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第1篇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生产是农业的本质需求,它的发展反而取决于市场与流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现代化农业,而我国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如今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人民大众都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叠加效应”和“乘倍效应”,促使农业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广大民众的关注,因为其作为新兴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主要适应何种商业模式,什么样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这些问题成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是否可行,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并且根据近几年所总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求在现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上寻找到最合适的又很有发展前景的模式,这样能够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可行,因此本文在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策略及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农业企业提供理论借鉴,以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二)文献综述。全世界都着重关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开发,并赋予了超高的关注力以及投入了大量的支持。美国在1970年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随着理论上的研究日趋成熟,对其的实际运用也达到一定水平。而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法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也十分关注,并且将其进行了推广及付诸行动。近几年,国内许多研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电子商务技术、金融贸易、物流等。陈天宝(2015)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且必须加大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立示范体系,培养新一代“电农”。吴玉刚(2016)则研究了在贸易领域应用中其可行性,并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实现全面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众多参与者和中介机构,努力培养网上交易的客户群体,必须从法律、技术方面确保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安全实施。尹艳冰(2015)在其毕业论文中便提出了这个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电子商务整体的规划方案。胡天石(2014)在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过程中,指出产业价值链是目前而言最适合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在分析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麻茵萍(2014)讨论了政府应采取的公共政策。上述的这些研究比较侧重于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方面的应用,反而在生产领域上的运用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设计的很少。随着现在网络越来越普及,全社会应用水平的提高,理论界深化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的研究水平,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是无法分割的,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优先发展工业等产业,使农业产业薄弱,也导致其信息化相对落后。据CNNIC 于2015年初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78亿,网民普及率是27%,并且在同一时间内,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20%,普及率与城市相差甚远,而这个概率与全球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相同。在我国,农林牧渔的农民上网人数在总人数中只占1.39%,还是有大部分农民没有参与过网络销售的,农民得到农业网站的信息,还是需要通过其他的网络设施或者凭借其他方法。由于信息化水平落后,使得农民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并利用信息。此外,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导致信息素质也不够高,缺乏对市场消息的灵敏反映能力。因此,他们在农业生产上就只会一味地模仿他人,缺乏目的性和独特性。根据一些资料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我国有大半的农民根本就不知道一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部分都是依据自身的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来决定种植生产什么,或者是随大流,这就导致了出产的农作物与市场上所需求的完全不匹配,进而导致供求矛盾的产生。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供求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典型平台为中国农业信息网,政府部门建设的涉农网站都包含其中,这些网站里也包括B2B、B2C形式;二是各大企业所设立的商务服务网站。这些企业商务电子化服务的主要内容,便是安排农产品的生产、供货、销售等,其主要的客户便是一些大型企业。此类网站发展快速,基本上就是用上述两种形式。从如今的发展程度来看,北方区域没有南方区域发展得快,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来说则发展更迅速一些,在不同的地区,农民在电子商务上所表达出来的意识、捕捉以及利用能力都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而言,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这一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那些沿海居民却早早实行在网上销售,他们就很好地利用了信息化社会这一点优势,并很快进入了实战阶段,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从其应用的形式上可以看出,我国既有期货市场(如小麦、大豆、棉花之类的),也有现货交易(比如一些时节农产品等)。而且,网上销售的品种也是多样化的,不再只是粮食、油类、化肥等,还增加了家禽、蔬菜、土特产、花卉、水果、水产品、茶叶之类的货品。基于价值链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分析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活动的性质是经济性的,利益对象主要为客户、员工、股东等,最早是由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先生提出,其具体概念提及出现在《竞争优势》这一书籍中。他提出众多增值环节的价值链的结合体便是一个企业,并将价值链定义为:企业的价值实现,是由众多活动共同建立而成的,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各不相同却有紧密联系,而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经济学家Kaplinsky R.在企业价值链模型中融入企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即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链接关系的集合地,该集合地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企业满足需求的依据是某种核心技术。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上,各环节上参与的角色不一,所呈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同,并且各自获取着相对应的利益。其最终的目的“创造价值”在产业价值链上便显现得尤为突出,产业价值的传递、转移以及增值过程更清晰地展现了价值的创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价值链主要是指在农户至最终消费者这一完整价值链中创造价值的过程,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网络平台、支付平台、认证机构、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构成了其价值链主体(见图1)。在该价值链上,各主体被组合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紧密联结了主体之间的价值,相互作用下创造更大的协同效应和价值。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部分价值链主体可以直接参与电子商务,创造以及配置价值,直接参与主体为网络平台、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网络平台是其核心部分,间接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为支付平台、认证机构以及物流企业,他们主要提供基础设施以从产业链价值中获得报酬。价值分配的间接主体还包括监管机构,但其并不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之中获得对应的回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农产品电子商务制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具体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价值链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及困境

