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该产业的繁荣,而产业的繁荣又可以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提供实践的平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借助工作室制、导师制、项目制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实现双方互动发展。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产业;互动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面很广,有数字化的摄影、摄像及其数字化的后期处理与制作、数字绘画等,其主体领域是以动画制作为核心的影视动画片、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交互设计、游戏设计等。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出现以前,很多院校里的动画设计专业实际上就是开展以影视动画制作教育为主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就是社会上的动画制作公司、网络公司、影视传媒公司、游戏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等行业机构从事的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艺术及其周边产品相关的产业,很多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支撑,如动画片、动画特效制作、游戏制作等。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储备,如果高校一味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而缺乏实践技能,那么时效性强、科技含量大的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就会出现企业难求一才而高校毕业生难谋一职的现象。高校教育要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为产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企业势必需要更多的人才,这样又会带动该专业的发展。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与产业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互动发展。
一、高校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
1.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科学、人文等多个学科知识综合的交叉学科,其具体作品的创作对创作者的要求较高:创作者既需要娴熟运用计算机软件,又需要有丰富的人文与艺术积淀。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兼具综合素质和专业才能的又专又博的高水平人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要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行业切实所需、急需的岗位知识技能及时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保证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就可以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型为知识的使用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等。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以理论为主兼顾基础技能的校园教学。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不应局限于课堂,尤其是专业核心课,需要加强与校外产业的联系,将教学重点转向与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相对应的创意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可以依照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从低年级向高年级渐进深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大学一年级,以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二阶段是在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教学期间可以借助参与产业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或者企业中的专业岗位技能人员引导、带动学生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甚至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配合企业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第三阶段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在实践中验证并应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这部分教学在大三已经开始,大四时学生便进入原创作品的创作阶段。第三阶段的课程内容可以直接依托企业的项目,教学模式应多元化,采用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制、校企同构工作室、导师制等方式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
2.师资建设尤为重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新兴学科,它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突飞猛进地发展,硬件和软件更新换代特别快,设计理念和风格也不断推陈出新。正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有这样的特点,高校教师的知识与技艺就要不断地更新。除了教师在高校和一些培训进修机构进行学习、深造以外,还需要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定期派驻本校教师在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了解、把握企业人才需求动向,甚至有目的地培养不同岗位的“双师型”、理论与实践技能都很扎实的教师。如此,教师才能在大学四年有限的教育时间里权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小到每一次作业、每一门课,大到每一个专业项目,游刃有余地使用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学生尽量多、尽量好地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
二、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教育为产业培养、储备人才,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产业实际上也可以提供试验实践平台以配合人才的教育,甚至代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或者有目的地培养特定岗位的高水平人才成为本企业发展繁荣的生力军。如此,教育机构与产业互动培养人才,助力了教育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使两者获得共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相互联系,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在基地的企业一线学习、锻炼相应的技能操作,同时可以为企业做一些辅助工作。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涉及领域众多,有文学、艺术学、影视学、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其人才培养也具有多向性,有创意人才、数字技术人才、艺术表现人才、编导人才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利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工作室制、项目制、导师制等不同机制,与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
1.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以课程为依托,但又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传统教学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工作室制的教学则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需求、特长、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非线编辑工作室,也可以加入影视广告制作工作室,当然,也可以为了积累制作动画短片绘画经验而跨专业地加入绘画工作室。在同一工作室中,多个年级的学生各自选择不同的岗位并参与工作室任务的各个环节,如原创设定、中期数字化编辑、后期特效与合成制作等。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适当的位置发挥各自不同的能力、作用。工作室的教师可以是一位主要负责教师,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企业设计师。工作室的教室也是开放式的,不局限于校园里的某一个教室,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进入企业、走向社会。
2.导师制
导师制往往与工作室制并行,在新生入校或者某一项设计任务开始时就指定一位导师负责,直到该生毕业或者任务完成。导师是工作室中负责教学的教师,可以是本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聘用的企业设计师、工程师。导师必须德才兼备,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教育能力,也要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在工作室教学中,要想按时完成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师必须具有专业前瞻性眼光,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教学与引导。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工作强度较大,很多关键时候导师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者,甚至还是学生精神上的强大支撑。
