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培计划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 一次性根管充填 急性化脓性根尖炎 根尖部脓肿 引流术
在临床治疗中,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是口腔内科中的常见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多见于根尖部牙周组织炎症慢性刺激,可反复发作[1]。急性化脓性根尖炎临床治疗甚为困难,会形成肉芽组织以及脓肿,已成为当前的重点。本篇对我门诊2010年8月-2012年8月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60例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中对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采取一次性根管充填配合根尖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以后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平均26.3±4.8岁;经拍摄X线牙片,牙根尖区呈不等的根尖阴影,60例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没有恶性肿瘤、放化疗等禁忌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在性别、病程、年龄等资料方面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临床上给予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2],进行常规开髓,清理干净腐质,并逐步深入根管进行填充;②试验组采用一次性根管充填配合根尖部脓肿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做好术前洁治、刮治并进行根管治疗,选择合适的切口,将脓肿切开引流,分离骨膜,显露患牙根尖区,之后用骨凿以及骨钻除去骨板,以双氧水反复冲洗术区,术后对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用碘仿纱条进行填压,3天更换1次。最后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疗效评估:根据疗效对两组进行评估[3]。①治愈:患者中自觉症状消失,稳固性增加以及不变,X线检查中根尖区阴影消失,患者的叩诊反应正常;②好转:自觉症状消失,稳固性增加或略减低,根尖区阴影消失,叩诊反应稍有不适;③无效:患者自觉症状加重,稳固性差,根尖区的阴影没有消失,有明显的叩诊反应明显。
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的试验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结 果
两组研究发现,试验组治愈12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治愈率73.3%;观察组治愈6例,好转8例,无效16例,治愈率46.7%,试验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其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在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治疗中,一次性根管充填配合根尖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就诊时间,提高疾病治愈率,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讨 论
据悉在对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治疗中,应用一次性根管充填配合根尖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可以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临床疗效[4]。在临床上,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在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时,不仅可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手术严重急发症的发生[5]。
在牙周健康的情况下,应用一次性根管充填配合根尖部脓肿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切开位于颊侧牙龈粘膜根尖对应处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双氧水冲洗局部搔刮病变组织,利用持续抗菌抑制细菌再生,直达病灶,治愈根周炎症,更利于保护患牙功能[6,7]。
对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治疗方面,对于采用传方法进行治疗方式,已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并结合根尖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对于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在临床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首先就是强调应该对根管机械预备进行化学冲洗消毒[8],并严密封闭根管系统,这是因为任何在于牙本质小管深部细菌,都将会因根管充填物与牙周韧带不可渗透牙骨质封闭,降低以及抑制细菌活性,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由上可知,临床治疗急性化脓性根尖炎中使用一次性根管充填配合根尖部脓肿切开引流治疗,对治愈急性化脓性根尖炎患者疾病发挥积极的效果,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廷发,王猛涛,吴海松.一次和分次根管治疗术短期疗效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2011,17(12):51-52.
2 高云,李莉,李蔚.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4(2):74-75.
3 梁亚平,任秀云.应用超声根管预备行根充术的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11(10):66-67.
4 廖军辉,郑蔚珏,邱敏坚,等.一次法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68例[J].广东医学,2010,16(4):54-56.
5 金早蓉,欧汝强,徐铁华.一次性根管治疗隐裂性牙髓炎的临床观察[J].广东牙病防治,2011,14(4):71-72.
6 杨艳.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54.
