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优势;问题;应对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优势
1.交易成本降低
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要重视成本控制。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无疑给进出口贸易成本提供了下降空间。其具体表现有:传统进出口贸易产品主要通过产品展销会、电视广告等方式来宣传产品优势,或获取交易信息。但电商出现后,进出易双方可直接利用互联网对接交易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中间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信息利用率。据美国《福布斯》提供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电商可为进出口贸易企业节省5%到10%的交易成本;其次,在电子商务的辅助下,交易企业对接目标客户的可能性提升,以至于企业无需聘请过多的外部联络销售员,从而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
2.贸易范围扩大
电商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诞生的新运营方式。在电商的支持下,进出口贸易有效规避了有形壁垒与无形壁垒带来的贸易阻碍,以至于本国企业能够将贸易触角伸向更广阔的贸易领域。其具体表现为:进出口企业将产品信息公布到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上,并设置关键词方便全球各地的客户进行搜索。全球各地的客户搜索、查找到页面并查看信息,而后再直接通过网络提供的对话窗口与进出口企业进行产品交易沟通,最后达成跨国交易;另一方面,企业直接将商品信息置入网络拍卖平台传送给全球各地的客户,进而吸引有兴趣的客户商谈交易事项。由此不难看出,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辐射范围已从某个国家逐渐扩散到了全球。
3.贸易效率提高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合作已可直接利用网络实现。具体表现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出易双方可直接传送电子合同、发票、提单、信用凭证乃至保险凭证,进而使对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取文件并交换文件;在电商的支持下,交易双方还可直接通过网络实现商品订购、商品价格谈判、合同签约、支付结算等,整个交易过程速度快,便利性强,交易时间短。由此也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海关等各个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
4.客户满意度上升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企业能够全天候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向客户输送所需产品资料或相关信息。特别是在电子邮件与MSN等实时交流工具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企业已能随时随地回复客户,解答客户的产品疑问,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大大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电子商务打破了各国时差带来的贸易谈判问题,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都能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问题重重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形成的一种网络交易方式。它对数据传输、交换乃至处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下,大部分进出口企业为了方便交易,提高交易效率,都开设了网上资金交易通道。即直接在网上划拨资金,使交易对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取交易资金。然而,电商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各项安全交易认证技术与系统都还不够完善,各项网络基础建设也比国外落后。加之我国并未构建权威性信用体系,以至于进出口企业的网络交易,特别是资金划拨等存在较大的损失风险。此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黑客攻击、未授权资金中途篡改等问题频频出现,网络安全问题重重。这也说明,电商环境下我国要提高进出口贸易效率,必须要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2.网络交易法规不健全
电子商务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至今还未有标准统一的法律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管制。这也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具体表现有:电商单据资料是否真实并无可靠的辩伪法规可依;进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的合同虽然提出了多种书面形式,但书面形式并未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国家制定的进出易法规不同,使得进出易双方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合同签订方面,进出易双方只能用电子签名,但电子签名是否属实无法识别,且各国也未针对这方面问题提供法律依据。这些电商交易法规问题严重阻碍了进出口企业的正常交易,促使进出口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忧虑重重。
3.电商物流未及时跟进
电子商务环境下,进出口贸易逐渐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高度统一。其中,信息流与资金流能够在电子支付技术支持下迅速完成,特别是无形商品,只需直接进行网络交易即可。但实物交易则需依赖物流来完成。纵观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还相对落后,硬件设备陈旧,功能少,更无法进行机械化大规模交易。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进出易有关的通讯设备、传真设备等设备都还相对较差,外部引入技术昂贵,以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电商物流无法及时跟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严重受限。因此,若想提高进出口贸易效率,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必须要及时解决电商物流问题。