(一)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有机农产品价值链。在上文笔者分析的有机农产品网销模式中,可以看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配送依托于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在该产业链中涉及的主要企业有:有机产品(企业)认证一产品生产一产品加工一产品销售一产品物流一质量监控-产销集成服务。在这条有机农产品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整个农产品产销过程中,科研、物流、咨询等工作始终贯穿其中。盈利分析。有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能够实现盈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该模式对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更好的满足,并且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稳定供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有效缩短了物流的中转距离和时间,建立了紧密配合的线上与线下合作模式,具有较良好的消费者体验和较高的消费者信任。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地将农产品和分散的农户整合在一起,利用全国物流配送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进一步为消费者提供了稳定的供应源。如图2所示,本文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总结发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盈利主体包括平台使用者、消费者、流量使用者等,盈利来源主要包括销售提成、增值服务以及农产品商品。(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困境。主体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准确。农产品的流通体系较为杂乱,参与的主体数量较多,而这些都是可以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价值链模型中观察出来的,不过由于每个主体接入互联网平台的能力不一样,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这样就会造成所得信息不准确,会对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价值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关键是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生产与消费,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部分企业至今还未建立与客户之间交流的信息管理系统。主体之间发展不协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价值链体系上各环节必须相互组合和作用。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农产品价值链素质低下、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人才和技术不到位等,并没有出现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平台这种相互关系。因此,没有从根本上使加工企业、农产品生产以及电子商务的龙头企业获得帮助。另外,政府缺乏对农产品流通的指导与管理,并未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物流配送体系不协调。目前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是导致物流配送体系薄弱的重要原因,有效整合无法形成,从而客户的价值也不能创造,直接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保鲜的特殊需求需要物流配送的大力支持,以此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品质,根据客户的要求,运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将农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中。农产品商品化不够标准。我国农业生产的经营主要是采用农户型经济生产模式,造成了低下的生产加工能力和分散的农民组织程度,严重影响其效率,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较宏观的农产品概念、复杂的生产销售链条以及内容各异的加工服务都使得农产品商品化缺乏标准。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分析宏观政策积极引导。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在农产品和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制定农产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制定适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政策,以此明确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生产组织和农产品相关企业的支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是一体的,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与先进的基础设施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包含了农产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应该在国家公共机构组织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强调政府在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政府从各种投资渠道着手,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着重建立资源共享和应用于各级网络的平台,这样可以节省资本,打破资本约束的现象。加强参与主体之间协调力。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主体之间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要让人们重视产业价值链整体的价值就要加强价值链主体之间的合作,使各方之间呈现共赢的局面,不能只关心短期的利益,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的利益关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将行业内有价值的品牌作为核心,对其进行整合,来发挥品牌对价值增值的作用,同时根据行业的核心业务联系和配套系统的相吸作用,将品牌的农产品企业作为主体,对行业间的价值链进行整合。其次,要降低投资成本,就要通过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电子商务之间的作用来提高农户的能力。然后可以通过对订单农户和农产品贸易机构的发展,来制定服务化管理以及增强集约化管理。最后,加快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价值链先要改变农民的支付和购买观念,以此实现产品的丰富多样化、服务的个性化、交易的便捷化、支付的安全化和渠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交易平台基本功能。农产品电子商务若要顺利发展必须借助其电商平台,电商平台既是前提也是基础,且能够缩短农产品供应链。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是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并创造核心的竞争力:第一,网络上的交易实行安全化管理。网络交易要想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让人们了解网络交易的好处,知道什么是网络交易,在此基础上开发更为安全的网络技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网络交易平台。第二,加强网络信息和进行交流平台的管理。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讨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给那些不能实际聚在一起的人们提供了好的场所,这样人们才能在一起讨论,获取有用的信息,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第三,提供个。通过客户管理体系获取每位客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并以此加强企业的品牌价值。第四,提高网站功能层次。在电子商务购买平台增加支付功能可以解决客户好多问题,让客户愿意在此平台买东西。建立完整的产品标准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对农产品的要求有许多,其中包括了新鲜度、环保程度以及毒害问题,因此,只有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农产品好的质量。而覆盖农产品价值链的一系列标准体系都应该严格按照质量的标准来进行体系的认证,这一系列标准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称谓、包装、运输、存储、生产加工、质量标签、集装箱包装和食品添加剂等等,要具有统一样式的标签。现在的农产品已经逐渐被农户所认知,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企业、园区、农户一体的生产方式来完善产品的标准管理体系,利用农产品企业品牌的效应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建造高效物流配送体系。首先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强农村道路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金融折扣、扶持的方法,将现有运输、仓储和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相结合,建立起农村到城市的配送以及运输功能为一体的配送体系,建立物流中心和交易中心。其次,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更多的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同时建立配送系统,实行资源共享。最后,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自行创建物流,也可以与其他流通企业合作,加强对物流配送人员的管理,在确保配送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客户对包装完好的特殊需求。扩大涉农电子商务队伍。首先,加大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农户的培训,这样可以在农户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同时,提高对电子商务的可信度。 其次,加强农产品和电子商务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与自身的水平,也能提高农户的总体素质,还能使高校建立农产品企业与电子商务的培训基地。最后,要培养出新一代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主力军,对其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建立优秀的电子商务服务团队,以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末端物流;便利性;配送成本;C TO C末端配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1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terminal logistics. And the existing distribution model can't be good to meet the needs of customers. Therefore, firstly the existing modes of terminal logistics are classify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ending distribution pointed to at both ends. The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terminal logistics mode, The C TO C terminal logistics model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is proposed. And compare it with traditional model. Fin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wheat commune is analyzed as example.

