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问题的思考

解决问题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决问题的思考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1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解决问题,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二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而且已经掌握了解决一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同时,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具备了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 不过要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用数学语言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列综合算式,对于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教好,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如何在情境图中引导学生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境,出示主题图,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开始说得可能比较笼统.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意识. 然后问学生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对于一步计算的,当场给予解答,对于需要两步计算的可以板书出来. 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玩沙包?”等等.

以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提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如何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画图法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画图能直观显示题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图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更清晰. 借助直观的图,学生能学会有条理地分析,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并进行相关计算. 画图法能增强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解决面包房还剩多少个面包时,教材出示一幅主题图,是帮助学生利用这一故事情境去理解,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如何先通过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出一个中间数量,再把这个中间数量作为已知条件,联系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目中的问题. 这道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学生会感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证明,用“图”不仅有机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使题意更清晰.

三、如何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有的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有的不会正确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不能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例3是教学用乘法和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材还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在分析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其中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每一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也营造了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如何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经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只是在教学中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

在本册教学中,如通过情境图得出两个式子:28 + 13 = 41;41 - 12 = 29.如何把这两个分步的式子列成综合算式呢? 可以分为以下三点:(1)先找出中间量. (2)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确定书写顺序. (3)通过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是否需要添加小括号.

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一定把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写出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比较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例如对于思维比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用分步式和综合式两种方法. 对于中下生则让他们自己选择容易理解的方法.

五、如何应用小括号解决问题

一个“新的朋友”的出现,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置身于生活情境里,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从中接受小括号的出现,并知道小括号的出现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2篇

学生课堂活动应开放化。教师实行开放化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活”起来。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给学生足够时间。小组内各自发表自己是意见和观点,然后在全班交流,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学生彼此互相交流,各抒己见。给大多数学生能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提的问题应给与肯定,并给与表扬和鼓励。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克服以往的满堂灌,偏重讲解灌输,忽略学生的交流和主动参与。教师总要把知识分的很细,才讲给学生,生怕学生不理解。对作业中出现的个别较难的题,不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探究,而是不厌其烦的一一解释和辅导。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完成作业,如果长期这样,我们又怎样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巧用图形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中的联系比较复杂,既有数量联系,又有空间位置联系,还有数字图形组合联系。由此可以看到联想是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三年级小学生头脑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推理能力,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抽象概括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借助图形,让复杂抽象的联系形象化、简单化、条理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3页做一做2题:用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让学生思考:①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求哪几条边的长。②根据正方形特点在图上标上每条边的长度。③还需要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周长后,全班汇报交流出现算法1:1+1+1+1+1+1=6(厘米 )? 算法2:1x6=6(厘米)算法3:(2+1)x2=6(厘米)让学生找出最简单的算法。

动手实践操作。从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本领。动手操作,实践是学习数学,加深理解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经常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6页3题1小题: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我让学生思考:1用手势怎样表示1米,2围一圈围成了什么图形3围成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吗?让学生小组合作说一说后,班上汇报,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知道了它的周长,还有三分之一学生仍不清楚,这时,我在数学差的学生中抽了5位个子高矮差不多的学生到讲台前,让他们先回答你们两臂伸开之间的长度是多少米后,然后5位学生伸开两臂手拉手围一圈,再问这一圈有多少米?请不知道的同学一齐回答,同学们都答对了,我又问,为什么大约是5米?抽了一个差生回答:一个人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5人伸开双臂围在一起就有5个1米是5米。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就达到了获得知识的最简单的方法。

抓住课堂学习的一切契机,渗透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生才能在独立作业或课外情境中,正确地巩固和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帮助自身正确、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而课堂数学阅读主要包括数学课本的阅读和数学习题的阅读。课本阅读是主轴,是学生正确阅读数学信息,寻找合理解决方法的模板,每一类型的注意事项应该在这里理清。数学习题的阅读是助手,帮助学生巩固、强化每一类型的阅读重点,解决方法。