4.网络消费观念落后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实现了网络交易。交易双方能够直接通过网络选购货物并付款。然而,由于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货物运输路线长,一旦抵达客户手中的货品质量不佳,客户需花费大量的退货邮寄金额。部分客户为了减少支出,则将就收下了已破损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但这种做法却让客户对网络进出易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印象,甚至由此催生了客户对所有电商的不信任心理;另一种情况是,我国不少进出口企业对电商存在误解,认为电商就是单纯的信息查询与方式。这种错误观念,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始终无法扩大。部分进出口企业则害怕在电商交易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资金亏损,而不愿启用电商为进出口贸易服务。这些落后网络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进步与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解决我国进出口贸易问题的应对策略
1.引入网络电子安全技术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若想有效规避网络安全问题,必须要适当引入网络电子安全技术。具体来看,可实行以下几个措施:一、落实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方式以确保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与交易的可靠性;二、引入非对称密钥码技术,提高交易信息的保密性,防止交易信息被黑客技术半路拦截或泄露;三、引入数字摘要、信封或签名等验证方式,对所有进出口信息进行验证;四、引入进出口贸易双方均认可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并做多次合同协议条款确认,充分确保交易协议安全可靠,并由此规避篡改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双方必须要达成及时更新网络电子安全技术的协议,以防止双方安全防范技术落后而带来不良入侵现象,导致企业交易亏损。
2.完善网络交易法律机制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电商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立法机构应将电商重视起来,并将电商的发展纳入法制建设轨道,真正为进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这也要求我国立法相关人员,乃至政府部门要积极关注的国际电商贸易规则、合同协议制定规则及相关讨论活动,主动参与国际电商贸易标准的制定与合作活动。特别是在电子合同、签名辩伪、电商关税、纠纷仲裁、交易标准等方面,要逐步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能够在电商环境下顺利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向前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针对性创新跨国物流体系。对此,笔者建议,在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时要积极引入跨境专线物流与海外仓储服务两种物流模式。其中跨境专线物流主要是指以航空包舱方式运输货物,抵达国外后再与当地物流企业合作进行目的国派送。这种专线物流最大的优势是物流运送规模大,且配送范围广。如当前,市面已形成了美国专线、澳洲专线、中东专线多条物流专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物流配送方式价格比普通商业快递低,可有效节约进出易企业的物流成本。海外仓储服务则是指进出口贸易企业直接在销售目的地设立仓储地,以实现货物分拣、包装与派送。其具体操作为:首先,头程运输主要以海陆空方式将大量商品运输到销售目的地仓储库房;其次,我国进出口企业直接利用电商物流系统发送交易信息到仓储管理部门,由仓储部门直接派送商品;最后,本地派送部门按照上个环节提供的订单信息,直接用当地邮政或快递向客户派送商品货物。相比跨境专线物流,海外仓储服务需花费相对较大的成本。对此,笔者建议,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4.重视电商优势宣传以转变消费观念
网络消费是我国现代化交易发展的必然趋势。若我国消费者依旧畏惧电商带来的欺骗性,那么我国进出口贸易将无法得到消费者的支持,进出口贸易也将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此,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大电商优势宣传投入,让国民清醒地意识到网络消费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打造规范化、程序化与标准化的运营环境,真正使进出口贸易企业能够使用电商为消费者服务,防范坑害消费者现象。在企业方面,进出口贸易企业要积极参与电商操作培训,了解电商给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好处,并积极构建企业内部良好的电商运作环境。
四、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蓬勃进步,国际网络全面普及,电商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作为一种新型商务运作模式,电商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竞争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等。这也要求,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电商优势,剖析电商带来的问题,进而针对性采取应对策略,使电商真正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璐.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朱翠婷.中国贸易伙伴国电子商务的进出口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3]韩冰.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反倾销问题及其战略应对[J].长江论坛,2013(05).
[4]岳云霞,武小琦.拉美国家对华贸易摩擦现状及应对———以巴西、阿根廷为例[J].中国经贸,2013(03).
进出口贸易风险的主导因素已变更,由过去的自然风险主要转化为人为风险。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政策变动;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1 进出口风险的类别
1.1 进出口海上运输风险
1.1.1恶劣的自然环境风险
在海上进行运输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最常见有海上暴风雨、大雾、台风、雷电、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意外事故则主要包括船舶搁浅、碰撞、沉没、失踪等。这些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都是进出口贸易在海上运输途中可能会遇到的。
1.1.2海盗风险
随着国际格局的动荡以及局部地区冲突的加剧,很多贫穷国家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机进行海上劫掠活动,近几年比较猖獗如索马里海盗,海盗通过对商船的劫持进行相应的要挟,损害进出口贸易商的利益、威胁进出口贸易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国际贸易造成极大的阻碍。
1.2 国内外政局动荡、政策变动风险
1.2.1政局动荡风险
