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出口贸易

农业出口贸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出口贸易

农业出口贸易范文第1篇

据有关专家的测算,要想通过汇率贬值来改善我国出口状况,条件是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0.7,这样才会有效地促进出口的增长。反之,如果这一数值小于0.7,汇率的贬值就不会带来预期的效果。

弹性是通过影响数量进而影响收益的,弹性大的产品汇率变动的影响会被扩大,而弹性较小的产品汇率变动的影响是被缩小了的。据南京大学的范金教授计算,我国农业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5748,绝对值小于0.7,即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动对汇率的变动是缺乏弹性的。这意味着当人民币汇率每贬值1%时,以美元计算的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价格将下降1%,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量将在第二年增加0.5748%。那么,当人民币升值30%时,以美元计算的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价格将上升30%,而总出口量将下降17.24%,即总出口量也只下降17.24%,而汇率上升引起的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也就是说升值后出口量减少不多,收益反而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动对汇率的变动缺乏弹性是有原因的。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构成具有“低结构”性特征,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所占比例较大。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即使汇率升值导致农产品价格一定程度上升,也不会使出口量减少很多,而由于价格弹性小,出口收入反而会增加。

至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首先,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在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比重却只有23%左右,从而降低了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果。

另外,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很多是农产品加工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只占总出口量的20%,农产品总生产量的25%,但是农产品加工创汇的潜力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能增加2―3倍。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引起进口原料的成本下降,在我国当前价格逐步放开的条件下,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会有所下降,那些以进口商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品的成本也随之下降,就能够降低农产品加工品出口的价格,十分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带来国际市场中原料价格的下跌,使加工贸易出口成本大大降低,农产品加工贸易近几年就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总的来说,升值引起的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将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而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远远高于初级农产品,所以将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

从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口结构来看,粮食及其制品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主体,其中小麦的进口占主要份额。10年来我国小麦的总进口量占了粮食总进口量的42.88%。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呈刚性,进口数额主要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好坏直接有关。中国农用物资进口主要是化肥、农药和饲料。这类商品是发展农业生产必需的物资,其数量取决于国内供给水平,因而缺乏需求价格弹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进口国,因为我国适用、优质化肥的国内生产能力不足,化肥进口占据了我国农用生产资料进口的主要部分。过去的10年,年均进口化肥860万吨,尿素占的份额最大,其次,是磷肥和复合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拥有进口化肥的垄断权,因而可制定有力的价格,然而这个价格缺乏弹性,不能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鉴于国内钾肥存在较大缺口,中国需为大量进口钾肥做好准备。

人民币升值以后,同样数量的货币的购买力得到提升,国外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将有利于我国进口更多的农产品。2002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为124.5亿美元,2003年为189.32亿美元。人民币升值30%以后,购买力相应提高了30%,即购买同样多的农产品可以节约30%的外汇,具体地说可以比2002年节约37亿美元,比2003年节约57亿美元。

对粮食进口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必然的。而人口在增多,因而粮食进口的增加在所难免。升值后国家财富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多有利于进口更多的粮食。

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到2008年人口大约为14亿,到2030年达到16亿。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规定的人均400千克的粮食消费标准,2008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大致为5.6亿吨。中国政府必将努力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所以我们假设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为5%,而且不考虑汇率变动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那么中国在2008年需要进口粮食2800万吨,现在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在2亿吨左右,如果以后几年内没有大幅增长,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将占到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4%。1995年我国粮食进口2081万吨,如果到2008年人民币升值30%,在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数额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2705万吨的粮食。同理,2001年我国粮食进口1738万吨,如果人民币升值30%,在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数额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2260万吨的粮食。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在4年内升值30%,到2008年花费和现在相差无几的外汇就可以满足大大增长的粮食进口需求。

根据范金教授的计算,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价格弹性为-0.5646,这个数字说明了当人民币升值时,进口量有所增加,但是进口额反而下降了。例如人民币升值30%时,进口量将增长16.94%,即进口量为升值前的1.1694倍,进口额将等于升值前的81.85%,减少18.15%(假设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不变)。

我认为,今年的粮食进口量将有大幅增长:我国已经5年产不足需,产量增长的幅度有限,而我国2002年和2003年大量出口粮食(达3700万吨),导致粮食库存的剩余较少,所以预测2004年的粮食产量在4.55亿吨左右,再结合我国在1995年曾达到过进口2081万吨的最高值,我认为2004年进口2500万吨左右的粮食是很可能的。

