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产业发展

经济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产业发展

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低碳经济、林业产业及林业低碳经济的概念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对外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创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各国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经济措施。(二)林业产业。林业是重要的绿色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下,林业概念得以进一步丰富,被定义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林业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林木资源培育、种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种各样的林业产品,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林业作为绿色资源,本身具备气候调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景观等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类工艺事业。(三)林业低碳经济。林业低碳经济,指林业经济活动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及创新等,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进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林业经济产出,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林业低碳经济强调森林汇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最突出特点是经济活动低碳化,根本目标是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低碳技术减缓气候变暖,发展林业能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联合国召开第九次森林论坛,会上明确指出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肯定了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业为低碳经济提供绿色资源,如木制材料、能源产品等,它们具备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是低碳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控制、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需要的生态环境;第三,林业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解决了人民生计,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所在。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二)作用。林业作为低碳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中自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林业产业中的森林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汇功能储存碳资源,减少碳排放;第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持续造林、减少毁林等在缓解气候变暖上起着重大作用。林木具备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备调节水循环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人们的林业产业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森林的功能看,林业在碳汇产业发展和调节气候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应当不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自身产值增速缓慢,经济产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为促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思路是主攻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业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形态的企业。具体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业第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森林培育业,加快森林增长,提高森林资源提升,有针对性的增加第三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夯实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对林业中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限制过量生产,节能减排。在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主要有造纸业、板材加工业等,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产能,促进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第三,加速发展林区文化产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目前,人们对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发挥林业的价值,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的扩大森林覆盖面,控制林业退化、毁坏等问题,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编制植树造林、育林等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开展绿化工程,对荒山实行封、造、管等措施,积极开展退耕换林、防护林等建设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树相结合方式,统筹开展人工造林工程。对于哪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应当先封山,恢复山地植被,增强荒山育林条件,使之可以进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增强人们的森林绿化意识,开创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局面,确保植树造林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林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传统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冲击。为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第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护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强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第四,树立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育林、护林工作,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质量,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四)构建低碳林业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发展形态的提出,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应当树立大林业观,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低碳林业经济。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林业经济体系,使林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的接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增长量,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业。由于林业产业中的多数生产指标持续下降,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碍于低碳林业经济体系形成。这种情况下,必须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碳汇业,为林业经济创收提供支持。林业碳汇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研究证明,森林覆盖面持续增加、林业资源退化减缓,可以明显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此,应当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庞大,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这为森林碳汇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业是可行的。发展森林碳汇业,创造林业产业增值的新经济点,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想要发展森林碳汇业,就要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在这方面森林生长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增长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开发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汇市场活动有序进行。(六)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体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新兴能源植物和各类传统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森林中的林木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是生物质能源生成的主要场地。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入手。在当前及未来林业发展中,坚持“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多元发展”原则,大力研发固体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气热电联产等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基地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七)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低碳林业经济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类新兴事物,其发展势必需要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经济活动具备弱质性特点,如果政府不给于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业执法机制,使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成效;第二,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的政务环境,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第三,加大经济投入,引进社会资本,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要引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与此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林业经营管理,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作者:彭辉 夏敏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辛姝玉,张大红.低碳经济背景下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4):357-362.

[2]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7):203.

[4]杨芳军,杨振安,党鹏,等.低碳经济视角下凤翔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3):84-86.

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传统产业的硬约束与文化资源的适时开发

《大趋势》一书从山西、云南等具有产业发展特殊性的区域人手,充分剖析了区域传统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深刻认识到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给山西这样的能源大省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粗放性、低效性等特征,基本上以依靠传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使产业结构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低附加值、低就业并存。相当多的能源和矿业基地在经历了长期强化开采后,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效益急剧下降。在生产技术水平稳定,其它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中某个要素,虽然短期内产量会增长,但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再增加投入量反而会使边际产量逐渐减少,追加投入的新增生产能力大多必须用来递补原有生产能力的递减部分。

对于传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矛盾,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要考虑产业的增长速度、高关联系数、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和收入弹性情况,应选择那些能带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能够使资源达到更高的配置效率,这表明它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我国区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省,具有“地上古文物博物馆”的称谓,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弥补传统能源性产业资源趋近枯竭的不足,有利于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同时,文化产业本身具有可塑性高、适应力强、富有历史继承性和沉淀性(一次投资长久收益)的特点,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迅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结构的效益评价