很多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能会牵扯到政局动荡的风险。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出现政局动荡的现象,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也门、中东中亚等一些国家。许多海外企业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进出口贸易中一定要注意当前的国际政局及其发展形势。
1.2.2政策变动
一些国家为了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取得主动有利的地位,就对国内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常见的政策变动就是一些国家采取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一些国家为了奖出限入,出台比如加大外资企业的税收、提高国内设立国外企业的标准等政策。
1.3 金融风险
进出口贸易还要考虑金融风险,一国爆发金融危机既涉及到国内因素,也有国际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本身存有的金融隐患,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也会诱发金融隐患。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政府过多过滥地干预无法有效地将其预防或是化解,反而会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起到加剧和推动的作用,腐败行政、黑箱行政、低效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隐患。
1.4 客户风险
进出口贸易业务整个流程繁琐、复杂,其中包括业务的商讨、合同的签订、货物的交接、费用结算等,风险的发生率也会相应提高,它既可能发生于业务流程链之外,也可能存在于业务流程链之中。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可能发生。
1.4.1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贸易合同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全局的发展,贯穿于整个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1.4.2市场风险
使外贸企业受损失的另一种风险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会受到各国地理环境、人文因素、时事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的影响。
1.4.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既包括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也包括结算时因银行信用及商业信用造成的风险。
2 应对进出口风险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
要想在进出口贸易中更好的避免上述的各种风险,首先是要从进出口从业人员身上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能力等。进出口贸易工作人员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提高风险分析、风险提取等业务素质。
2.2 审慎研究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规避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合同风险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作为双方的合同签订人员,一定要认真的审核合同的先关规定,不要在任何一个不明确的条件下签订合同,要认真的理清合同的任何一个规定所代表的意思,尽量避免因合同的模糊和漏洞而给对方以欺诈的可能。
2.3 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降低市场风险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各类信息可借助于网络快速、便捷获取,但是网络信息渠道多变、种类繁多,有关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并非完全可信,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时刻关注与此相关的时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动向,以及消费者增加的新需求和产品的供需状况,对这些情况加以调查、研究,预测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让企业能尽早展开套期保值等业务来中和市场风险。
2.4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弱化信用风险
通过逐步的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相关客户的规范来减少因为规范不合格而遭受的欺诈导致损失的行为。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中我们会遇到形形的贸易企业,但是要想在贸易中起的胜利,首先就要有个规范的操作来取得好的客户,有个规范的内部操作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整个操作过程没有漏洞。外贸企业可根据具体贸易业务情况来降低信用部门造成的收汇风险,其中包括出口信用、出口保理业务、银行保兑业务等方式。
2.5 及时投保,防范运输风险
可以通过对于风险的预测和在运输船上做必要的风险防范,对于运输船只和运输的货物进行相应的保险投保是最重要的。在进出口贸易中,运输货物多数有以下几个特征:运输程序复杂、环节众多、运输路途远、运输时间长,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运输货物的投保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及时做出决策。如果保险由进口方负责,那么出口方应将货物装运时间告知进口方。如果出口方被委托投保,那么进出口双方应尽早沟通,将投保的险种、范围、费用等问题确定下来,避免发生风险事件后两方推卸责任。
3 结论
由于世事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所有未知的事情,所以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要高度警惕,做好应急方案,防止非关税壁垒引发贸易风险。企业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商品的标准注意观察和研究,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加以提高,看准时机避开灰色壁垒风险,使出口贸易顺利进行。此外,进出口贸易离不开时事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企业需密切关注各方面动向,及时做好防范工作。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各种风险的了解、预测以及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外贸企业如何防范出口业务中的风险[J].经济视角(B版),2005,(07).
[2]毛小明.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企业经济,2007,(08).
[3]陈金姝.浅谈出口业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J].对外经贸财会,2007,(12).