Key words: terminal logistics; convenience; distribution costs; C TO C terminal distribution mode

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得到长足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前3季度,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1]。同时大数据理念在商业运用中迸发出的巨大利益也驱使着众多企业竞相角逐电子商务下“最后一公里”的利益链条,并开始对其配送模式进行一些创新性尝试,如以亚马逊、京东、凡客为代表的电商自建物流模式,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社区物流搭建模式;又如以圆通、顺丰为代表的快递企业社区物流的合作模式[2];再如以“快递超市”为代表的综合物流配送平台模式。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却不尽如人意:末端配送成本较高、节假日快递爆仓与快递员暂时性流失导致的不平衡、配送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等问题笔笔皆是。因而,探讨哪种模式更符合物流企业和客户的利益需求势在必行。

1 末端配送模式现状

末端物流是整个物流运作程序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将货物送至客户手中的一种最为直接的物流服务,其直接目的是实现对消费者的“门到门”配送服务。本文借鉴电子商务分类依据按照配送两端所指向的对象将现有末端物流配送分为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D TO C(Delivery point TO Customer)两大类。

1.1 B TO C配送模式。B TO C配送模式是最为传统的末端配送模式,其指由快递员直接将货物送至客户手中的一种形式。该模式由于采用快递员直接投递的方式,减少了物流公司在收货地设立派件点的成本,且由于快递员直接与客户接触并对业务进行直接操作,使得公司能够更及时、有效地掌握客户反馈,控制配送质量。但B TO C模式采用分散投递的方式,直接增加了配送成本,且派件时间较为固定,对客户取件的时限要求较强。此外,客户需到达快递员指定地点提货也使得该模式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1.2 D TO C配送模式。D TO C配送模式是指由公司快递员将货物集中送至社区服务派件点后,由客户到派件点自提一种形式,即配送两端所指向的对象分别为派件点和客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派件点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2.1 “家庭作坊+自提”模式。“家庭作坊+自提”模式是现阶段各物流公司较为常用的一种末端配送模式,其是指物流公司与社区物业、便利店、药店、按摩店等便民门店合作,以投递包裹件数进行计量付费,进而实现货物接收的一种形式。该模式较物流公司独立设置门店在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快递员根据派件点进行集中送货,也能较好控制配送成本。但是,由于受便民店营业时间限制,对客户取件时间仍存在一定要求,且客户仍需到指定便民门店进行自提,末端配送的便利性仍无法很好体现。此外,该种模式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配送员”为便民店店主或工作人员,该类人员并不属于物流公司管辖,因而物流公司无法直接监管该类“社会配送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在配送质量监控与客户反馈信息收集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同时,客户取件多为中午及晚上下班空余时间,一旦遇到取件高峰,则可能出现配件混乱或客户等待时间过长等现象。

1.2.2 “取物柜+自提”模式。“取物柜+自提”模式是指物流公司通过本公司设立或租用其他公司在社区内部的24小时自动取物柜进行配件存储,由客户根据电子取物码进行自行取货的形式来实现货物接收。该模式具有集中配送、节约成本、无取件时间限制等优势,但仍存在便利性不足及无法更好掌握客户反馈的不足之处。且一旦客户无法及时取货,过长时间占用货柜,则会影响货柜周转利用率,若遇双十一等派件高峰期,必然会降低配送效率。

1.2.3 “公司自设门店”模式。“公司自设门店”模式是目前多数物流公司正在尝试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物流公司实现“O2O”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模式指通过公司在社区自设门店来实现货物的配送交接,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提或公司送货等形式,该模式以顺丰嘿客为主要代表。“公司自设门店”模式通过建立多功能门店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顺丰嘿客在门店中设置了试衣间,方便客户及时退换衣物类货品,同时也与部分电商合作,提供优惠信息及试用平台。但由于门店维护成本较高,因而在设置门店时通常选择跨社区的设置方式,进而导致门店离终端客户较远,自提便利性较差,且仍无法完全解放快递员工作。

现行末端配送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2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

电子商务客户是我国目前末端物流需求主体之一。现阶段我国电商客户数量巨大、分布范围广,在城市相对集中,在农村分散度高,且大部分人对可提货时间以及便利性要求较高,但在距离方面对取货的需求并不苛刻[3]。可见,对于物流公司而言,在降低配送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配送便利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就目前末端物流配送模式来说,在配送运营成本控制以及便利性方面尚存在不足。因而综上考虑,作者提出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

2.1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描述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指以跨社区综合服务性平台为依托,在建立客户信用体制基础上,实现客户互助式配送的末端配送模式(如图1所示)。即客户“快递员”直接将货物送至最终客户手中的一种形式。该模式的实施存在以下几个要素:

(1)跨社区的集成性综合服务中心。集成性综合服务平台是指在末端物流中,物流公司将快件集中送至该服务中心,并支付一定相应的末端配送费用后由该服务中心对快件投递信息进行整合,并完成由服务中心至最终客户的共同配送。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人在取货距离方面的需求并不苛刻,即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人群能够接受取货距离在500米以内和1 000米以内[3]。因而集成性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半径可不必拘泥于同一社区内部,即可建立跨社区设置。

(2)C TO C客户互助式配送体系。C TO C客户互助式配送是指在综合服务中心的指示下,由有信用监管的取件客户将与其同一或相近投递地点的快件送至终端客户手中,并获得由物流公司或服务中心发放的一定奖励的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是在一定客户信用机制及奖励机制基础上而进行的。

