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的历史

红楼梦的历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楼梦的历史

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第1篇

“王夫人随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红楼梦》第三回)这是黛玉进贾府后和贾母第一次一起家宴的一个片段,从宴会开始的入座,到在一旁伺候的夫人丫鬟们站的顺序,还有严肃紧张、悄然无声的氛围,足见贾府的礼仪规制是何等的严格明晰。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作为客人的她应该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同时也是因为她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且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母对这个亲生的外甥女肯定十分疼爱,在座次上高看一眼也是正常的,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也体现了“客人上座”的待客礼仪,这种待客之道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客人上座”的礼节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保留至今。黛玉坐下之后,迎春姊妹三个依次坐上座位。王夫人、王熙凤、李纨在一旁拿筷盛饭伺候着,尽管后来贾母命王夫人坐下了,但是王夫人也没有同桌坐下来吃饭,而只是在旁侧陪着贾母而已。

还有在很多宴会中,王熙凤和李纨一直站在边上伺候着,这是当时“妇姑不同席”的风俗,应该是满族的礼制,即便是深得贾母欢心的王熙凤也是要遵守做儿媳的规矩的。《红楼梦》讲述的是“富贵百年望族”的生存流变,其中包括很多传统习俗和礼仪规矩,但它更大的意义是通过这些风俗人情的描写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黛玉初进贾府,事事留心,处处在意,生怕自己出错,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从就座进餐到饭毕漱口吃茶,她一直在察言观色,言行谨慎没有半点不妥之处,这也是她多愁善感性格的一个侧面衬托。黛玉外表形象弱柳扶风、但是性格刚强、心思缜密,在贾府,她是一个没有父母双亲在身边陪伴,没有家族势力在身后支撑的“孤女”,处在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中,但是论相貌、论才学她都是当之无愧的头筹,在百花争艳、美女如云的贾府,宝二爷最为衷情的也是她,在逆境中生存是最磨炼心智的,如此高傲倔强的性格要想在纷繁芜杂的大家族中生存,没有时时留心、处处在意的缜密心智是不行的。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宴会的表现,就足以让黛玉的文学形象和性格特点“先声夺人”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客来敬茶”已经成为我们招待客人的一项基本礼仪活动。《红楼梦》中客人来了也都要先上一盏茶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重视。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王熙凤首先捧茶献客;贾母八十岁寿宴时先请客人入大观园用茶,用茶更衣后才开始宴席。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还要献多道茶。贾元春省亲到达贾府省亲别院正殿时,贾家人首先是献了三道茶,如今“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礼仪活动,寻常百姓家来了客人无论是否宴请,都是要先沏茶送到客人手上。贾府还有一个规矩就是饭后献茶,共献两道,第一道茶是漱口茶,饭后茶水漱口是多多益处的,可以达到口腔保健的功效。那时尚无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以茶漱口”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刷牙的功用,那时,但凡用得起茶叶的名门贵族睡觉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茶漱口”,不同的是,王宫贵族们一天要“以茶漱口”很多次,而且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之后都会“以茶漱口”,在黛玉进贾府的这场宴饮中,饭后送来的第一道茶,黛玉不知是漱口的茶,但感觉和自己家中礼仪规制不同,她自然明白贾府规矩讲究很多,留心观察便知这是饭后漱口用的茶,幸亏黛玉心思缜密,不致于闹出笑话,试想如果当时黛玉把那该吐出来的漱口茶咽了下去,是要落下一个多么大的笑柄啊!《红楼梦》中很多场合都提到了“以茶漱口”,在第十四回中,凤姐哭秦可卿之后,来旺媳妇献茶漱口,宝玉在说“女儿”二字之前,都必用“清水香茗”漱口,不然“浊口臭舌”唐突了“女儿”二字是会被“凿牙穿腮”的。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用茶漱口”可谓益处良多,一是可以消除异味,二是可以保护牙齿,这功用相当于现在的牙膏,但是“以茶漱口”的其他功能却是牙膏所达不到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预防流感,经常用茶水漱口,儿茶素覆盖在口腔咽部的黏膜细胞上,能防止流感病毒和黏膜细胞结合,达到预防流感的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哺乳期妇女用茶水漱口,有预防牙龈出血,提高乳汁质量的功效。临产期的孕妇用茶水漱口,能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以茶漱口”不仅是王宫贵族的一种宴饮礼仪,也是一套科学的养生之道。