[4]高伟光.试论国际贸易国家性风险及防范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联程度不断提高,某一国家、某一经济体出现问题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在加大,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大,各国企业进行国际化运营的风险也在加大。发达国家的企业较早地融入了市场经济,较早地参与了国际化运营进程,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适时开展了贸易管理体系的创新,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贸易管理体系。例如,发达国家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市场调查和预测,许多企业都建立了专门的市场分析机构,通过缜密的市场分析发现贸易机会,为贸易战略及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针对信用交易迅速扩大、信用交易违约现象大量发生的现状,美国政府、社会和企业开始进行有关信用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从而诞生了贸易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管理制度,许多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以保证企业货款的及时、足额回笼;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伴随着金融风险日益加剧、财务欺诈频繁发生的现状,美国政府、社会和企业加快了内部控制研究的步伐,推出了与贸易管理体系息息相关的风险控制制度,许多企业都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以规避、降低或化解由于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产生的各种风险。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运营是一种大趋势,是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必然。为此,我国企业必须克服体制上的障碍,建立满足国际化运营的治理结构,形成紧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体制与机制,这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具体业务操作层面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提出了很好的运营对策。本文力图从如何构建满足国际化运营要求的贸易管理体系方面进行论述,该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持续改进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现状
纵观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历程,一类是由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的国有进出口公司演变形成;一类是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放开进出口权以后新成立的专业外贸公司或企业的专业外贸机构。原国有进出口公司演变而成的外贸公司开展国际贸易较早,但长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国际贸易运营,此类外贸公司实质性自主开展国际化运营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为其不满20年;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建立的外贸企业或企业中的外贸机构中的大多数则是在本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才实质性开展国际化运营的,为其不过10年左右。因此,我国外贸企业或企业中的外贸机构参与国际化运营的经验远不如发达国家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建立的贸易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处在较低的层次。分析我国企业建立贸易管理体系的现状,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企业没有专设的进出口贸易管理机构,进出口业务基本上采取业务流程服务外包(BPO)运营模式进行。也就是说,从市场调查、客户资信调查到进出口贸易合同签订、履行(包括外贸融资、报关、报检、保险、物流、外汇收付、缴纳税费、退税办理、外汇核销等)到合同纠纷处理、保险理赔等全部委托专业的公司进行。此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存在五个重大缺陷,一是由于专业的贸易机构不可能对贸易国的行业保护政策了解,不可能洞察到贸易国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加上存在贸易国“贸易壁垒”、“国家违约”等问题发生,使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蒙受损失的风险;二是由于企业实施进出口贸易全过程“信用管理”难度大,落实机构、岗位、职责设置的“相互制衡原则”、“不相容原则”难度大,存在因业务流程当事人(包括本企业员工)不当操作、不规范操作、不法操作使企业进出口业务蒙受损失的风险;三是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流程没有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监控与被监控之间因“信息不对称”,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四是缺少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或企业进出口专业系统子文化建设体系,存在不能以先进的价值观引领员工思潮,导致不能抓住最佳进出口贸易时机或无寻找最佳贸易时机的意识,使企业蒙受“机会损失”的风险;五是缺少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监督、风险考核与评价管理子体系,难以及时发现有关进出口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业务运营、供应链管理、子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我们称其为C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第二类,企业设立有进出口贸易机构,为该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分配了相应职责、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没有形成体制上或制度上的相互制衡。例如,进出口机构缺少专设的市场分析科室及信用(风险)管理科室,进出口贸易活动除合同结算外全部由进出口机构下属的外贸科室负责,结算由其下属的财务科室负责,杂务由其下属的综合科室负责。此类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与C类体系的区别仅仅是全部业务流程由企业自己运作,但是没有形成实质意义的体制上的制衡和机制上的制衡以及岗位设置上的“不相容设置”,所以存在重大缺陷,我们称其为B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第三类,在企业层级或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部门内部设立了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及市场分析机构,在管理体制上、运行机制上、管理职责及岗位职责分配上均体现了“相互制衡”、“不相容设置”的原则。能够对进出口贸易业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信用管理,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策略,并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但是,进出口业务风险识别、控制、监督及考核评价子体系不完善,存在部分风险不能化解的风险;没有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缺少信息化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存在因“信息不对称”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缺少进出口业务系统“企业子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存在不能始终以先进的企业子文化引领员工思潮、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风险。我们称其为A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第四类,在A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了风险管理控制子体系,对涉及进出口业务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控制、监督及考核与评价,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信息化处理,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建立了进出口业务系统“企业子文化建设”管理体系,以先进的进出口业务系统子文化潜移默化员工的作业活动,用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员工思潮,提升其创造力。我们称其为A+ 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
三、构建企业国际化运营要求贸易管理体系的做法
(一)健全满足国际运营要求的组织机构并分配相应职责
对于大中型企业应根据“相互制衡”和“不相容”原则进行组织机构、职责的设计。例如,在进出口贸易机构下至少应分别设置市场(信息)科、信用(风险)管理科、外贸科、综合科等科室,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在进出口机构下至少还应设置财务科室。