(3)集成信息管理系统。该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物流公司―服务中心―客户投递员―终端客户之间有关快件投递的一系列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分析以及监管。该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快件信息监管、“客户投递员”信息及信用监管、客户投递员奖励监管、由客户反馈搜集监管以及客户资料偏好分布统计分析等功能。

2.2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与传统模式对比(如表2所示)

(1)较好控制物流公司末端配送成本。该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采用跨社区建立综合服务中心的方式拓展了配送服务半径,避免了物流公司自设门店或在相同服务半径内设置更多加盟家庭作坊而增加的运营成本。同时实现了多小区的集中配送,较好规避了B TO C模式下分散配送的配送成本。

(2)提升便利性的同时增强对配送质量的监管。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是采取客户互助式的配送方式,通过在服务平台信用备案的客户为与其投递地点相近的客户代送快件的形式,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前提下,缩短了客户平均取件距离的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因客户不能在工作时间及时取件带来的时间限制,进而缩短了快件在服务中心的滞留时间。该模式较传统模式更能真正满足客户送货上门的需求。此外,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实现客户反馈信息的搜集,进而有利于物流公司及服务中心对配送质量进行监管。

(3)降低客户取件高峰的发生,同时增强物流公司在爆仓期或节假日的物流应对能力。由于客户取件时间多集中在中午及晚上下班时间。有限时间段内,对派件点的配件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采用客户互助的模式,可减少高峰时期取件的客流量,降低高峰峰值。此外,在爆仓期或节假日,末端物流需求激增,物流公司派件员人数配置无法满足末端物流需求时利用“客户快递员”的社会资源可更快完成配送,解决人员空缺问题。

(4)模式推广不具有地域限制。该模式的推行不仅适用于人口集中的城市地区,更适用于需求分散的农村地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数据显示,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有可能突破4 600亿元[4]。可见,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村对于末端物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电商货物的接收地址分散度很高,直接送货上门会导致极高的成本[5],因而末端物流已成为各大物流公司在农村布点的掣肘。而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的实施则可通过村民互助取件,明显降低物流公司在农村末端配送成本,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5)有利于客户资源及消费偏好的收集,获得新的商业契机。该模式以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性信息系统搜集客户资料以及消费偏好,并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综合处理,可为企业“O2O”布局提供依据。

3 实例分析

2013年10月,“小麦公社”在北京理工大学应运而生。该公司致力于解决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小麦公社”配送模式主要采用自提为主、配送为辅的模式。同时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也是其采用的模式之一。通过麦客系统,学生可加入麦客团队,在自取包裹的同时,通过“小麦APP”接受代取任务,按要求在规定时间送至指定地点,为需要代取的同学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并赚取一定佣金。而麦客佣金由“小麦公社”进行支付。

一年时间内小麦公社已覆盖全国70个城市,日均处理包裹20万单。并于2014年下半年,获得红杉资本1 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且未来将与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公司合作推出校园O2O业务,提供校园生活服务,该业务的延伸同时也是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的延伸。

4 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对末端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了传统末端物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虽然,该模式较传统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但潜伏在其背后的诸如“客户快递员”信用监管、快件配送安全、终端客户信息安全以及“客户快递员”奖励机制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2014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七:完善环境促进应用推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EB/OL]. (2015-01-27)[2015-02-05]. http:///article/ae/ai/201501/20150100879604.shtml.

[2] 张昕. 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决策路径――基于电商物流和社区服务的供需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13(3):123-129.

[3] 杨聚平. 以客户为中心“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第3篇

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又称系统评价,起源于医学领域,是指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究方法[12],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13],逐步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图书情报等领域[14]。系统综述可被精确区分为两种类型:(1)定性系统综述,原始文献的研究结果被分析与总结,但未经统计学合并;(2)定量系统综述,又称元(meta)分析或荟萃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若干个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合并的过程。在某些不强调或较难实施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直接将定性系统综述称为系统综述,将其作为一种对某研究问题、主题或现象的可获得的所有研究进行评价和解释的方法,目标在于通过一种可信的、严格的以及可审计的方法来提供公正的研究评价[15]。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的交叉研究属于较难实现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简称系统综述。本文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的系统综述研究包含如下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为了全面了解与分析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现状,本文确定了如下系统综述的研究问题:①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②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③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2)确定文献搜索策略基于所确定的研究问题,设计如下文献搜索策略:①搜索工具与数据库:采用GoogleScholar、IEEEXplore、ScienceDirect;②搜索关键字:采用关键字组合“tourism”AND(“computer”OR“communicationtechnology①”),即“旅游”与“计算机”或“通信技术”同时出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反复搜索测试,“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作为关键字与“旅游”进行组合搜索,搜索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实现本文系统综述的研究目标;③搜索的时间范围:2000年之后。(3)文献搜索按照上述搜索策略分别在3个工具与数据库进行搜索。GoogleScholar显示共有54500条结果(2011年12月22日),其只提供最相关的前1000条;IEEEXplore(搜索字段为“摘要”)共搜索到4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ScienceDirect(搜索字段为“题目”或“关键字”或“摘要”)共搜索到3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4)文献筛选在上述搜索到的条目中,按照表1所示的文献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文献。表1所示第一步完成后共有512篇文献入选。第二步经过多次逐步细化筛选,最终确定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入选文献共245篇,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87篇。245篇文献来自106种期刊和58种会议,文献来源分散且涉及领域广泛,有关文献来源、作者等的定量分析结果已另文撰写[16],本文则侧重对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的回答。(5)分析与完成报告根据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对入选文献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分析结果见下一章节。为了分别回答问题1与问题2,本文需要将入选文献划分为旅游研究和信息科学研究两种视角,分别简称为旅游类研究和信息类研究。而事实上,当两种研究产生交叉与融合,进行上述严格区分是较为困难的。为此,本如下处理:(1)按照文献来源所属学科范畴进行划分,如来源于TourismManagement及《旅游学刊》的文献则划入旅游类,来源于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及《计算机工程》的文献则划入信息类;(2)按照期刊载文的学科范畴划分,如《华东经济管理》刊载旅游类文章,则归为旅游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载信息技术类文章,则归为信息类;(3)按照入选文献的具体内容划分,一些综合性期刊无法直接确认属于哪一类,则阅读入选文章原文,如果偏重人文社会学视角,则归入旅游类;如果偏重信息科学及技术视角,则归入信息类。由此,经管类、电子商务、地理类等期刊归入旅游类中,测绘类期刊归入信息类中;两类分别含有入选文献147篇和98篇。

