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学化教育以“心”为中心,注重体育与艺术的训练,让个体的精神世界回归古典接受高雅文化的教化与熏陶,成为野性而又高贵的人,重视内在价值理性的建设;数字化教育以“脑”为中心,注重效率化与普及化,让人类的行为更加经济化与实用化,重视外在工具理性的建设,二者缺一不可构成互补。
当代人类教育片面强调了数字化趋势而轻视了美学化趋势,使人类教育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我看来,电脑与互联网就是新时代的“鸦片”,孩子接触得越早,所受到的不良影响越大,有不少孩子会变得身體、视力变差;信息过量导致过早成熟;心神不定难以静心阅读和思考……在美国高科技中心“硅谷”,许多电脑公司的主管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不学电脑的私立小学去上学,乔布斯也不让自己上小学的孩子玩电脑、看电视。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与了解今天起领导教育变革作用的西方教育: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从古希腊与古罗马开始的“博雅教育”就倡导“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这一伟大的品格。
西方社会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这四百多年的发展以后,国家逐渐进化成了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造就“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家庭教育充满“自由、选择、责任”的价值引导,社会到处都是教堂,充满了教会的教化、启示与心灵的疗伤和灵魂的慰藉,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根本的成功之道。
然而当今的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正在越来越沦落成为单向度的技术化统治的物质社会而不能自拔。在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工具理性大大压抑了价值理性,教育的“沉沦”已成了全世界共同的问题。
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这一情趣主义的高贵的精神内涵,被数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滥、世俗化浪潮掩盖。电脑、互联网与电子游戏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来越成为“空心人”,成为缺少精神深度的“白痴”,成为身体虚弱、心无定力与人格萎缩的“垮掉的一代”,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信仰”这五大关系渐行渐远的疏离,学校与个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神圣感”而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工具化、数字化。
教育应该永远是理想主义的事业,要与社会保持距离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学校的风气应该永远是人文主义的、精神的,而社会的风气则是功利主义的、物质的,这一升一降就构成了社会精神文化生态的平衡。
人的成长是从个体的自然属性开始的,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自由的自然人。凡是没有亲近大地、亲近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少阳光与大地的哺育,身、心、灵的发育都不会健全。事实上,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电子网络与游戏给全世界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据美国临床心理治疗专家介绍,美国因上网与电玩成瘾的中学生占8.7%,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我认为互联网的价值一半在建设一半在破坏;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堕落;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家庭与学校稍不注意,就会毁掉孩子的前程与幸福。
回归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围绕“科学技术本体论”来展开的,倡导的是“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数、理、化”的价值高于“音、体、美”的价值。这种片面价值的发展,使当代社会出现了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于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并迫使人类提出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
尼采提出了“艺术本体论”的社会发展观,倡导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艺术作为本体价值将超越科学技术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中心。在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审美精神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并唤起一种渴望、一种内在的冲动,让美成为现实的种种形式。
正如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我们必须将这片土地由冰冷无情的工厂改造为花园……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头顶出现清透的蓝天,脚下长出茵茵的青草,工人们可以恢复享受四季之美好,博物馆与学校不再是专属于有钱人的消遣,大地之美被重新交还给大众。”
显然,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风险社会,规避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
教育要从“养心”开始,要回归天道、自然、传统、原始、农业社会,倡导“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哲学学习第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的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文明人”与“工具人”相结合的人才
整个人类要由“培养工具人”的教育体系转型为“培养文明人与培养工具人”相平衡的教育体系,整个教育体系在学生12岁以前,以“培养文明人”为中心展开,12岁以后,以“培养工具人”为中心展开,把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作为教育奋斗的终极目标,这样,个体心胸、境界与格局变大,层次变高,眼界也就开阔了,就能看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就能把个体的成长同人类的文明进步联系起来,这样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既能享受感性也能享受理性的狂欢,既能充分享受人类的精神文明,又能充分享受人类的物质文明。变革社会从变“心”开始——从“美”开始,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
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大,教育资源的形式和种类都在增多,但这些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应用较少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本次调查,通过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分析中小学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探究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便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购买中做出科学决策。
1 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
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各省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教学,并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以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终身学习能力。
目前,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影响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优质资源难以分享,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用户体验的优质资源传播与分享渠道,提供家家可接入、校校可分享、人人易获取,时时可学习的资源应用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生信息化素养、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关键所在。满足不同使用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在创新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优势,是开发和应用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小学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教育资源的来源、整体现状以及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2.1 区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
从浙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来看,有51%来自小学、35%来自初中、10%来自高中、3%来自其他,小学教师参与活跃度最高;教师最常使用的资源类型是媒体素材占34%,其次是课件、案例(图1);媒体格式文本、视频、动画在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体格式情况中排前三位(图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可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的资源。