以2005年人民币升值15%为例,若粮食进口量为2712万吨,假设粮食价格不变,人民币升值后,用本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将下降与升值相同的幅度,升值后粮食的人民币价格=上年粮食价格×(1-人民币升值幅度)。所以升值后粮食进口额=升值后粮食进口量×升值后粮食价格=上年粮食进口量×(1+人民币升值幅度×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上年粮食价格×(1-人民币升值幅度)=上年粮食进口额×(1+人民币升值幅度×进口需求价格弹性)×(1-人民币升值幅度)。以2005年为例,人民币升值15%时,进口额=475000×(1+15%×0.5646)×(1-15%)=437,945万美元。节约的外汇=人民币不升值的进口额-升值后的进口额=升值后的进口量×上年的价格-升值后的进口额=升值后的进口量×上年的进口额/上年的进口量-升值后的进口额,例如2005年节约外汇=2712×475000/2500-437945=77335万美元。对外依存度=进口量/进口量+粮食产量,例如预计2005年的粮食依存度=0.2712/(4.73+0.2712)=0.0542,即为5.4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出口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农产品 进出口贸易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14-01

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

随着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不断地公开和制度,我国农业不断地融入全球贸易是势在必行。由于我国不断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断与国际进出口贸易制度相适应,所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出现新特点,虽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产品出口还小于进口;还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变为逆差,并且逆差的趋势还越来越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存在的风险高于市场多元化趋势,这是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2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口易于出口的现象显著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长期高于中国农产品价格,对农产品的进口采取非关税政策。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力度比较小。我国农产品的很少参与国际交流。导致现在主要的进口产品就是原来的出口农产品产品。

2.2 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受阻是因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国际贸易中有些国家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环境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采取的限制政策即为绿色壁垒。在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将的情况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冲击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有效手段。传统农产品的优势被严重削减,导致我国农产品走向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

2.3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及其他国家,尽管入世以来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还是没有竞争优势,特别我国大宗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更为低级。我国农产品科技远远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中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尽管不断创新改进,但还是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还是占于主导地位,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改善并且进行加工。对于我国的农产品来说,普遍存在这各种风险。

2.4 我国出口体制尚不健全且竞争严重影响出口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贸易经济潮流。我国农产品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变革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何况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农民的利益不断受到损失及不能及时的了解国际贸易状况的信息,不能及时调整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与这种生产与贸易分离的状况是严重相关的。并且由于出口企业内部的不妥善竞争产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偏低,严重冲击出口国家的国内市场。我国根本不存在倾销的倾向,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确实很低,这主要是出口企业相互竞争,自相压低价格造成的,但是由于出口值明显落后于出口数量,所使我国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3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3.1 按农产品技术彼岸准组织生产,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相关的环保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自入世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要冲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加强宣传环保教育加强全民意识的广泛宣传。利用媒体对对外贸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情况进行报道,使人们深刻意识保护环境的严重性及重要性。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环保是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关注国际标准适用来适应国际贸易潮流,使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进环境标准制度,开发环境标准产品;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伴随着保护环境与保护资源意识的不断加强,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来适应新的国际领域市场,严禁国外污和不和标准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拉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3.2 依靠高新科技和规模经营,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

为了用技术创新来创造良好环境可以建立可行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农业科技产权激励机制,使科技工作者培育农产品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高其创新活力;鼓励采用“产研学”等形式,着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用来加快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应用。

农业出口贸易范文第3篇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出口所能面临到的绿色贸易壁垒来看,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关税制度等五大类。这些表现上姿态各异形式不同,可谓是形形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农村品的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对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削弱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明发达、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在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成本低廉,所以千年的农业基础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相对于国际上的其他一些国家而言,在价格比较上有着相对大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更是表现出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难以相背的竞争优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绿色壁垒的实施,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表现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生态食品”等词语逐渐出现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壁垒中,我国的农产品在这样严格的质量要求面前,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的严重苛刻要求,我国的农产品被退货、禁止出口、索赔事件屡有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削弱作用,同时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1.2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来说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区域,这些地区和国家正好就是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对于绿色壁垒政策的推行,比如说动植物安全标准、环保标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检测程度等等,这些都直接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随着改革开放而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不断增长,本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出口增长率将有望迅速地扩大。然而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增长速度。

