享空间为代表,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她的观点是在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共有设施,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取和利用的一种空间。前者是基于大学图书馆而言,后者是基于公共图书馆而言,但随着两种思想在图书馆界的引入,信息共享空间自身在两类图书馆中都倍受重视,且两种理念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现展[1]。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点,都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在面对新环境中根据实践需要而开设的新型服务空间,在这种空间中,用户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可以是一站式服务的协作式学习环境场所,也可以是平等自由获取信息服务的新型空间。综合起来看,无论是在大学图书馆还是在公共图书馆,都视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大发挥图书馆作用,实现图书馆价值,满足用户对于图书馆的需求。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再思考2信息共享空间与大学图书馆功能

2000年,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校图书馆宣言:学校图书馆在教学中为全民服务》,开宗明义将学校图书馆的使命确定为“提供信息与思想,传授给学生终身学习技能,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同样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驱使我们直面思考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及其拓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为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契机,探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功能问题也显得尤为必要。在此,笔者拟从学习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平等自由等方面系统分析信息共享空间下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及其实现。

2.1学习功能的强化

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最为直接的作用便是通过其自身的规划与构建现实的吸引读者重归图书馆,实现协同式学习需求,从而大大强化了传统图书馆的学习功能。

2.1.1学习空间——图书馆学习场所的回归与发展

从大学图书馆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图书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以保存纸本图书杂志为主,成为狭义的“图书中心”,为此,读者必须走进图书馆方能借阅图书,我们可以把图书馆称之为物理“场所”,因为“图书中心”吸引读者走进“场所”。当前,由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技术的驱动,图书馆早期的功能受到挑战,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使数字化的资源变得显眼。图书馆除了传统的保存纸本书刊外,大量的构建本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如购买数据库、建立特色数据库,构建数字图书馆等,使得广大读者不需要进入图书馆便能获得众多于传统环境下必须进馆才能获得的服务,从而导致进馆的读者人数相对变少,进馆的必要性相对降低,进而图书馆传统的“场所”位置遭到相对削弱。而第三阶段,我们称之为可以预见的将来。图书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驱动,图书馆因为读者的新的需求开始回归“场所”位置,特别是“交互式学习成为影响大学图书馆变革的另一重要因素”的环境下读者对“交互式学习”、“协同学习”等学习理念的追求以及“开放获取”背景下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提出和实践。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位置再次回归传统,其物理的“场所”位置再次获得重视,因为其可以提供比传统空间中更为丰富,更为快捷、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这种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驱使校园读者再次强烈的走进图书馆,针对性的在图书馆内享受现代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于图书馆获得“一站式”服务,于图书馆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图书馆再次成为读者主动的聚集中心,图书馆再次回归传统的物理空间,提供现代图书馆服务,满足读者的现代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我们极力倡导与国外广泛的实践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便是基于此种学习理念和服务理念,最为重要的是,业已实行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确吸引着广大读者重新回归图书馆空间,同时享受新环境下的服务,这是大学在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共享空间在图书馆的构建和实施正是基于读者学习方式转变下诞生的,它适应了图书馆这种在大学作为读者“场所”位置的回归,使读者在图书馆内,进一步说是在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中享受现代式学习的快乐,实践现代式学习的理念[3]。

2.1.2协同学习——图书馆实体空间设计的布局与思考

实体空间的科学设计是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重要方面,它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互相讨论学习的人性化的空间。因此,在这种学习性质浓厚的图书馆空间中,其位置选择、室内布局与摆设、氛围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需要。在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中,可以从用户学习风格与习惯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不同学习需求与特点的特别区域供用户选择,如安静的供个人计算机用的空间,安静的供个人非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非计算机用的空间等,以适应不同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在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理论基础中,协同理论是来源之一。它直接表现在现代图书馆用户尤其是大学图书馆读者的协同式学习特点与需求上。信息共享空间展现在用户面前的应该是有着浓厚学习气氛的场所,能便捷利用的设备以及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其内部空间的舒适度也相当重要,它涉及到空间大小、采光、通风、色彩、地板、装饰画、绿色植物等细节。同时,基于协同式学习的需求与特点,信息共享空间必须通过事先规划构建出客体的可供用户协同学习的实体空间,其设计布置不仅仅基于各种功能分区的考虑,也应基于对用户协同学习心理的洞察,以创造出一种宜于协同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体现人性化的考量[4]。

2.2文化功能的彰显

2.2.1校园文化功能的培育

在信息化背景下,在技术驱动中,大学图书馆面临了很多的变革,传统的以纸质馆藏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图书馆本身也发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以电子资源、在线服务、虚拟咨询等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实施,使得传统图书馆直面技术驱动,直面读者需求!正如Laurie A.Mac Whinnie所说“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将继续被用户的需求以及技术的进步所驱动”,同时“这种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藏书空间和学习空间,而是成为一个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信息共享空间正是这样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信息共享空间作为经过特别设计的一个空间,它具备如此的环境,可以使读者在这样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空间内,不仅可以享受便捷、专业、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同时能够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使读者的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和IT素养得到提高,形成现今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能力。这也正好实现了Laurie A.Mac Whinnie所说的“这种新型的大学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藏书空间和学习空间,而是成为一个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将超越传统的服务方式,它将会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驱动下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而我们所倡导大学图书馆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正好顺应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这种需求,从而实现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园中的核心价值,凸显图书馆在大学校园中的地位,实现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体现我们所说的图书馆的校园价值: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3]。

