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口贸易情况

出口贸易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出口贸易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出口贸易情况

出口贸易情况范文第1篇

一、来进料加工贸易平稳增长,进料加工比重下降

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24.8万吨,出口额1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3.14%,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8.46%,与上年同期持平。和来料加工相比,进料加工贸易自主性更强,利润较高,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进料加工风险较大,市场开拓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其增长受阻,而来料加工则凭借客户和效益都相对稳定的优势获得增长空间。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表现明显好于进料加工,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18.45万吨,出口额8.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0.29%和增加12.72%;来料加工出口量6.35万吨,出口额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82%和14.31%。

二、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养殖产品出口降幅明显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出口额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8%。其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对虾出口量下降33.6%,出口额下降21.9%,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对虾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再加上国内对虾价格高涨,企业难以抢到加工原料,无法完成订单任务。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7%,出口额下降4.8%,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我国罗非鱼出口形势很好,出口大幅增长,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再加上现在罗非鱼货源太充足,价格不高,国外采购商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观望态度,不急于下订单,预计这种形势只有到下半年国外采购商的库存耗尽才能好转。

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产品出口量额均较大。其中,蟹类(含梭子蟹、大闸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3.79万吨,出口额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47.69%,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种类。但捕捞产品作为资源性产品,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三、多个市场出口呈现负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降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韩国从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出口量额均有增长,东盟和我国台湾地区出口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是出口量额双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降幅继续扩大,预示着欧债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其后续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四、主要省份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福建、浙江出口量大幅下降

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77%。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虽出口额仍保持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五、鱼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稳步增加

出口贸易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风险分析;有效规避

随着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也在加深。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下不断发展壮大,但需要面对的贸易风险也在不断变大。企业一旦无法规避贸易风险,就会对其本身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的会扰乱国内外行业市场秩序,因此做好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及规避工作极具现实意义。

一、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我国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贸易风险。加上近些年来国际经济环境萎靡,无形中进一步加大进出口贸易风险,部分国家为应对金融风险不断调整本国内信贷政策,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风险变大,坏账率不断增加,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因为进出口贸易风险蒙受损失的企业多不胜收,严重的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情况。作为进出口贸易风险发生的重灾区,我国相关企业应该做好进出口贸易风险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1]。

二、进出口贸易风险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本身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存在性

即进出口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进出口贸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对称、操作错误、认识偏差等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几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对变化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相应地发生改变,且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均有所改变,企业的风险预警意识也随之增强或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及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表现[2]。

(三)无意识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的产生是贸易主体的无意识行为所造成的,贸易主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导者,其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上的失误、操作中的差错等均可能引起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换言之,进出口贸易风险不包括恶意、故意行为而导致的情况,即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是难以预见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提高企业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能力的措施

现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国内进出口贸易受到不小的冲击,因此需要提高进出口贸易企业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本文中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经验,从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三方面入手,给出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应对价格风险

套期保值是贸易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将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将来现货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临时替代物换成期货合约,为现在买进以后售出或将来需要买进商品价格提供相应保险的交易活动。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的盈亏时,可由期货市场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3]。最终在现与期、近期与远期之间建立完善的对冲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价格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控制信用风险

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首先需要选对合理供应商,只有确保供应商才能确保商品质量,企业进出口贸易进行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户风险,关键点在于供货方是否具有真实背景、相应能力及诚信度等。所以实际中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及准入条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做好内控制度建设,贸易开始前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全面了解供货方相关信息,确保商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企业以最低价格获得相关商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促进贸易企业发展壮大。

(三)应对合同风险

对于合同风险的应对,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知识,还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认真审查合作者的资信情况等必要时委派专人通过工商、税务和银行等渠道,进行实地调查;在签订合同时,仔细斟酌合同的每道条款,参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证合同条款的词句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4]。案例企业在签订合同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东道国的贸易合同惯例,谨慎使用该国的贸易术语,以及了解各种交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是在执行合同时,安排专业工作人员监督合同条款的落实,最大限度降低贸易合同风险。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进出口贸易风险的特点,进出口贸易企业应该深入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涉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磊.进出口贸易专业的工作过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广西教育.2014.

[2]鲁艺伟.论进出口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范[J].知识经济.2014.