综述结果与分析

1: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面向旅游”并不特指专用于或专门针对旅游的研究,而是指其研究问题由旅游领域而产生,或者旅游是其最为典型的应用。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几乎涉及了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各个方面,而许多研究领域更是体现了信息科学领域较新及较前沿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如表2所示①。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应用、推荐系统以及语义网与本体等;而Web服务、虚拟现实、普适计算、计算机仿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下面对表2排序前10的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应用系统指面向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电话等使用者的可用人机交互系统,也包含网站(Web)应用系统。本文为了强调移动应用和推荐系统两类特殊的应用系统,在本类研究主题统计中将其排除,另列类别。应用系统研究占据了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的较大比重。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科学向旅游研究中进行渗透的最初方式正是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是入选文献中我国研究占据较大比重且较集中于该类研究。应用系统的相关研究可分为:①战略设计或实施建议,如航空业信息技术应用战略与战术研究[17],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旅游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的建议[18];②技术架构设计,如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模型研究[19];③系统设计与开发,如一种智能旅游行程导航系统[20],以及四川[21]、山西[22]和赣东北[23]等目的地或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是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较多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可将相关研究分成以下几个方面:①推理,即采用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支撑各种应用系统,如基于贝叶斯网的旅游行程推理[24];②数据挖掘,如旅游突发事件预测预警[25,26]、消费者特征分析[27]、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博客观点挖掘[28]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29];③主体(agent),如主体旅游者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向旅游者进行旅游推荐[30-32];④评价,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上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33];⑤决策支持,如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支持系统[34]。旅行活动是一种人地关系,地理信息是设计与开发各种旅游应用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地理信息使用接口的重要支撑系统。个性化目的地推荐系统[35]、基于短信服务的餐馆推荐系统[36]、导航系统[20]、位置服务系统[37]、旅游资源监控预警系统[38]以及古建筑信息系统[39]等应用系统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上述“应用系统”主题研究中,几乎所有面向目的地与区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有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研究也较为活跃,如雅安市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40]、基于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21]以及泰山三维(3D)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41]。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面向旅游者手持终端(如手机、PDA)的各种移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相比较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移动应用较好体现了旅游以“人为中心”而不是计算机为中心的理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旅游者服务的信息推送与搜索[37]、导航[42,43]、实时路线及目的地推荐[34,36,44,45];并向普适计算的方向进行扩展,如手机电子门票[46]、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监控与导航以及手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游戏[47]等。除了面向旅游者服务外,移动应用研究还包含面向旅游研究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可通过基于手机数据的散客流分析,对目的地住宿的可容纳量进行估算[48]。移动应用中与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也被称为位置服务,如位置信息服务、导航以及实时路线推荐等。推荐系统是为解决互联网“信息过载”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从大量信息中发现其可能感兴趣的或者满足其需求的资源,如信息、服务以及商品等,并自动生成个性化推荐[49]。目前,推荐系统在旅游中的典型应用为旅游行程规划,可面向旅游电子商务用户[50],也可面向互联网用户[4,51,52];可规划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等全套行程规划[4,51-53],也可推荐旅游目的地[35]、餐厅[36]以及住宿[54]等。推荐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智能[50]、语义网[24,53]、移动应用[36,45]、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36]等技术。相关研究还涉及用户个性语义模型[55]、系统架构设计[56]等方面。语义网(semanticWeb)是传统网站的一种扩展。在语义网中,信息具有明确的含义———语义,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机器能够自动地处理和集成网上对于人而言可用的信息,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顺畅。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网络文档中术语的明确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的技术,能够实现语义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提高网站搜索的准确性以及网站服务质量[57]。旅游领域是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与典型应用对象,如基于语义Web与本体技术的旅游中小企业间信息交换[58]、动态生成客户供给的客户关系管理[59]、旅游网站信息系统[60]、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61]以及旅行推荐系统[24,30,53,54,56]。这些系统能够对旅游领域知识进行本体表达,从而集成对于用户有用的或者满足用户需求的语义信息;其中,旅游知识域的本体表达[62]、行程规划的语义信息推理[24]是实现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Web服务(Webservices)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是解决Web上各种应用系统高维护与更新代价的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57]。因此,Web服务在旅游中主要用于信息集成、交换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63,64]。Web服务技术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与旅游企业之间以及目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集成[65]。Web技术还是Web推荐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获取推荐系统所需的动态与实时的万维网数据[52]。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市场营销。国内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景区及景点等的虚拟展示,如西安市360度全景虚拟旅游系统[66]、北京妙峰山古建筑群的网络虚拟漫游系统[67]、村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立体展示[68]。郑鹏等认为这是一种旅游产品的虚拟试用体验[69]。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则侧重于游客的现场体验,特别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遗迹,如意大利的PEACH(personalexperiencewithactiveculturalheritage,个性化体验活动的文化遗产)项目针对提升游客在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的体验[70]以及马来西亚凯利城堡(Kellie’sCastle)的虚拟旅游原型研发[71]。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还包含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如十三陵景区的虚拟复原[72]。普适计算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普适计算在旅游研究中非常活跃,如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基于旅游本体的信息广播与推送方法研究,用以解决传统移动终端对于旅游者需要花费昂贵的“漫游”网络连接费用以及需要主动获取信息等问题[73];一个面向德国雷根斯堡(Regensburg)游客的移动终端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游客可以通过在空中晃动手机来与游戏中的历史人物沟通,该游戏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介绍雷根斯堡的历史[74]。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之一。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包含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对上海旅游服务系统顾客满意度进行仿真[75]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新度假制度对城郊旅游的影响进行仿真[76]等。