1.3绿色壁垒中的一些技术标准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贸易甚至是限制压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所以在绿色壁垒的实施环节中,有的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严格的技术标准制定下来,在包装、处理、生产等环节都加入了技术性要求,对与我国而言,这直接制约了我国部分农产品的出口,所以近些年来,美国不允许中国的苹果、龙眼进入美国市场,中国的大米不能进入日本市场,欧盟不让中国的牛肉进入西方市场,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农产品因技术要求难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中国农产品出口为此损失惨重。

1.4绿色贸易壁垒中的一些环保标准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传统优势

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我国的茶叶、花生、蜂蜜的农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然而,由于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出了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环保性较强的标准,甚至是产品的包装要求也非常高,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农产品从当前的发展程度科技水平来看,同比很难达到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要求,比如说一直以来中国的花生产品居世界首位,曾经在出口贸易中同阿根廷、美国并称为世界上三大花生出口国家,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因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难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所以在出口贸易中大受打压,出口量急剧下降,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优势由于受到环保标准的制约被严重削弱。

1.5绿色贸易壁垒中的卫生检疫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近些年来,为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很多的发达国家在卫生检疫方面也制定出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漏洞打一些贸易歧视的球,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来说,这样的绿色壁垒严重的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多次遇到绿色壁垒而损失惨重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惨重的代价背后,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统一、设备技术落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较为粗放,同时我国的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面对国际上各种严阵以待的各种各样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对于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这几方面因素,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为了更好面对绿色贸易壁垒而避免损失,必须完善自身建设。

3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3.1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

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必须从根本上完善自身,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体说来首先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为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力度方面也一定要加大研究力度,政府应当为此提供政策性支持,为我国农产品生态化、规模化的扩大提供帮助。只有生态农业得到发展,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时候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高品质、高质量、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进而提高对绿色壁垒的抵御性,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3.2加强和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建设

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出口贸易合作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跟踪,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来成熟的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在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掌握了主动,所以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出口贸易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建设必须完善,中国政府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国家预警机制建设中的成熟办法,完善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数据库与信息中心,加强咨询网站建设,为我国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提高更好的发展动态与防范策略,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保驾护航。

3.3进一步调整我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受绿色壁垒制约,这与我国农产品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方式相关。从我国当前出口农产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最大,总体说来,出口经营的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一体化程度严重不足,面对国际上不断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备受制约,只有进一步调整我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才能更好地削减我国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面对绿色壁垒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3.4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我国应当实施“走出去”策略

我国农业应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策略,绕过绿色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对此,中国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在外国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外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外国在资金、某些原材料上的价格优势,节约运输成本等多项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变“销地”为“产地”,绕开绿色壁垒。

农业出口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出口贸易 影响

我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进出口贸易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员工士气和效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客户。然而,宪法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法,也是基本法,其中是对我国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法律效应。关于我国出口贸易所有权的法律在该法中第9条有明确的规定:水流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从这条法律中我们难看出其中最大的争议问题在于“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就是全民公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库,水车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保护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统一管理相结合分级部门的出口贸易化管理体系;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出口贸易的国家;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由国务院规定,在协调的出口贸易管理委员会部门,协同水行政主管负责的管理出口贸易工作―县级以上水行政部门根据人民群众的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该部门的职责按照人民政府的规定在同级负责出口贸易管理水平上。如此众说纷纭,究其根本乃是观察之角度不一。

一、 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式

1. 通过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议产生影响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授权国家可以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即对违背一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进口产品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2.通过推行非政府组织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影响国际贸易

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人权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领域,国际组织决议之类的规范性文件越来越多,它们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因此被称为“软法”。这种软法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往往可以被一些国际条约直接所采纳,使其成为条约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具有约束力;或者被一些国家法规所采纳,从而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强行推广。