《大趋势》一书从理论上剖析了文化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的先决条件:其一,与本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匹配,即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和资源优势,并能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其二,与本地区的需求结构相匹配,能够满足最终的文化消费需求。其三,相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平衡。其四,能够满足就业、资本吸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此外,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完全进入市场,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注重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未来的效益正是符合了产业发展的利益优势:首先,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绝对优势。如同其他产业一样,由于市场的地域性分化,遵循地域分工原则,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使所创造的财富得到最大可能的增长,获得文化产品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产品生产成本而带来的绝对利益,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文化产业中蕴含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巨大无形资产,且属于绿色产业,生产过程中,在成本上必然比其他行业占有更多的绝对优势。其次,文化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由于文化产业的劳动投入相对成本较低、具有相对的产业利润,其产品通过市场规则与其他产品进行交换,从而会获得高于其他产业的比较利益。文化产业在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增长速度上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再次,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与其它产业相类似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及相关的经济利益优势,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动力。由于整个文化产业关联性比较强,各个链条具有不可分割性,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容量与巨大的潜力,因此在规模利益的获取方面,具有动态的扩张性与发展弹性。

三、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大趋势》从经济变迁、国家意志等方面,通过对欧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梳理,将经济发展状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联结起来;从广东模式――经济强省、消费大省的文化市场分析,总结了文化产业高增长率的推进因素;从上海趋势――经济变迁、规模文化产业到知识服务业的分析,挖掘了知识要素作为文化产业的先导的积极作用。在上述横向比较基础上,作者用SWOT分析法具体论证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作者认为,从产业发展顺序看,主导产业总是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向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转换,然后又从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向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转换。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山西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其它产业转向文化产业时的调整转换能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都很强,没有或很少遭遇转向其它产业时经常遇到的转换刚性,而且国民的现实需求很高,政府也具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控能力。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在文化发展模型上应是立体的,即同时发展资源型基础文化产业、创意型文化产业及制造型文化产业。作者进一步提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引进战略、人才培养战略、资本供给战略和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大趋势》一书体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作者提出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之中,从而使文化体制改革能够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放大效应,消除政策鸿沟,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一种产业动力机制。作者还指出了建构文化产业创新系统的必要性,从深度融入现代世界体系过程的角度,阐释了如何全面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与合理化实现。

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总体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市基础和优势,以高技术产业和高新区建设为发展重点,以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市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明确以促进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为主要任务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新形式、新挑战,同时遵循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注重科学规划。

坚持需求导向原则。部署一批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能有效拉动内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集成转化应用一批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战略产业。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逐步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化企业,以局部的突破和跨越带动我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坚持超前部署的原则。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科技园区建设,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我市优势的创新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导向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投资、金融、税收、服务等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聚集企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主要目标:

努力争取实施一批省、市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

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优势骨干企业,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载体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重点组建省级和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院士工作站;

市级以上重点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新型制造产业、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产业等高技术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新材料产业。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强化市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省环保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玻璃纤维等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引进培育聚氨脂材料、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陶瓷新材料等产业。在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围绕轻质、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引进培育镁合金及制品、纳米粉末冶金产业。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制品、生物质炼制、农用生物药物4个生物产业集群,重点开发蜂胶疫苗、类脂疫苗等畜禽用制剂,开发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生物农药。培育创新医药及食品、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等三大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加快葡萄糖酸锌喷鼻剂、无水葡萄糖、赤藓糖醇、食用酵母等产品的研究开发。

新能源产业。重点研发推广兆瓦级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及锂电池新型储能产品等关键技术。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形成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产业集群,拓展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制焦、煤化工新兴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产品,做大做强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我市船舶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开发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造船装备和船用配套产品。

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及节约型社会、循环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开发污染物综合治理、环保产品等关键技术及装备。

新型制造产业。提高清洁动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通用飞机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技术整体水平,培育优势品牌,壮大产业集群。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档数控机床等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发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产品、应用软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数字家庭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高技术服务产业。突破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突出平台建设和示范带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转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培植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地理信息等新兴产业。