出口贸易情况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色环保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国的服装纺织企业纷纷对于改进服装纺织生产,促进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能够在保持并促进服装贸易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不断对于服装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提高,各国不断采用通过新的行业法规或标准的方式使本国服装纺织产品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进口国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壁垒,对于低标准的产品输入进行限制。从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角度看,各国的新法规和新标准确实有助于促使服装纺织企业完成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也有助于促进服装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技术水平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服装纺织产业的行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很难能够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一致的认可。假如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行业技术优势在是世界范围内强势推行服装贸易行业的国际化标准,必然会极大程度地扭曲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进出口贸易。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的服装贸易逆差正在不断扩大,针对于这一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将服装进出口贸易和经济、政治目的相挂钩,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国际服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阻挠。

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客观实际看,自进入WTO以来,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遭遇黄灯。在取消配额制度以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并没有因此得到解放,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以欧美的发达国家为代表,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一直遭受到设限,并且受到他们所谓的“中国”的影响,在服装出口贸易方面一直遭受到各种限制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引起的舆论影响和示范效应,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作出了一些跟风的反应,针对我国的服装纺织产品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贸易的措施,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但是最终还是要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寻找根源,为此,回顾我国经济与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的影响,有助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行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经济起步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工业发展几乎是零基础,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封锁,在服装纺织行业的目标是要能够尽快地解决我国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立足国内现有资源,特别是依靠农业基础,凭借天然原材料重点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兼顾丝织、麻、毛以及化纤等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自力更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品种和齐全工业门类的产业部门,为我国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还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产量主要多用于自给自足,服装进出口贸易的量非常少,出口的纺织类产品也主要是初级产品,被出口用于吸引外汇从而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物资。举例说明,在1978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额仅仅是24.3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非常微小,也由于当时我国与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及世界服装纺织行业的联系很少,因此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中与国际上的纠纷和摩擦也较少。

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终于走出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从内需型的导向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在这一时期,国内服装纺织工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于,不断进行企业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对国有服装纺织企业进行改革,在对外方面,服装纺织工业以增加出口创汇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外向型经济进行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以及内外兼顾的发展战略作用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4%,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到了199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服装纺织品出口国家,并将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2001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34.76亿美元,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6%上升到了15.71%,说明在服装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已经跻身成为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大国。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服装纺织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不断突显,但是贸易纠纷在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一阶段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所遭遇的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中,我国往往处于孤立而被动的境地,总结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当时我国还未成为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MFA(《多种纺织品纤维协定》)成员国,因此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始终无法获得GATT或MFA的支持和保护,使我国经常陷入被动、孤立的境地,因此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经常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第二,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类似于GATT或MFA这种多边贸易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贸易进口方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制造贸易纠纷和摩擦,更过分地会单方面地扩大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设限额度和设限范围,对我国的服装类产品配额进行扣减,相 比于其他是贸易组织成员的国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地位;第三,因为当时我国未成为GATT或MFA成员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无法通过这些机构解决贸易争端,即使能够上诉到这些机构通常也无法得到公正的裁决。

总结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地位,使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遭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调整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2年之后,我国终于能够以WTO成员国的身份正式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了减轻了配额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束缚,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够在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活动,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出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对欧、美市场的服装出口贸易增速达到了32.96%,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业务量的增加,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在迅速增加,遭遇到的设限范围之广、设限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世界反倾销案件占了276起中的47起,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俗话说树大招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警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加大了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各国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摩擦和打击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途径进行。第一,故意将世界纺织品配额的释放进程推迟。ATC(《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规定了成员国要在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完成全球范围内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体化进程。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国在进行每个阶段的执行时,其增加的一体化金额远远低于数量,并未达到ATC所规定的配额追加增长要求。这种要到最后的时刻才将配额全部释放的行为不但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长期性的处在扭曲的状态,不利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欧美等国家长期对中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实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频繁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施压,更过分地是在国际社会中肆意鼓吹中国。美国的纺织品行会还通过联合各洲的国会力量以及纺织工人的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品贸易相关议题进行施压,矛头指向中国和印度。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下,世界上共计65个国家相关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公告》,规定世界贸易组织讲纺织品配额制度延长到2007年底,极大了损害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三,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双边协定、补贴以及高关税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限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目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的服装进口关税平均为7%到10%,甚至有达到30%的高关税,是在所有进出口货物中关税最高的产品。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数据统计显示,2001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收入中,有42%是来自于纺织品或服装类货物。此外,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国家还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对非洲及加勒比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贸易优惠的待遇,例如免配额、免关税等方式,这种行为一方面对于缺乏优势的纺织业生产地区起到了扶持作用,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格局遭到扭曲,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面料出口,变相地对本国纺织业进行补贴的手段。由于我国并不属于世界上的任何组织或集团,不仅不能享受到进口国的优惠待遇,还要受到进口国最严厉的限制,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遭到了打击,蒙受了不必要是损失。第四,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进行设限。长久以来,欧美国家一直警惕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些国家不断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挑衅,同时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十分担心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会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会对其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威胁或者损害,因此经常寻找借口讲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制裁进行延长。这种对贸易设限的延长,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也将更加自由化,更加一体化,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贸易保护的现象还将继续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继续保留一定的戏份,并且将不断地衍生出更多新的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通过更加灵活而隐蔽的方法对全球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加快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保证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减少贸易保护的情况发生,最终使这种现象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

王丽萍.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1).