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经历过的或身边发生的生活实例,或者安排一些模拟活动,增进学生的体验,来理解明白题目的真正意图,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价值。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尝试实践体验,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生活联系法”。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但毕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要想真正地学会一种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和能力,还应该关注课外的数学阅读。数学课外阅读主要是一些思维的拓展创新,如:趣味故事、智力冲浪、奥赛训练等。但要注意的是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加深体会数学阅读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也进一步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从文本阅读到非文本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课堂学习由于受场地、人员、课时安排等条件限制,很难有丰富的问题情境,也许有一些模拟生活场景的情境,但情境简约,指向性明确。而课外,学生面对的确是一个丰富的、自然的生活场景,要将课堂上所学的问题现实化,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一个现实信息的阅读能力。如果能长期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实化、情境化的非文本信息,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体验“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解决例1,至少需要经历4次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并体会到一一列举对于寻找变化规律的帮助;解决例2,让学生体验一一列举时“分类”的必要性,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一一列举的策略意识。通过对教情和学情的深入分析,本课的教学价值应该是,在答案多种情况时,通过“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化片面为全面”“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将无序的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从而增强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有条理的、全面的思考为预设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理念,突出现实性、趣味性、开放性、交互性,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引入策略

1.创设情境

师:大家在游玩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数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有策略。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画图,列表。

师:今天我们将要探讨新的策略。(出示课件:在公园的门口看到了飞镖游戏,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大家是怎样思考的?

师(小结):看来,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可能都一一列举了。其实这样的列举并不是新的策略。例如,第一类,生活经验。衣服搭配:2件上衣、3条裤子,可以有几种搭配?第二类,数学经验。数字组成:+=10,里可填自然数0~10,一共有几种填法?

学生在经验唤醒中化陌生为熟悉,产生“原来这就是一一列举”的“大悟”,建构一一列举的初步数学模型。

师(揭题):今天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问题。

【设计意图: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旧知引入部分是激起学生回忆,帮助学生打开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的有效建构作铺垫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用2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为教学引子,唤醒了学生相关的经验,让学生感知本课教学的重点——一一列举。这样的教学也梳理了分散在各个年级的与一一列举有关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感悟策略

1.自主探究、感悟策略,并交流汇报、展示归纳

师(出示例1):公园里工人王叔叔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的景点,供游客休闲和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2.集体订正列表

师各拿一份按顺序列举的和没有按顺序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去比较,使学生明确列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板书:有序)

3.比较反思,探索规律

(1)观察下面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交流,师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2)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学生发现:周长一定,当长和宽比较接近时,长方形面积最大。

4.感知列举策略(出示上述各种长方形图)

师:解决刚才问题时,我们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你觉得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

生:这样我们就写出所有的可能。

师:只有列举出所有的可能,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化片面为全面,化复杂为简单)

练一练:长方形花圃的景点旁边有一条小道,用24块边长为1平方分米的防滑地砖铺地,有多少种不同的铺法?你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往往能引起他们认知的冲突,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入。同时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初步感受到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当长和宽比较接近时长方形面积最大。】

三、灵活运用,提升策略

1.学习例2,分类列举

例2:游乐场有三个游乐项目可选择,空中飞人、天旋地转、豪华波浪,最少可参加1项,最多可参加3项,有多少种不同的游乐方法?

师:“最少玩1项,最多玩3项”,各有哪几种情况?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探究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做这题时,除了用表格,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刚才解决问题我们又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你觉得什么时候要用到一一列举?

生:当答案有多种情况的时候。

【设计意图:例2的学习,教师关注的已经不仅是一一列举策略的应用,还注意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不列表时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能促使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地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2.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1)公共汽车发车问题:动物园入口附近就是1路和2路游览车的起始点,1路车上午8:20开始发车,以后每隔2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上午9:00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何时第二次同时发车?

学生独立探究后汇报。

师(回归课首问题):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设计意图:学习需要动力,也需要指导。教师抛出的问题既有趣而且有挑战性,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就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教师只有肯放手,学生才能得到真锻炼,才会有充满个性的思维。】

四、总结评价、回顾提升

师:一一列举使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请课代表把全班同学上课的感受一一列举出来。

【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时,以游玩为载体进行例题与习题的设计,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都是学生乐于接受且易于理解的素材。

1.凸显数学本质,明确角度

“一一列举是苏教版所有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最难教学的”,它似乎更隐秘,更令人难以捉摸。对于本课教学内容,要了解“一一列举”的“前因”——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及“后果”——从与后续知识联系的角度来审视教材。据词义解释,一一列举就是“把符合条件的答案一个一个地举出来”,在有序的前提下,有利于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那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一一列举?一一列举的教学价值何在?基于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将本课主题拟定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侧重点是“策略”和“学生策略的形成及体验”,而不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学习某种策略,因为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本课教学则有机地将画图、列表等策略有机联系起来,提高了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数学思考,读出厚度