(二)运用高技术重塑传统产业

加快运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抓住优势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点,发展节能降耗、低碳、循环产业。

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工艺装备,开发传统行业的新产品。开展少水节能染色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引进进口设备,淘汰传统生产工艺,实现新染整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交流静电植绒布采用特殊后整理加工,赋予产品高效的阻燃、防水和易去污等多重防护功能,扩大纺织产品在汽车、飞机、船舶等产业的应用领域。利用废弃的棉短绒资源,研发高端差别化、功能化绿色再生纤维素纤维,攻克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关键的仿丝、牵伸工艺以及绿色再生产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工艺难题,率先实现该类产品的国内工业化生产。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研发抗菌功能系列生态保健纺织品,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实现清洁生产目标。以国内外常见针叶木、阔叶木为原料研发制备高级溶浆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攻克速生杨制备高级溶解浆生产技术,该项目的顺利研发将进一步完善粘胶纤维产业链。通过进行工艺流程从新设计,利用国产设备建设国内第一套大型脂肪酸国产化生产装置,实现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国际一流生产设备,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材料,提升产品质量、规格,满足市场需求,并改善我国高精度铝板带箔材料一直严重短缺的现状。开发尿素替代石灰氮生产硫脲的绿色环保工艺,达到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的清洁生产,引领硫脲行业的绿色革命。综合开发利用果脯加工业废糖水和下脚料技术,运用全程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工业酒精、饲料枣粉、枣核活性炭、有机生物肥等。采用先进工艺利用大豆深加工过程中的大豆乳清水生产低聚糖、浓缩液生产发酵饲料、豆渣开发高品质大豆膳食纤维,改变我国膳食纤维高端市场长期以来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占据的现状。通过改造传统空气氧化法生产农药草甘膦,实现原料及能源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应用D-乳酸法合成农药精喹禾灵,提升改善精喹禾灵产品品质(含量高于95%),实现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采用国内领先工艺开发含量达到96%以上的甲基磺草酮原药,解决国内该类药物依靠进口的现状。

发展节能降耗、低碳、循环产业。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和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生产示范企业。加快安琪酵母余热、水、沼气回收工程开发,建设沼气池,节约蒸汽、水,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支持“龙福静脉产业园”建设,形成“废旧聚酯瓶—再生涤纶纤维—再生涤纶纺织品”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聚酯资源的循环利用,打破国内多年废旧聚酯瓶再利用附加值低的局面,并有效解决废旧聚酯瓶的环境污染。研发火电厂脱硫石膏制备硫酸联产水泥技术,提升硫酸和水泥的生产能力,实现该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发“固定化高效微生物、膜生物反应器及反渗透法处理焦化废水制纯水”技术,解决焦化废水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全面提升焦化企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水平。采取多项先进技术对焦炉加煤进行改造,研发捣固焦炉装煤高氧煤气直接回收技术,加强对焦炉炼焦产生的烟尘治理。加快焦油加氢制燃料油、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煤炭的下游节能技术等项目开发,力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三)加快建设高技术科技载体

1、全力抓好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聚集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全面增强全市科技竞争力。

黄河三角洲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立足“整合、共享、服务、创新”,整合全市科技资源,聚集省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建成我市集科技基础条件共享、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孵化服务中心等四个支撑机构,组织和协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0个以上,转化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分平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有效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星火科技12396服务网络、涉农部门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网络平台、信息智能推送平台和农村基层服务站点,为农业生产者、农业服务者和农业决策者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咨询、知识产权检索分析、知识产权融资转化、知识产权维权预警、知识产权评估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六个业务子平台,建设面向我市各行业和发明人服务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期满,建成行业专题数据库10个以上,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0家,组建知识产权技术联盟20家以上,建立和引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10个,引导创新主体申报专利5000件以上。

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定农业物联网发展技术标准,通过RFID、传感、全球定位、互联网和3G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一体化。整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资源,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工程中心建设成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农业产业化孵化中心、物联网人才培育基地。5年内建设相关重点技术实验室5家,2020年,基本完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化建设,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部署农业物联网体系,建成高效生态农产品国内大中城市销售网络。