3.通过跨国企业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影响国际贸易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我国一些大型企业迫于社会和舆论的压力纷纷开始制定生产守则,由被动的应对变成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些大型企业在其生产行为中大力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必定会对其出口贸易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1.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出口贸易满足进口国消费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并且在贸易进出口产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从而能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缓解贸易摩擦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的相关规定:第一,开发和利用出口贸易,要提高出口贸易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和评价;第二,出口贸易的开发利用和控制水灾害,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三,任何单位或个人转移,供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四,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须防总的总体安排的原则实施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之间,左右岸和地区的利益,充分发挥出口贸易的综合效益;第五,发展和利用出口贸易,城市和农村居民应首先在屯活用水满足,综合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限制的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发展;第六,应根据该地区水的条件,发展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第七,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第八,国家应保护和鼓励开发水运资源;第九,水闸建于鱼,虾,蟹村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迁徙路线;第十,建设闸坝,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过了河,临河建筑物,河流穿越管道,电缆敷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以及导航和其他技术要求。

3.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我国的出口产品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当大,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严重,总体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缓慢

入世后,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却逐渐放缓,在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济不景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高标准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出口。

2.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出口贸易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上出口贸易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要遵守公共物品在行使所有权方面的原则和规律:(1)何为公共物品,就是人民共同的物品,是国家和人民所有权,因此在行使的过程中要时刻保证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第一位的,离开了这个利益,显然所做的一切行使权利是没有根本之基的,因为这种权利不是外界的,而是内部本身存在的一种所有权,要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2)在行使所有权时不能侵犯和危及到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当受到侵犯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对人民造成的损失要及时地按照规章制度来赔偿。(3)同为意定的权利,同时行使,无优先顺序。有人认为同为意定之权利,成立时间在先权利优先,本文并不赞同此观点。以汲水权为例,先成立的汲水权优于后成立的汲水权,但是我们都知道取水权之本质在于权利人有从某地取水的行为自由,而不是满足取水权人取得多少水的权利。

3. 影响社会安定

出口贸易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出口贸易作为一种物品,其性质问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该物品可否为所有权的客体,就传统民法理论而言,所有权之客体为特定的独立为一体的有体物。而出口贸易在物理上很难独立为一体,其只能是依观念而独立为一物。其次将出口贸易理解为民法上的物很难解决河流出境的问题和洪水泛滥的问题。变通的做法是河流出境是基于人类公益的需求,是一种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须。对于洪水泛滥问题,首先对其是否为出口贸易存争议,因为泛滥的洪水是人类目前无法控制的,不符合民法物之要求;其次,洪水泛滥导致洪水过境之损失,可认为是不可抗力的自然事件。对于蓄洪、泄洪等问题可以从紧急避险等角度来处理。受损方由受益方给予补偿。诚如崔建远《公共物品与权力配置》中所认可,在这点民法很难自圆其说,若认定出口贸易作为物之一种,建立国家所有权,那么因洪水泄洪蓄洪等原因导致的损失,应由国家补偿。然而直接受益方却是下游可能遭受洪灾的地区的政府和人民。所以简单的将这样对出口贸易所有权的行使必然造成很大的限制。出口贸易之所有权的行使应是一种公共物品的所有权的行使。

四、我国出口贸易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1.政府应倡导和呼吁企业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

政府的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政府要依靠各种手段和自身权威呼吁和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发展市场,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来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

2.政府要努力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政府应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把社会责任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企业应遵循的社会规范,政府还可以借助税收优惠、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来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营造社会对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普遍尊重的氛围,让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责任。

3.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做到全面仔细的检查与监督,政府的监管应到位。在监管手段上,要重实质轻形式,避免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4.企业应增强对市场的适应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实体,以生产厂家为核心的“产品中心地位”让位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中心地位”,企业应增强对市场的适应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承担社会责任、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应注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正确性,坚决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公平交易,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拒绝贿赂或回扣。应合理合法地处理利益冲突。

5.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用理念和行动告诉员工,我们所作的不仅是为了企业本身,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员工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这种价值观和认知的体现,让员工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塑造了“值得骄傲”的企业形象,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使企业更具魅力和活力,同时会吸引更多具有相同价值观和信念的员工。

参考文献:

[1]黄邦汉,高峰,张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郭桂环,秦玉娈.企业社会责任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0(2)

[3]钱⒂.浅谈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J].经济与法,2012(1)