问题2: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表3显示本文入选文献中归入旅游类的研究主题共有43种①。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电子商务、网站评估以及在线消费者行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在旅游中受到了相应重视。旅游网站空间、系统评价、网络营销、应用系统以及正在大范围普及的Web2.0互联网应用模式也受到了旅游研究的重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某些前沿研究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计算机仿真、推荐系统、Web服务、语义网与本体。进一步对表3各类主题的文献内容进行剖析与归纳,可以得到以下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6个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包含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又分为现状研究、作用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上,集中表现于电子商务对旅游产业的影响[77]、新型电子中介(供应商、互联网门户网站、拍卖网站、数字电视、移动商务等)对传统电子中介(计算机订座系统、全球分销系统等)的影响[78]、信息技术对分销渠道的影响[79]。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企业,如电子商务在北京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现状[80]、土耳其旅行社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81]、爱尔兰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微型住宿业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82]、南非中小旅游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状况研究[83].信息技术对旅游的作用研究既包含旅游企业整体层面,如信息技术对埃及中小接待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84]、知识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作用[85]等;又包含旅游企业的某项具体功能,如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泰国酒店运营效率的作用[86];还包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如计算机技术对于泰国古建筑重建的重要作用[87]。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旅游业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研究包含:①电子商务的应用影响,如泰国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88]、酒店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89];②网络营销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如互联网广告对旅行社运营的影响[90];③旅游企业对技术应用的态度,如希腊旅行社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情况与态度[91];④旅游者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态度,如游客在度假时是否愿意使用基于技术的信息[92]、影响旅游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规划的因素[93]。目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营销以及Web2.0。电子商务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开发计划研究[94]、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现状与趋势研究[95]、旅游电子商务模式[96]以及运营模式研究[97]等。网络营销是除了电子商务之外信息技术在旅游中最主要的应用模式。网络营销研究多围绕网站展开,如英国农村接待企业网站营销现状研究[98]、塞尔维亚旅游网站网络促销现状和形式研究[99]、美国旅游官方网站网络营销使用分析[100]、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客户需求研究[101]。此外,在线葡萄酒旅游[102]以及在线客户关系管理[103]都是一种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受到了旅游领域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营销,即基于Web2.0的网络营销方式,这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方面,如Web2.0对克罗地亚旅游产品的营销作用研究[104]、博客对于旅游市场营销的中介作用[105];②旅游者行为与服务,如Web2.0下网络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及旅游网站应用研究[106]、基于Web2.0的用户个性化定制研究[107]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旅游情感”数据挖掘[108];③网站分类,如Web2.0旅游网站的分类机制研究[109]。此外,面向产业价值网络的四川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模式和机制是一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模式的有效探索[110]。网站评价是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111]。从评价对象上看,相关研究涉及官方旅游网站[112]、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113]、各国及地区旅游网站[114-116];从评价内容上,包含有效性评价[112]、可用性评价[114,117]、使用分析[118]、功能分析[113,119]、网站设计[116,120]、网站旅游本体分析[121]、游客价值[116]以及网站访问者分析[119]等;从评价方法上有调查法[114]、启发式方法[115]、数据包络分析法[122]、内容分析法[113]、网站日志分析法[118]、领域本体分析法[121]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在旅游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应用系统的评价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从用户角度对移动应用进行评价[123]、各种移动旅游者指南功能与可用性评价[124]。较传统旅游研究对象,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等,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发生了扩展,如从旅游者的地理时空变化扩展到了在线旅游者行为变化,从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扩展到了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等。在线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消费行为研究,如消费影响因素与满意度[125]、忠诚度与推荐行为[126]、在线分享行为[127]。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在线旅游者的情绪研究得到关注,如通过旅游者在论坛、博客(微博)上的评论分析旅游者情绪[3,108,128],相关方法包含内容分析[3]、统计与语言学分析[128]、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08]以及数据挖掘技术[127]等。一项研究还将旅游者的博客进行了计算机可视化,用来辅助其他旅游者的旅行计划[129]。此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旅游者在线行为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01]。目的地地理尺度的旅游网站空间结构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包含方法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有统计方法[130]以及网络拓扑图方法[131-133]等;案例包含欧洲[131]、意大利厄尔巴岛[132]以及河北省[134]等。旅游虚拟社区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新型社区,部分旅游研究者对其给予了关注,如针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芒果社区网(Mango)的综合性研究[135]。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传统旅游研究方法可借助社会信息化背景进行扩展,如网络调查方法[1,136]扩展了传统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基于射频识别(RFID)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追踪系统扩展了传统旅游者游憩行为问卷调查方法,并提高了数据的精度[137,138];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RS&GIS)技术可提高旅游资源监测的准确性[139]等。二是指旅游研究方法对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借鉴。人工智能是旅游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需求预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西班牙巴利亚利群岛旅游时间序列预测[5]、遗传算法在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140]、模糊时间序列及灰色理论在短时间序列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141]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142];②在线行为分析,如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的在线消费者行为数据挖掘[127];③基于主体(agent)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system,MAS)对多层面、多地理尺度旅游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探索旅游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如基于多主体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143]、旅游者在目的地[144]以及景区范围的动态性研究[6]。计算机仿真方法与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具体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预测,如旅游收入预测[145];②旅游经济研究,如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动力学分析[146];③旅游主体行为研究,如上述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主体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6,143,144]。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旅游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或工具,主要被用于旅游资源评价[147,148]。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旅游研究者对移动应用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较大关注,如上下文适应的移动应用体系框架设计[149]、上下文相关的信息推动服务系统设计[150]以及用于博物馆导游的多媒体技术研究[151]。语义网与本体是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但由于其对于提升面向旅游者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如用于搜索引擎的旅游域语义表示研究[152]。智能系统作为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在旅游研究中也受到了关注,除了综述性研究外[153],还出现了有关智能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154]。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议与系统结构设计是旅游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信息技术研究,如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目的地管理系统设计[155]。而其中以我国的相关研究为最多,如赣东北网络旅游信息系统研究[23]、上饶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156]。数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叉研究主题,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既包含了偏重技术的研究,如数字旅游的体系框架[157],也包含了围绕数字旅游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如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158]。