市高性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开展纤维性能检测、树脂材料开发、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及产品中试孵化等,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市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期内开发新产品5个以上,取得科技成果3项,形成行业标准2项以上,聚集和培养2个以上新材料创新团队。

市汽车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以新型汽车活塞为典型的汽车零部件自动化铸造装备技术研发中心、活塞全自动生产线开发中心、活塞生产线全自动测量工艺及设备研发中心和基于超声技术的活塞内在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发基地,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战略创新。预计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0项以上,突破新工艺20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开发配套新产品(设备)200个。

市粉体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转化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粉体技术成果,进行生物粉体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带动我市农药、农产品深加工、家畜养殖等产业的升级,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食品安全体系从源头上提供技术保障。引进并创建粉体技术创新团队1个,研发新产品6个以上,解决行业技术难题5项以上,组建省级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粉体技术交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市兽医生物技术与疫苗药品研发平台。主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与共患病免疫与生物技术防控及疫苗药品研究,为我市现代畜牧业与生物医药行业提供科技支撑,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兽医生物技术与疫苗药品的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新建省市级研究机构4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培育兽医药品与动物营养优秀创新团队1个,开发新产品10个以上,年经济社会效益20亿元以上。

黄河三角洲技术转移中心。以学院为主体,充分整合学院及我市其他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要素,汇聚资源、信息,建立服务、联盟、共享机制,搭建学院及其它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期内,转化重大共性技术成果10项以上,孵化企业2家,开展国际合作1项,力争建设特色中试基地2个。

中国海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依托,借助海大综合优势资源,建设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与水产养殖、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滩涂等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分平台,服务和支撑我市临海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期内,建设省、市级研发机构5个,综合中介服务机构2家,制造在孵企业30家以上,研发新产品20个以上,实现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2、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科技部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总要求,用现代高新区的模式创办农业园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产业链模式和现代农业体系。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突出高效生态和循环经济特点,委托同济大学并做好配合和衔接,修订完善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目标上,要高点定位,以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园区为目标,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示范、探索路子。在功能定位上,要突出效益原则,着眼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高端市场,建设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区、设施农业集中布置区和高端特色食品深加工区。在产业规划上,搞好顶层设计,明确产业规划内容,重点选择当地能生产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形成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和产品品牌。在政策制定上,学习借鉴杨凌等园区政策,在金融政策和现代产业链构筑上要有突破,以体制创新和政策突破带动园区发展。同时,加快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积极构建国家和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协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将市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平台和载体,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配套和支撑。

3、稳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按照我市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以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作为联盟构建的主要方向,依托装备制造、纺织、现代农业、化工、海洋新兴产业、船舶等六大产业链,努力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市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省网上技术交易同步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所有者进行技术交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究推广、科技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及各种科技计划向产业联盟单位倾斜。

4、大力强化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围绕国家黄河三角洲生态开发战略,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努力抓好现有我市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或先进示范区建设,构筑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低碳科技示范企业和基地,重点开展邹平县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博兴县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示范,滨城区纺织行业节能实验示范,无棣县循环经济实验示范,沾化县高效生态林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阳信县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惠民县高效粮棉产业化集群实验示范。同时,积极围绕制约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科研攻关,强化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业共性技术、节能生态、循环经济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低能耗、低(零)排放、低资源依赖”的科技产业,使实验区成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验基地,成为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的示范基地,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

5、大力推进高新区建设。根据中央、省对高新区发展的要求,我市高新区“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定位为“四区一极”,即: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区、体制机制创新区,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这一定位,高新区将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有利机遇,完成道路、住房、公益事业、水利工程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电子信息与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和生态化工”五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订完善高新区(科技)发展政策,推进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末,高新区将实现地区年生产总值6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其中,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增(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20家;全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300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新增10家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组建或参与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实现产业集聚,五大园区示范和带动效应凸显,初具全省一流园区的雏形,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完善组织保障

结合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设立“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开拓思路、强化措施、创新方式,强化各成员单位间的分工协作,努力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落实我市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重大问题,在配套资金、项目立项、土地供给、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