3.项目制
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或者高年级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项目、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项目可以是学生自选,自行申请,如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教师、设计师负责的校企合作项目,带领学生加入,使学生从中获得实战经验和知识。教师、设计师在项目制中监督、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工作的同时,传授他们应用技能,也可在攻克项目难关时师生共创新的方法、技能。项目制模式下的教学既能使学生受益匪浅,也会因有学生力量的加入而减少企业的一些基础工作量,甚至有学生可在企业的项目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校企双方合作有多种方式,如,单纯的实践基地的实习;通过导师制、工作室制进行合作;借助项目制或者依托双方的科研创新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品创作的合作;等等。校企双方各取所需,高校以此弥补课堂教育的缺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创新等资源,甚至为自己培养有用之才,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与产业在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
作者:解兰 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注:文章系2014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NGY2014033。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9-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 Graphic,简称CG)也在各种应用领域蓬勃发展起来。至90年代末,CG的应用已席卷三大领域:一是其在绝大多数设计行业和科学仿真中的运用,促进了无纸化设计流程的形成以及低成本的试验效果;二是其在游戏与影视娱乐业中的大规模运用,这一点从好莱坞的特效大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三是CG与互联网媒体的深入融合,人们由此习惯了数字化生活。2007年,乔布斯在Mac World上了第一代iPhone,将多点触摸的移动媒体终端引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至今的这些年,计算机图形学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相对统一综合的专业名称也在这几年中逐渐确定下来。
数字媒体艺术是跟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一方面,人们逐步将其应用到绘画、设计、雕塑等传统艺术和设计领域;另一方面,也将各种技术与其相结合,运用到科学仿真、媒体交互等领域。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是这一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和前提条件,其中计算机图形学又是最为重要的,其与图形的不解之缘,使其在传统视觉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上最为广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以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为手段,将多样的媒体互动方式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的新型交叉性学科。
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专业交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由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构成。当今国内多数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对于技术的重视是比较少的,缺乏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深层次交叉结合。作为艺术生被招收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进行一些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比如脚本编程、三维动画绑定时,往往力不从心,此时如果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协同合作,对双方都大有益处。笔者认为,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置于同一学院或系科下,是一种不错的办学方式。
(二)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地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服务的方向和行业也不断地扩展。因此,本专业形成了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就目前各个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看,大体可分为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影像制作、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网络媒体交互设计等几个大类教学内容,而每个大类又可划分出若干分支,比如数字影像制作可以分为三维动画、数字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合成剪辑等,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可分为科学仿真模拟、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博物馆、展览馆等)、游戏娱乐设计等。在本科教育的四年时间里,学生要全面学习所有这些领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分支,其实每一个方向都具有自身的系统体系,需要学生专注地花费两三年去认真钻研学习。
(三)专业知识更新空前频繁,师资要求高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依托的,所以其专业知识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对教授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以三维动画为例,其本身复杂的制作流程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专业方向,要胜任这个专业的教学任务,需要在每个流程环节上都培养专业的教师,因为每个流程环节都包含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专业的知识,如果不是潜心研究,就很难精通,更别说达到授业解惑的程度。并且,这些知识的更新极为频繁,从相关的商用软件的更新频率来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Autodesk公司的所有动画软件,更新周期基本是一年,每个版本会新增很多内容,这些新内容要完全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业者不需要急于掌握新功能,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不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接受的,是缺乏专业水准的。类似这样的现实情况,普遍存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中。
三、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专业细分的必要性
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这些特点,关于专业方向是否需要进行细分的争论在高校中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细分专业方向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窄,更偏向于技能的培养,不符合高校的育人精神。在反复的争论中,笔者也曾一度几乎要认可这样的偏见,然而,通过大量的分析思索,以及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细分依然是必须的。以下为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有必要做区分
前面分析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容跨度大、专业方向多的特点。这其中,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自成体系。比如三维动画,从其流程来说,就有剧本写作、人物设定、场景设定、故事板脚本、三维建模、纹理与材质、灯光设置、绑定装配、动画调节、特效制作、渲染输出、合成剪辑等众多环节;从其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来说,需要学生掌握运动规律、镜头语言、影视编导、表演等。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多人团队协作的体系,团队的每个成员不仅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学习经历,还需要分工学习。
然而,我国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在这方面不容乐观。在数字媒体发展的初期,由于对专业的总体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宏观的规划,各大院校在本专业的设置上普遍都犯了大而全,却缺乏深度、缺乏特色的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都抱怨,在校四年,除去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在两三年时间里要学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很难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使得学生多数成了眼高手低的人,毕业后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相当严重。如果说一个高校专业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一些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师资专业水准的提高也要求专业细分