关键词:ADDIE模型;国培计划;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21-02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其过程模型已有上百种,但是几乎所有的模型都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估(Evaluation)这五个基本因素或步骤。ADDIE(五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模型具有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能够系统化地发现、诊断、解决参训人员问题,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商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培训中。从图1ADDIE通用模型中可以看出,五个基本过程既体现了系统化流程的思想,又具有灵活性和内省性的特点。
始于2010年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级的培训工程,“国培计划”学员来自众多省市,其所在地域政策、环境、理念的差异性,加大了培训的难度。因此,部分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课程老套、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培训的实用性难以得到保证。本文以某高校“国培计划(2013)―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为例,分析ADDIE模型在“国培计划”中的应用过程,以期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ADDIE模型在“国培计划”中的应用
1.分析阶段。分析阶段是培训项目首先要进行的阶段。“国培计划”通过竞标的方式,选取具有优秀师资、丰富经验的机构院校承办,高校取得承办权后就开始对项目进行分析。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全面分析培训对象及其工作环境,诊断并找出问题的根源,以此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为后续的设计阶段提供依据。因此,分析阶段是培训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分析的内容包括如下:①需求评估与分析。确定培训对象现状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减小差距的方法。②培训对象分析。既包括培训对象性别、年龄、学历、教龄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培训对象现有知识水平、工作培训经历、对培训机构的态度、渴望的培训内容、喜欢的培训和考核方式。本项目培训对象为幼儿园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以及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基层幼儿园起骨干和引领作用。因此,在培训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这一重要特征。③环境分析。环境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开发环境,目前培训对象所处环境,对于发现参训人员问题至关重要;实施环境,培训课程将要实施的环境,不同省市的培训对象汇聚在一起,既要考虑地域差异、人际之间差异,同时还要考虑学员的参与、学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应用环境,学员将所学知识带到工作岗位的进行实践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员来自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这就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否适合学员知识的迁移与转化。
2.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在分析阶段的基础上,将培训的总体目标细化,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培训方案要做到针对性强,科学可行,既不要将原有的培训方案照搬照抄,也不要过于追求方案的新颖而脱离实际。培训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①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以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为基础进行设计,目的是能够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本项目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和前期的调研基础,了解到学员所缺乏和急需提升的主要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动态的把握、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等。因此,针对学员存在的不足,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提升骨干教师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水平。②培训形式。培训形式是培训内容的承载,通过什么样的传递系统将内容传递给学员对培训效果至关重要。本培训对象为幼儿园骨干教师,大都是带着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参加培训的,学员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认识、分析、解决实践中所面临问题的工作能力。基于这一考虑,尤其要注意推广与采用案例研讨、设计教学、经验交流、观摩学习等以实践为导向的方式,辅之以问题中心、课题引领、多向互动的教研范式。③考核方式。学员的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包括参训人员的出勤状况、课上提问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服从遵守组织纪律等;培训课程结束后,要进行总结性评价,包括:研修日志、心得体会、学生作品等。在本阶段要制定学员的考核标准,设计中期调查问卷、作业及测试题等,要保证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检测学员的学习情况。
3.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是将设计的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参与培训的相关教师创建并整合设计阶段构建的内容,并进行反复研讨,不断根据反馈进行回顾和修订,对培训材料逐步完善。本“国培计划”项目采用“名师名园”双轮驱动策略,组织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并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受训学员实地考察、观摩一批经学院精心挑选的优秀幼儿园,目的是让学员获得如何办好幼儿园、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切身体验。但应注意的是,培训专家、材料的引进和培训环境的创设,应以满足学员的需求为目的,在吸收、整合的基础上保证培训材料、环境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切勿脱离学员的实际情况。
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在不同的培训环境下向学习者输出教学活动,传递培训内容,但该环节并非静态单向、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交互的过程。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还应不断地观察学员、获得学员的反馈,及时对发现的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之后,培训相关人员调查学员仍未得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学员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专题研讨,并通过小组间的论辩,把问题引向纵深,使学员的沟通交流、思考研究切实得到加强。此举措受到了学员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
5.评估阶段。评估要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它是对学员、教师以及培训院校的共同检测,是培训顺利开展并进一步完善的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前面设计的考核方式,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
在本次培训中,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学员对该项目的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的课程以及实践活动非常满意。主要体现在:提升理念、指明工作的方向;经验交流、收获友谊;理论与实践实践结合,学之即用。同时,学员也对培训的改进提出了建议与意见:在教师培训模式上应该增加互动、交流;应多增加一些前沿的课题理论研究成果介绍;在现有基础上,多开设一些前往幼儿园参观的培训形式等。培训院校一定要重视学员提出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未来培训的逐步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提高培训有效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分析ADDIE模型五个基本步骤应用于“国培计划”的基础上,对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思考。
1.注重学员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国培计划”的培训学员来源广范、人数众多,若按照每一位学员的问题进行培训的设计,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培训院校诊断、分析学员的个性问题,并提炼总结,找到“个性”问题的“共性”,以此来进行培训的设计,这样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又提高了培训效率。