(二)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利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认真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和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贯彻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确保国家和省支持科技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出台我市促进创建创新型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等方面支持政策,充分衔接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构筑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多元化投资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确保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不低于1.4%,各县(区)要积极落实国家、省、市计划项目的配套资金,切实保障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依法增加科普投入,支持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足技术开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5%、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一般企业要达到1%,继续鼓励企业不断增加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担保体系,完善财政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民间和企业创建风险(创业)投资公司,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吸进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以促进我市科技创新。

(四)强化人才建设,打造创新型科技队伍

大力实施科技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造就一支适应建设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全面带动科学技术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充分利用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发开建设腹地的有力条件,通过良好的服务和基础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完善落实公正客观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人才创新创业。

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安阳新区;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76-04

1 项目背景与区位

1.1 项目背景透析

1.1.1 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增长模式转型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面临增长模式转型。产业、生态、资本、空间等四个方面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开始引领我国城市的发展(图1)。

(1)产业联动模式。我国城市化发达地区,已从单纯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转变为一二三产联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三产的联动,减少资源消耗,增加社会人文关怀,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2)可持续发展模式。城市发展从过去资源环境消耗式发展转变为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系统,减小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新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新经济形势下,资本、土地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远远超出其他要素,因此城市在资本运作和土地经营两方面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速度。一些城市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转向引入多元投资主体,通过投融资体制和金融工具为城市发展募集资金。

(4)网络化空间模式。在城市-区域空间方面,由单中心核心-边缘模式向大都市区多中心网络状模式的转变成为趋势,空间发展更加注重大都市区的培育,通过建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有效连接,实现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空间形态。

1.1.2 城市新区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产物

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与更新的过程,城市为寻求新的发展,必须要扩展生存空间,进行新区的开发建设,以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承载力。可以说,新城区是人类聚居形式发展到高级阶段、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出现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因此,城市新区就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结果。

1.1.3 “低空经济”呈现高端化、个性化发展

“低空经济”已全面启动,公务飞行、私人飞行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通用航空传统的农林作业、工业作业未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旅游观光、短途客货运输、公务飞行、私人飞行、医疗救护、城市治安巡逻、缉私巡逻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国际民航组织资料表明,在世界通用航空三类飞行中,航空作业飞行总量约占飞行总量的20%,教学训练约占22%,公务飞行占50%以上[1]。以美国为例,约有2.5万架飞机由个人驾驶进行商业飞行,约有10万架飞机由私人使用,约有1.5万多家公司拥有自己的通用航空飞机进行公务飞行,约有70万人持有各类飞行执照,提供了美国1%的GDP和128.4万个工作岗位。

1.2 区位分析

安阳新区是安阳城市双轴骨架的交汇点、城市东进南拓的战略区。安阳新区位于安阳市城区东部,北起洹河,南至文峰区南边界,西起京广铁路和中华路,东至白壁镇东边界,规划总面积226 km2。其中京珠高速、石武高铁南北向穿越本区,南林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本区,高铁客运站、京珠高速路口均位于本区内,距离规划安阳机场20 km,区位条件优越。

2 安阳新区战略定位与空间格局设想

2.1 战略定位

2.1.1 总体定位

安阳新区的总体定位为:豫北都心,航动之城。豫北都心――争当排头兵。安阳新区将成为提升安阳、服务豫北、代言中国的大安阳“服务型城市”,扮演着代表安阳面向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的服务核心,成为以临空型的休闲会议、生态商务、文化创意、休闲运动等为特色的“区域性现代服务核心”。航动之城――抢占制高点。安阳有条件、有空间、有潜力,凭借低空政策优势、航空资源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后发优势,成为代表安阳,抢占中国航空运动高地。成为一座承载着国际安阳、未来安阳梦想的新城。

2.2.2 功能定位

综合分析规划基地的发展条件,配合安阳城市发展战略,确定本次规划以安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航空运动之都为契机,重点突出航空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现开放、和谐、服务、创新四大主题,作为安阳中心城区承接区域功能的核心区,根据河南省对安阳新区“四区一中心”的定位,着力打造“一城四基地”,即:现代复合型航空运动城;“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基地;豫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豫晋冀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基地。