“以茶漱口”是符合养生保健和有益健康的,但是饭后立刻饮热茶却是不科学的。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铁结合会形成不溶性的铁盐,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时间长了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会干扰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饭后立即饮茶,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最科学的饮茶时间是餐后一小时饮茶,由此看来,黛玉在家中林如海教女饭后过一时再吃茶是符合养生之道的。但是作为王宫贵族的贾府的宴饮规制是不是对身体不利呢,这就要提到饮茶的种类、功用甚至是烹茶的火候了。茶在宴饮聚会中扮演着随处可见的角色,但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茶是特别有讲究的。贾府中饭后饮用的茶肯定也是有不同功效的。在《红楼梦》中,光是茶的品种就有很多,如老君眉、普洱茶、六安茶、龙井茶、枫露茶、茉莉花茶等等。贾母最爱喝的是老君眉,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给贾母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着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吃了半盏。六安茶是前清名列御制贡茶六品之一的好茶,贾母为什么不喝呢?原因在于六安茶属于绿茶,老年人肠胃功能虚弱,吃过荤腥食物之后饮用绿茶可能引发腹泻。而老君眉口感清淡,滋味温和,有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老年人饭后饮用较为合适。《红楼梦》中提到较多的一种消食茶就是普洱茶。在第63回中,宝玉吃了面食,怕他积食,让他喝了一茶缸子普洱茶。要煎出一壶好茶,需要茶好、水好,还要掌握好火候。烹茶的水要以贮藏的天然泉水、雪水最佳。在《红楼梦》中,烹茶高手当属妙玉,妙玉用旧年的雨水烹好老君眉奉与贾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大家。那时的雨水和雪水是天泉,没有污染,是最好的洁净水,最适合沏茶,和现在的雨水是不同的。烹茶的火候也是有一番讲究的,不能用刚煮开的沸水沏茶,一般要用80度左右的开水沏茶,这样才能保持茶的清醇幽香。品茶除了要看茶品茶器茶水之外,还要营造饮茶的环境和景致,可谓一杯茶关乎一场礼。曹雪琴借“红楼茶仙子”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在《红楼梦》中,喝茶品茶在很多场合被赋予了风俗和礼节的含义,“吃茶定亲”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礼仪,虽然黛玉和宝玉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在会开玩笑的王熙凤口中却是这样说给黛玉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原来,古代茶叶种植采用播撒菜籽的方法,人们希望出嫁以后的女儿能够像茶树一样,在丈夫家里落地生根、繁衍子孙、并且能“饮子之茶、与子偕老”,相依相守、直至白头,所谓“女子不吃两家茶”便是此意了,吃茶和定下姻缘就有了这样的关联。

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第2篇

第四十一回写贾母吃完茄鲞后,丫鬟们送来两盒点心,其中一盒是藕粉桂糖糕,另一样是卷酥,贾母便捡了一个卷子吃了。薛蟠过生日时,寻了又长粉脆的鲜藕、西瓜、还有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薰的暹罗猪、鱼,请贾宝玉过来赏鲜。宝玉来后“果见瓜藕新异”(《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历史溯源

藕粉与桂花糖都是杭州的著名特产,所以“藕粉桂糖糕”是一道江南风味的精美糕点。《本草纲目拾遗》言“冬日掘取老藕,捣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洁白如鹤羽,入食品。先以冷水少许调匀,次以滚水冲入,即凝结如饴,色如红玉可爱,加白糖霜掺食,大能营胃生津”。《随息居饮食谱》言“老藕捣浸澄粉,为产后、病后、衰老、虚劳妙品”。

