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变革,其中最大的变革是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材多媒体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全球化等,这些变革也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情况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重点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学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也明确写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等。

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主要业务。包括校园门户网、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改善提高对师生员工的服务水平质量、提高图书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帮助教师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教学科研信息、帮助学生和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加强学校各类基础数据的搜集管理、提高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信息化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其中,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调查数据显示,已经建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高职院校大约占总体比例的六成,目前还没有建立的,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高校大约占三成。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科研信息化对科研的支持目前仅仅停留在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对科研服务的信息化支持还是很薄弱的,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科研项目的协作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连接了互联网,可控可管、可信任、高带宽的校园网络环境大部分已经基本具备。

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高职院校都普遍非常重视,国内开展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和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建设,普及开放共享视频教育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分布情况主要是: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名师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其中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所占比例最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视频资源都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共享。

评估和审核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近半高职院校已经对自主开发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估和审核,这一工作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高职院校评估和审核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方式主要包括:立项结题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奖赛评优方式评价、专家团队方式评价、社会和师生用户评价等。

二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水平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不难看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依然是资金问题、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这些都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信息化应用正在逐渐普及,硬件方面逐步完善和成熟,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涉及软件方面的应用类型不断增多,软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较好,但是,基础应用仍然存在“重硬轻软”现象,对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仍需要继续加强和提高。同时,由于宽带有限,各高职院校正在面临网络、服务器、软件等升级的压力。

第三,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涉及教务系统、学生管理服务系统、数字图书资源利用的应用较多,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其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在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科研协作机会、帮助学校师生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

第四,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与此类情况相比,针对这些智能终端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还相对滞后,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当前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水平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审核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专项研究,并最终形成标准统一、可有效推广使用的评价体系。

三 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也为了有效利用不断出现的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实用、高效、先进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解决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关键是要有效地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评价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是必然趋势,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用为主。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在制订总体规划时应考虑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二级学院系部、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制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编制。分步实施是指根据各个高职院校规模、经济情况、发展特色类型等,确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硬件环境建设类型,选配与之相匹配、满足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逐步实施。鼓励教学应用、实用为主、以用促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第三,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突破,建设一批智慧化应用系统,与时俱进,有效利用最新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建设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智能人事管理系统或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智能学生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智能科研系统和智能后勤系统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智能优势,提高项目教学、实习实训、案例分析、学生人事、科研、财务管理等的信息化智能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建成能有效支撑学生、教师自主学习工作的智能数字化校园环境。

第四,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评价研究。完善评价制度,倡导第三方评价,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应用评价机制。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信息化;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实现医学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其次是在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构建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医学教育从传统的板书模式向信息化、网络化转变。

一、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根据我院上课的情况分析,多数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一些特殊课程,如外科手术学、概论等比较直观、需要图文结合或者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的课程,都需要在上课过程中随时播放视频文件,以达到授课的最优化效果。

(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院的网络技术主要应用在英语网络教学和寒暑假的网络教学上。通过远程控制,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家就达到上课的效果,既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消耗,又解决了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

二、实现医学信息化的途径

实现医学信息化应该从人开始,而不是从设备开始。应在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上投入更多的支持和精力,否则用大量资金购买的设施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一)构建信息设备

为实现校外信息资源和校内资源的共享,学校为了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先进的网络环境,从而应该建立校园网。在网络的总体设计上,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不盲目追求,又没有局限性,同时网络设备还要留有余地,能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扩张进行升级,使投资更加合理化。

(二)建立健全校园网

校园网上的软件应能够满足日常办公、管理、教学、研究、网络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应用软件统称为校园网平台。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办公管理、正方软件管理平台等等。这些平台都应具有学校的特色,符合医学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三)建设教育资源库

教育资源可以是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也可以是数据,如成绩数据、学籍数据等,也可以是教学资源、图书资源或者其他材料。这些资源可以是学校内部产生的,也可以是在校外收集的。将如此多的信息建成一个资源库,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它更好的备课、充实讲课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它更方便的查询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它调取各种信息、资源,方便办公与管理。优势如此明显,因此建设一个全面的教育资源对一个学院来说是必需的。

三、推进医学教育信息化的方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切实把医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舍得投入,推动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医学教育现代化。