2.2 空间格局

规划采用“打造新中心,全域城市化,功能差异化,打造复合型新区”的空间发展理念。构筑“两核三带四片”的空间结构(图2)。两核为东部区域性专业服务核;西部城市综合服务核。三带为文峰大道发展带――依托文峰大道路形成东西向发展带,沟通新区东西片区;中华路发展带――依托中华路形成西部南北核心发展带,强化城区南拓态势;新安路发展带――依托新安路形成东部南北核心发展带,延续新区空间肌理。四片区为依托京港澳高速和南林高速形成西北、东北、东南和西南四大片区。

3 低空经济产业规划

3.1 安阳新区低空产业链分析

3.1.1 低空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劲,已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引擎

低空产业与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科技教育产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除制造之外涉及到机场建设、通航运营、人员培训、融资服务、相关配件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通用航空涉及的产业链较长,发展通用航空可以带动机械、新材料、电子、通信以及化工等一些列产业的发展,并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2]。以美国为例,目前注册通用航空飞机超过23万架,占全美总数的96%以上,通用航空制造业营业额约为200亿美元左右,带动相关产业的年产值超过1500亿美元。

3.1.2 安阳新区应抢占先机,打造“航空运动”城市品牌

从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看,各地纷纷布局,形成了一系列航空运动产业基地:天津临空产业区以大型民机生产为核心,主打A320总装;上海依托中国商飞,以大飞机的研制和支线飞机生产为主;沈阳打造民用航空产业基地,重点发展ARJ21支线飞机和民机转包业务; 珠海有通用飞机的总部基地、配套与服务产业,以及维修产业。

安阳在航空培训、航空运动两大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差异竞争、独特垄断的主旨下,应以“航空运动”为特色品牌,建立健全以航空会展、航空商务、航空金融、航空租赁等与国际相接轨的专业化现代服务业,最终形成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航空运动”之都。

3.2 安阳新区低空产业资源优势与发展思路

3.2.1 低空资源优势

安阳拥有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支撑体系: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航空运动学校、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公司以及一大批航模制造企业、数所开设航空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获得国家批准的低空开放空域[3]。

安阳航校有4420 km2、3000 m以下的低空开放空域,而且常年可以飞行,安阳航校还有固定的无线电频率,在企业方面,安阳航校成立了安阳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接受全国范围内的通用航空服务,在全国范围开展了航测、航摄、飞播、飞防、科研试飞和普及航空科学知识等通用航空服务业务;安阳通用航空公司与香港卓诚实业公司合作,成立了通用航空维修公司;安阳军分区、安阳市政府分别与安阳航校深度合作,分别成立了民兵预备役飞行大队和警务飞行大队,低空产业资源优势突出。

3.2.2 发展思路

抓住国家低空航空领域开放试点机遇,积极发展航空培训、低空表演、滑翔比赛、热气球观光、跳伞表演等通用航空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低空运动装备组装,积极完善通用航空装备相关零部件、新型材料研发与制造业,构建以航空运动与培训为先导、以装备制造和专业服务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图3)。

3.3 安阳新区低空经济发展策略

3.3.1 做强做优航空运动教育培训产业

依托安阳在全国滑翔伞训练、低空比赛、航校教育资源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全市航空产业链条,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差异分工、有机组合、互补协同”的发展战略,以航校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专业航空飞行驾驶教育、技能培训、资格考试认证等综合教育培训产业,充分发挥航空运动协会、俱乐部的作用,开设滑翔、跳伞、航模运动专业,培养航空运动人才,打造中原航空人才的源地。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航空培训学校”。以安阳航校为基础,积极拓展其规模和职能,完善航空学校的飞行基地、飞行设备、信息化管理等基础配套能力,重点开展通用航空“私用或商用飞行驾驶执照培训”,积极发展滑翔伞、直升机飞行培训、航空管理、硬件维修等业务拓展低空培训的业务领域。

3.3.2 航空装备制造业

(1)大力发展低空运动装备组装产业。结合安阳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基础,积极与国际知名航空设备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大力发展以服务飞行培训、私人飞行、救护、消防、旅游、低空遥感、警用航空等领域的轻型飞机的组装生产,构建服务全国的重要“民用航空设备生产基地”。