制作方法

鸡蛋清2000克,白糖1000克,蛋糕油200克,牛奶50克,藕粉加面粉1000克,桂花适量。将鸡蛋清、白糖、蛋糕油放入搅拌机里搅匀,再加入牛奶、藕粉、面粉,将原料搅拌均匀后取出。而后将蛋清藕粉混合物放置于笼中,再撒上桂花适量,上蒸锅蒸熟取出,晾凉,切成菱形小块,装盘即可食用。

中医观点

藕,又名莲藕,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秋、冬及春初采挖,以肥白、嫩脆者为佳。《尔雅》记载:“其实莲,其根藕。”中医认为,藕性味甘、寒,入心、脾、胃经,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健脾止泄之功,适用于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脾虚久痢、久泻等。《本草纲目》言藕“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治”。《神农本草经》言其“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随息居饮食谱》言“藕以肥白者为良,生食鲜嫩,煮食者宜壮老。用砂锅桑柴缓火至藕极烂,入炼白蜜,收干食之,最补心脾”。《中药大辞典》载“生食鲜藕可清热除烦,解渴止呕”。《日用本草》言其“清热除烦,凡呕血、吐血、瘀血、败血、一切血证者宜之”。《本草经疏》言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产后血闷、金疮伤折及止热渴、霍乱、烦闷、解酒等功,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实下焦、消食、止泄、生肌。”本品性味甘寒而入血分,生食有清热生津而不滑腻,凉血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故在《温病条辨》中治疗急性热病和发热口渴的著名方剂“五汁饮”中,就有鲜藕汁。鲜藕榨汁饮用,可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如鼻衄、齿衄、吐血、咳血、痰中带血及产后出血等。孕妇产后应忌食生冷,但使用鲜藕时不必有禁忌。藕节也是一味止血良药。药理研究表明,藕节含鞣质、天门冬酰胺、维生素C等,有很强的收敛止血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证。相传南宋孝宗皇帝因暴饮暴食而患胃肠出血,从民间得知鲜藕节可治疗此病,于是取藕节捣汁用热酒送服,果真灵验,不日即愈。

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红楼梦》 色彩词 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18世纪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高峰的作品中,曹雪芹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小说塑造的色彩世界里,作者对服饰色彩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有红色系、绿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紫色系、黑色系、白色系,每个色系又分出十余种颜色。黄色类有葱黄、金黄、鹅黄、柳黄,以及近似为桔黄的蜜合色;绿色类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红色类最多,有杏红、银红、桃红、水红、海棠红、石榴红、碧玉红、茜红、绛红、玫瑰红,再加上似为酒红的血点般大红等十多种;此外还有石青、莲青、藕合、玫瑰紫、荔枝、茄色等。

这些缤纷的服饰色彩,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些纷繁复杂的颜色是如何翻译成英文的呢?“在日常生活中,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各个民族对颜色的认知,特别是赋予它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是不尽相同的”(高芳,2006)。本文以杨宪益的译本为范本来讨论颜色词的翻译。杨译本一向被看作是异化的代表作,但是他对服饰颜色词翻译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

1.意译

这是英译《红楼梦》的主要手法,因为“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包惠南,2001)。众所周知,服饰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而这也正是造成服饰翻译的难点所在。因此,在直译或者部分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中的信息内涵时,完全可以采用意译法。因为成功的翻译就是改变语言符号,而并不改变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即思想内容。杨译本中的意译手法一方面是为了阐明服饰的形制,另一方面是为了传达某一描述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对于服饰的翻译,不可能只是对一些名词的翻译,那样只会使读者如堕烟海,领会不到它的形制,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像原文读者可产生的反应,就谈不上忠实的翻译了。

《红楼梦》中有些对服饰的描写只是一种借代并非实写。只是通过这些服饰描述告诉读者所提及人物的身份。“借代是古诗词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由借体和本体构成。借体,为文字中直述之物;本体为借体所述之对象。借体之所以能借代本体,是由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顾正阳,2003:251)。例如,在八十五回中有“貂蝉满座”一句。这一句在杨宪益的译文中翻译为“Silks and sables filled the hall.”因为貂蝉不是对服饰的实指,而是装饰着貂尾和“蝉”的“貂蝉冠”是古代权高位重者佩戴的一种冠帽,以此来指代官爵高的人。所以用这样的意译来说明他们的地位,不能按照字面直译。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的服饰描写中是很多的。