2.加强对学员的跟踪评估机制。尽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诊断学员的学习,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与应用环境存在差异等原因,使评价最终无法精准、全面地检测学员的学习成效。为了避免教师培训出现“培训时心动,培训后激动,回去后一动不动”的弊病,要加强学员的跟踪评估机制,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调查其所在的工作环境中的教学反思情况。此措施既能帮助学员解决返岗工作后应用所学知识遇到的问题,又有利于提升培训院校的培训水平。
3.培训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目前许多教师参加培训缺乏积极性,甚至认为只是完成短期任务,因此造成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投入,使得培训流于形式。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政府行政职能的恰当干预,把学员培训的结业证书与个人的相关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员的外在学习驱动力,激发学员参训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
本文详细阐述了ADDIE教学设计模型应用到“国培计划”的过程,目的是使培训人员能够充分考虑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使培训有序进行。同时增强培训内部各因素的联系,使整个过程和之后的培训成为一个动态、有机的整体。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只有动态地去不断加以完善,教师培训才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近年来我省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14年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并将寄宿生学校公用经费提高为小学700元/生年,初中900元/生年,同时按95元/生年拨付取暖费。为保障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学点正常运转,我省对不足100人的学校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2014年我省还将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提高到4000元/生年。2014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1250元/生年。(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情况2011—2014年,我省共投入约19亿元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义务教育学校配备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图书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等。2014年,按照国家部署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我省将从2014至2018年,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全省98个农村县(市、区)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并将项目实施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造力度,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目前,2014年、2015年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各项目县正按国家要求制定具体项目规划。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我省属于中部省份,所享受的中央资金支持标准远低于西部省份,但我省实际财力状况却弱于很多西部省份,加之煤价连续下跌致我省很多地区财政收入严重缩水,省、市、县对“全面改薄”的专项支持资•专题报道金安排非常困难,资金缺口较大。(三)国培计划实施情况我省“国培计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共启动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和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两个大项目。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我省国培经费3000—5000万不等,2013年项目资金增加到6500万元,2014年增加到8000万。2014年,全省共培训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5.85万人。国培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我省广大农村教师素质,得到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好评。(四)特岗计划实施情况2009年起,我省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中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精神,在全省52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其中国定贫困县特岗计划由中央审批下达满足各省需要,省定贫困县特岗计划我省每年安排招聘500名。2009年至今,我省已招聘6批特岗教师,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总计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12890人。特岗计划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我省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得到广大农村学校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五)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根据国家安排部署和《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我省在大同、忻州、吕梁、临汾的21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工作,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从2014年提高为每生每天4元,一年按照200天计算。共涉及农村中小学校1523所,农村学生27.66万人。此外我省还有9个市41个县(区)进行了营养改善地方试点工作,受益学生25.77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使得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改观,体质体能有了显著增强,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农村学校都附设有幼儿班,一些村小和教学点幼儿和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营养改善计划只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此出现了小学生吃营养餐,幼儿只能看的现象,很多农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另外,试点县还反映由于撤乡并镇、移民并村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推进,县城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但由于政策原因,这部分学生不能享受营养餐,家长不理解,对此有意见。(六)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情况2014年我省继续对全省城市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在校生免除学杂费,标准为小学250元/生年,初中310元/生年。这一标准从2008年之后再未调整,而农村公用经费经过多次上调,目前已远高于城市标准。
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是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公用经费应该按人数标准下达县区后,建议由县区统筹分配公用经费,以一定比例幅度向薄弱、偏远、特殊学校倾斜,用于实现城乡教育服务的均衡化。二是继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在2014年的基础上继续上浮,确保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同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三是提高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相关政策的落实,适龄的随迁子女到城市学校就读,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断减少,而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呈逐年提高的态势,而城市实施的政策还是2008年的免学杂费政策,经费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建议提高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不应该低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四是保障机制、教育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向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倾斜。建议建立动态的以人均财政收入为标准的经费拨付体系,根据地区间人均财力状况,及时调整地区间的资金拨付比例,以达到缩小地区差距、均衡财力的目的。五是转移支付资金不要以项目下达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应当遵循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强化监督的原则。