李钊.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出口贸易情况范文第4篇

(一)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1.扣除进口的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技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创立,用于研究一个系统进行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消耗与结果的平衡关系,其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模型形式。X表示区域内的总产出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为区域内最终需求矩阵;EX、IM分别表征出口和进口矩阵。本文所用的投入产出表为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间投入部分就会同时存在进口及自产产品,在计算中必须扣除进口部分。假设进口量与当年的该部门生产总需求成正比。其中,进口系数矩阵K为对角矩阵;ki表示部门i的进口产品量占该部门中间生产与最终消费总需求的比值。将方程(3)代入到方程(2)中,整理可得新的等式如下这里,我们把[I-(I-K)A]-1用字母R来表示,同方程(2)类比可以发现,它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换,相应的[I-(I-K)A]-1(I-K)Y部分表征为满足计算区域内需求的生产额,[I-(I-K)A]-1EX则表征为满足出口贸易需要的生产额。2.CO2排放系数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θk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式中,NCV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所提供的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IPCC也称之为净发热值);CEF则为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①;COF为碳氧化因子(通常取其缺省值1);44为CO2的分子量,12为C的分子量。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涉及能源种类及消耗的权重,我们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3.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在上述模型及公式的基础上,隐含碳测算的模型可构建如下中,QEX为区域内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θ为碳排放系数列向量;F为能源结构矩阵(指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及电力消费所占比重);E^为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矩阵的对角矩阵②。

(二)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1.隐含碳结构分解基本模型SDA模型方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技术模型上的,在SDA分解技术相关文献中,两极分解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为解决D&L方法复杂性计算的弊端应运而生[17]。对变量n<2的情形下,两极分解法为精确解;在n>2情形下,为近似解[18]。本文采用两级分解法构建模型。2.总产出结构分解模型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经济规模X的变化ΔX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和资本形成变动效应、出口扩张效应、进口替代效应与技术变动效应。

二、应用研究

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41%,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17%。与此相适应,其能源消费量在我国总能源消费量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且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应用研究背景,计算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前述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导致该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

(一)数据及部门分类本文借鉴刘起运(2010)编制的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方法[19],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现价)提供的初始数据,自编了江苏省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同时,根据匹配原则,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分类方法,把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重新划分为29个产业部门(如表1)。由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有相对不变性,碳排放系数相关数值来自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二)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根据上述推导模型及处理数据,通过计算整理,我们得到1997年、2002年及2007年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间部门隐含碳排放增长显得较为平缓,2002年较199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由5703.442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1.84%)增长到7138.181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4.40%),增长率为25.16%;同期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9.83%,明显高于这一期间隐含碳的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采用雷霆手段将此次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我国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联系到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如高能耗行业的相对萎缩与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可能为生产模式的改进,例如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移;或者可能为能源使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2002—2007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隐含碳与CO2排放总量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34.40%上升到2007年的75.99%。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率高于CO2排放总量增长率(117.94%),表明在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呈现出劳动密集、能耗高、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等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很大关联,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在2002—2007年期间增幅达到245.56%;另一方面,从2002年间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以代工为主、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控制成本的产业部门如19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部门(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07部门(纺织业)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总额的37.47%、23.14%和12.42%,这也是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出口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分析1.整体状况分解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1997—2007年分阶段各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从1997—2007年整个阶段来看,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8666.77万吨,其中,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为减少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与此相反,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1997—2007年,三个规模增长因素合计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2116.53万吨,出口结构变动效应累计增加贸易碳排放8192.35万吨;表征广义社会进步①的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两者累计增加江苏省出口贸易内涵碳排放3461.06万吨,且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效应由-234.89%提高为24.63%,说明在江苏省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1997—2002年与2002—2007年相较经济增长内涵显得更为低碳;同时发现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不明显,1997—2007年累计增长仅191.92万吨,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结构一直较为稳定,虽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彻底的变革尚未到来。从两阶段的发展变化来看,可以将9个驱动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优化”的驱动因素,另一类是“劣化”的驱动因素。所谓“优化”的驱动因素是指该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或促进效应降低,或抑制效应提高,类似地可定义“劣化”的驱动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出口结构变动效应、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出口规模扩张效应及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为“优化”的驱动因素,虽然这5个因素在两阶段均呈现正值,但必须看到,1997—2007年间,上述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弱,尤其是技术系数变动效应的优化,表明江苏省国民生产中间投入结构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劣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变换逆矩阵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其中,变换逆矩阵及能源消费结构均由抑制效应反转为促进效应,应引起重视,能源消费强度及进口替代虽呈现负值,但其抑制效应的大幅减弱值得关注。2.分产业分解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表3显示了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分产业分解的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在1997—2007年总的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中(28666.77万吨),农业、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94.84%、0.01%和4.56%。显然,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据了决定性地位,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占据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总量的九成以上,而农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量总量相对较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农业、建筑业与服务业低碳化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连年增长也体现出江苏省这三个产业对外贸易生产的“欠低碳化”,绿色农业、绿色建筑与绿色服务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图2表示不同时段分产业各效应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1997—2007年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2—2007年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却为正值,可见,建筑行业在2002—2007年在能源消费的强度上并没有与其他行业一样改善,“粗放”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扩张一般都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差异性也并不明显,基本表现为出口规模扩张因素占最主要地位,投资扩张因素次之,消费扩长因素再次之,体现出对1997—2007年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各个产业基本上呈现出受出口规模扩张、投资扩张和消费扩张逐次递减特性。