2.2 调查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了解全省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应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调查区域为杭州、绍兴和台州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所用教育资源的来源、教师对各种资源类型的需求、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等。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46份,其中小学教师428名、初中教师236名、高中教师182名。因此,本次调查在选择上具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反映出了区域中小学教师对不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3.1 教师所用资源的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小学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获取教育资源中,从互联网搜索下载的占79.33%,配套教材占55.67%,自己制作占47.33%,从省市县资源网中获取资源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市县资源网中有效资源缺乏,资源更新速度较慢,单向型的资源过多,缺少真正即时交互等。从图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教师自己制作占59.57%,信息技术水平比小学相对较高。
3.2 教师对资源类型的需求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教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调查显示,在教育资源类型需求方面,教师最为关注的是课件,占所有类型的86.42%,其次是媒体素材占72.19%和案例占53.97%,对文献资料和教与学工具的需求相对比较低。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教师需求大的类型与课程教学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从图4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需求程度上稍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有侧重地对资源进行建设。
3.3 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就表现形式而言,目前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视频资源,其次是图形/图像和动画,对音频和应用软件的需求相对比较低。由此推断,中小学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成品性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仅注重资源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资源的扩展性。从图5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初中、高中教师比较关注文本类资源。
4 提升区域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建议
4.1 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
教育资源已成为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普遍需求。然而,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表明,无论是企业开发的资源库、还是各地区自行建设的本地化资源,其使用率都比较低,大多数教师在需要资源支撑时会直接去搜索引擎搜索。只有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才能为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其日益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因此,要加快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推广市县区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地区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启动校级资源分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分布在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在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新等需求上提供有效的平台。
4.2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要维持教育资源建设的生命力,实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维护,单纯依靠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自身的建设是不可能的,仅依靠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来建设也是不够的,如何能把更多的教师从资源的使用者变成资源的共建者,才是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构筑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为每位教师学生提供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集成相关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提供应用和信息内容聚集以及个性化表现、搜索服务、Web应用访问、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学习空间创建了优质资源开发、储备、分享的新路径,开辟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领域,形成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同伴互助、校际合作、区域合作的学习交流环境。
建好空间是根本,用好空间是关键,通过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空间建设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目标。借助空间加强资源开发与整理。鼓励与引导教师将原创或收集的教育教学资源分类整理、及时上传,努力将个人空间打造成一个开放、动态的资源库,存储教学素材和优质资源,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借助空间加强网上教研,以学科、学段为基本要素组建各种学习群组,利用空间建设的互通性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以教学案例为重点强化教育思想交流与教学方式方法研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研新模式。借助空间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之间通过空间进行及时交流互动和互评,建立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了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4.3 构建网络视频教研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更新,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视频、微视频将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视频资源的需求,笔者认为,只有将资源建设融入教师日常教研业务中,以教研业务开展促资源建设,同时生成新资源帮助进一步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基本上只能面对面地进行。现场观摩、当场讨论无疑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最真实的情境感、最好的交互与研讨,因而学习效果较好。但是,传统教研活动也有不利之处:最宝贵的知识难以保存下来,也就难以供不在现场者学习与体会。相比较之下,网络视频教研不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教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卷和教学反思等资源也更利于保存和共享。
近年来,随着Web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的开通,构建区域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利用Web视频转换、视频分享、视频标引、视频在线查看等技术,能真实而客观地记录课堂教学的情景与过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执教者体会教学过程的得失,发现隐藏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听课者可以纵横向多维度地进行比较评课,对视频内容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文字评价,准确捕捉上课者在课堂教学中优缺点;学习者查看点评时,可通过点击视频标引的时间点标签,直接跳转到相应的视频时间点,对照真实情境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活动中知识管理的能力与效率。
5 结论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提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对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
6 后续研究
要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多层次了解学校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想法和建议;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需求,探究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结合相关学习理论,探究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2]李馨,胡小勇,缪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5-58.