市场(信息)科的主要职责为:对各种进出口贸易市场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形成分析及预测报告,为董事会调整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为管理层调整进出口贸易策略提供参考,为外贸科实施具体贸易操作提供信息参考,为信用(风险)管理科实施进出口贸易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供信息参考,为财务科实施货币保值提供“汇率变动”参考。
信用(风险)管理科的主要职责为:复核进出口贸易客户的资质、审核及鉴证进出口贸易合同、审核贸易合同项下的结算单据,审核信用证(付汇)条款,会签产品出库单。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客户的履约情况对其实施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对其授予不同的“信用结算条件”。对进出口贸易全过程实施信用(风险)监督、监控、预警和警报。
外贸科室的主要职责为: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获取客户有关资质证明等书面材料并实施审核。签订并履行合同、为信用管理科提供贸易合同及其项下的有关单据,提出信用证开据条款,开具产品出库单等。配合信用管理科实施合同违约处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诉讼等。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以上问题的合同中止或终止合同履行。
综合科室的主要职责为: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配合企业相关部门,对进出口货物依据合同约定(例如国际标准或货物到达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合同约定标准)实施验收、未经验收的货物不得放行(入库或出库)。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以上问题的合同中止或终止原料入库或产品出库验收手续。
财务科室的主要职责为: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复核合同项下的“信用结算条件”是否与信用管理科的授予条件相一致,会签合同审批单、产品出库单,复核贸易项下的结算单据等。根据合同约定收汇或付汇(复核信用证条款、办理信用证或其他付汇手续)。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以上问题的合同中止或终止会签产品出库手续、中止或终止支付货款等。
(二)建立健全外贸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健全对外贸易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提高进出口贸易运营效率、降低人为因素、降低信息传递不对称风险的必要手段。注意其必须实现与企业网的互联及信息传递、处理流畅,切忌搭建进出口贸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孤岛”,在进出口机构内部和企业层级,实现进出口业务流程处理无障碍电子信息化,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监控与被监控的“信息传递对称”。在企业互联网层级上,通过企业层级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对称”,实现管理层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关进出口业务“信息传递对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信息传递不对称使进出口贸易运营蒙受损失的风险。
(三)建立健全市场分析及预测机制
进行市场分析及预测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巩固原有市场、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二是为企业在原料、物资设备进口市场抓住价格低位、在产品出口市场抓住价格高位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三是为原材料进口保值、产品出口保值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市场分析及预测应该坚持“五位一体”原则:(1)通过供求关系变化(要关注宏观政策,如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可能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市场分析及预测;(2)通过周期性规律变化对原料市场、产品市场进行技术图形分析及预测;(3)通过相关产品市场或相关衍生品市场的相关性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及预测;(4)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大型基金对市场的炒作;(5)分析“预判突发事件(例如预判可能发生战争、动乱、罢工等)”及“已发生突发事件(例如已经发生的战争、动乱、罢工等)”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同时,依据分析预测结果制定出原材料进口及产品出口保值方案或应对措施并上报。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主要有五大步骤:第一步,通过各类官方、非官方渠道获得各类有关风险信息,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商务网站或行业协会网站获得行业(产业)预警信息,通过国家驻外机构网站获得进出口贸易所在国的预警信息、政策信息,通过国内外金融机构网站获得有关金融政策变化、汇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收、付汇风险信息,通过有偿或无偿信息服务机构获取有关风险信息,在情况紧急时还须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获取有关风险信息等。对进出口客户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及监控,发现合同履约过程的风险信息等;第二步,归纳、整理、分类上述获取的有关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出风险控制方案或风险应对措施;第三步,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向有关科室发出风险预警或风险警报,并监督、监控其风险控制过程直至风险预警或风险警报解除;第四步,对各科室的风险控制进行月、季、年考核与评价,其结果作为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五步,要求各业务科室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向信用(风险)管理科传递风险管控动态,保证进出口机构内部有关风险管控信息传递的对称,定期向企业层级的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体系传递有关管控信息,保证企业层级有关进出口业务管控信息传递的对称。
(五)建立健全内部供应链互动联动机制
企业运营的效果与进口环节、生产环节、质量保证环节、出口环节等环节息息相关,整个供应链环节贯穿了一系列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的好与坏。换句话说,进口环节也好,出口环节也好,都应该与生产等环节形成互动与联动、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有机整体。建立供应链互动联动机制、及风险管控机制的目的正是将市场变化迅速传递到生产等环节,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规避或降低进出口业务涉及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供应链运营风险及其它风险。企业应着重从供应链互动联动机制的建立、内部市场模拟外部市场运作、供应链内部环境,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供应链活动监督、考核、评估与评价,供应链运营机制持续改进等几方面入手,抓好供应链运营机制的建设。
(六)建立健全外贸系统子文化建设体系
从企业文化的生成来看,企业文化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上的子(亚)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一样,每一个下级企业同样具有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上,但是又具有自己文化差异的企业子文化。同样,由于各专业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进出口管理体系、计量检验管理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等)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更加细化,导致各专业管理体系同样具有自身特征的专业管理体系子文化。而此阶段建设活动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能否与企业的制度建设、企业的生产运营机制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换句话说,要通过先进的子文化体系建设潜移默化员工的业务运作,最大可能地调动员工创新、创效的主观能动性。
(七)建立健全贸易管理体系的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
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应该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自我监督、考核与评价,主要是指进出口机构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科室定期对其他业务科室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应该每月开展);二是企业上级部门和企业分管领导依据管理制度定期对进出口管理机构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三是企业效能监察部门依据效能监察制度定期对进出口管理系统或供应链系统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至少每年度开展一次);四是董事会财经审计部门定期开展的监督、考核与评价(至少每三年一次)。从而,上述四个方面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形成了保证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的立体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
