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着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
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着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1.浅谈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98.医学院校涉外护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关键词:护理专业 高职学生 专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41-02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护理工作无论在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即将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专业认同指个体是否喜欢所学专业,是否能够依据专业选择职业,是否认同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是否能够感受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和职业的相关规范[1],是影响学生专业发展和专业学习心理的重要因素,属于自我认同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护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以下简称“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级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现况进行粗浅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普查的方法,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3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418份,有效回收率是96.8%。
1.2 调查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胡忠华[2]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改编,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由6个维度组成,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5评分方法,每个条目得分在1~2分为不认同、2~4分属于一般认同、4~5分认为是高度认同。
1.2.2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总体得分情况
调查发现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的各维度中,得分最高是专业意志维度,得分最低是专业价值观维度,结果详见表1。
专业认同总分的均数是90.20,在50~100分区间内,按照评分标准所调查高职护生专业认同属于一般认同水平;
2.2 不同年级高职护生专业认同分布情况及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
3 讨论
3.1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现况分析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最高分是131分,最低分为42分,满分125分,平均分是90.20±12.42,属于一般认同水平,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生专业认同是89.91±10.26[3],四川大学护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认同是79.06±6.81[2],可见护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2 不同年级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比较分析
不同年级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呈“V”字形分布状态,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级的升高高职护生专业高度认同下降很快,因为刚入学时,学生对护理专业了解有限,对护理专业认同处于模糊状态,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态和对“白衣天使”的憧憬,所以专业认同普遍较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二年级学生逐渐接触了一些护理专业知识,某些护理操作如灌肠、导尿、会阴护理、洗胃、床上擦浴等使学生觉得很不适应,导致专业认同开始下降;如果学生自身对护理专业有浓厚兴趣,认为在护理岗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事护理工作有发展,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类似的情况,且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三年级时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持续下降;但四年级临近实习,学生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就业,发现现在护士短缺,医院对护士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看到有的师姐稳定的工作状态,认为将来从事护士职业是个挺不错的选择,专业认同水平开始逐渐上升。在与学生沟通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选择护理专业不是自己的初衷,但仍表现出了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踊跃参加学校和系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异。这些高职护生如果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加强护理专业思想教育,让她们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从事护理工作的乐趣,就会增加他们对护理行业和即将从事的护士职业的肯定,这种肯定必然会增强高职护生对护理专业的信心,提高其专业认同。
3.3 提高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专业认同作为重要的为非智力因素已经得到重视和认可[4],对高职护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课堂讨论是教师讲课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可以提高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促进专业认同[5]。首先要把握好入学教育,积极开展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通过邀请优秀护理工作者、本行业专家、在护理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等来校做知识讲座,帮助护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护理专业、正确认识所选择的专业,有助于护生明确专业方向。其次注重培养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情感。研究发现: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相辅相成[6]。如果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我,将专业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专业认同和个人感知融入到学习中,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精神回报对提高护生专业认同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是建立支持系统,进入大学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环境陌生等很多因素使高职护生感到不适应,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建议家长在给予孩子物质关心的同时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持,同时辅导员应通过常去学生寝室了解情况、召开班会等方式多与学生接触,建立以学校和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 杨宏,施远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7):173-175.
[2] 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四川:四川大学,2007.
[3] 史仕羽.高校男护生专业认同感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01-102.
[4] 胡琳丽,郑航.师范类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69-1271.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双语教学 药理学
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而影响了对课程实际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护士正逐渐成为国内、国际的热门职业之一。护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应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我系于2002年开始对护理本科生在药理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在这7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为今后在其他专业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重组、更新双语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点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的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目前,医学专业面临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较少,学科教材匮乏,而各校自编的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为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现行统编本科药理学教材是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因此它的护理专业特点就不可能体现出来,这对于培养专一性的高护人才颇显欠妥。
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材应立足于结合临床护理特点讲授基本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与护理专业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加强疾病与临床护理联系方面的知识讲授,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加强师生间的外语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来讲,时间是宝贵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是在专业学习之后才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把专业英语当作一门外语课来讲授,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导致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不能结合,使学习效率下降。
从教师方面,就双语教学来说,尤其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向指导者,把单向信息输出的课堂变成双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和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加强师生间日常外语交流,在交流中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能够不断学习提高外语听说能力,在双语教学中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加强直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逐步实施双语化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更为接近,师生交流更为自然、方便。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比理论教学较为容易,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好实验操作和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交流可提高师生外语听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合护理专业及本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留学生进行临床病例讨论
根据我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进行英文医学交流的小环境,收集临床资料,开展护理专业学生与留学生的临床用药讨论,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对提高双方的药理学学习,都能起到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步提高外语水平,使之具有一定的双语能力,是高职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我国自1983年正式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具有学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体现护理特色,也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对护理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现将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进展综述如下。
1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1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2]。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2 课程多,课业负担重 据白凤霞等[2]对全国19所医学院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显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门数最少的为34门,最多的为46门,平均39门;教学时数最少3077学时,最多4073学时,平均3638.4学时,与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的平均开课门数38门,平均教学时数3541学时相比明显偏重。在完成教学计划后,护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过少,导致培养学生规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2]。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3]。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也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2],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进展
为了改变目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医护不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述缺乏、培养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学的护理学院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然而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时都沿用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内容过多、学制太长、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在护理教育中也有表现。加之护生的性别特点及社会对护理职业认识的偏见,生源普遍不好[3]。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3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4]。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3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4]。
3 课程设置及改革时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1]。讨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对本科护理教育的需要,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只有在这几方面的认识一致,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社会需要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的“爱丁堡宣言”中提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健康需要”[5]。因此,在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时,应明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相对落后,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仅有中专。目前全国一百多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解决护理工作和学科所面临的困惑,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护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科教育将成为护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特殊仪器设备的应用、循证护理等都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社会对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要也很迫切。因此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有自已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再附属于医疗,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1]。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发展相应的理论、学术和成就。
3.3 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 作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不仅需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我发展潜能[6]。
4 展望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护理功能的整体化趋势,护理服务范围的社会化趋势,护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趋势,护理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等。同时,护理教育及改革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护理教育的高层次化趋势和护生素质的综合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本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的适应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549-550.
2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52-53.
3 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767-769.
4 何平先,熊诗平,叶宝霞,等.对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5(8):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