(二)科学规划、明确标准

从国家层面上,要尽快出台相关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做到工作目标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统一领导、业务管理统一规范、信息服务同意高效。从省市层面上,可逐步建立和完善分平台,建立基本数据管理中心。各个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信息化的脚步和能力。

(三)抓住重点、协调发展

当前要充分利用原有信息,网络资源,加快硬件建设,优化结构和功能,突出医学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可操作性、规范化和人性化。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技能和水平。注重网络和信息安全,构建一个技术先进、管理高效、安全可靠的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对医学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很多院校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还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因此没有足够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因此导致本校网络信息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二)对人才的培养、培训不到位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实现人的信息化。因此,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有很多院校,要么没有认识到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不发展,不扩张。要么就是认识上到位,可是搞错了方向。花大量资金购买设备,而实际会操作的人员却少得可怜,因此导致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网络信息化普及不够

很多院校硬件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技能和水平都没有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更不要谈到信息普及化了。因此,在领导认识充分的前提下,要加快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注重信息安全、有效。

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医学教育要摒弃传统观念,在言传身教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学科的整合,使医学教育信息化向着更有利、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耀萍,丁文祥,苏肇伉,徐志伟,孙国军,何毅.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9,22(1)

[2]马尚林,张钊.浅谈医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J].教育研究,2005,23(15)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03-05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催生了技术在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应用,也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需求,还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智慧校园”理念的出现,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紧迫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

一、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

教学、科研及管理是高校的三大核心业务,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管理部门较院系的执行力更强,管理事务比较于教学及科研而言,其复杂度较低、涉及面较窄、流程较易梳理,因此高校在校园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往往选择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信息技术逐步进入高校校园并成长为重要影响因素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多个维度上都有着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笔者将这些发展脉络人为的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些发展阶段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野,相邻阶段可能存在交叉;甚至在同样的时间节点上,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乃至同一学校内的不同部门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1.网络维度

在网络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单机、局域网、校园网及互联网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与网络自身的发展阶段相契合,由于高校中推广及应用技术存在一定的延迟,因此在时间上比网络技术的发展会略微滞后。与网络维度紧密相关是用户范围:在单机阶段,用户仅仅是一个人或有限的几个人;在局域网阶段,用户拓展到一个部门的人或数个部门的人;在校园网阶段,用户扩大到校园的所有师生;在互联网阶段,用户可以是校友、潜在考生、家长及关心高校的人群。

2.系统颗粒维度

在系统颗粒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MIS、Portal、URP及Cloud四个发展阶段。在MIS阶段,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牵头建设信息系统,并保有各有独立的身份识别、业务流程及技术架构。在Portal阶段,为了统一信息化服务窗口,高校选择使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唯一的账号来使用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并将数据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在URP阶段,为了解决“信息孤岛”困境,高校将业务流程及管理数据加以整合与梳理,推行数据规范与标准,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Cloud阶段,高校逐步将基础设施及软件转移至云端,从而从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软件开发中抽身,集中精力开展运维与服务工作。

3.价值定位维度

在价值定位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边缘、亮点、支撑及重点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演变与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契合度,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能力的认识。随着高校信息化在高校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用户对其的价值定位也越来越高:从仅仅知晓管理信息化,到将其作为有展现度的亮点工作,再到视其为日常工作中的基础支撑,最后将其列为工作规划之中的重点内容。

4.参与度维度

在参与度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漠视、观望、试水及渗透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与之前价值定位维度的四个发展阶段基本对应,正是由于对管理信息化价值定位的迁移,职能部门及普通师生越来越主动的参与到校园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对其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二、华东师大管理信息化现状

华东师大于2002年成立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实施。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华东师大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职能部门及师生均有着很高的信息素养,对校园管理信息化有很高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期望值,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信息化在学校管理事务中的重要性也是与日俱增,成为了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杠杆。

1.网络基础建设

网络是校园管理信息化的承载主体,华东师大历年来不断扩大投入保障网络基础建设。当前,华东师大已建成万兆主干校园网,IPv4出口总带宽达2150M,IPv6出口总贷款大1Gb,校园网每日平均在线人数8000人;华东师大有线网络覆盖率达100%,WIFI已覆盖主要的教学、科研场所及包括校车与体育馆在内的人群密集区域;支持无线、传感等移动计算接入,完成了两校区之间的异地备份与容载,并启动了两校区之间的双中心建设;增强网络安全建设,对部分私密性内容采用SSL保护。