四、结语
为了构建好符合国际化运营的贸易管理体系,企业应该委托具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咨询公司对现行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进行梳理与评价,制定新的组织架构方案或对原组织架构进行完善的方案,必要时实施流程再造。企业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企业的分管领导要亲自参与并主持实施组织架构的落实和流程再造,这也是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应该委托具有较高声誉的专业信息设计、开发、服务公司或软件集成商为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和服务,该设计须自上而下覆盖企业主要运营流程甚至全部运营流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可根据企业的资金情况、发展情况,分专业子系统、分步骤进行。但是,切忌在没有总体规划或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建设进出口贸易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否则形成“进出口贸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孤岛”是必然。换句话说,没有总体规划、设计的局部信息化建设,由于存在与企业层级的信息系统互联问题,可能导致“推倒重来”、重复投资的风险。
近三十年来,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吉林省的GDP、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之间存在长期平稳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经济增长对进口总额具有单向影响。因此,吉林省应通过区位优势,发展支柱、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提高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加快长吉图先导区建设,打造新型自由贸易区等途径来提高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关键词]
吉林省;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7
)01010605
[收稿日期]2016-01-24
[作者简介]
文华,男,朝鲜族,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延吉133002)
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和实力,外汇储备,外贸进出口规模,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应从企业的贸易战略和政府的贸易政策两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使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吉林省的进出口贸易问题是吉林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深化贸易改革,进而提升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利关系,并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带动贸易进口,优化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进程,是当下吉林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研究现状综述
经济学家认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 有助于提高各国的专业化与规模化水平, 提高各国的资源利用效率, 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关研究表明,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李春顶(2009)利用1978到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和贸易战略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结论。[1](117~124)
臧旭恒、王立平、张继海(2004)的研究发现,中日贸易不仅促进了中国GDP 总量的增长, 而且还通过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2](29~39)杨秀琴、熊启泉、江华(2005)利用多种计量分析工具, 从总量和增长效应的角度研究了广东进出口与GDP 增长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长期来说, 进口、出口与GDP 存在唯一稳定关系, 出口较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从短期来说, 进口增长、出口增长都是GDP 增长的Granger原因, 出口增长同时也是进口增长的Granger原因, 进口增长、出口增长都带动了经济增长, 而且进口增长比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有更稳定、更紧密的联系。[3](71~77)
彭斯达、陈继勇、杨余(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口贸易、出口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 而且进口还是推动我国出口的重要原因; 第二, 我国投入品的进口和出口以及消费品的出口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但投入品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 而消费品的进口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 第三, 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但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加工贸易要显著得多。[4](3~8)
章安平(2010)运用协整理论与Granger 因果检验方法对浙江、江苏两省贸易方式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浙江模式”与“苏南模式”在外贸领域的存在。说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实现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5](50~58)因此,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有助于经济增长,并且外贸商品结构和方式会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上的研究表明,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相互之间有稳定的因果关系。但不同地区的结果也不一样。以上研究虽然深入分析了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但对于吉林省的具体情况涉及甚少,没有能够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政策措施。因此,本文将利用吉林省30年来的面板数据用计量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吉林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吉林省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现状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工业基础雄厚,第一、第二产业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并且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多项优惠政策,发展潜力巨大。
近30年来,吉林省经济飞速发展,GDP由1982年的121.67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1939.24亿元,上升98.13倍。
1982年至2004年间吉林省GDP发展平稳,自2004年之后,吉林省经济发展速度增快,2011年吉林省GDP突破10000亿元。
在吉林省的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最大,占吉林省GDP的53%,其次是第三产业,达到GDP总数的35%,第一产业占GDP总量的12%。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2年吉林省第一产业贡献率为5.6%,拉动率为12%;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1.9%(其中工业占据54.7%),拉动率为7.4%(其中工业占据6.6%);第三产业贡献率32.5%,拉动率3.9%。由此可见,吉林省GDP增长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主要支撑,其中工业发展对GDP的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第一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二)吉林省进出口贸易现状
近20年间,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贸易出口量不断增加,从1992年的74.4865亿元至2012年的377.6573|元,上升了5倍。
2012年吉林省全部企业贸易出口总值达598269万美元,在全部企业出口贸易方式中,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其中,2012年吉林省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总值达380650万美元,占整个企业出口贸易的63.6%,加工贸易出口总值达135888万美元,占整个企业出口贸易的22.7%,加工贸易中以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分别达到46317万美元和89570万美元。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类贸易出口额最大,高达60145万美元,占据出口总值的10.05%。胶合板及类似多层板,汽车(包括整套散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亦在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据较高比例,分别为5.7%、4.2%和3.8%。