2.直译

直译主要是翻译那些不需要意译,或是意译反显烦琐的服饰描写。如书中多次出现的“官服”和“按品大妆”,因为不明其官职及朝代,也就无法判断它的形制和颜色等,就应按字面意义译为“official uniform”和“dress up according to their ranks”。

以上是从翻译方法的角度,下面从颜色词本身的角度来看看杨译本的处理。颜色词本身主要包括基本颜色词、限定式组合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

2.1基本颜色词的翻译(主要包括一些单音节颜色词)

基本颜色词就是构成事物色彩的最基本的颜色词,它们本来就是用作表达事物颜色的即,white(白色),black(黑色),grey(灰色),brown(棕色),red(红色),green(绿色),yellow(黄色),blue(蓝色),purple(紫色)等。汉英民族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文化共性决定了用英语中的颜色词对应翻译汉语中的颜色词是可行的,比如,“红绫”(red silk)、“绿绸”(green silk)等。又如,如:“白绫红里的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译作:“A white silk stomacher lined with red,which she was embroidering with mandarin ducks at play among some lotus.The lotus flowers were pink,the lives green,and the ducks a medley of colors.”(第三十六回)

2.2限定式组合颜色词

限定式组合颜色词中后一个词根是颜色词,前一个词从色彩的明暗、深浅等角度对后一个颜色词进行限定,如“水绿”、“油绿”、“银红”等。杨译本在翻译此类颜色词时注重译出色彩的浓淡、明暗,常用方法是在英语颜色词前加上pale,light,black,white,rich等形容词。如:“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译作:“wearing a thin padded silk tunic with black dots,under a lined blue silk sleeveless jacket.”(第五十七回);“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译作:“A pale blue satin jacket,black satin cape and white silk skirt.”(第六十八回)

2.3实物颜色词的翻译(主要包括一些多音节颜色词)

世界上许多具体事物的色彩构成其自身的显著特征,以具体事物为主体而形成的颜色词,即为实物颜色词,如“雪白”、“火红”等。《红楼梦》中服饰色彩充分体现了自然美,大多以自然界中的事与物对其命名,因此对其的翻译应注意一些技巧。《红楼梦》中的此类颜色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具体实物加色彩词素,如“鹅黄”、“葱黄”、“玫瑰紫”等。一类是具体实物加色,如“茄色”、“藕合色”、“蜜合色”等。在翻译具体实物加色彩词素的颜色词时,杨译本采用的方法一是用对应的英语实物加色彩词素。如:“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译作:“She had double r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s attached to her skirt.”二是利用英语的形容词后缀如-ish。如:“身上穿着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皮褂。”译作:“A yellowish-green padded skirt embroidered with colored silk and gold thread,and a black satin coat lined with squirrel.”三是用英语基本颜色词替换。如:“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地下绿绸撒花夹裤。”译作:“Meanwhile Fangguan,wearing only a cerise padded jacket and flowered green silk lined-trousers.”

从上文可以看出汉语颜色词的构成主要包括:基本颜色词(如:红,白,黑等);限定式组合颜色词(如:大红,水绿,油绿等);具体实物加色彩词素的颜色词(如:桃红,葱黄,石青,海棠红,石榴红等);具体实物加色的颜色词(如:茄色,翡翠,藕合色,蜜合色等)。英语颜色词的构成主要包括:由一个单词构成的颜色词(如:blue,pink,green,cerise,crimson,turquoise等);合成式的颜色词(如:bright red,pale green,yellowish green,pale purple,light purple,greenish yellow等);实物加色彩词的颜色词(如:peach-red,leek-yellow,slate-blue,lilac-blue等);实物加色的颜色词(如:honey-colored等)。

由于汉语和英语颜色词的构成基本相同,翻译时可用任何形式的颜色词互换。但是由于“一种语言的语言材料的全部意义,全部信息,往往因为缺乏对等词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语法结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不能充分的完善的转移入另一种语言的言语材料,因此在不同语言之间又普遍存在着不可译性”。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是文化的翻译。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文化的区别,传承好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外语翻译出版公司,2001:132.