在专业发展初期,教师在专业广度上要有尽可能大的拓展热情;而当专业体系发展已趋向成熟和稳定时,其对教师的要求显然跟之前是不一样的。前面已经阐述过,每一个专业分支中包含着若干流程步骤,都需要有专业人才掌控。与之匹配的,自然需要教师在专业的深度上挖掘得更深。如果不做专业细分,教师就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做合理的分工,很可能还会不得已地兼任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很难想象有教师能在这样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下把教学真正往纵深做详翔的钻研,如此做法对高校育人的宗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三)专业细分并不限制学生视野
回到之前争论的焦点,专业细分是否真的会限制学生视野?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视野的宽广并不能靠大而全和缺乏深度的专业设置来培养,而更多地在于学生是否能在课余按照自己个人的兴趣特点,从其他各个专业更广泛地吸取营养。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必然使学生课业过于繁重,没有能够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这对拓宽视野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同理,如果进行合理的专业细分,让学生从繁杂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其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又有助于其涉猎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孰优孰劣,不用赘述了吧。
四、专业细分的建议
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专业方向细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学校原有专业实力,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避免大而全,突出特色
有的学校有较强的设计学教育底蕴,那么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候,就应该以数字图像处理、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网络媒体交互设计为主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专业在新专业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让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与原有专业相结合。有的学校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就可以把科学仿真模拟、游戏娱乐设计、虚拟现实等方向作为重点,这样可以最大化体现其数字媒体的研发能力。还有些院校有电影学和动画专业的传承,开设本专业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方向上。
(二)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方向的细分
面对内容如此庞大的专业,不对其进行合理的细分,在教学上是充满隐患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大一阶段必须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工作;在进入大二后,应该对学生做一个更细的专业方向划分,以便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专业、更有目的性,也使得他们在专业上能够真正做到精通;进入大三下半学期,可以考虑多设置本专业中不同专业方向的交叉课程,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展现出来,通过专题形式,提倡多专业协作进行创新型的课题研究,拓展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整体宏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善于跟其他人才沟通协作,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道格拉斯.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教学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再一次明确提出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行进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媒体专业作为互联网内容生产力供给的源头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数字媒体内容的消费需求空前旺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和人才输出能够做出及时和前瞻的反应。
1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传播与体验
众所周知,当今的媒体和信息环境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的时代,并且已经以生态圈的形式渗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同历史上发生过的技术载体对艺术本体的影响一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定也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传播工具和呈现工具的变革,数字媒体艺术中图形、图像、声音处理方式的改变,不断地给数字艺术本身带来新的内容,从而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形式越来越丰富。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改变体现在内容质量和传播速度上。随着移动数字技术和宽带条件的不断优化,以往对数字艺术内容和体量的限制逐渐变小,数字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再现、思索可以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展开。以上作品的传播效率也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观众和艺术家之间能建立即时甚至实时的艺术创作联系。
从体验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综合体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展现和应用场景延伸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正是传统艺术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主题之一。传统艺术运用各种表现技法,或现实或抽象,都是希望观众能参与到艺术作品本身的表达之中和作品产生交流。而同时具备交互性、链接性、即时性特点的移动互联加上虚拟现实等技术,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在完成后实现作者和观众的互动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观众就能参与其中,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和作者极为一致的艺术情感体验。
2信息环境下技术手段与艺术形式的深度跨界融合
目前,在数字媒体教育领域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学科分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大类。这种兼顾文理的分类方式有别于其他艺术学科,从这点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在学科整合上的跨界性,对于这种跨界性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挑战:
首先是观念的跨界。在数字媒体教育范畴下,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首先从观念上要跨界整合,虽然这两个分类看起来是横跨工科和文科两个大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兼容性,但是,这恰恰是数字媒体艺术触类旁通、文理兼收的魅力所在。当数字媒体艺术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打破传统意义上学科划分的时间节点已经来临,虽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还不能从制度层面实现,但从观念上应该向前迈一步,塑造兼顾文理的复合性艺术人才,从培育兼顾文理感知能力的艺术人才人手,实现观念的整合。
其次是技法的跨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现高度依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所以在表现技法上是在传统艺术形式基础上的扩大和衍生。这个概念中要避免两个倾向,其一是唯技术论倾向,其二是唯艺术论倾向,无论偏向哪种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最终艺术作品的畸变。因为现代媒体艺术是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从其表象来看,技术本身也已经是技法的内在基因,离开了电子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无从谈起,而离开艺术内容,数字技术又不具备艺术气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应当把所有信息技术手段纳入到艺术技法的范畴去理解和运用,才能真正从艺术创作的整体性上去宏观的整合技术与艺术。