2.2.2现代大学精神的守护

一所真正的名校,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得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更为内化的大学精神。而一所大学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则是其包罗万象的图书馆。大学是一个不断有真理涌现的场所,而大学精神则是真理能不断涌现的精神保障。大学精神使在人们认识到追求真理是自己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大学里最好的读书地方是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是借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们最好的读书空间,这里有一种求学上进的气氛。所以,要看一所大学的学风,我想最好就是去看在图书馆里读书的学生们那些专注的眼神。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在在中山大学图书馆80周年馆庆暨新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曾说过:“图书馆之于大学的意义,或者与这防护林是类似的,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它是大学的象征,它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5]。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图书馆以自身的环境优势、高度责任感、开拓进取精神及多元化服务功能来呈现大学精神,其存在的意义在这个社会却是不可忽略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不仅实现了读者的重新回归和满足了协同学学习的需求,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读者在图书馆的积聚,使得校园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使得图书馆所在大学的大学精神得到广大学子的交互传播和内化,从而为大学精神的守护奠定基础。

2.3教育功能的拓展

2.3.1信息素养教育功能的拓展契机

如今,当我们在“信息化”以及“开放获取”的背景下大力倡导的“信息共享空间”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热点议题和实践项目时,我们从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以及其在国外的实践形态中,清楚的认识到它一方面的确是一个“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在读者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包括传统的阅读功能同时包含着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培养读者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一方面清楚的感觉和认识到信息每年以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等形容人们对信息认识的词语也相继出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获取对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今大学不可退却的责任。信息共享空间具有便利(集中的、一站式的信息需求和学习)、专业(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媒体专家等提供的帮助)、使用最新技术(硬件、软件、多媒体、网络等)、协作(一个供小组学习、研究的环境)、培养信息素养和IT素养(查找、检索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等特点,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图书馆享用信息共享空间的一站式服务,而且能够使其在享用的过程中切实的提高其信息素养。由于信息共享空间具有功能集成的特点,它事实上是一个功能高度集成的虚实集合的学习空间,用户置于其中,通过全面、专业、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自然的会提高起检索、鉴别、获取以及运用信息,这正是信息素养的内涵所在!为此,我们清晰地看出,大学图书馆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空间,而且在这样的设计空间内,读者可以通过身临其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3]。

2.3.2协同、交互式学习功能的实现

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背景之一便是协同理论,强调通过构建一个协同的学习空间为用户提供一个具有充分吸引力的学习场所,吸引广大读者在技术驱动背景下实现重新回归到作为典型代表的实体图书馆新型空间的信息共享空间之中进行学习。而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得知人们协同、交互式学习的方式成为重要特色,这一方面是基于现代知识爆炸环境下知识量的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人们的学习工具或者说学习手段也很多,一个人若想仅仅凭一几之力难以获取学习效益的最大化。相反,在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信息共享空间环境内,不仅能够提供现代学习所需要的各类设备与工具,如各类现代教育工具(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功能齐全的学习指导工具(图书馆指南、数据库使用手册等),还有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技术指导老师、专业学科馆员等)以及根据现代读者学习特征类型多样而设计的各类实体空间(多媒体空间、阅读空间、思考空间等),最为重要的,正是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所具备的这些环境,它实现了吸引广大读者重新回归到图书馆,积聚了各类读者的参与学习,因此,为同伴辅导、兴趣小组以及协同学习、交互学习提供了现实基础,能够实现协同、交互式学习的功能。

2.4平等自由的弘扬

现代图书馆成为目前公认的弘扬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其体现便是图书馆界倡导的平等、自由利用图书馆,正如《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倡导的那样:“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迅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它是图书馆信息平等利用思想最为直接的体现,“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信息共享空间在图书馆界的实践则对弘扬平等、自由价值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也正是处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一切以用户使用的便捷为核心,强调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体,设计出各类不同的小空间,配备各类辅助设施,使用户能够在信息共享空间空间内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小空间,达到自己来图书馆的目的,如写作、阅读、讨论甚至休闲。而信息共享空间诞生背景之一的“开放获取”思想正是信息自由利用的理论来源之一,它强调并倡导社会打破限制,跨越知识壁垒,使信息实现最大的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正是基于此中考虑而设计和推广的。因此,信息“平等、自由”利用在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实践与弘扬。

信息共享空间如今在大学图书馆界备受重视,一方面源自于其诞生之理念,另一方面,正是其通过科学的构建与运营,不仅美化了图书馆传统形象,而且强化了图书馆的诸多功能,同是,它对于拓展大学图书馆功能、弘扬平等自由为代表的现代民主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3):24-27,32.

[2]王丽娟.大学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再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80-182.

[3]倪代川.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J].图书与情报,2008,(1):40-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