[2]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0.5.

[3]崔荣荣.《红楼梦》服饰色彩仿生的文化解读[EB/OL]http://my.省略/archive/150/35012/137836.asp.

[4]冯庆华.颜色词与翻译.红楼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高芳.论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9-172.

[6]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

[7]刘士聪主编.红楼译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9]田野.论《红楼梦》中颜色词的翻译[D].重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红楼梦》;理财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03-02

本文试以《红楼梦》中王熙凤、探春的理财观与理财方法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事前规划,编制预算;理性消费,合理计算;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管理钱财,生财有道理财观念与方法,加强大学生培养财务规划意识,学会记账编制预算;优化消费结构,理性消费,崇尚理财;巧用可贷款资金,圆大学梦;养成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的消费习惯;开源节流,学会投资性理财等生活理财技能的培养,推动和谐理财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

一、贾府人物的理财观念与方法简析

1.事前规划,编制预算。在《红楼梦》13回,贾珍、邢夫人、王夫人等合议聘请王熙凤担任总会计师坐镇宁国府,协理秦可卿的丧事内务,王熙凤根据宁国府具体情况发现了五大弊端,作出了事前规划:“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1]。这样,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彻底明晰的经济活动分析,把人事加以梳理,职责分明,精打细算,建立健全经济预算制度,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2.理性消费,合理计算。在《红楼梦》第27回,探春向宝玉说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几样来。”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几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两车来。”[1] 从这里可以看出,探春与宝玉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财文化观念。探春使用的是自己节约下来的零花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字画、柳枝儿编的小篮儿、真竹子根儿挖的香盒、胶泥垛的盆炉等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工艺品,但宝玉使用的钱,不但不是自己赚得的,一开口就是几百钱,几百钱拉两车工艺品来!由此,至少可以看到探春有三点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

(1)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树立高尚的消费动因,平时注重积累零花钱;(2)用自己积累下来的零花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3)花钱不多,但品位高尚,要么就是字画,要么就是饰品、用品,陶冶情操。

虽然同是出自豪门,但由于自身文化差异、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不同,导致探春与宝玉的消费动因有着明显差异。当然,大观园里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堕落成像薛蟠、贾蓉那样没有理想,只知挥霍钱财的纨绔子弟;像贾芸贾蔷那样,“找了几个朋友吃个车箍辘会,甚至聚赌,把个荣国府闹得没上没下,没里没外”的享乐主义者,但也不乏探春、黛玉那样的有着高尚的消费动因,理性消费,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钱,浸透浸淘自己高雅的理财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理财思想境界的修炼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他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有质的飞越,才能打造出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个人理财文化理念。

3.白手立社,巧借资金。《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宝钗李纨等兴致盎然,提议立一诗社,但苦于没有钱,《红楼梦》第45回中,探春笑着对王熙凤讲“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例了。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凤姐儿笑道:“……我不入社花几个钱,我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么?……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的做会社东道。”[1] 王熙凤虽不作诗文,但也捐了些银子,立了海棠社供雅士们作诗起兴抒情,圆了她们的愿望。

4.反对铺张浪费,利旧利废。从贾府人物个体角度看,探春可以说是反对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的积极践行者。在她“财政大臣”伊始,就对财政开支上的三种宿弊开刀,第一刀砍的是自己舅舅不合理的丧葬补贴;第二刀砍的是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公子小姐们重复支付的月钱;第三刀则是改革大观园的管理办法和副业收入分配办法,以调动园中众婆子的积极性,做到增收节支。此举引起了广泛影响,将节约理念落到实处,驱除贾府存在已久的铺张浪费宿弊。