农业出口贸易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利用生存分析法,选取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五个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量较大的国家为代表,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伙伴国GDP、人均GDP及首次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期有正向的影响,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持续期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 贸易关系持续期 生存分析 影响因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市场化的深入,中国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增长与全面发展。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贸易普遍存在贸易关系持续期比较短的现象,通常持续时间为1年~3年,短期贸易趋势占主导地位。在对外贸易中,贸易关系持续期由于受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产品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会呈较大的波动,因此,针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提升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及为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是前三大进口来源地,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括日本、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结合上述因素,本文研究对象选取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量较大的五个国家为代表,分别为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通过分析中国与这五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进行研究。

一、 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

1.影响因素选择

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有很多,结合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及既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即GDP。通常,经济规模大的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需求会比较大,贸易状态比较稳定,贸易关系持续期会相对比较长。

(2)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人均GDP水平决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也较大,贸易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3)初始贸易规模,即每一个贸易关系中第一年的贸易额。初始贸易额越大,交易双方彼此的信任度越高,贸易持续期也就越长。

(4)贸易国间的空间距离。通常空间距离越远,贸易成本越高,运输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也就越大,贸易关系长久持续下去的概率越小。

2. 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过程中,为了直观及全面地剖析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果,采用生存分析法,通过绘制K-M生存曲线,对各影响因素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持续期中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影响因素生存分析

在具体影响因素的划分中,根据贸易伙伴国的GDP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GDP小于4万亿美元、介于4万亿与7万亿之间及大于7万亿;根据贸易伙伴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人均GDP小于1万美元、介于1万美元至4万美元之间及大于4万亿美元三个层次;根据各贸易关系的首次贸易额规模,划分为首次贸易额小于10万美元、介于10万美元与100万美元之间、介于100万美元与1000万美元之间及大于1000万美元四个层次。

图1为从中国出口贸易对象国的GDP、人均GDP、地理距离及首次贸易规模四个方面对贸易关系持续期进行的生存分析,每条曲线代表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贸易关系持续期的生存情况。可以看出,每条曲线都呈现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即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贸易中断的风险率随贸易持续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图1(a)是按照出口目的地国家经济规模即GDP水平衡量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效果。整体而言,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贸易关系在各持续期生存下来的概率要高于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即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倾向于长久的持续下去,说明一国经济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有正向作用。图1(b)中也呈现出贸易关系生存率与人均GDP规模的正向关系,这可由贸易伙伴国人均GDP水平越高,居民富裕越,对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大,贸易关系的稳定性也就越强来解释。图1(c)中,贸易关系生存率基本呈现出与距离的反向关系,即贸易国之间距离越大,生存率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地理距离增大而增加了货物的运输成本及运输风险,给贸易关系的持续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图1(d)为首次贸易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首次贸易规模较大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首次规模稍小的贸易关系。这可能是由于贸易国之间进行大规模的交易表明了贸易双方之间信息透明度高,不确定性小,贸易风险较小,贸易关系稳定性也就越强。

在图1中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因素测度中个别分类下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与上面的得出的总体的影响趋势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在图1(c)中,代表中美之间距离11210千米的曲线所呈现出的贸易关系生存率高于其他3个与中国地理距离更近的国家生存率,产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样本国家数量有限,个别国家出现偏离情况,属于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不影响整体的变化趋势;二是由于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两国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美国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原产国,中国也是进口美国农产品最多的国家,中美之间贸易关系的亲密性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双方间贸易关系的稳定性。

图2 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为各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对五个贸易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情况。与出口相同,GDP、人均GDP、首次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期都表现了正向的影响,贸易国间的距离表现了负向的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不如出口贸易中显著。图2(a)、 (b)、 (c)中各条曲线的排列较图1排列密集,表明在进口贸易中,贸易对象国的特质对贸易关系的影响不如在出口贸易中表现的那么显著,进口贸易中更多的还是由中国本身的需求、农业发展状况等特质决定。

三、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中国农业贸易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生存函数曲线对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农业贸易伙伴国的GDP、人均GDP及贸易关系中的首次贸易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显著为正,且贸易伙伴国GDP及人均GDP水平影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要更多的从国内本身的需求特质考虑;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显著为负,即地理距离越大,贸易成本相对越高,贸易遇到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贸易中断的风险率越高,持续期越短。

参考文献:

[1] Besedes, T. A search cost perspective on duration of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16(5):835-849.

[2] Besedes, T., & Prusa, T.J. Ins, outs and the duration of trade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9(1):266-295.

[3] Nitsch, V. Die another day: Duration in German import trade [J]. 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085, forthcoming in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