[3]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4]胡铁生,焦建利,汪晓东,等.发达区域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9-7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就是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随着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信息化不断提升,网络将成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和传播共享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由于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沟通渠道和运行机制,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特别是优质资源还不能及时畅通地送到基层,导致优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经费、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拓展数字化媒体资源传播途径,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农广校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数字化媒体资源支持,对于农广校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需要,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普及,中央农广校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标准化建设的研究,逐步建立数字化资源分类、属性元数据标注的规范,制定资源入库、编目规范以及资源整合、共享的规范等,保证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科学规范、可持续进行建设和共享。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一、出版模式数字化攻略:深入开发,寻找赢利点
教育出版数字化并不难,但转型之后,如何找到符合教育自身特点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电子书包模式。电子书包(Electronic School-bag)代表着教育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电子书包是一个组合产品,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阅读终端,电子书包外形多如笔记本电脑式或平板电脑式,具有读写功能;其二,内容资源库,电子书包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如涵盖了高中三年全新人教版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和测试题库等);其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数字资源并对学生进行管理,促进家庭和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电子书包不但是一个真正的“书包”,同时也是一个数字化的课堂。在新加坡,学生的电子化教材教辅与互联网连接,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可与全球范围内的学生交流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形成了全球性的电子书包。教育数字出版立体化开发,电子书包便是其终极模式。在我国,电子书包已经在上海、广东佛山等中小学开始试点,但主导的却是科技公司或电信运营商,出版社作为核心内容提供者却退居幕后。这提醒传统出版商,在产业链中如果不做出积极努力,很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
2.网络平台模式。教育出版数字化,首先要从资源数字化开始,也就是建立教学资源库。而数字化资源数据库的积累,是发展网络平台和跨媒体复合出版系统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这方面较早地作出了努力,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已大致完成了数据库的建设。在这一基础上,高教社建立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http://4a.省略/),其中所谓的4A,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该平台教学中动态形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资源库等,或部分课程,提供有立体化教学包。一般购买纸质课本,即可通过主教材所附赠的学习卡,使用者可以获得登录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材网的密码和口令,免费享用丰富的资源。网上还有课件等资源,任何读者都可以随时免费下载。其中,网络教学平台是一套完整的网络化的教学体系,它包括在线课堂教学、教学互动、课下辅助系统、课后成绩测评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它是一种师生相长的教学活动,是针对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服务。当这种教学方式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之后,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可以相当于同等存在的实体教学机构,能将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交互。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都已建立了此类平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学习网”(省略),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我乐学习网”(http://省略)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世代交互英语》在线学习网”(http://neie.省略)等等。
教育出版商适时地建设网络平台,向读者、学习者提供主动的知识服务,为受众打造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配套产品,是打破传统出版社狭隘的“数字”瓶颈的切实有效的尝试方法。