(2)不断完善航空运动配套设备制造业。以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区域航空培训与航空制造产业基础能力为目标,积极拓展以滑翔机、民航特种车辆、地面专用设备等为特色的民用航空配套设备的生产与组装加工业,不断提升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车辆模型、数学模型以及各种模型套材等已有产品的竞争优势。

(3)积极完善相关零部件与新材料生产制造能力。结合区域内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以飞机专用复合新材料、航空电子设备、机载光线电设备、轮胎、座椅等相关零部件制造业,不断完善本地区航空运动设备的维修、养护能力。

3.3.3 低空会展与配套服务业

(1)积极发展低空会展与文化传播产业。以促进二三产联动发展为目标,以安阳低空运动比赛为基础,积极发展集低空设备、低空模型、低空运动比赛、低空技术创新、低空经济论坛等为主要内涵的低空会展与低空文化传播产业,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安阳航空运动用品博览会,为安阳低空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元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打造活跃的低空经济文化氛围。

(2)着力完善低空运动专业服务业。以完善低空运动、低空培训等配套服务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航空设备维修服务、养护服务、加油服务、租赁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销售服务等专业化的现代配套服务业,提升安阳航空运动城的综合区域竞争力。

3.4 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产城共荣、功能集中”的原则,构建“两核、四板块、多组团”的产业空间结构(图4)。

(1)“两核”:创新服务核心;航空运动服务核心。

(2)“四板块、多组团”:航空运动产业板块――航空制造装备产业区;航空培训区;航空休闲产业区;航空电子产业区。创新型产业板块――高新技术产业区;装备制造产业区。新城综合服务板块――现代中央服务区;航空新城综合服务区。生态休闲产业板块 ――高端生态休闲区;都市休闲农业区。

4 结语

安阳新区在落实低空经济产业规划的同时要依据新区的发展需要和实际需求,进行分期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规划引领,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工程,全面掀起建设的热潮。

古都传承来醉眼,航空运动展新颜,绿水城脉相辉映,安阳新区华章传。厚重的文脉和时代精神在这里绵延传承,航空运动和都市风情在这里交相辉映,安阳新区,借低空经济发展的历史良机,迎着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实施的巨大浪潮,将如雄鹰翱翔,直入九霄。

参考文献:

[1]吴景奎.开拓中国通用航空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C].2007中国通用航空大会,2007.

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Abstract: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has the featur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virtual economy. A new idea of Pan-Tourism is brought up, namely, integrating sight-seeing and recreatio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Some remedial measures, such as expanding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ng tourism operating form and improving tourism service levels,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ourism.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odern,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

一、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休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标志着旅游业深层开发和系统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 GDP 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 GDP 已达4300美元,居民休假时间在逐渐增多,旅游需求也水涨船高,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对于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还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休闲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种形势下,对旅游休闲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而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工业,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业:

首先,其生产要素构成尤其是首要生产要素不同。在农业发展中,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对工业来说,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对于服务业来说,其首要生产要素或以劳动力为主,如家政、保姆、搬家公司等;或以技艺或知识为主,如餐饮、装修、服装设计、汽车修理、表演、医疗、教育等;或以资金为主,如金融、保险业等。而现代旅游休闲业的首要要素则是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这与其他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产业链条与其他行业不同。现代休闲产业的发展涉及吃、住、行、观、玩等各个环节,比农、林、牧、渔业及工业、建筑业等所包涵的内容、行业要丰富得多。

再次,现代旅游业的产品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工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一般服务业提供的是直接性、目的性、功利性的有形服务,旅游休闲业提供的服务则是给旅游者提供特殊、无形的体验,如对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观看、欣赏、记忆及其带来的快乐。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尽管旅游休闲业这一产业是实的,但其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则是虚的,更符合虚拟经济的特性。

最后,现代旅游休闲业比一般产业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具备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经济的特征。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这一特性,单纯依靠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无法对旅游休闲业尤其是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必须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属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只有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才能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具有要素特殊性、产业内涵丰富性、产品及服务虚拟性(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等特点,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更适合应用广义虚拟理论及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

二、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节假日制度的改善,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580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376万人次,增长5.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①