2.公共数据平台

华东师大以公共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角色授权及身份认证体系,集成人事、财务、设备、本专科生与研究生等多个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统一门户的信息服务,并不断推动业务流程整合与数据整合。

目前,华东师大公共数据平台已基本建成为一个成熟的URP典型案例,并在一些应用点上尝试向云端迁移。

3.管理体制创新

在校园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华东师大设立信息化办公室,下辖办公室、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及校园卡中心,负责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校园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信息化办公室的管理理念从业务纵向切割转向服务水平切割,一线前台负责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二线后台负责处理具体技术问题;相对应的,信息化办公室的机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

2012年9月,华东师大信息办成立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涵盖两个部分:快速处理用户的常规请求,包括两校区网络、校园卡设备报修、公共数据库账号问题及校园卡业务等;对无法完全处理的用户请求,负责问题排查与分类,转交给对应的二线工作人员,并且负责跟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以及最终答复用户。

2013年8月,华东师大信息办成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独立或协同合作伙伴的工程师承担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逐步减少对技术合作伙伴的依赖,降低因合作伙伴人员流动或战略中心调整带来的风险,增强我校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的主动权和掌控力。

尽管在网络、公共数据平台及管理体制上有丰硕的成果,华东师大管理信息化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笔者将当前比较显著的困难归纳如下:

(1)人才供给滞后导致信息化建设受到制约

高校信息化建设当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口专业,当前高校信息化从业人员来自于计算机、网络、软件、教育技术及其他专业,这些人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及锻炼才能深入理解高校信息化建设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样的人才养成流程往往滞后于高校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步调。

(2)流程繁杂与交叉管理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业务链条过长、流程交叉较多是高校管理的特性之一,信息化将这一缺陷放大并快速的展现在了服务对象的面前;管理的刚性与用户的需求就此形成了对立,流程优化与资源整合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3)频繁的业务需求变更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高校用户在整理需求阶段往往不能准确而详尽的陈述需求,同时,高校管理自身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这直接导致了软件系统在其不长的生命周期中发生频繁的需求变更,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基于战略调整、人员流动或用工成本的考略可能不能或不愿及时响应,这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经过与其他高校信息化建设单位的交流,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当前遭遇的共同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在根本发展理念层面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三、智慧校园概念缘起与内涵

1.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 计划。1990 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 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大型科研项目[1]。1998 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 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2]。

2.智慧校园

2008 年,美国IBM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 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祝智庭教授勾绘了“智慧教育”理解图示,梳理了“智慧教育”、“智慧计算”、“智慧学校”及“智慧人才”之间的关系[3]。

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校园”是第四代数字校园的呈现形态,“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4]。

笔者经文献梳理,并结合华东师大信息化建设经验与当前实践,构建了“智慧校园”的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三个关键目标包括校内全面协同、个性化服务、学校与社会互联交流。校园全面协同,指实现学校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的互联和协作;个性化服务,指为广大师生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学校与社会互联交流,通过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予以实现。

四类服务内容包括无缝网络、智能感知环境、业务综合门户、泛在信息推送服务。无缝网络,指全面覆盖校园的网络服务,包括有线、无线、3G及4G,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将不再受任何地域限制;智能感知环境,基于环境感知技术实现,包括人员与区域的定位,以及基于人员及事务的智能提醒;业务综合门户,是指基于统一的在线服务门户及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业务流程整合及优化;泛在信息推送服务,是指覆盖各个信息渠道的统一信息推送服务。

六项核心技术包括学习情境识别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环境感知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共享技术[4]。学习情景识别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是一个跨领域的研究方向。校园无线互联的基本解决方案是3G及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三网合一也为实现学校实现无线全覆盖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看作是网络知识发现或网络挖掘的一个分支,涉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信息抽取与检索等不同领域。环境感知技术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校园各种物理设备的实时动态监控与控制。学习分析是对学习者以及学习情境的数据进行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发生的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数字资源共享技术的趋势是借助语义Web 和本体技术来组织资源,使得数字资源更容易被自动化的数据挖掘工具发现,从而更方便的实现分布式资源灵活的共享、联结和重用。

四、华东师大的智慧校园实践

1.规划

华东师大学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为: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技术服务,基本形成“智慧校园”。根据这一战略性规划,笔者勾绘了华东师大“智慧校园”的主体内容,如图4所示。