2012年吉林省全部企业贸易进口总值达1858902万美元,在全部企业进口贸易方式中,以一般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所占比例最大,其中2012年吉林省企业一般贸易进口总值达1713771万美元,占整个企业进口贸易的92.2%,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总值达68423万美元,占整个企业进口贸易的3.7%,加工贸易进口总值达52736万美元,占整个企业进口贸易的2.8%。其中汽车(包括整套散件)进口额最大,高达505492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7.2%,汽车零件进口额亦高达440984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3.8%。
三、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数据为吉林省1982年―2012年间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总额、进出口贸易出口总额EX、进出口贸易进口总额IM。数据均取自《2013吉林统计年鉴》,单位统一为亿元人民币。首先对样本进行消除异方差,从而得到平稳序列,对已有的样本取对数,并且分别表示为LnGDP、LnIM、LnEX。
这三个变量分别从1982年的4801312462,-0133531393,0933929848上升为2012年的9387585733,7067687982,5933987171,且变动方向大致一致,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必须通过相应的检验方法(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单位根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进行计量分析之前,首先要确定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以避免“伪回归”的出现,但是在现实之中很难提取平稳的经济数据,所以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的方法将其平稳化,满足对其进行回归的要求。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的方法对吉林省近30年的GDP与进出口总值进行相关分析与检验。在此采取恩格尔-格兰杰发对数据进行检验,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此选用ADF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对三组数据进行ADF检验,分别对LnEX、LnGDP、lnIM一阶时间序列和二阶时间序列进行检验:
由于LnEX的ADF Test Statistic=-3.202943,LnGDP的ADF Test Statistic=-3.642314均小于5%Critical Value,大于1%Critical Value,lnim的ADF Test Statistic=-3.927541,小于1%CriticalValue,并且阶数相同,所以表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三)协整检验
由于LnEX、LnGDP、lnIM三组数据在进行ADF检验中均小于临界值,所以为了验证吉林省的进出口总值与GDP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运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模型,在本次试验中将之后阶数选定为1,并且估计出协整方程为:
LNGDP = 0.9456445508*LNIM - 0.4917720984*LNEX + 5.272171197
其中R-squared=0.943986,F-statistic=235.9391, Prob(F-statistic)=0,所以此回归拟合度较好,且模型显著,若两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残差项稳定,通过ADF方法对残差项进行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残差的ADF Test Statistic=-4.621954小于 5%Critical Value=-2.9705,则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LnGDP与LnEX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四) Granger因果检验
在确定了滞后变量为1的基础上,LnEX、LnGDP、lnIM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后,为了检验LnEX、LnGDP、lnIM三组数据的因果关系,进行滞变量为1的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结果:
根据检验结果,只有GDP与IM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进口的原因,除此之外,GDP与出口总额相互无因果关系。其中GDP与进口额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进口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四、相关结果与政策建议
(一)相关结果
第一,吉林省出口Q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关系较小。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吉林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吉林省的经济不属于出口贸易型的增长类型,虽然吉林省的出口贸易额与出口总额在时间序列上看是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结构关联度较低的原因,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吉林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特点为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粗放型产业,虽然在出口总量上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无法为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做出健康、持续的贡献。2012年吉林省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总值达380650万美元,占整个企业出口贸易的63.6%,加工贸易出口总值达135888万美元,占整个企业出口贸易的22.7%,服装及衣着附件类贸易出口额在出口项目中所占比重最大。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也并没有得到发挥,整体上吉林省出口贸易与主导产业增长关联性不大,区域优势并未得到足够的开发。
第二,吉林省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足。根据检验结果发现,吉林省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不存在双向的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吉林省经济发展中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经济发展中的自主性不足,对外技术的依赖性较大,其中在2012年吉林省的进口项目中,汽车(包括整套散件)进口额最大,高达505492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7.2%,汽车零件进口额亦高达440984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3.8%。而在相同项目的出口中,汽车(包括整套散件)出口总额仅为25297万美元,汽车零件出口额仅为14123万美元。所以,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并未展现出优势,还停留在加工贸易的低附加值阶段。
第三,吉林省经济增长对进口贸易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根据检验结果能够发现,吉林省经济增长是进口贸易的原因。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为进口贸易提供了资本,同时吉林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为进口贸易提供了需求市场,但是吉林省进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结构关联性不大。
(二)政策建议
第一,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支柱产业,调整贸易结构。支柱产业是在区域内具有先导性特征的、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内能够起到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对整个地区进行横向与纵向多层次诱导与促进。吉林省传统的支柱产业为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以及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这些产业,吉林省应立足于区位优势,在原有的技术、劳动力的基础上,加大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未来成长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自主品牌,为提供生产资料的各个部门提供更为广泛的需求市场,并且通过对支柱产业的改革,以辐射的方式对全省范围内各地区、行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进行影响,适当控制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使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移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轨道上来。