问题3: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尽管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在近12年间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其仍然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需要相关学者更为广泛与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本节,笔者在对最近12年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捕捉旅游类与信息类研究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表4),以及基于笔者对信息科学以及旅游研究趋势的把握,找到信息科学与旅游交叉研究中的研究重点,其反映了两类科学的交叉发展趋势,或者研究者们重新认识某些对该交叉领域的发展来讲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下分别对它们进行阐述: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旅游需求预测最为成熟,然而其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并没有在旅游领域中得到充分应用。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旅游数据、信息与知识,深入挖掘旅游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决策支持,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较为迫切与前沿的问题。语义网与本体研究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领域,是海量网络信息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面向旅游者的“线下”服务扩展至“线上”,包含以传统计算机为中心的和以新兴各种移动终端为中心的“线上”服务,“线上”服务质量对于信息时代的旅游者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语义网与本体技术的旅游推荐系统正是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与工具,如何将语义网、本体技术以及旅游推荐系统进行理论、方法以及应用上的有效集成,使其对旅游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的另一个前沿问题。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传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服务扩展至以移动终端—旅游者为中心,基于普适计算模式的连接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物联网以及各种移动应用系统在旅游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重视。然而,无论是普适计算还是物联网,在信息科学研究中都是前沿领域,存在许多未解问题,因此,普适计算以旅游领域为问题域或典型应用,将同时有助于其本身以及旅游问题的解决。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第4篇

>> 城市规划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消防规划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研究 广西林业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团购网站逆向物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蔬果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庆茶叶物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物流快递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长安铃木JIT物流技术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温州发展城市配送物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外包问题对策研究 小城镇规划实施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规划过程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浅谈VDS在SGMW海外项目中的应用 城镇规划项目造价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董维忠.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 董海.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于辉,陈飞平.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汽车制造企业入场物流模式的选择[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7):97-102.

[6] 何明珂,张屹然. 国内汽车零件入厂物流研究综述[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7):31-36.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发展;发展现状;趋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228-02

自1945年美国为满足计算弹道所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脑的发展随即拉开帷幕,如今计算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已有50年的历史了。50年,或许只是人类历史短暂的一瞬间,却是计算机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计算机是在巨变中突飞猛进的发展着,这一伟大发明给后人重大的启迪和思索。