为便于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笔者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广泛调研,并按用户的角色梳理了华东师大“智慧校园”核心事务,如图5、图6所示。

笔者将智慧校园的用户按角色分为如下八类:教师、学生、校友、管理者、公众、学研契约方、政府及合作伙伴。

(1)教师

在智慧校园中,教师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方向、科研动态及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维护,课程信息、资源制作及师生交流等教学事务,课题信息、成果展示、协同研究及数据处理等研究事务,以及与学生或同行之间的探讨与交流等的社会活动。

(2)学生

在智慧校园中,学生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资料、个人技能、所获荣誉及住宿信息等个人信息维护,选课、课程资源及订阅学习资料等学习相关事务,及勤工助学、技能培训、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交活动。

(3)校友

在智慧校园中,校友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校友会及联谊活动等校友关系管理,及教育基金与奖学金等校友捐赠。

(4)管理者

在智慧校园中,管理者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生活管理、教师教学协调、校园楼宇管理及网络设备管理等常规管理事务,及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培养规则、教师培训规划与高校发展规划等高校决策事务。

(5)公众

在智慧校园中,面向公众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形象推广及家校联络等声誉管理事务,及信息平台与网络舆情监控等突发事件管理事务。

(6)学研契约方

在智慧校园中,学研契约方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双向选择平台、资金来往管理等资金管理事务,及纵向与横向合作项目等的科研项目管理事务。

(7)政府

在智慧校园中,政府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建设预算、学生裴炎预算与教师薪资酬劳等资金管理事务,及教育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就业政策等政策相关事务。

(8)合作伙伴

在智慧校园中,合作伙伴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合作及商务合作等。

2.当前重点建设内容

依据华东师大学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华东师大信息化办公室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不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华东师大教育云

华东师大信息办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虚拟化,向师生提供云存储、云主机、云桌面等多项云服务,并联合教务处、研究生院、图书馆、网络学院与院系积极推动基于云框架的教育资源建设,全力打造华东师大教育云。

(2)资源保障信息系统

为了解决“流程繁杂与交叉管理导致资源整合困难”的问题,华东师大正推动资源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资源保障信息系统是对现有各项资源、资产保障相关的、各个零散的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统筹整合,对全校所有单位的房产、水、能源、仪器设备、车辆、公用场所和设施、图书信息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校园资产与校园GIS数据的有机集成,实现对房产、设施等重点资源的图形化管理;将工作任务自动派发到各管理部门人员的操作界面上,实时反映工作进度;通过单点登录整合已有的各个应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数据整合,使管理部门能够清晰准确地掌握、分析校园各项资源情况;对校园各项能耗、资源的实施实时监控,结合预先定义的预警指标及分析工具,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资源管理情况;通过GIS、RFID等技术对校园内各项资产、设施、设备的统一管控,有效推进学校资产盘点和资源清查工作。

(3)快速无缝网络

为了提升师生的网络使用体验,华东师大通过扩大投资和与网络运营商展开战略合作两种方式,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出口带宽,并拓展无线覆盖区域,建设无处不在、高速、稳定、安全、易于管理的网络环境,进而为信息化应用,特别是视频类教学与科研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4)主流媒体全覆盖

华东师大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元素,将学校的对外宣传及信息这服务工作部署到主页、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等多个主流媒体上,并针对安卓及iOS分别开发了iECNU应用,在师生、校友及社会上均有良好的反响。

(5)数据科学与工程

华东师大与技术合作伙伴展开战略合作,成立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将学校在数据管理、云计算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研究实力与技术合作伙伴的海量数据资源及处理经验相结合,开展大数据相关的研究。

(6)信息一体化

信息服务是众多职能部门及院系共同需要的基础服务,而当前学校已经累计建设了多个信息服务的渠道,包括门户网站、微博、微信、iECNU等,信息一体化指将这些信息服务渠道的入口整合为唯一的信息入口,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量与复杂度,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对外宣传的一致性。

(7)跨域资源共享

在积极建设私有教育云的基础上,以技术手段支持跨院校、跨区域的各大学教育云之间的联通,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绩效,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的辐射。2012年及2013年,华东师大与山东省教育厅合作推进山东省教师培训项目,依托项目总计培训学员26万人,不仅实现了跨域资源共享,还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2013年8月,华东师大发起创建C20慕课联盟,与国内知名高中、初中及小学联手,推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慕课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及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8)信息化软课题