第二,深化经济结构改革,以规模化生产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附加值。我省出口产品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或是缺少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低附加值制成品,所以只能通过加工贸易提高进出口贸易额。这不仅导致我省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缺乏竞争力,还限制了区域内产业与贸易的发展前景。所以,吉林省唯有从政府层面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进行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进而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吉林省进出口贸易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与发展。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进行结构升级,提高生产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吸引高新技术型人才和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从比较优势出发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发展,依托我们的优势逐步发展能够走向世界的重量级跨国企业。同时,还需要持续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打造自由度更高的竞争市场,淘汰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市场内资本向新型科技企业集中,形成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贸易竞争力。
第三,加速长吉图先导区建设,打造新型自由贸易区。吉林省地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图们江地区是我国距离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加速长吉图先导区建设进程,对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发展至关重要。吉林省具有五大支柱产业,是长吉图先导区的有力的腹地支撑,但是由于市场自由程度与运输通道的限制,吉林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并没有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与净增长的协调性亦是欠缺。因此,吉林省应积极推动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出口贸易,积极建设长吉图国际大通道,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应对新型低碳贸易壁垒,以技术创新推进低碳贸易的健康发展。在未来长吉图先导区的建设中,不仅应着力打开吉林省进出口贸易和物流通道,还应将其作为深化贸易政策改革的契机,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综合保税区、跨经济合作区、自由贸易区、次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以此加速新型自由贸易市场的形成和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出口与增长:中国三十年经实证(1978-2008)》,《财经科学》,2009年第5期。
[2] 臧旭恒,王立平,张继海:《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 杨秀琴,熊启泉,江华:《广东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09, and does regression analysis by establishing a distributed lag and time series integrated model. The conclusion is that not only the export trade but also the import trade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obtain 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oint of view that export trade is more importance than import trade in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This can bring some useful inspiration to Guangxi'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y empi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实证研究
Key word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economic growth;statistical analysis;empir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72-04
0 引言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董秘刚(2000)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李晶(2005)根据1978~2003年我国出口、进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认为出口、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从增长率角度来看,出口和进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出口对GDP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石传玉等(2003)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内出口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进口与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任永菊(2003年)在建立VAT模型的基础上,检验了我国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协整关系,指出进口在滞后1-2个时期能促进出口增长。尽管各自选用的方法不同,结论有异,但一个广为接受的现实是对外贸易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是进口或者是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则莫衷一是。
当前,对全国研究的成果较多,而对地方研究的较少;对东部地区研究多,而对中西部地区研究少。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数量关系。广西作为西部各省中惟一沿边沿海的省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良好的区位优势。本文把统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比较分析进出口贸易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验证广西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的或者是进口导向型的,并据此提出建议。
1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统计分析
1.1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总量的增速分析 从图1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从1978年的2.6931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2.0599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签各期),其中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2%,进口贸易年均增长20%,都高于GDP年均11%的增长速度。在进出口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也快,而在进出口增长速度放慢,经济增长率也减慢,充分说明了进出口贸易都促进了经济增长。
1.2 进出口弹性分析 为了揭示进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影响的大小,可以利用进出口弹性来进行分析。进出口弹性(TE)是GDP增长率与进出口增长率之比,即进出口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改革开放以来,广西除了个别年份以外,进出口弹性都大于零。见图2。
从1978~2009年,广西平均出口弹性为6.0。进口弹性为0.3876,这说明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了广西GDP增长6个百分点,进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了我国GDP增长0.387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广西GDP的增长与进出口增长的关系。
1.3 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TC)和拉动度(TL)的分析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通过计算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这两个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
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进出口增量/GDP增量;
进出口对GDP的拉动度=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GDP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