1 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计算机拥有量

在我国,计算机自九十年代开始形成有管理式的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而国务院也相继形成了以总理为首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对信息化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领导,并建立了金字系列的信息化工程。在计算机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发展迅速,随着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提升,计算机从90年的50万台,发展至95年得330万台,而在2002年就迅速增加到3800万台,从不断翻倍的数字可知,计算机的应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增长,大众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1.2 我国的电子政务工程全面启动并初见成效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扩大,宽带接入技术随即也在不断被大众所接受并广发应用,企业也在向“E 企业”转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众也从“E 公民”逐渐转为“E 家庭”。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也在不遗余力的发展电子政务,并积极构建电子政府。我国普通百姓对于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也持接受和热爱态度,如今“信息社会”已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词,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工程全面推行也正处于紧迫状态。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电脑应用市场,而手机和无线通讯市场也是居于前三位。因此,当代的信息技术给我国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是借此追赶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机会,而新的科学技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相应产生。计算机中,中文信息特别少,甚至不到千分之一,我国政府掌握有百分之八十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也达三千多个,而很多资料都没充分利用,使我国的信息市场难以前进和发展,没有起到增值作用。作为信息部门既要对硬件设施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更要重视对信息的录入、更新、深加工。

我国的电子商务试点(包括上海、北京、徐州、湖南)已取得很好成效。北京的电子商务工程进展最大,作为电子商务的首要基地,也已为国内外企业和商户开展全国性商务发挥作用。

1.3 我国工业和交通企业计算机应用现状

当前,CAD,CIMS已取得成效并有很大进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重大,而CAD在全国的29个省市广泛普及应用,在工程设计行业以及机械行业的很多重要企业,CAD的应用已达90%多,多少万个企业以及设计院扔掉纸质图板。我国近20个省市的200多家企业也顺利完成CIMS应用示范工程,并建成了现代集成的生产制造系统,将产品开发周期减缩短。

在交通方面,计算机在铁路、民航以及航运部门的应用不断扩大,都有自己的信息网站,铁路部门已实行计算机售票,网上订票,包括铁道部客票中心,形成全国范围联网异地售票形式。

1.4 计算机在农业应用作用显著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良种培育和农田水利灌溉方面成效显著,我国的农业部目前已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农业生产流通信息网络,相应的数据库也比较丰富。在 “九.五”期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开展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我国北京、吉林、安徽、云南四个国家级示范区,也建成了专家系统,全面推广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且结果令人满意。还包括数字化信息网络,早在2001年农业部就向农村开通了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为我国的九亿农民服务。

1.5 计算机在文体卫以及社会治安系统的应用

1)多媒体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3D动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艺和影视创作中,也是创作精品的关键因素。同时还有现在普及的广播电视网上直播和数据广播的发展。出版印刷用也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激光照排、电子排版系统。

2)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当前10万多所中小学都安排有微机课,其中,1万多所学校也有了校园网。在大学和一部分初高中,制作PPT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很高的改善教学质量,而一些高校,如清华、北大等,也开设了远程教育,目前全国的67所大学都开设了网络学校。

3) 在医疗不断发展的今天,远程医疗诊断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开,一些偏远城市,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医师联系,进行医疗诊断。

4)我国的公安系统由于进行网络连通,从省到地方级的公安局二级专网也基本连通,通过网上数据库,可以追捕逃犯,现已抓获逃犯20多万。而最高法院省级法院联网也已建成,可以提升审判质量。

2 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计算机起步晚,目前还处于应用水平低的状态,网络用户数目还比较低,而信息技术没能在家庭和企业全面普及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远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差距。

2) 我国国产化信息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均较低,信息产业目前不可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发展和计算机应用对软硬件产品的需求,大部分的软硬件产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重大应用工程和大型应用系统同样如此,这就必然造成我国的科技化成果发展缓慢,信息化水平落后,因此,要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3) 我国各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差别很大,计算机应用发展不平衡,大陆地区电子商务企业和网民数目远远落后于台湾。

4)我国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目前也不太完善,需要以技术经济手段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管理体制以及组织领导方面也要加强,同时要完善市场环境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5)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要在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下工夫,尤其是领导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推进信息技术。

3 计算机应用发展预侧及展望

进入21世纪,对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取得不断进步,而计算机应用也呈跨跃式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电子商务要分阶段的赶上发达国家,逐步稳定的促进电子商务。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我国的沿海地区也与发达国家同步。当前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的计算机应用也将进入更高水平,进入新阶段,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也会实现跨跃式发展。

3.1 互联网及其应用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网络化水平有显著提高

我国计算机装机台数从90年的50万台到2010的1.2亿台,互联网技术不断推广,用户量达2亿,因此,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设施将逐步完善,带宽与速度也将是显著提高趋势。

3.2 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显著提高

随着金字系列重点应用工程的基本完成,我国的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有很大改善,实现政府网上办公,资源共享,全民监督,为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3.3 各类电子商务逐步发展

各类电子商务,包括B2B (Business To Business),B2G(Boot To Gecko),B2C(Business-to-Customer)等,在国民经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证券业等全面展开,还包括电子商务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应用和网上支付方面都将逐步发展和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必将向“快、广、深”方向推进。第一,计算机的速度会愈来愈快,性能愈来愈高,计算机主频愈来愈快。并行计算机在各处理机之间的高速通信和管理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使之协调工作方面,即操作系统功能会越来越强。第二,计算机应用会朝“广”度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计算机将是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网络应用,且网络化正在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包括书籍都是电子化和数字化的。学生课本也不再单纯是纸质的,而是人手一个笔记本,因此,计算机将是人们最为常用的日用品。 第三,计算机应用向“深”度方向发展,也即是向信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通过语音、文字、手势、甚至是表情都能对计算机进行控制,人机交流会更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应用研究[J].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2008.

[2] 钱洪晨.计算机应用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