为了解决“人才供给滞后导致信息化建设受到制约”的问题,华东师大鼓励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教师联合信息化办公室开展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预研。软课题将信息化建设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探索高校信息化队伍科研活动机制的创新性活动。华东师大拟将软课题作为年度常规工作之一,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信息化开发团队建设

为了解决“频繁的业务需求变更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华东师大信息化办公室设置了研发中心,并计划依托研发中心通过3~5年的梯队建设建立起一支拥有一定信息化开发能力的队伍,藉此提高学校的信息化需求即时响应能力,为教学、科研及管理等信息化事务提供贴身服务的保障。

五、结束语

管理信息化是高校的共同实践,而随着理念的创新与技术的革新,“智慧校园”也慢慢的成为新的探讨与建设热点。面临管理信息化当前的困境,展望“智慧校园”的美好愿景,很多问题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解决。建成真正意义上“智慧校园”注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华东师大愿与各兄弟高校共同探索、共享经验。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2]陈丽.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信息时代大学的必然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全省电教馆长会,今天召开了,这是我们交流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的重要平台。按照会议的安排,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传达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的精神,总结2009年电教工作,安排2010年工作计划。

一、传达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的精神

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3月20日在北京召开,除了各省馆长参加外,各省还选派市、县级电教馆馆长各一名参加。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基础教育二司、师范教育司的领导到会作了重要讲话。陈志龙馆长代表中央电教馆和教育部资源中心就过去一年电教馆系统共同开展的主要工作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并对电教馆系统2010年主要工作进行了部署,文字稿已经印发给大家,我在此做简要汇报如下:

陈小娅副部长指出,电教馆系统要围绕教育部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精神,为加快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撑、做好服务。具体包括: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班班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继续加强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把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优势。

中央电教馆陈志龙报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经构建起一个遍及全国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全国电教系统将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机制的建立,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功能作用和优势,为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二、2009年电教工作总结

2009年度,全省各级电教馆在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各级教育的重点工作,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发挥电教系统整体优势,重点围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农远工程、教学教研、资源建设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安徽电教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总结如下:

㈠全力以赴,做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工作

2009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建立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目的是在教育部提供的优质资源基础上,建设、整合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体系,通过卫星网、互联网等传播渠道,把丰富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解决农村中小学资源匮乏、因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部分课程开不足开不齐等难题,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委厅的统一部署,作为项目的承建单位,我们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作为我馆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厅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多次项目方案论证;开展了卫星通信网的申请、卫星上行站电磁环境测试、站点审批以及卫星信道带宽租用等工作;实施了项目硬件、资源的招标采购、安装、系统开发、调试工作;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了万所学校的卫星终端接收软件的安装、注册和培训工作;为保证英语空中课堂及时有效开播,为每个市县各培训了1名英语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目前该网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3月12日开始按照审定颁布的课程表全面播出,3月29日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互联网平台开始试播(域名:),开通仪式也进行了三次以上的彩排。在这其间,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是靠全省电教同志,特别是市、县电教馆的同志团结合作、以坚强的信念、不懈的努力,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代表省馆向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馆长,并通过你们向参与项目建设的校长、老师表示忠心地感谢。

㈡、多方努力,进一步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

安徽农远工程经过5批建设,已覆盖全省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进一步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我们认真总结农远工作经验,在基教处的支持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从组织领导、经费使用、教师培训、督导考核等各个方面对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的、明确的要求,有效地促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2009年首次将农远应用纳入到对市教育局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中,并认真组织各市开展农远应用管理的互查、交流,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促进力度很大。

配合教育部组织了全省首届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为教育部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遴选、积累一批优质教育资源,该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基层学校开发研制资源的积极性,也增强基层教师选好资源、用好资源、交流好资源的自主性。

积极开展农远工程资源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组织开展了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优秀管理员评选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应用成果评比活动。

开展课题研究。对承担省级课题研究的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估多种形式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远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完成2009年度农远工程补建项目的验收工作。

积极争取援助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二期活动为我省13所学校各建设一个多媒体教室;争取到由中教台资助我省50名家境贫困的高中学生项目,并通过连续报道提升这项工作的影响。我省严谨、规范的操作程序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的肯定。