建议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应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待项目实施后,再将项目实施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三、目前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以及我省2016-2018年的举措虽然我省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近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义务教育学校装备配置水平低。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配备落后,一些学校食堂、宿舍、厕所、饮水设施简陋、质量差,管理、维护能力弱,远不能满足学生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只有600-800元,规模小的学校大多用于冬季取暖,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困难很大。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不足、分配不均,导致城乡、地区以及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较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一些地方“择校”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农村边远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一些贫困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更新缓慢,文化结构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需要,专职的英、美、体、音等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普遍,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提高。今后,我省将在以下方面采取推进措施:一是全面实施“全面改薄”工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14年到2018年,认真按照国家部署,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分县规划、分步推进”,“中央补助、省级统筹、县级实施”,全面实施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将项目实施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等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各方面资金,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省、市、县责任,确保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及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继续强化分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制度,督促各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完成规划。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对早规划、早完成的市、县(市、区)予以奖励,对未按规划完成的县进行问责,确保全省2018年119个县(市、区)全面完成规划任务。二是探索推行学区化管理。在目前40多个县推行办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区进行统筹管理,实行各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等学区管理结构,推进联片教研、师德培训等学区间活动,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三是全面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校长、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任职超过6年,由教育部门安排在城乡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交流。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每年交流比例达到10%以上。
四、其他建议
为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全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教科研更好地为行政决策和教学实践服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10月22日下午在南京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研讨会。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尹伟民处长、刘克勇副处长,师资处崔春霞副处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以及来自全省各市的教育教研机构负责人、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教学校长)、部分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和高职院校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尹伟民处长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全省职教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他强调指出,即将出版发行的《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是全省职教工作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教育厅将予以大力支持。师资处崔春霞副处长就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立省中职教师培训中心,进一步抓好全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等事项作了说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建议全省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和省教师培训的新计划、新要求,修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计划,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会议印发了《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即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和《省教育厅 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讨论稿)》。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作了题为《当下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重点工作的新思考与再部署》的精彩报告。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关于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分配下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调整。报告以软件(课程)、硬件(实习平台)和“热件”三方面的调整为纲,从科研的视角,解读了即将出台的有关文件精神。二是关于中职教师国培和省培项目设置与计划落实。介绍了国培和省培的项目设置情况,并从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和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关于全省职业教育“五课”教研活动和“两课”评比工作。在简要回顾2011年以来开展“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工作后,着重强调了开展这项活动的主旨和目标,强调不能把这项活动搞成简单的“比赛”,而应引导教师广泛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从目标达成的效度、生活挖掘的广度、自我反思的力度、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等五个维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四是关于全省职业教育首批教改课题结题与第二批课题。2010年12月,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正式立项630项,其中重点资助项目30项,重点自筹项目133项,一般立项项目467项。马所长对第一期教改课题的结题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了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指南。五是关于《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栏目策划、组稿与征订。马成荣所长介绍了《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的筹备过程,阐述了办刊宗旨,即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基层;贯通中职高职,联合行业企业,综合职教管理、教学、科研与培训;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索”,追求“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努力将其办成服务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学术刊物。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安排紧凑,信息量大,收获颇丰。