数学课堂不应只是数学的“独奏”,而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思想感悟等“交响”。教学时,我尝试从多角度丰富学生对一一列举的体验。课前交流时,我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全班学生玩一次“剪刀、石头、布”,并引导学生通过举手分别统计出全班“输的”、“平手的”、“赢的”等情况,感受用举手的方式能使统计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在教学例1前引入飞镖游戏“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进而利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片名加深学生的印象:“不遗漏”“一个都不能少”,“不重复”“一个都不能多”。于不经意间把本节课的相关要素融入轻松的对话之中,让学生喜闻乐见。

3.唤醒认知经验,拓展广度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段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教学

传统的小学中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继而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但在应用解决问题教学开展小学中段学生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主动分析问题;其次能够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解决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中段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尚未渗入小学中段学生教学过程之前,小学中段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教学活动内容也过于枯燥。

2.教学目标较为封闭

在中段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注重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不将这些方法和技巧与实际解题过程进行结合,使学生的思维与实际脱节。教师在设置解决问题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在整个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及时对教学目标作出调整,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也无法得到培养,另外,由于教学目标较为封闭,整个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自然也会出现狭隘的情况。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在中段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是常有的问题,这是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出现问题,使学生只能通过解题技巧解决各种问题,无法与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且由于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只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根本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中段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大多数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内容都与实际脱节,若教师只按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采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其创设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讲授一个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提高自己的参与兴趣,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中段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具趣味性,尤其是对一些教学内容较为复杂的学科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时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疑问性较强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采用解决问题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选择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的教学方式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开展方式。如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小组之间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最后在学生合作完成解决问题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评价,这样更有助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中段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能力来设置问题。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问题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分析法;综合法;画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7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教学的多元性目标,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内容。

一、学会解题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习惯于模仿书中的例题来解答,遇到新的题型就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是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的关键。

分析法。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先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应知道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已知、哪些未知,直到在题目中能一一找到未知条件为止。如:高师傅要制作515个零件,前5天平均每天做40个,剩下的7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个零件?先指导学生说一说: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要求这未知量,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综合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把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放在一起,看看能解决什么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条件(前面所求出的条件这时就成为已知条件),看看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答案为止。如上例可引导学生思考:已知前5天平均每天做40个,可以求出5天的工作总量,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还剩的零件数,最后求平均每天完成的个数。

综上所述,不论是分析法还是综合法,都要把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的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二、有效运用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诀窍

有效运用画图策略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又可以将现实情境抽象为数学问题。因此,学生首先要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图示或符号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例如:学校体育器材室有足球36个,排球比足球多1/4,排球有多少个?

在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以及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时,用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晰、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自编应用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数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自编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过程。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根据条件编题。如:服装厂接到一批订单,第一车间单独做需25天完成,第二车间单独做需20天完成。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生1:“第一车间单独做时,每天要完成这批订单的几分之几?”生2:“如果两个车间同时做,多少天可以完成?”生3:“第二车间先做5天,然后两个车间合作,多少天能完成?”以上几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根据算式或数量关系式编题。如教学“工程问题”后,教师给出算式“1÷(1/8+1/6)”,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编题。生1:“某地遭遇暴雨,水库水位已经超过警戒线,急需泄洪。这个水库有两个泄洪口。只打开A口,8小时完成泄洪任务;只打开B口,6小时完成泄洪任务。如果两个泄洪口同时打开,几小时能完成任务?”生2:“有一批树苗,一队单独种需要8天,二队单独种需要6天,现在两队合种,几天能种完?”学生通过模拟各种现实情境,发现抽象的单位“1”既可以是“一项工程”“一段路程”,也可以是“一条水渠”“一池水”等。

看线段图编题。如:根据下面线段图自主编题。

生1:“六年级同学为学校图书室整理图书。他们已经整理了960本,占图书总数的3/5。学校图书室共有图书多少本?”生2:“晴晴家第二季度水电费支出960元,占第一季度总支出的3/5。她家第一季度共支出多少水电费?”看图编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看图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理解题意、选择解题方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