《红楼梦》中利旧利废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是凤姐把库存已久的布料拿来做棉纱袄里子,证明王总会计师已带头勤俭节约;贾母还表示用它做床帐,起到了表率作用;三是将剩下的库存布料为丫头们每人做一件夹背心,既避免了原材料陈旧浪费,又为丫头们改善了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贾府女人们树立了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的好榜样,挖掘物品的潜力,利旧利废,降低损失。既提高了贾府管理能力,又降低了资源浪费。

5.管理钱财,生财有道。《红楼梦》中,理财方面的精明者莫过于王熙凤了。“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的王熙凤,比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有着更高的才干,把自己的私房钱经营得有滋有味,一年赚了上千的利钱。不过,王熙凤的投资主要是通过钱庄进行的。打时间差,盘活闲置现金资产,将钱用于投资获取收益。王熙凤去放债的本钱,一是克扣丫环们的月钱,二是预支和迟发丫环们的月钱。袭人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太太屋里还没放,是为什么?”平儿见问,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两天就放了……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1] 由此可以看出,凤姐并没有让钱闲着,而是存到外面的钱庄等机构进行放贷获利,盘活“闲置资产”和现金,王熙凤通过这种手段获得的利益相当丰厚。王熙凤到底放贷成果如何?平儿透了底儿:“他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又放出去,只他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1]

通过王熙凤盘活资金,获取收益,我们可以收获到的一点——投资让钱滚起来!当然,高利贷、典当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主流融资渠道了。李纨说王熙凤“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现代人虽不必如此,但让闲置的资金活起来,却是完全应该的。而让钱“滚起来”,就是寻找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投资渠道、投资项目或者理财产品。

二、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理财技能的启示

1.培养财务规划意识,订立理财目标。人生需要规划,钱财需要打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有关个人理财的俗语。规划好自己的财务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记账与编制预算。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记账就像女人每天擦口红,对于男人来说,记账好比每天出门前擦皮鞋。”擦口红也好,擦皮鞋也好,记账这种好习惯将帮助我们了解花费去向并改变生活状态。记账的方式有很多,一种是传统的用小本做笔记,记下生活开支的点点滴滴;Excel表格也很具有实用性;网络上还有免费的家庭财务软件,操作简单,考虑周全。

2.优化消费结构,理性消费,崇尚理财。财富是水,如果你不筑一堤关闸,它就会流失一点不剩。所以花钱必须要理性,控制开支。大学生时代应遵循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这一原则,优化自己的消费结构,避免盲目消费与随意消费。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对大学生生活理财意识具有积极作用,用零花钱参加精神文化活动,譬如书法班、舞蹈班、学习外语,艺术宣讲会……培养自身高尚的理财文化情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3.巧用可贷款资金,圆大学梦。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财务状况较为紧张,不妨申请助学贷款,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在中国,助学贷款有两种,国家助学贷款与商业性助学贷款。而且自2005年各家商业银行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对象不限,凡是在校大学生都可申请。银行这一贷款创新,不仅可以圆你的大学梦,并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提供贷款创业,创造理财空间。

4.养成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的生活习惯。当今大学生有很多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一味追求高档次,盲目攀比,不喜欢食堂饭菜就下馆子,不喜欢寝室混住,就在外租房子。作为学生,要树立勤俭意识,应该把钱还在该花的地方,要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开源节流,正确认识与实践投资性理财。所谓财商,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金钱及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它是由观念、知识和能力三个层次所构成的。[3]大学生正确认识财富、获取财富与管理财富。

大学里消费都很高,对很多学生来说,钱不够花。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呢?在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与设计基础上,可以找一些“开源”的赚钱渠道,来补贴生活与学习的费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开源”的渠道有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家教,兼职教师,撰稿,翻译,导游等,不仅可以减轻父母负担,而且可以锻炼自身获取钱富的能力。“开源”只是让你获取了财富,如何管理你的资金,获取增值收益呢?大学生以生活理财为主的前提下,应该学会一些投资性理财,让自己的闲置资金盘活起来。时下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在股票,基金上小试牛刀,投资没必要局限于股票市场,可适当向其他投资方式倾斜,稳健理财,养成定期投资的习惯才会最重要的。再者,我们应将生活保障与投资增值合理分开,投资增值是一种长期行为,目的是使生活质量更高,但不能因为投资而降低身生活质量。投资资金应该是正常消费以外的资金,这样自己才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心态。

三、结语

《红楼梦》中作者描述的当时社会进步的理财思想,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与借鉴。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培养正确的理财观,掌握必要的理财技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经历一定的理财实践,对自身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9-413.