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活动促应用是我们组织各项教研活动的宗旨,效果十分明显。

#、全省中小学讯飞杯电脑制作活动,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活动,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已经创出品牌,影响力逐年增强。

#、组织和开展全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和结题指导活动,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是我馆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加强市、县、校间教研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继续开展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2009年在全省9个市、县举办10个培训班,共培训省级主讲教师800多人,学科教师8000多人,学生1000多人。

#、召开安徽省电化教育协会09年年会,总结09年电教协会工作的成绩,交流工作经验,讨论,颁发协会各项评选活动的奖牌与证书。

㈣、紧紧围绕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积极开展电教软件建设工作

1、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徽省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教学软件配备标准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重要内容,其配备质量、数量、种类直接影响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也影响教师教学的使用和设备效益的发挥。借此东风,我们加大中小学软件资源建设力度,推进中小学校教学软件配备逐步达标。专门组织召开了年度全省中小学电教软件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全省中小学学校2009年教学软件标准化建设目标。通过各市、县的共同努力,09年度我馆为全省2000多所中小学配置了优质教学软件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

会同教育厅基教处、教科院联合征集电教软件,组织好电教软件的征集、评审工作,编印《安徽省中小学2009年秋季--2010年春季电教软件推荐目录》,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为促进应用,全省共开展各种软件教学培训20多场。

2、发挥系统优势,组织拍摄制作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近两年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的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师,拍摄制作农远资源应用优秀示范课例,由于所选教师均来自农村中小学一线,这些课例资源为大力推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继续完成新课改典型课例的拍摄制作工作。

3、积极加强与外省电教馆部门的联系,互通各省资源建设信息,交流各省优秀资源,为资源的跨省共建共享积累经验。

㈤、加强网(安徽教育资源网)、台(教育台)、站(记者站)管理,促进网、台、站健康稳定发展。

积极做好安徽教育资源中心网站的信息和日常维护工作。续扩大网站通讯员队伍(现有通讯员近40名),全年采、编、发教育动态、教学研究、招生考试分数和录取等各类教育信息4100多条。宣传各地的教育成果和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信息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全年共发稿1154篇。

及时召开了全省教育电视台台长会议,总结交流了各教育电视台的工作,探索教育电视的改革发展之路;与省广电局联合对5个市级教育电视台进行了年度检查工作。阜阳台被批准为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站。

中教台安徽记者站按照教育部宣传部署,紧紧围绕委厅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报道,有力的展示了安徽教育的亮点、闪光点。完成《师生风采录》、《经验交流》、全国少先队主题队会活动等新闻专题片的策划、组稿、编辑和制作任务。协助委厅相关部门拍摄制作协助委厅相关部门拍摄、编辑、制作多部反映委厅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题片。

㈥、其他工作

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合理安排电教专项补助款。实施各种教学设备招标十多次,几十包,涉及金额二百多万,均如期执行完成,受到基层学校好评。

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群众的监督。

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对馆内设岗位、人员进行调整,进一步理顺了关系,调动了积极性。

三、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全省电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充分发挥电教系统优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做好服务。

㈠、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最近,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搞已向社会公布,这份纲要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将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也作出的重要部署,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省教育厅为了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教育工作任务,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教育任务分解为49项,"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一项,根据任务分解,由金燕厅长为该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领导,省电教馆作为牵头的责任处室,49项任务,电教馆仅仅参与这一项工作,并作为牵头处室,任务光荣,责任重大,这不仅仅是省馆2010年重点工作,也是全省电教系统的重点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电教系统全体同志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委厅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思想、教育决策、重要部署,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增强机遇意识和全局观念,紧密结合实际,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电教馆的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狠抓落实,锐意创新。什么叫教育信息化?专家定义,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从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来看,委厅领导是深刻地领会了教育信息化内涵,在这方面作了充分、全面、超前的考虑和部署,在基础教育领域现已实施了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校舍安全GIS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工程,就是通过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参与管理,努力实践教育信息化。同时专家在定义教育信息化是特别指出:"教育信息化在强调将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领域和教育部门中应用与推广的同时,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领域(包括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应用与推广''''。不抓住这个重点,教育信息化就会本末倒置,就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取得显著成效。"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就是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规律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业务、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建设管理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才能不断完善、拓宽基础教育资源网功能,才能创新运行机制,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教育网站,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上无愧领导、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㈡、群策群力,进一步建设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要把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抓手,建成遍及城乡、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加强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教学资源开发,做到优秀课程和教材可以在网上随时查到。方面教育部门要与广电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合作,整合互联网、村村通等资源,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这不仅对教育有好处,也能带动信息产业发展。"这段讲话也可以说是我省网台建设的宗旨、方向、任务、方法最好的指示。