三、结论

出口贸易情况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为保持中国出口贸易的优势,我国采取了许多经济政治措施,如加大投资力度、稳定汇率、税收优惠等。但是与出口贸易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对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强调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反作用并主要从市场与政府的角度说明中国当前对环境补偿程度不够,最后总结并提出应加大环境补偿力度,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环境补偿程度;出口贸易;环境污染

一、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其本身的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近几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中有近30%左右来自于出口,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近期问题频频出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只有74%,创1990年以来低位,仅次于2009年一季度的6.6%,为20个季度新低。中国的出口额2014年一季度较去年同期下滑2%,4月公布的中国一季度经常账户盈余降至3年低位。

而现有的研究理论中所涉及的影响中国出口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和资本、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汇率)、技术因素(技术外溢)和制度因素(出口退税)等①。但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可知,中国地大物博,拥有资源上质和量的双重优势。在出口贸易当中,中国长期以来是通过大量的资源要素投入,通过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以量取胜。即以低成本进入国外市场以维持产品在他国的竞争力,通过产品在他国的销售,实现价值回流,随后再次启动更多的资源投入,由此形成一个贸易循环。

近期出口下降,经济发展放缓,可见该贸易循环出现问题。从出口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因为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环境状况虽有局部改善,但是治理能力远远没有赶上破坏的速度,环境资源一直处于透支的状态。作为支撑中国出口的一大基础,生态环境却出现赤字并不断扩大。

所以本人认为影响中国出口的原因有多种,但是目前环境补偿程度②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目前新的关注点在于对于自然环境而言,补偿程度不够。

二、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会倾向造成环境的恶化,而当达到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时,由于经济水平、技术以及环保意识增强等原因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改善。中国的整体情况表明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

了很大程度上的污染。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范畴,其覆盖面很广泛,很难用一个确定的经济变量来衡量,那么本部分主要通过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作为代表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指标,来体现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现状。

由中国统计年鉴与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可知,我国的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1487.8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5777.5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8%左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5年的6.4亿吨上升为2010年的24.1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0%左右。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95年的222亿吨上升为2010年的237.5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995年的107478亿标准立方米上升为2010年的519168亿标准立方米,年平均增长率为11%左右。对外出口额的不断增加是以国内生产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和资源的不断消耗为基础的,这也就带来了我国环境资源的进一步恶化。由以上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出口贸易的确带来了环境资源的污染,我国的工业“三废”与我国的出口规模总体上是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

三、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关于环境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出口会导致环境水平的下降,以上的数据也确实表明了该观点的正确性,但是却忽略了环境水平对出口贸易也会带来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既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能够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环境对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环境是出口贸易的基础,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由中国的历年货物出口构成可以看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第一与第二产业是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环境作为支撑,出口难以持续。

第二点:因为环境的差异,各国的经济结构各不相同,出口贸易的结构自然也不相同。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的国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由此出现国际分工,使得各国出口贸易的规模与出口种类各不相同。我国即是自然环境资源丰富的国家,由此形成了主要以资源要素投入为特点的出口贸易。

第三点:环境保护标准的不同也对出口贸易有着重大的影响。如若货物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有高标准的环保要求,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口国的出口难度,同时各国的环境政策也会对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产生影响。以我国为例,我国的出口产品由于难以达到相关的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增加了相应出口贸易的难度。

第四点;环境制约生产,环境的恶化将会对出口贸易产生制约作用。环境恶化不仅仅意味着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所需资源的减少,而且也意味着生产环境的恶化,员工生产条件的下降,生产成本的增加。

因此,环境作为支撑出口贸易的基础,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环境资源的富足以及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程度较小,因此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切实关注环境水平。但是当环境资源出现缺口,对出口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时,我们应该开始密切关注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环境补偿问题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出口额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环境资源消耗得非常快,污染水平不断上升。环境水平的高低会反向影响出口贸易并且影响程度越来越大。那么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是否给予自然环境足够的补偿,是否采取了足够的资源保护与维护的措施?