关键词:教师培训模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03)02-024-04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素养,建设教育大国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教师培训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尤为重要。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也指出,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各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选择了陕西省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3市6县作为样本,分别是:陕北的榆林市及靖边县、横山县;关中的宝鸡市及扶风县、户县;陕南的安康市及旬阳县、石泉县。在以上3市6县,课题组成员分别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先后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230余人参加;课题组还深入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陕西省目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是院校集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等四种模式。
(一)集中培训
院校集中培训主要指国、省两级下达的脱产培训任务,也包括市县级培训集中脱产培训。
1.国、省级培训计划。2011年,“国培计划”下达给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任务共5100人,其中:3个月脱产培训1300人,10-15天脱产培训3800人。“省培计划”6820人,其中:长期培训1100人(未实施);7-15天的培训5720人。
国、省教师集中培训的优势是由高校统领,使基层一批骨干教师有机会接受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使受训教师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名校、名师的观摩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好的经验。同时,各地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市级培训计划。三市本级集中培训情况是:榆林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市本级培训有六大类(包括教师全员培训、队伍建设专项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教育管理者培训、基础教育课改培训、苏榆合作计划)35个项目,集中培训5912人。宝鸡市、安康市是教育部改革试点市,国、省安排的培训计划多,市本级安排的相对少。其中:宝鸡市安排脱产培训六个类型17个项目,2539人参加;安康市安排脱产培训8个项目,1118人参加。
市级集中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任务繁杂。有来自国、省下达给市的培训计划,有市自己安排的培训项目,还有市集中送培到县的项目。
(2)培训内容都是以聚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更关注针对性与实效性。
(3)培训机构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如安康市由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宝鸡市由宝鸡教育学院承担;榆林市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还邀请有关方面如电化教育等部门参与。
(4)各市都注重了专家团队建设。安康市组建了由安康学院、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教研室、安康市电教中心及有关县区师训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师训骨干教师参与的专家团队。宝鸡市的专家团队中高校教师占10%,教研机构专家占20%,一线优秀教师占62%,域外专家占8%。
3.县级培训计划。六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县本级集中培训为主,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单位组织,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班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
送培下乡分为三类:一类是省级送培到县,二类是市级送培到县,三类是县级送培到乡镇。
陕西省2011年“省培计划”为63520人。其中,送培下乡54000人,占全部培训人数的85.01%;其中,市、县送培50000人,占全部“省培计划”的78.72%,占送培下乡任务的92.59%。
各市还有自己的送培计划,如榆林市分别在两个县进行了1500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集中培训。
各县基本上都安排有送培到乡镇、学校的培训。如靖边县2011年送培24项,参训教师2574人次;户县参训教师1630人次。
送培下乡是最受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
1.便于集中;不影响正常教学,参加人多,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费用低,效果好。
2.基于教学,聚焦课堂;示范引领,针对性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观摩研究、课例分析、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模式,例如,组织模式:联片设点,送教下乡是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如旬阳将全县28个乡镇按相对集中原则联为片区,在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再分科、分批安排培训。
(三)远程培训
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占比很大。“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为71100人,其中远程66000人,占全部“国培计划”的92.83%。
基于“省培计划”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共计3900人。
基于市级的远程培训也有,如榆林市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120人。
远程教育由新思考网、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课程。
好的评价是:工学兼顾,不影响工作;内容和课程同步,可指导教学;名师多,有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门类多,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符合大规模,成本低的原则。
(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切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学校主抓的项目。各县、各学校都有校本培训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概括如下:
1.培训宗旨:教、学、研一体化;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训原则:面向全员,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3.管理模式:以县统筹;县、乡(镇)、校相结合。
4.运行模式:联片研修、联组研修、送教下乡等。
5.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大类。
6.研修模式:课程引领,研修一体。
7.考核模式:各县、各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教育教学效果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与常效教学结合,与教科研活动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院校集中培训方面的问题
1.培训院校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各省、市陆续撤并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省级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任务就交给了普通高等学校,且通过邀标、招标的方式分配培训任务。如陕西省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共有20家高等学校,其中5家是外省的院校。
这些院校大多是以学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数没有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培训任务由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包括牵头制定培训项目方案,负责培训学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具体任务实施由相应学科的各院系承担,包括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选派教师和班主任等。由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不是从事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致使一些培训项目方案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
2.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职培训者队伍。教育部文件规定: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后,各高校再分配到院系,由其制定培训方案并选派教师。各院校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于受现行学校考评制度的制约,多数教师更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师资培训任务上,更没有把师资培训任务作为事业或职业来规划。