再次是内容的跨界。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诞生给艺术表现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也空前丰富。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内容已经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基础上,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带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领域,数字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对象也从传统文艺内容向精神和物质层面探索掘进。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感受距离在无限缩小,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已经能从互动的角度去和观众进行直接的艺术情感交流。因此,艺术家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人手,从全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内容去考虑,内容更为丰富,创作更为自由,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实现文化内容的跨越。
3培养具有媒体感知意识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当互联网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更趋丰富和广泛,媒介的途径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界限日益模糊。特别是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对数字媒体内容的传播和扩散起到了拓扑式的加速效果。如今,大众对媒体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渠道的媒体定义,这也要求我们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和从业者,从媒体观念上有所转变,培养具有媒体感知意识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从形式和内容上契合时代需求,符合时代气质。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侧重点;教学实践
数字媒体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专业人才。然而,由于当前该专业的课程泛泛而设,导致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软件与理论众多,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本专业学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很难掌握如此多的技能,存在的问题是经过一番学习后,门门都若有所知,但是基本上无精于一门可言。试想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学生怎样去尽快适应数字媒体这门变化节奏很快的行业?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两大方向的改革意见。
一、对专业侧重点的把握
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有侧重点。一般来讲,国内现在数字媒体专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影视后期制作、静帧建模技术、空间设计、平面设计。几个专业是系统而全面的大领域。比如三维动画,它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下分工要求明确精细。前期部分包括故事原稿、角色原画、分镜头脚本。这里需要有一定戏剧文学修养的人才,以及具备美术手绘能力的设计者等。中期部分包括创建三维模型、材质贴图、制作动画、摄像机灯光、渲染输出。这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流程繁杂,需要建模师、动画师、渲染技师等人才。后期部分就是把整个渲染出来的镜头在后期软件中进行组接,加以特效,这个部分需要有一定制作能力的后期制作人才。所以单单一个三维动画我们就可以看出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软件上都有着大量的课程需要开设。同样,其他分支也有着自己的一系列主干课程。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的两年中,发现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没有侧重点。简单地认为学生把数字媒体的相关软件或某些公共理论学完就样样都能做了。所以,对专业侧重点的把握是目前数字媒体专业亟须解决的最大问题,只有专业侧重点明确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需求。
二、对教学实践的要求
数字媒体是一门创意产业,该专业需要适应时代潮流,具有创新精神,因此该专业应以实践为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不同实践。
(1)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如果学生一直停留在当前的形势下,那势必毕业后面临着技术落后的问题。同样,缺少实践经验,会面临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实验室项目工作制、校企合作模式、组织项目小组制、职业技术培训等都是目前比较好的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缩小与社会上新技术的差异,以便学生毕业后即能更好地踏上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专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项目式教学;实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涉及戏剧与影视学类、设计学类、计算机类、美术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以及新闻与传播学类等多个专业,涉足广泛,内容丰富。
近几年,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或者正准备申报该专业。相比于传统老牌艺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也属于艺术类学科,但该专业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在各高校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归属及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针对目前状况,我们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与兄弟院校共同摸索和实践的基础上,e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将项目教学引入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创作课程的授课中来,以虚拟或现实的项目为依托,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完成专业的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艺术类学科,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关注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更应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比重;重视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点转换为实践掌握的能力,而项目式教学就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随着项目式教学的深入实践,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过程中,我们专业逐步摸索出了一些适应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创作课程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项目从立项开始到完成创作,共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分别是影视创作前期、影视创作中期、影视创作后期。
1影视创作前期重视项目可行性方案的论证
影视创作前期,是整个项目教学开展的关键,在这个阶段重点要解决的是让学生理解整个项目教学开展的意义,清晰整个影视创作前期需要具备的知识点。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兴趣,为下几个阶段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影视创作前期阶段将着重于整个项目的前期策划,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项目开展可行性的论证。教师在授课伊始会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让学生提出项目的初始方案,然后针对学生的方案提出分析讲解,根据学生的创意和想法提出修改和指导性意见,并让学生在论证项目可实施前提下,结合班级学生特点,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共同来承担项目中的不同分工,以团队的形式参与项目教学的实施,在班级中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
2影视创作中期强调学生团队中项目实施的实践性
在这个阶段重点要解决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用一个正确的心态去积极参与项目的开展,需要让学生有一个身份转换的过程,明确自己将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准备担任的角色,转变自己学生的心态,对应项目中职务的需求去进行身份转换和自我要求,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和责任心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来。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也是学生问题暴露最多的时候,教师需要认真且极富耐心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实践,并注意学生因遇到各项困难而产生的心态变化,在纠正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同时,及时解决和引导学生心态的问题,这对于整个项目的实施及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有益且及时的。
创作中期则是整个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对前期的教学进行一个系统整合,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实践,特别重视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个很好的检验。
3影视创作后期重视在规定时间对项目进行系统的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