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教学思考

古诗教学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教学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教学思考

古诗教学思考范文第1篇

教学片断一

(老师通过自由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交叉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提问)

师:你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棵绿色的柳树,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

生:我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棵高大的柳树,它的枝条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春风中摇摆着。

师:哇,真美!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从远处驶来一辆马车,马车上,几位踏青的游人来到湖边,当他们看到绿油油的草地上,碧绿的柳树在湖边摇摆着枝条,真是美极了。其中,有一个叫贺知章的诗人禁不住吟诵起来: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你太有想象力了!

教学片断二

师:我这里还有一首诗,也叫《咏柳》,作者就是我。

(生作惊奇状。师出示另一首《咏柳》)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大声朗读)

柳叶青青柳枝长,

千条万条随风扬。

柳条拂面人心醉,

人间处处皆春光。

师:读得好!这首诗和贺知章的《咏柳》比,哪首诗写得好?请大家自由朗读,对比体会。

生:两首诗都写得好。

师:你更喜欢哪首诗一些?它好在哪里?

生1: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树写得十分形象、逼真。

生2: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既写了柳树的动态,又写了柳树的静态,语言很美。

生3: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它写出了柳树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让我们觉得好像亲眼所见。

生4: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不仅写了柳树,还写了人,把景和人结合起来写,显得更高明。

生5: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含蓄些,不像另一首诗那么白。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能不能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师指名)

师:你读哪首诗?

(几位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诗高声诵读。)

师: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写诗。你们课后把写好的诗贴在教室里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教学片断三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咏柳》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诗人赞美、歌颂了柳树。

师:既然是歌咏、赞颂,我们就来唱一唱,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给这首诗谱曲,自由吟唱。

(学生纷纷唱起来,有的是自己谱的新曲,有的是老歌换上诗作歌词。)

师:谁愿意唱给大家听一听?

(老师指名,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

教学思考

1.感悟之新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上要花很多时间,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全部嚼烂了喂给学生。结果,一首优美的诗词被支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新的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学生学习古诗词,重在于读,而不在于“讲”,在读中去感悟,去想象,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具有个性化。沈老师在《咏柳》的教学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不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讲解和诗意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的图画,将诗的韵律、节奏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悟到语言文字之美妙。

2.比较之新

为了让学生增加阅读实践,沈老师大胆地将自己创作的诗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和佩服之情,主动积极地去研读,去比较,在深入理解,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古诗表达之精妙、用词之精当、想象之丰富,同时又感悟到同一意境,同一画面,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效果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学生不仅理解感悟了古诗的精华,又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大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感。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

古诗教学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建立汉语语言及文字系统的基础,是简单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语言和汉字系统,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讲授语文课程尤其是古诗词时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能理解记忆。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总结。

一、课堂讲解简单化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的内容故事都是非常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的研究意义更加在于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级别的中的研究,通常会研究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会研究当时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同样,在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还无法达到所应有的深度,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将时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绍。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的时候,可以讲解作者实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创作的这首诗。接着引申出作者王维当时为何对被贬,同时向学生提及当时的历史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热爱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同时方便背诵记忆。在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给他们举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把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带给小朋友,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课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国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式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一些考试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备考知识的讲解和强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可是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注重应试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真的会灵活作用,活学活用。“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是中国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话,老师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小学生的厌烦感,尤其是小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诵。教师可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同样是布置作业,但是告诉同学们明天会是一个趣味比赛,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只是增加了学生大脑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而是学生会从内心愿意接受并背诵这首古诗了。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节和趣味

小学古诗词读者是小学生,因此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其中在讲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候,可以配合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诗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同样,教师的在课堂的具体教书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有谁见过荷花”,“在什么时候”等问题,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阐述对于荷花的理解,同时可以讲解荷花的花语,同时与本诗向对应。呆板的教学,学生不会引起共鸣,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对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五、结语

对于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太宽松就没有了纪律性,过于呆板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认真对待,传承继续绵延已久的古诗歌教育传统,因为“诗歌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表达”。只有在文化和诗歌的不断继承流传中,才能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让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正处于花季的儿童、少年们,尽情的与倾听诗歌传统对话,与未来交流。正如托尔尔泰所言,诗人是举着心灵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让这盏照亮灵魂的火炬,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2001,(02).

[2]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字决”[J].江西教育,1997,(11).

古诗教学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朗读;品味;悟境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也是一座山,很难逾越,更难爬上峰顶。在小组课题展开研究的同时,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面发现了诸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问题之我见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而在这充斥大部分语文课堂中的五步教学法中,读通诗句无疑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也是问题最多的。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是趋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总会让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形式多样的朗读齐上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

4.朗读只求形式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名师引路见阳光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援疆教师推荐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古诗词言简意赅,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2.在对比欣赏中品味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此外,还可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3.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因此,学习古诗不能浮光掠影。而需要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4.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使我们每个对古诗词教学懵懵懂懂的年轻教师像是开了一扇窗,犹如春风拂面,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金光闪烁,励人意志,催人奋进。

古诗教学思考范文第4篇

一、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效果,首先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中国古诗无论是在形式、意境还是抒情上都充满了美感与艺术感。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深刻地了解诗词美。这样一来,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让学生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和耐心。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对古诗有充分的了解。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采取客观的形象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含义,通过更加直观的感受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加深学生对古诗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咏柳》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去观察那些柳树,让学生了解柳树的形态,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柳树相关的知识或者小故事,并且让学生对柳树的形态与特征进行观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通过直观的形象和感受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句诗的含义。除此之外,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和创新,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笔者自身的经验来看,认为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采取提问教学的模式,在前一课堂上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询资料进行解决。这样一来,既可以起到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的创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或者是背诵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最后,在?n堂上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且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当然,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应当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小组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古诗教学思考范文第5篇

一、视诵读为诗词教学的生命线

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认为,读诗如剥洋葱,要有步骤、有层次,首先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三要字从句顺,读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四要细语微吟,读出诗人的感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诗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严谨和重要。人教版所选的古诗词多魏晋唐宋绝句和律诗,也有汉乐府和《诗经》里面的诗歌。诗歌节奏的把握较为简单,重要的是读出诗句的情境、意蕴,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催化剂。应该说,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可能超越唐宋诗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诵读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进一步演绎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动听的诗,使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学生的较为单一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我在讲《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时,用悠扬的古琴音乐带学生走进远古那迷人的氤氲着雾气的河边。动画显示男子魂牵梦绕的姑娘,在雾气中恍若翩翩仙子。学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发审美体验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成了享受影音娱乐的美味大餐。

三、巧设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人生体验感知古代诗词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久远,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又十分有限,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体会诗歌中的意蕴,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秋天肃杀凄凉的人生体验,让自己穿越时空,仿佛自己就是骑着瘦马,迎着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天涯游子,体会那种相思断肠的愁绪。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诗人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首诗词又都有一个故事,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发生的有关推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在许多古典诗词当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讲清楚也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精心安排。例如在讲授杜牧的《赤壁》时,讲一讲“东风”的典故,说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俗语,聊一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学生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学活用古诗词是学生继承古诗词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

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诗词在今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作文中,如果学生活学活用古诗词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而且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收获。

我们不可能像古代的诗人一样走遍千山万水,阅尽悲欢离合,把人生体验浓缩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是我们可以把古诗词名句所饱含的人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