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休闲业的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居民人数与收入并不相称,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还偏低,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不相称。我国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阻碍着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旅游内容和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旅游地还处于“到此一游”、“观光游览”式的浅层次旅游开发的初级发展业态;二是旅游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和眼光,缺乏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运营合理的长期、系统的规划,经营混乱、破坏环境、欺客宰客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经营模式非常突出;三是缺乏品牌意识,对旅游景点的品牌不重视、不珍惜,更谈不上特色开发与品牌发展;四是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不到位,经营不合理,服务不规范,宰客、欺客等方面的投诉频发,甚至旅游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五是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互联网等方面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六是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普及,许多地方对景点自身和周边环境还缺乏保护意识、统筹规划和具体措施。

这就需要我国在对旅游业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型。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休闲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再是“到此一游”式的观光游览,不再是浅层次的简单旅游,而是休闲、体验、发现、创新之旅甚至是精神的修炼之旅(正因如此,美国的许多旅游地都冠名为“Recreation ② area”),是包括吃、住、行、玩、休、娱一条龙的深层次旅游、休闲、精神创新。这就需要把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置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和研究范围内,才能把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实质,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传统的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目前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为体现的虚拟价值渗透到各个经济活动领域。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尤其如此。在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既包含使用价值,更包含虚拟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毫无疑问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属于满足心理需要求的经济活动,因此就更应当采用多学科的、系统、集成的研究方法,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规划和研究。

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广义虚拟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经济发展逐渐以广义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为特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恰恰符合这一发展及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居民心理需求为特征的现代旅游休闲业正方兴未艾。这就需要学习美国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尽快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转变,加快制机制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历史人文特色,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旅游休闲业的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以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指导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规划和开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汽车普及率逐步提高的现状,逐步把自驾游、休闲游、度假游作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变。

(二)树立“大旅游”和“旅游―休闲”的理念,探索、建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旅游休闲业的产业链条,由传统旅游景点的简单开发向的现代旅游休闲业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深层次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业态从游览观光、简单发展型向度假休闲、深层开发型转变。逐步形成观光旅游、探亲旅游、教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艺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等多种方式的主题旅游,围绕“休闲”理念来策 划旅游景点的开发、营销和服务。

(三)加快旅游业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休闲产业的组织制度创新。鼓励网络营销、网络预订(门票、宾馆)消费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品牌宾馆、特色餐厅、农家乐、主题公园等各种类型的经营者共同繁荣、互补发展。基于我国城乡间、地区收入差距的存在,居民对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基于此应鼓励旅游景点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实现特色经营、特色发展。

(四)完善服务设施和水平,加强旅游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继续加强公路、餐厅、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筹划、建立服务便捷、信息完善的旅游信息中心。在免费旅游信息及地图、洗手间、公路指路牌等设置上,都应加强服务意识,突出安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各方面细节着手,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饮食、旅游安全等“软件”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加强对旅游业的立法、执法及监督,认真处理对个别地区旅游业的不满和投诉。针对居民对旅游业日益提高的要求以及旅游业投诉增多的现状,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倡导品牌意识和行业自律。使旅游地的从业者真正明白品牌、声誉与收入的相关关系,以及自身经营行为与旅游地品牌、声誉的关系,尽最大努力避免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恶名远扬”。正确处理长期与短期、旅游与休闲、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我国旅游休闲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针对个别贫困地区进行旅游项目扶贫。在这方面,美国通过发展旅游休闲业带动落后地区或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大西洋城、拉斯维加斯、印第安人保护开发区等,或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或自然条件恶劣,或相当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美国分别通过赌博合法化法案、旅游业扶持、文化遗产保护等特殊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而且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和持续发展,其经验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 《WordNet》词典对Recreation的解释是activity that refreshes and recreates; activity that renews your health and spirits by enjoyment and relaxation,意思是一种“恢复与再创造的活动,通过娱乐与休闲赋予你的身体与精神新的活力的活动”,并非单纯的“娱乐”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Archer B, Cooper C.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tourism[M]. Global tourism:The next decade,Toronto: Elsevier, 1994: 73-91.

[2] 蔡红.中国高端旅游市场:定位与开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