1、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网各项建设工作,不断拓展网站平台功能。指导各县、区做好学校终端接收软件的使用维护,妥善解决少数学校还存在的终端接收软件问题。确保各接收站点能及时完整地接收到资源网卫星平台播出的各类资源。

2、继续按照教学计划进程,开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等空中课堂节目,各地不仅要做好资源接受工作,而且要切实做好小学英语的开课,确保80%以上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能按教学要求,开齐开足英语课。省教育厅将把网台资源接受应用和英语空中课堂开设与农远工程一并列入对市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中,加强督查指导。在农远教学应用新星的评比中,为英语空中课堂资源应用优秀教师增设名额,结合评比举办"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资源"专题培训班(三市六县),帮助广大农村教师使用好这套教学资源。

3、加强资源建设。一是召开初中资源建设规划研讨会,探讨初中资源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商约教科院的专家,研讨小学音乐、美术资源的建设规划,三是拟定统一的资源开发技术要求。结合2010年经费预算,根据实际需求,按轻重缓急,集中力量为网台制作(合作制作、采购)一批急需资源,满足网台播出需要。

继续配合教育部组织了全省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为教育部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遴选、积累一批优质教育资源,

4、大力开展远程培训,今年计划免费对5000名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他们能获得初级证书。

5、加强调研,探索建立网台运行科学机制。首先建立省级平台管理的组织架;其次是建立资源上传、远程培训的省、市、县、校四级网络架构,确保运行和相关功能实现。

6、积极拓展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公共服务功能,网站要办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聚拢人气,提高影响力,因此,在做好农远工程资源服务同时,将积极探讨依托资源网开展服务到家庭、个人业务,如开设网上师生家园,开通教师、家长、学生的互动平台等;筹集经费,引进、开发高中课改配套资源、幼儿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网站影响力。(安徽广电网络正在与我们协商,下一步是按照省政府数字安徽建设要求,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成为互联网、卫星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不仅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平台,更是电教馆工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哲人说:抓住网络,就抓住了未来;我说:抓住了平台,就筑牢了电教基础。

㈢、继续巩固和发展进农村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成果

1、各级电教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纲要(2008-2012)》和《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主动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谋划"班班通"建设,积极推进网络建设。

2、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对市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继续加强对农远工程应用管理的督查指导,促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3、认真开展农远应用示范校评选工作,今年拟评选百所省级示范校。评选的示范校除自身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外,重要的条件是能真正起到示范、引导、辐射、促进的作用。

4、继续开展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选活动。组织拍摄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示范课例。

㈣、以活动促应用,推进教育技术研究

认真做好每一项教研活动,力争有所进步,使教研活动成为我们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锻炼队伍,增强影响力的平台

1、继续做好各项常规评比和竞赛工作。继续组织全省讯飞杯中小学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和优秀教育技术论文三项评比活动,推荐优秀作品与优胜代表队参加全国评比、竞赛活动。

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创新"论文大赛、全国中小学说课展示、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等由中央馆、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举办各项评比。

2、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和成果推广。

继续做好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和"十一五"安徽省教育技术重点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的指导管理工作。

3、继续组织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的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三级培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力争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庆典展示活动中取得研究和展示的较好成绩。

4、召开电教协会年会,调整充实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协会各项工作。

5,筹备召开庆祝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建馆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举办全省电教工作成果网上展览;开展建馆三十周年征文等活动。

㈤、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和电教设备配备工作。

1、配合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研究制定资源建设规划。

另行安排会议,重点是配合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需求,强调的是按规划建设,特点是成系列。

2、根据我省标准化建设"一扩三建四提高"的内涵,对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徽省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继续加强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和电教设备配备工作,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继续会同教育厅基教处、教科院联合征集评审工作,编制《安徽省中小学2010年秋季--2011年春季电教软件推荐目录》,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