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跨文化交际,服饰,文化内涵

《红楼梦》素来享有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作者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为小说的艺术魅力增色不少,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暗示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在英译过程中,该类词语的翻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霍译本的服饰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原作的文化内涵是否在译本中有所体现。

一、服饰翻译与人物形象刻画

服饰与着装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人的性格特征可由服饰反映出来。以小说第三回为例。宝玉初见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译:“He was wearing a narrow-sleeved, full-skirted robe of dark red material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two shades of gold.”

宝玉第二次出场时,“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

译:“He had changed his robe and jacket for a rather more worn-looking rose-coloured gown, sprigged with flowers……. thick-soled crimson slippers.”

贾宝玉的服饰以红为主,符合其在贾府的身份地位,也体现了他的热情与活力。此外,宝玉的“尚红”还能体现出他尊重女性、爱慕女性的心理特征。但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寓意着危险和暴力。霍克斯在译文中分别使用了“dark red”、“rose coloured”和“crimson”来处理以上三种的红色,呈献给读者深沉、暗淡的色调。该部分的翻译处理虽能使西方读者更易接受,但宝玉性格刻画方面的文化内涵未能得以体现。

二、服饰翻译与人物身份描写

服饰是人物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书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均能通过其服饰充分体现出来。以小说第三回王熙凤的首次登场描写为例。

“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霍译:“Her chignon was enclosed in a circlet of gold filigree......imported silk crêpe embroidered with flowers.”

“赤金盘螭璎珞圈”中的“赤金”的翻译有失准确。“red gold”中文释义为纯金,与赤金的概念对等,但译为“red gold”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文化内涵传达的缺失。曹雪芹如此浓墨重彩的描写凤姐的首次出场,正是为了暗示其张扬的个性、奢华的风格及其在贾府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因此,将赤金译为“highly-refined gold”更能对文化内涵的传达起到强调作用。

在穿着描写中,霍克斯将“袄”译为“dress”,较好的保留了原作的美学效果。而将“褂”译为“jacket”则破坏了译文的整体和谐。根据《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褂”指的是妇女在棉袄和裙子外穿的无袖、束身、长至膝盖下方的宽大的长外衣。而“jacket”意为“短外衣”。“jacket”不仅不能在概念与功能上与“褂”达到对等,更不能传达“褂”与其他中国传统服装相搭配的独特美感。

三、服饰翻译与故事情节发展

《红楼梦》中细致的服饰描写还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第六十八回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为例。

“凤姐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

霍译:“She was dressed in half-mourning, with hair-ornaments of silver......a plain white satin skirt.”

此处对凤姐着素服的描写与其平常鲜艳奢华的穿着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有三:更显漂亮清丽,堪比尤二姐之美;掩盖其咄咄逼人的强势,使二姐放松警惕;震慑二姐,贾琏在国孝、家孝期间偷娶二姐违例犯法。这正为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后的不幸遭遇做好铺垫。这一场景的服饰翻译翔实,但与简洁的原文相比,少了一些震慑力。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主导思想,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的过程,认为影响翻译的决定性因素是翻译目的。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在于使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红楼梦》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构筑桥梁。因此,服饰翻译部分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避免中国传统服饰的复杂命名、抽象样式为西方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在这一点上,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成功的,但原文服饰描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缺失和不当翻译应引起广大译者的重视和思考,并在今后的翻译活动中尽可能的避免。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and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and John Minfold. London: Penguin Group, 1973-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