3.不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受训教师对院校集中培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授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也没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培训者讲自己想讲的,受训者听不到自己想听的,无法形成互动。二是培训内容重复,缺乏统一性和递进性。有教师反映,在省上参加的培训和在市上参加的培训内容差不多。也有的是在同一学科领域里,由于所请专家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使受训者无所适从,感觉不听还好,越听越迷惑。还有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如心理学,但每次从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培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上大课,满堂灌,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等在培训中鲜有所见。一些培训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提供给学员大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送培下乡方面的问题
送培下乡以聚焦课堂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辐射面广,使大批基层教师能够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现场指导,因而是基层较为欢迎的培训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深入研究,在指导中针对性不强,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集中培训的模式带到基层,以空泛的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比较少。
(三)远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人员层次不齐。目前,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的在市,有的在县;组织者各异,有的是项目办,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招办。在管理员和辅导员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也有学员自己担任的,层次参差不齐。他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学员所提出的问题,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对各学科缺乏指导力。
2.远程网络服务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网络课程资源播放一般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并且教学实录、专家讲座、教学内容均不许下载。因此,如果学员没能在指定时间内看完,过时间就打不开了,本期学习作废。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网络支持有困难,还有的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够,教师自己又没有,影响学习。
3.远程学习自由度大,质量监控有待加强。远程的特点是过程考核,学习主要靠自觉。学员自主选课,自由点击,通过登陆时间、作业、研修日志、主题帖、回帖等进行考核。有的网络有点击时间要求,如20分钟必须点击一次,证明你在线学习;有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点击就算学习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学习检测由作业、发帖、发表文章组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员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也判合格或良好,都认可了。总之,远程学习自由度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监控,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四)校本研修方面的问题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和各个学校都在校本研修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调研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本研修的理解、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研修内涵和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二是对省级文件执行不到位。
2.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省已经明确了“3+1”的校本研修行动推进机制,但各地落实不到位,仍然是单独练兵,各自为营,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少总结、评价及专业引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没能在有效的层面进行很好的总结、评价并使之推广,同时缺少专业引领。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模式的建议
教育部倡导的几种培训模式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质量为原则。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
1.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而研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最重要的途径。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组成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由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把握培训方向,统领培训全过程,同时吸收年轻教师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使其成长。要鼓励教师从事专职培训工作,或抽出主要精力从事教师培训,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要注意吸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数量不少于50%。专家团队人员既要相对稳定,又应有所流动;稳定以保证其质量,流动以保证其活力。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院校集中培训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把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要能给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菜单”;二是培训者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应强调针对性、时效性
1_明确培训总体模式。各科培训都应以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都应包括理论引领、教学引领、互动研讨、研修应用等环节。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课例分析、观摩研究、自我反思等参与式、共享式培训模式。
2.充分发挥地方教学、教研部门的优势。实践证明,由市、县教学、教研部门组织的送培下乡效果最好。他们知道教师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间安排培训最合适,知道怎么评价和安排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作用。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受训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真正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采取“一课两上”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不错的方法。
(三)大力改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提高质量
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以县管理。即以县报名、管理,市备案,省统计。各县应建立远程培训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行政上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是把握全局;业务上可多种形式,由电教部门、教研部门、专门机构管理都行,负责督促上网、检查学习、反馈信息、考核等。这样,网络培训就可以和其他形式的培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各大网站的课程资源应向学员全方位开放。网站开放时间应与学校教学规律结合起来,避免学校常规活动的高峰;每个模块开放的时间应适当放宽,即在某门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个人需要时也可下载。这样,让受训教师有所选择,不必再为安排课程、参加会议而影响学习。
3.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远程学习考核除了目前要求的过程考核,为确保学习质量,建议在学习结束之后,由各县管理部门对其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
(四)校本研修要因地制宜,为教学实际服务
1.要有长、短期计划。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落脚点,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有长期的规划,以指引自身的方向。同时,要有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明确本年度要解决的问题,使全体教师本着这一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