#2、组织召开年度全省电教软件建设工作会议。

#3、加强与外省电教馆部门的联系,互通各省软件资源建设信息,交流各省优秀软件资源,探讨软件资源跨省共建共享的机制。

3、继续做好电教专项补助费的使用工作。各级电教部门要严格按文件要求,将补助费用于基层学校,按时上缴拼盘经费和采购计划。

㈥、加强教育电视台及记者站管理工作

1、落实中国教育电视台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委厅重点工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宣传报道工作。

配合广电部门,做好市级教育电视台的换证工作。积极向中国教育电视台申请,争取在我省有条件并有积极性的市级教育部门,成立中国教育电视台市级记者站,壮大宣传队伍,全方位宣传安徽教育。

2、加强对教育电视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组织开展市、县教育电视台和校园电视台交流、培训及优秀教育电视节目评选等专项活动。希望市、县教育电视台、电教馆积极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报送教育新闻、校园文化等视频节目,充分利用网站视频传播优势,大力宣传各地教育的好形势、好做法,提升教育形象。

3、通过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发挥和优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站等电教载体的文化作用,使电教手段和数字化设施有机融合教育理念和建议方法,转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计划适时举办安徽省首届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文化节。

㈦、加强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1、加强电教队伍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市、县电教部门建设标准和要求,强化电教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积极寻求支持,举办市、县、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长专题培训班。

2、加强信息沟通,工作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通讯员队伍建设(有文件),开展通讯员队伍业务培训。加强教育电视新闻、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安徽电化教育杂志和电教工作简报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广泛宣传电教工作成果,展示电教系统良好形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量大,传输快,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软件等各种媒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强调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优化教育手段、丰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教学内容和模式带来了一次深刻革命。课件、光盘、投影仪、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等,声像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可以在较短间内获取较多知识。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广泛地应用现代媒体,广泛地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而所有的这些手段和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分析筛选和处理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的刺激大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交互能力强,可以广泛地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每所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有专人进行硬件维护管理、网站制作等等。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直接连入互联网,学校有自己的官网,建设数字图书馆,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的各个职能处室和系部也建设有自己的动态网站。学校的网站不仅能够新闻等学校基本信息,而且都有自己的资源管理中心和专业或者课程网站,特别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好地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软件、PPT、视频、图片、光碟、投影仪、各种播放器等等,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辅助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整合。

二、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适应这种改革,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等硬件建设环境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软性教学环境逐渐得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技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但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低、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虽然已经得到普及,但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掌握的相关理论并不系统和全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策研究欠深刻,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技术应有的功效。目前比较普遍的是能够熟练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代表的有形的现代教育物质手段。但对于无形的现代教育技术,即高质量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没有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还应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维护管理急需改进。

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前期投入,但是维护管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投入了大量经费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教室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上,这些举措在推动现代化教学进程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中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维护,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教育技术设备也需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更新。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维护经费上投入欠缺,造成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部分设备甚至无法正常使用。目前,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亟待改进。

3.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高职院校改革已历经多年,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学组织、旧课复习、新课讲授、内容小结、作业布置等,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技能,仍然没有真正地把学生摆上课堂主体的地位。无可否认,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很多优点,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但其具体运用需要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和平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由真实课堂和虚拟网络共同构成;教材朝着多样化、多媒体方向发展;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情境进行不同的现代化教学;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与他人的交流协作机会增多;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

1.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离不开广大教师,只有尽快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途径和培训方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运用操作技能的培训,鼓励全体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安排和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有关课件制作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学设计系统操作,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每年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评选和课件制作比赛,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和学习,表彰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作出成绩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制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养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措施,教师的相关应用和考核情况要记入到教师业务档案和成长档案,作为教学基本能力测评、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维护。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无、配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够用适用、管理形式是否适合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中,一是要做好规划和设计,使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能动地营造不同类型的信息环境,有效传递高职学生成长的各种学习资源等信息,要对场地建设、应用管理、开发研究、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装备的社会功能等进行认真的调研论证,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序推进。二是要本着网络建设、网络服务、教学与科研资源建设并重的原则,建成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环境,搭建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网络平台。三是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建成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以及教育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四是要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共享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免费提供的空间开设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栏目,不仅面向自己的学生,还可以面向全校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同行、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家长。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