3.移动教材模式。移动教材是教材教辅等教育资源在移动阅读器上的应用。移动阅读器主要有三类,即电子屏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和教育电子产品。如麦格劳?希尔与亚马逊合作,将其名下的100 种最畅销的高等教育图书在亚马逊的Kindle DX 阅读器上发行。又如,在与手机商合作方面,诺基亚与英国知名教育出版商培生集团合资成立诺培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加速“行学一族”(Mobiledu)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行学一族”(Mobiledu)”是诺基亚在中国开发的手机渠道教育服务。该业务向手机用户提供英语学习材料与其他教育内容,客户可以通过在新款诺基亚手机上预装的应用软件读取,或通过访问该服务在中国的移动网址及大多数无线应用协议(WAP)门户获取相关内容;在与教育电子产品商合作方面,如诺亚舟作为国内学习机行业领导品牌之一,与众多的出版社和教育资源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英语同步教材和中学九门功课学习资源方面,诺亚教育网取得了广泛的授权,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等。移动教材实际上是一种由教材内容商向移动阅读器分销产品的模式。大多情况下,教材内容商不生产阅读器。移动教材产业链上环节众多,整合比较复杂。但这种模式主要借用电子书分销模式。在国外,kindle和iPad等主流阅读器与教材出版商的合作常常在行业中最引人瞩目,处于领先地位。
4.开放式教材模式。开放式教材(Open Textbook)出版是一类新兴的教材出版模式,指网络出版平台向教师(作者)开放了权限,允许随时提交、编辑、更新教材内容,供读者免费阅读,而网站平台的赢利方式通过出售电子版教材或相关学习资料等其他方式实现。平世界知识库(Flat World Knowledge,简称FWK,http://省略/)是目前最大的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开放式教材的平台。FWK的诞生缘于西方教材高昂的价格、有限的选择性、内容缺乏适应性和调整性、版本迅速过时等问题。FWK提供教材在线免费阅读,而赢利则依靠售卖包装了的内容(如有声电子书)和便宜的纸本教材,为不同的电子书阅读设备提供不同电子书阅读格式(基于网站上免费的教材)等,包括学习辅导及相关材料等等。学生可以在数字版的课文页边空白上注释与评论,从而与其他学生分享见解、分析和推断,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教师来说,FWK也有突出的方便性。FWK日前了一款名为MIYO(make it your own)的电子教材定制平台。该平台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拖放式的操作界面,老师们可以按个人需要轻松移动或删除章节,或者选择和添加其他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在CC协议3下还可以被重新使用。制作完成后,MIYO自动将老师们改动过的版本存为一个新版本,然后提供在线阅读的免费版本或出售电子版等。
FWK为教材出版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们可以创造性地控制教材的内容,而学生们则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能支付得起购买教材的费用,而网站平台方则不增加编辑成本。2009年时,FWK已经有44个国家,900多所学校的1 600多个教授和115 000名学生使用网站的图书,平均每个学生节约大约20美金,并且得到了贝塔斯曼、兰登书屋等公司的投资。与FWK类似的平台还有著名开放式教材平台Textbook equity (http://省略/ )。
由于开放式教材模式降低了教材出版的门槛,缺乏严格的编审制度,电子教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版权信息模糊不清;内容来源模糊不清,缺乏权威性;适用年级模糊不清;文字写作水平差,图片、照片、图表制作质量不高;内容过于零散——破碎成太多的“模块”或者“学习单元” ,不利于学习、记忆等等。可见开放式教材模式发展还不够成熟,以上问题有待解决。
5.多元化经营模式。目前,出版商仅仅针对学校市场,而忽视了在企业学习(corporate learning)、国外教育(education systems in other countries)、辅导补习(tutoring)、行业出版(trade publishing)、自学教育(home schoolers)等领域潜在的市场。出版商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性地进入这些领域,开辟教育出版新的赢利方式。
二、数字化人才培养攻略:各有专长,共同协作
1.编码设计师。教育出版数字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编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出版社应该引进一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或对原有编辑进行数字技术技能的培训,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数字教辅的深层开发。
2.娱乐架构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在数字出版物往往兼具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甚至互动游戏等。教育数字出版物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更应该寓教于乐,将学习性与游戏性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愉悦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因此未来教辅编辑应具备娱乐架构的意识和素养。
3.客户支持服务。教育数字出版中的客户支持服务主要指学习社区中的在线接待员和内容管理员。在网络平台中应安排这样一批专业的客服人员,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帮助用户解决遇到的困难。内容管理员则须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不断提供新知识,并及时删除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垃圾内容。
4.数字版权保护。我国的数字出版环境混乱,盗版产品充斥市场。数字出版使复制盗版及私自变相大量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而且教育图书内容多非原创,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旦被盗版,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在数字化内容滋生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批数字版权保护人才,来及时发现盗版内容的网站,并坚决打击盗版。
5.数字版权贸易。在数字出版领域,同样存在版权引进与输出的问题。因此需要版权贸易方面的专门人才,站在国际视野上,吸收、引进国外优秀数字化教育资源,更要推动我国本土数字教育资源“走出去”。
6.高水平管理人才。出版社还应通过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有较大吸引力的人事制度,引进一批在数字出版方面具有开发管理经验的高水平人才,能够整合各种网络及社会资源,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各类新技术得以集中施展的领域,而教育出版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努力打造属于自主的高品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9YJA8700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